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游戲紅軍長征
Ⅰ 有什麼以「長征」為主題的游戲活動
1、舉行《長征組歌》拉歌比賽。
(1)體育游戲紅軍長征擴展閱讀:
長征(歷史事件)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期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長征
Ⅱ 關於長征的活動開頭語、結束語、串詞
從沒有想像過,在杭州的日子會這么快樂。出發前想像到枯燥乏味的5天旅程,我就很愁。而且我個人還有強迫症,受不了跟小朋友在一起問一些很幼稚的問題,采訪和調研都需要動腦子的,旁邊的人要是說了沒用的廢話,會讓我心情不爽。
我想這回是我讓別人不爽了。呵呵,杭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的同學和老師讓我記憶深刻。這里先煽情一下:各位,別哭!從在火車站看到可愛的司機師傅我對於杭州的活動就開始感興趣了。但是穿越了整個杭州市之後,到了一個破舊不堪的蕭山,讓我心情很不爽。但是在酒店門口看到迎接我們的小朋友,就讓我心情愉悅哈!然後住宿的條件很好,起碼不存在睡不好覺的問題。這讓我的心情大震,我想迎接我們到來的汪奇,楊陽,愛華已經能從我的健談中感受到了!接下來的一切都比我想像的要完美,陪我打羽毛球的阿董,十分可愛的朱靜等等。在杭州的活動中,我的的確確看到了各位小朋友的熱情,我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杭州整座城市的低調和謙虛,熱情和大方,秀麗和現代。
這里叫大家小朋友很想說的是,大家真的太可愛了!大家不停地講到了羨慕,我想說的是,我尤其的羨慕你們,羨慕的原因不想講了,再講你們該聽爛了!呵呵,我們徒步行走在京杭大運河的河畔,愛華早上陪我一起去旅院,我跟汪奇坐在車後面聊天,「李玖哲」大家一起在後面玩抓老鼠,跳三,還有好多好多,這些都是我近兩年時間里不曾擁有的,這段記憶讓我更加喜歡杭州,當我有一天再到杭州我會跟同行的人說,在這里發生了什麼什麼樣的事情。
杭州最後一天的結束似乎沒有那麼傷感,因為我們知道我們還是有機會再見到的。我們太年輕了,一不託家,二不帶口。我們的時間好多,我們相遇的理由好多!綠色長征帶來的不光光是一次綠色之行,更是一次紅色之行,一顆紅心照中國。哈哈~~
杭州之行就這樣結束了,我現在坐在蘇州賓館的椅子上,回憶著在杭州發生的點點滴滴,回憶著大家的一路同行,回憶著我們的口號,我們的歡聲,我們的笑語!酒喝到一定水平,人總是要搞一些名言警句,情緒上來了,也是一樣,在走的時候小楚不停地讓我說兩句,我是真不好意思說,現在我說兩句吧!呵呵,杭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的同學們,在這次綠色長征中表現的非常出色,我想說,我們的隊伍盡管離開了杭州,但是這個活動還沒有結束,我們保護環境的宣傳還遠遠沒有結束,路上我們看到了很多,我想大家都看在眼裡,真真正正的做一些事情,真正從自己做起保護環境才是最重要的。我跟大家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這份情誼是綠色長征帶給我們的,我們的緣分因綠色而起,我們就要把這種綠色繼續下去!我現在調節空調的溫度的時候,滿腦子都是你,都是杭州的小朋友們,你們太可愛了!
杭州結束語,我會再來的!
Ⅲ 紅軍是什麼意思
紅軍
:hóng
jūn
①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全稱中國工農紅軍。②指1946年以前的蘇聯軍隊(蘇聯紅軍)。③在各種體育比賽和娛樂游戲中對有紅色標志的參賽隊的簡稱。
英譯:the
Chinese
Red
Army
[編輯本段]中央紅軍
即「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編輯本段]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進入四川不成,情況非常困難,再到遵義。當時紅軍3萬人,國民黨軍則40萬,蔣介石親到貴陽指揮,要圍困和消滅長征中的紅軍。為了擺脫敵人的圍困,紅軍准備西進雲南,繞道從金沙江北渡。為掩蓋這一軍事意圖,派1個團偽裝主力,大搖大擺地向東北方向攻打烏江渡口。這個團為不露一點破綻,不怕傷亡重大,頑強進擊,打擊敵人。蔣介石原來的部署是防紅軍向西,看見紅軍主力向東,立即改變部署,調軍向東。國民黨軍向東,紅軍主力卻向西,渡過金沙江,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包圍圈。紅軍以1個團的犧牲,保存了全軍。
Ⅳ 有誰知道仡佬族
仡佬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437997人。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是仡佬族的發祥地。現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97%以上。
仡佬族聚居區地處黔北,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年降雨量高於全國平均數,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於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
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 ,目前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
仡佬族吃苦耐勞,忠勇善戰,在歷史上常被徵募當兵打仗做先鋒,明嘉靖年間被征調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漸江王江涇(今嘉興縣北)戰役中立有戰功。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黔西南仡佬族地區時,曾留下部分傷病員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養傷,受到群眾全力掩護,未遭到反動派的殺害。在建國初的剿匪斗爭中和抗美援朝運動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應有貢獻。
[編輯本段]【民族歷史】
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與古代居住在今貴州一帶的僚人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唐宋時,史書中開始出現「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稱,統稱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對這一地區若干少數民族的泛稱,而與仡佬族有著更為直接的密切關系。「仡佬」一名最早見於南宋朱輔寫的《溪蠻叢笑》。自明代以來的許多史籍都說:「仡佬,古稱僚」。近一、二百年間,在一部分仡佬族中還保留著古代僚人的某些習俗,如婦女穿統裙和鑿齒,以及以石板為棺的墓葬等,都說明仡佬族與古僚人有淵源關系。古僚人,是西漢時夜郎國(主要在今貴州、雲南境內)的主體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內的僚人亦「魅結、耕田、有邑聚」(《史記·西南夷列傳》),即已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出現了村落和集鎮,有了君長,其社會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或階級社會初期。公元前130年,漢朝以夜郎地設置犍為郡,前111年又分設群。從此,這一帶與中原地區的聯系逐漸密切。漢族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影響了僚人社會,從而緩慢地向封建社會過渡。7世紀時,唐朝在今貴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區,建立了羈縻州、縣。