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學前兒童游戲觀察
① 幼兒游戲中游戲觀察與分析的基本路徑
自弗洛伊德以降,人的童年經歷的重要性在現代心理學的朗照下更加彰顯。人的早期經歷在一個人的整個一生的人格發展中具有奠基的作用,對人的一生的幸福具有深刻而久遠的特殊的重要性,正如盧梭所說的:「在萬物的秩序中,人生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成成人,把孩子看成孩子。」學前期作為兒童生命中身心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教育應該以適合他們成長節奏的方式進行。在幼兒期,游戲在學前兒童身上就更加地發達,可以說,游戲是存在於幼兒身上的一種根深蒂固的天性,幼兒就沐浴在游戲的時光中,幼兒作為存在的空地是被游戲佔有著。因此,心理學家將「幼兒期」命名為「游戲期」。尊重幼兒天性和成長規律也即意味著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對幼兒進行教育。
一、自由游戲活動的實施路徑
作為純粹的游戲活動而存在游戲是指自由游戲或自選游戲,是指兒童自主自發表現出來的一種活動,在組織形式上注重讓兒童自選、自由地開展游戲活動,產生積極體驗,通過輕松愉快的活動過程,促進其身心發展,其目的隱含於游戲活動本身,或者說,游戲本身即是目的,所以也稱之為「目的性游戲」或「本體性游戲」。這種游戲活動強調的是游戲本身的內在價值,注重遊戲活動本身是兒童可以主動支配自己的行為,自由參加的活動,並真實自然地反映著兒童發展的水平和興趣愛好。自由游戲是幼兒天性的自然表達,主動性的發揮。如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等都屬於此類。
自選、自由的游戲,注重主體的確定、玩具材料的選擇、語言的運用、動作的展示等游戲過程的各個環節的自然進行。所以,對於這種游戲的組織形式,往往被認為是兒童的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游戲活動的實施。這種游戲活動在室內表現為區域活動的開展,幼兒園室內一般設有積木區、美工活動區、角色游戲區、益智操作區、科學探究區和圖書區等游戲活動區域。在規定的時間內,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區域進行操作。對於幼兒來說,「幼兒園課程應更多地選擇那些低結構性、非正式的活動,除了結構性高、正式的集體活動外,更應挑戰那些區域活動、建構活動、戲劇扮演活動、調查活動及小組合作活動,讓幼兒在這些活動中通過持續不斷地與環境相互作用,培植幼兒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的能力,從而給幼兒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室外,各種各樣的體育游戲、玩沙游戲和打鬧游戲則是幼兒經常玩的游戲形式。王陽明說過:「大抵童子之情,樂禧游而禪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殘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幼兒在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中舒展著自己的身心,茁壯地成長。跳繩、扔沙包、跳房子、踢毽子、老鷹抓小雞等游戲都是幼兒久玩不厭的經典民間游戲。在滑梯上、在沙池邊、在地面上,幼兒都恣意地揮灑著他們的想像,享受著童年的美好時光。幼兒是游戲的天才,可以把半個皮球當帽子、鍋、輪船,這時,我們可以聞到兒童成長的芬芳。
愛爾蘭詩人葉芝(Yeats)有句關於教育的名言:「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焰。」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賽跑,而不是百米跑道。這樣起跑時的搶跑就沒有決定意義的重要性,而主動性則是一個人成功所需要的持續一生的不竭動力。有主見、主動工作是僱主對員工期待的美德,主動學習則是成功的學習者應該具備的品質。《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認為學期教育小學化是目光短淺的有害行為,要求我們重視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自由游戲對於幼兒知識學習的幫助可能不明顯,但是它的最大的發展價值卻體現在幼兒主動性和個性的培育上。
二、教學游戲活動的實施路徑
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的基礎,這本身就意味著學前教育具有教育性,並不是一些外行所說的——學前教育僅僅是玩或看孩子。集體教學作為快速、高效地傳遞人類間接經驗的方式並不為學前教育所排斥,但是由於幼兒年齡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原因,不適宜對其進行成人化的、小學化的教學。學前教育應該以教學游戲的形式組織教學,即以教學的方式來組織兒童的游戲。這種游戲實施的組織,實質上是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活動實施教學,完成特定的教育目標,即教學的游戲化。在這類教學活動中,游戲只是活動的形式或手段,激發兒童的參與熱情與興趣,以更好地實現教學效果。所以,教學游戲又稱作「工具性游戲」或「手段性游戲」。
