幼兒園舉動游戲是什麼
1. 幼兒園常見的音樂活動有哪些形式
一、幼兒園音樂活動的類型包括: 1、歌唱。歌曲是用音樂的方式演唱出來的文學。 在幼兒園中,幼兒不僅可以演唱成人專門為幼兒創作的歌曲,還可以演唱傳統的童謠以及由幼兒自己創作或即興創作的歌謠。節奏朗誦是一種藝術語言與音樂結合的藝術表演形式,也是既深受幼兒喜愛又易於為幼兒所接受的歌唱活動材料。 歌唱的表演形式。歌唱表演形式是歌唱活動中參加者的人數,全體參加者的合作方式以及歌唱時所伴隨的表演方式(如動作表演、樂器演奏等)的總和。在幼兒園中,兒童可以掌握的歌唱表演形式主要有獨唱、齊唱、接唱、對唱、領唱齊唱、輪唱、合唱、歌表演等 2、音樂游戲: 音樂游戲一般是指在音樂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一定規則和音樂要求進行各種動作的游戲。 3、律動: 幼兒律動一般是指在音樂或節奏樂器的伴奏下,根據音樂的性質、節拍、速度做有規律的動律性動作。幼兒律動一般可做形象模仿動作,還可以模仿成人的勞動以及基本舞步練習。幼兒律動可以是單一動作的重復,也可以是相關的幾個動作連接組合成律動組合。 4、舞蹈: 舞蹈是經過人們提煉、組織和藝術加工並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動作的姿態、節奏和表情。 5、打擊樂: 節奏樂又稱打擊樂。用各種打擊樂器敲打出樂曲的節奏或節奏變化。幼兒節奏樂的樂曲一般節奏性較強,由老師用琴來彈旋律,幼兒用打擊樂器敲擊節奏。打擊樂器一般沒有固定的音高,音響效果不同,節奏性強,幼兒非常喜愛而且比較容易掌握。
2. 幼兒園的律動指的是什麼
律動就是課前的小歌搖或手指操一類的
3. 幼兒園經常使用的律動哪些
舞蹈律動了(牛頓的蘋果幼兒園)
4. 幼兒音樂游戲和音樂律動有什麼區別
你好,音樂律動是屬於音樂教學活動,而音樂游戲屬於規則性游戲活動。
其實很多老師都認為它們很難區分。音樂教學活動有歌曲的學習、律動的學習、節奏的學習、樂器的伴奏、音樂欣賞等等,屬於習得性的教學活動。注重的是培養幼兒的音樂表現力和音樂的素養。
而音樂游戲注重的是一定意境的關於音樂的游戲。
換句話說,音樂教學活動是圍繞一個教學知識點來進行的。而音樂游戲是圍繞一個游戲的中心主題來進行的。
比如:律動的教學活動是模仿、探索、創造、表演這樣幾個過程。而音樂游戲是通過音樂直接探索、創造、再探索、再創造。目的在於游戲而不在於學會一個律動。
常見的音樂游戲有:分辨音樂的強弱、快慢來游戲等。比如:當音樂快的時候,是跳躍的律動,當音樂慢的時候是舒緩的律動。又比如:老師帶著孩子們去采蘑菇,當音樂進行時,我們在一起快樂的采蘑菇,當出現緊張的音樂(表示大灰狼出來)時就要躲起來。
這樣的比喻可以幫助老師們分辨什麼是音樂游戲,什麼是音樂教學活動!