這時,僚人社會的生產力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農民生產的稻、麥等糧食已有一部分作為商品在市場出售,他們紡織的「僚布」質量也很好,成了上繳封建王朝的貢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處於封建王朝和當地土官的統治之下,受盡了壓迫和剝削。元、明時期、仡佬族地區大都為當地的土司所統治。後來,這里又建立了衛、所、屯、堡等軍事機構。明末開始「改土歸流」,到清代雍正年間,仡佬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從此在流官的統治之下。 清末及民國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域迅速縮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點狀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區域之間,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與周圍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互相影響互相學習,其生活習俗、飲食服飾等方方面面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 但在貴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還對當地仡佬族及其他民族的農民進行著殘酷的剝削。
[編輯本段]【民族宗教】
仡佬族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編輯本段]【民族建築】
根據文獻記載,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為干欄式建築,貴州北部地區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住宅樣式。其他地區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間,中間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人,兩邊分別是一間卧室、一間廚房。
[編輯本段]【民族服飾】
仡佬族人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編織而成;女子上著齊腰短上衣,綉著鱗狀花紋,下著無褶長筒裙,以青、紅、白三色分為三段,外罩前短後長的青色無袖長袍,頭纏青布長頭帕,腳穿鉤尖鞋。男子的服裝多為對襟短衣,頭纏青布或白布長頭帕。
[編輯本段]【民族飲食】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區,大多數在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那裡地形復雜,氣候潮濕;仡佬族人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山地種植玉米,平地種植水稻,因此,這兩種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糧食。
仡佬族人習慣把玉米粉放在蒸籠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飯;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節日里或是有遠客臨門,他們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稱為「混合飯」。
為了祛潮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鍋辣椒湯;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種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過,最受他們喜愛的要算是骨粉與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
[編輯本段]【民族藝術】
仡佬族的民間文學有詩歌、故事、諺語等,詩歌多為便於傳唱的小調,分為三言、五言、七言等。
仡佬族的樂器有二胡、橫簫、嗩吶、鑼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樂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橫簫各一對和其他樂器合奏,音調十分和諧動聽。嗩吶是仡佬族喜慶佳節不可缺少的樂器,用嗩吶吹出的《老灰調》、《過山調》、《過河調》、《過街調》、《迎親調》等十餘個曲牌,配合鑼鼓一起吹奏,氣氛更加熱烈。
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還以其多有技藝精良的石匠而遠近聞名。他們在石墓、石碑、牌坊、橋梁、欄桿等用品和建築上的石刻獨具特色,採石場上常常傳來他們那粗獷豪放、山鳴谷應的石工號子。
崇敬竹子
仡佬族稱竹子為「仡佬」,「仡佬」族意譯為竹族是准確無誤的。以竹來作為人名並不奇怪,但是以竹來作民族名稱肯定給第一次聽到這個意譯的人以新鮮感,哪怕這是一個很古老的民族,同樣讓人感到新奇,就像冬天看到春筍出土一樣令人振奮。中國人賦予竹子很多 美德,耐寒、正直、虛心、堅韌、有廣泛的用途等等,所以用竹子來作民族自稱實際上是很文雅,很有內涵的。關於仡佬族崇敬竹子的習俗,早在1600多年前成書的《華陽國志•南中志》和1500多年前成書的《後漢書•西南夷列傳》中都記載有如下傳說:夜郎者,早先有一女子在遁水(今貴州西部北盤江)洗滌,有一段三節長的大竹筒漂流到女子兩足之間,推之不肯漂走。聽到筒中有小孩的哭聲。剖開竹筒,見一男嬰,抱回養大,有才有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在拋棄破竹筒的地方,生長出茂盛的竹林,後人建竹王祠祀奉。關於竹王的傳說,以及崇敬竹子的習俗,至今仍廣泛留存在各地的仡佬族民間。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梅家寨的仡佬族,在生下第一個男孩時,父母要將其胎盤和一些雞蛋殼埋入竹林地下,以祈得到竹王護佑。春節,家家戶戶要到竹林去供獻竹王錢。有不少地方以竹筒裝米祭祖或求豐收。有學者認為,對竹子的尊崇源於竹圖騰崇拜,而這種崇拜又源於竹子對仡佬族先民的生活有重要意義和實用價值。
年節喂樹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過兩個年節,一個是春節,另一個是仡佬年,仡佬年在農歷三月初三過。春節的時間和習俗大致與漢族相同,但有「喂樹」的特殊內容。「喂樹」又被稱為「祭樹」或「拜樹」,起源於仡佬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古樹(大樹)崇拜。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仡佬族,在農歷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備好米酒、豬肉、鮮魚、糯米飯等供品,帶著紅紙鞭炮,以親友關系相約上山拜樹。見樹後先鳴鞭炮,然後選擇高大粗壯的古樹燒紙焚香跪拜。拜畢給樹「喂」祭品:一人執刀在樹皮上砍3個口子,另一個「喂」些肉飯酒於刀口中,最後用紅紙把刀口封住,給樹除草培土。「喂」飯時針對不同的樹,要對答不同的詞。如對果樹,要說:「喂你飯,結串串;喂你肉,結坨坨」,表示預祝果實累累。「喂」樹之後,人們歡聚宴飲。有些地區在農歷八月十五也捧著牛心和新米飯祭拜寨旁的神樹「菩薩樹」,祈祝豐年。
而每年的農歷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蟲節」。這一天,家家飯桌上都擺著幾盤別的風味的菜--油炸蝗蟲、腌酸螞蚱、甜炒蝶蛹、燒炒蚜米泥鰍等。
