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機游戲世界大戰德國怎麼打
① 求一款以二戰德國為背景的單機游戲!最好是槍戰的,其他也行!
戰地1942,美,蘇,德,日,意都能選。槍戰
軸心國與同盟國,美,英,蘇,日,德。戰略
閃擊戰,根據各不同版本有德,蘇,美,其中《燃燒的地平線》是專講德軍的。戰略
二次世界大戰——憤怒之刻,歐洲所有國家都有,包括美,伊拉克,波斯等。戰棋
槍戰的還真不多,不過二戰的戰略游戲一般都有德軍,可以到游戲網站去搜。
② 有沒有什麼二戰單機射擊游戲是以德國人為主角的
鋼鐵前線.解放1944
游戲背景;1944年夏天的波蘭南部,蘇聯紅軍的步兵和坦克部隊對納粹德軍發起猛烈反擊。這場戰役是歷史上兩大著名坦克 - 德軍的「虎王」與蘇軍的JS2首次交鋒。
玩家扮演一位蘇軍或德軍步兵,利用團隊合作、戰術技巧和真實的戰爭機器來贏得戰斗勝利。德軍戰役的重點在於拖延蘇軍的推進,而蘇軍戰役的重點在於突破對方的抵抗。每個戰役都有8個任務關卡。不過,玩家也不必完全使用步兵作戰,可以控制坦克,包括著名的德軍四號坦克或虎王坦克,蘇軍的「斯大林」坦克JS2;也可以使用諸如德軍福克伍爾夫190、斯圖卡俯沖轟炸機,或者佩特利亞科夫PE-2之類的戰斗機作戰。最新DLC 新打法新武器《鋼鐵前線:解放1944》是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戰術游戲,玩家們可以從游戲中體驗到二戰期間同盟軍與德軍在諾曼底大戰的情景。玩家們可以扮演各種角色,如:美國大兵、飛行員、坦克手等,為了法蘭西的自由,與希特勒軍團在諾曼底開展。此外,新增加的武器也不少,比如:「M1加侖德來福槍」、「BAR機械步槍」等,殺傷力都很強。而在戰場上,重型機甲軍團也是必不可少:「P-47雷電戰斗機」可以作為很好的空軍援護部隊,而「Sherman坦克」則能夠有效地牽制敵軍的行動。當然了,作為唯一敵人的德軍,自然也增強了他們的裝備,比如「虎I坦克」也是十分強大的,你也可以.這個游戲的亮點就是.你可以在德軍和盟軍或蘇聯軍隊中任選一個作戰.與其他單機游戲不一樣.你選德軍就是為元首和帝國而戰,盟軍就是把歐洲從德國侵略軍手中解放,蘇軍,為了祖國展開與德國軍隊的斗爭,偉大的衛國戰爭.③ 世界大戰游戲德國怎麼才能不變成四國分土地
首先觀察一下德國的地理位置,可以發現旁邊城市多,但基本全是協約國,所以先加協約,買法國槍,然後退協約,保持中立。這樣就不變成四國分土地。
世界大戰(The War) 是一款城防類安卓游戲。游戲的時間跨度很大,從石器時代一直到核時代的「戰爭」,而目的很明確——摧毀你的敵人基地。
每消滅一個敵方單位,便可得到相應的金錢,利用這些金錢,去製造更多的戰士,從而攻破敵方的基地。
④ 游戲《世界大戰》如何創造新的武器,如何攻打別的城市 世界大戰如何進攻別人的城市
你說到這個的話,那麼正常情況下如果創造了新的武器的話,那麼其實它想要去攻打別的省市還是需要組隊可以的。
把造好的兵移動到敵對方軍隊所在的地方,自動交戰首先是德國。德國主要優勢:軍事實力強,周圍城市多,易於發展。
⑤ 有誰知道英文版單機游戲二次世界大戰之斯大林格勒德軍的攻略
游戲中,按下 [~] 或 [^] ,輸入@Password( "Panzerklein" ) 激活密集,輸入
SetIGlobalVar( "Cheat.Enable.Chapters", 1 ) - 等級選擇
@God( 0, 1 ) - 上帝模式
@Win( 0 ) - 等級跳躍
PS:在(後, 和)前保留空格
⑥ 二戰,德國要怎麼打才能贏
二戰,德國根本打不贏,除非德國在英法發出保證波蘭領土安全的外交聲明後「懸崖勒馬」見好就收。當然,這樣一來也就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了。