純手工打字,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5. 幼兒園手指律動
一個手指點點點 (伸出一個手指點寶寶) 兩個手指敲敲敲 (伸出兩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敲) 三個手指捏捏捏 (伸出三隻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捏) 四個手指撓撓鬧 (伸出四隻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撓) 五個手指拍拍拍 (兩個手對拍) 五個兄弟爬上山 (從寶寶的下身做爬山狀) 幾里古嚕滾下來 (在寶寶身上從上往下撓) 2.小手拍拍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 (拍拍你的雙手) 手指伸出來, (伸出你的食指) 眼睛在哪裡? (用一種誇張的語氣問) 眼睛在這里, (指你的眼睛) 用手指出來。 (一邊指著你的眼睛一邊用眼神鼓勵你的孩子) 靈活變化:可以把眼睛改成其它任何一個身體部位,比如鼻子嘴巴等等。這個游戲教會孩子認識五官和身體的部位,讓他增強自己的身體意識。 3.大拇哥,二拇弟,中鼓樓,四兄弟(唱大戲), 小妞妞(抓住孩子的小手,邊點著她的手指頭邊說) 爬呀爬呀爬上山 (食指從胳膊一步步點到肩膀) 耳朵聽聽 (捏捏耳朵) 眼睛看看 (點點眼睛) 鼻子聞聞 (點點鼻子) 嘴巴嘗嘗 (點點嘴巴) 咯吱一下 (停頓,突然把手伸到孩子脖勁處,咯吱一下,以後每次孩子都會驚喜地等著這一時刻) 4.黃老先生有塊地 黃老先生有塊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邊養小雞(兩手拇指食指相對,其他手指握拳,上下做啄狀),咿呀咿呀哦, 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 黃老先生有塊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邊養小鴨(右手手心蓋上左手手背,上下扇),咿呀咿呀哦, 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黃老先生有塊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邊養小羊(兩手放頭頂,伸出拇指食指,其他手指捏拳),咿呀咿呀哦, 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黃老先生有塊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邊養小狗(拇指頂住太陽穴,其餘四手指做扇狀上下扇),咿呀咿呀哦, 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5.爸爸是司機,開汽車,嘀嘀嘀(雙手大拇指單伸出來,向下按) 爸爸旁邊是媽媽,媽媽洗衣服,刷刷刷(雙手食指單伸出來,做搓衣服的動作) 個子最高是哥哥,哥哥打籃球,砰砰砰(雙手中指單伸出來,向上做投籃動作) 哥哥旁邊是姐姐,姐姐在跳舞,嚓嚓嚓 (雙手無名指單伸出來,做繞圈動作) 個子最小就是我,我在敲小鼓,東東東(雙手小指單伸出來,做敲小鼓動作) 6.爸爸瞧瞧 (左手從背後伸出,張開手指揮動) 媽媽看看 (右手從背後伸出,張開手指揮動) 寶寶的小手真好看(雙手一齊搖動) 爸爸瞧瞧 (閉合左手,往背後收) 媽媽看看 (閉合右手,往背後收) 寶寶的小手不見了 (雙手都放在背後了) 爸爸媽媽快來看 寶寶的小手出現了 (雙手從背後再拿出來) 7.我(指著自己,表情誇張)是一個大蘋果(雙手張開表示「大」) 小朋友們都愛我 (雙手食指點著前面的人) 請你先去洗洗手 (雙手做洗手的動作) 要是手臟 (用右手食指點著左手手掌) 別碰我! (揮動右手錶示「不」) 8.包餃子 小手攤開,咱們來包餃子吧 (伸出左手手掌) 擀擀皮 (右手在左手上做擀皮狀) 和了和了 (右手手指立起在左手手掌上做和餡的動作,就象手指在抓撓) 包個小餃子 (說一個字,用右手食指依次點著左手的手指) 香噴噴的餃子給誰吃 (用右手把左手指包起來,蓋住,問孩子) (然後孩子說給誰吃,就把餃子遞到嘴邊) 9.