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游戲是什麼
㈠ 霹靂布袋戲是啥東西
簡單的說,現在的布袋戲就是用木偶拍攝的電視劇。不過請不要把這個「木偶」想像成小時候看的那種「馬蘭花」一類的木偶戲啦~現在布袋戲的戲偶精美、逼真到什麼程度,你可以隨便在網路搜個圖片看看,呵呵^-^
布袋戲有很多不同的系列,霹靂是其中之一,也可以說是最龐大的一個系列吧。劇情綿延20多年,到現在已經洋洋灑灑拍了40多部,每一部相對獨立,但劇情是從頭到尾貫穿聯系的。
內容可以歸類為玄幻+武俠,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不論正邪,人物塑造得都相當豐滿。
歷史和現狀一下子說多了看著也煩吧,如果朋友喜歡武俠的話,強烈推薦去看,不過一旦迷上就無法自拔了,哈哈,霹靂系列從85年就開始出,到現在還每個星期五齣2集新戲,夠你看的咯~~看戲的過程中慢慢了解霹靂布袋戲的歷史,會覺得有趣得多。
㈡ 關於《霹靂布袋戲》的游戲
從霹靂英雄榜吧,我也是聽前輩說的,太多了,
友情提醒一下,以後提問的時候這個問題投去動漫類,布袋戲是動畫啊。這里是電影。
㈢ 霹靂布袋戲系列共出過幾款游戲
霹靂奇俠傳(原定4部,因為班子散了最後只出了清香白蓮素還真一部)
霹靂幽靈箭
霹靂英雄榜
霹靂風暴
聖石傳說
霹靂大富翁1+2
霹靂麻將1+2
創世霹靂(台灣網游)
以上這些GAME嚴格來說都是霹靂布袋戲的衍生周邊~
如果LZ有興趣的話可以到霹靂國際多媒體的官方網站逛逛:www.pili.com.tw
㈣ 霹靂布袋戲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呃,霹靂狂刀是霹靂布袋戲中的一部
因為你不要復雜的,於是我簡單解釋一下
霹靂布袋戲原產台灣,現在總共出了46部了,一千多集,還沒有結局,
霹靂狂刀是1993年12月份出的,
屬於第12部
關於你上面貼的視頻,
那是戲迷們自己做的MV
裡面是兩個男的,
屬於第36部裡面的北域雙邪
但不是BL,
那是作者自己剪接的
不是原劇情
有作者自己的意願在裡面
我們稱其為同人MV
呃,抱歉,我只是想詳細解釋,
沒別的意思
雙邪是主王道啦
不過,另有CP
雙邪,吞邪,吞雪
還有,樓上那位,
你想抄我的答案麻煩你專業一點
㈤ 入坑霹靂布袋戲了,有沒有什麼霹靂的游戲啊。
除了最快回答說的,還有霹靂奇俠傳電腦游戲,這個是仙劍奇俠傳1的公司製作的,由於游戲比較老,引擎用的是新仙劍奇俠傳的,所以畫面和那個差不多
㈥ 什麼是霹靂布袋戲
假如你對「霹靂布袋戲」(下文多簡稱為霹靂)這一詞彙的出現,腦海里沒有任何相應的概念,那麼要討論這一陌生的事物將遇到萬般豪情化作英雄氣短的無奈。而對業已迷戀(或者更強烈的詞彙)霹靂的人們而言,寫相關評論,又卻是如履薄冰。因為其中有真愛,還有真恨。故我們可以把人分為兩類,知曉霹靂或不知曉霹靂,當然還可以這樣分:喜歡霹靂和不喜歡霹靂。其中沒有中立緩沖區,因為霹靂便是這樣一個事物,要麼你不知,知曉它的存在之後,只有兩種選擇。更大的趨向是不喜歡會轉化成喜歡,而反例幾乎么有。霹靂便是這么一個東西。
這種描述似乎使得霹靂成為一個小眾化的東西,而且還應加上一個絕對值的符號,確保小眾里的共知。實際上,它屬於傳統文化,也屬於影視連續劇。在台灣地區,它能夠創下歷史最高的收視率,造成政府下禁播令以阻止人民因看戲而誤工的社會事件。到如今傳播大陸,引得越來越多的人為之痴情,影響日趨隆大。有它獨特的原因和魅力。
