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老師是什麼
㈠ 游戲教學對教師有哪些要求
有時我們到餐館吃飯,常常有這樣的感觸:同樣的菜,為什麼有的地方做的好吃,而有的地方卻做的很難吃呢?我想這主要是由於廚師的廚藝差異造成的。同樣,在教學上,游戲只是給大家提供了原材料,這道菜好吃與否,卻要看教師的個人技術了。那麼,游戲教學對教師有哪些要求呢?筆者認為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教師要具備畫簡筆畫的能力
眾所周知,直觀教學法是小學英語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小孩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英語教學中就應該用到實物、模型、圖畫、簡筆畫等教具。其中「三筆一畫」是教師的基本功,這些能力必不可少,在英語游戲教學中,教師精美的簡筆畫會讓課堂增色不少,簡筆畫可以讓你減少很多准備教具的時間,簡筆畫可以讓你在課堂上揮灑自如。簡筆畫的特點是 「簡」,在構思上重「達意」,輕「寫實」;重「抽象」,輕「具體」,雖然僅有寥寥數筆,但卻出神入化,幽默風趣,直觀生動。運用簡筆畫進行教學,易於操作,可簡中求變,使教師在課堂上省時、省力、省料,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負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提高了教學質量,又開發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鍛煉了他們的多種素質。簡筆畫是簡捷實惠的教具,幾筆就能簡單明了地勾勒出實物的圖形、故事情節,用於輔助教學,使學生易於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簡筆畫的功底,出手成畫,輔助教學,事半功倍。小學教師要學習簡筆畫,要勤畫,提高畫畫的速度與能力。
二、教師要有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
小學英語的主要內容是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操練日常會話,掌握常用詞彙,可以說是從「用」語言的角度學習英語。但是教材畢竟只能提供一些最常用或者說最流行的表達形式,實際生活中一種場景其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夠靈活地運用多種口語表達方式,游戲教學中更需要教師靈活多變的口語表達。例如,在誇獎學生時運用不同的表達:「Good!」「Wonderful!」「OK!」「Very good!」「Well done!」「Smart!」「Good job!」「Excellent!」等,要盡量少重復。這樣做可以使語言表達更加豐富,不至於使教師和學生感到乏味。語言的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只有教師平時多注意積累、吸收豐富的語言材料,適時投放到課堂實踐中,才能不斷刺激學生的學習慾望,提高其運用語言的能力。
小學英語教師的口語表達要求教師發音準確、流利、地道,也就是說語音知識要過硬。小學英語是一門基礎學科,如果教師發音不準、不地道,那麼其學生的口語就令人費解,很難用英語與人交流。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有過硬的語音基礎。要做到這一點,平時就要多聽標准地道的英語廣播、錄音,提高自己的語音基礎。口語表達能力就是准確、無誤、流利地用口語表達自己的意思,詢問對方信息,達到交流的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是語音知識的提高與升華。口語表達能力要求不但有過硬的語音基礎,還要具備豐富的詞彙,語音基礎再好,也可能因詞彙的貧乏而達不到交流的目的。現代孩子的生活知識面越來越寬,信息來源廣,電視、電腦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新鮮事物越來越多, 那麼教師就得不斷學習、充電,擴展知識面,豐富自己的詞彙,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只有這樣在游戲教學中才能做到得心應手,隨時應對教學中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英語表達。
三、教師應具備語言文化知識和英語思維能力
