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民俗游戲有哪些
① 朝鮮族的習俗
(1)服飾
朝鮮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為短衣長褲。男子上衣斜襟無扣,用布條打結外加坎肩,下衣褲襠肥大,褲腳系帶。婦女短衣斜襟無鈕扣,以綵帶為結,長裙分纏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婦女多穿白色長裙,中年婦女多穿纏裙,長及腳跟。年輕婦女的裙幅多為色彩鮮艷的綢緞。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勞動時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膠鞋。現在除節日或民族集會外,朝鮮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裝,和漢族已無甚差別。
(2)飲食
朝鮮族以為米飯為主,多為大米飯、二米飯,湯每餐必備,尤喜喝大醬湯。
辣白菜,一般製法將白菜用鹽水浸泡幾天,洗後,再抹入辣椒、蔥、蒜、姜等調料。有條件時還可加蘋果、梨片等,然後窖藏,半月後便可食用。還可用蘿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
冷麵,三分澱粉、七分面壓制而成。煮熟撈出冷卻,再用牛肉或雞肉熬湯,並放入甘草、胡椒、花椒、生薑、味精、糖醋等製成冷麵湯,吃時再放入牛肉片、黃瓜絲、芝麻、辣椒面等適口調料。
狗肉是朝鮮族喜吃的肉食之一,除婚喪及節日不吃狗肉外,其他季節都可吃狗肉。但多半是在伏天或患者康復時為補養而殺狗。殺時將狗吊起,四蹄放血,退毛。用其肉、皮及五臟做湯,肉加調料涼食,其味鮮美可口。
朝鮮族飲具器皿別具風格,一般一灶兩鍋,其鍋邦深底闊,特別鐵蓋,便於燜飯,但炒菜不便。一般是一鍋飯、一鍋湯。桌中間一盆飯,一人一匙,並備有涼水。器皿講究衛生,女人用壇罐頂水(現已不見)。
(3)居住
多居馬尾式住宅,建於近水源方便之處。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辮抹泥為牆,屋頂四面坡,用稻草覆蓋。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門(同時也是窗),室內通屋為炕,進屋脫鞋,盤腿而坐。農村在房屋東端室內養一頭大黃牛,院內放牛車及搗米用的杵臼。近年朝鮮族已發生變化,磚瓦結構的住宅日益增多,民族風格的室內設計日漸減少,一切向現代化發展。
(4)喪葬
先將屍體頭向西抬到七星板上,放在屋裡擺上供品,這時趕制壽衣。家人與近親穿好喪服,男子戴麻制喪帽,女戴麻制喪圈。靈柩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不等。吊喪者向遺體三叩首,同時帶去禮物。出殯前給死者擦身換衣,並把屍體用麻布捆三處入棺。下葬時家屬抬著死者的靈柩,放在挖好的墓穴里掩埋,直系親屬對死者要連祭三年。 近年移風易俗,也出現了深葬,火化等。
(5)禮儀
朝鮮族禮節很嚴。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見面也要用敬語;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後面;路遇認識的長者,要問安讓路;就餐時給老人擺單人桌,父子不同席,兒媳恭順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席間若無法迴避時,年輕人應舉杯背席而飲;年輕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煙,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對火。
(6)婚姻
朝鮮族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勞動或學習中,產生愛情慾訂婚時,必須先向各自的老人表明心意,以後,由男方父母帶兒子去女方家求婚。如女方父母拒見,則預示婚事不諧。如雙方老人見面,男女青年則可旁聽,說明婚事有成功希望。如雙方父母議妥,則男青年需先向婦方父母叩頭,然後,女青年再向男方父母叩頭。男女青年還必須明確表示願意贍養雙方老人,到此,親事即告訂妥。
訂親後,選吉日。由男方攜佳餚至女家,由女方邀親友共同飲酒。至夜幕降臨,方撤下酒席,奏樂。不分男女老少,一同跳舞。唯女方父母告退歸家,以表不忍女兒即將離家外嫁。
朝鮮族人無女方向男方索取財物的陋習,只由男方買些服裝和姑娘所愛之物相贈,以表訂親之意。舉行婚禮時,男女雙方各備豐盛酒席。男方先備牛車,車上鋪新被,新郎偕同二三名儐相,身穿禮服胸佩紅花,去女家接新娘。至女家,新郎先被推進一無人的房間——室內擺放一桌豐盛酒席,女方給新郎連斟三杯酒。其後,新郎將酒菜各選一點,用一張白紙包上,帶上一瓶白酒,請人送回自家,表示婚事愜意,女家招待甚豐。接著女家又給新郎送上一碗大米飯,裡面埋上三個雞蛋。新郎要剩半碗飯一個雞蛋給新娘,象徵此後共吃一鍋飯,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永成鸞鳳之好。 儐相於席間也選一點菜餚,帶回家中,以示同喜。
此儀式結束後,新郎新娘向老人行跪拜禮,以謝玉成。然後新娘帶妝奩上車與新郎回家。
回歸途中,趕車人故意把車趕進橫壟地里任其簸簸,同車人歡笑一團,樂不可支。車進村邊,村人穿民族服裝,載歌載舞迎接新娘。此時由男家向趕車人獻出一小桌酒菜。宴罷,趕車在村中轉幾圈,再乘興將車趕到新郎家。新郎新娘下車後,步入屋內舉行婚禮,儀式與在女方家相似。儀式後,在場男女老幼同歌共舞。此時,新郎新娘「三問三答」,其內容是對老人的尊敬、對幼輩的愛撫及雙方海誓山盟之類的話語。宴罷,客歸,新郎新娘入洞房。婚事完畢。
② 關於朝鮮族的民族游戲~~具體點啊~~急死啦!!!!
