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型人格障礙玩什麼游戲
『壹』 青少年可能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早期跡象是什麼
我想如果大多數青少年的父母知道或讀到自戀,他們會問這個問題。更好的問題是「什麼是自戀者的完美例子?」 答案是「少年」。
所有的孩子都是自戀的。他們認為一切都是他們的一部分。投入青春期的荷爾蒙燉煮,你會得到一個更大的孩子,對自己充滿熱情以及由此產生的叛逆和自私。隨著他們長大成人,其他人對他們發脾氣(生氣、粗魯等)和行為的反應告訴他們,這並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開始考慮他人並表現得更加成熟。
此時需要有界限和紀律來幫助他們學習這一點。父母需要保持冷靜,充滿愛心但堅定不移,希望他們一直是孩子一生的方式。父母的過度懶惰或無視/不愛或野蠻行為,那麼孩子就不會學習這些課程,並且會「陷入」自戀的行為中。
自戀的父母導致孩子在 2 到 5 歲左右陷入幼稚的自戀。這些孩子永遠不會學習。他們已經看到成年人像孩子一樣行事,這種模式終生無法改變。
你是自戀者嗎?您的孩子將有很大的機會和以前一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在我十幾歲時與 NPD 的個人經歷中:
- 超額完成,然後在事情剛剛好而不完美時感到沮喪
-^痴迷於這些完美的東西
-無法與他人交往
-缺乏情感同理心
- 難以與他人合作
-缺乏責任感(不做功課、冒險行為等)
-妄想(我的通常認為我比其他人更好[有時到一個奇怪的程度],或者認為每個人都討厭我並最終會離開我)
- 波動的自我意識(從愛自己跳到恨自己最輕微的觸發)
-極度羨慕別人
顯然還有更多,並不是每個人都經歷同樣的事情,但你明白了要點。
是什麼讓某人成為自戀者?
最初回答:自戀者是如何產生的?
他們胸口的洞永遠無法填補。
孩子們學習自戀者必須玩的游戲,以獲得父母和家人的極大關注。有些人對這款游戲以及玩家之間發生的交流著迷。它就像一部精心比例的芭蕾舞或歌劇。他們從選美中獲得意義。
這就是它的全部意義所在。自戀者覺得自己不被愛,內心沒有價值。所以他/她總是在尋找暫時的注意力、表現和最好的成就,這樣他們才能再次感到值得。但是,這只是暫時的,以至於他們渴望掌聲、更多的觀眾、更大膽的挑戰。他們的夢想是宏偉的,比任何合理預期的都要大。
因此,他們必須應對不斷的失望。這是通過吹噓、貶低、同情派對、欺騙或撒謊來實現的。他們經常可以編造一些奇幻的故事,吸引毫無戒心的人。他們往往是戲劇女王,一氣呵成,在離開的路上傷害了一些東西。
作弊成為獲得關注的一種新方式。他們不介意它的挑戰,只要他們可以通過震驚某人或做出荒謬的魯莽行為來獲得關注。被抓住並從中掙扎出來是純粹的樂趣。而且,沒有人能解釋為什麼他們不受歡迎。這導致了最後的攤牌。
他們陷入了一個大謊言中,並不斷加倍下注,直到每個人都暴露在真正的小而邪惡的人面前。自戀者感覺到它的結束,要麼故意在火焰中爆炸,要麼悄悄地從後面溜出去。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感覺自己很重要。他們很高興成為偉大的人或成為最偉大的 *** 。這意味著同樣的事情。如果演出的經驗是成功的,他們會留下來輸掉一天。如果他們沒有成功並且被所有人憎恨,他們就會繼續尋找其他人來幫助填補他們胸中那顆黑色的心,或者不會。這沒有什麼區別,因為人們要麼支持他們,要麼反對他們,而且他們知道在適當的時候如何離開。
他們總是離開,指責和游戲。
這一切都是因為其他孩子比他們得到了更好的待遇、更多的表揚或更少的虐待。因此,下一站將是他們可以工作幾個月或幾年的地方,然後繼續前進。但是,他們總是離開得很糟糕,而且當它太酸而不能留下時。
『貳』 自戀性格障礙怎麼辦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產生原因,多與童年的經歷密切相關,如單親家庭、教養方式不當、缺少同齡夥伴等。
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並不可怕,更不必以為得了不治之症。克服此症,關鍵在於找准症結所在,然後「對症下葯」。比如,有的心理醫生從消除自戀者的「自我為中心」人手,讓其把自己認為討人厭煩的人格特徵和別人的批評羅列下來,然後回憶童年往事,究其童年
時期性格形成的原因:在童年時表現為渴望得到父母的誇獎,一旦不能如願,便會耍賴、搗蛋以吸引父母的注意。如果患者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童年幼稚行為的翻版後,便會告誡自己必須改掉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幼稚行為,通過自己努力的工作,取得成績,來獲得別人的稱贊。此外,採用精神治療法一般也能取得較好療效。以親切溫和的態度對待患者,幫助他們認識個人人格方面的缺陷,並樹立起糾正的信心。他們一般能接受,而且處境越困難,其療效越好。同時,應鼓勵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與人交往,並學會關心和幫助別人。倘若患者能在生活中以助人為樂,「自戀型人格障礙」便會逐漸減輕,直至消失
