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力游戲指導的要點有哪些
① 怎樣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一、幼兒觀察能力的特點:
1、孩子喜歡觀察活的、運動著的物體,不喜歡觀察靜止的物體;
2、孩子喜歡觀察顏色鮮艷的東西,不喜歡看顏色單調、灰暗的東西;
3、孩子喜歡看大而清晰的圖像,不喜歡看小而模糊的圖像;
4、位置明顯的物體容易被觀察,比如牆上掛的、桌上擺的等;
5、物體的明顯特徵容易被觀察,而其他特徵容易被忽略,比如,孩子容易記得球的大小有差別,卻記不得色彩和圖案的差異。
二、如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敏銳的觀察力是想像力、創造力的源泉,對於孩子今後的智力發展十分重要,您要注意培養:
1、觀察不只是用視覺完成,應鼓勵孩子用多種知覺形式去觀察,可以鼓勵孩子用聽覺、觸覺或其他知覺形式去觀察事物的區別;
2、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進行觀察,並且在觀察過程中多提問題;
3、欣賞孩子的好奇並能有效指導孩子進行觀察。
您可以給孩子做的游戲
1、不同外觀的容器找東西
准備一個紙盒子、一個奶粉罐子,把孩子感興趣的兩件東西分別放在紙盒子和奶粉罐子里,放的時候要當著孩子的面,然後讓孩子去找出××。如果做得好的孩子,父母還可以再增加一個物品和相應的容器,三個玩具一起玩。
【講解】本游戲的目的主要是考察孩子的瞬時記憶能力和觀察能力,在觀察和記憶的基礎上建立事物的對應關系。
2、細節觀察找物
准備兩塊一模一樣的毛巾,給孩子看兩件玩具(兩件玩具有比較明顯的大小區別),先告訴孩子玩具的名稱,然後背著孩子把玩具分別藏在毛巾下,讓孩子指指××玩具在哪邊。
【講解】孩子的識別主要是通過毛巾是否有突起及突起的形狀來判斷的,這樣的外觀判斷是比較難的,不但需要孩子有大小的識別能力,還需要孩子有空間聯想能力才能知道把大的突起對應大的物品。這樣的游戲可以促進孩子空間思維力、聯想力的提高。
3、理解輕重
用一個小木錘和一個塑料空氣錘,分別錘打一塊面團或橡皮泥團,敲擊的時候都是同樣的表情和動作,每次敲完以後讓孩子看看面團,反復幾次後,問孩子哪個錘子敲在手上會特別疼?先讓孩子指出來,然後再讓孩子把手伸出來「驗證」。敲打孩子時,看孩子是否會有意識的躲避。
【講解】我們引導孩子先觀察而不是直接給孩子輕重概念,目的就是要讓孩子能在游戲中通過觀察產生高級思維,然後再通過切身體驗來驗證自己的思維結果,從而掌握一定的觀察學習的方式和方法。
4、看多(少)了什麼玩具
在孩子面前擺放上幾件玩具,先讓孩子指認一下都有什麼玩具,然後用布遮住悄悄放上一件(或悄悄拿走一件),看孩子能否覺察出多(少)了什麼,並指出來或說出來。
【講解】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
5、看圖片念兒歌
給孩子看小鴨子的圖片,讓孩子注意觀察鴨子的嘴巴是扁扁的,並提問孩子鴨子怎麼叫喚、怎麼吃東西。然後教孩子念兒歌:「鴨子的嘴巴扁扁的,鴨子高興就嘎、嘎、嘎;鴨子的嘴巴硬硬的,要吃東西就嘎、嘎、嘎。」邊教孩子念,邊做動作,也可以給孩子套上手套直接配合兒歌跟隨做動作。
【講解】通過兒歌引導孩子觀察鴨子的外觀特徵,並讓孩子在游戲中培養語言和動作的關系,增強孩子的語言表現能力和動作模仿能力。
6、感知事物整體性
提前准備一些了孩子熟悉的玩具,然後製造一些缺損,比如小白兔(沒有耳朵)、人(沒有胳膊)、小汽車(少了輪子)、小飛機(少了翅膀)。先提問孩子:「這些是什麼?」等孩子回答以後再問孩子:「它們對不對?哪兒不對?少了什麼?」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游戲,您可以把游戲難度降低,設計一些對稱型缺損。比如小白兔只是少了一隻耳朵,小汽車只少了一個輪子。這樣易於孩子觀察出錯誤。
【講解】熟悉事物整體性的認知對於1歲半以後的孩子來說可以開始了,但我們不需要孩子能馬上准確地說出或指出缺少了什麼,更多的是引導孩子學會觀察事物的前後變化,從而感知事物的整體性。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給孩子講解這樣的過程。比如,給孩子穿鞋後,當給孩子穿上一隻鞋的時候,我們就提示孩子:「怎麼只有一隻鞋呢,鞋有幾只?有兩只鞋,這兒還有一隻。」等等,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事物整體性。
② 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我們知道觀察力對孩子來是非常重要的,而家長想要自己孩子的思維更加完全,可以對孩子進行觀察力培養。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力?一起來看看!
