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解碼連線游戲是什麼意思
① 幼兒游戲類型有哪些
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在幼兒園里游戲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學中游戲可以分為很多種。
從場地上可以分為:室內游戲和戶外游戲
從活動程度上可以分回為:活動性游戲和安靜性游戲
從使用器械上可以分為:器械類游戲和非器械類游戲
從參加人數上可以分為:集體游戲、分組游戲和個人游戲
游戲基本分為:角答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智力游戲、體育游戲、音樂游戲、語言游戲、綜合游戲。
依參與度分類
主動游戲──主動游戲即是個體必須參與該項活動,其樂趣從親身參與活動中獲得。惟當兒童期邁入青春期後,由於生理發展消耗很多能量,且因為家庭和學校賦與兒童的任務與責任愈來愈多,在時間和體力兩方面均不容許的情況下,主動游戲便日漸減少。例如,賽跑、繪畫、玩泥巴、打電動等均是。
被動游戲 ──被動游戲也可稱為娛樂(amusement),個體並不須要親自參與活動,其樂趣得自於觀看他人活動,個體不必耗費很多的精力,個體從中所得到的樂趣,並不亞於主動游戲。例如,看電視、看漫畫、聽音樂、看電影、閱讀書籍等被動游戲。
依認知程度來分
功能性游戲──發生在出生至兩歲的感覺動作期,游戲內容毫無主題與組織,純然只是感覺器官的刺激輸入,可幫助個體感官的功能成熟。例如玩各種玩具,抓、捏、敲、咬、聞、聽等。 象徵性游戲──發生在運思准備期,從兩歲開始,五、六歲為高峰(亦稱戲劇性游戲)。此時兒童喜歡模彷成人的角色行為,透過各種象徵的物件或舉止動作達到模彷的目的,從中獲得快樂,扮家家酒即為典型的象徵游戲。
規則性游戲──六歲開始,八、九歲為高峰。游戲內容為有規則的競賽。有游戲規則、角色分配、動作技巧的限制等,例如,躲避球、棒球、接力賽跑等。
依社會性來分
獨自遊玩──嬰兒兩歲以前的游戲,純屬感覺與動作方面的游戲。玩弄簡單的玩具和運動探索自己的身體,是游戲的主要項目,故此時期稱為「感覺動作試驗」(Sensory motor-experimentation)的游戲。嬰兒期的游戲以「獨自娛樂」為主,是所謂的「單獨游戲時期」。例如玩各種玩具,抓、捏、敲、咬、聞、聽等。
旁觀游戲──本階段比獨自遊玩更進一步,兒童開始對周遭人事物感覺到好奇,進入直覺判斷時期。兒童喜歡站在旁邊看別人游戲,被玩耍的小朋友和游戲所吸引,惟生理機能控制能力仍未非常良好,加以對不熟悉的人事物怕生,是以藉由從旁觀看獲得愉快的情緒,但不願意參與游戲。例如:喜歡站在游樂器旁觀賞。
平行游戲──和其他小朋友在同一場所玩著同樣的玩具,不過這時其他的小朋友只是游戲的誘因,兒童之間既不會發生從屬關系,也不會有互助合作的行為,只是在一起各自玩各自的游戲,因此也可以說是「集體的單獨游戲」。例如:兒童在球池中各玩各的。
聯合游戲──四至五歲幼兒的游戲,會出現簡單的互動行為,像是相互指揮、模彷、命令或交換玩具等。囿於能力的不足,仍無組織、規則或角色安排的情形,僅是簡單的互動行為而已,稱之為「聯合游戲」。例如:兒童可以一起在沙堆玩挖沙子或堆疊沙塔的游戲。 合作游戲──兒童游戲進入本階段,則是屬於高認知能力的游戲發展,游戲是有目的的,有一定的主題、具有領導者與被領導者、角色安排、游戲器材及游戲規則等,例如,躲避球、棒球等,需要同伴之間相互的分工合作。
② 幼兒游戲的含義是什麼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游戲是孩子釋放天性的途徑之一,幼兒游戲在幼兒教育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家長們並不清楚幼兒游戲的定義,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幼兒游戲的定義
幼兒游戲的定義
幼兒游戲的定義是兒童運用一定的知識和語言,藉助各種物品,通過身體運動和心智活動,反映並探索周圍世界的活動。
幼兒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要求的快樂而自主的活動,游戲可以鞏固和豐富幼兒的知識,促進其智力、語言等各種能力的發展。與此同時,游戲又是幼兒普遍喜愛的活動,也是最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形式及幼兒教育中採用最廣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不僅接近幼兒生活,帶給幼兒快樂,而且還能使其人格得到應有的尊重,使其各種心理需要得到體驗,從而有效地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從事多年教育的老師認為老鷹捉小雞、丟手絹、捉迷藏……這些耳熟能詳的童年游戲,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團結協作、友愛互助,能愉悅兒童身心,是發展多種才能的綜合鍛煉活動。但現在傳統游戲在學習壓力下已經沒有太多的存在空間,家長、老師一門心思培養學習尖子,忽略了在傳統的幼兒游戲中培養孩子健康的身心。教育專家建議,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童真游戲,讓孩子的天性得以釋放。兒童時代的身心健康往往與長大成人後健康的身體、健全的人格聯系在一起。應該多帶孩子們到戶外,更多地參與那些充滿童真的游戲,讓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讓孩子們度過快樂而美好的童年。
幼兒游戲的定義
通過以上幼兒游戲的定義,家長們了解了嗎?游戲對孩子而言是不僅是一種快樂的經驗,也是一種自然的學習途徑哦。
內容導航
開展幼兒游戲的意義
幼兒游戲的定義
幼兒游戲的種類
幼兒游戲的特點
③ 幼兒游戲的概念及特點(1)
