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化的內涵是什麼
① 如何理解幼兒園課程教學游戲化的本質與內涵的
如何理解幼兒園課程教學游戲化的本質與內涵的 對於幼兒來說 , 體驗是他們對待世界更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孩子是天真的 , 對事物、 對人都傾向於採用體驗的態度。荷蘭文化人類學家胡伊青加曾說過 : 「游戲的樂趣究竟是什 么 ? 何以幼兒要愉快的叫嚷 ? 這是一種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顛倒的心理狀態。 」幼兒 課程教學游戲化尤為突出地表現出了體驗的特徵 , 課程游戲化就是一個讓孩子體驗的世界。 在這里 , 充盈了幼兒自身的生命 , 他們盡情、 忘我、 不知疲倦 , 他們不為任何其他的目的 , 僅僅是 在游戲中充分地學習和享樂。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在悄然發生變化,建構式教育理念已滲 透在幼兒教育課程中, 以游戲貫穿幼兒教學的目標, 幼兒教學游戲化, 是指把幼兒教育的目 標、 內容、 要求融於各種游戲之中, 教學游戲化的內涵是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 體。 剛開始我們將游戲作為組織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以引起幼兒對認知對象的好奇心, 或調節情緒,消除練習時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師出示一幾何圖形中, 對幼兒說「我請來了 圖形寶寶與小朋友一起做游戲。 」接著要求幼兒說出圖形的名稱、特徵,並找出周圍環境中 與該圖形相似的物體。 此時幼兒仍然處於被動的、 接受性的學習狀態之中, 游戲在教學中所 發揮的僅僅是一種輔助作用。 接著我們從僅是傳授知識轉向重視智力的發展, 這一變化推動 了游戲在教學中的介入, 根據教學要求設計的游戲逐級成為教學環節之一, 並與其他教學環 節組合成一個更為充實的教學活動。如在中班的認識數字「 6 」的活動中,我在講解演示之 後,組織幼兒進行「送禮物」的游戲,讓每個幼兒依次手持一張數字卡片去送與該數字所表 示的數量相同的禮物, 以鞏固幼兒對 6 以內數字的認識和數字所表示的實際意義的理解。 此 時游戲的作用是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參與性和注意的持久性, 但在此階段游戲仍然受到 教師的直接控制,游戲的目標、規則、時間、次數仍然由教師統一安排。然後我們將游戲在 教學中得到了較充分和恰當的運用, 我們把教育的內容、 要求融於一個成幾個游戲之中。 當 游戲結束時,教學要求也隨之達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戲,幼兒要爬過小山坡,鑽過山 洞, 拾起 5 粒豆豆後迅速跑回來, 這一游戲不僅幫助幼兒鞏固了對數的認識, 同時也發展了 幼兒動作的協調性, 靈敏性,以及不怕困難的品質。最後我們將游戲作為教學過程,滿足了 幼兒的游戲需要,促進了幼兒的情感,態度以及與同伴友愛、 合作等社會性的健康發展。因 此,在這一階段游戲化教學已發揮了對幼兒進行整體教育的功能。 在對幼兒實施游戲化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還作了以下兩方面的實踐與探索: 一、精心編制各種教學游戲。 我根據幼兒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創編和改編了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 有趣的游戲,使幼兒積極、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如游戲「七星瓢蟲」 ,主要滲透了 認識數字「 7 」以及理解 7 的實際意義的要求,游戲「樹葉變變變」則是讓幼兒通過想像,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運用樹葉進行美術創造活動, 使幼兒的創造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在編制游 戲時, 我還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游戲, 如個別玩的游戲,結伴玩的游戲, 小組玩的游戲以及集 體進行的游戲,如在游戲「飛舞的綵球」中,幼兒既可以自由玩綵球,又可以結伴玩綵球, 還可以進行小組傳球比賽, 這些游戲既可提高單位時間幼兒學習的密度, 又能適合不同個性、 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 二、靈活指導各種性質和形式的游戲。 在不同形式的游戲中,我分別以不同的角色身份進行指導,在幼兒個別玩的游戲中, 我一般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幼兒的游戲, 當幼兒需要幫助時, 作一些間接的指導, 以不幹預 幼兒的游戲為准則。在幼兒結伴玩的游戲中,我主要以觀察為主,並與參與者的身份 或以游戲角色的語言提出建議, 進行間接指導, 在合作進行的小組游戲中, 我以組織者或評 判者的身份進行與教學要求有關的指導, 並組織幼兒議論、 交流, 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在幼兒的游戲中還包含著豐富的認知成份,主要包括觀察、想像、記憶、思維等,這 些認知成份在游戲過程中通過言語和操作貫穿於整個過程,游戲活動中的觀察是一種有目 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 不僅構成了游戲的前提條件,而且貫穿於游戲的整個過程,如在建 構游戲中,幼兒會先對所提供的材料的顏色、形狀、大小等進行觀察,並思索「把它們做成 什麼?」