自由永遠都不意味著任意而為、不受約束,真正的自由是規則下的自由。沒有成人參與和指導的、放任的游戲活動往往會流於混亂的吵鬧,而無法起到促進兒童成長的教育目的。在優質的幼兒園中,游戲並不意味著什麼都可以做,更不意味著教師袖手旁觀、無所事事。教師是幼兒的一個玩伴,平等中的首席。幼兒教師的參與可以讓幼兒更快更好地學習,教師處理各種問題的方式可以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教師有具體的教學目的的游戲活動則使得幼兒通過游戲這種他們喜愛的方式進行學習。
教學游戲的實施是把游戲作為教學手段運用的,是結合特定的教學目標或活動主題進行的。這類游戲的組織,教師的控製程度較大、結構性更高。幼兒需要根據教師的指令行動,所以對於幼兒來說並不能完全自主。因此,這種游戲形式往往被認為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兒童游戲。這種游戲形式把游戲作為教學的外衣,其最大的特點是把學習任務和游戲的形式結合起來,它符合幼兒學習興趣強,目的性、堅持性較差的特點,使幼兒以愉快的情緒,在輕松有趣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學習,也即游樂性學習。它是避免學前教育小學化、成人化的重要形式,使幼兒能夠在愉悅的氣氛中達到成長的目標。
教學游戲主要是以集體活動的方式開展的,集體游戲在類型上往往表現為以成人編訂的、有一定規則的游戲。如智力游戲、體育游戲、音樂游戲,有規則游戲包括四個基本要素:游戲的任務、游戲的玩法、游戲的規則和游戲的結果。教師要根據班上的教育任務和要求,並考慮幼兒實際的知識范圍和智力發展水平,選擇和編制能適合於這些條件的游戲。
有人認為兒童就是兒童,他們的任務就是游戲,過早的教學活動會破壞和污染孩子的精神世界,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充滿暴力的行為,從而也就造成了童年的消失。另一派則充滿憂患意識地看到社會底層的孩子非常像孩子,玩得足夠多,而中產階級的父母會給孩子安排很多特長班、輔導班。中產階級的孩子更不像孩子,他們與父母吵架的頻率也更高,但他們卻在以後的發展中占盡優勢。我將這種沖突稱之為學前教育中的「學術與政治」。前者看到了孩子的天性,後者則看到了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游戲進行教學則實現了兩者的握手和融合。
三、游戲生活化的實施路徑
游戲是兒童的游戲,兒童是游戲著的兒童。游戲與兒童須臾不相離。生活在游戲期的幼兒,這一特點就更加地明顯,游戲在幼兒身上就更加地發達,甚至可以將游戲的多寡作為區分幼兒和其他年齡段兒童的特徵。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這就意味著,幼兒在走路、唱歌甚至吃喝拉撒的過程中也是在進行游戲的。幼兒生活在游戲之中,游戲也就發生在幼兒的生活之中。我們在幼兒園中常常可以看到幼兒的這些現象「有些幼兒在吃飯時邊吃邊玩,玩勺子、玩飯粒;洗手時玩肥皂、玩水;睡覺前玩被子、在床上爬來爬去••••••幼兒稍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里,都在進行游戲。」[3]活動是兒童心靈世界的窗戶,幼兒在一日生活中自發地無意識表現出來的游戲是成人了解幼兒特點,進而理解他們精神世界的窗口。同時,對幼兒在生活中進行游戲的滲透也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一種潛在課程(也稱隱性課程)。潛在課程在教師教學和游戲活動計劃安排之外發生,「潛在課程使兒童在不知不覺中習得意料之外的知識、價值觀念、態度、行為方式等。潛在課程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規課程更為重要,尤其對於促進兒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視。」[4]幼兒在生活中受到的影響往往更加深刻,也更加深遠。
幼兒通過游戲可以訓練各種生活技能、遵守規則的意識並且使得這種規則意識內化。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讓幼兒玩水、玩肥皂泡學會如何洗手;可以以一種游戲化的方式,把袖子當作山洞讓幼兒把手伸進去以火車鑽山洞的方式學習和練習獨自穿衣服。幼兒的成長經歷是獨特的體驗過程,幼兒教師以這種方式守護著兒童的童年,呵護著兒童的成長。幼兒游戲生活的實質是,幼兒浸潤在游戲的精神之中。游戲精神灑滿幼兒成長的道路,伴隨幼兒的成長,使幼兒的生活充滿靈性。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特殊而獨特的世界,有著自己的發展和成長節奏。幼兒園活動大多是集體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幼兒完成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另外許多集體活動需要幼兒逐個進行,這時就留下了很多需要等待的時間。比如在午餐時間,有的幼兒吃得快,有的幼兒吃的慢,如果給先吃完飯的孩子投放一些玩具讓他們玩就可以消除這些孩子的消極等待的時間。在等待如廁和飯後散步的時候,教師帶領孩子玩一些手指游戲或其他簡單易操作的經典游戲,有的游戲還伴隨著兒歌,這樣就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同時給每個孩子帶來美好的情緒體驗。
