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世界游戲怎麼解鎖地蜥鱷
Ⅰ 侏羅紀公園如何讓龍無限吃樹
找幾顆枯樹 吃掉一顆 然後卡陰影SHIFT+右鍵連續狂點旁邊的枯樹 就OK了
你得注意,要讓龍在遠處,這樣SHIFT之後他能走一段距離的,在這段路上才能一直吃
Ⅱ 恐龍之迷
恐龍當然有骨齡啦,人類骨骼成年就停止生長是長期進化和自然選擇的結果。1995年3月14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宣布,他們成功地從一枚特殊的恐龍蛋化石中獲得了恐龍基因片段。這是人類首次從恐龍蛋化石中獲得恐龍的遺傳物質。在恐龍蛋化石中,居然還存在著6500萬年前就已滅絕的恐龍的活性物質。恐龍滅絕之謎
在兩億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動物在陸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動物廣泛占據。那時的地球氣候溫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動物有足夠的食物,逐漸繁盛起來,種類越來越多。它們不斷的分化成各種不同種類的爬行動物,有的變成了今天的龜類,有的變成了今天的鱷類,有的變成了今天的蛇類和蜥蜴類,其中還有一類演變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動物。
恐龍是所有爬行動物中體格最大的一類,很適宜生活在沼澤地帶和淺水湖裡,那時的空氣溫暖而潮濕,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龍在地球上統治了幾千萬年的時間,但不知什麼原因,它們在6500萬年前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突然滅絕了,今天人們看到的只是那時留下的大批恐龍化石。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人們仍在不斷地研究之中。長期以來,最權威的觀點認為,恐龍的滅絕和6500萬年前的一顆大隕星有關。據研究,當時曾有一顆直徑7-10公里的小行星墜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場大爆炸,把大量的塵埃拋如大氣層,形成遮天蔽日的塵霧,導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暫時停止,恐龍因此而滅絕了。
小行星撞擊理論,很快獲得了許多科學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發現一個發生在久遠年代的隕星撞擊坑,這個事實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觀點。今天,這種觀點似乎已成定論了。
但也有許多人對這種小行星撞擊論持懷疑態度,因為事實是:蛙類、鱷魚以及其他許多對氣溫很敏感的動物都頂住了白堊紀而生存下來了。這種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只有恐龍死光了。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提出的對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幾種,比較富於刺激性和戲劇性的「隕星碰撞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除了「隕星碰撞說」以外,關於恐龍滅絕的主要觀點還有以下幾種:
一、氣候變遷說。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二、物種斗爭說。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三、大陸漂移說。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四、地磁變化說。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7000萬年前的骨頭還「活」著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助理教授瑪麗·施魏策爾宣稱,已經成功從距今7000萬年前的霸王龍腿骨化石中分離出「軟組織」。被分離出的軟組織不僅幾乎是「完好無損的」:仍舊透明和具有肉韌性,而且顯微鏡下看起來像血管和細胞的內部結構仍舊存在。
同樣,施魏策爾在至少三個其他保存完好的恐龍樣本里進行同樣的分離實驗。一個8000萬年前的鴨嘴龍、兩個是6500萬年前恐龍。結果她發現這三個恐龍化石中同樣保存著血管、像細胞的結構、類似骨膠原質的柔韌物質。
軟組織中仍保留著基因信息
目前科學家認為,化石中的有機分子在超過10萬年後就不能保存下來。施魏策爾希望進一步研究,以准確揭示從這些化石骨頭中分離出的軟組織的構成究竟為何。這些軟組織是由有機細胞構成的話,那麼這些細胞中就仍舊保存有基因信息?施魏策爾表示,如果能從這些物質中提取蛋白質,科學家們可能會獲知恐龍生活的細節。
她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我們在實驗室中對這些物質做了大量試驗,看起來很有希望。」但她說,目前不知道科學家們能否從這些物質中確定恐龍的脫氧核糖核酸(DNA)。
《侏羅紀公園》將真實上演?