1938年全球工業「五強」排序是美國、蘇聯、德國、英國、法國,1913年全球工業「五強」排序是美國、德國、英國、俄國、法國。這說明1938年德國比起1913年的德國其實國際優勢要弱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開始,德國就面臨英法聯軍與俄軍「東西夾擊」,馬恩河會戰一結束,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就向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匯報說「陛下,我們輸掉了戰爭」。這說明只要是英法俄聯手,德國必敗。
1939年德國是在蘇聯「中立」、美國「觀望」、英法「靜坐戰爭」的情況下擊敗波蘭,然後是在美國與蘇聯作壁上觀、英國「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情況下擊敗法國。德國的「輝煌戰績」是建立在波蘭、法國等國對「閃電戰」不熟悉與美國、蘇聯「不出力」、英國「坑隊友」的情況下取得了。
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蘇聯就不是英國那樣「出工不出力」,而是「全民總動員」打一場生死之戰。在德國進攻蘇聯那一天開始,德國的失敗已經不可逆轉,美國人只會「下注」到勝利者一邊。莫斯科保衛戰進入反攻前夜,美國的第一批戰略物資剛剛運到北冰洋港口摩爾曼斯克,蘇聯人是在沒有美國援助的情況下打贏了莫斯科保衛戰。幾天後,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向日本宣戰,德國向美國宣戰,美國向德國宣戰,德國徹底陷入美蘇英「群毆」之中,敗局更是不可改變。
德國不可能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除非不打世界大戰。
⑦ 二戰德國怎麼打才能贏
從經濟的角度說,納粹是怎麼都打不贏。
納粹德國發動二戰及二戰爆發前各種騷操作,根本原因都是大危機。小鬍子上台後大力發展軍工和基建,確實暫時緩解了人民就業問題,但這些都是要錢的,而當時由於全球危機德國又不能通過外貿或對外投資賺外匯,德國又不像英國那樣有大片殖民地可以薅羊毛,結果到1936年德國財政就扛不住了,如果再這樣下去,小鬍子估計只能扛半年。所以擺在小鬍子面前只剩下一條路——搶。
然後德國就被納粹綁上了世界大戰的戰車,然後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為了搶錢去侵略別國,發動戰爭後又消耗大量軍費導致入不敷出,然後又需要發動新的侵略繼續搶……所以為了彌補戰爭的損失,一旦發動戰爭就根本停不下來了,如果德國能一直贏下去,那倒還好說,但德國國力又有限,導致其戰爭能力與邊界也是有極限的,歐洲像法國、丹麥這樣一個星期就投降的弱雞畢竟屈指可數,等德國在不列顛吃癟,德國的戰時經濟就維持不下去了,停是停不下來的,停下來也是經濟崩潰,繼續打也是崩潰,但繼續打萬一贏了就賺大發了,所以德國就抱著賭徒的心態走上了打蘇聯的不歸路……
所以納粹唯一的贏面就是,把美國拉過來,得到美國的貸款支持繼續發動戰爭,事實上在二戰全面爆發前美國國內納粹勢力也是猖獗一時,很多美國財團都與納粹德國勾結,向其不斷輸血,所以二戰前德國日子還比較滋潤,美國當時也差點成了法西斯國家,如果國防部長沒有堅定地支持羅斯福總統而是勾結大財團發動兵變的話。但從當時英美兩國的緊密聯系來看,美國支持納粹德國的可能性也很小,在珍珠港被炸後這種可能性就成了零。至於蘇聯,大林子一直對納粹保持十二分警惕,能跟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就不錯了,大林子是絕對不可能為納粹四處侵略提供資金支持的,而德國走投無路也必然侵略蘇聯。