游戲是兒童心靈休息的港灣,游戲真正屬於兒童的活動,當他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時候他們就會躲進這里躲避風雨。當孩子心情難過的時候,他們會獨自或和自己的好朋友呆一會兒,這是他們在享受他們的秘密空間。在游戲的時空中,兒童能夠體驗到生命的美好,感受生活是值得過下去的。正如英國游戲專家溫蒂•羅素所說,「對於那些命運不是很幸運的孩子來說,哪怕僅僅在游戲中有這種感受,也好呀!」兒童在游戲之中對於生活中不可控制的活動進行掌控,是對於現實的一種顛覆。有時候,兒童在站隊的時候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故意違反紀律,以此取樂。對於這些情況,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要對幼兒的游戲太過注意。
② 舉例論述怎樣對學前兒童的游戲行為進行觀察與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幼兒生性愛玩好動,而游戲正是一種集自由、興趣、需要、快樂、滿足於一體,以幼兒為主體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也這樣認為:「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我們都知道在游戲中,孩子可以不受限制地模仿各類人物,模擬各種事件,他們的情緒是積極的、高漲的,他們對主題、情節、玩具、角色以及講評上都有他們發自內心的理解和主張。當你問起他們為什麼沒這樣而不是那樣時,他們常常會頭頭是道地向你訴說一大堆理由。然而在游戲中孩子們也需要老師,他們需要老師成為他們共同游戲的朋友、夥伴,或者需要老師幫助他們解決些他們難以解決的問題。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得察覺他們的需要」。下面擬就本班幼兒在主題游戲——「燒烤」中的行為進行觀察記錄及相應的分析,與同行切磋。
③ 幼兒游戲觀察的方法記錄
幼兒游戲觀察的方法記錄
幼兒游戲觀察的方法是什麼?如何觀察?以下,我為大家整理了幼兒游戲觀察的方法記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掃描觀察法:
這種方法是指觀察者在相等的時間段里對觀察對象依次輪流進行觀察。此法比較適合於粗線條地了解全班兒童的游戲情況,如可以掌握游戲開展了哪些主題,學前兒童選擇了哪些主題,扮演了什麼角色等一般行為特點。掃描觀察法一般在游戲開始和結束的時候運用較多。
二、 定點觀察法
觀察者固定在游戲中的某一區域定點進行觀察,適合於了解某主題或區域幼兒的游戲情況,了解學前兒童的現有經驗以及他們的興趣點、學前兒童之間交往、游戲情結的發展等動態信息,並且讓教師較為系統地了解某一件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避免指導的盲目性。定點觀察法一般多在游戲過程中使用。
三、 追蹤觀察法
觀察者根據需要確定1~2個學前兒童作為觀察對象,觀察他們在游戲活動中的各種情況,固定人而不固定地點。適合於觀察了解個別學前兒童在游戲中的發展水平。教師可以自始自終地觀察,也可以就某意識時段或某一情節進行觀察。
四、 觀察的記錄
教師在對學前兒童游戲活動進行觀察的同時,還要注意利用多種手段加以記錄,以作為珍貴的資料加以保存,為指導游戲服務。
在游戲的觀察記錄中,有表格記錄、實況記錄、圖示記錄、影像記錄等方法方式。使用較多的是表格記錄。這種記錄方法簡便易行,直觀明了,除了設計表格記錄之外,也可以用文字記錄,有條件的學前教育機構,還可以充分利用攝像機、照相機、錄音機等現代化教育設備,來進行觀察記錄,以保證記錄的全面性、立體性、長久性和有效性。
幼兒的內在需要
“計劃”靠著“過程”來達成,那過程又靠著什麼來推動?答案是“內在需要”。
幼兒在心理與生理上的.發展速度因人而異,所以兒童成長階段的進程也會各自不同;然而相同的是:為了要使身心成長,從胚胎個體開始,會有很多內在而非外顯的需要出現。“內在需要”會導致“個體”主動地去尋尋覓覓,找它要的“東西”,以滿足迅速成長的目標(例如,剛出生的嬰兒肚子餓了,他會閉著眼睛找,用嗅覺尋奶香,用嘴唇去找奶頭,解決餓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假如大人不注意到這個事實,不能明白孩子會因“內在需求”而驅使他“主動活動”,反而認為孩子只是一個被動的空容器,需喲大人填塞,就會出現養育上的“差錯”了!孩子需要大人的“援手”,但不需要填塞;需要大人了解和尊重他們的“內在需求”,幫助他好好的長大成人!