什麼是布袋戲?布袋戲源於明末清初,起於泉州。與傀儡戲有千絲萬縷干係,上可追溯,為傳統的偶戲脈流。可以說布袋戲是地方戲,又兼備中國傳統戲曲特性,盛行閩南語地區。像布袋戲這樣的區域性戲曲在那個年代遍地都是,至今流傳下的仍有「崑曲」、「黃梅戲」等等。而相較這些已經成為高雅藝術的代名詞的戲曲,布袋戲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它在台灣毅然與商業傳播結合,運用新的演繹手法,使得布袋戲更生在電視連續劇的世界裡,並由此發展出包括霹靂布袋戲在內的一系列精彩作品。
霹靂布袋戲便如同其名字般晴空出世,一聲巨響,引得萬教轟動。但它卻不似霹靂一般僅得其聲一響而過。霹靂布袋戲因其每部戲都以「霹靂」二字打頭而成名,如早期《霹靂金光》《霹靂紫脈線》,至如今的《霹靂兵燹》《霹靂皇龍記》。自其上演後就一發不可收,連續播出十多年,迄今一千多集,劇中僅有名有姓的主要人物不下數百,宏大直逼三國,細致堪比紅樓。劇情亦真亦幻,既環環相扣,又可獨立成章。
假如只有這些,霹靂也不過是一部寫得較長較精彩的布袋戲版武俠連續劇而已,它之所以為眾人追捧並常年不衰,更主要是其飽含了傳統文化內涵這一獨一無二特性。
其一語音。八音才子黃文擇長於布袋戲世家,他為霹靂布袋戲配音,秉承了傳統偶戲一人配飾眾角音的特性,男女老幼,善惡忠奸,各種特性人物都可擬聲。一千多集劇情數百人物個性,都出自其口。更具特色的是霹靂布袋戲是閩南語發音,如今標准普通話僅有四聲,而閩南語可達十五聲,且保留古音平仄,加之劇中多有詩文辭賦,用古韻讀來,古色古香,恍若重回故時。但語音雖好,卻似門檻,阻礙了閩南方言區之外的人群。但更似任督二脈,一旦打通,便可暢快淋漓,遨遊於一個全新的認識世界中,會感受到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體驗。
霹靂布袋戲能夠擺脫中國文場域中歷史地理因素,建構起屬於它自我的故事。以「苦集滅道」四境為地域環境,時間上則因人物的幾近永生狀態而無法歸結到任何一個歷史朝代。而這些因素又不能把它劃分到現今流行的奇幻一類,在時間起點上霹靂布袋戲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便站立著。想像合理性上更不是奇幻類可比擬,四境背後有著佛家思想的依據,《般若波羅蜜心經》既有「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句。
它又是完全依附在中國文化上,例如劇中主要人物都有各自的出場詩,以首席男主角素還真出場所吟之詩為例:「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人物出場吟詩無疑繼承了傳統戲劇的特色,而詩中所詠的內容,「神、聖、儒、道」等都是中國文化中最大最廣的一些概念范疇。因此主人公素還真不同於一般武俠題材中的俠客,他有儒道釋的底蘊,儒者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道家的謙和懷柔,佛家的慈悲。當這些集於一身後,有時看霹靂布袋戲,似乎在看另一部《三國演義》,又感覺像演繹諸子百家的學說。
除了這些,霹靂布袋戲在細節處理上也處處顯露了它的文化氣質。「琉璃仙境」、「耶摩天」「耆老林」是其中一些地點場景,「水波動蓮華」「廬山不動一劍痕」「君子風」是一些武功招式,「汗青編」「天外方界」「天荒不老城」是組織派門……再配合古琴、笛子、琵琶等樂器的渲染,一個中國式的傳統新世界浮現眼前。
霹靂布袋戲的成功,可以說是完美地結合了傳統與現代,傳統戲劇樣式與現代故事的結合(新武俠小說本身是現代的),傳統文化由電腦特效表現、傳統器樂和西方樂器(現代音樂也是霹靂配樂的重頭戲)的組合,再加上現代商業模式的運作,這一份現代傳統文化大餐使人慾罷不能。