日本軍國主義如何瘋狂走上侵略戰爭之路與德國納粹同理,可以說,幸虧有了日本和義大利這兩個豬隊友,納粹總歸是敗了
⑧ 二次世界大戰之斯大林格勒游戲怎麼玩怎麼操作
首先你要懂得坦克的應用,把坦克括起來,編為一隊,然後排好陣型,盡量密集一些,保證集火。其次根據每關的不同決定有沒有飛機,有飛機的話用飛機偵察敵人的陣地,然後找出敵人大炮和坦克的所在位置,因為只有他們才能對你的坦克造成威脅。當然敵人也有反坦克步兵,但是在一定范圍外,你可以無視他們。其次當你的坦克群發起沖鋒的時候,注意找尋敵人的大炮或者坦克,然後集火幹掉他們。總體來說德國的3型4型坦克要優於T34,所以德軍劇本更簡單些。還有就是蘇軍的大炮可以打很遠的范圍,有遠程大炮的話優先打掉敵人的遠程大炮和迫擊炮。查看攻擊范圍是Alt+R,坦克壞了找修理車修理。彈葯車是補充彈葯和拖拽大炮的。步兵的使用方法就是散開,然後集群沖鋒。他們也可以打坦克,但是傷亡比較大。
游戲就是按照一個一個任務組成的,地圖上的紅箭頭就是任務點,也有保衛陣地任務,還有攻陷陣地任務,佔領機場和村莊任務。值得一提的是蘇軍一開始就有KV-1重型坦克非常難對付,德軍的3型4型坦克都打不動他,除非你繞到他側面,因為他側面裝甲很薄。歷史上德國入侵蘇聯初期,有一輛KV-1守在橋上,德軍一個裝甲師在損失了100多輛坦克都未能過橋,而KV-1毫發無損的撤走了。所以打KV-1需要用坦克殲擊車或者是步兵集群近距離投彈以及76mm以上口徑的炮去轟他。
⑨ 鋼鐵雄心2德國攻略
攻略說明
這篇攻略詳細介紹了德國從1936年開始到1941年為止這六年時間的方方面面,是寫給了解歷史,喜歡在游戲中重溫第三帝國擴張史,彌補德意志的戰略失誤,對游戲玩法有初步了解的玩家的。那些喜歡追求游戲難度,並不遵守歷史的超級玩家們就不必看了。
既然要遵守歷史,那就一定要觸發所有的史實事件,比如全力備戰、慕尼黑協定、閃擊波蘭等等。同時游戲難度和敵人進攻性都設為中等好了。
個人認為第三帝國的戰略失誤有三。一是兩線作戰,在沒有滅亡英國的基礎上貿然進攻蘇聯;二是與日本結盟對抗中美;三是認錯了海軍的發展方向,放棄航母,主攻戰列艦和潛艇。
二、德國的戰略
1.總戰略。德國的總戰略方向可以定為統一整個歐洲和北非,這需要通過領土佔領、建傀儡政府和結盟三種手段來逐步蠶食歐洲各國,征服順序可以定為波蘭-法比荷丹-英國-北歐-巴爾干半島-伊比里亞半島-蘇聯,要把蘇聯定位為終極目標,在1941年之前不開戰,同時雙中等難度的蘇聯也是不會輕易宣德國的。
2.情報方面。金錢寶貴,不宜在情報上多做文章,只要先在德法英美四國派滿10個間諜,然後德國國內不斷反諜,直到德國國內沒有外國間諜就可以了。蘇聯方面只要維持1936年伊始的那幾個間諜就可以了,不要再派新間諜,那會損失兩國關系的,得不償失。注意對一國的情報工作每十天左右才能進行一次。
3.國內政策方面。國內政策每年才能調整一次,一定要珍惜機會。主要調整方向是由「自由市場」向「中央計劃」方向,以獲得最為寶貴的產能值(IC),最多可以加25%的產能,產能是德意志戰爭機器的根本。
4.部長任命方面。一定要任命那位IC+10%的部長,安全部長人選方面,初期可以定為「消費品需求-20%」,以減少消費品對IC的佔有率;佔領了英法後可以改為「外國IC+15%,消費品需求+10%」的那位,以獲取更多的國外IC值。其他部長不必更換了。注意每更換一次部長,國內不滿度會提高1個百分點。