『叄』 自戀型人格障礙有哪些內容
古希臘有個神話故事:英俊的美少年納喀索斯,有一天在水中發現了自己的影子,便一見傾心,再也無心顧及其他人和事,一直留在水邊不忍離去,最後終於憔悴而死。後來,人們便以納喀索斯的名字來命名自戀症。自戀型人格障礙是指事事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並以此作為自己的行為准則。
表現
自戀型人格在許多方面與癔症型人格的表現相似,如情感戲劇化,有時還喜歡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熱情,而自戀型人格的人性格內向、冷漠。
自戀型人格的自我中心特點大多表現為自我重視、誇大、缺乏同情心、對別人的評價過分敏感等等。他們一聽到別人的贊美之辭,就沾沾自喜,反之,則會暴跳如雷。他們對別人的才智十分嫉妒,有一種「我不好,也不讓你好」的心理。在和別人相處時,很少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的情感和需要。由於缺乏同情心,所以人際關系很糟,容易產生孤獨抑鬱的心情,加之他們有不切實際的高目標,往往易在各方面遭受失敗。
診斷及自測
症狀至少符合其中的5項, 就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
1.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盡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2.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詞,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4.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贊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病例
申某,男,34歲,博士。從小學起便一帆風順,保送讀大學,推薦讀碩士。約在半年前,在讀博士後期間寫畢業論文時,有一件事令他十分苦惱。起因是他寫了一篇自認為有價值的論文,並深信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但當他完成過半時,卻很難繼續下去。因為他的導師對他的文章不以為然,並且說他的研究行不通,勸他停止。而他認為,這是導師嫉妒他,怕他超過自己,顏面無光而加以制止。為此,他白天緊張,晚上失眠。
據調查,他的導師及同學都認為申某的論文非常一般,幾乎沒有什麼新的見解,論據也不全面。平時他總是以一種優越感與人相處,稍有不如別人的時候,便會妒性大發,或把別人貶得一錢不值。申某患了自戀型人格障礙。
治療與調適
?解除自我中心觀
自戀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徵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人生中最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是嬰兒時期。由此可見,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實際上退化到了嬰兒期。朱迪斯·維爾斯特在他的《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道:「一個迷戀於搖籃的人不願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療自戀型人格,必須了解那些嬰兒化的行為。你可把自己認為不討人喜歡的人格特徵和別人對你的批評羅列下來,看看有多少嬰兒期的成分。例如:
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贊美,一旦不被注意便採取偏激的行為;
喜歡指使別人,把自己看成是至高無上的;
對別人的好東西垂涎欲滴,對別人的成功無比嫉妒。
通過回憶自己的童年,你可發現以上人格特點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總是渴望父母的關注與贊美,每當父母忽視這一點時,便耍無賴、搗蛋或做些異想天開的動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童年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總想佔有一切,別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自己的行為是童年幼稚行為的翻版後,你便要時常告誡自己:
我必須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來吸引別人的關注與贊美;