然後邊觀察邊操作,最後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見, 游戲構成了發展兒童觀察 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戲中,幼兒的想像、思維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兒在以「秋天 的顏色」為主題的教學游戲中,在教師的啟發下,能從山林、湖水聯想到大海,從小草、楓 葉、菊花聯想到松樹,進而仿編詩歌。因此,我在設計游戲時有意識地滲透各種認知成份, 如設計結構游戲時, 要考慮充分滲透觀察成份, 設計角色游戲時, 考慮充分挖掘兒童的想像 力,在設智力游戲時,則要更多地滲透思維成份, 同時要將各類游戲作協調安排, 從而促進 幼兒認知全面地發展。 幼兒園教學游戲化的探索,不僅改革了教學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觀的變革問題,我們 要充分挖掘游戲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 進一步探究如何將要傳授的內容巧妙地滲透到游 戲中,讓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娛樂和學習的有機統一,使幼兒在 游戲中愉快地學習,健康成長。
② 如何理解幼兒園課程教學游戲化的本質與內涵
於幼兒來說,體驗是他們對待世界更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對事物、對人都傾向於採用體驗的態度。荷蘭文化人類學家胡伊青加曾說過:\"游戲的樂趣究竟是什麼?何以幼兒要愉快的叫嚷?這是一種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顛倒的心理狀態。\"幼兒課程教學游戲化尤為突出地表現出了體驗的特徵,課程游戲化就是一個讓孩子體驗的世界。在這里,充盈了幼兒自身的生命,他們盡情、忘我、不知疲倦,他們不為任何其他的目的,僅僅是在游戲中充分地學習和享樂。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在悄然發生變化,建構式教育理念已滲透在幼兒教育課程中,以游戲貫穿幼兒教學的目標,幼兒教學游戲化,是指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融於各種游戲之中,教學游戲化的內涵是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
剛開始我們將游戲作為組織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以引起幼兒對認知對象的好奇心,或調節情緒,消除練習時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師出示一幾何圖形中,對幼兒說\"我請來了圖形寶寶與小朋友一起做游戲。\"接著要求幼兒說出圖形的名稱、特徵,並找出周圍環境中與該圖形相似的物體。此時幼兒仍然處於被動的、接受性的學習狀態之中,游戲在教學中所發揮的僅僅是一種輔助作用。接著我們從僅是傳授知識轉向重視智力的發展,這一變化推動了游戲在教學中的介入,根據教學要求設計的游戲逐級成為教學環節之一,並與其他教學環節組合成一個更為充實的教學活動。如在中班的認識數字\"6\"的活動中,我在講解演示之後,組織幼兒進行\"送禮物\"的游戲,讓每個幼兒依次手持一張數字卡片去送與該數字所表示的數量相同的禮物,以鞏固幼兒對6以內數字的認識和數字所表示的實際意義的理解。此時游戲的作用是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參與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階段游戲仍然受到教師的直接控制,游戲的目標、規則、時間、次數仍然由教師統一安排。然後我們將游戲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充分和恰當的運用,我們把教育的內容、要求融於一個成幾個游戲之中。當游戲結束時,教學要求也隨之達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戲,幼兒要爬過小山坡,鑽過山洞,拾起5粒豆豆後迅速跑回來,這一游戲不僅幫助幼兒鞏固了對數的認識,同時也發展了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敏性,以及不怕困難的品質。最後我們將游戲作為教學過程,滿足了幼兒的游戲需要,促進了幼兒的情感,態度以及與同伴友愛、合作等社會性的健康發展。因此,在這一階段游戲化教學已發揮了對幼兒進行整體教育的功能。
在對幼兒實施游戲化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還作了以下兩方面的實踐與探索:
一、精心編制各種教學游戲。
我根據幼兒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創編和改編了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有趣的游戲,使幼兒積極、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如游戲\"七星瓢蟲\",主要滲透了認識數字\"7\"以及理解7的實際意義的要求,游戲\"樹葉變變變\"則是讓幼兒通過想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運用樹葉進行美術創造活動,使幼兒的創造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在編制游戲時,我還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游戲,如個別玩的游戲,結伴玩的游戲,小組玩的游戲以及集體進行的游戲,如在游戲\"飛舞的綵球\"中,幼兒既可以自由玩綵球,又可以結伴玩綵球,還可以進行小組傳球比賽,這些游戲既可提高單位時間幼兒學習的密度,又能適合不同個性、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