據專家大膽推測,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從這些恐龍軟組織中分離出特定蛋白質,或許就能進一步了解恐龍的生理構造,甚至從中提取恐龍的DNA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施魏策爾稱:「我們還不確定能否取得恐龍的DNA,不過從目前的進展看來,希望很大。」專家指出,如果真的能提取到恐龍的DNA,那麼類似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恐龍復活的情節或許將「真實上演」。
中國專家提出三點質疑:
內部DNA很難測定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專家王文利告訴記者,目前發現的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化石一般都屬於動物硬體化石。他認為,像恐龍這樣如此久遠的動物的肌肉、皮膚等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木乃伊化之後才可能保存下來,在前蘇聯的北極永久凍土帶就曾發現過猛獁象的肌肉組織。王文利表示,即使真的能發現恐龍化石中保存的結締組織、軟骨組織等,這些軟組織也可能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硬化後保持完整的外形,但內部的DNA則很難測定。
恐龍的DNA可能是線粒體DNA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DNA信息提取專家鄧亞軍博士告訴記者,目前還不知道美國方面聲稱獲取的恐龍DNA的詳細情況。但根據常識判斷,如果確實有DNA信息被提取出來,其DNA片斷很有可能是線粒體DNA,即細胞質DNA。她介紹說,生物體DNA可以分為細胞質DNA和細胞核DNA,其中細胞核DNA是生物體遺傳信息的主要載體,而細胞質DNA只負責表達部分遺傳功能。
DNA未必能送來活恐龍
這些片斷能為我們送來活恐龍嗎?鄧亞軍表示,如果人類真的希望復制恐龍,那麼首要的就是確保獲得完整的恐龍遺傳信息,而做到這一點就非常難。怎麼在保證不受外源污染的情況下,通過一系列如PCR擴增等科學手段得到盡可能多的恐龍細胞核DNA的信息,怎麼修補DNA信息缺失的部分。如果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任何錯誤,那麼復制恐龍就是一句空話,甚至會導致復制出無法想像的怪物。人類什麼時候能復制出恐龍?鄧亞軍的回答是:「還要幾千年。」
復活恐龍是否干預自然
一方面是科學家在歡呼找到了復制恐龍的線索,而另一方面,已經有人提出是否同意科學家復制恐龍的問題?對此清華大學自然科學史專家劉兵教授認為,如果復制恐龍是一種局部可控的實驗室行為,那麼作為學術研究無可厚非。但如果期望通過復制恐龍人為改變自然過程,那麼這種行為就必須受到制止。他說,復制出的是真恐龍還是某個怪物?復制出的恐龍會在現在的自然環境中出現哪些反應?這些問題都沒有人能回答。他表示,事實上在《侏羅紀公園》原著中,作者已經通過災難性場景的描寫表達出了這種對人類人為干預自然進程的深層次擔憂。
新聞回放:我國首先宣稱獲得恐龍DNA
1995年3月14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宣布,他們成功地從一枚特殊的恐龍蛋化石中獲得了恐龍基因片段。這是人類首次從恐龍蛋化石中獲得恐龍的遺傳物質。在恐龍蛋化石中,居然還存在著6500萬年前就已滅絕的恐龍的活性物質。
這枚蛋化石是1993年,一個化石收藏家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收集到的。考古學家認為,這枚蛋化石中保存了DNA分子。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章良教授領頭,利用同位素標記和PCR擴增技術,進一步證實了這枚恐龍蛋化石中確有DNA存在,並成功地擴增出一系列特DNA片斷,通過DNA序列測定,並通過計算機與美國和歐共體基軒數據訓進行比較,獲得了多個基因片斷。
此後,經過專家的進一步論證,認為這一結論下得過於匆忙。目前學術界的普遍看法是,北大學者的這一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受到了外源性污染。從恐龍蛋化石中提取出有機物的實驗是失敗的。
Ⅲ 侏羅紀世界進化新手向入門圖文教學指南 新手怎麼入門
新手向入門圖文教學指南
先來看看圈地面積的問題,這個游戲也沒有格子,對於強迫症簡直是噩夢,不過有垂直判定、貼路建造和固定角度旋轉也算是一點補償吧。
每種恐龍都有不同的兩種地形的面積需求,這里以柵欄每次放置的最遠距離為邊長的正方形為單位,暫且叫這個正方形為一格吧,那一格到底有多大。我們以頗具爭議的甲龍「大爺」為例。
歡迎我們的一號受害者!