我不再是兒童了,許多事都要自己動手去做;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好東西,我要爭取我應得到的,但不嫉妒別人應得的。
還可以請一位和你親近的人作為你的監督者,一旦你出現自我中心的行為,便給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時改正。通過這些努力,自我中心觀是會慢慢消除的。
?學會愛別人
對於自戀型人格的人來說,僅僅拋棄自我中心觀念還不夠,還必須學會去愛別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放棄自我中心觀的重要性,因為你要獲得愛首先必須付出愛。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一書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維爾斯特認為,通過愛,人們可以超越人生。自戀型的愛就像是幼兒的愛、不成熟的愛,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簡單的愛的行為便是關心別人,尤其是當別人需要你幫助的時候。當別人生病後及時送上一份問候,病人會真誠地感激你;當別人在經濟上有困難時,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對他人的愛心,你的自戀症便會自然減輕。
『肆』 沙盤游戲Sandbox game
沙盤游戲 ,亦稱箱庭療法,是在治療師的陪伴下 ,讓來訪者從擺放各種微縮模具 (玩具 )的架子上 ,自由挑選小模具 ,擺放在盛有細沙的特製的容器 (沙盤)里 ,創造出一些場景 ,然後 由治療師運用榮格的「心象」理論去分析來訪者的作品。[1]沙盤游戲治療以心理分析之無意識理論為基礎,注重共情(Empathy)與感應, 在「沙盤」(Sandtray)中發揮原型和象徵性的作用, 實現心理分析與心理治療的綜合效果, 便是沙盤游戲治療的基本特徵。
中文名
沙盤游戲
外文名
Sandbox Game
類型
心理療法
創始人
多拉·卡爾夫(瑞士)
歷史發展
沙盤游戲治療是由多拉卡爾夫·發展創立的心理治療方法。[2]
科學心理學誕生至今已一個多世紀了 ,由於心理現象本身的復雜性 ,人們便試圖用各種理論去對它做出解釋 ,精神分 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心理學是其中較具影響力的四 種理論。以它們為基礎創立的各種治療方法 ,一直產生著廣泛而強有力的影響。 但隨著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兒科醫生對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注 ,他們發現由於心理治療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人與人的言語交流 ,而語言並非是兒童最擅長的表達工具 ,而且其語言的理解力水平也較低 ,所以 ,談話治療就比較困難。於是 ,他們需要尋找一種兒童較擅長的溝通媒介來與之交流 ,兒童游戲的價值便凸現出來了。游戲是一兒童探索周圍環境的積極的活動 ,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有效途徑 ,且具有趣味性、具體性、虛擬性等特點 ,能適應並促進兒童心理的發展。所以 ,心理學家就開始將游戲作為兒童心理治療的溝通 具 ,游戲理論也就逐步應運而生了 ,精神分析學派的個性化說(榮格)便是其中的一種。 榮格的學生 Kalff在此基礎上創造了一種分析心理學技術—— 沙盤游戲。[1]
沙盤游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 ,其最初創意來源於1911年Wells的「地板游戲」; 1929年 , Low enfeld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游戲王國技術」; 1966,Kalff將「游戲王國技術」 與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相結合 ,同時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 ,創造出一種更為成熟的心理治療的技術 ,並最終以「沙盤游戲」 來命名。此後,經過近40年來的發展 ,目前 ,在歐美及日本 ,沙盤游戲已成為最為時髦的心理分析技術之一 ,治療對象已不再局限於兒童 ,而是廣泛應用於成人心理治療中 ,一 些臨床家也將該方法應用於非臨床人群。如: 在學校、家庭、企業和團隊的組織和管理中的應用,整合了格式塔、催眠、角 色扮演等方法。還有一些治療師在阿德勒自我心理學、家庭系 統治療理論的背景下使用沙盤 ,使之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自范紅霞1997年在國內發表第一篇關於沙盤游戲的論文 ,這一技術逐步被引入我國。經過近 10年的發展 ,沙盤游戲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應用性研究已取得到了一定的成 果,先後在南北一些高校建立了沙盤游戲室 ,長期應用於心理咨詢實踐 ,在心理治療、心理輔導與心理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