游戲教學中,也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化知識。因為人們的社會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在語言文化中具有很大的差異。有些教師認為,學英語就是要學好語音、語調、語法和詞彙,游戲教學中只要能用上幾句口語,讓學生能順利完成活動就足夠了。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事實上,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知識是組成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達到語言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例如:中國人見面時問:「你吃飯了沒有?」 (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你去哪裡啦?」(Where have you been?);「你月薪多少?」(「How much do you earn a month?」)等等。如果不了解這些基本的語言文化知識,見面就問英美國家人士這些問題,就會被認為是對他人的不尊重或對別人隱私的干預。要教好學生, 首先教師一定要避免犯語言文化上的錯誤。由於文化的差異而形成的語言習慣需要教師認真總結,並注意兩種語言的比較。試想教師如果不了解這些基本的語言文化知識和習慣,又如何能教出說地道英語的學生?文化是一種「載體」,是一種「情感」,文化上的錯誤有時會給對方造成傷害,對說話者來說也是一種損失。
英語思維能力也是英語教師必備的重要能力。在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些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詞彙,語音基礎也很好,但由於缺乏英語思維的能力,而不能達到漢語思維與英語思維的自由轉換。因此,英語水平仍然停留在初級水平上,常常出現「Chinglish」(漢語式英語)。如:「Some people told me…(有人告訴我……)」,而正確的表達就是「Iwas told…」;「I understand (我明白了)」,正確的說法是「Isee」。這就要求教師多接觸各種場景下的語言,進一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語言習慣, 民俗風情等。
英語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化修養和英語思維能力,才能培養出用英語思維講地道英語的學生。口語表達是英語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英語語言文化和英語思維的具體體現;英語語言文化和英語思維是口語表達的基礎,二者相輔相成。無論是游戲教學還是其他教學,教師都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化知識和英語思維能力。
四、教師應具有活用教材和掌握多種游戲的能力
目前多數小學使用的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游戲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廣采資料,作以調整、取捨,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達到活用教材。只有在熟悉教材與學生的基礎上,才能把握好課堂,充分利用游戲教學,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提高頻率、效率,激起學生興趣。
要進行游戲教學,教師還應該在平日里多積累各種游戲教學的方法,小學英語教師更要善於克服教學中的各種困難,發揮想像力,利用現有的條件創造游戲並不斷與同行交流經驗,相互學習,使課堂游戲教學不斷完善,游戲形式不斷豐富。
五、教師應具有幽默感
幽默感是生活的潤滑劑,生活中適當的幽默會讓你的個人魅力增加不少。同樣,課堂上教師的幽默感會感染學生,使他們更樂於學習。沒有幽默感的老師往往缺乏親和力,尤其是在利用游戲進行教學的語言教學中,教師應具有幽默感。
課堂上一兩句幽默的話語,一個不經意的瞪眼,一個善意的微笑,都會讓你的學生感受到你的魅力。事實上,游戲教學本身的趣味性需要教師的幽默作為催化劑。很多老師有這樣的問題:我的課堂也用了游戲,為什麼學生還是不喜歡?我想應考慮一下你是否具有幽默感;也有的老師問:學生很喜歡游戲,可是喜新厭舊!其實我們每天吃的無非是米、面、菜,可我們為什麼吃不厭呢?這就要去調和,開始大家喜歡吃餅子,大家不喜歡吃了,你可以撒點芝麻,這就是幽默的作用了。幽默,可以使游戲教學更具魅力;幽默,可以拉近師生距離,讓你的學生更喜歡你。教師應學會幽默。
六、教師要把握好游戲的節奏
新世紀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快節奏的、靈活多樣的、豐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無聲的。游戲課上,教師上課節奏要快,這樣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反應與思維速度,還可以加大英語課堂的信息輸入量。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大多數不超過20分鍾,注意力易分散,即使是有趣的游戲如果節奏緩慢,也會出現學生做小動作或小聲講話等不良習慣。為避免這一點,教師應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暫時刻,用學生能接受的節奏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利用包括唱歌、做動作、搶答競賽等多種游戲進行教學。教學實踐證明,一節課中使用的游戲在8個左右,最長的游戲不要超過十五分鍾為宜。這樣,使學生既感到緊張又感到活潑,在輕松愉快而又緊張刺激的氛圍中學習。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無意注意特點,精心設計游戲活動讓學生大量操練。學生的積極性高,學到的知識記憶得就牢固,教學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教師要精心准備游戲,做到多種游戲並用