幼兒游戲即是幼兒運用一定的知識和語言,藉助各種物品,通過身體和心智的活動,反映並探索周圍世界的一種活動。
從游戲與學習活動、勞動活動的區別來看,游戲具有下列特點:
①游戲是兒童主動的自願的活動。
②游戲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圍生活。
③和工作比較,游戲是一種非功利性的活動,它更重過程而不重結果。游戲沒有社會的實用價值,沒有強制性的社會義務,不是直接創造財富。
④游戲伴隨著愉悅的情緒。
(3)幼兒解碼連線游戲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幼兒游戲的結構因素:
游戲的結構因素主要有:游戲主題或游戲內容、情節、動作、角色和規則。學前兒童的游戲是多種多樣的,分類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有:
按兒童心理活動的發展、游戲的性質及其教育作用來分類。當前我國較多採用後者來分類。幼兒園游戲分為創造性游戲(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體育游戲、智力游戲、音樂游戲和娛樂游戲等
④ 幼兒園游戲名詞解釋
1·角色扮演是一種特殊的游戲動作,是兒童以自身或他物為媒介對他人或他物的動作、行為、態 度的模仿,也可以說是一種象徵性動作。 2·機能性角色:這是兒童通過模仿範例或對象(如司機)的一兩個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動作(如轉動方向盤)來標志他所模仿的對象。 3·游戲內容:指兒童在游戲中所反映的現實生活中事物或現象的范圍規定。 4·游戲形式:是兒童在游戲中展現於外的一切行為表現的方式,它構成游戲的外殼。 5·娃娃游戲:在游戲的研究領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論和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理論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叫做「娃娃游戲」(doll-play)的研究式樣。一般的模式是給幼兒一大堆娃娃,它們穿著各種服飾以標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等等。這些娃娃和一些游戲材料組成了某種生活情景,如家庭環境。然後讓被試在玩娃娃時,講一個關於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員通過對兒童的行為表現的觀察,對兒童所講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與兒童的談話中,可以記錄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擊性、深層的情緒障礙問題等 6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主要是訓練知覺,進行感官教育和發展智力。如嵌插圓柱(大小高矮不同),比較各種木條(寬窄、厚薄、長短不同)和立方體(大小不同),各種幾何圖形嵌板(三角板、圓板、五邊形板、梯形板等),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發聲盒、鈴和音樂教具,寫字及計數材料,等等。蒙台梭利教具構成了蒙台梭利教學法的核心· 7·游戲指導的「三段論式」在我國幼兒園實際工作中,形成了一套來自前蘇聯學前教育學的領導游戲的「三段論式」的方法模式,即對主題角色游戲的組織上分成開始——進行——結束三個階段。在開始階段,教師的任務是了解幼兒游戲的願望(扮演什麼角色),幫助幼兒布置游戲環境;在游戲進行過程中幫助幼兒擴展游戲情節;在游戲結束時對幼兒的游戲與游戲中的行為表現進行總結評價。 8·剩餘精力說:剩餘精力說代表人物是德國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斯賓塞(H.Spencer)。生物體都有維護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體進化得越高級,這種能力就越強。兒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動(吃飯、洗手等)外,不需謀生,所以除了維護正常的生活外,還有剩餘精力,同樣高等動物除了維持生存所必須消耗的精力之外,也還有剩餘精力。兒童和高等動物的剩餘精力必須要找到出路消耗、發散出去,否則就像不透氣的蒸汽鍋,要發生爆炸,於是就用自然的無目的的活動方式——游戲以獲得快樂,這樣就產生了游戲。游戲就是兒童和高等動物對剩餘精力的一種無目的的消耗。而低等動物的精力只能用於保存自己,無剩餘精力,所以不存在游戲。 9、生活預備說:生活預備說也叫預演說或能力練習說、前練習說。代表人物是德國的生活學家和心理學家格魯斯(K.Gross)。格魯斯以自然選擇理論為基礎,認為人和動物有一種與環境斗爭的生存本能,新生兒或幼兒動物在遺傳上繼承了一些不夠完善的本能,這些不完善的本能最初不能適應復雜的、充滿競爭的生活,而游戲則是對這種本能的無意識的訓練和准備,幫助兒童加強日後所需的本能。 10·同化和順應:所謂同化,是指在某個情景中,兒童使用他已經獲得的圖式或技能從事並完成活動。而順應是兒童為了完成某種目標而嘗試新的圖式或技能。 11·內部動機:動機作為推動人去活動的心理力量,指向於解釋個體活動的原因。我們可以把活動動機分為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指活動本身來自於活動主體自身的需要。 12·以人代人是指兒童在游戲中通過自己的形體動作、表情、言語等來模仿或假裝成他人或某一非屬於自己真實身份的角色的行為及其特徵,即角色扮演。它是兒童象徵性認知功能的一種表現形式。 13·角色行為:角色行為是以他人為參照系,根據表象來模仿別人的行為。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現的成分。