多拉·卡爾夫(D.Kaoff) 1904年12月21日出生於瑞士。1944年,通過孩子之間的交往,卡爾夫認識了榮格的女兒萊格特(Get Jung-Baumann),並保持著終生的友誼。通過格萊特的介紹與安排,卡爾夫認識了榮格。1949年,作為兩個孩子的單親母親,卡爾夫開始了她在瑞士蘇黎世榮格研究院6年的學習,並由榮格的夫人愛瑪·榮格為其進行心理分析。[3]
多拉 卡爾夫
1954年,卡爾夫參加洛溫菲爾德在蘇黎世的討論,深受啟發,希望尋找一種能夠有效幫助兒童心理分析的方法與途徑。於是,卡爾夫決定去倫敦跟隨洛溫菲爾德學習其「游戲王國技術」。
1956年,完成了蘇黎世榮格研究院所有課程與要求的卡爾夫,由於沒有大學文憑,不能獲得榮格心理分析家的資格。於是,卡爾夫寫信給洛溫菲爾德,開始了她的「游戲王國技術」的學習。在此期間,卡爾夫還從師於維尼考特一段時間。英國的榮格心理分析家,以其兒童發展理論而著稱的麥克爾·弗德漢姆,承擔了對卡爾夫的指導。一年後卡爾夫從英國返回瑞士,她把洛溫菲爾德的「游戲王國技術」與榮格分析心理學相結合,也致力於把東方的思想融會以更為有效的兒童心理治療實踐中。為了區別洛溫菲爾德的「游戲王國技術」,卡爾夫用了「沙盤游戲」來命名自己的理論與實踐。
名稱寓意
「沙盤游戲」(sand-tray and sand-play)的名稱給了三個「關鍵詞」:「沙」、「盤」和「游戲」。首先,兒童喜歡沙,似乎是對沙具有某種出乎天性的情感。幾乎所有的幼兒園里都有「玩沙地」和「玩水池」,卡爾夫改造後的沙盤,兩個都加上沙子,但其中一個用做「干沙游戲」,另外一個則可以加水進去,被稱作「濕沙游戲」。濕的沙盤更容易玩出搭建城堡、挖洞建橋等游戲效果。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因而,游戲中包含著天性的恢復和阻礙,於是,也就能在游戲中得到治療與治癒的條件和機會。[1]
游戲應用
心理治療
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心理治療體系,沙盤游戲被廣泛地運用在了心理咨詢、心理評估、心理治療、心理教育、人力資源開發和EAP,以及專業心理分析的諸多領域;尤其是沙盤游戲與學校心理教育的結合,在我們國內獲得了重要的發展。沙盤游戲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包括:心理診斷與綜合性心理評估;各種心理壓力、緊張和焦慮的輔導與緩解;各種心身疾病的專業性心理分析與治癒;同時,沙盤游戲治療也可以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心理教育技術,可以在心理健康的維護與人格發展,藝術表現與創造力的培養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引導來訪者獲得以自性化為目標的人格發展與心性完善。[1]
沙盤游戲在兒童心理治療的應用沙盤游戲自問世以來,逐漸獲得國際臨床心理學界的推崇,被公認為最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之一。與傳統的兒童心理療法相比,沙盤游戲特別適合兒童,國內外已經將其廣泛運用於兒童諸多心理疾病的治療。
沙盤游戲療法能為兒童提供一個「自由與受保護」的空間,在這里兒童通過象徵、隱喻的形式不僅可以再現出與創傷經歷相關的情景以幫助發現問題,同時也可以宣洩出與創傷經歷相關的復雜情感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4]Grubbs對沙盤游戲運用於性虐待所致PTSD兒童的療效進行了探討,發現沙盤游戲是創傷癒合與轉化的強有力的媒介,在沙盤游戲中,這種兒童顯示出釋放他們的創傷以及逐漸癒合的過程。Louise對56名4~5歲遭遇海嘯後的PTSD兒童進行了沙盤游戲治療,經過4個月每星期1次的沙盤游戲治療,這些兒童獲得了積極有效的轉變。沙盤游戲對兒童品行障礙也有著良好效果。
沙盤游戲能為此類兒童提供發泄憤怒和表達攻擊行為的途徑,讓他們在虛擬的空間里將其憤怒和攻擊性的行為物化地演示出來,從而耗散其攻擊性心理能量,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
沙盤游戲在成人心理治療的應用隨著沙盤游戲理論和實踐的日趨完善,沙盤游戲的治療對象已不再局限於兒童,而被廣泛應用於成人的心理治療中。國內外許多研究表明:沙盤游戲能有效地治療成人的各種心理疾病,如抑鬱症、邊緣型人格障礙、葯物與酒精依賴、人格失調和自戀型人格障礙,以及各種身心疾病等。另外,一些心理學家還將該方法應用於非臨床人群,如在心理咨詢、夫妻咨詢、家庭治療、企業和團隊的組織和管理中的應用,整合了格式塔、催眠、角色扮演等方法。還有一些治療師在阿德勒自我心理學、家庭系統治療理論的背景下使用沙盤,使之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心理教育