還有一些地區把「祭樹」稱為「祭山」,因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區,熱愛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體對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樹,它是頑強的生命力的體現。祭祀以村寨為單位,只許成年男子參加。除供獻祭品外,巫師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編輯本段]【民族婚禮】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開始「哭嫁」。娶親時新郎不親迎,而是於婚期前一日派轎夫在天黑前到女家。進門前,女方有專人主持「攔門禮」,要行敬酒、鋪氈、恭候等禮數,每道程序都有傳統的對答禮詞,必須唱得合乎規矩,否則要遭鬨笑。姑娘出嫁時先將花轎抬進堂屋,由新娘的兄長或叔叔將新娘「拉出」裡屋,給祖宗父母磕頭,爾後「強抱」入轎中,表示對娘家的戀戀不舍。娘家人把轎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給男方轎夫。轎前有兩人持大刀開路,花轎周圍有彩旗和藍傘簇擁,途中鳴號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熱鬧。到新郎家拜堂後,新娘要重新梳妝打扮,然後到寨中寬敞處讓大家欣賞、逗笑,以便和鄉親們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禮更有趣。新郎騎馬去迎親,有4個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著竹掃帚,另2人抬著酒肉禮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幾個壯漢攔路「搶劫」,把「搶」來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這點禮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門,有一群人手執木片圍「打」新郎,男方執竹掃帚要全力保護突圍。新郎跑進女方家門,馬上有「敬親酒」招待,而且新郎與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畢,新郎將新娘「抱」上馬背,新郎執韁引路而歸。
隆重的婚禮宴席分二台或三台,即要連續吃二三道不同的席。第一台是茶席,只吃茶、油炸食品及干鮮果品。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種涼拌拼盤。第三台是正席,除必有的兩碗扣肉外,還得有各種烹炒的民族風味。
婚宴中,仡佬族還用咂酒招待客人。咂酒是將酒釀好後密封於外抹柴灰拌黃泥的壇中插上兩根竹竿,一彎一直,竹節沒有完全打通。飲用時打通竹節,直管進氣,彎管咂吸而飲,飲酒時有專門唱「打鬧歌」的歌手助興,使客人感到一片溫馨。
[編輯本段]【高台舞獅】
仡佬族的民間高台舞獅,是很受群眾喜愛的娛樂活動,具有雜技藝術的特色。高台是以8至12張大方桌一層層疊壘而成的,最上面的桌子四條腿朝天,總高度10多米,一個舞獅班子,少則四五人,多則15人。一般同時登台表演的是4人。兩個人扮獅子,把獅頭獅皮披蓋在全身,只露兩腳;另外2人分別裝扮成孫猴和笑臉和尚。有時還有同時出場的小獅子。「孫猴」和「笑臉和尚」揮舞手帕逗引大獅子逐層攀上高台,直至頂端。上攀的動作十分驚險,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與「和尚」、「小獅」與「小獅」一正一倒向上;大獅子有直上、穿上、穿繞桌子螺旋上,到最高處還要四腳踩桌腿表演,不帶任何保險繩索。所表演的技巧,都有生動形象的名目,如「燕子翻身」、「蛤蟆抱崽」、「鰲魚吃水」、「雛鷹展翅」、「鯉魚曬肚」、「蜘蛛吊線」、「仙猴摘桃」、「滾龍抱柱」、「沖天倒立」、「靠背翻」、「踩高樁」、「疊羅漢」、「旋風車」等,一個舞獅班有時可連續表演四五個小時。有些動作使人屏息斂氣,怦然心動,有些動作又滑稽可笑使觀眾忍俊不禁。
蔑雞蛋與打花龍
仡佬族民間較普遍的體育游戲有打篾雞蛋、打花龍、打雞毛球、賽馬、跳筋舞、磨貓等。打篾雞蛋,是用楠竹或金竹細篾編織成一個鴨蛋大的球,球內塞滿稻草或碎布舊棉做成,在平坦地上劃出分界線,參賽兩隊各自進入自己的半場。比賽開始,甲方用手把「蛋」拍擊到乙方場地,乙方再打過來,或用腳踢過來。蛋被打出界外,或沒有接住,或觸到了手足之外的身體部位,對方便可得分,以得分多少計勝負。
「花龍」是在蔑編的球中裝了些銅錢和碎磁片,拍打或投擲時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比賽時不分隊,先由一人拋擲「花龍」,參賽者去搶接,接到手後再拋,並喊叫自己要拋「花龍」了,誰接拋的次數多,誰就是優勝者。因為爭搶激烈,又沒有固定的場地范圍和比賽時間,所以很熱鬧,也很容易看出誰最機敏,最有耐力。
崖穴葬和石棺葬
仡佬族在古代實行崖穴葬與石棺葬,近代雖然有木棺石槨土葬的,但崖穴葬和石棺葬仍有遺存,且土葬必以石壘為標志,墳頭要栽黃楊樹,墳前要栽梭羅樹、桂花樹等象徵好風水的樹木。崖穴葬有自然穴洞和人工鑿穴兩種。人工穴分崖上鑿穴、石板鑲穴、石灰竹竿拱穴、土磚拱穴數種。石板鑲穴又有「文書桶」、「筲箕形」、「明堂」、「響堂」、「暗槨」等形制。石板鑲穴可父子婆媳共塋。石棺用石板砌成,一般葬於土墟、山頂、溪岸,也有葬於亂石叢林的。現存崖穴葬較著名的是道真縣三會鄉青球崖墓穴群。在陡峭的崖壁上開鑿出排列有序的墓穴,每穴高約1.2米,寬約1.7至2.6米,進深約2米左右。穴中以石鑲嵌墓廓,排列整齊,數字多為單數,有的有7函、9函,甚至十多函。道真縣王寅亮的墓。以青石建制,墓前壁雕刻為牌坊,總體若寶塔,分3層,通高5.5米,寬6米。底層置3個墓門,上雕歷史人物、花草鳥蟲,頂檐額浮雕鳳凰。二層4柱3門,刻民俗故事。三層中間兩柱透雕蟠龍,兩側雕鳳凰展翅。雕工精緻,設計巧妙,施於壁立峭崖,疑為鬼斧神工,然所雕龍鳳草花及人物又栩栩如生,源於自然與生活,可謂技藝高超。貴州省漢、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族等民間歌曲01、《梅花》(漢族) 02、《太陽出來照白岩》(漢族) 03、《我在貴州貴陽府》(漢族) 04、《六月太陽大》(漢族) 05、《清水江夜歌》(苗族) 06、《飛歌》(苗族) 07、《好花紅》(布依族) 08、《久不唱歌忘記歌》(布依族) 09、《桂花開放幸福來》(苗族) 10、《處處蟬歌不見蟬兒面》(侗族) 11、《終日想你難開顏》(侗族) 12、《望牛山歌》(土家族) 13、《阿西里西》(彝族) 14、《月亮出來》(彝族) 15、《酒禮》(彝族) 16、《打鞦韆》(仡佬族仡佬族
仡佬年: 農歷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屆時要准備雞、酒、肉、飯等敬奉山神或秧苗土地。認為敬了這些神就會清吉平安。供品用過以後,就在山上或寨門前聚食。當地仡佬族人民叫做過年,俗稱仡佬年。每年這天吃過早飯後,仡家的男女老少,都要身著嶄新的民族服裝,攜帶著仡佬族特有的五管蘆笙等民族樂器和篾雞蛋(用竹篾編成並用棉花等填充的實心小球)等民族體育器械,以及酒肉飯菜,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埋葬有老祖先墳塋的草坪上。人到齊後,由本族中的首領點放鞭炮和鳴放火銃,表示過年開始。接著人們便自由組合,開始進行各種文娛活動。當人們盡情玩樂到下午兩點左右,人們才集中在老祖先墳前祭祖。祭祀時長輩在前,小輩在後,由首領將帶來的10隻活雞(公雞5隻,母雞5隻,每年輪流由10戶人家帶來)殺死,以血滴入酒中灑地祭奠祖先。祭奠時要用民族語言歌頌祖先「開荒辟草」的功績,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多福多壽。祭祖完畢,接著人們又按長幼次序轉移到草坪上,面對山林,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用民族語言祈求山神和「秧苗土地」庇佑仡佬族人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祭祀完畢後,便開始吃年飯。吃年飯時,根據人數分成若干桌,不論年紀大小,只要輩份相同的便坐在一桌。每桌十人,按輩份在草坪上圍蹲成圓圈,輩份高的坐在前排,輩份矮的坐在後排,有幾輩人就擺幾排。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雞湯和一盆菜放在圓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後即開始吃年飯。吃完年飯後才各自回家。 仡佬族