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力1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準備、有組織的知覺。科學家觀察事物時,總是運用已有的知識對觀察目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與概括,在觀察的同時進行思考,最後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達爾文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
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別人之上。」巴甫洛夫指出:「應當先學會觀察、觀察、再觀察。
不學會觀察,你就永遠當不了科學家。」可見觀察力是創造力的重要因素。要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就不可忽視對孩子觀察力的培養。
1、從觀察生活開始
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論,主張讓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接受教育。
確實,孩子從出生開始,用各種感覺與外界交流信息,學到知識。其中,觀察佔有很大成分,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孩子首先應該接觸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在觀察過程中學會觀察、創造。
把孩子關在家裡,買再多的玩具也比不上大自然中的現象豐富、生動。從幼兒時期開始,家長就應該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在觀察中學習,在學習中觀察。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色彩大自然中充滿了五顏六色的東西。
當孩子通過接觸有限的事物獲取了顏色的概念之後,家長可以讓孩子注意:
天空是什麼顏色?
雲是什麼顏色?
樹是什麼顏色?
草是什麼顏色?
花又是什麼顏色?
水的顏色是什麼?
雪的顏色是什麼?
也可以在孩子觀察或玩耍之後提出:
你今天見到的藍色的東西是什麼?
什麼是綠色的?
什麼東西有不同的顏色?
小朋友穿了什麼顏色的衣服?
家長可用游戲形式的語言安排上面的問題,使孩子樂於回答。
如果可以按照孩子的思維習慣,把自然界中無生命的東西編成有生命的故事,這樣既能培養了孩子認真觀察的習慣,又激發了孩子觀察的興趣。
(2)形狀在大自然中,存在著三維空間中的各種不同的形狀。家長可以編制游戲或故事讓孩子有意地注意:
樓房的形狀與結構;
樹的形狀,樹葉的形狀;
汽車的形狀,車輪的形狀;
你所在活動場所的形狀。
也可以提出:
我們今天看到的東西哪些是三角形的、長方形的、正方形的?哪些是圓形的、橢圓形的?
總之,要在游戲中培養孩子對圖形的觀察、辨別及有意注意的能力。
(3)方位家長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樹上有什麼?
再上面有什麼?
樓房前面有什麼?
草地上有什麼?
馬路旁邊有什麼?
與你一起玩的小朋友有哪些?
那些小朋友住在什麼方位?
(4)狀態家長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或以游戲的方式指導孩子:
觀察樂隊里各個角度的動作特點;
鳥是怎麼飛的?
太陽、月亮、星星什麼時候出現?
水、煙霧的形狀變化;
什麼東西能漂在水上,什麼東西會沉下去?
(5)自然現象家長可以讓孩子觀察以下事物:
春天看微風細雨;
夏天看電閃雷鳴;
秋天看萬物變化;
冬天看雪花飛舞;
植物四季的變化;
人們不同時期的生活習慣;
燒水時壺上有什麼現象?