5.外交方面。必須保持和蘇聯的關系。把大量的剩餘金錢用於迅速提高蘇德兩國關繫上來,不斷影響蘇聯的政治傾向,直到上限200為止。這么做一舉兩得,一可以減少蘇聯宣德的概率,二可以降低與蘇聯貿易的價格。不向蘇聯加派間諜也是這個目的。
6.產能分配方面。可以設為自動分配,優先考慮升級和補充。
7.貿易方面。德國是嚴重的資源瘸腿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體現在游戲中就是能源一項十分富裕,但是鋼鐵、稀有金屬和石油卻總是入不敷出,尤其是石油資源基本沒有。今後隨著IC的增長和戰爭的深入,資源消耗量將會不斷增加,貿易的效率同時會降低,那時這些貧乏資源將更為棘手,因此必須從一開始就早作儲備。一定不要自動發起貿易,要手動進行。初期選擇保加利亞和丹麥兩國作為交易對象,用能源換取金屬、稀金、石油和少量金錢,這兩國的價格相對較低,資源實在緊缺也可以賣一些補給,但僅限於1936年,因為之後再賣補給會佔用大量的IC,從而抑制了生產和升級。有了這點富裕的金錢就可以影響蘇聯的政治傾向,迅速把蘇德關系提升至200,交易價格就到了最低點,這時蘇聯就成為了德意志戰爭機器的資源倉庫。把所有的富裕能源都用來和蘇聯交易,換取稀金、石油和金屬,最好把蘇聯的所有供交易的稀有金屬全部買下,這么做即滿足了自己的稀缺資源儲備,同時也能減少後期最大的敵人--蘇聯的一項重要戰略儲備,使之發生資源偏科的現象,從而抑制其生產。總之從1937年開始至1939年9月戰爭打響這段時間里,必須時刻保持金屬、稀金、石油三項貧乏資源的正增長,為戰爭做好儲備,同時控制蘇聯的稀有金屬儲備,使之無法出現正增長。
8.科研方面。影響科研時間的因素有四:一是科研小組特長與項目要求的吻合程度,二是科研項目的歷史出現時間(最好不要提前一年以上進行研究),三是是否有藍圖,四是科學家的能力高低。德國的科研能力實在是太強大了,國內匯集了各方面世界級的科學家和科研單位。如何合理調配他們的科研進程?這真是一項既復雜又享受的事。首先必須保證在任何的時間段里都沒有閑置的科研位置,五個科研位置隨時都在工作,這很需要玩家的細心。其次是科研順序問題,按照工業研究-兵種-學說的順序比較有利。再次是科研重點問題。在科研方向上要突出重點,不可以全線殺入,1941年以前的重點科研項目是:農業生產系列,機器裝配工藝系列(可以減少武器的生產時間),步兵系列(包括步兵、摩步、山地、陸戰隊、炮兵),坦克系列(重點在中型),航母和戰列艦及相關學說(不包括早期航母),飛機系列(重點依次為戰術、截擊、支援、護航、空運及相關學說)後勤補給學說。下面簡要剖析這樣選擇的原因:
(1)農業生產系列。兵源是德國的絕對弱勢,必須優先發展,我傾向於在1936年就開始研究那個發明於1945年的「先進農業」,雖然花費了三年的時間,但是反正前三年的科研位置不緊張,而且在1939年就實現了「兵源+5%」目標,對今後的戰爭大有裨益。
(2)機器裝配工藝系列。該系列發明於1940年左右,但是由於優勢太明顯,我傾向於在1939年就開始研究,這樣時間損失不大。
(3)步兵和坦克。這是必備技術,也是德軍賴以成名的根本。鑒於英法陸軍以步兵師為主,我傾向於加強炮兵的研究,而放棄反坦克系列,以獲得對步兵的更大殺傷力。至於防空,我認為應該以動態防禦代替靜態防禦,即使用截擊機,而不用防空旅和地面防空炮。
(4)航母和戰艦。開始我就說過,放棄航母主攻潛艇是德國的歷史失誤,幸好游戲中有了這樣的彌補機會。有人說航母很垃圾,這我不能贊同。舉個實例來說,我曾經在1840年6月與英國在北海西部展開了一場空前大海戰,英國的實力是3航母-13戰列-3戰巡-15重巡共70艘艦艇加一定量的空軍,我只有4航母-2戰列-2戰巡-4重巡共27艘艦艇加上6戰術-2截擊-2支援的強大空軍,海戰持續了20多天,戰果是我損失2航母1戰列2戰巡,還剩15艘,空軍無損;而英軍基本上損失殆盡,所有主力艦全部沉沒,只剩下19艘小型艦倉皇逃命。我方剩餘的兩艘航母全部升至五星,擊沉記錄上寫滿了英國皇家海軍主力艦的名字,那個爽啊!這種航母+戰術+支援的組合在海戰中是可以創造奇跡的。