這里以這個「虧錢」島為例,在第一次達到五星時只用了一個小時多一點,沒有任何一個基因改造,甚至沒有任何一隻肉食龍,靠草龍豐富的種類以及數量,在較短時間內(至少我認為比較短了orz)達到五星的評價。
而面積也僅用了圖示的大小(當然還有最左邊出生自帶的電廠,我又補了一個電廠,僅此而已)右邊很小的區域根據不同種類的龍分為了五個部分。
Ⅳ 侏羅紀公園4暴虐龍基因組成
主要是霸王龍,其他還有蛇(熱成像),樹蛙(調節自身體溫),迅猛龍(智商和嗅覺),烏賊(變色,自我修復),變色龍(變色)還有其他恐龍的基因並沒有提到。補充一下,電影最後實驗室的蛇是白色的,顏色與暴虐龍一樣,暴虐龍的嘴也和蛇一樣可以脫臼來吞食食物
Ⅳ 《侏羅紀世界2》中有哪些恐龍
恐龍迷們翹首以盼的《侏羅紀世界2》終於上映了。這部由斯皮爾伯格監制的科幻大片頗有復古之風,似乎能把人拉回《侏羅紀公園》的時代。

美頜龍,圖片來自BigBadToyStore。
30年來,許多新的研究顛覆了我們對恐龍的認知。比方說,如果按現在的復原方法,美頜龍、迅猛龍等獸腳類恐龍很可能會被安上一身的羽毛。但《侏羅紀世界》並沒有這樣,延續了《侏羅紀公園》的老派美學。
這樣的外貌,倒真是戳我們這些老粉絲的心。
好了,恐龍介紹完畢。看完這篇文章的你,再看《侏羅紀世界2》就不會抓瞎了。
Ⅵ 侏羅紀世界進化怎麼才能進化出滄龍
選水生動物,把蒼龍的必要條件都升了,樓上已經有圖了,就是那3個,
然後進化蒼龍幾個主要特徵:
頭部主要是--牙齒,上下額,撕咬那類
身體有條件就出到鱗片,尾巴要出,
運動主要是前肢出鰭,後肢點個一點就行了。。。
其他恐龍也是一樣,把你要出的東西的基本要素都點出來,最多的一種好像是7項。
然後是你要出的東西的特徵,比如鳥,肯定要出翅膀和羽毛~
至於活下來,主要就是每類的最後幾個,對逃難有幫助的技能出了就行,還有就是平時除了繁殖和提高行動力,盡量升下腦子,避免打架太多,死的多抗不過隕石--簡單普通可能沒感覺,困難真的要少打架。。
Ⅶ 誰能幫我介紹侏羅紀時代的恐龍啊
侏羅紀公園時代是恐龍的盛世:侏羅紀(約二億八百萬到一億四千四百萬前)屬於中生代中期。超級陸塊盤古大陸此時真正開始分裂。大陸地殼上的�縫生成了大西洋。非洲開始從南美洲裂開,而印度則准備移向亞洲。 這時候全球各地的飛候都很溫暖,湧入裂縫衛生成的海洋產生濕潤的風,?內陸的沙漠帶來雨量。植物延伸至從前不毛的地方,提供分布廣泛且?數眾多的恐龍(�括最大型的陸上動物)所需的食物。 侏羅紀的景觀 智利松的近親-針葉林,突出於樹蕨、棕櫚狀擬蘇鐵類和蘇鐵類所組成的大層林。地面上長滿了蕨類和木賊所構成的濃密植袚。 陸地上的生物 主要的草食性脊椎動物有原龍腳類和鳥盤目恐龍,以及類似哺乳類的小型爬行類。但晚期,巨大的龍腳類恐龍佔了優勢。這些動物可以同時吃到高與低處的植物;龍腳類主要靠吞下的石頭來磨碎食物。 大型的獸腳類獵食草食性動物;而小型的獸腳類,如空骨龍類和細顎龍類等則追捕小型獵物,也可能以腐肉?食。 空中的生物 具有皮質翅膀的翼龍類是空中的優勢生物。早期的鳥類也出現、最�名的就是始組鳥,擁有與小型獸腳類相似的骨骷、牙齒和爪子,但也有長�羽毛的翅膀和尾巴,並且能駒飛翔。 水中的生物 偽龍類和板齒龍類都絕種,但魚龍存活了下來,生活在淺海中的動物還有一群四肢己演化成鰭形肢的海鱷類和硬骨魚類。其他的海洋生物還有蛇頸龍和短龍。到了晚期,魚龍和海鱷類逐漸步向衰亡。
有名的恐龍:
Name:異特龍[Allosaurus]/躍龍/異龍
恐龍體長: 38英尺長,16.5英尺高
恐龍體重: 重4000磅
恐龍食物: 肉食。它捕食劍龍,迷惑龍和禽龍。
生存年代: 1億3500萬年-1億5200萬年前,侏羅紀晚期
生存地點: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非洲;澳洲;中國
辨認要決: 眼睛上有兩塊角質的突出物,前臂有三指。
恐龍種類: 龍盤目獸腳亞目
來 歷: 異特龍英文名字(Allosaurus)的含義是「帶頭盔的蜥蜴」。1883年,M.P. Felch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發現了第一隻異特龍化石。後來在科羅拉多州又發現了60多隻異特龍化石。