小學生,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具有有意注意時間短、活潑好動,表現欲強烈,爭強好勝的生理、心理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一節課不可能一成不變地上下來。過於單調的課堂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那麼教師就必須精心設計、合理安排課堂內容,採用各種方法,動靜結合,學習與游戲相結合,調控好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比如說在課堂上根據需要合理設置各種游戲, 形式可以是個人與小組相結合,設獎品。獎品可以是紅旗、紅花、簡筆畫、實物等。具體做法有聽聽指指、聽音畫畫、塗顏色、聽音連線,看、聽、說、做,故事表演等,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愉快學習,嘗試成功,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相反,如果在操練中一味使用歌曲「大合唱」、「小組唱」、「獨唱」,學生很快會興味索然。所以應注意多種游戲的穿插進行,每個游戲持續時間要短,只要訓練目的一達到,教學立即轉入下一個游戲中去,這樣可使學生始終保持高漲的熱情和興趣,並在老師的引導下,投入一個又一個內容的學習中,如:由單詞教學游戲轉入句型教學游戲或兩者結合,這種有高度注意所參與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教學實踐證明,這種形式的教學,能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在動腦、動口、動手活動中提高學生興致,活躍學生思維。
㈡ 安吉游戲老師應該怎麼做
安吉游戲下老師應該多傾聽,傾聽是了解和發現兒童的重要途徑,實現有效傾聽也是我們在工作中需要具備的能力。
「安吉游戲」的魅力在孩子身上最外顯的表現就是——來園的時間變早了;更願意、更喜歡上幼兒園;游戲中臉上總是洋溢著燦爛的笑容……「老師,我們什麼時候去玩『安吉游戲』呀?」,「老師,今天下雨了,我們還能去玩『安吉游戲』嗎?」。
「老師,這個太刺激、太好玩了!」……「安吉游戲」的五個關鍵詞:愛、冒險、投入、喜悅、反思在浙師大幼教集團金東區實驗幼兒園孩子們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游戲中,孩子們被充分的尊重與支持著,他們有權利自己選擇材料。
同伴、游戲內容、游戲方式,享受著身體上、精神上的冒險,挑戰並突破自己能力的極限,體現著突破自我的喜悅。金東實驗幼兒園藉助「安吉游戲」真正的做到了「以幼兒為本」,做到了「愛與尊重」,做到了「把幼兒園還給孩子,把孩子還給他自己」。
安吉游戲給了兒童最大的發展空間。安吉游戲中激發了兒童的潛能,計劃性、創造力、反思力、運動能力、藝術表現能力、前書寫與語言能力、良好習慣、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游戲中涵蓋了所有領域的目標、內容。
游戲中的幼兒比課堂中的幼兒更能幹;游戲中孩子的自然習得比老師的直接教授更有效。
㈢ 在兒童自主性游戲中,教師是何角色
唐紅霞
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而開展自主游戲活動是幼兒園的重要課程之一。自主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游戲,是以玩為主的活動,它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交往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綱要》指出:「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的選擇和計劃活動,並鼓勵他們努力的完成任務。」也就是說自主游戲是以幼兒自由選擇、自主開展、自發交流為目的的一種游戲活動。
自主游戲的主導者應該是幼兒而不是老師。在自主游戲的內容、材料的選擇以及游戲的進行方式上都應該由幼兒自己來確定。教師只需要為幼兒自主游戲的順利進行做一些必要的准備和幫助,因為幼兒才是自主游戲的真正主人。但在自主游戲活動中普遍存在著幼兒游戲興趣不持久,游戲情節單一,游戲難以深入發展等問題。因此教師在自主游戲活動中該扮演什麼角色呢?我認為教師應該做幼兒游戲的合理引導者、游戲過程的參與者以及游戲環境的創設者。