但我認為,霹靂布袋戲能夠打動那麼多國人的心,能夠引得人們對它如痴如醉。歸根究底還是它的傳統性在發生作用。在傳統缺失的當下,國人遠離了賴以生存的文化准則,但在潛意識里對國故還是親近的,這是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當我們親眼看到吟詩作對的場景,看到儒雅風流的模樣,在內心都有難以言表的激動,而事實上我們在此之前幾乎都沒有這樣的經驗,或許只是在夢和記憶里,那定是曾經閱讀的文本和接受的中文教育時留下的影子。在對霹靂布袋戲驀然回首的剎那,終於找了那個在燈火闌珊處思念已久的人。
這便是霹靂布袋戲,假如你未曾知曉它,這是一個契機,了解它的存在,即使把它當作一個消遣,因為文化本身沒有那麼沉重。
㈦ 什麼是布袋戲啊
布袋戲是台灣擁有最多表演風格、最具表演活力的戲劇。在政府舉辦的文化廣場,看到以木製綵樓、現場鑼鼓音樂及傳統戲偶演出的古典布袋戲;也在民間廟會活動,看到彩繪布景、現場聲光特效及中型金光戲偶演出的金光布袋戲;更在電視頻道上,可以看到精心布置場景、運用剪輯聲光、動作特效、以大型電視布袋戲戲偶演出的電視布袋戲。
布袋戲是由兩百多年前中國大陸福建泉州、漳州移民引進使用南管、潮調音樂曲調的古典布袋戲開始,在台灣歷經幾個世代的傳衍,不同世代的演師陸續加入北管音樂、平劇音樂、日本流行音樂、西洋音樂、歌仔調音樂,並突破木製綵樓、舞台限制,引進商業劇場編劇,加入電子化聲、光效果,而遞變為商業劇場的金光布袋戲與電視布袋戲。經此長期演變發展,布袋戲成為台灣文化風格的台灣布袋戲。
一出布袋戲就是結合地方語言、民俗音樂、雕刻、彩繪、刺綉、掌中操偶技巧等文化的綜合體。布袋戲的主演就像一位言語、手掌特技的魔術師,控制著整出戲劇的演出;後場的樂師則是一支小型樂隊,要能演奏管弦的哀怨、細膩與鑼鼓的雄壯、緊湊,而木製雕刻的戲偶頭、戲台是古典雕刻藝術的展現,戲偶衣服的刺綉則是歷史文化及刺綉藝術的展現。
主演是布袋戲表演的靈魂人物,學習技藝的過程比一般演員更辛苦,他要揣摩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人物的說話語氣、用辭,表現生、旦、凈、末、丑、雜各種角色,學習操作這些角色寫信、喝酒、使用武器的動作神態,要讓每一個戲偶踏上舞台時,都能展現各自獨特的風格與語氣。此外,他還必須像一位說書者,由他一個人將整個故事的情節表現出來。因此一位主演必須既能說又能演,達到「 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弄成百萬兵」的舞台成就。
㈧ 霹靂布袋戲系列游戲
霹靂RO,也叫霹靂仙境,網游,可以做任務養角色團子~不需要代理,就是游戲文件比較大。給一個論壇的地址,記得上頭有下載帖^^
http://club.i8i.cn/thread.php?fid=221
還有霹靂連連看,還有一個法庭游戲叫逆轉霹靂。
㈨ 什麼叫做布袋戲
台灣的傳統偶戲表演藝術有三種:提線傀儡戲、掌中戲(布袋戲)、皮影戲。這三種偶戲都是十九世紀以後,隨著中國福建、廣東地區的漢人移民一同移入而發展沿續下來,其中是以布袋戲在台灣的發展與改變最大。台灣新文化的創造,是民族融合開創的光榮積極表現;台灣文化的改變,是外來政治勢力壓迫下的消極悲情,台灣布袋戲的演出文化便是在這樣復雜環境下的發展。