以體型而言,異特龍雖然比暴龍略小一號,但是和暴龍相比起來,異特龍具有比暴龍粗大,且更適合於獵殺草食恐龍的強壯手臂(前肢),因此有部分科學家認為異特龍才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獵食動物。它的尾巴又粗又長,後腿大而壯,但前臂卻小而短。每隻手有三個帶鋒利尖爪的手指,這些爪子足有6英寸長。異特龍有個3英尺長的大腦袋,在它的眼睛上有個鼓起的大肉團。它有著非常大而堅固的牙齒,每顆牙有4英寸長。異特龍是兩條腿走路,但走的很慢,它也能跑。如果異特龍摔倒了,它不但會受傷,而且想爬起來也很吃力。異特龍是個兇猛的捕食者,它有著強勁的後腿和健壯的尾巴,捕獵時是成群出擊。異特龍有個大腦袋,所以它挺聰明。異特龍是最兇殘的恐龍之一。大約1億5000萬年前,它們在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和中國的原野上捕食獵物。它屬於獸腳類,可以長到12米長。雖然它不像最大的肉食龍——霸王龍那麼大,卻和霸王龍一樣兇猛。異特龍有一個血盆大口,口內長滿了尖銳的、帶有鋸齒的牙齒。它還有彎曲的爪子和有力的尾巴,用以橫掃膽敢向它進犯的敵人。在異特龍活著的時候,假如有兩位個兒高的人,一個人站在另一個人的肩上,上邊的人剛好可以看到異龍的嘴巴。異特龍有70枚邊緣帶鋸齒的牙齒,每枚牙齒都像匕首一樣尖銳。所有的牙齒都向後彎曲,正好用於咬開獵物的肉,而且還能防止咀嚼的過程中肉往外掉。如果某個牙齒脫落了或在戰斗中被扭掉了,一個新的牙齒會很快長出來填補這個空缺。科學家認為異特龍的運動速度為每小時8公里。當它像大鳥一樣用兩條後腿大踏步行進時,正好相當於一個人慢跑的速度。科學家們通過對帶有恐龍足跡化石的研究,推斷出異特龍的一步可達到一輛小轎車的長度。對於異龍來說,不是什麼時候都能捕捉到新鮮活物的。因此,估計它們也以被其它食肉類動物殺死並吃剩下的動物屍體為食。這類動物被稱為食腐動物。最早在北美洲侏羅紀晚期生活。科學家不斷爭執——就像其它的食肉龍類一樣——它是否為敏捷、兇狠的掠食者,或者僅是笨拙而遲緩的腐肉食性。它體重約三點六公噸,站立大約五公尺高。最大型的大約有三點五公尺長,但平均在十公尺左右。異 特龍下顎是咬合的,有些像蛇類;它可能吞食大塊的肉類。在它三趾的前肢上有十五公分長的利勾爪。侏羅紀晚期的大型食肉恐龍,體長7.5米長,臀高約2米,重約1.5噸。頭部特大,頭骨長1米,牙齒不僅鋒利,而且還有倒構。上下顎可以前後移動,便於撕裂獵物。前肢細小,有三隻帶爪的手指,後肢高大粗壯,也有三隻帶爪的趾。在那個時期的地層里,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彎龍的骨頭化石,頭骨上有異特龍牙齒留下的深深痕槽,折斷的異特龍牙齒也散布在四周。這表明地層記錄了一次血腥的捕殺。
圖片:http://www.ft99.net/ftbbs/UploadFile/2005-8/200582319199199.jpg
梁龍/雙棘龍(Diplodocus)
發現 Marsh 1878 命名 Marsh 1878 含義 雙倍的橫梁—指其脖子與尾巴
年代 侏羅紀晚期 分布 美國的科羅拉多州,蒙大拿州,猶他州,懷俄明州
食性 植食 體型 長27米 體重 6-20噸
分類 目: 蜥臀目
亞目: 蜥腳型亞目
類:蜥腳類
真蜥腳類
新蜥腳類
梁龍形類
超科:梁龍超科
科: 梁龍科
亞科: 梁龍亞科
屬: 梁龍
模式種: 長梁龍(Diplodocus longus), 卡內基梁龍(Diplodocus carnegiei),Diplodocus hayi
圖:http://photo.hexun.com/p/2005/0611/1832/b_BD4985C0A665B38D.jpg