一、做幼兒游戲的合理引導者。教師對游戲的介入指導有助於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自主游戲是幼兒自發生成的,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游戲意願。但如果幼兒在游戲開展過程中不順利時教師可給予引導。在一次翻越障礙自主游戲活動中,幼兒開始玩得還不錯,可到後來就有點精神渙散、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了。我便提醒他們:「想一下,還可以用什麼方法玩」,幼兒們七嘴八舌地說:「可以爬」,「可以滾」。我按孩子們說的方法將場地做了調整,孩子們又高興地玩了起來。因此合理的引導可以激發幼兒的創造力。
二、做幼兒游戲過程的參與者。教師可主動加入幼兒的游戲,以自己的行為引導幼兒推進游戲的進程。自主游戲鱷魚車是需要幼兒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可游戲開始不久,有一個幼兒站著哭泣。經過詢問才知道原來是因為他不會配合,導致這組的鱷魚車沒辦法向前行走。聽了他的訴說,我拉著他的手找了一個鱷魚車並和他一起騎行,還告訴他騎鱷魚車的方法。這時另一些幼兒看見了也跑來爭著要和我們一起騎,我便帶著她們騎了兩圈。然後讓他們自己去玩。看著他們慢慢融洽地玩在一起,不時還傳來陣陣笑聲,此時我感到做一個合作參與者也是值得的。
三、做幼兒游戲環境的創設者。教師應該給幼兒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發展的環境,這樣有助於幼兒創造自我和自我實現。在自行車騎行活動中,幼兒剛開始騎不穩,經過幾次訓練後幼兒進步很快,熟練地掌握了基本的騎車技能。當然,一項活動玩得時間久了,就沒新鮮感了。這時就需要老師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材料的投放以及環境的布置。在騎行的基礎上,我們增加布置了繞行障礙、穿越濕地、搬運物品、雙人騎行等場景,幼兒的參與性明顯提高了。
總之,自主游戲中幼兒是游戲的主人。我們應該給幼兒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和權利。教師應該將幼兒自主游戲最大限度地落到實處。讓幼兒真正在游戲中享受游戲帶來的快樂。(作者系武都區幼兒園教師)
㈣ 在游戲中,教師應扮演什麼角色是不是無需准備就讓孩子玩為什麼
是幼兒園的孩子嗎?我是幼兒教師正常來說跟孩子做游戲是由老師慢慢引導孩子去做游戲,而且在游戲的過程中老師最大的責任就是孩子的安全問題,所以游戲不能什麼准備都沒有就讓孩子自己做,因為有些游戲是大人眼中很安全但對於孩子來說有一定風險的,像老鷹抓小雞這個游戲很多幼兒園還有學校都在玩但是說實話這個游戲風險很大,孩子在幾個人同時跑動的情況下非常容易被帶出去導致受傷還有一個是像拔蘿卜這種游戲,因為孩子的骨骼很脆弱在用力拉起孩子的時候被拉起來的孩子非常容易導致脫臼的問題所以說同孩子做游戲一定要事前考慮和准備的,不是說沒有準備就開始做游戲一旦孩子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的話那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的
㈤ 幼兒游戲中教師是什麼的角色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顯著的特色之一。而游戲正是一種集自由、興趣、需要、快樂、滿足於一體,以幼兒為主體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游戲是佔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動,是幼兒園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兒獲得快樂的原動力。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說過:「游戲從教育方面說是兒童的優良教師,他從游戲中認識環境,了解物性,他從游戲中強健身體,活潑動作,他從游戲中鍛煉思想,學習做人。游戲實是兒童的良師。」游戲符合幼兒的天性,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徵,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游戲是佔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動,是幼兒園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在創新智慧游戲中,教師應扮演怎樣的角色去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仔細觀察與幼兒交往中應扮演「導師」角色,促進幼兒更好的游戲,發揮幼兒的創造能力。