目前很多朝鮮族傳統游戲,如鬥牛、斗雞、石戰、尺子游戲、貫釘、打摟、八道棋、對壘棋等已經完全消失。目前,吉林延邊地區朝鮮族成員中年長者還可記得小時候玩過的,而年輕人反而對現代游戲具有濃厚的興趣。據相關歷史文獻資料記載,20世紀初延邊地區的龍井、圖們、琿春等地己有鞦韆、摔跤、跳板等傳統游戲項目;到了60年代初,朝鮮族聚居地方到處可以看到摔跤的場面。如今原來普及和開展較好富有民族特色的鞦韆、跳板、拔河、摔跤等這些傳統游戲,更多局限在大型運動會或節慶假日里才能看到,冰爬犁、轉風輪等游戲,雖然偶爾能夠見到,但已經處於隨時都會消失的境地。
隨著社會發展朝鮮族的很多傳統游戲已經失去早期的社會功能,具有新的文化象徵意義和文化內涵。原本很普及的游戲活動也隨著社會結構和人們生存觀念的變化逐漸失去生存空間而逐漸消退、甚至完全消失,如農樂游戲(又稱農樂舞、農樂歌)是朝鮮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游戲之一,以舞蹈藝術的形式反映了農業生產為主的朝鮮族生產生活方式和情感。過去朝鮮族成員慶豐收時為了烘托節日氣氛常常進行這種農樂游戲,而如今由於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逐漸失去了普及性。反之,一些游戲隨著社會發展需求的產生和生存必要性的加劇重新得到復甦和強盛起來。如前幾年銷聲匿跡的滾鐵圈、陀螺等游戲,如今出現復甦的趨勢,花圖、踢毽子、跳繩、風箏等游戲活動開展得也十分普遍。這也是民族文化一個獨特的傳播特徵。頂水瓮是朝鮮族女性一個獨特的技能,過去在朝鮮族聚居區到處可見朝鮮族女性頭頂瓦瓮送水或搬運其他物品的景象。目前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一些運動會上仍能夠看到這種民族傳統技藝。
傳統游戲的製作、規則和玩規則發生變遷
隨著社會發展,一些傳統體育游戲在製作材料的選擇和游戲的規則、娛樂時間和節氣、人員的配置、玩法等方面出現了新的發展動態。以跳板為例,過去為了不使跳板錯位或脫離墊木,常常是由一名婦女橫向坐在跳板中間,而現在則用鐵軸把跳板固定在墊木上;鞦韆過去常常設在河邊高大的粗大樹枝上,如今隨著競技范圍的擴大與發展以及場地等因素的原因,大多設在廣場或學校的操場等地,且大多用豎立架子的鞦韆。過去常用粗的木頭,現一般用鐵管,因為鐵管設置和收回方便;過去紙質的花圖牌大多由現在的塑質來代替,其圖案的色彩和亮度也更加清晰;風箏的材質也不只局限在紙張、還有各種絲織品、高科技面料等大膽用於製作上,更加突出了空中的飄落和色彩等視覺效應。
如今日常生活中常常見到更加趨向於一種休閑的、降低其技術性和危險性,突出娛樂性和安全性的改進的鞦韆、跳板等傳統娛樂設施,其游戲規則也有了一些新變化。
一些傳統游戲在社會娛樂群體的年齡結構和特徵方面也出現了新變化。如花圖游戲由過去男女老少都喜歡的娛樂活動,逐漸轉向以老年人群體為主的年齡特徵,其玩法也隨著年齡特徵有所不同,總體上老年群體的玩法比其他成年階層的玩法相對簡單易行。如今風箏不僅是兒童的娛樂游戲,已成為中青年人和老年人放鬆心情、嬉耍娛樂的活動。
游戲種類越趨豐富多樣
朝鮮族游戲發展越來越趨向於多元化。我國多民族共同生存的文化環境,使朝鮮族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中一些游戲逐漸變為游戲種類,如撲克、麻將、門球、猜謎語、找寶游戲、對成語、俗語游戲、掛酒瓶、登山等。還有各種積木玩具、游戲角、秧歌舞等,已成為朝鮮族兒童喜歡的游戲內容。朝鮮族游戲發展呈現出與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不斷更新和完善的發展趨勢。同時朝鮮族的很多傳統游戲也已被其他民族接納和吸收成為多民族喜歡的游戲項目,有些傳統游戲還成為我國民族運動會的競技項目或者表演項目,如鞦韆。
從朝鮮半島引進新的游戲種類豐富了自己的游戲內容。如「四物樂」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新型游戲,是指原本在野外進行的農樂游戲轉變為舞台藝術形式的一種游戲。據說1978年2月誕生於韓國漢城鍾路區的一個空間書廊,因這種新藝術形式是由四個人組成而得名。筆者訪談延邊大學南熙哲教授時得知,「四物樂」是由韓國著名的民俗學家沈雨晟先生命名的,20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四物樂」中的「四物」是指朝鮮族的長鼓、鼓、鑼、擦等四種打擊樂器。據調查,吉林延邊地區「四物樂」游戲呈現出日趨普及和熱漲的態勢,且具有不同的社會群體。以延吉市為例,從幼兒園小班開始先用實物來代替樂器進行娛樂,到了大班和學前班改用樂器來進行;中小學「四物樂」己經成為藝術節、慶典等活動的必演節目。延邊大學藝術學院已設有專門的「四物樂」樂隊,成為學校各類活動的首選節目。「四物樂」是在朝鮮族獨特的藝術感覺和鑒賞能力的基礎上,以朝鮮族勤勞個性為文化象徵而產生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最初引入「四物樂」時韓國曾選派專業藝術團體的專家、學者到延邊地區進行免費講授,免費提供相應的設備。這些新文化的引進和接納,豐富了我國朝鮮族游戲內容,成為游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