小熊小熊圓圓臉(用手在寶寶的手心畫圓) 一步一步上上坡(從寶寶的手往手臂上點上去) 幾里古嚕滾下來(在寶寶身上從上往下做滾狀 滾進一個山洞裡(用手點到寶寶的胳吱窩撓撓) 10.一根棍,梆梆梆。(在寶寶身上輕輕敲打) 二剪刀,剪剪剪。(用食指、中指在寶寶身上輕輕夾) 三叉子,叉叉叉。(食指、中指、無名指分開伸出,輕觸寶寶) 四板凳,拍拍拍。(拇指彎曲,四指並攏,輕打) 五小手。抓抓抓。(五指分開,然後做抓的動作) 六煙斗,抽抽抽。(拇指和小指伸開做抽煙狀) 七鑷子,夾夾夾。(拇指、食指、中指捏一起,在寶寶身上捏捏) 八手槍,啪啪啪。(拇指食指做手槍狀,啪啪啪射擊) 九鉤子,鉤鉤鉤。(食指彎曲做鉤狀,在寶寶胸前鉤鉤) 十麻花。轉轉轉。(中指搭在食指上,食指伸直。雙手轉動。) 每次做,寶寶都是笑的花枝亂顫的。呵呵
6. 幼兒園的課前小律動都有什麼啊
律動是根據音樂做動作。譬如拍手、拍肩,拍手、拍退。
但是課前導入不一定都是律動,因為做律動要一個彈琴一個示範動作。手指游戲、念兒歌都可以做為課件准備。
律動推薦活動《拍拍樂》、《調皮的小豆豆》、《開火車》
7. 幼兒園上課的律動,游戲都有哪些
課前律動:小手小手拍拍,小手小手放放,小手拍,小手放,把手放在膝蓋上! (要邊做動作,邊說兒歌) 鼓勵律動:棒棒,你真棒,棒棒,像你學! (做的動作是,說「棒」的時候要豎起大拇指) good,good,very good! (動作同上)
8. 什麼是律動教學
律動兩字是希臘語RrhmlDs發展而來,英語稱Rhythmic,是節奏的意思。從字意上來講,律動可理解為有韻律節奏的身體動作。而律動教學是通過人體有感情、有節奏的舞蹈,表現出各種不同高低、速度、力度等內心節奏的音樂內容。
《幼兒律動》強調幼兒律動的游戲性、趣味性和時代感。根據不同年齡段劃分為小班、中班、大班,內容豐富廣泛,除了提供自然、植物、動物、家園、生活常識等主題外,還在律動基礎上增加了部分幼兒歌舞表演。
律動課程強調幼兒律動的游戲性、趣味性和時代感。根據不同年齡段劃分為小班、中班、大班,內容豐富廣泛,除了提供自然、植物、動物、家園、生活常識等主題外,還在律動基礎上增加了部分幼兒歌舞表演。
(8)幼兒園舉動游戲是什麼擴展閱讀
律動在教學中的作用及意義
音樂和舞蹈雖然具有各自的特性與價值,但兩者卻同根同源,節奏和情感就是音樂與舞蹈的共同點。因此,音樂教學中的舞蹈律動將音樂與舞蹈融合起來用來輔助音樂教學,使音樂課堂教學能夠有效的實施。
它不以訓練系統的、專業的舞蹈技能為目的,也不需要高超和高難度的舞蹈技巧,而是通過肢體語言向兒童傳達特定的音樂信息,激發兒童的興趣和內心的表現慾望;幫助兒童加強對音樂的感知、體驗與理解;提高兒童對音樂的表現力。
特別適用於小學生(6—12歲的兒童),可以貫穿於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對兒童的全面發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9. 幼兒園適合打擊樂的音樂活動有哪些
1、音樂游戲:
音樂游戲一般是指在音樂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一定規則和音樂要求進行各種動作的游戲。
2、律動:
幼兒律動一般是指在音樂或節奏樂器的伴奏下,根據音樂的性質、節拍、速度做有規律的動律性動作,幼兒律動可以是單一動作的重復,也可以是相關的幾個動作連接組合成律動組合。
3、舞蹈:
舞蹈是經過人們提煉、組織和藝術加工並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4、打擊樂:
節奏樂又稱打擊樂,幼兒節奏樂的樂曲一般節奏性較強,由老師用琴來彈旋律,幼兒用打擊樂器敲擊節奏。
(9)幼兒園舉動游戲是什麼擴展閱讀:
打擊樂器介紹
打擊樂器通常分為三種:金屬樂器、木製樂器、散響樂器。
金屬樂器,如撞鍾、三角鐵等,屬於高音樂器,聲音高亢、明亮。
木製樂器,如雙響筒、蛙鳴板、木魚、響板、打棍、單響筒等,屬於中音樂器,聲音清脆。
散響樂器,如鈴鼓、串鈴、手鈴、響鈴等,特點是音量小,聲音散,可持續奏長音。
打擊樂器沒有固定的配器模式,由於是聽覺藝術,其配器原則以好聽為前提,節奏歡快的適合使用串鈴敲擊,抒情的樂曲則適合使用撞鍾和三角鐵。
10. 什麼是幼兒園律動教學怎麼評價
