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游戲元素有什麼
Ⅰ 幼兒園游戲的類型有哪些它們的概念和特點是分別什麼
一般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智力游戲。益智游戲通常以游戲的形式鍛煉了游戲者的腦、眼、手等,使人們獲得身心健康,增強自身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思維敏捷性。值得一提的是,優秀的益智游戲娛樂性也十分強,既好玩又耐玩。
2、徒手類游戲。這種游戲主要發展幼兒走、跑、跳、鑽等基本動作,為提高幼兒的運動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3、器械類游戲。各類器械品類主要有滑梯、鞦韆、木馬、壓板、攀登架等。各種童車也可作為兒童游戲器械。通過游戲的過程兒童既可學會利用線索與策略,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又可克服困難,鍛煉意志,還可以發現和了解自己的能力,產生勝任感與成就感,更進一步有利於兒童自信心與進取心的培養。
4、親子類游戲。主要有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一些需要互相幫助的活動,培養孩子團結互助的品質,增進孩子和爸爸媽媽的親密感。
5、戶外游戲。主要是體育活動,能調節幼兒情緒,促進同伴間友好和諧。有目的的戶外體育活動,可以讓幼兒舒展身心,陶冶性情。
(1)幼兒游戲元素有什麼擴展閱讀:
幼兒游戲有如下特點:
1、游戲是兒童主動的自願的活動。
2、游戲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圍生活。
3、游戲是一種非功利性的活動,它更重過程而不重結果。游戲沒有社會的實用價值,沒有強制性的社會義務。
4、游戲伴隨著愉悅的情緒。
Ⅱ 兒童游戲有哪些
一、踢毽子
踢鍵子也有稱「踢毽子」的,是兒童特別是女孩的主要游戲項目。鍵子用雞毛作上部,小圓鐵板或銅錢作「底墊」,以布相包紮而成。耍時,由一名或數名兒童,以腳尖、腳後跟相踢,數多不失誤者為優勝。
Ⅲ 幼兒游戲類型有哪些
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在幼兒園里游戲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學中游戲可以分為很多種。
從場地上可以分為:室內游戲和戶外游戲
從活動程度上可以分回為:活動性游戲和安靜性游戲
從使用器械上可以分為:器械類游戲和非器械類游戲
從參加人數上可以分為:集體游戲、分組游戲和個人游戲
游戲基本分為:角答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智力游戲、體育游戲、音樂游戲、語言游戲、綜合游戲。
依參與度分類
主動游戲──主動游戲即是個體必須參與該項活動,其樂趣從親身參與活動中獲得。惟當兒童期邁入青春期後,由於生理發展消耗很多能量,且因為家庭和學校賦與兒童的任務與責任愈來愈多,在時間和體力兩方面均不容許的情況下,主動游戲便日漸減少。例如,賽跑、繪畫、玩泥巴、打電動等均是。
被動游戲 ──被動游戲也可稱為娛樂(amusement),個體並不須要親自參與活動,其樂趣得自於觀看他人活動,個體不必耗費很多的精力,個體從中所得到的樂趣,並不亞於主動游戲。例如,看電視、看漫畫、聽音樂、看電影、閱讀書籍等被動游戲。
依認知程度來分
功能性游戲──發生在出生至兩歲的感覺動作期,游戲內容毫無主題與組織,純然只是感覺器官的刺激輸入,可幫助個體感官的功能成熟。例如玩各種玩具,抓、捏、敲、咬、聞、聽等。 象徵性游戲──發生在運思准備期,從兩歲開始,五、六歲為高峰(亦稱戲劇性游戲)。此時兒童喜歡模彷成人的角色行為,透過各種象徵的物件或舉止動作達到模彷的目的,從中獲得快樂,扮家家酒即為典型的象徵游戲。
規則性游戲──六歲開始,八、九歲為高峰。游戲內容為有規則的競賽。有游戲規則、角色分配、動作技巧的限制等,例如,躲避球、棒球、接力賽跑等。
依社會性來分
獨自遊玩──嬰兒兩歲以前的游戲,純屬感覺與動作方面的游戲。玩弄簡單的玩具和運動探索自己的身體,是游戲的主要項目,故此時期稱為「感覺動作試驗」(Sensory motor-experimentation)的游戲。嬰兒期的游戲以「獨自娛樂」為主,是所謂的「單獨游戲時期」。例如玩各種玩具,抓、捏、敲、咬、聞、聽等。
旁觀游戲──本階段比獨自遊玩更進一步,兒童開始對周遭人事物感覺到好奇,進入直覺判斷時期。兒童喜歡站在旁邊看別人游戲,被玩耍的小朋友和游戲所吸引,惟生理機能控制能力仍未非常良好,加以對不熟悉的人事物怕生,是以藉由從旁觀看獲得愉快的情緒,但不願意參與游戲。例如:喜歡站在游樂器旁觀賞。
平行游戲──和其他小朋友在同一場所玩著同樣的玩具,不過這時其他的小朋友只是游戲的誘因,兒童之間既不會發生從屬關系,也不會有互助合作的行為,只是在一起各自玩各自的游戲,因此也可以說是「集體的單獨游戲」。例如:兒童在球池中各玩各的。
聯合游戲──四至五歲幼兒的游戲,會出現簡單的互動行為,像是相互指揮、模彷、命令或交換玩具等。囿於能力的不足,仍無組織、規則或角色安排的情形,僅是簡單的互動行為而已,稱之為「聯合游戲」。例如:兒童可以一起在沙堆玩挖沙子或堆疊沙塔的游戲。 合作游戲──兒童游戲進入本階段,則是屬於高認知能力的游戲發展,游戲是有目的的,有一定的主題、具有領導者與被領導者、角色安排、游戲器材及游戲規則等,例如,躲避球、棒球等,需要同伴之間相互的分工合作。