蛋>>法國南部發現的各種恐龍蛋可能都是蜥腳類動物的蛋,雖然裡面沒有胚胎。這些蛋的外表呈圓形,而其中一處發掘現場可以清楚看出,這些恐龍蛋都被生在溝渠里。更有趣的是,這些蛋在生下時似乎就已排列成弧形,由此可知,至少這種蜥腳類動物是一邊繞著大圈子,一邊生蛋的(以前有一種誤傳,既是「梁龍一邊走路一邊生蛋,因此恐龍蛋形成一條長長的線」,這是錯誤的)。弧形的半徑和蜥腳類動物以後腿為中心旋繞時造成的半徑相吻合,若沿蛋的排列弧線畫一個圓,整個圓周可容納大約一百顆蛋。蛋的尺寸有如一顆足球,和蜥腳類動物的體型比較起來,顯得非常小,很難想像孵出來的幼獸將來會長成這么龐大的成獸。但是蛋的大小實際上會受到生理限制。蛋必須呼吸,當蛋愈大,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就愈小,因此大的蛋無法使胚胎透過蛋殼來獲得所需的足夠空氣。2001年科學家首次在阿根廷發現了蜥腳類動物的胚胎,就連胚胎的皮膚組織也保存得很完整。還好這項發現,證實了科學家從法國發掘現場中得出的許多結論。 但是從這些發現中,我們無法推敲雌恐龍是如何把蛋生到地面上的。由於蜥腳類動物的身體離地面有一大段距離,而且從詳細的化石蛋研究中得知,蛋殼硬且易碎,因此生蛋對蜥腳類動物來說確實是個大問題。它也許用的是蹲姿,但即使如此,仍然距溝渠底部至少還有八英尺的距離。我們提出了一個可能的方法,但沒有人能確定這就是雌恐龍真正的生蛋方法。我們認為雌恐龍身上有一根管子,可以輕輕將蛋放到地面。現代烏龜就是利用管子生蛋,雖然它們的管子較短。 目前發現到的蜥腳類動物的蛋還透露出更具意義的訊息。蛋的數目對蜥腳類動物的行為有何意義?自然界有一個很明顯的行為模式,即生產數目愈多,父母照顧程度就愈低。在生產數目對父母照顧比例的一端,魚和兩棲類動物一次產下數千顆蛋,但卻不關心它們的死活。人類為此比例另一端的代表,一次通常只生產一名嬰兒,但卻付出長期的關愛。蜥腳類動物似乎會產下為數可觀的蛋,因此即使它們讓這些蛋自生自滅,也不會影響蜥腳類動物的平衡。但我們想以比這項敘述更明確的解釋,來說明蜥腳類動物的行為。梁龍可能採用一種托兒所的模式,也就是同年齡的幼獸在孵化後會聚集在一起。現代駝鳥即採用此一模式;然而在此模式中,一隻成鳥會留下來照顧幼鳥。但為何我們會認為蜥腳類動物的幼獸會聚集在一起?這是從它們的足印推測而來。幾處發掘現場顯示蜥腳類動物喜歡成群移動,但在這些足印中卻沒有任何幼獸的小足跡。相反的,韓國金東岩層(Jindng F·rmatin)的一處足印遺址,顯示有一群非常小的蜥腳類動物集體行動。這和現在我們對現代動物行為的理解比較起來,這種假設似乎有些奇怪。但由於蜥腳類動物的幼獸和成獸之間的體型差異非常大,如果幼獸和成獸走在一起時,可能會被壓死。此外,在群體移動時,幼獸可能跟不上成獸的腳步。但這又衍生出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幼獸何時而且如何加入成獸群體?
吃>>吃是另一個有趣的領域,而我們也有足夠的證據來探討這個話題。在過去蜥腳類動物的脖子之所以那麼長,被認為是為了使它們能將頭伸到樹頂 (就像長頸鹿一樣)。但梁龍並不是這樣運用脖子。它們伸長脖子,掃出一道弧形,吃食地上的植物。我們要感謝古生物學家嵌特·史蒂芬對蜥腳類動物的吃食習性做了這樣的重新評估。嵌特用電腦模擬出無法用真實骨骼辦到的吃食動作。他仔細測量構成梁龍脖子的每一塊椎骨,然後製作一個電腦模型,研究整隻脖子的運動方式。嵌特發現,從骨骼間的嚙合方式來看,梁龍不可能把頭抬到水平以上太高的位置,因為它們的脖子不像天鵝那樣容易彎曲。但它們卻能毫無困難的把頭伸到地面(事實上它們有可能把頭伸到水平以下的位置),然後大把掃掉地面上的植物,無須移動龐大的身軀。在此之前沒有人用真實骨骼做過這樣的研究,因為的體積太龐大,體重太重,因此無法做這種實驗。 食物種類是另一個我們能證明的吃食特性。梁龍的頭很小,牙齒長得像釘子一樣,非常特別,和其它草食性恐龍有很大的不同,但這些卻可幫助它們掃掉樹枝和莖幹上的葉子。梁龍不只是大口咬下枝葉而己,它們會挑選植物較嫩的部分,以減輕胃部的消化負擔。由於利用動畫機械技術,節目中我們建造了與實物同樣大小的梁龍,而得以作許多實驗,使得梁龍的進食習性更為明朗。很多人認為針葉樹是梁龍的食物中相當重要的一種,因為針葉樹是當時的主要樹種。然而當我們嘗試使一歲大,利用動畫機械技術作出的梁龍去吃小針葉樹時,樹葉與嫩枝卻卡在梁龍的牙縫中。而當梁龍剝食蕨類植物與問荊時,就沒什麼問題。另外有關吃食習性而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蜥腳類動物(如地震龍)化石的胃裡發現了「胃石」。胃石被認為是用以幫助食物消化才被吞下肚,而且胃石均非常的光滑,十分符合蜥腳類動物胃裡不斷蠕動的環境。現代爬蟲類如鱷魚,也會吞下鵝卵石,所以這個發現並不太令人意外。
