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游戲中怎麼樣去評價環節
Ⅰ 「自主游戲」有效引導與評價的實踐研究課題開題情況簡介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0
Ⅱ 自主游戲該如何評價
在測試游戲的同時,通過了解游戲的內核,和宗旨,加上自己的評價去回答
Ⅲ 如何優化自主游戲後的表徵反思與分享環節
摘要 探索幼兒園自主游戲分享環節的優化措施,讓幼兒學會分享
Ⅳ 小班戶外自主游戲教案應從哪些角度,形式進行評價
示例:
通過開展戶外游戲活動,能夠從知覺、聽覺、視覺等方面提高幼兒參與的主動性,並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社會交往能力,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品德與習慣,滿足幼兒今後全面發展的需求。
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幼兒學前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幼兒接受的第一階段教育。通過開展學前教育工作,能夠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為小學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戶外游戲屬於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幼兒的喜愛。
所謂幼兒戶外自主游戲,就是教師根據活動場地的特點,科學劃分游戲區域,以年齡段為單位開展的混班活動。結合不同階段幼兒的年齡特徵,以及幼兒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的投放各種材料,幼兒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則能夠實現動作的發展與體能的訓練,著重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
Ⅳ 如何優化自主游戲後的表徵反思與分享環節
摘要 一)深入引導,拓展游戲分享內容
Ⅵ 幼兒園幼兒自主游戲表現評價
一、組織合理的游戲情景,提高自主安排活動的能力幼兒園的活動室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特定的教育環境。
我們相信孩子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相信教師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與計劃者。只有為幼兒創造自選游戲條件,組織合理的情景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自主能力的發展。
但由於老的游戲規則在小朋友的頭腦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如今把"自主"或"自由"還給孩子時,他們卻無從下手、不知所措。所以,首先要從有利於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角度設置各個活動區,考慮材料與活動的搭配。
如不僅設益智區、美工區以發展操作能力,還設置玩具區(與娃娃家相結合),以促進社會性發展,積木區則有助於書、形結構能力的增強及社交能力的發展,還有語言區、自然區等。活動區的創設要考慮幼兒實際經驗與興趣,依據其年齡與身心發展水平提供環境材料,並有計劃地投放或變換適宜材料。
同時注意環境創設、自選游戲的開展與其它環節和活動的相互配合聯系,共同實現教育目標。 例如,通過合理組織積木區游戲情景,幼兒開始學著安排自己的活動,從不成功到成功,從獨自一人到合作游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盡情地玩耍,享受著屬於自己的歡樂和喜悅,他們學會了安排自己的活動。
隨著活動內容的變化,游戲主題也不斷更新。有一次,居至誠用智高樂積木搭了一輛自行車,完成後很得意地拿著自行車在桌邊轉來轉去。
突然,發現語言區的小朋友在表演《小熊過橋》的詩歌,於是他停下來,走到他們面前說:"這輛自行車送給小熊吧!省得它害怕,它在電視里(上海野生動物園里有過小熊的表演)不是會騎單車表演嗎?讓它騎過去不就行了嗎?"就這樣,一首新的詩歌表演開始了。從他微笑的臉上看出,他正分享著他們的喜悅。
這位小朋友由設計師變成駕駛員,又由駕駛員變成了觀眾,角色轉換地那麼自然,沒有指導教師,沒有同伴幫忙,玩得非常開心。在一次次的自選游戲中,幼兒的自主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投放豐富材料,發展自主運用的能力游戲中,材料是重要組成部分。平常,我總將游戲材料以區為單位僅僅有條地分類放置一起,教師在選擇游戲材料時,往往只是考慮局部利益,忽視材料之間的聯系,因而降低了材料的使用效益。