對每一個自然現象都要讓孩子認真地觀察,為了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可以在孩子對自然現象觀察之後,讓他進行描述,若描述得不全面,可以讓他再次觀察,再次描述。
2、多方位訓練觀察
在現代家庭中,為了培養孩子,家長們費盡心機,購置了大量的玩具和學慣用具。但這些投入對孩子智力的開發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或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家長卻很少繼續往下考慮。
不少家長都嘆息:花了那麼多錢,他就專心了那麼一會兒,便束之高閣,不再理會了。其實,如果您把所買玩具再做一些挖掘,觀察力的訓練材料便隨處都是。
請看下面的例子:
分別堆幾套積木,可以堆出各種造型,而如果混合起來,就可以設計出更漂亮的造型了。讓孩子通過對各種積木的特點的觀察,看看能拼出什麼實物模型。
也可以讓孩子在對所有玩具進行觀察之後,縫制一個布口袋,把玩具裝進去,讓孩子伸進手去抓一個,根據手的感覺,說出玩具的名稱。
還可以在看完卡通片之後,讓孩子試著描述片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特點。
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有學問,家長組織親子游戲或帶孩子外出訪朋問友,都是培養孩子有意識的觀察習慣的良機。如果在此時多說一句話,或多提醒一下孩子,效果可能就會大大的不同。
當孩子專心地玩或觀察某些事物時,家長最好不要打擾孩子,或默默地在一旁關注,或悄悄地參與進來,與孩子一起分享觀察的樂趣是有益的。一堆沙子,因其變化多樣,結構鬆散,孩子會久玩不厭。
家長就可參與其中,設立山頭、公路、地道等物,也可進行「打仗」游戲。讓孩子從中領悟出運動變化的道理。
觀察習慣也需逐步形成,還需要創造觀察氣氛。當孩子沒有興趣時,強迫孩子觀察,會形成反抗心理。因此,觀察訓練要抓住時機,有效地進行。
在孩子上學後,家長還要配合老師,進一步對孩子的觀察力進行培養。當孩子的觀察習慣已經形成,且有了較強的觀察力時,就可以放手,讓孩子在自己的探索中前進。
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力2
了解了孩子的觀察力特點後,父母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培養了。
觀察是一個人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觀察是智慧的眼睛,沒有良好的觀察習慣,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就談不上聰明,更談不上成才。這也是很多孩子的學習始終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父母可以這樣做:
1、指導孩子明確觀察目的
孩子在觀察當中,往往目的性不明確,喜歡憑自己的興趣觀察那些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
事實上,孩子的觀察任務,直接影響觀察的效果。觀察目的越明確,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也就越細致、深入,觀察的效果也就越好。
指導孩子明確觀察目的,不僅要教育孩子樹立觀察的意識,認清觀察對於發展自身智力的好處,而且要教育孩子在觀察任何事物時,都要有明確的目的,也就是說觀察什麼,為什麼觀察。
2、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一個人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越強烈,就越具有探索的眼光。如果一個人對周圍的事物都熟視無睹,就不可能發現新事物。
3、讓孩子有計劃地觀察事物
父母要幫助孩子擬訂觀察的計劃,讓孩子明確觀察的對象、任務、步驟和方法,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觀察。
讓孩子觀察的事物應該從簡單到復雜、觀察的范圍從小到大、觀察的時間從短到長,這樣有計劃地指導孩子觀察事物,有利於逐漸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