在原游戲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游戲種類。如頂水舞是朝鮮族頂水瓮游戲藝術化的表現形式,常在一些大型慶典活動或民俗活動中進行。延吉市六一幼兒園、新苗幼兒園等5所幼兒園,都開設了頂水舞課程,每年「六一」兒童節時都進行頂水舞表演。
民族文化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建構新的文化結構與發展模式的動態過程。朝鮮族傳統游戲傳承自始自終離不開各民族文化的撞擊和影響,具有突出的歷史性和現實性特徵。朝鮮族在不斷完善本民族傳統游戲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和接納他民族優秀的文化精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點。但隨著世界一體化和全球化的加劇,目前朝鮮族傳統游戲發展存在許多現實問題和困難,一些游戲如不能及時更新和調整,必然面臨更大的危機和挑戰。要解決這些現實沖突和矛盾,必須要樹立各民族共同和諧發展的文化生存理念,堅持文化相對論的發展觀和認知態度,不斷改進和創新本民族文化結構,以使其適應當代社會和文化發展需要。
(來源:《中國民族》)
③ 朝鮮族的風俗習慣(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民俗風情大全)
激情舞動老里克。(資料圖片)
製作打糕。柳龍錫 攝
延吉市朝鮮族上元節平鼓表演。李軍廣 攝
圖們日光山油菜花海。代黎黎 攝
花甲花車。馬景峰 攝
婀娜多姿的長鼓舞。金龍真 攝
1975年至今,延吉市中央小學對發展民族教育、培育民族人才的追求卻從未改變,教育教學工作得到全面振興,得到蓬勃發展,成為民族教育的典範。代黎黎 攝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總人口210.14萬,其中朝鮮族人口75.72萬,佔全州總人口的36.03%,佔全國朝鮮族總人口的41.36%。這兒是滿族及其祖先肅慎人的發祥地、清朝的「龍興之地」。十九世紀後半葉,朝鮮移民陸續遷入,逐漸在延邊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區。1952年9月3日,延邊朝鮮民族自治區成立(1955年12月變更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從此,朝鮮族與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等25個民族的人們共同生活在延邊的大家庭中,平等相待,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彼此借鑒的文化氛圍。
延邊文化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十分突出,是以中國朝鮮族文化為鮮明特色的、多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多國文化相交匯的多元融合文化。其中朝鮮族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崇文尚禮,納新喜樂。當地文化資源、旅遊極其豐富,可以歸納為山水風光、邊境風貌、古跡風韻和民俗風情等「四風」。
山水瀲灧風光好
延邊的山水有「大山水」和「小山水」之分。「大山水」是以長白山和圖們江為代表,馳名中外、大氣磅礴。「小山水」是指八縣市都有自己的自然景觀,如延吉市的山水以帽兒山、布爾哈通河、煙集河為代表,琿春市以敬信的濕地、沙丘為代表,圖們市以日光山、城子山、圖們江為代表,敦化市以六鼎山、老白山、雁鳴湖、牡丹江為代表,龍井市以琵岩山、海蘭江為代表,和龍市以仙景台、老里克、海蘭江為代表,汪清縣以滿天星、蘭家大峽谷、蛤蟆塘濕地、嘎牙河為代表,安圖縣以二龍山、雪山飛湖、大戲台河、魔界為代表,山川秀美,各具特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延邊的山山水水養育著各族人民,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催生了延邊文化。馳名中外的三江之源長白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延邊文化的靈魂。它挺拔峻秀,層次分明,變幻莫測,體現的是復雜多樣性,屬於多元的狀態。極負盛譽的圖們江,一路奔騰,匯聚了布爾哈通河、海蘭江、嘎呀河、琿春河等支流,流入大海,是延邊文化的源泉。它綿延千里,蜿蜒曲折,匯聚百川,流入大海,體現的是開放、包容的特點。