如有一次,幼兒出現了"搖獎"的游戲主題,他們將飲料瓶當作搖獎器,准備用乒乓球代替獎球,可是由於作為體育器具的乒乓球放置在另一個地方,這一主題便一閃而過,是孩子失去了很好的想像、創造的機會。如何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益,發展幼兒自主運用的能力呢?通過實踐,我得到以下幾條經驗: 1、新舊材料之間應保持一定比例(盡量少提供過於現成的材料)根據兩個同年齡班的游戲中投放不同比例的新舊材料,幼兒的表現結果如下表: 通過表可以看出,如果新舊材料數量相等,幼兒互相交換材料的現象較多,但創造性行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舊材料多一倍,幼兒就會忽視舊材料。
而將注意力集中在新材料的擺弄、操作上;當新舊材料比例在1:2或1:3時,材料的使用效益率最大,幼兒容易創造性地使用新舊材料。如在"醫院"主題中教師投入放大鏡、小推車以後,新的主題"食品檢驗所"和"流動采血車"產生了,幼兒還在游戲中賦予舊材料新的意義:放大鏡不僅用來看"病人"的五官,還可以用來檢查食物的新鮮程度。
醫療小器械不僅為"病人"治病,還可以為"采血獻愛心"活動服務。幼兒的游戲水平明顯提高;如果新舊材料比例在1:10 以上,幼兒容易產生爭搶或忽視新材料的極端現象,從而不利於游戲情節的發展。
但如果我們只投不取,不及時拿走舊材料,也會導致新材料比例失調,動態變化不明顯,從而難以引發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操作動機。 2、開放性、可轉化的材料想像、創造是幼兒游戲的特徵。
在保證安全衛生的前提下,任何材料的使用沒有過多的約束,這樣可以發展一物多物、以物代物、創造性地使用材料的能力。角色區的小朋友把操作區的珠子當"湯圓",把科學區的七巧板塊又當成了做點心的"刀",泥工板當成了"扇子",膠粒積木當成了"梅花樁",圖書當成了"屏風"。
有人說,這樣的東西不會讓丟失或毀壞嗎?自選游戲就是要求幼兒在玩結束後,把物品歸放原處。 3、建立班級"材料庫"。
我在活動室內廁(我們班分前後兩個活動室)開辟了"材料庫",將游戲材料按用途、性質等歸類,集中放置在一起,目的是方便不同需要的幼兒取用。這樣不僅能使幼兒了解材料的相互聯系,更好地用於游戲,還能幫助幼兒學習歸類,並養成物歸原處的好習慣。
三、注重遊戲指導,增強交往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自選游戲為幼兒提供了充分活動的機會,提供了豐富的玩具材料和多樣化的活動類型。幼兒在活動中與外界客觀環境與多種材料、教師及夥伴發生積極的相互作用,使發展的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但隨之而來的矛盾也越來越多。
平常幼兒遇到問題總是找老師,以求得到圓滿解決,他們意識不到"我能自己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活動過程中具體體現出來了。
平時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要用心去了解幼兒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識和答案告訴幼兒,不要輕易地打。
Ⅶ 如何優化自主游戲後的表徵反思與分享研討環節
摘要 本學期,我班新增了一個角色游戲:快餐店。有精緻的模擬食物,有多樣的套餐組合,無論是環境還是材料都深深地吸引了幼兒的目光,激發了幼兒的興趣。除了設計游戲、創設環境和提供材料之外,教師在游戲中的觀察和指導對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那麼,在指導幼兒玩角色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哪些方法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積累,我結合「快餐店」這一游戲,談談自己淺顯的經驗。
Ⅷ 「自主游戲」有效引導與評價的實踐研究課題開題情況簡介
摘要 一、幼兒園自主性游戲活動的作用幼兒園自主性游戲活動強調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主體性、自由性,即游戲活動要以幼兒為主要中心點圍繞開展,要充分滿足幼兒游戲需求和身心發展需求,要尊重並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同時,在自主性游戲活動下,幼兒教師更多的是處在旁觀者、引導著的位置,所以自主性游戲活動也能夠讓幼兒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兒情況,針對性制定有利於幼兒個人發展的教學策略,及時發現幼兒教育存在不足的地方,優化幼兒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