相對於中國布袋戲而言,台灣布袋戲不但在表演技藝上有許多的改變和創新的發展,在戲曲音樂、演出形態、戲劇故事和審美趣味上,又已經是完全不同於中國布袋戲,正如同藝術文化隨著不同的社會形態、人文組成以及不同的政治環境而造成的改變,原是很自然的道理,雖然台灣的人口組合是以來自中國地區的漢人為主要,初期的台灣文化基本上也是來自中國移民,然而經過三百年對大陸政治上的對抗、在文化上是有條件和選擇性的吸收、以及外環海洋文化的洗禮(包括資本主義興起階段的西歐海洋強權、日本殖民時期對「南進基地」台灣的建設,以及戰後美國文化的影響),現代台灣民族的組合以及文化形態早已經不同於中國的民族文化。然而,台灣因為在海洋地理交通的位置特殊,又位於龐大中國大陸的外海,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帝國主義蠻橫的政治壓迫,一如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帝國主義心態,認為台灣和朝鮮以及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各國,都是帝國主義者的圈地一樣,來自中國政治勢力對新台灣的發展與改變是特別的明顯。對台灣布袋戲表演文化的影響最大的也是來自三個不同時期的政治勢力的干涉:中國清帝國、日本帝國和中國蔣介石政權。
台灣早期布袋戲的演出形態,沿襲中國原有的模式,但是隨著台灣社會的逐漸繁榮和經濟、文化、政治的特殊背景,以及許多優秀藝人的創造改革,台灣布袋戲也衍生出具有濃厚本土特色的藝術形象與觀賞趣味,不斷的在改變當中,不但創造出台灣布袋戲的獨特藝術文化,許多藝人也創造出個人的表演藝術風格,開創門派而人才輩出,中國與台灣布袋戲藝人仍有往來,而以福建泉州藝人來台居多。布袋戲初傳台灣,演出方式和內容,本地藝人仍在吸收階段,談不上有何特色,一般稱之為「籠底戲」,意思是這些戲是放在戲箱(台灣話稱做戲籠)底下,代代相傳的。二十世紀初,是台灣的布袋戲本土化的開始,因為布袋戲的普遍,原有的戲劇故事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希求,藝人開始以布袋戲演出當時所流行的北管戲(人戲),有更多的征戰武戲、劇情緊湊熱鬧、音樂高亢激昂,「北管布袋戲」很快的取代了原有的中國布袋戲的演出形式,在發展過程中,本地藝人又加進了許多武打的招式和配合音樂節奏的身段動作,例如跳窗、翻滾、對打、跳台……等,口白也較本土化。後來除了援用北管戲曲音樂之外,演出的內容多是改編自章回演義小說的戲出,這種演出方式,基上是要靠藝人自己對的布袋戲表演藝術的領悟力和個人的藝術及文學涵養去發揮。而藝人稱這種小說改編的布袋戲叫做「小說戲」,又分幾種不同的形式內容,以歷史章回小說改編的稱為「歷史戲」,例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東周列國志…等。以俠義章回小說改編的稱「劍俠戲」,例如七俠五義。而以清官辦案為主的稱為「公案戲」,如: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等。不過小說戲其實在情節內容上有許多的性質,如包公案雖是公案戲,但內容上又包括了「劍俠戲」、「家庭劇」、「愛情戲」,同時包括部份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因此一般布袋戲藝人將小說戲分成這許多類別,主要是就演出當時的內容而言,並無特別固定得演出模式,因為每個藝人的藝術表現手法各不相同,有人擅於劍俠戲、有人擅於歷史戲。以小說布袋戲盛行的階段而言,在台灣南部布袋戲界有所謂的「五大柱」:一岱,即虎尾「五洲園」開山祖黃海岱,擅長公案戲和詩詞口白;二祥,西螺「新興閣」鍾任祥,擅演劍俠戲;三仙,台南關廟「玉泉閣」開山祖,人稱「仙仔師」的黃添泉,精於武打戲;四田,台南麻豆「錦花閣」的「田仔師」胡金柱,擅長笑科戲;五崇,屏東東港「復興社」的盧崇義,擅於風情戲(愛情戲)。