(5)飛機系列。戰術轟炸機是最好的選擇,可以轟炸可以制空,作戰距離遠,用途廣泛。比較有爭議的是支援和截擊。有人覺得這兩種飛機的作戰距離短因此放棄了它們,改為發展海轟和通用機,這個觀點我不贊同。武器賴以成名的基礎是殺傷力,AK-47、B-52的長久不衰極好的說明了這點。英倫空戰中不斷擊落皇家空軍飛機的德軍飛機是什麼?就是梅賽施密特(Me-109)截擊機;蘇德戰場上令蘇軍聞風喪膽,趴伏地面不敢動的轟炸機是什麼?沒錯,就是斯圖卡,學名叫作容克87(Ju-87)系列近距支援俯沖轟炸機。他們是德意志空軍的驕傲,在游戲中也是如此,攻擊力大,通用性好,唯一缺點就是作戰距離短,但這點在機場密布的歐洲戰場上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把截擊和支援作為僅次於戰術的空軍科研重點,個人認為既符合歷史,又有很好的價值。
(6)後勤補給學說。越到後期戰線越長,補給就成了大問題,應當未雨綢繆,才不至於發生莫斯科城下的悲劇。
有些費時費力又效果很小的科研項目是應該放棄的,比如原子彈系列、戰略轟炸機系列等。
9.生產方面。生產的秘訣在於前瞻性,就是今年生產明年要用的東西,近期用不著的東西就暫不生產。有那麼多東西可以生產,可是供生產用的IC就只有區區100多點,這是1936年的德國遇到的一大障礙。由於戰爭要到1939年下半年才會打響,我們有充足的准備時間,那麼大量造工廠迅速提升IC值就成了最有長遠眼光的做法,要知道每個工廠代表1點IC值,如果算上部長和政策的加成,將獲得1.3以上的IC值!下面是1936年至1941年的生產簡述:
1936年----在所有已有工廠的省份興建新的工廠,興建數目是:已有1-5個的地區建1個,已有6-10個的地區建2個,已有11-15個的地區建4個,柏林建10個。這么做既增加了工廠數目,又使工業區更加集中,便於防守。全年下來就會新建20來個工廠,同時也不會有剩餘的IC值干別的了。
1937年----隨著新建工廠步伐的減慢和IC的增加,已經有了用於擴軍的IC值了,這時擴軍的最好選擇是海軍主力艦。因為它們耗時最長,就同時造4航母2俾斯麥吧,剩餘的IC都用來造戰術轟炸機。
1938年----對奧地利和捷克的吞並進一步擴大了IC,現在應該有300多點了吧,終於到了擴充陸空軍的黃金時節。大量出裝甲師、步兵師和飛機。
1939年----進入了升級的密集年份,可用於生產的IC變少了很多,但是生產任務依然繁重。主要集中到衛戍師、炮兵旅、憲兵旅、陸戰隊、運輸船的建設上來,積極准備佔領波蘭、法比荷後的維持工作和登陸英倫。
1940年----在進行吞並英法和北歐的作戰同時,要開始積極准備對蘇作戰的陸空軍了,要知道蘇聯有190多個師啊。
1941年----又是一個升級的密集年份,但我們的IC值已經達到了500多點,超出蘇聯一倍以上,但這時我們的兵力被大量牽制於英倫的反游擊戰中,實力不足以和蘇聯抗衡。因此這一年的生產目標還是陸空軍。考慮到一旦和蘇聯開戰,蘇聯一下子從資源倉庫變成了對手,我們的石油會嚴重告急,因此先拿下羅馬尼亞的那個日產37石油的省份是個不錯的選擇。
三、主要戰役攻略
1.閃擊波蘭。1939年8月末發生了德國與盟國開戰的事件,世界大戰打響了。東線的首要目標就是迅速滅亡波蘭,騰出實力支援西線戰場。閃擊波蘭非常簡單,只要有兩個裝甲軍團加少量空軍採取鉗形攻勢,步兵師及時跟進的戰術,將波蘭的邊境守軍20個師合圍在邊境地區並加以殲滅就可以了,勿使他們撤回華沙。殲滅了波軍主力,華沙唾手可得。吞並波蘭,1個月足夠了。兩個裝甲軍團的編制,建議北集團為2指揮部-5裝甲-5摩步,南集團為1指揮部-6裝甲-5山地,別忘了帶上工兵旅,以加快渡河速度。