最具特點的是,人們傳唱熱度比較高的延邊歌曲當中,都要提及長白山和海蘭江、圖們江。如《紅太陽照邊疆》唱到「長白山下果樹成行,海蘭江畔稻花香」;《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唱到「長白千里歌聲嘹亮,海蘭江畔紅旗飛揚」等。充分體現了延邊的山水是承載著人們嚮往寄託的精神家園,是延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邊境風貌美如畫
延邊地處吉林省東部,中、俄、朝三國交界,面臨日本海,位於北緯41度59分~44度30分,東經127度27分~131度18分之間,東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南隔圖們江與朝鮮咸鏡北道、兩江道相望,西鄰吉林市、白山市,北接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邊境線總長768.5公里,其中,中朝邊境線522.5公里,中俄邊境線246公里。
中朝邊境線從長白山天池開始,沿圖們江順流而下,直到接近入海口,一路山水相伴,風光旖旎,景色迷人。對面的朝鮮濱海、多山、封閉、神秘。中俄邊境線從防川村三國交界點到吉黑中俄交界點的紅漆樁。這里群峰聳立、谷嶺交錯、溝壑縱橫,有大三角山、五加山、水流峰、張鼓峰等五大主峰巍峨屹立。對面的俄羅斯因跨歐亞兩洲,民族風俗、文化迥異,其遠東地區屬寒帶氣候,山區、濱海風光,展現的卻是歐洲風情。
圖們江下游三角洲歷史悠久,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代人民在此屯田戍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和慘烈壯觀的戰場遺址。已發現的古遺址、古墓4處:六道泡遺址、黑頂子遺址、水流峰長城、圈河古墓群;石碣2處:土字牌、彭玉堂墓碑;戰場遺址遺跡4處:回龍峰革命洞、玉泉洞越獄舊址、張鼓峰戰役舊址、圖們江口。
文物古跡風韻存
文物古跡是人類歷史上寶貴的文化遺產,從不同側面反映著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環境狀況。延邊地區相繼發現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一些古代文化遺址。古渤海國、東夏國在延邊興盛,滿清皇族在這里發祥。
特別是2016年5月在延吉市發現恐龍化石後,把延邊的文物古跡又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2017年5月,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多名專家初步認定,在延吉市發現的恐龍化石為早白堊紀晚期至晚白堊紀早期過渡類型,距今約8000至9000萬年。根據現場地貌研判,初步發現了如禽龍、甲龍、角龍等9種恐龍及龜、鱷類化石。
延邊的文物古跡,分古代遺存和近現代遺存。古代遺存方面:遺址主要有「安圖人」洞穴、一松亭遺址、永勝遺址、江東「二十四塊石」址、渤海舊國等。城址主要有敖東城、西古城「中京顯德府」、八連城「東京龍原府」、城子山山城、東古城等。墓葬主要有金城墓群、六頂山墓群、龍頭山墓群、貞孝公主墓等。長城、交通道、驛站主要有古「長城」、古城牆、邊壕、渤海交通道、清代官道、驛站等。
近現代遺存方面:遺址主要有琿春副都統衙門址、吉林邊務督辦公署址、大荒溝抗日游擊根據地、小汪清抗日游擊根據地等。碑碣主要有龍虎石刻、土字牌、陳翰章紀念碑、朱德海同志紀念碑等。帝國主義侵華遺址主要有土門口、間島日本總領事館舊址、老頭溝「萬人坑」址等。
百年家園,千年古松,萬年石海,億年恐龍,是延邊文物古跡的濃縮景觀。
民俗文化顯風情
延邊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以中國朝鮮族文化為鮮明特色的多元融合文化異彩紛呈,民族特色鮮明,民俗風情濃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和傳承完好,素有「禮儀之鄉」「歌舞之鄉」「教育之鄉」「足球之鄉」的美譽。
教育風尚。延邊人民崇尚文化、尊師重教由來已久,蔚為風尚,平均受教育程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延邊近代教育起源於20世紀初,1904年創立了延邊第一所公立學校縣立北山中學堂(延吉市北山小學前身);1906年創立了中國朝鮮族教育的第一所私立學校瑞甸書塾;1921年創立的大成中學舊址(位於龍井中學院內)至今保存完好;1949年創立的延邊大學,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高校之一,目前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延邊教育由「民辦公助」轉「公辦民助」,由政府主導辦教育,並且重視民族教育,在朝鮮族聚居區以辦單一的民族學校為主,在民族雜居區開辦民族聯校,單編民族班,用本民族語言上課。自治州成立66年來,延邊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文藝風姿。延邊文化藝術以朝鮮族歌舞為主要特色,兼具滿漢風情。