沙盤游戲開始逐步走進學校,並被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所運用。沙盤游戲的工作原則並非單純以來訪兒童的心理症狀為工作目標,而更注重其內在心理的充實與發展,在兒童的健康成長方面,如培養自信與人格、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等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因此特別符合心理教育的基本主張,為學校心理教育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根據國內外一些實證研究,沙盤游戲尤其對於學校中存在焦慮、注意力集中困難、言語溝通困難以及適應困難等問題的兒童有良好效果。[4]
診斷
沙盤游戲不僅可以用於多種心理疾病的治療,在其發展過程中,沙盤游戲治療師和研究者們還看到了其作為一種臨床診斷工具的潛力。維也納大學兒童發育研究者Buhler把沙盤作為診斷和研究工具,在沙盤游戲發展的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她把自己的技術命名為「世界測驗」,並將其標准化。
游戲動作
得之於心
一般來說,心理分析者可以向被分析者來介紹沙盤以及沙盤室的模型。但是,是否做沙盤則完全是由被分析者自己決定的。
若是被分析者表現出了對沙盤游戲的興趣。作為分析者的指導語往往應該簡單而且靈活,所表達的意思大致是:這里是沙盤,這里是玩具模型,你可以隨意去玩,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或你可以沙盤上擺放任何你想擺放的玩具模型,構建任何你想構建的畫面。[5]
應之於手
在「沙盤游戲」的過程中,游戲者就用他的雙手,在構畫著無形的內在感受。他可能從沙盤室的架子上拿起了某一玩具模型,用手感觸著,挑選著,拿起來又放下。他也可能會在沙盤上,把某一玩具模型細心地放在適合它的益,左右上下移動著。或者,用手去撫摸某一玩具模型中所包含的記憶。實際上,游戲者使用的所有的沙盤玩具模型,都可能包含著個人心理層面或無意識層面的痕跡與記憶。而這種感性的接觸,也是在一種自由、保護與安全的心理分析氣氛中記憶的恢復與重新體驗。
實際上,有的時候,游戲者可能並沒有選擇與使用玩具模型,而只是用手在水處撫摸或堆起某種沙的形狀。但是,對於分析者來說,這亦然是心在表達。從沙盤上留下的手的印記,到由手的觸動所形成的沙的流動與沙的形狀,都屬於沙盤游戲之心理分析的內容。就象夢的分析那樣,透過那些形式的背後,就是心理的意義,或者是無意識的存在與表現。[5]
形之於沙
面對一幅沙盤圖畫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游戲者搭建沙盤的時候所處的位置以及分析者所在的位置。其次,是沙盤圖畫所呈現的方向,是面對自己呢,還是面各分析者。然後,是沙盤圖畫中能量的流動性,可以從游戲者留在沙上的手動痕跡以及沙盤中玩具動感等予以觀察。
盡管我們把沙盤稱為「非言語的心理治療」,但是沙盤圖畫在「說話」,它使用的是條例無意識心理學的象徵性語言。比如,游戲者在沙盤中放了一隻青蛙,那麼青蛙所包含的神話與文化的意義以及青蛙自身轉化的象徵性意義,都在沙盤圖畫中以及游戲者的心理分析過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而這只青蛙在沙盤中的位置、它與其周圍的玩具模型的關系以及在多次沙盤圖畫中的出現、轉移與消失,等等,都展現著游戲者內心變化及其治癒與發展的過程。[5]
分類簡介
按照榮格的原型理論,以及無意識心理學的原型意象和象徵, 可分為表達原型和原型意象的沙具,重要的文化象徵以及神話題材的沙具,以及表示陰影和情結的沙具,如伏羲女媧、佛祖觀音、宙斯和奧林匹斯的諸神,以及印度、埃及、巴比倫、阿拉伯和印第安等諸多文化意象;大母神系列、魔法師系列、巫師系列、萬聖節系列、修道院系列、死神系列,以及斯芬克斯、鳳凰麒麟等均囊括各文化傳統中的主要原型意象。另外普通的石頭、貝殼、各種動物和植物,基本的交通工具和木製家私等,普通的人物和基本日常生活用品也都是必備的沙具。不同沙具、不同原型、數字、乃至顏色、沙具在沙盤中的位置均代表著不同的含義。
游戲作用
沙盤游戲
「沙盤游戲」作為一種非語言的心理治療技術,適用於任何年齡,人們不需要過多的語言的參與,直觀的顯示來訪者的內心世界,可以很好的繞開咨詢過程中的阻抗,沙盤游戲的優點是代替了人對思想輸出的局限性。像說話,繪畫,聲音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局限性。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人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特別是孩子,他們總會對心理咨詢師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沙盤游戲」作為一種活動性治療方法和技術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沙盤游戲是為來訪者創造一個「自由與受保護的空間」,來訪者在沙盤中運用沙具來表達自己的無意識世界,可以使來訪者的「自我自愈力」得以發揮。來訪者在整個沙盤製作過程中,治療者只需要採取「靜默的見證者」接納的、共感理解的、賞識的態度在旁邊陪伴著。[1]