二、靈活指導各種性質和形式的游戲。
在不同形式的游戲中,我分別以不同的角色身份進行指導,在幼兒個別玩的游戲中,我一般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幼兒的游戲,當幼兒需要幫助時,作一些間接的指導,以不幹預
幼兒的游戲為准則。在幼兒結伴玩的游戲中,我主要以觀察為主,並與參與者的身份或以游戲角色的語言提出建議,進行間接指導,在合作進行的小組游戲中,我以組織者或評判者的身份進行與教學要求有關的指導,並組織幼兒議論、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在幼兒的游戲中還包含著豐富的認知成份,主要包括觀察、想像、記憶、思維等,這些認知成份在游戲過程中通過言語和操作貫穿於整個過程,游戲活動中的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不僅構成了游戲的前提條件,而且貫穿於游戲的整個過程,如在建構游戲中,幼兒會先對所提供的材料的顏色、形狀、大小等進行觀察,並思索\"把它們做成什麼?\"然後邊觀察邊操作,最後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見,游戲構成了發展兒童觀察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戲中,幼兒的想像、思維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兒在以\"秋天的顏色\"為主題的教學游戲中,在教師的啟發下,能從山林、湖水聯想到大海,從小草、楓葉、菊花聯想到松樹,進而仿編詩歌。因此,我在設計游戲時有意識地滲透各種認知成份,如設計結構游戲時,要考慮充分滲透觀察成份,設計角色游戲時,考慮充分挖掘兒童的想像力,在設智力游戲時,則要更多地滲透思維成份,同時要將各類游戲作協調安排,從而促進幼兒認知全面地發展。
③ 怎樣理解課程游戲化
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作出的重要論斷,有三個內涵:
1.幼兒園課程應該游戲化,充滿游戲精神——自由、自主和創造,不是個別環節要做游戲,而是一日生活充滿游戲精神;
2.幼兒的自由游戲時間應該充分保證,這是兒童的權利;
3.其他環節,尤其是集體教學環節應該盡可能採用游戲的方式,真正讓教學活動游戲化。
游戲化是幼兒園課程的特徵
對幼兒來說,游戲是他們的存在方式,是他們的生活內容,自由、自主和創造的游戲伴隨著他們的生命成長。無游戲是「小學化」、「成人化」的主要表現,要形成一種鼓勵游戲、欣賞游戲、服務游戲、觀察游戲和合理指導游戲的課程文化。用虞教授的話來說就是要讓我們的課程更加有趣一點,生動一點,實在一點,有效一點。
④ 如何更好地實現幼兒音樂教育游戲化
幼兒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幼兒具有好動、好奇心強、好玩等特點,因此,要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就要想法設法實現音樂教育游戲化。實踐提示,實現幼兒音樂教育游戲化,有助於使幼兒不知不覺地參加到音樂活動之中,有助於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知音樂、欣賞音樂,有助於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發展幼兒的審美能力。那麼,幼兒教師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幼兒音樂教育游戲化,使幼兒在游戲化的音樂活動中獲得音樂感受,發揮音樂教育的實效呢?筆者認為,幼兒教師應當做到如下幾點:
一、幼兒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自主成長,讓幼兒成為自己學習與發展的主人,體現音樂游戲化的內涵
實踐提示,當前音樂教學游戲化的追求是讓幼兒自主成長,體驗成長的快樂。這也就是說游戲化的核心價值就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或是「將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轉變為「幼兒現實的努力學習目標」。因此,幼兒教師需要根據馬斯洛的「人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設計音樂教學活動具體操作,即基本滿足缺失性需要(生理和身心安全需要);激發並鼓勵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滿足發展性需要(認知、審美、自我實現)。只有不斷讓幼兒體驗到這種主體能動性的增長,他們才有可能真正成長為自己學習和發展的主人。
二、在實現音樂教育游戲化的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增強整體意識,關注所有幼兒的發展