經過多年努力,全州共搜集整理出包括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民俗等10大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00餘項,建立健全了全州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實現分級保護。全州共有國家級名錄17項,省級名錄83項,州級名錄112項。
朝鮮族民間樂器主要有伽椰琴、長鼓、洞簫等,音色悠揚歡快,獨具特色。傳統舞蹈有農樂舞、長鼓舞、象帽舞等,舞姿或柔婉裊娜,或剛勁跌宕,活潑瀟灑,反映了明朗激昂與細膩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桔梗謠》《紅太陽照邊疆》《金達萊》等歌曲,旋律流暢,婉轉明朗。
改革開放後,延邊舞台表演劇目方興未艾,歌舞劇《春香傳》《阿里郎》,舞蹈詩、話劇《長白情》《沒毛的狗》等都成為輝煌的藝術經典。
近年來,延邊歌舞團《放歌長白山》等優秀劇目名揚國內外,新編排的《阿里郎花》獲得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金獎;延吉朝鮮族藝術團《四季如歌》、延邊旅遊集散中心原創《阿里郎秀—沈清傳》已經成為著名文化旅遊品牌;以「快樂延吉大舞台」為代表的群眾文化、廣場文化極具特色,深受市民和遊客的喜愛。
體育風采。延邊素有「體育之鄉」的美名。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有摔跤、跳板、盪鞦韆、擲柶等。每逢端午、中秋等節日及州慶日(9月3日),各地相繼舉辦運動會,這些傳統的體育項目便輪番上演。
摔跤體現的是力量與智慧的較量,尤為受到人們的喜愛。比賽時,雙方穿上特製的服裝,右腿上扎一束白色的帶子,各自將左手套進對方的帶里,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裁判一聲令下,雙方同時立起,激烈角逐,以將對方後背壓倒在地為勝。冠軍的獎品是一頭雄壯的大黃牛,這在過去是重要的生產工具,如今也沿襲了這個傳統,只是黃牛成了道具,事後會按黃牛的價值折算成獎金。
跳板和盪鞦韆是婦女喜愛的項目,既是競技,更是表演,展現了驚險刺激、飄逸灑脫之美,令人嘆為觀止。
足球是延邊的一張亮麗名片。延邊素有「足球之鄉」的美譽,是中國最早進行現代足球運動的地區之一。1908年,足球運動進入延邊。上個世紀30到40年代,延邊隊曾6次奪得東北足球大會冠軍。新中國成立以來,延邊隊代表吉林省先後奪得第一次全國足球大會冠軍、全國足球甲級聯賽冠軍和全國首個城市運動會冠軍;延邊青少年隊更是19次捧起全國青少年足球比賽冠軍獎杯。不僅如此,球類運動、游泳、健身、登山、自行車、馬拉松等群眾運動項目,延邊參與人數眾多,溜冰、滑雪等項目魅力十足。
美食風味。延邊美食備受追捧,得益於食材優良、加工獨特、場所干凈。
朝鮮族日常喜食米飯,喝醬湯,吃泡菜,經典美食冷麵、狗肉、打糕是朝鮮族的最愛。所做食物大多用清水煮熟後撈出切成塊,蘸上用醬油、辣椒面等調料製成的特殊調味品,送入口中,講究的是原味、營養和清淡。
如今,經過各民族的融合發展演變,形成了聞名遐邇的以朝鮮族餐飲為主要特色、各民族食品融會貫通的延邊美食,可以分為六大系列美食。
飯系列包括石鍋飯、江米雞飯、米腸等;湯系列包括各種醬湯、肉湯、魚湯以及參雞湯等;面系列包括冷麵、溫面、豆漿面、炸醬面等;烤系列包括烤肉、烤串等;泡系列包括辣白菜、蘿卜塊等;糕系列包括打糕、米糕等各式糕點。
朝鮮族風俗。朝鮮族在飲食、服飾、居住、禮儀、節慶等方面都很好地保存了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並且不斷地傳承和發展。
在飲食方面,打糕是朝鮮族最愛吃的傳統食品之一,凡逢佳節或紅白喜事,每家都要打制打糕來招待親朋好友。近年來,每當高考開始的時候,很多家長會在考場外把打糕粘在學校專門准備的木板上,以此來寓意「打高分」。
在服飾方面,朝鮮族有「白衣民族」之稱,喜穿素白衣服,一般為短衣長褲。男子上衣斜襟無扣,用布條打結外加坎肩,下衣褲襠肥大,褲腳系帶。婦女短衣斜襟無鈕扣,以綵帶為結,長裙分纏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婦女多穿白色長裙,中年婦女多穿纏裙,長及腳跟。年輕婦女的裙服多為色彩鮮艷的綢緞。
在居住方面,「四面坡、白灰牆」是朝鮮族傳統房屋的顯著特點,一般為草蓋泥牆或瓦蓋泥牆,刷白灰。房柱使用方木,抹牆時露出房柱與橫帶端面,顯示出一種幾何圖形的美。