仡佬年: 農歷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屆時要准備雞、酒、肉、飯等敬奉山神或秧苗土地。認為敬了這些神就會清吉平安。供品用過以後,就在山上或寨門前聚食。當地仡佬族人民叫做過年,俗稱仡佬年。每年這天吃過早飯後,仡家的男女老少,都要身著嶄新的民族服裝,攜帶著仡佬族特有的五管蘆笙等民族樂器和篾雞蛋(用竹篾編成並用棉花等填充的實心小球)等民族體育器械,以及酒肉飯菜,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埋葬有老祖先墳塋的草坪上。人到齊後,由本族中的首領點放鞭炮和鳴放火銃,表示過年開始。接著人們便自由組合,開始進行各種文娛活動。當人們盡情玩樂到下午兩點左右,人們才集中在老祖先墳前祭祖。祭祀時長輩在前,小輩在後,由首領將帶來的10隻活雞(公雞5隻,母雞5隻,每年輪流由10戶人家帶來)殺死,以血滴入酒中灑地祭奠祖先。祭奠時要用民族語言歌頌祖先「開荒辟草」的功績,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多福多壽。祭祖完畢,接著人們又按長幼次序轉移到草坪上,面對山林,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用民族語言祈求山神和「秧苗土地」庇佑仡佬族人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祭祀完畢後,便開始吃年飯。吃年飯時,根據人數分成若干桌,不論年紀大小,只要輩份相同的便坐在一桌。每桌十人,按輩份在草坪上圍蹲成圓圈,輩份高的坐在前排,輩份矮的坐在後排,有幾輩人就擺幾排。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雞湯和一盆菜放在圓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後即開始吃年飯。吃完年飯後才各自回家。
Ⅳ 七律長征教案
25 七律·徵文(3篇)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三
北大附小 潘東輝
學習目標
1.認識「礴」等3個生字。會寫「丸」等3個字。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2.理解詩句意思,能聯系重點詞語體會詩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詩歌具有的藝術概括性和誇張手法的巧用。
課前准備
1.課前利用各種途徑搜集有關紅軍長征和毛澤東主席的相關資料。
2.准備有關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巧渡瀘定橋的錄像。
3.准備「長征組歌」中的歌曲《七律·長征》。
第一課時
↘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於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行程二萬五千餘里。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亘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逶迤:彎彎曲曲延續不絕的樣子。
烏蒙:雲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走泥丸:《漢書?蒯通轉》,「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紅軍長征經此。
↘誦讀品悟,領略詩境
1.聽一聽《長征組歌》中的段落,談一談你所了解的長征。
2.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
↘初步滲透與本詩歌相關的知識
指導朗讀:從節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考慮
紅軍 / 不怕 / 遠征難,
萬水 / 千山 / 只 / 等閑。
五嶺 / 逶迤 / 騰 / 細浪,
烏蒙 / 磅礴 / 走 / 泥丸。
金沙 / 水拍 / 雲崖 / 暖,
大渡 / 橋橫 / 鐵索 / 寒。
更喜 / 岷山 / 千里 / 雪,
三軍 / 過後 / 盡 / 開顏。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播放長征歌曲,以唱配誦,以唱帶誦
↘討論
在現在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學習和發揚長征精神,磨煉意志, 培養樂觀向上的情感態度。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二
北大附小 郭瓊
↘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①出示毛澤東主席的相關圖片。
導語:你認識畫面上的這個人嗎?你都知道哪些有關他的事跡?
②學生結合「資料袋」和課外收集的相關資料簡單匯報已有知識。
過渡:他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毛澤東。就讓我們通過對這組課文
學習,來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偉人的風采和凡人的情懷吧!
↘放手閱讀,整體感知
①自學生字詞。
a.請學生各自輕聲讀課文,讀准字音,讀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b.請同桌互相讀讀、聽聽,糾正讀錯的字音。試著解答一下對方不懂的問題。
c.全班匯報交流,讀准詞語,理解不懂的詞語。
讀准下列詞語: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
解釋詞語:
逶迤:彎曲綿延的樣子。
磅礴:氣勢雄偉的樣子。
學生可能質疑的詞語: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亘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於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行程二萬五千餘里。
②了解相關背景。
過渡:你都知道哪些有關長征的事?
學生介紹有關長征的歷史事實。
出示紅軍長征路線圖。
③感知詩歌內容。
過渡: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實力,從江西瑞金出發,一路跋山涉水:翻過五嶺,突破烏江,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在這短短的一年時間里,紅軍戰士靠著自己的雙腳,走過了十一個省,行程2500餘里,完成了舉世無雙、驚天動地的萬里長征。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細讀鑒賞,領略詩境
①教師范讀,學生思考:
這首詩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幾幅圖?為什麼?
②小組研讀。
出示研讀提示:
在學習小組內給「征難圖」起名字,讀讀說說自己欣賞的「圖畫」;還可以結合自己收集的課外資料講一
講自己欣賞的理由。
③全班交流。
談自己欣賞的圖圖。
明確: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征難圖」:
a.「騰越南五嶺」 b.「疾跨烏蒙山」
學法: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長征的艱辛和紅軍戰士藐視困難的精神。
出示:「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這五嶺、這烏蒙是什麼樣的山呢?(老師邊講邊畫。)紅軍在翻越這些山的時候會遇到什麼困難呢?那該怎麼讀呢?
(體會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
師:那「細浪」、「泥丸」是什麼樣的呢?這「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為什麼像「起伏的微波細浪」、「滾動的小小泥丸」呢?那該怎麼讀呢?