成長>>真正令人吃驚的發現,是梁龍的成長速率。根據美國科學家克麗斯汀娜·可莉的研究發現,梁龍只要十年左右的時間,即可完全成長。若拿其它動物作比較,一隻五歲大的象約重一噸,然而同年齡的梁龍卻重達二十噸,長達五十英尺。由研究另一種蜥腳類動物-迷惑龍[雷龍]的年輪,克麗斯汀娜·可莉得到這個結論。雷龍的骨骼橫切面會有類似樹木的年輪。一圈深色的年輪即代表一段緩慢的成長。在鱷魚的身上除了其它相似部分,也可以找到年輪。科學家認為鱷魚的年輪每年成長,而且不受環境狀況影響,例如不穩定的氣溫。將鱷魚放進溫水中,年輪仍會逐年成長。假使真如推測,幼梁龍並不受親族保護,那麼快速成長對幼梁龍將是一大利多。體型小的梁龍面對掠食者必定沒什麼勝算。
尾巴>>梁龍的尾巴非常的長且細,且由很多小脊椎骨所組成(我們對比一下,梁龍的脖子是由15塊脊椎骨組成,胸部和背部有10塊,而細長的尾巴內竟有大約70塊!)。到底這種結構有何用處?有人認為梁龍的尾巴軟弱無力的垂在後面,有人則認為梁龍使用尾巴來鞭退敵人。由於梁龍軀體的柔軟組織並沒有被保存下來,所以事實無法得知。因此我們綜合兩派學說而取中庸,假定梁龍的尾巴有部分肌肉組織,所以並不會軟趴趴的垂掛著。尾巴的活動是由尾部各部分的運動,經數學運算而來。最後來看梁龍的尾巴可當作後腿站立,前腿騰空時的支撐,即所謂的「三腳架」姿勢。許多證據顯示梁龍尾巴的根部能夠承受重量,所以這是一個相當具可能性的姿勢。只有在尾部能承受重量時,梁龍的交配姿勢才可能成立。而且梁龍的頸部能夠伸到低於地平面,這在前腳騰空,頭部趨前進食時相當有幫助。
根據數據最長的恐龍應是地震龍(地震龍, 即『震憾大地』之意),長達42.67米,不是梁龍,但是部分科學家認為已發現的地震龍化石屬於一隻長得過大的梁龍。古生物學是一門經常在變動的科學,變動之一就是名稱常常在變更。
重龍/巴洛龍/巴爾龍/笨重龍/重型龍(Barosaurus)
發現 Marsh 1890 命名 Marsh 1890 含義 重型的恐龍
年代 侏羅紀晚期 分布 北美的西部[美國南達科他州],東非的坦尚尼亞
食性 植食 體型 長20-27米 體重 10噸
分類 目:蜥臀目
亞目:蜥腳型亞目
類:蜥腳類
真蜥腳類
新蜥腳類
梁龍形類
超科:梁龍超科
科:梁龍科
亞科:梁龍亞科
屬: 重龍
模式種:大齋重龍(Barosaurus lentus),非洲重龍(Barosaurus africanus)
身材巨大、脖子長長的重龍,還長著一條很長的尾巴,尾巴擺動起來,可用作防禦敵人的武器。重龍過著群居生活,這也有助於它們抵禦追捕者的進攻。像蜥腳類家族的所有成員一樣,重龍的前腳內趾上長著大而彎的爪。重龍長脖子上的骨頭是空的,而且很輕,這意味著它抬起頭來吃東西很容易。如果它的頸骨是實的,那就太重了,連頭都抬不起來了。一些科學家認為,重龍每次抬起頭來只能持續短短的一段時間,否則,血液可能停止流向大腦,因為它的心臟離頭非常遠。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重龍可能有幾個心臟,以使血液流遍巨大的身體。
圖:http://photo.hexun.com/p/2005/0611/1832/b_729B73C259490D11.jpg
橡樹龍/磔齒龍/樹龍(Dryosaurus)
發現 Marsh 1894 命名 Marsh 1894 含義 橡樹蜥蜴
年代 侏羅紀晚期 分布 美國西部,坦尚尼亞
食性 雜食 體型 長2.7--4.3米 體重 100公斤
分類 目:鳥臀目
亞目:頜齒類
角足龍類
鳥腳亞目
類:真鳥腳類
禽龍類
真禽龍類
橡樹龍類
屬:橡樹龍
模式種:高橡樹龍(Dryosaurus altus),Dryosaurus lettowvorbecki