例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自己種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觀察其變化,並寫觀察日記,父母則不斷給以指導。
這樣,孩子在觀察過程中充滿了興趣,往往可以觀察到豐富的內容,效果也會很好。
4、開闊孩子視野、激發觀察興趣
家長要充分利用周圍環境和自然界千變萬化的特點,擴大孩子生活的范圍,開闊他們的眼界。
隨時隨地激發他們的觀察興趣,引導他們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以及變化過程,如大樹、小草、小動物、日出、刮風、下雨、霜凍等自然事物和現象。
晚上看星星,就給他講一講星系,講一講與星星有關的故事;白天看雲,就講一講雲的形成。
家長要利用有限的空間,種植樹木花草,飼養小動物,為孩子提供一個觀察的場所和氛圍。
5、教給孩子觀察的方法
觀察要講方法,有了科學合理的方法,觀察效果就會事半功倍。在一些范圍大、事物多的場所觀察,可以採用重點觀察法。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引導孩子有選擇地觀察一部分重點景物,如在野生動物園里,著重看幾種珍稀動物。觀察松樹葉子的形狀,可用比較觀察法,比較松葉與一般樹葉形狀的差別;
觀察一道工藝品的'製作過程,適宜採用順序觀察法,以便清楚地了解工藝品的製作步驟;觀察動植物的生長、天氣變化等都可採用順序觀察法。總之,家長要逐步把適合觀察特定對象的科學的方法教給孩子。
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力3
1、不同外觀的容器找東西
准備一個紙盒子、一個奶粉罐子,把孩子感興趣的兩件東西分別放在紙盒子和奶粉罐子里,放的時候要當著孩子的面,然後讓孩子去找出××。
如果做得好的孩子,父母還可以再增加一個物品和相應的容器,三個玩具一起玩。游戲的目的主要是考察孩子的瞬時記憶能力和觀察能力,在觀察和記憶的基礎上建立事物的對應關系。
2、細節觀察找物
准備兩塊一模一樣的毛巾,給孩子看兩件玩具(兩件玩具有比較明顯的大小區別),先告訴孩子玩具的名稱,然後背著孩子把玩具分別藏在毛巾下,讓孩子指指××玩具在哪邊。
3、理解輕重
用一個小木錘和一個塑料空氣錘,分別錘打一塊面團或橡皮泥團,敲擊的時候都是同樣的表情和動作,每次敲完以後讓孩子看看面團,反復幾次後,問孩子哪個錘子敲在手上會特別疼?
先讓孩子指出來,然後再讓孩子把手伸出來「驗證」。敲打孩子時,看孩子是否會有意識的躲避。
4、看多(少)了什麼玩具
在孩子面前擺放上幾件玩具,先讓孩子指認一下都有什麼玩具,然後用布遮住悄悄放上一件(或悄悄拿走一件),看孩子能否覺察出多(少)了什麼,並指出來或說出來。
5、看圖片念兒歌
給孩子看小鴨子的圖片,讓孩子注意觀察鴨子的嘴巴是扁扁的,並提問孩子鴨子怎麼叫喚、怎麼吃東西。然後教孩子念兒歌:「鴨子的嘴巴扁扁的,鴨子高興就嘎、嘎、嘎;
鴨子的嘴巴硬硬的,要吃東西就嘎、嘎、嘎。」邊教孩子念,邊做動作,也可以給孩子套上手套直接配合兒歌跟隨做動作。
6、感知事物整體性
提前准備一些了孩子熟悉的玩具,然後製造一些缺損,比如小白兔(沒有耳朵)、人(沒有胳膊)、小汽車(少了輪子)、小飛機(少了翅膀)。
先提問孩子:「這些是什麼?」等孩子回答以後再問孩子:「它們對不對?哪兒不對?少了什麼?」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游戲,您可以把游戲難度降低,設計一些對稱型缺損。
比如小白兔只是少了一隻耳朵,小汽車只少了一個輪子。這樣易於孩子觀察出錯誤。
1歲半以後的孩子來說可以開始了,但我們不需要孩子能馬上准確地說出或指出缺少了什麼,更多的是引導孩子學會觀察事物的前後變化,從而感知事物的整體性。
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給孩子講解這樣的過程。
比如,給孩子穿鞋後,當給孩子穿上一隻鞋的時候,我們就提示孩子:「怎麼只有一隻鞋呢,鞋有幾只?有兩只鞋,這兒還有一隻。」等等,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事物整體性。
③ 培養幼兒觀察力的方法