幼兒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內容,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音樂教育是為整體目標服務的,單科是總體的一部分,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活動很多,如有游戲活動、體育活動、生活活動、教育活動、自由活動等等,而音樂教育活動又是教育活動的一個很少部分,所以在對幼兒實施音樂教育時,頭腦中一定要有整體意識。幼兒音樂教育不是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舞蹈家,而是對幼兒實施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為促進幼兒身體的、社會的、認知的、道德、情感、整體全面的和諧、平衡的發展,為培養完整的兒童服務的。教師有了整體意識,就不會單純進行單項音樂技術的拔高,自覺地貫徹幼兒園的保教結合的原則,並和其他學科做到自然滲透,有機結合。樹立正確的兒童觀、發展觀、教育觀,會把幼兒看成一個整體,看成一個完整的兒童,每一個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個性、能力都不一樣,就會意識到幼兒的個體差異,就能面向全體幼兒,注意每個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的提高,注意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三、幼兒教師要注重培養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
興趣是一種積極地認識傾向和情緒狀態,是調動幼兒思維、探究、認識的內動力,分直接興趣(由事物或活動本身引起的興趣)、間接興趣(由活動的目的、任務或活動的結果而引起的興趣)、短暫興趣(產生於某種活動中,隨著活動的結束而消失的興趣)和穩定興趣(不會因某種活動的結束而消失的興趣)。創造性音樂教育的核心是調動幼兒主體的積極性、自主性,即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濃厚興趣及熱烈的情感。由於幼兒的興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活動中培養的,因此音樂教師要培養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就要先發現幼兒的興趣,並在活動中激發幼兒的興趣,並使之保持,並進一步再激發,要引趣、激趣、增趣,使幼兒在活動中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積極的興趣。
四、幼兒教師要樹立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觀
幼兒期是人生奠基時期,也是情感迅速發展的時期,正確實施美育,對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沒有美育,教育是不完全的,對幼兒尤其是這樣。所以在實施幼兒音樂教育游戲化,組織音樂活動時,幼兒教師一定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樹立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觀,建立起以藝術創造為核心的審美心理結構,萌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旋律美、節奏美、和聲美、音色美、內容美)的情趣,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採用多種方法,激發幼兒的情感。
五、幼兒教師要注意把握音樂教育游戲化操作各項內容之間的關系
幼兒音樂教育游戲化操作應以聽辨為基礎。聽辨是注意地聽、有思考地聽,不僅是傾聽,還要能有所區別。幼兒只有積極主動地去捕捉周圍的聲音,才能掌握聽辨的技能,提高聽辨的能力。在聽辨的基礎上,有序地、由淺入深地引導幼兒去探索發現音樂之美,然後在歌唱活動、韻律活動、節奏樂活動、欣賞活動中擴展內容,使幼兒獲得經驗,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六、幼兒教師要遵循幼兒音樂教育游戲化的組織要領
根據幼兒好動的特點,游戲活動要注意律動性,用活動激發幼兒的形體動作,讓幼兒在活動中自然地動起來,讓肢體和思維相應地活躍起來;根據幼兒好玩的特點,游戲活動要注意情趣性,音樂、動作、活動要能激發幼兒有興趣,並產生審美的體驗和審美的情感。此外,在游戲中要不斷提供新的刺激,激發幼兒的好奇心,進而產生濃厚的興趣,促進幼兒對未知因素的探究,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幼兒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培養幼兒勤於、樂於、善於觀察的習慣。
總之,幼兒教師要憑借音樂游戲的趣味性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將游戲滲透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同時,幼兒教師在音樂教育游戲化過程中,要增強整體意識,關注幼兒的自主發展,注重培養幼兒的音樂興趣,把握好音樂教育游戲化操作各項內容之間的關系,遵循幼兒音樂教育游戲化的組織要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幼兒音樂教育游戲化,發揮音樂教育的實效。
⑤ 課程游戲化需要無限的相信孩子嗎
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作出的重要論斷。有三個內涵:1.幼兒園課程應該游戲化。充滿游戲精神——自由、自主和創造。不是個別環節要...