2.吞並法國。根據歷史,德國在閃擊波蘭、攻略北歐期間,英法雖然對德宣戰,但在「綏靖政策」的引導下,西線發生了「靜坐戰爭」的現象,法國戰役直到1940年4月德國繞過馬奇諾防線,進軍色當才正式開始。但在游戲中似乎不是這樣,從1939年9月開始,西線戰爭就沒有停止過,法軍趁著我們的主力在東線閃擊波蘭期間從馬奇諾防線大舉出擊,進攻德國的西部工業區。然而這時我們在西線的兵力比較少,只有20-30個步兵師和少數坦克師,不妨仿效主席的「集中兵力、誘敵深入、包圍殲滅」的戰術,集結重兵在斯圖加特、薩爾布呂肯工業區,而放空工廠稀少、防禦薄弱的的弗萊堡至慕尼黑一線,法軍就會脫離馬奇諾防線而大舉湧入這些地區,這等於放棄堅城,鑽進了我們的口袋,南面的瑞士由於沒有參戰,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我們包圍入侵法軍的南路軍。當大量法軍進入了德國南部後,我們就可以集中斯圖加特軍團這一西線最強生力軍搶占弗萊堡,切斷法軍退路,隨即派大量空軍襲擊失去補給的入侵法軍,往來兩三次,法軍在馬奇諾的有生力量就所剩無幾了。運氣好的話可以直接突入佔領馬奇諾,但我更傾向於尊重歷史,用殲滅完波蘭主力的兩個裝甲兵團回師西線,繞過馬奇諾滅亡法國。
3.登陸英倫。這是歷史上沒有發生的事情,但在游戲中我們就可以讓它發生。歷史上德國未能登陸英倫,主要原因在於沒有與英國抗衡的艦隊,沒有制海權,登陸也就無從談起,只好把空軍投入到不列顛空戰這一無底洞中去。游戲給了我們翻盤的機會,就是早早開始海軍的建設,把戰略目標首先放在奪取制海權上來,通過海戰消滅皇家海軍主力,空軍放棄對倫敦的戰略轟炸,轉為全力協助海軍作戰。消滅了皇家海軍主力,登陸英倫才順理成章。早早下手組建以航母為首的海軍和以戰術轟炸機為主的空軍,在法國戰役期間海軍成型,吞並法國後馬上把所有海空軍集中起來在德國近海與英國決戰,前面的實例也充分說明了這一戰略的可行性。滅掉了海軍主力,空軍進入休整,海軍開始炮擊距離倫敦最近的諾維奇登陸場。選擇諾維奇作為登陸場有四大好處。一是離德國近航程短;二是緊挨著倫敦、謝菲爾德、伯明翰、利物浦四大工業區,而且與倫敦之間並無河流阻隔;三是從中部斬斷英倫,可以使南北失去聯系和補給;四是該地區有一個倉庫,可以使登陸部隊迅速得到補給。因此諾維奇省是英國的真正軟肋,是不折不扣的最佳登陸點。等到空軍恢復完畢,登陸戰開始。空軍全力攻擊諾維奇守軍,隨即派出第一登陸梯隊,以陸戰師為主,另外配有裝甲師和炮兵,以加強登陸場的防守,防止被其他幾面的英軍趕回大海,很順利拿下諾維奇登陸場。登陸艇馬上運來第二波陸軍,海軍轉為炮擊謝菲爾德省,空軍開始轟炸四大工業區。第二波登陸成功,馬上進攻工業區。攻擊工業區的順序,有人建議先打倫敦外圍,而後包圍倫敦以取得圍攻效率,在我看來這不是好選擇,只要我方登陸兵力是倫敦的4倍以上,就可以全力進攻,損失在所不惜。如果把倫敦周圍的兵力都趕到城裡,讓他們聚攏成團防守堅城,時間勢必拉長,補給會出問題的。由於英倫本土陸軍不多,加上諾維奇的倉庫儲備不充足,因此上島的部隊數量只夠突擊倫敦就可以了。佔領區的游擊隊活動十分猖獗,因此後期上島的步兵最好是帶憲兵旅的衛戍師。佔領了四大工業區,英國就被攔腰斬斷了,這時再派陸戰隊從愛登堡登陸,截斷英軍主力從謝菲爾德的北上退路,隨即殲滅英國中部的英軍主力,這時諾維奇的補給就基本告罄了,英倫戰役也基本進入了打掃戰場的階段。要注意英倫的每個省都必須有部隊佔領,這樣既可以反游擊,還能夠防止英國從加拿大和非洲調援兵重新登陸。英國本土淪陷後,英法兩國的IC加起來都不到100點了,後續戰力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