如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如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我們都知道要培養幼兒的觀察力首先得培養的是幼兒的注意力,那麼大家知道如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嗎,下面就來看看培養幼兒觀察力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培養幼兒觀察力的方法1
第一,要創造各種條件,讓幼兒多觀察。
可以經常帶領幼兒參觀游覽,讓他觀察樹木花草,飛禽走獸、人們的神態表情、商店的櫥窗布置等。著名法國作家莫伯桑的母親羅拉,在這方面是很出色的。她見童年時代的莫伯桑聰明伶俐,便經常興致勃勃地帶著莫伯桑和他的小朋友,去接觸各種事物,觀察自然,觀察生活,開擴眼界,增長知識。羅拉用自己文化底蘊深厚的眼睛,引領孩子注意大自然的每一個細節,並且用最准確的語言描述自己所經歷的事物,並且從很平淡的事物中找出特徵。她讓孩子去感受藍天下風兒輕柔的吹拂,觀賞浩渺海面上的點點征帆,領略開滿野花的山崗上的清香。孩子們的眼裡閃著驚奇的光輝,用自己有限的語言講述種種動人的事例。莫伯桑成為舉世公認的小說家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是母親羅拉從培養觀察力入手,把他引上了文學之路。
第二給幼兒制定確定的任務和目標。
例如,在一張圖片上畫著幾個孩子做溜冰游戲,有一個孩子把手套丟在不顯眼的地方,可以讓孩子在畫面上把手套找出來。又如,讓孩子從一堆塗有各種顏色的紙板中,挑出兩個顏色相近的紙板;種下兩粒牽牛花籽,一粒種在肥水適宜的盆里,另一粒種在缺肥少水的.地方,觀察哪粒種子先發芽,比較哪一株幼苗長得好。
第三,幫助幼兒掌握觀察的方法,抓住對象的特點,注意容易忽視的細節。
指導孩子有順序地進行觀察:觀察時先中心後四周,由近及遠或從遠到近,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先局部後整體或先整體後局部。例如,觀察一棵柳樹,可以先讓幼兒看到柳樹有樹干,樹枝,樹葉,告訴他地里還有樹根,使幼兒對柳樹有一個完整的認識;然後再分別觀察樹干、樹葉等部分的特徵。
第四,一起做總結。
觀察結束以後,讓孩子把所見所聞闡述一邊,媽媽可以幫他一起做總結,使他能提高到理性認識。
培養幼兒觀察力的方法2
1、讓幼兒明確觀察的目標和任務。
針對幼兒觀察目的性差、容易受到干擾的特點,觀察的目標制訂得越具體明確越好,尤其是要引導他們觀察不易引起他們注意的地方。看圖說話是訓練幼兒進行有目的的觀察的一種方法。剛開始的時候,家長和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慢慢幫助幼兒掌握觀察的要素。
時間長了,他們就學會自己提問,進行主動而有目的的觀察。
2、訓練幼兒觀察力的觀察對象要有吸引力。
剛開始用來觀察的對象應當是幼兒感興趣的或者能夠引起幼兒興趣的。如果讓幼兒觀察的事物過於單調或者十分熟悉,他們就會感到厭倦;而觀察的事物過於復雜、難度太大,他們也會因為沒有成就感而減少觀察的興趣。
3、指導幼兒掌握觀察的方法 。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適合於幼兒的常用觀察方法有:順序觀察法——就是讓幼兒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到後、由近及遠;典型特徵觀察法——先讓幼兒注意那些重要的、典型的特徵,然後再過渡到一般特徵,比較觀察法——同時觀察兩個以上的物體,比較其異同;追蹤觀察法——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最後不要忘了在幼兒觀察結束之後幫助幼兒進行概括和總結,讓幼兒在獲得感性經驗的同時也掌握一些理性的知識,這樣的觀察才是有意義的觀察。
4、多途徑、多渠道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事實上,培養幼兒觀察力的途徑很多。家長和教師應當盡量豐富幼兒的生活,擴大幼兒的視野,讓幼兒廣泛地接觸社會、接觸自然,並且要在這個過程中,善於抓住教育時機對幼兒進行觀察力的訓練和培養。另外,觀察力的發展水平也受到注意力、思維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步進行注意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能夠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反過來,幼兒觀察力的發展也促進了注意力、思維能力,以及記憶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④ 幼兒園老師如何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1.