(體會詩句反襯紅軍的英雄氣概,突出紅軍藐視並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
師:紅軍就靠著自己的雙腳,行走在這跨越四省、峰巒起伏的五嶺上,越過了這巍峨高大、山勢陡峭的烏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嶺。多少的艱難險阻,在我們紅軍的眼中,都算不得什麼!再帶著感受讀一讀。
c.「巧渡金沙江」 d.「飛奪瀘定橋」
學法:通過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影像資料感受長征的艱辛和紅軍戰士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出示:「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師:你能根據學過的課文說說自己的理解嗎?能把它讀出來嗎?
(回憶《飛奪瀘定橋》等課文,感受長征途中的險惡。)
師:讓我們一起來重溫那驚險悲壯,驚心動魄的戰斗吧!觀看相關的錄像。
(感受自然環境的險惡和與敵人戰斗的激烈,體會紅軍的無畏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
師:從這九死一生、背水一戰、急流險灘、槍林彈雨、嘹亮號角、奮不顧身的畫面中,你感受到了什麼?能把它讀出來嗎?
e.「喜踏岷山雪」
學法:結合時代背景理解紅軍戰士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對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嚮往和自信。
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師:如果說翻過五嶺,走過烏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悅,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就是戰勝敵人的豪情。
那麼翻越大雪山,帶給紅軍的又是什麼呢?讀一讀。
師:當時越過大雪山的只有「紅軍第一方面軍」,毛主席為什麼卻說「三軍過後」呢?
(在寫這首詩時,紅軍二、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未越過岷山。但毛澤東希望並相信他們定能戰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所以,」三軍」一詞,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紅軍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師:克服了重重困難,勝利就在眼前,這一切怎麼不令紅軍欣喜若狂、興奮不已呢?讓我們把紅軍的這種勝利之喜、這種萬丈豪情通過聲音讀出來吧!
④加深理解,回歸全文。
a.過渡:紅軍長征僅僅遇到了這五個困難嗎?那毛主席為什麼只寫了五幅「征難圖」?
明確:從「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中可以體會到,在這25000里的長征路上,英勇的紅軍戰士要走過萬水千山,要紅歷過千難萬險。我們不能單獨地看這五幅圖,應該把它們連起來看,它是由幾幅畫構成的包容天地、氣象萬千的歷史畫卷,包含了紅軍長征途中所有的艱難困苦,只是這些太多,說不完、道不盡,詩只選幾個典型的畫面作藝術概括。
b.帶著感受朗讀全詩。
過渡: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小小泥丸在滾動。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霧氣蒸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播放歌曲,烘托氣氛,提升情感。
師:讓我們帶著對紅軍英勇無畏、不怕艱險、樂觀向上的贊嘆之情,再來朗讀全詩吧!
↘朗讀背誦,布置作業
①熟讀成誦。
②書寫生字。
③課後收集毛澤東主席的詩詞,感受其詩詞的風格。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一
歇檯子小學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學會2個生字;解釋「只等閑、盡開顏、萬水千山」的意思;並且體會詞語在詩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聯繫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弄懂詩句中詞語的意思,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
2.了解課文的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請大家回憶我們曾經學習過哪些描寫紅軍長征的文章?你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嗎?
2.在我國的革命歷程中,有一次偉大的壯舉,有一座不朽的豐碑,那就是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3.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長征。
二、解題,補充課外資料
1.讀了課題,你查找了哪些與長征有關的資料?
(1)介紹有關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資料。1934年,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導致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根據地,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北上抗日。在長征的途中,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錯誤路線的統治,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介紹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路線。
教師投影出示紅軍長征的地形圖。
紅軍第一方面軍在1934年10月從福建西部的長汀、寧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十一個省。在整個長征的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盡了千辛萬苦,擊敗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根據地。1936年10月,紅軍第二、四方面軍也到達陝北與紅一方面軍會師。這首詩就是毛澤東同志在1935年10月長征即將結束的時候寫的。
(3)有關作者毛澤東的資料。
(4)介紹這首詩的體裁。
這是一首七言詩。所謂的七言詩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個字,一共有八句話。就是七律。七律詩中間四句兩兩相對應,而且朗讀的時候還有和諧的韻律與鮮明的節奏。
2.教師小結:非常感謝同學們給大家帶來的這些資料。通過同學的介紹,我們知道這是一首七言律詩,那麼,現在我們自由讀讀這首詩,體會舒適的韻律與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詩。
4.教師小結:這首詩一共有八句話,每兩句子為一聯,分別被稱作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三、再讀詩句,質疑解疑
1.讀讀全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標畫在書上,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2.學生質疑。(字詞)
3.根據大家的提問,運用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的方法,進行自學。
4.學生匯報交流,集體解疑。
遠征:指兩萬五千里長征。
只等閑:等閑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閑表現了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一往無前的精神。
萬水千山:「萬」和「千」都不是實數,在課文里是指無數的山、無數的水。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騰:向上跳躍,起伏跳躍。
細浪:翻著浪花的細流。
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
磅礴:氣勢雄偉。
開顏:臉上露出笑容,內心充滿喜悅。
5.交流解疑後的感受。
四、指導朗讀,教學生演唱《長征》
五、布置作業
1.思考每句詩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標畫在書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讀全詩,領會詩句的意思
1.自由朗讀全詩,想想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作者在怎樣的背景下創作的這首詩?
二、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
1.學習首聯。
(1)請同學們讀讀首聯,有哪些語句不理解?
(2)學生質疑。
(3)師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閑」
表面的意思:等:等於、等同;閑:空閑、閑置;等閑:如同空閑、等於閑置。
引申的意思:把這個詞帶入詩句中,聯繫上文說說「等閑」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麼,無足重輕。)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讀首聯,讀出語氣。
(5)同學之間評讀。
(6)紅軍戰士把什麼看作平常的事?
(7)長征時,戰士們遇到了哪些困難?從這句詩中的哪些詞可以體會出來?(理解「千、萬」的含義。)
(8)紅軍戰士面對困難,有怎樣的態度呢?從哪些詞與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難?
(9)用自己的話說說首聯的含義。
(10)再次朗讀首聯,想想表現了紅軍戰士什麼樣的精神?(不畏艱險的大無畏精神)
2.學習頷聯。
(1)讀讀這一聯,找出哪些是難以理解的詞語?(五嶺逶迤、烏蒙磅礴)
(2)哪些詞是說明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
(3)你是怎樣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的?