只有出自自己內在的需要和興趣而選擇的游戲才是真正的快樂的游戲。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游戲前,可以觀察孩子們日常活動的情況,如孩子喜歡玩什麼樣的游戲主題,內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來感興趣的是什麼,孩子通常和誰一起玩等。教師根據自己的細心觀察和了解,鼓勵孩子們自由的去選擇自己需要和感興趣的游戲,從而獲得自由選擇的快樂。
在幼兒的游戲活動中,教師作為一個觀察者,應注意觀察幼兒的游戲活動,了解幼兒游戲的意圖,能力及行為表現。對觀察的游戲行為加以分析,才能決定指導的對象和方式,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指導,促進游戲的開展。如小班幼兒自我調節活動的能力較差,往往長時間的做一種活動,當「運輸工」的幼兒反復裝運玩具,累得滿頭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師觀察游戲發現這種情況,應及時幫助幼兒調配活動,建議他去當「交通警察」,坐在崗亭里開紅綠燈,從而獲得休息。
㈥ 幼兒游戲中老師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老師往往扮演引導的角色
他們是參與者
但他們不是指導者
要讓孩子能夠玩得開心
㈦ 你認為教師在學前兒童游戲中的角色是什麼
在學前兒童游戲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參與者,主導者。參與其中,讓孩子感受到被陪伴的安心和快樂。主導游戲,讓孩子能身心健康,遠離傷害,同時在游戲中得到能力的提高。
㈧ 教師在游戲過程中起到什麼作用
游戲是學前階段最基本的一項,游戲創造了幼兒的智力開發。游戲可以讓幼兒體驗到快樂,同時也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只有幼兒是快樂的,才有可能主動,積極參與活動,從而獲得良好的發展。然而游戲作為幼兒的一項基本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通過模仿和想像,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的社會性活動,兒童社會行為的途徑之一。
一、尊重幼兒的自身的發展特點
孩子們喜歡模仿,擬人化心理特徵明顯,家長可以用擬人化的游戲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有挑食的現象,許多孩子不願吃蔬菜。我們可以講、看或者把可愛的小兔請回家,讓孩子與小兔共同游戲中觀察它是怎樣津津有味地吃蘿卜的,請孩子模仿小兔蘿卜,這樣的活動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
二、重視游戲對幼兒發展的價值
游戲使幼兒能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力的活動。它有利於體現幼兒的主體性,然而我們進行游戲活動時大多是教師辛苦准備材料,然後帶領幼兒游戲,孩子總是被動的充當服從者和執行者,這種做法抹殺了游戲的一部分重要價值。游戲的價值並不是體現在「玩」的過程中,在准備游戲時,游戲已經開始發揮它的教育價值了。
例如,在玩小熊過橋前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討論「沒有橋怎麼辦?」孩子們會說出許多辦法,如:畫、折、捏,於是幼兒自己動手准備材料,材料准備好了幼兒和教師一起解決困難「搭小橋、橋很窄」鼓勵孩子嘗試自己想出辦法,讓他們盡情的體驗成功。孩子參與游戲的准備,可以使游戲更好的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更直接的體現孩子的意願,更強烈的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和培養其自信心。
三、為幼兒創造多樣化的游戲活動
幼兒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因而好問、好探究,這是幼兒與生俱來的特點。我們要抓住幼兒這種心理,盡可能創造條件,為孩子設置各種游戲活動,當為孩子提供了拼插玩具時,他能搭出幼兒園、立交橋、商店、游樂園。當你為孩子准備好橡皮泥時,他能捏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動物;當你為孩子准備剪刀、漿糊時,他能拼出各種你想像出的美麗圖案。他們在游戲中主動積極,快樂、無拘無束的發揮著豐富的想像力,構建這屬於他們自己的五彩斑斕的童話世界。
游戲時幼兒的基本權利,我們應努力為幼兒創造游戲條件,鼓勵幼兒在游戲中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並引導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與家長交流探究,幫助他開拓思路,更好的感知、創造。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那麼教師在幼兒的游戲中應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四、教師要學會做一個旁觀者