律動教學 幼兒喜愛音樂舞蹈,聽到有規律的節奏,他們會手舞足蹈;聽到喜歡的樂曲,他們會拍手合奏;看到別人跳舞,他們更會跟著比劃。而這些生理本能正是向幼兒開展律動活動的前提。律動沒有既定的程序、框框,它鼓勵幼兒對音樂做出自然的反應,並在此基礎上誘導、啟發幼兒主動的以身體動態感受和表現音樂,而這些都能使幼...兒的音樂感知能力和音樂、舞蹈的潛能得以發展,更能促進幼兒記憶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所以說,律動是一項有利於幼兒身心健康和音樂能力發展的活動。因此我進行了中班幼兒律動教學的嘗試。 一、教師首先要選擇容易啟發幼兒情緒、聯想、想像的樂曲 在我們進行律動教學時,教師必須注意到幼兒身心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體力、動作發展以及心理發展水平都不相同,因此我們選用的教材應該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這樣能保持幼兒主動參與的熱度,啟發幼兒情緒、聯想和想像。幼兒不會以太簡單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會以太復雜而感到縮手縮腳,中班幼兒可以掌握律動「蝴蝶飛」、「摘果子」「手腕轉動」。這樣,孩子們才會感到親切,易學、易掌握,有了成功感,他們以後進行活動時,就會情緒歡樂,學習積極性高,興趣濃極了。 二、組織幼兒傾聽、分析、體驗音樂,用語言引導幼兒回憶有關的經驗 幼兒理解音樂,首先要學會傾聽,因為傾聽是幼兒感知和理解音樂的行為表現,是幼兒音樂學習和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行為能力。只有懂得傾聽、樂於傾聽並且善於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音樂的內容、音樂的形式和音樂的運用方式。美國著名的音樂家艾倫- 科普蘭說得好「你要理解音樂,在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因此我在組織幼兒傾聽的活動時: 首先是為幼兒創設自然和安靜的「靜聽」環境。關注每一名幼兒的情緒狀態,然後輕輕地說:「閉上眼睛,什麼也不去想,休息一會兒。」然後靜靜地說:「請小朋友找一個寬敞的地方,用自己覺得舒服的姿勢坐好。」同時注意關注幼兒之間的是否相互影響。然後再引領幼兒,讓幼兒「愛聽、樂聽」。聲音的多變性,音樂的豐富內涵和所表達內容具有的不確定性,給人以更多的想像的空間。因此,我在組織幼兒傾聽律動音樂時,不是單一的「解剖」。而是在活動中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同時還是幼兒學習的「欣賞者」,嘗試著走進幼兒聽的世界,並不是擅自走進幼兒,更不能以自己認為「豐富而資深的閱歷」來限制和更改幼兒的表現。 就如我在組織中班幼兒的律動「士兵進行曲」時,活動開始,我靜靜的放出音樂,讓幼兒初步感受、體驗音樂,喚起幼兒情緒(包括肢體)的反應,然後通過談話、提示的方式誘導幼兒想像:「呀,你們知道是誰來了嗎?」在幼兒自由充分表述、表現之後,教師將全體幼兒的聯想導向同一主題:「噢,看你們走路這樣的精神就知道是一隊英勇的小士兵!」緊接著教師就通過組織幼兒討論:「小士兵都幹些什麼呢?」並組織幼兒分段探索、創編出小士兵在走步,是那樣的精神威武;小士兵在瞄準打槍是那樣的一絲不苟;小士兵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等等。 三、讓幼兒自己探索、創編出相應的動作,來表現音樂中反應的形象、情節、情緒 律動作為一項創造性活動,提倡的是喚起幼兒的聯想、想像,讓幼兒自由的創作。但由於幼兒對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這其中就離不開老師的引導策略,在既不代替幼兒思考,又能使幼兒得到適度的幫助去同化知識的同時,推動幼兒的經驗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所以在律動教學中,提倡的是老師提供適宜的樂(歌)曲讓幼兒先進行自由創編。老師要注意觀察幼兒的動作、表情,尋找幼兒的興趣點和表現點,將自己的經驗和幼兒的經驗相融合,有選擇的對幼兒稍加點撥,從而引伸和擴展出新的動作。 (一)模仿是幼兒創造性發展的模式 幼兒的創造開始於模仿,脫離了知識經驗、技能技巧、思維方式等這些「創造工具」,創造性發展就等於一紙空談。所以在此模式中,首先由教師直接提出主題,或引導幼兒回憶有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主題,然後由教師直接根據主題引出基本動作,並引導幼兒學習基本動作,最後再引導幼兒用集體討論探索的形式,創造出各種新的動作。 比如我在進行律動「小鴨的舞」的律動活動時,我在准備好相應的歌曲之後,請幼兒自由的創編,孩子們有的擺尾、有的浮游、有的撲閃翅膀、還有的開閉扁嘴巴,一幅姿態各異、可愛的小鴨畫面剎時呈現在我們面前,但是,孩子們的動作雖然不相同,卻只局限於單獨動作,此時我只是稍加引導「哎呀,小鴨子一個人玩多寂寞呀,這可怎麼辦?它們會怎麼做呢?」孩子們在我的點撥之下,很快進入新一輪的創編,有的雙手相對,模仿扁嘴一開一合打招呼;有的頭頂頭圍著圓在嬉水;還有的一個跟著一個好像母鴨帶小鴨……,在此輪創編中孩子們不但隨著音樂打開記憶的閘門,展開充分的想像,而且還加入了更多同伴間的合作,使自己的動作經驗得到了較好的提升。 (二)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正確,要給幼兒留有自由的、富有個性的創作空間 「教師是主導,幼兒是主體」,這種描述十分精闢的概括了教育活動應有的正確的師生關系。也就是說,在活動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幼兒的主動學習。為此,教師必須按照《綱要》精神,對自身的角色定位進行調整。在整個律動教學活動中,教師決不是簡單的指揮者、裁決者,更不是機械的灌輸者或傳授者,而應把創作、表現的機會和空間留給活動的主體——幼兒。因為讓幼兒自由創作的關鍵是「自由」、「放手」,所以,當幼兒表現出可以單獨進行活動時,教師應減少參與指導,過多的干預會抑制幼兒情緒的反應和動作的產生。而當幼兒表現出需要幫助時,再適當參與,給予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才會引發出一連串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的身體動態。因此,要想使幼兒真正全身心的投入自然律動,富有個性的表現對音樂的感受,從而獲得健康的發展,教師就要正確確立自己的角色,努力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幫助者和促進者。 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我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表現的機會。清晨,孩子們在充滿情趣的音樂中自由的做律動;在輕松、優美的音樂伴隨下進餐;中午,他們聽著恬靜的搖籃曲進入夢想,下午,他們又被歡快的樂曲從睡夢中叫醒,孩子們在音樂的海洋中快樂的成長。音樂能力在一天天的提高。幼兒在生活中創編著律動,我就和孩子們一起創編有趣的律動有:《睡吧,我的小寶貝》、《洗洗我的小小手》、《漱口歌》、《穿鞋歌》 等等。 (三)、加強同伴交流,吸收間接經驗,並以發現典型,帶動全面 包括律動在內的幼兒音樂教育活動,多為教師組織、引導下的一種集體活動形式。在活動中盡可能的為幼兒提供同伴交流與合作,顯得十分必要。因為幼兒在身心兩方面都處於基本相同的水平,他們間的交流是平等的、雙向的,雙方在交流過程中,心理上相互影響,情感上相互支持,行為上相互模仿,經過認同、內化,融入自己的經驗,從而促進自己的發展,表現的慾望和信心會更足。另外,通過同伴間的交流,幼兒可以在不斷的輸出和輸入信息、自學和互學的過程中,積極吸收來自同伴的經驗,而對自身的發展發揮作用,動作自然也就更加豐富。所以,在律動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注意為幼兒提供同伴間充分交流的機會,並善於捕捉幼兒創作中好的範例,引導幼兒相互學習、相互觀摩、相互借鑒。因為,這個好的「範例」,對其他孩子來說是一個很直接的啟發,他們可能模仿這個好的動作,也可能在此啟發下,創作出更新的、更獨特的動作,從而更好的以「典型」帶動「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