在禮儀方面,朝鮮族禮節很多很嚴,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見面也要用敬語;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後面;路遇認識的長者,要問安讓路;就餐時給老人擺單人桌,父子不同席,兒媳恭順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
朝鮮族有獨特的家庭節日,如嬰兒周歲生日、婚禮、回甲節(六十周歲生日)、回婚節(結婚六十周年紀念日)等。
朝鮮族的婚禮分為「女嫁」和「男娶」兩個部分,現在通常是兩家同時舉辦。婚禮上有一張很大的長條桌,上面擺放著代表各種寓意的糕點和水果,每家擺放不盡相同,但有兩樣東西是必備的,一是叼著紅辣椒或紅棗的整雞,隱喻著早生貴子;另一樣是埋著三個雞蛋的一碗大米飯。雞蛋是新郎必吃的食物,但只許吃兩個,另一個則留給新娘。在婚禮現場要扔水瓢,新郎新娘一起拿起往地上扔。如果水瓢口朝上就代表生女兒,水瓢口朝下則代表生兒子。婚宴期間男女老少聚集在舞台中央,圍繞新郎新娘載歌載舞,為新人送去誠摯的祝福。
在朝鮮族的家庭節日中,最難得一見又非常隆重的是「回婚節」,亦稱「歸婚節」,即結婚60周年紀念日。舉行回婚節必須具備如下三個條件:一是老兩口都健在;二是親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孫子孫女無夭折。因此,誰家能舉辦回婚節,是種很大的榮耀,比年輕人的婚禮更為熱鬧隆重。
延邊節日。延邊人納新喜樂的特點極其突出,把各個節日過得歡天喜地、熱鬧非凡。
歲首節,即春節,是朝鮮族一年中最喜慶的節日。節日來臨前,人們就開始緊張忙碌地籌備著,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到了除夕,家家戶戶准備好豐富的食品,身穿嶄新的服裝,將房間、院落打掃得乾乾凈凈,以欣喜的心情和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鍾聲的到來。
上元節,即元宵節。節日期間,朝鮮族全家人在早飯前要空腹喝「耳明酒」、吃葯飯。上元節有許多游戲,過去有火炬戰、車戰、拔河等。
九三州慶節,可以跟春節、五一、國慶等同日而語。每逢十周年大慶的時候,自治州政府在體育場里舉行大型集會,組織上萬人進行集體舞表演,還有上萬人翻背景展板,這項活動號稱世界第二(世界第一是朝鮮大型團體體操和藝術表演阿里郎)。
延邊確定老人節比全國早10年,那是1983年8月15日,每逢這一天,全州各級組織都要組織老年人活動,家家戶戶也要請老年人吃飯,祝老人們健康長壽。
延邊文化有著豐富的資源、豐厚的底蘊、鮮明的特色、誘人的魅力,在中華文化的大花園中鮮艷芬芳、光彩耀人。
編撰:張偉國 王雨 代黎黎 實習生 張敬源
④ 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有哪些
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有盪鞦韆、跳板以及頂罐走。
盪鞦韆,是早期朝鮮族節日里的一-種民俗游戲。後來,隨著逐漸普及而演化成了一類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在如今的朝鮮族中,盪鞦韆是婦女們最喜歡的體育活動之一,也是慶祝節日和運動會時必不可少的項目。
跳板,是朝鮮族婦女喜愛的--項傳統活動。關於這一活動形式的來歷,民間還有這樣的傳說,古時候,按照風俗朝鮮族的婦女們不能出家門,天長日久便閑悶無聊。於是她們就發明了--種叫做跳板的游戲,名為做跳板游戲,實則是騰躍半空來觀看牆外的風光。天長日久,這一形勢逐漸演變為一項傳統的體育活動了。
朝鮮族婦女以吃苦耐勞著稱,而頂罐走路就是朝鮮族婦女很重要的一種生活習俗。她們從兒時起即開始學習頂罐走路,在長期的鍛煉中能作到頂罐不用手扶,走起來自然輕松,大方有節奏。後來,這一生活習俗就逐漸地演化成一種很有特色的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一「頂罐走」。
⑤ 朝鮮族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朝鮮族的春節習俗,主要是守歲、祭祀與游戲,歲妝、歲畫、趕夜光鬼等。
1 守歲
朝鮮族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
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
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2 貼春聯、吃八寶飯
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
3 祭祀與游戲
在朝鮮族中,春節是僅次於中秋節的第二大節日。農歷1月1日,新年早上祭祀(向祖先貢獻飲食行大禮)祖先,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這是最重要的活動。朝