有一天,幼兒都在娃娃城裡快樂的爬下。樂樂和歡歡在玩具之間來回快速走動。嘴裡還念叨「寶寶快走,爸爸媽媽帶你去游樂園玩」。兩個人把小紅帶到了玩具城,走到小橋上鵬鵬說:「小心地上滑」。還真像個小爸爸,扶著小紅過了橋。
這是幼兒自發的一個角色游戲,幼兒在游戲中是主體,同時也是主導,他們能自己發現問題並學會解決,會發現角色,會分角色,會進行游戲並將之豐富化,具體化。這都是幼兒平時的親身經歷和體驗而進行的模仿活動。而此時老師要學會做一個旁觀者,盡量不去打擾幼兒游戲的正常進行,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游戲氛圍。
五、教師是兒童游戲的引導者
小朋友在玩插片,忽然,豆豆走來對我說老師:「沙沙搶我的玩具了」。我看著她說:「你想個辦法看看怎麼辦好呢?」她發愁的說:「怎麼辦呢」我建議道你去告訴沙沙說:「你搶我的玩具不對,把我的玩具還給我,行嗎?」她想了想,點點頭:「行。」只見她走到沙沙面前,對沙沙說了我教她的話,沙沙毫不猶豫的拿了玩具還給她,她高興的接過來玩了。小班孩子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還不會自己去解決,需要求助,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初步學會自己解決一些簡單的小問題,逐步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少小夥伴之間的摩擦,引導他們學會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戲,用禮貌的語言和行為進行交往,使幼兒知道小朋友之間要有好相處,在有好歡樂的氛圍中學會共同游戲。
六、教師游戲中要以童心觀察幼兒
在活動區里,小明守著一盆雪花片玩具什麼也沒插,而是把兩氣管狀的玩具插在耳朵里,一邊一個,並且還一副笑眯眯,美滋滋的陶醉樣。我在他旁邊也拿了兩根同樣地玩具放在自己的耳朵里。啊!我聽到了一種沙沙的聲音,像下雨一樣,妙不可言,我也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微笑。小明見我和他有同樣的表情,高興得說:「多好聽呀沙沙的像下雨一樣。」「沙沙的,像下雨一樣」,多麼美好的比喻,多麼有趣的發現。如果我不以孩子一樣的方式使用材料,怎麼能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探究意圖和重要發現呢?所以,老師不能按常理來組織幼兒某些看來不好的行為,而應該像幼兒一樣體驗他們的樂趣。只有這樣做,才能體驗到幼兒的真實感受,才會真正理解幼兒,從而更好的引導和教育幼兒。
總之,在幼兒園的教育中,要貫徹「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必須正確理解「幼兒的基本活動」。所謂「幼兒的基本活動」包括兩層意思:第一,是指在一日生活中除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動之外發生次數和所佔時間最多的活動;第二,是指對活動主體的生活與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的活動。在幼兒的生活中,游戲正式是具體兩個方面的活動之一。
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適合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好動是幼兒的天性,長時間的呆坐不動或保持同一動作、姿勢會使幼兒感到疲勞和厭煩。而在游戲時,幼兒可以自由交換動作、姿勢,可以多次重復他感興趣的動作鍛煉,而且使中樞神經是同的機能狀態調整到最佳水平,從而避免厭煩和疲勞,感到舒適愉悅,促使身心健康。
我們在實踐活動中充分尊重幼兒認識活動的特點,讓幼兒在游戲中通過對具體的事物的感知,擺弄操作來認識事物的性質,事物之間的關系,使幼兒更快的理解和掌握粗淺的知識技能,從而促進幼智力的發展。
在貫徹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原則的同時,游戲的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實踐中,我們真正的感受到:在游戲中,幼兒的動機是「我要玩」、「我要學」而不是「要我玩」、「要我學」。因此,幼兒的身心總是處於積極主動狀態。在幼兒游戲中,幼兒往往按自己的意願決定游戲材料、游戲夥伴、游戲內容盒方式方法;教師只根據游戲需要時適當介入游戲。在游戲中,幼兒通過模仿和想像,創造性反映現實生活,他們往往能將游戲材料,「一物多用」。當然,把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並不是說游戲時萬能的,強調游戲時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並不是要否定或取消其他活動。
㈨ 為什麼說教師是游戲活動的觀察者
因為無論孩子玩什麼游戲,老師都要在旁邊看著,生怕孩子出什麼意外,還要觀察游戲效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