台灣布袋戲自清末民初,開始創造出具有濃厚本土特色的藝術形象與觀賞趣味以來,其衍變發展之大、影響之廣,超乎台灣其它的戲劇,布袋戲班幾乎遍布全台各地,成為最受歡迎的劇種。一直到二次大戰末期,日本殖民政府強迫推行「皇民化運動」,強制演出「皇民劇」(日本幕府時期的武士道劇情),而且全台僅有七個布袋戲班被准許演出,又將台灣最優秀、技藝最精的藝人組合為「移動藝能奉公會」,做為勞軍演出及政治宣傳的劇隊,這一段期間的組合,也促使藝人有機會互相切磋掌中技藝,而「皇民劇」的舞台、燈光、唱片、寫實立體布景、木偶造型改變、武士道劇情和砍殺對招方式等,對後來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有很大程度的影響。二次大戰結束之初,民間演戲活動恢復盛況,但是一九四七年二月台灣發生反抗中國人統治的「二二八抗暴事件」,初掌台灣的中國統治者,對台灣人民聚會感到強烈的害怕,尤其演戲聚眾更讓統治者敏感。為此,來自中國的統治者以不準私人聚會為理由,禁止露天的搭台演戲達一年以上,除了部份藝人被迫放棄演戲之外,一部份藝人們只得轉入戲院以賣門票方式繼續演戲營生,在戲院的商業性演出,賣座的多寡決定戲班的生存,而布袋戲傳統的戲台小、戲偶更小,在進入戲院之後,為吸收更多的觀眾,於是開始加大戲台、改變舞台形式、增加立體布景、加大改變戲偶造型,以期讓站得遠的觀眾也能看得清楚,而這些戲劇形式的改變正是來自日本殖民政府的「皇民化運動」時期的改革經驗。
而改變最大的是在進入商業劇場之後,競爭性更強,為緊緊拉住觀眾,首先就是從劇情上著手,每天的連續劇情緊緊相扣,每天都有新的刺激、緊張、懸疑……,布袋戲發展到此階段,傳統的劇情和章回小說的內容已經不敷使用了,開始有人自編故事劇情,劇情不外「恩、怨、情、仇」,而以「東南派、西北派」、「少林、武當」……兩派的對峙為主軸,一反一正的武林斗爭、江湖恩怨,兩方仇殺永無止境,每天戲都演到快要有結果的時候,就在「結果如何?請看明天」的口白下結束演出,觀眾每天都被等待「明天揭曉」的心情所吸引而欲罷不能,還是每天進場看戲,這便是近代台灣發展出來的「金光布袋戲」,一方面也是剛退敗台灣的蔣介石政權對思想的嚴厲控制,除了造反、貪官、謀財、害命、迷信的故事(例如《水滸傳》)不能演出之外,凡是失敗、悲劇為結局的戲劇常常觸犯到政治上的禁忌,雖然中國歷史小說的題材非常的多,但觀眾已經不感到新鮮,而且演出中國歷史劇最常觸犯政治禁忌(當時的思想警察太多,這種人有一點學術教育,但又不高,在思考邏輯上是令人想像不到的可怕又可惡),因此演出沒有歷史背景的古代戲、不會牽涉到現實思想的武俠劇,因為戲劇故事是藝人自編的,觀眾喜歡,藝人就可以有永遠演不完的戲劇故事,只要不斷強調「忠孝節義」或「邪不勝正」,大多不會讓思想警察找到麻煩(演出的劇情要經過政府的審核許可,在當時藝人也曾經被迫演出象徵蔣政權反攻大陸,打敗共產黨的戲劇,一直到一九八○年代還有人在布袋戲中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因為這種布袋戲常會用五彩布來表示人物的武功很厲害,腦門或口中會「吐劍光」飛劍殺人,重要角色的功夫都鍊到了「金剛不壞之身」打不死。六○年代,台灣電視開播之後,熱潮才漸漸減退,一九七○年三月,黃俊雄的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上演,而吸收各家之題材, 內檯布袋戲才真正走下波,而終至消聲匿跡於戲院內,走出野台,因內檯布袋戲之需要大量演員,也因此創造出另一個台灣奇跡——將近七、八百團的布袋戲班。以至於今,如若不論演藝水平的參差不齊,光以布袋戲團的數量而論,就是一項驚人的奇跡——將近一千團。