參考資料
[1]《沙盤游戲應用於臨床心理評估的研究進展》王萍 黃鋼
[2]榮格心理學與中國文化
[3]多拉·卡爾夫簡介
[4]沙盤游戲在兒童心理治療和教育中的運用現狀
[5]沙盤游戲的開始(一)——如何向來訪者介紹沙盤
『伍』 誰給介紹下什麼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以自我中心、自我欣賞為特點的人格障礙,較少見。他們以為自己各個方面相
當完美,需要別人的愛慕、恭維和關注,常唯利是圖。一旦受挫則表現憤怒,人
際關系緊張,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心態。
CCMD-3的診斷標准
1.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盡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2.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4.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贊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只要出現其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在許多方面與癔症型人格的表現相似,如情感戲劇化,有時還喜歡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熱情,而自戀型人格的人性格內向、冷漠。
人格障礙屬於心理障礙的一種,要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還有一個病程的標准,一般人也只是有自戀型的人格特質,還未到達障礙的程度。
治療的話主要是去自我中心化,網上有很多的建議你可以查查,網路可以搜一下都有的,還有變態心理學以及人格障礙方面的書都有很多,不盡詳述。
『陸』 自戀型人格症
自戀型人格症
自戀型人格症,在職場上不得不注意這些,在面試的時候留下一個好印象是成功的開始,職場是復雜的,面試的時候也要注意一些細節,自戀型人格可能會比較難相處,自戀型人格症,職場上的那些事。
自戀型人格症1
1、優越感強烈,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NPD 患者們內心擁有強烈的優越感,覺得自己就是比別人厲害,言行舉止常讓身邊的人覺得傲慢自以為是。但 NPD 患者不見得覺得全世界他最強,因為他會與主流定義上的「成功階級人士」產生共鳴,覺得只有那些外表亮麗、事業成功的人才是懂自己的「同類人」,而辦公室或街上那些貧民老百姓,全都悲慘低下。
2、整天想著達到理想中的「成功」
許多人每天都為了更好的人生而上進,但心中不免還是會有些自我懷疑,看待成功的眼光也可能較為實際。但 NPD 患者們心中卻只有最終極的成功,心思整天追逐著世界上最出色的外貌、最高的權力、最招忌的成功,以及最夢幻的愛情,並真心認為自己也是受宇宙眷顧的異數。
3、需要被關注贊美,值得特殊待遇
NPD 患者們很執著於被他人關注與贊美這件事,他們須透過他人不斷的認同與吹捧來鞏固自己的價值感。除此之外,NPD 患者也認為自己值得比別人還好的特殊待遇以及各種好人好事,無論他是否有實質貢獻或給予回饋。而且因為這種心態,他們常視規定或法律於無物,替別人帶來許多困擾。
4、無同理心,常下意識利用他人
NPD 患者因為太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因此很難踏出框架從客觀角度看事情,也無法與他人產生情感連結與同理心。他們不願認同或感受他人的情感需求,行為處事自私自利,與人交往時常會下意識利用他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絲毫不在乎對方的心情。
5、常在嫉妒別人,卻認為是別人在嫉妒自己
NPD 患者們因為覺得自己是最棒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比他成功或過得比他好的人,就會不由自主心生妒忌,而且這種不理性的忌妒感還常常被觸發。但 NPD 患者不見得會因此調整對自己的看法或是著手改變成長,反而還會下意識認為是別人在嫉妒自己。
NPD 的部分特質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自信與無所畏懼,外人也不見得看得出什麼端倪,但它的實質問題卻常常使 NPD 患者們把生活搞得烏煙瘴氣,不僅搞砸私人生活,在事業上也處處碰壁,到最後不僅在困惑與自戀迴圈中掙扎,身邊的人更因長期的包容與磨擦而感到心力交瘁。
自戀型人格症2
什麼是自戀型人格?