樹龍是一種小型草食恐龍, 屬於鳥盤目禽龍類的樹龍科。樹龍是一種於「化石戰爭(Bone War)」期間由馬許(Marsh)所發現的。命名是因為出土的地方在古時是一個樹林, 古生物學家估計它們很可能是生活在樹林中, 因而得名。名字的原意是Oak lizard , 以植物, 特別是蕨類植物為主要糧食。它們生活在距今1億6千萬年前的英國、非洲、北美洲中西部 。在侏羅紀時期, 這三個地方是連在一起的, 因此樹龍廣泛分布於地球北部。古生學家透過研究同期化石推斷, 樹龍與多種大型蜥腳類恐龍生活於相同時間地點。考古學家又推測它們經常尾隨大型蜥腳類恐龍群, 以取從高處掉下的新鮮樹葉。在遇到大型肉食恐龍, 無力反抗時, 躲到蜥腳類恐龍旁, 尋求庇護, 以達到「各取所需」的原則。
由於樹龍體形較小, 加上是自我防禦能力較差的恐龍, 所以古生物學家相信它們是群居動物, 以便互相照應。專家又研究樹龍的腿骨結構, 發現它們的腿骨較長, 這個特徵顯示出樹龍就好像今天的鴕鳥, 是善於快速奔跑的恐龍。它們也有長長的尾巴幫助它們在快速前進時保持平衡。奔跑速度是樹龍唯一面對食肉恐龍襲擊時的優勢, 樹龍也不會像一些武裝良好的恐龍向食肉恐龍迎戰。樹龍以兩足站立, 前肢較短, 絕大多數時間無需著地。樹龍有五隻指爪, 口中沒有牙齒, 以頰牙磨碎食物。
圖:http://photo.hexun.com/p/2005/0611/1832/b_E5FCF3465162A78C.jpg
和平永川龍
Yangchuanosaurus hepingensis Gao,1992
和平永川龍隸屬於爬行綱蜥臀目獸腳亞目巨齒龍科永川龍屬。個體較大,體長達8米。頭骨粗壯,顏面部低長,頭骨長高比1.75。兩個眼前孔,第一眼前孔非常發育,前後拉長呈等腰三角形;第二眼前孔小,四邊形狀;上頜骨凸長橢圓形,頂骨特別突起;齒骨厚實,牙齒前後緣具有柵狀小齒。頸椎9,後凹形,前端半球狀,後端杯狀凹。背椎14,椎體相對短,後凹型至雙平型。5個薦椎癒合。尾椎雙凹型,板狀。該骨架產自重慶市永川縣晚侏羅世地層中,於2000年進館收藏。
圖:http://critters.pixel-shack.com/WebImages/crittersgallery/Yangchuanosaurus.jpg
最大的恐龍:震龍
震龍:Seismosaurus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發現的身材最大的恐龍是震龍,它的身長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達到18米!!體重達到130噸!!!也就是說,2到3條震龍頭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從足球場的這個大門排到另一個大門。而如此沉重的龐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話,它那碩大的巨腳每一次踩到地面都會使大地發生顫抖,就像地震一樣。這就是「震龍」一名的含義.
震龍生活的時代是大約1億6千2百萬年到1億3千6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在動物分類學上,它屬於蜥臀目、蜥腳亞目、梁龍科。除了震龍之外,當時生活在地球上的身體巨大的蜥腳亞目(一般稱為蜥腳類)恐龍還包括梁龍科的梁龍(身長26米)、雷龍(身長21米,體重25噸)、超龍(身長42米,肩部高5.19米,臀部高4.58米)、馬門溪龍(身長22米)以及腕龍科的腕龍(身長25米,體重30~50噸)等等。
這些巨大的恐龍都是吃植物的,高大的身軀和長長的脖子使得它們可以吃到高樹上的葉子。如此巨大的身材肯定需要特別大的食量,但是這些恐龍卻全都長了一個相對來說很小的腦袋和不大的嘴,怎麼來滿足那麼大的食量呢?大概它們只能不停地吃了。科學家推測,馬門溪龍一天要用23個小時的時間來進食!這恐怕也是世界之最了。
想一想,一頭馬門溪龍23個小時要吃下多少樹葉呀,還有成千上萬其它的馬門溪龍呢,還有更多的其他巨型蜥腳類恐龍呢。看來,那時侯地球上肯定是植物茂密、森林遍野,自然環境非常地優越,才使得這么多的龐然大物能夠悠閑地生活在地球上。
現在,我們在陸地上再也見不到如此龐大的動物,能夠與它們相比的大概只有生活在海洋里的藍鯨了。
圖片:http://lesdinos.free.fr/seismosaurus.jpg
Ⅷ 如何解開恐龍復活之謎
不少科學家在想:能否通過遺傳遺傳:生物體的構造和生理機能等由上代傳給下代。物質DNA分子來復制、再造一個新的恐龍世界呢?