要兒童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激發兒童的觀察興趣。觀察的效果如何,決定於目的任務是否明確。觀察的目的明確,對某一事物的感知就比較完整、清晰,相反,目的任務不明確,兒童就會東看看,西望望,抓不住要領,得不到收獲。有人曾作過試驗,帶二年級學生去參觀盆景,預先沒有向兒童提出觀察的目的任務,讓他們走馬觀花看去。看完後讓他們說出幾種花的顏色,結果很多學生都說不出來,甚至說沒有看到這些花。要使學生的觀察取得成效,教師要明確地向兒童提出觀察的目的任務。例如,在自然常識的教學中,讓學生觀察魚缸里的鯽魚,應向學生提出具體的觀察任務;注意魚的身體的形狀,身體的表面覆蓋著什麼,背部、胸部,腹部、尾部長著什麼。這樣,學生才能觀察到魚的身體結構的特點。觀察的目的愈明確、愈具體,其效果也愈好。 教師給兒童指明觀察的目的任務並使目的具體化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培養兒童能獨立地給自己提出觀察的目的任務。如果學生時時處處依賴教師的指示,觀察力是培養不起來的。要使兒童能獨立地自己提出觀察任務,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觀察興趣。觀察興趣可以通過下列途徑進行培養:一是經常帶領兒童去參觀、游覽;同時給他們講些有趣的故事,如春遊時,讓兒童觀察竹子的生長,給他們講講竹子的故事,使他們逐漸熟悉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二是啟發兒童對周圍的事物多問幾個「為什麼」。例如,「天空為什麼會出現彩虹?」「螢火蟲為個卜么會發光?」「魚兒為什麼會浮上水面?」教師在引導學生積極觀察的同時用生動的言語講清其中的道理。這些方法都會使兒童產生對大自然的觀察興趣,使他們逐步學會自覺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2.要教給兒童觀察的方法。在培養兒童的觀察力時,首先要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並使他們對觀察產生興趣,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使兒童的觀察力得到真正的發展,還必須教給兒童觀察的方法,使他們學會善於觀察的技能。在這一方面,教師應抓好下面的一些工作: 首先,要教育兒童在觀察前作好必要的知識准備。例如,帶領學生到農業展覽館參觀小麥部分,在觀察之前學生應預先對小麥的有關知識,如它的形態,它的生長規律有所了解。觀察前的知識准備愈充分,觀察的效果就愈好。相反,觀察前毫無知識准備,兒童東看看,西望望,觀察效果一定不好。 其次,要指導兒童按計劃地進行觀察。小學兒童在觀察時往往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新奇、有趣的事物上面,而忘掉了觀察的目的任務。根據這個特點,教師應幫助兒童事先制定好觀察計劃,教育他們按計劃進行觀察。例如,讓高年級-兒童觀察學校運動會的場面,教師可以指導他們按照由整體到部分,由輪廓到細節,由近到遠或由遠到近等方面有計劃、有次序地進行觀察。 第三,要引導兒童在觀察時開動腦筋。小學兒童往往只注意觀察那些色彩鮮明、刺激性強的部分,忽視細微的然而卻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根據這個特點,我們教師要特別引導兒童在觀察時開動腦筋。怎樣引導呢?我們可以讓兒童按事物的特點或事物發展的過程進行觀察。事物的特點或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階段的特點,有些是明顯的,有些是隱蔽的,要兒童抓住各種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就會激發兒童開動腦筋,仔細觀察。例如某校二年級教師在帶領學生參觀動物園時,根據各種動物的特點,指導學生作具體的觀察,在寫話課上兒童思維十分活躍,能講出猴子、河馬,老虎、金魚等動物的特點,並能作出比較具體的有條理的描述。我們還可以指導兒童進行對比性的觀察。通過對比,活躍思維,把客觀事物的汜敘、描述得更加深刻。