由於金光派布袋戲的超猛發展,自黃俊雄創造的史艷文時代起就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新勢力,金光戲的革命性演出型態,大大地有別於傳統布袋戲,為了區別兩者,漸漸地就出現了古典或傳統布袋戲的說法,所指的都是改良前的掌中戲,而不管是傳統還是古典的稱謂,其實也沒有所謂的標准原型、規套,就同一套傳統戲出來說,李天祿演的跟許王演的就不一定相同,因為每個藝師在習藝時所學到的技藝部份就都不同,加上長年來記憶力的退化,還有演出時的即興狀況,往往同一出戲碼會有多種演出風貌,就算是同個頭手(主要操偶手)今天演的跟昨天就會有所不同,所以是很難有古典布袋戲的定論,只能認定是一種籠統的泛稱。不管是傳統還是古典,與金光戲的最大不同在於他有一套自成格局的古典表演美學,和一種演出時的即興能力。這是講究拍攝製作的金光系所無法比擬的。
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源流概況,和台灣的絕大部分劇種一樣,都從大陸傳入,隨著移民部落開始在台落地生根,一些大陸沿海的文化習俗也跟著流傳進來,與其它戲曲、劇種間互相交溶影響,也隨著進入各地部落、語系間,產生在地化的新元素,每個劇種,不管小戲、大戲、還是偶戲也好,都不斷加入、產生新演出形式,到後來發展出一套台灣化的劇種。
布袋戲的發展也是如此,十九世紀中葉後,原本即在閩南地區發展盛行的布袋戲,隨著泉洲、漳州與潮州的移民渡海來台,一些唐山師傅開班授徒就將這門掌中技藝流傳全台,初期由於泉洲來台的兩大高手(「金泉同」的童全與綽號「貓婆」的陳婆,在掌中界素有「南管雙璧」之稱,是一代宗師)在艋舺教戲,奠定布袋戲基礎也傳支分葉,這時以南管為後場配樂的泉洲布袋戲風,也就成了台灣最早的布袋戲型態,一般稱之為「南管布袋戲」,就成了台灣布袋戲史上首度成形的風格。講究劇情曲折、對話典雅、唱腔婉約的南管布袋戲,深具傳統知識分子的繁文縟節特色,也被稱之為「文人戲」。但是到了清光緒末期、日治初期,逐漸被喧囂熱鬧、節奏明快、通俗易懂的「北管布袋戲」所取代,「北管布袋戲」顧名思義就是將後場配樂改為北管,而布袋戲的發展也隨著「北管布袋戲」的大眾化特色,成為台灣民間最受歡迎的戲劇娛樂,就是因為他的吸引力較強,突破「南管布袋戲」的文人格局,成為中下階層、民間廟會、迎神賽事的最愛,而成為本世紀以來的布袋戲主流。「北管布袋戲」一直到日據時代的「皇民化運動」,台灣戲劇全面性地受到打壓才稍微沉寂。光復後,黃海岱改良的劍俠戲興起才又取代了布袋戲的娛樂地位。
就傳統布袋戲劇場結構來看,他的特色在於舞台與後場音樂,舞台高約五、六尺,寬約四尺,深約兩尺,構造像是一座佛龕,有門柱、門楣、房間、床帳、桌椅等,後來這種戲棚改良成六角樓(或稱綵樓),綵樓構造精美,有蓋子、底座、柱子及屏三大部分,除了雕工精美外,戲棚兩旁柱上常雕有對聯,道出掌中特色,像是「五洲園」:「一聲呼出喜怒哀樂,十指搖動古今事由」,後來的戲班為了裝運方便,傳統講究雕工的綵樓就很少見。從前戲班都要有「戲籠」才能出團演出,所謂的「戲籠」就是戲班所有設備用具的總稱,包括戲棚、戲偶、服飾、道具及鑼鼓吹弦等全套樂器,因為偶戲使用道具不多、也小,往往可以裝箱成一、二籠,挑著到處走、到處表演,所以民間布袋戲業者有所謂「整班」、「整籠」、「整戲籠」之說,就是指投資購置戲籠後就可邀及演師、樂師演出了。可見設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