有人說可以,也有人持否定態度。認為可能的人持的觀點是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已有人能從一種恐龍的牙齒里獲得遺傳基因,目前正在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從事研究恐龍復活工作的克拉博士,他回答記者提問時充滿信心地說到:「我們已進行了很長時間的研究,第一步很成功。」其實,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有相當一部分科學家正在狂熱地進行著這方面的大膽實驗。他們用無性繁殖的方法,想方設法讓一隻死了好久的蜥蜴(被稱為恐龍的「活化石」)重新復活。如果確實能「死而復生」,那麼,用同樣的方式,恐龍就可以「東山再起」了。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科學家維德爾教授也認為,至少從理論上來說,採用現代科學手段,可以無性繁殖出恐龍或其它已絕跡的動物。如在澳洲的塔馬尼亞虎,就很有可能通過重組DNA片段的遺傳基因實施生命的「復制」
其實,這種設想,早在80年代中期美國加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喬治·波納爾博士就已經提出,認為可以通過修補DNA分子使史前動物再生。要製造恐龍,必須把恐龍的DNA移植到雌鱷的受精卵細胞內。這種含有恐龍DNA卵細胞在鱷體內發育,卵細胞的周圍還會長出堅硬的卵殼。鱷產下這種卵,通過孵化孵化:昆蟲、魚類、鳥類或爬行動物的卵在一定的溫度和其他條件下變成幼蟲或小動物。,新生的「人工恐龍」就會降臨大地。
要使絕滅恐龍復活,最大的難題是沒有任何恐龍的DNA,或者無人知道恐龍DNA是什麼樣。不過,波納爾認為,在古地岩石中找到處於休眠狀態的真正的恐龍DNA是有可能的。例如,在琥珀化石中被保存的吸有恐龍血的蒼蠅、蚊子等昆蟲,它們的身體內就會有恐龍的血細胞。這正是製造恐龍所需要的遺傳物質——DNA。
不過,即使找到了恐龍的DNA片段,要原樣重建其復雜的雙螺旋體結構,按目前的技術水平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想把恐龍的DNA片段移植到鱷的受精卵中,自然有一個難題要解決。那就是一旦鱷的卵細胞受精,就會發育成鱷。要防止這一點,就必須在鱷卵受精的一瞬間瞬(shùn)間:片刻。用恐龍的DNA去替換掉鱷的DNA。這種超精細技術能辦得到嗎?科學家們已經在老鼠身上做了類似的試驗,並已初見端倪。
那麼,DNA分子究竟能存活多少年,即使是保存在金字塔里的木乃伊體內,過了千百萬年後的可能性有多大?這還是一個不解的謎。雖然科學在不斷的進步,雖然據有的科學家宣稱,已在迄今1700萬年前的化石葉子中找到了DNA。這消息顯然是令人振奮,但這以後的研究又如何呢?更有趣的是,美國好萊塢的著名導演史蒂芬·斯皮伯格,為了迎和人們的心態,在1993年適逢國際恐龍年之際,獨出心裁地導演了一部名為《侏羅紀公園》的新影片,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影片展示的是,在一個專門研究恐龍生存的實驗室里,約翰博士發現了一隻吸飽了恐龍血、藏在樹脂化石中存活到今天的古代蚊子,隨即以這些血中的遺傳物質DNA來復制恐龍,沒想到,時過不久,恐龍不僅復活,而且生長迅速,蔓延蔓延:向四周擴展。各地,造成不可收拾的災難性局面,至使科學家又不得不研究對付恐龍的辦法……
電影畢竟是電影,不必驚慌。若以最快的速度來估計,「人造」恐龍問世,恐怕得到下一個世紀了。到那時,人們自然會有制服它們的預防措施。面對著恐龍留下的無數個謎團,我們期待著科學家們成功地製造出真正的恐龍來。
Ⅸ 恐龍怎麼形成的
恐龍是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在幾億年間不斷進化演變而來的。
在古代期間大約五億七千萬至二億四千八百萬年前,首先由柔軟無骨的生物演變出具有體內骨架的魚類,魚類又演變成了在陸地上行走的兩生類,並接著演變出爬行類。
爬行動物是產卵的,以前人們假設恐龍也這樣。不過直到本世紀20年代,一支美國探險隊到蒙古尋找恐龍化石時,才獲得最初的證據。
科學家不只找到了恐龍的遺骨,還找到了它們留下的巢和巢里的蛋。這些恐龍都是一種小型的角龍一原角龍。活著時,它的大小就像一隻現代的羊。它的蛋是鵝卵形的,大約寬75厘米,長15厘米,多至30隻,以蛋尖向內,在巢中螺旋狀排列。
(9)侏羅紀世界游戲怎麼解鎖地蜥鱷擴展閱讀
恐龍滅絕的原因:
隕星撞擊說
1980年,美國科學家阿弗雷茲父子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直徑大約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么大的隕石撞擊地球,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
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墨西哥猶卡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300公里之間。在2000年,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由於這一隕石坑現已被找到,科學家也已經掌握了一些相關證據,所以,恐龍滅絕之謎似乎可以塵埃落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