(騰:翻;細浪:細小的浪花。騰細浪:翻著浪花的細流。走:滾動;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腳下滾動。)
(4)投影練習:
把()比作翻著的細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讀這一聯。
A.用「不僅……而且」回答。(不僅寫出了長征的艱難,而且表現了紅軍藐視困難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讀頷聯。
3.學習頸聯。
(1)如果說頷聯是千山的寫照,那麼頸聯就是萬水的說明。
(2)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鐵索:大渡河上的13根鐵索。暖:暖的感覺;寒:寒氣逼人的感覺。)
(3)說說這兩句的大意。
(4)質疑:為什麼說暖、寒?
(5)討論歸納:
暖——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勢險要,敵人控製得很嚴。但是紅軍在渡口俘虜了過江偵查的兩只敵船,活捉了守衛在對岸的敵兵。不費一槍一彈,奪取了對岸的陣地,使大部隊巧渡成功。
寒——瀘定橋高懸在大渡河上,當時橋上的木板已經被敵人抽掉,渡河的勇士們手攀鐵索,冒著對岸敵人密集的槍林彈雨前進。不怕流血犧牲,終於奪下了瀘定橋。「寒」表現了紅軍戰士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6)再讀這一段。體會思想感情。
4.頷聯、頸聯的小結
從這兩聯的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紅軍不怕遠征難」?是怎樣看出來的?
(1)討論後回答。
(2)這里所說的困難僅僅指千山萬水嗎?
(3)除去這些自然界中的困難,還會遇到那些困難呢?
學生甲:萬水千山不僅僅指自然界的困難,還泛指所有的困難。
學生乙:紅軍在長征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艱難險阻。比如:在長征中,天上每日幾十架敵機偵查轟炸,地上有幾十萬的大軍圍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
(4)再讀這兩聯,體會思想感情。
(5)這兩聯在寫法上有哪些特點呢?
(6)學生討論自學。
學生甲:這兩聯,兩兩相對,就被稱為對仗。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學生乙:我發現這首詩押an的韻。
(7)自由朗讀。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1.回憶前三聯的內容。
2.想一想前三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
二、學習尾聯
1.讀尾聯。
2.岷山——紅軍長征翻過的最後一座山。此時,紅軍戰士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3.讀出這種心情。
4.理解:
(1)更喜:對勝利充滿信心。
(2)盡開顏:
投影出示:
什麼人「喜笑顏開?」
(紅一、四方面軍以及所有的革命軍民)
5.品讀。
三、總結全詩
1.談談你學完全詩後的感受。
2.那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3.紅軍戰士的哪些品質值得你學習?
四、吟誦詩句,背誦詩文
1.反復朗讀課文,運用停頓、節奏、重音等讀音技巧,再現詩中意境。入情朗讀。(可以採用配樂朗讀。)
2.檢查背誦。
五、作業
1.朗讀並背誦。
2.預習下一課。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Ⅵ 「紅軍」是什麼意思
中國工農紅軍的簡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中國工農革命軍及其他革命武裝於1928年5月以後陸續改稱。
1946年以前的蘇聯軍隊。
Ⅶ 紅軍長征的小故事
Ⅷ 有沒有關於中國長征的游戲
長征》游戲介紹
[attach]15745[/attach]
游戲名稱:長征
游戲類型:角色扮演
游戲特徵:歷史游戲
開發公司:烽火游戲
運營公司:
官方網站:
目前狀況:, 其它
游戲介紹
《長征online》是烽火游戲歷經兩年的辛苦研發,根據紅軍長征歷史史實為基礎,改編的即時多人在線MMORPG,是一款為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而開發的民族網路游戲。游戲採用烽火游戲自主開發的成熟引擎,用寫實的畫面風格,再現了紅軍當年戰斗歷史上著名的長征歷程。
長征online的第一個版本「四渡赤水」是從紅軍遵義會議開始,描寫了紅軍一渡赤水、二渡赤水直到四渡赤水勝利會師的戰斗過程,玩家在游戲中扮演一名青年,通過親身經歷感受到了紅軍是人民的武裝,是為百姓造福的隊伍後光榮的加入了紅軍隊伍。在紅軍四渡赤水躲過國民黨軍的攔截、勝利會師的過程中,玩家可以親身經歷歷當時的歷史事件如著名的遵義會議,也會經歷那些或許沒有被歷史記錄甚至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可以和心目中偉大的領袖共同做戰,和其他玩家所扮演的紅軍戰士一道接受任務,奔赴前線,奮勇殺敵,同時,玩家還能親身經歷長征過程中,紅軍戰士和老百姓許多感人的故事,和紅軍隊伍一起成長,一起解救中國。
了解長征歷史,知晰紅軍長征的偉大,讓我們一起來戰斗,一起長征!