鮮族人祭祖有嚴格的說法,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栗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則,祭祀的程序也很
嚴格。祭祀結束後孩子們向大人拜年,大人還禮祝願。然後家屬和親戚們聚在一起玩擲轂游戲(用4個木塊兒玩的朝鮮族傳統游戲),跳跳板(姑娘站在長木板兩端
輪流地跳的游戲)等游戲。並把有"裝福"意思的福笊籬(過濾用的湯勺摸樣的工具)送給別人或掛在家裡。人們到長輩家去拜過年後,就玩各種民俗游戲,如玩尤
茨,跳跳板等等。孩子們則放風箏、玩陀螺、踢毽子、玩冰車等。
4朝鮮族春節食物
陰歷年到來的時候,街道和村莊都披上節日盛裝。家家戶戶把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凈凈。過年這一天,主婦們擺出各種富有民族特色的豐盛的年飯年菜,全家聚
在一起歡度節日。飯菜中大米年糕、年糕湯、朝鮮八寶飯和江米條是不可或缺的。年糕湯是把年糕切成柳葉狀,放入各種作料,用肉湯煮成,味道好,營養豐富,人
人都愛吃。人們往往問孩子吃了幾碗年糕湯,就是問他幾歲了。
5 歲妝、歲畫、趕夜光鬼等:
每年春節一到,朝鮮族婦女都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裝,從早到晚都要在廚房裡忙活,嫁到朝鮮族的外族姑娘也要同朝鮮婦女一樣從早忙到晚。中國人春節都要吃年
糕,朝鮮族人春節也有專門講究吃的食品,統稱為「歲餐」。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節料理是「米糕片湯」。古代的朝鮮族人崇尚太陽,白色的小圓狀米糕片就代
表著太陽,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湯代表著迎接太陽的光明。另外依照原始的宗教信仰,也代表著辭舊迎新、萬物更生復活之際的嚴肅和清潔。以前做米糕片湯的湯
是用野雞湯熬成,現在野雞難得,因此改用牛肉或雞肉湯代替。有的地區朝鮮族人還喜歡在米糕片湯里加入山雞肉、綠豆芽、蘑菇和泡菜為餡的餃子。此外,每個家
庭還會准備蜜糯油果、桂皮湯、八寶飯和肉片米糖等食品接待前來拜年的親朋好友。
⑥ 朝鮮民族都有什麼有趣的民間體育項目
盪鞦韆,是早期朝鮮族節日里的一種民俗游戲。後來,隨著逐漸普及而演化成了一類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在如今的朝鮮族中,盪鞦韆是婦女們最喜歡的體育活動之一,也是慶祝節日和運動會時必不可少的項目。
早在13世紀,在高麗史《雀忠獻傳》一書中,就有「端午忠獻設鞦韆戲於柏井洞宮,宴文武四品以上三日」的記載。到了15世紀,出現了把金鈴系在鞦韆之上,測量騰空直上的高度來定優劣勝負比賽。18世紀時,朝鮮詩人申光洙曾細膩地刻畫了朝鮮族婦女盪鞦韆的動人形象:「青薴裙和白薴衣,端午節日著生輝。桐花院落鞦韆索,推向空中貼地飛。」歷史上,凡是有朝鮮族聚居的地方,就有盪鞦韆活動,鞦韆是隨著朝鮮族人到各地定居而逐漸發展起來。
早期的朝鮮族盪鞦韆設置,其鞦韆繩索往往系在山坡、河岸的大樹上,每逢節日,朝鮮族姑娘們成群結隊,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輪番比試。隨著發展,出現了立架系索的鞦韆,也就是將兩根木桿按梯形豎立,高約10~12米,兩柱之間橫架一根圓木,稱為衡。將合掌心粗細的兩條繩索系在衡上,繩索底部放登板。鞦韆架前的一定距離處豎立兩根竹竿,高度5米,兩竿項端連上一條長繩,繩中央繫上一串鈴檔,稱鈴竿。這種設置的鞦韆比賽方式有盪高和踢鈴兩大類,其中又分單人盪、雙人盪兩種。
盪高鞦韆,是指盪鞦韆時以盪的高度來取決優勝。計高度的方法是在桿上系高度線,在規定的時間內,以碰線次數多者為勝。
踢鈴鞦韆,是將鈴桿上的銅鈴固定在一定的高度,以盪鞦韆時碰響銅鈴的次數來取決優勝。
隨著這一活動的發展和普及,盪鞦韆的比賽規則不斷完善,競賽的特點也更加趨於力量和技術的較量,並越來越受到朝鮮族甚至其他民族的青睞。1986年始,鞦韆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的正式比賽項目,並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首次進行了比賽。
跳 板
跳板,是朝鮮族婦女喜愛的一項傳統活動。關於這一活動形式的來歷,民間還有這樣的傳說,古時候,按照風俗朝鮮族的婦女們不能出家門,天長日久便閑悶無聊。於是她們就發明了一種叫做跳板的游戲,名為做跳板游戲,實則是騰躍半空來觀看牆外的風光。天長日久,這一形勢逐漸演變為一項傳統的體育活動了。
舊時,朝鮮族的跳板活動常在元宵節、端陽節、中秋節中舉行,成為節日婦女們的助興娛樂。現在,這一活動已經成為朝鮮族的一項很有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跳板一般長5.5米,寬35~40厘米,厚5~6厘米。跳板中央的下面放一「板墊」,用稻草捆或草袋裝上上做成,高度30厘米,一人坐在木板中央用身體重量壓住。