自戀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有的一種譜系性人格障礙。
在流行文化中,自戀被解釋為一個人愛著自己,更准確地說,愛著他們理想化的自我。自戀者認為他們太獨特而難以被理解,他們太好了以至於需要別人的贊賞。
心理學家斯蒂芬·約翰森寫道,
自戀者是這樣一種人,他們埋藏了自己真實的自我表現來回應那些早期的傷害,並以高度虛假的補償性自我取而代之。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將自戀人格描述為一種人格障礙。這是一種譜系障礙,這意味著它存在於從自戀特徵到成熟人格障礙的連續統一體中。
自戀型人格障礙並不常見,但事實是,我們都有一些自戀的特徵。
自戀者的特徵:
他們非常需要贊美和肯定。他們認為自己很特別,太獨特了,讓人無法理解。
他們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他們取得的成就比你多,知道的也比你多。
他們不顯示自己的弱點。他們害怕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們想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優勢。
他們不願意承認或認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他們想成為關注的焦點,並認為表露情感是軟弱的表現。
他們是熟練的操縱者,並且在情感上虐待他人。他們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魅力來利用別人來得到他們想要的。
自戀者與其他人有何不同?
自戀專家兼《簡而言之自戀》一書的作者扎里·巴拉德試圖回答一些非自戀者提出的關於自戀者從自戀者的角度思考和感受的常見問題。
自戀者知道他們是自戀者嗎?他們快樂嗎?
我們真的可以很少關心別人的感受。我們喜歡我們所謂的冷生活。真正的自戀者並不想改變。因為使用這種方法,我們才會感覺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生活。
自戀者知道或理解對與錯嗎?
自戀者知道對與錯的區別,因為他們也理解因果關系。但如果沒有「負罪感」給他們提供一些暗示,他們就會表現出「對社會規范漠不關心」的症狀,同時很可能表現出「冷酷無情」。
自戀者有著非常不同的思維機制。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與非自戀者和富有同理心的人不同之處在於,他們沒有多少同情心,也不願意向他人表露自己的情感。
為什麼人們會變得自戀?
1、自戀是脆弱/自卑到了極點
自戀個性的根源是對任何人都有很強的抵抗力,不願感到脆弱。
自戀者拒絕把自己置於脆弱的境地。他們害怕別人會利用他們的弱點,所以他們學會了通過表現得堅強和強大來掩飾自己的弱點。他們認為向別人表露情感是軟弱的表現,所以他們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情感,並在大多數時候表現得冷酷無情。
自戀者生活在焦慮的狀態中,因為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的情緒以及別人對他們的看法。
所以厭惡脆弱,是自戀型人格的根源。
2、一個自戀的人可能是過去受傷的結果
自戀者不顧一切地尋求認可,因為他們要麼覺得自己的過去沒有價值,不被重視,要麼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珍貴、最獨特的人,需要受到更多的關注。
錯誤或不適當的教育,例如缺乏限制,都被認為是一個主要的原因,而寬容和專制的教育方式也被發現會促進自戀症狀。
無論是沒有看到孩子價值的父母,還是溺愛和過度表揚孩子的父母,都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助長自戀症狀。前者會讓孩子覺得不如別人,想得到更多的'關注,而後者會鼓勵孩子建立理想化的自我。
如何應對自戀者?