Ⅳ 幼兒游戲有哪些
Ⅳ 幼兒園簡述規則游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課程內容解決的是「教什麼」和「學什麼」的問題。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往往取決於怎樣理解課程。關於課程本質的認識,大致上可以分為「學科中心」和「經驗中心」兩大類,相應地,對於課程內容也有兩種理解。「學科中心」的觀點認為課程內容指的是學科中特定的事實、觀點、法則等,它們主要體現在教材當中;「經驗中心」的觀點認為課程內容是指學生通過實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環境應該獲得的認識、態度、行為方式等,它們存在於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當中,存在於教學活動所涉及的問題領域、課題和科目中。綜合上述兩種觀點,可以將課程內容理解為一整套以教學計劃的具體形式存在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念和行為,它們是根據社會為學校制定的目標而設計的。 課程基本內容: 根據幼兒園課程的目標和相應的學習經驗選擇並組織在幼兒的各種活動中的基本態度、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行為方式。具體說來,幼兒園課程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關於周圍世界(包括自己)的淺顯而基本的認知經驗。 知識具有多種價值,它不僅能夠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同時還具有發展價值,是智力發展、能力提高和情緒情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幼兒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包括:生命活動必須的知識,如與幼兒健康、安全相關的知識。有利於幼兒解決基本的生活、交往問題的知識,如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規則的意義等。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知識,如自然和社會中常見的事物的名稱、屬性,幼兒能理解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系等。為今後學習系統的學科知識打基礎的知識,如基本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為成長為未來社會的高素質公民奠基的知識,如簡單的環保知識等。 ②關於基本活動方式的行動經驗(「做」的經驗)。 人類的活動大致可以分為生產勞動、社會交往和科學實驗。每一類活動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和基本的原理原則。這些基本的活動方式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掌握的,掌握它們不僅可以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可以讓人體驗到活動成功所帶來的快樂。幼兒的基本活動大致可以分為生活、交往、學習等,細分可以分為自我服務、身體鍛煉、游戲、觀察、探索、交流、表達等等。各種活動都包含著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例如如何參與到同伴的活動中去,採用什麼方式能夠讓別人接受自己,如果這種方式不起作用怎麼辦等,都屬於這—類。 ③關於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經驗。 發展幼兒智力和能力是幼兒園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課程內容中必須包含這一部分,而且應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幼兒的智力和能力常常表現在解決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上,並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得到發展。解決問題一般要經歷以下階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找線索——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幼兒的問題解決也經歷這幾個階段,需要綜合運用觀察、分析、批判、動手操作等能力,幼兒有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對幼兒來講,驗證假設需要靠「做」,如果一個假設被證明是錯誤的,就需要提出新的假設,再次進行校驗,如此循環,直到得出可靠的結論。