⑥ 如何理解課程游戲化這一概念的
明晰課程游戲化理念。
盧處講到,幼兒園要增強課程意識,從幼兒園特色出發,開發課程,要體現尊重幼兒的活動,突出幼兒主體地位,師生共同創設環境、區域,相互交流,活動呈現動態趨勢,讓教師、孩子、幼兒園都有提高。
各園要將理念滲透進現用教材,在不變中求變,變中求穩,穩中求新。將課程與游戲融合、統整,優化基礎課程、規范生活課程、創新輔助課程。用游戲方式組織課程,讓孩子在操作中、游戲中學習。
【我的批註】這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課程游戲化」內涵,並且進一步明晰了各園如何實施「課程游戲化」,盧處長講得很具體、到位。一方面希望大家珍視游戲,尊重幼兒年齡特點,用適合他們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另一方面,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跟從,無所適從,課程游戲化並不是要大家生造一個新的什麼「游戲化課程」,而是讓大家在本園原有課程基礎上,更新觀念,改革課程實施方式,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孩子和幼兒園的發展。
⑦ 集體教學與課程游戲化有什麼關系
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作出的重要論斷,有三個內涵:
1.幼兒園課程應該游戲化,充滿游戲精神——自由、自主和創造,不是個別環節要做游戲,而是一日生活充滿游戲精神;
2.幼兒的自由游戲時間應該充分保證,這是兒童的權利;
3.其他環節,尤其是集體教學環節應該盡可能採用游戲的方式,真正讓教學活動游戲化。
游戲化是幼兒園課程的特徵
對幼兒來說,游戲是他們的存在方式,是他們的生活內容,自由、自主和創造的游戲伴隨著他們的生命成長。無游戲是「小學化」、「成人化」的主要表現,要形成一種鼓勵游戲、欣賞游戲、服務游戲、觀察游戲和合理指導游戲的課程文化。用虞教授的話來說就是要讓我們的課程更加有趣一點,生動一點,實在一點,有效一點。
⑧ 簡述幼兒園教學游戲化具有哪些特徵
幼兒園教學游戲化具體有四個特徵其分別是:主動性、虛構性、愉悅性、具體性。
1.游戲具有主動性,是一種自發行為。表現為兒童自發進行游戲。
2.游戲具有虛構性,是一種假裝行為。以過家家為例,兒童扮演爸爸媽媽。
3.游戲具有愉悅性,是一種娛樂行為。兒童通過游戲獲得快樂。
4.游戲具有具體性,是一種具體行為。兒童通過具體的活動行為進行的。
以上這四個特徵是根據相關的學前教育游戲理論總結得出的(譬如生活准備說、社會建構主義關於游戲的學說、認知發展論關於游戲發展的學說等),其中尤以皮亞傑為首的認知發展理論在游戲上的體現為側重。
(8)游戲化的內涵是什麼擴展閱讀
皮亞傑將游戲分為三階段:機能游戲階段(又稱練習性游戲)、象徵性游戲、規則性游戲。其中象徵性出現在自我中心的表徵活動時期(約2~7歲也就是學前教育階段),特點是:能運用表象把當前事物當作另一個不在眼前的事物使用。以兒童自我經驗為基礎,通過想像構建虛假的情景如」過家家「
⑨ 傳統集體教學和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集體教學區別
摘要 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作出的重要論斷,有三個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