最早發生的不成熟的角色行為表現為角色的動作。這種角色的動作最早在嬰兒階段發生,但往往是一種自我模仿。 14·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用一種東西代替另一種不在眼前的物體,並且能夠用被代替物的名稱命名當前的物體。 15·情景轉變:情景轉變是使行為脫離它原有的真實生活情景即動作脫離真實背景。 16·游戲是發生於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觀察的行為表現,內部有特定心理體驗的兒童主動自願、自主自由的活動。 17·活動區的相容性:所謂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動區時要考慮各個區域的性質,盡量把性質相似的活動區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擾。 18、自製玩具:自製玩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利用原料製作自己喜愛的玩具;二是指教師根據教育活動的需要,有目的地製作玩教具,以補充現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19、教學游戲:以教學方式來組織兒童的游戲,是教學游戲的組織形式。這種游戲實施的組織,實質上是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活動實施教學,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學目標,即教學的游戲化。 20·角色意識:指能夠分辨現實中的我與游戲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裝別人也能夠在游戲中辨別真假。
⑤ 什麼是幼兒園游戲
幼兒園游戲就是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的游戲或互動,例如老鷹抓小雞,捉迷藏,貼膏葯,砸鴨子等等。 但是如果玩像砸鴨子這樣的游戲,一定要用那種輕而小,小朋友扔的起來的球。
⑥ 幼兒園游戲的類型有哪些它們的概念和特點是分別什麼
一、 幼兒園游戲分類的幾種形式 (一) 創造性游戲和有規則游戲 此類游戲的分類受蘇聯的影響較大,它便於教師了解游戲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據需要選用。這是目前我國廣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認的分類方法。但容易給幼兒園游戲的開展帶來誤區。 (二) 主動性游戲和被動性游戲朱鄧麗娟等:《幼兒游戲》(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頁。 1 主動性游戲兒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動外,更需要運用肢體、肌肉的活動去進行游戲,兒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戲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決定游戲的形式,如繪畫、手工、玩積木、玩玩具、角色游戲、玩沙、玩水、唱歌。根據不同的游戲方式,主動性游戲可以再分為以下四種: (1) 操作性游戲:運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動來進行的游戲。大肌肉活動,如需手腳協調的攀、爬、拋、捉等動作;小肌肉活動,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圖等,需運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進行。 (2) 建造性游戲:兒童利用大小積木或拼插玩具來製作房屋、橋梁或其他物品。 (3) 創作性游戲:需要兒童用心去創作、運用簡單的材料製作物品,以表達其創作力。一切美工活動、玩沙、玩水游戲均屬於此類。 (4) 想像性游戲:利用現有的物件或玩具,憑自己的想像力來進行想像性的扮演角色的游戲。 2 被動性游戲屬於較靜態的活動,兒童只需觀看、聆聽或欣賞,而不需進行體力活動,如看圖書、聽故事、看錄像、聽音樂等都屬於靜態接受信息的活動。 (三) 手段性游戲和目的性游戲宮再英:《幼兒園自選游戲成果發布會》,《學前教育》,1996年第3期。 手段性游戲是指以游戲的方式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即教學游戲化。 目的性游戲是指為兒童提供為玩而玩、獲得游戲性體驗的條件。 此兩類游戲的分類各有其獨特的意義。手段性游戲把游戲作為教育教學的手段,教師的控製程度較大,而兒童卻不能完全依自己的願望自主地游戲。而目的性游戲則注重遊戲活動本身,幼兒可以主動支配自由的行為,自由參加游戲。使兒童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快樂並使個性、情緒及社會性方面得到發展,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兒童游戲在實踐中由於教師缺乏操作性的指導,致使游戲流於形式。 (四) 游戲的三維度分類法 方展畫(1990)方展畫:《幼兒游戲的類型》,《幼兒教育》,1990年第12期。提出應從三個維度來對游戲進行分類,這三個維度包括:個體--社會維度、生理--心理維度、認知--情緒維度;其中又分為五類:滿足型游戲、適應型游戲、運動型游戲、認知型游戲、情感型游戲。
⑦ 什麼是幼兒游戲
第一,游戲是適合於學前兒童的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