因此,幼兒園課程內容應該包括那些對幼兒而言「成問題」的內容,讓幼兒的智力和能力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提高。幼兒的問題常常出現在生活、游戲、交往中,如起跳點不一,如何比較誰跳得遠;魚缸里的水變少了,是不是被魚喝掉了等等。這些「問題」就構成了幼兒學習的內容。因此,利用幼兒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或者感興趣且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課程內容,既有利於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智力,提高幼兒的能力。 ④對待世界(包括自己)和活動的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是伴隨著活動過程而產生的體驗,類似的體驗積累多了,就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傾向性。從根本上講,情感態度不是「教」出來的,它的形成更多是潛移默化的結果,屬於隱性課程的范疇。情感態度形成的途徑主要有環境的同化作用、經驗的情緒效應和理智的分析。環境的同化作用主要表現在周圍人對事物的評價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幼兒,使幼兒也持有同樣的觀點。就經驗的情緒體驗而言,幼兒對那些使自己體驗到愉悅、幸福、自信、滿意的事物或者活動會抱有積極的態度,反之亦然。當幼兒認識並真正理解了某種事物或者特定行為的實際含義時,會根據自己的認識對這些事物形成特定的情感和態度,這就是情感態度形成途徑中的理智分析。根據這些途徑,問題的關鍵在於選擇合適的課程內容,以發展幼兒的情緒情感。例如,為了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就應該讓幼兒有機會探索他們感到好奇的事物,滿足幼兒的好奇心;選擇的學習內容要有趣、有懸念,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體驗,如有趣、驚訝、興奮等;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實驗;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幼兒感到周圍的人都對學習抱有非常積極的態度。 課程內容分類 目前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分類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按照活動對象的性質劃分或者按照學科與心理相結合的方式劃分。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把幼兒園課程內容分為健康、自然、社會、語言和藝術5個領域,這是以幼兒活動的對象及其所規定的活動類型為標准來劃分的。日本1998年修訂的《幼兒園教育綱要》將課程內容分為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表現,結合了學科的邏輯順序與幼兒的心理發展順序。 ②按照基本學習課題或者問題領域來劃分。 國際21世紀委員會在一份重要報告中明確提出,面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教育必須圍繞4種基本的學習——學知、學做、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來重新設計、組織。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有人將幼兒園課程內容分為學生活、學學習、學做人等。 ③按照幼兒的主要活動形式或者圍繞關鍵經驗的活動來劃分。 歐美一些國家的幼兒園課程根據幼兒的主要活動形式,把內容分為游戲、工作、唱歌、律動、感覺訓練、故事、實物觀察、烹飪等。一些以皮亞傑理論為指導的學前教育方案,把課程內容視為能給幼兒提供「關鍵經驗」的各種活動。比如凱米課程以皮亞傑對經驗的劃分——物理經驗、社會經驗、數理邏輯經驗,將包含著3類經驗的日常生活、傳統活動和來自皮亞傑理論啟示的活動作為課程內容。 ④按照幼兒心理發展領域劃分。 英國的《學會學習》課程的內容是從幼兒身心發展的角度劃分的。具體分為7個發展領域:自我意識、社會能力、文化意識、交際能力、動作與感知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美感與創造意識。 圍繞上述領域選擇適合幼兒的活動和游戲並加以組織,就構成了幼兒園課程。有關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劃分方式還不止上述這幾種。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對課程內容如何分類,而在於各種課程框架之下的內容是否可以保證幼兒的基本學習,是否能夠為幼兒的發展提供適宜的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