游戲特點
以愛國主義教育為特色,是《長征》區別於市場上絕大多數網游的一個顯著特點。玩家在游戲中,通過作戰殺敵、幫助百姓、回答黨史問題等多種途徑,可以了解到紅軍長征的艱苦歷程,也能讓紅軍英勇光輝的形象深入人心。一直以來,愛國主義教育都是做為青少年教育發展中的重中之重,《長征》的出現,可以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讓教育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讓青少年對長征的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育教娛樂,一舉多得。
《長征》游戲採用容易上手的操作方式,簡單而快捷。對於一般的玩家和新手來說,瞬間就上手的技能系統,簡易的快速鍵設定,都是讓玩家迅速進入游戲世界的快速道路。美術人員精心製作的華麗場景,歷史戰場出現的各種各樣的長槍大炮,都為長征的游戲世界增色不少。當你站在戰場中,可以感覺到紅軍戰士氣吞山河的戰斗氣勢和英勇殺敵的戰斗風采,通過和音樂音效的配合,完美的再現了硝煙滾滾的戰場,戰士們憤怒的炮火和軍團沖鋒時的壯烈場景。
《長征》也十分注重遊戲細節的刻畫,對於人物動作,對話,性格的展示,以及自然的風景,植物和動物的表現方式,都尊重自然的原始風格,呈現出整體的游戲效果,體現出較高的游戲質感。小草的搖動,玩家的衣服被風吹過後的擺動,光影和戰鬥技能效果的表現,一直到NPC角色所呈現的肢體動作,豐富的表情系統,都展現了《長征》對於游戲品質的嚴格要求。
Ⅸ 哪裡有仡佬族
仡佬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437997人。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是仡佬族的發祥地。現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97%以上。
仡佬族聚居區地處黔北,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年降雨量高於全國平均數,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於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
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 ,目前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
仡佬族吃苦耐勞,忠勇善戰,在歷史上常被徵募當兵打仗做先鋒,明嘉靖年間被征調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漸江王江涇(今嘉興縣北)戰役中立有戰功。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黔西南仡佬族地區時,曾留下部分傷病員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養傷,受到群眾全力掩護,未遭到反動派的殺害。在建國初的剿匪斗爭中和抗美援朝運動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應有貢獻。
歷史
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與古代居住在今貴州一帶的僚人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唐宋時,史書中開始出現「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稱,統稱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對這一地區若干少數民族的泛稱,而與仡佬族有著更為直接的密切關系。「仡佬」一名最早見於南宋朱輔寫的《溪蠻叢笑》。自明代以來的許多史籍都說:「仡佬,古稱僚」。近一、二百年間,在一部分仡佬族中還保留著古代僚人的某些習俗,如婦女穿統裙和鑿齒,以及以石板為棺的墓葬等,都說明仡佬族與古僚人有淵源關系。古僚人,是西漢時夜郎國(主要在今貴州、雲南境內)的主體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內的僚人亦「魅結、耕田、有邑聚」(《史記·西南夷列傳》),即已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出現了村落和集鎮,有了君長,其社會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或階級社會初期。公元前130年,漢朝以夜郎地設置犍為郡,前111年又分設群。從此,這一帶與中原地區的聯系逐漸密切。漢族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影響了僚人社會,從而緩慢地向封建社會過渡。7世紀時,唐朝在今貴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區,建立了羈縻州、縣。這時,僚人社會的生產力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農民生產的稻、麥等糧食已有一部分作為商品在市場出售,他們紡織的「僚布」質量也很好,成了上繳封建王朝的貢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處於封建王朝和當地土官的統治之下,受盡了壓迫和剝削。元、明時期、仡佬族地區大都為當地的土司所統治。後來,這里又建立了衛、所、屯、堡等軍事機構。明末開始「改土歸流」,到清代雍正年間,仡佬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從此在流官的統治之下。 清末及民國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域迅速縮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點狀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區域之間,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與周圍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互相影響互相學習,其生活習俗、飲食服飾等方方面面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 但在貴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還對當地仡佬族及其他民族的農民進行著殘酷的剝削。
宗教
仡佬族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建築
根據文獻記載,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為干欄式建築,貴州北部地區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住宅樣式。其他地區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間,中間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人,兩邊分別是一間卧室、一間廚房。
服飾
仡佬族人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編織而成;女子上著齊腰短上衣,綉著鱗狀花紋,下著無褶長筒裙,以青、紅、白三色分為三段,外罩前短後長的青色無袖長袍,頭纏青布長頭帕,腳穿鉤尖鞋。男子的服裝多為對襟短衣,頭纏青布或白布長頭帕。
飲食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區,大多數在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那裡地形復雜,氣候潮濕;仡佬族人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山地種植玉米,平地種植水稻,因此,這兩種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糧食。
仡佬族人習慣把玉米粉放在蒸籠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飯;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節日里或是有遠客臨門,他們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稱為「混合飯」。
為了祛潮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鍋辣椒湯;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種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過,最受他們喜愛的要算是骨粉與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
藝術
仡佬族的民間文學有詩歌、故事、諺語等,詩歌多為便於傳唱的小調,分為三言、五言、七言等。