所以,就“教育”的立場來說,大人能做的是提供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任由孩子在其中自由地選擇,不受干擾地滿足他的內在需要,使生命能夠自然地發展,自己一步一步踏實地建構成一個完美地大人。
;
④ 學前兒童的游戲具有哪些特點
幼兒園游戲的類型有:
(一) 創造性游戲和有規則游戲
概念是:創造性游戲是指幼兒以想像為中心,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是學前期幼兒典型的、特有的游戲,規則性游戲的突出特點是游戲規則外顯,游戲的角色內隱。
特點是:此類游戲的分類受蘇聯的影響較大,它便於教師了解游戲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據需要選用,這是目前我國廣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認的分類方法,但容易給幼兒園游戲的開展帶來誤區。
(二) 主動性游戲和被動性游戲
概念是:主動性游戲不斷促使孩子主動去參與,被動性游戲屬於較靜態的活動。
特點是:主動性游戲兒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動外,更需要運用肢體、肌肉的活動去進行游戲,兒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戲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決定游戲的形式,被動性游戲兒童只需觀看、聆聽或欣賞,而不需進行體力活動。
(三) 手段性游戲和目的性游戲
概念是:手段性游戲是指以游戲的方式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即教學游戲化,目的性游戲是指為兒童提供為玩而玩、獲得游戲性體驗的條件。
特點是:手段性游戲把游戲作為教育教學的手段,教師的控製程度較大,而兒童卻不能完全依自己的願望自主地游戲,而目的性游戲則注重遊戲活動本身,幼兒可以主動支配自由的行為,自由參加游戲,使兒童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快樂並使個性、情緒及社會性方面得到發展。
(4)什麼是學前兒童游戲觀察擴展閱讀:
幼兒運用一定的知識和語言,藉助各種物品,通過身體和心智的活動,反映並探索周圍世界的一種活動。
心理學的解釋:認為游戲是調節外部輸入的信息和機體處理這些信息的能力,使機體與外界保持平衡。
游戲的動機來源是情感的需要;游戲的目的是為了它本身;游戲的結果不是物質性的東西;游戲的對象是玩具;游戲的手段是虛構性的,即想像性行為。
參考資料:創造性游戲_網路
⑤ 舉例說說學前兒童游戲的特點
1、學前兒童游戲是幼兒自發自願的活動。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它不是在外在的強制的情況下進行的,而是幼兒出於自己的興趣與願望,自發自願主動進行的活動。幼兒游戲的活動本身就是目的,往往不在乎結果如何,沒有外在的任務和目標,也沒有嚴格的程序和方式。
游戲行為是由內部直接動機的驅動而產生的,玩什麼、怎麼玩均有幼兒自己決定,他們在沒有外在壓力的情況下,輕松愉快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與周圍環境發生積極作用。
2、學前兒童游戲是愉快的活動。
游戲是以愉悅為目的、體驗生活的活動,興趣性和娛樂是游戲的一個重要特點,如果喪失了興趣,游戲也就停止了。幼兒游戲中沒有外在限制,能夠身心放鬆、積極活動、充分表現自我,通過操作材料、物品,體會到自己的力量和自信,從成功和創造中獲得愉快的體驗。
3、學前兒童游戲是充滿幻想和想像的,是虛構與現實的統一。
游戲是以客觀世界為依據,是兒童生活的寫照,反映其知識經驗,同時具有虛擬、「假裝」的成分,通過想像對真實生活賦予自己的理解,進行象徵性的自我表現,例如孩子會把椅子當作汽車,把木板當作手槍等等。
(5)什麼是學前兒童游戲觀察擴展閱讀:
兒童在游戲中的高度注意力使得他們在游戲中思維尤其活躍、想像力尤其豐富。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效果,很多兒童能在游戲中表現出許多出人意料的創造,這也是寓教於樂的心理學基礎。
但是這其中值得注意的一個情況是,兒童在游戲中的注意力集中要避免一種病態的情況,那就是兒童需要在一段時間集中注意力後,能夠適時地從游戲中脫離出來。
也就是說,合理的游戲需要他們將注意力集中一段時間,但是如果兒童將注意力長時間地集中在某個游戲上,那就是沉迷游戲,這並不是一種正常的游戲心理。
⑥ 如何對幼兒進行觀察呢
1、觀察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學前兒童在日常生活、游戲、學習和勞動中的表現。包括其言語、表情和行為,可以分析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徵。
2、觀察法是研究學前兒童心理活動的最基本方法,因為幼小兒童的心理活動有突出的外顯性,通過觀察其外部行為,可以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
3、同時,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進行,可以比較真實地得到學前兒童心理活動的資料。
4、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當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
5、而了解幼兒的興趣、發展水平需要教師細致、耐心的觀察[師
出整理]。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6、同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指出平時觀察所獲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幼兒行為表現和所積累的各種作品等是倨傲與評價的重要依據。
7、因此,觀察對教師了解幼兒、尊重幼兒、促進幼兒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