跳板比賽時一般兩人一組,各站在跳板的一端,輪番向空中跳起,落下時用力踏板,將對方彈起至空中,此起彼落,越縱越高。在空中可作各種動作,如直跳、屈腿跳、剪子跳、旋轉跳、空翻跳等等。
跳板比賽分「抽線」和「表演」兩種。「抽線」是在跳板兩端各置一線團,抽出線頭系於比賽者的腳踝上,在規定時間內,以比賽者彈跳時抽出的線的長度,量出其所彈跳的高度來判定勝負;而「表演」則包括自選動作和規定動作兩種,主要根據比賽者的騰跳動作難度和姿勢來進行評分。自選動作可手持扇子、花環等,裁判按其所作動作的難度、完成的質量及姿勢優美的程度評分。裁判員一般為四人,刪去其中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其中間平均分數。
頂罐走
朝鮮族婦女以吃苦耐勞著稱,而頂罐走路就是朝鮮族婦女很重要的一種生活習俗。她們從兒時起即開始學習頂罐走路,在長期的鍛煉中能作到頂罐不用手扶,走起來自然輕松,大方有節奏。後來,這一生活習俗就逐漸地演化成一種很有特色的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頂罐走」。
在如今的朝鮮族聚居區,每逢節日,朝鮮族婦女都身著各色彩裙,舉行頂罐競賽走比賽。頂罐走項目類似競走,只是競走時頭上要頂著一隻水罐。頂罐走分為有80米、100米、200米和400米接力走及障礙走等不同的形式。比賽時可利用田徑跑道設起點和終點。比賽開始前,參加者要將水罐放在起跑線上站好位置,發令員「預備」聲一落,就將水罐置於頭頂,發令員「走」字喊出後,參與比賽者即按規定路線快速前進。其中,在發令員比賽令發出前不得搶行,搶行兩次即按犯規論並取消比賽資格。在比賽行走過程中,水從罐中溢出以及水罐跌落等同樣也是以犯規論。頂罐走比賽中,也可通過各種不同的動作與隊形變換來進行表演。
頂罐走這一項目可以訓練身體的平衡能力,對參與者的腰部和下肢耐力鍛煉也有一定的作用。由於這一形勢較少受到場地條件的限制,所以便於開展。
鐵連極
朝鮮族有著較為豐富的傳統武術活動,且歷史已達五百年余年。在朝鮮族武術活動的武術套路中,器械套路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而「鐵連極」就是其中一類很著名的器械。
鐵連極,類似漢族地區武術活動中的大梢子。其造型是在一根齊肩高的棍端附有一圓環,環上套連著三根並列成放射狀的短節,長有尺余。習武者把持鐵連極的方法是雙手握棍,一旦將其舞動起來,風格勇猛,控制范圍大。舞動鐵連極有砸、掄、掃、纏、蓋、架、格等技法,有時還配以多種身形,更是異常精彩。
⑦ 我們朝鮮族也素有禮儀民族之美稱還有什麼等很多好玩的民俗游戲
朝鮮族能由李易民族之美沉,並且那裡有好多好玩的民俗游戲,比如說在圍著火堆跳舞呀,騰騰。
⑧ 朝鮮族民俗游戲花牌的方案怎麼寫
Gostop是由3個人逆時針方向按順序出牌,拿走同花而得分的游戲,達到一定分數以後就要選擇繼續進行(Go),或者結束游戲(Stop),游戲名稱也是因此而來。
⑨ 韓國民族的傳統游戲、
尤茨游戲是我國朝鮮族地區,及朝鮮,韓國地區,春節期間家人在一起玩的傳統游戲,有很濃厚的民族特色難度不大但是趣味性很強。可以作為茶餘飯後休閑的小游戲。
一,道具
尤茨游戲的道具很普通可以自己製作,包括轂子(尤茨),棋子,棋盤。
1.轂子,朝鮮族地區是將四根約20厘米長的圓木各砍去三分之一,也可以用色子、豆瓣代替,但是用木棍玩的民族特色濃一些,擲的時候四個轂子三撲一翻為1分,兩撲兩翻為2分,一撲三翻為3分,全翻為4分,全撲為5分。平面叫翻,圓面叫撲。有的人玩時在一個轂子的平面上做一個特別的記號當作是扣一分。
2.棋盤,棋盤一般是正方形的,也有長方形的,根據自己喜好定,除去四個拐角各邊有四個圓點(或雙圈),一周共20個圓點即步數,再將對角線連接,中間交點處有一個圓點,之外,每條對角線上各有對稱分布的四個點,里外加起來共29步,四個拐角和中間點的圓可以畫大一些。
3.棋子,棋子比較隨便,木頭,石子,都可以,最好用像象棋那樣扁的以便走步時摞起來走,每人四個。
二,走法
1,在四個拐角隨便找一個當作起點,所有人都從這兒開始
2,每人輪流擲木棍,按所得分走步
3,當擲到4,5分,或是正好走到別人棋子的位置(不是經過)即吃掉別人棋子,都可獲得再擲一次的機會。與飛行棋不同,不是經過就吃掉。
4,走步時,如果恰好走到第二個拐角時(包括第一次就擲到5分),就可以轉向對角線,走捷徑,同樣再恰好走到中間的交點,可以直接拐彎轉向起點。反之,如果沒走到第二個拐角,則就要繞一圈回到起點,沒走到中間的圓點,則就要向前多走幾步,也可以恰巧走到第三個拐角處拐彎走捷徑,必須恰巧走到拐角處。
5,回到起點時,要多走一步才算贏,例如,與起點還差一步,下一次必須擲到>1才能算是走出去。
6,走步時可以將棋子走在一起,摞在一起走,但是被人吃掉則都要回去重走。
7,走步時,要充分用吃掉對方可以多擲一次的規則,搭跳板多走幾步,全部走完就算贏。
8,玩尤茨不拘人數,人越多,競爭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