仡佬族的樂器有二胡、橫簫、嗩吶、鑼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樂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橫簫各一對和其他樂器合奏,音調十分和諧動聽。嗩吶是仡佬族喜慶佳節不可缺少的樂器,用嗩吶吹出的《老灰調》、《過山調》、《過河調》、《過街調》、《迎親調》等十餘個曲牌,配合鑼鼓一起吹奏,氣氛更加熱烈。
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還以其多有技藝精良的石匠而遠近聞名。他們在石墓、石碑、牌坊、橋梁、欄桿等用品和建築上的石刻獨具特色,採石場上常常傳來他們那粗獷豪放、山鳴谷應的石工號子。
崇敬竹子
仡佬族稱竹子為「仡佬」,「仡佬」族意譯為竹族是准確無誤的。以竹來作為人名並不奇怪,但是以竹來作民族名稱肯定給第一次聽到這個意譯的人以新鮮感,哪怕這是一個很古老的民族,同樣讓人感到新奇,就像冬天看到春筍出土一樣令人振奮。中國人賦予竹子很多 美德,耐寒、正直、虛心、堅韌、有廣泛的用途等等,所以用竹子來作民族自稱實際上是很文雅,很有內涵的。關於仡佬族崇敬竹子的習俗,早在1600多年前成書的《華陽國志•南中志》和1500多年前成書的《後漢書•西南夷列傳》中都記載有如下傳說:夜郎者,早先有一女子在遁水(今貴州西部北盤江)洗滌,有一段三節長的大竹筒漂流到女子兩足之間,推之不肯漂走。聽到筒中有小孩的哭聲。剖開竹筒,見一男嬰,抱回養大,有才有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在拋棄破竹筒的地方,生長出茂盛的竹林,後人建竹王祠祀奉。關於竹王的傳說,以及崇敬竹子的習俗,至今仍廣泛留存在各地的仡佬族民間。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梅家寨的仡佬族,在生下第一個男孩時,父母要將其胎盤和一些雞蛋殼埋入竹林地下,以祈得到竹王護佑。春節,家家戶戶要到竹林去供獻竹王錢。有不少地方以竹筒裝米祭祖或求豐收。有學者認為,對竹子的尊崇源於竹圖騰崇拜,而這種崇拜又源於竹子對仡佬族先民的生活有重要意義和實用價值。
年節喂樹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過兩個年節,一個是春節,另一個是仡佬年,仡佬年在農歷三月初三過。春節的時間和習俗大致與漢族相同,但有「喂樹」的特殊內容。「喂樹」又被稱為「祭樹」或「拜樹」,起源於仡佬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古樹(大樹)崇拜。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仡佬族,在農歷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備好米酒、豬肉、鮮魚、糯米飯等供品,帶著紅紙鞭炮,以親友關系相約上山拜樹。見樹後先鳴鞭炮,然後選擇高大粗壯的古樹燒紙焚香跪拜。拜畢給樹「喂」祭品:一人執刀在樹皮上砍3個口子,另一個「喂」些肉飯酒於刀口中,最後用紅紙把刀口封住,給樹除草培土。「喂」飯時針對不同的樹,要對答不同的詞。如對果樹,要說:「喂你飯,結串串;喂你肉,結坨坨」,表示預祝果實累累。「喂」樹之後,人們歡聚宴飲。有些地區在農歷八月十五也捧著牛心和新米飯祭拜寨旁的神樹「菩薩樹」,祈祝豐年。
而每年的農歷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蟲節」。這一天,家家飯桌上都擺著幾盤別的風味的菜--油炸蝗蟲、腌酸螞蚱、甜炒蝶蛹、燒炒蚜米泥鰍等。
還有一些地區把「祭樹」稱為「祭山」,因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區,熱愛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體對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樹,它是頑強的生命力的體現。祭祀以村寨為單位,只許成年男子參加。除供獻祭品外,巫師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風趣的婚禮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開始「哭嫁」。娶親時新郎不親迎,而是於婚期前一日派轎夫在天黑前到女家。進門前,女方有專人主持「攔門禮」,要行敬酒、鋪氈、恭候等禮數,每道程序都有傳統的對答禮詞,必須唱得合乎規矩,否則要遭鬨笑。姑娘出嫁時先將花轎抬進堂屋,由新娘的兄長或叔叔將新娘「拉出」裡屋,給祖宗父母磕頭,爾後「強抱」入轎中,表示對娘家的戀戀不舍。娘家人把轎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給男方轎夫。轎前有兩人持大刀開路,花轎周圍有彩旗和藍傘簇擁,途中鳴號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熱鬧。到新郎家拜堂後,新娘要重新梳妝打扮,然後到寨中寬敞處讓大家欣賞、逗笑,以便和鄉親們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禮更有趣。新郎騎馬去迎親,有4個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著竹掃帚,另2人抬著酒肉禮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幾個壯漢攔路「搶劫」,把「搶」來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這點禮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門,有一群人手執木片圍「打」新郎,男方執竹掃帚要全力保護突圍。新郎跑進女方家門,馬上有「敬親酒」招待,而且新郎與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畢,新郎將新娘「抱」上馬背,新郎執韁引路而歸。
隆重的婚禮宴席分二台或三台,即要連續吃二三道不同的席。第一台是茶席,只吃茶、油炸食品及干鮮果品。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種涼拌拼盤。第三台是正席,除必有的兩碗扣肉外,還得有各種烹炒的民族風味。
婚宴中,仡佬族還用咂酒招待客人。咂酒是將酒釀好後密封於外抹柴灰拌黃泥的壇中插上兩根竹竿,一彎一直,竹節沒有完全打通。飲用時打通竹節,直管進氣,彎管咂吸而飲,飲酒時有專門唱「打鬧歌」的歌手助興,使客人感到一片溫馨。
高台舞獅
仡佬族的民間高台舞獅,是很受群眾喜愛的娛樂活動,具有雜技藝術的特色。高台是以8至12張大方桌一層層疊壘而成的,最上面的桌子四條腿朝天,總高度10多米,一個舞獅班子,少則四五人,多則15人。一般同時登台表演的是4人。兩個人扮獅子,把獅頭獅皮披蓋在全身,只露兩腳;另外2人分別裝扮成孫猴和笑臉和尚。有時還有同時出場的小獅子。「孫猴」和「笑臉和尚」揮舞手帕逗引大獅子逐層攀上高台,直至頂端。上攀的動作十分驚險,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與「和尚」、「小獅」與「小獅」一正一倒向上;大獅子有直上、穿上、穿繞桌子螺旋上,到最高處還要四腳踩桌腿表演,不帶任何保險繩索。所表演的技巧,都有生動形象的名目,如「燕子翻身」、「蛤蟆抱崽」、「鰲魚吃水」、「雛鷹展翅」、「鯉魚曬肚」、「蜘蛛吊線」、「仙猴摘桃」、「滾龍抱柱」、「沖天倒立」、「靠背翻」、「踩高樁」、「疊羅漢」、「旋風車」等,一個舞獅班有時可連續表演四五個小時。有些動作使人屏息斂氣,怦然心動,有些動作又滑稽可笑使觀眾忍俊不禁。
蔑雞蛋與打花龍
仡佬族民間較普遍的體育游戲有打篾雞蛋、打花龍、打雞毛球、賽馬、跳筋舞、磨貓等。打篾雞蛋,是用楠竹或金竹細篾編織成一個鴨蛋大的球,球內塞滿稻草或碎布舊棉做成,在平坦地上劃出分界線,參賽兩隊各自進入自己的半場。比賽開始,甲方用手把「蛋」拍擊到乙方場地,乙方再打過來,或用腳踢過來。蛋被打出界外,或沒有接住,或觸到了手足之外的身體部位,對方便可得分,以得分多少計勝負。
「花龍」是在蔑編的球中裝了些銅錢和碎磁片,拍打或投擲時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比賽時不分隊,先由一人拋擲「花龍」,參賽者去搶接,接到手後再拋,並喊叫自己要拋「花龍」了,誰接拋的次數多,誰就是優勝者。因為爭搶激烈,又沒有固定的場地范圍和比賽時間,所以很熱鬧,也很容易看出誰最機敏,最有耐力。
崖穴葬和石棺葬
仡佬族在古代實行崖穴葬與石棺葬,近代雖然有木棺石槨土葬的,但崖穴葬和石棺葬仍有遺存,且土葬必以石壘為標志,墳頭要栽黃楊樹,墳前要栽梭羅樹、桂花樹等象徵好風水的樹木。崖穴葬有自然穴洞和人工鑿穴兩種。人工穴分崖上鑿穴、石板鑲穴、石灰竹竿拱穴、土磚拱穴數種。石板鑲穴又有「文書桶」、「筲箕形」、「明堂」、「響堂」、「暗槨」等形制。石板鑲穴可父子婆媳共塋。石棺用石板砌成,一般葬於土墟、山頂、溪岸,也有葬於亂石叢林的。現存崖穴葬較著名的是道真縣三會鄉青球崖墓穴群。在陡峭的崖壁上開鑿出排列有序的墓穴,每穴高約1.2米,寬約1.7至2.6米,進深約2米左右。穴中以石鑲嵌墓廓,排列整齊,數字多為單數,有的有7函、9函,甚至十多函。道真縣王寅亮的墓。以青石建制,墓前壁雕刻為牌坊,總體若寶塔,分3層,通高5.5米,寬6米。底層置3個墓門,上雕歷史人物、花草鳥蟲,頂檐額浮雕鳳凰。二層4柱3門,刻民俗故事。三層中間兩柱透雕蟠龍,兩側雕鳳凰展翅。雕工精緻,設計巧妙,施於壁立峭崖,疑為鬼斧神工,然所雕龍鳳草花及人物又栩栩如生,源於自然與生活,可謂技藝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