游戲是一種有目的、有系統的社會性的活動。兒童在游戲中反映周圍的現實生活,通過游戲,兒童體驗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勞動、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時,也就理解和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游戲的主題和內容都是由社會生活條件決定的,都是跟兒童周圍的生活條件密切聯系的,都是社會性的活動。在一定意義上說,游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就像活動、工作和服務對成人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樣。
但是,游戲又跟勞動、學習這些有目的、有系統的社會性活動不完全一樣。
首先,游戲跟勞動不同,勞動要生產物質財富,而游戲並不生產什麼。其次,游戲也跟學習不同,學習雖然也不創造什麼財富,它卻是一項必須完成的社會義務,例如,要回答課題或完成作業,而游戲則不是一種強制性的義務。
因此,游戲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性活動。一方面,它是一種有目的、有系統的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性活動;另一方面,它又像勞動和學習活動那樣是一種社會義務。在某一意義上,也可以說,游戲是在假想或想像中完成的一種現實活動,是想像和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的結合,是人的社會活動的一種初級形式。
學前兒童由於身心發展的情況,由於心理發展上的特殊矛盾,即一方面渴望參加成人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經驗能力又差,這就決定了他們只能以游戲作為主導活動,而不能以勞動或學習作為主導活動。這也就是說,游戲是適合於學前兒童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
第二,游戲是促使兒童心理發展的一種最好的活動形式。
游戲不但是適合學前兒童特點的活動形式,而且是促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最好的活動形式。在正確組織的游戲活動中,兒童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品質能夠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首先,在游戲中,兒童的運動器官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由於兒童擔任游戲中某一角色的任務,必須努力去完成,他的動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積極性,而身體的運動器官就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其次,在游戲中,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也能夠更快、更好地發展起來,個性品質也在游戲中獲得發展。
研究表明:社會游戲與角色游戲之間有密切相關。假裝游戲有助於提高兒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觀點的能力。社會扮演(角色)游戲的頻率與各種承擔能力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不管什麼年齡、性別、智商和活動性水平的幼兒,經常與同伴進行假裝游戲的,比其他幼兒更易與同伴相處,更受同伴歡迎,社會技能更強。
必須指出:游戲在兒童心理發展上的作用,決不是自然而然實現的,而是跟成人特別是教師的正確組織和指導分不開的。成人一方面要關心、組織、指導兒童的游戲,同時,也不要流於包辦代替,更不要隨意打斷兒童的游戲。教師更應該根據學前兒童游戲的特點,有計劃地把游戲作為對兒童進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學前教育(Preschool Ecation)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
學前教育是學前教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構成學前教育學的科學體系的一部分。兒童是人生智力發展的基礎階段,又是發展最快的時期,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超常兒童的形成、發展,無一不與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有關,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學前教育。學前智育是一個多方面的培養過程。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關注也不可小覷。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心智發展極不成熟,需要家長及幼師積極的引導。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很強,缺乏對他人的關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為家長和幼師,應積極引導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學會分享、樂於分享。
⑧ 簡述幼兒游戲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