1、如果你身邊的人是自戀者,接受他們的不同
接受不同的性格類型,不是每個人的想法和行為都和你一樣。與其試圖改變他人,不如學著接受差異,並在真正需要與他們溝通的時候找到平衡。
2、不要試圖改變他們,專注於你自己的需求
試著去理解自戀者是抗拒改變的,對你來說更重要的是看清他們真實的樣子,而不是你想讓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關注自己的感受,以及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世界上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個性,你唯一能控制的就是你的態度和你自己的行為。
3、認識到他們所做的只是來自他們的不安全感
自戀者的內心非常脆弱,他們會質疑別人,因為這樣才能讓自己感覺更好。
當你了解到自戀者對你所做的並不是針對個人的,而是來自於他們的不安全感時,你就知道有時候他們只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安慰而已。
如果自戀者是你必須密切合作的人,或者是你的家人,這一點尤其重要。適當的安慰可以讓他們平靜下來,完成手頭的任務。
4、問問他們會怎麼想,而不是別人會怎麼想
自戀者不會感到內疚,但他們在意別人如何在內心深處看待他們。
臨床心理學家阿爾·貝恩斯坦解釋道:
就像其他人的感受一樣,有些事情自戀者很少考慮。如果他們會傾聽你,不要告訴他們人們會有什麼反應;相反,問一些試探性的問題。自戀者更有可能會按照他們自己想出來的想法行事。
如果你必須和自戀者密切合作,關注事實和想法,而不是情緒。
5、放棄獲得自戀者的認可
你並不是自戀者所說的那種人。所以不要讓他們的指責游戲破壞了你的自尊,不要為了你認為正確的東西而和他們爭論。
為了證明他們是錯的而和自戀者爭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們不會放棄證明自己是對的。當他們以不愉快的方式不同意你的觀點時,你更有可能感到沮喪。
了解自己的價值,遠離自戀者對你的看法。
6、如果自戀者傷害了你,遠離他們
記住,健康的關系是雙向的。這是一種相互尊重的關系,建立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但是與自戀者的任何關系可能都是相反的,因為它是關於讓自戀者單方面快樂並不斷獲取支持的。這樣的關系只會讓你感到壓力,不利於你的成長。
7、設定一個界限,並始終保持它
如果你正在設定一個界限,你必須願意保持它。當自戀者看到你試圖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時,他們會試探你的極限,這只是他們的本能。
准備好迎接挑戰。明確你的界限,把所有需要採取的行動都記在心裡。
例如,如果你決定停止和他們交流,他們很可能會出現在你面前,只是為了和你說話。勇敢地守住你的界限,不要退縮,不要再靠近它們;否則他們就不會再認真對待你的邊界了。
8、學會什麼時候走開
當自戀者開始讓你感到不舒服和懷疑自己時,要振作起來,給自己足夠的尊重,離開他們。
如果你愛上了一個自戀者,你應該認真考慮結束這段關系,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如果自戀者是你的家人,你不必對他們殘忍,但最好與他們保持距離。
『柒』 患有自戀型人格障可能會影響正常生活,要怎樣自救呢
淺析自戀性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復雜的人格障礙,也是一種經常會被人誤解的人格障礙,基本特徵就是誇大自我價值,自相矛盾的是在這種誇大自我價值之下,自戀者往往長期體驗著一種自卑以及自尊,對於自戀者來說,自大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我們更傾向於將其非正常看待。大多數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集中於自己的利益,自我誇大,狂妄自大,自以為是,愛幻想,總是沉溺於成功權力之中。
方法三:讀書以及心理暗示
讀書是一種不一樣的方式,從書中看見外面的世界,了解世界的廣闊,多接觸外界,交朋友才能夠時刻使自己保持清醒,才有改變的動力。在潛意識里我們也要對自己進行反思,不要讓一時進行操縱自己,不要讓一時欺騙自己,要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防止再次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