例如讓兒童比較人和魚的身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讓兒童比較一位學習成績有顯著提高的學生,過去和現在在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通過對比,兒童對事物的認識就會更全面更深刻,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這是觀察的最可貴的品質。 最後,要指導學生做好觀察總結。觀察告一個階段後,要進行總結。總結時,學生可以檢查觀察目的是否達到,觀察任務是否完成。總結的形式有書面或口頭的。書面總結除文字記載外,也可以附上圖表、圖樣。通過總結不僅可以提高觀察能力,而且還能提高言語表達能力。 3.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兒童進行觀察訓練。兒童的觀察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教師應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提出不同的觀察要求,對學生進行觀察訓練。例如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向不同年級的兒童提出難易不等的觀察訓練。讓低年級兒童觀察反映日常生活的圖片,進行看圖說話或寫話。中年級兒童可觀察比較熟悉、特點比較明顯的人和事物,寫簡單的觀察日記,如「我們的教室」,「淘氣的小花貓」等。高年級兒童則可觀察特點不外露、需要仔細鑽研的人和事物,與比較復雜的觀察日記,如「熱愛學生的李老師」,「校園新貌」等。每個學期,教師都應有明確的訓練目的,安排一定數量的訓練題目,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訓練。對每次觀察作業,教師都應組織學生進行評議,使他們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
⑤ 如何進行有效的角色游戲的觀察與指導
如何進行有效的角色游戲的觀察與指導
摘 要:角色游戲是幼兒園一種非常重要的游戲形式,強調幼兒在模擬的社會情境中模仿各種社會角色,體驗各種社會角色的語言和行為,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溝通、協商等各種社會技能。如何在幼兒園更好的開展角色游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教師應通過工作匯總的案例,來詮釋自己對如何進行有效地角色游戲的觀察和指導的思考。
關鍵詞:角色游戲;觀察;指導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都有過這樣的困惑:在角色游戲這樣的一種自然、開放、流動的游戲狀態下,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有目的地觀察和指導?觀察與指導過程中重點應該落實到哪裡?哪些才是有效的、有價值的觀察和指導?具體怎樣操作才能使自己做到觀察適時和到位呢?
一、有目的地在預設性角色游戲中進行觀察和指導。
案例一:預設性游戲是指教師預設了相關環境和材料,如娃娃家、小醫院、小餐廳等。在進行這樣的角色游戲的觀察時,要抓住以下幾個要點,那就是目的性、層次性、階段性和多功能性。我們在下面的案例中就會感受到,這是一個不斷觀察、反思、調整的過程這個案例說明了教師要善於在孩子無序的活動中體現出一種有序,並且要善於思考,及時作出有效的調整。
情景一:孩子們一進教室,就被娃娃家中的幾個瓶寶寶所吸引,瓶寶寶分別懸掛在屏風上,形成了自然的區隔,教師指著這些瓶寶寶說:看呀,這些瓶子寶寶都餓了呢,可是它們沒有小手,我們來幫助它們喂點飯飯吧!
材料投放①很多小珠子當作飯和菜。②各種大小、材質的餵食工具,如調羹、筷子、夾子。③不同大小的瓶寶寶,嘴巴的形狀、大小各不相同。
幼兒游戲情況:①挑大的瓶寶寶玩,對於小一點的瓶寶寶興趣點差些,而且容易把小珠子散在地上,造成失敗感。②在挑選餵食工具的時候,喜歡使用真實的工具,也就是他們自己平時使用的吃飯的調羹。③語言發展好一點的孩子會說:乖寶寶,我來做你的媽媽。乖寶寶,多吃點。(模仿碟片小仙女里的話)④過了一段時間開始不滿足於只喂珠子,於是,搬來了其他的積木、娃娃家的模擬食物等都往娃娃嘴巴里喂。⑤也出現一點問題:有的孩子常把瓶寶寶吃的飯放自己口袋裡帶回家;有的孩子在盛飯的時候盛太多了,散了一地後不願意一顆顆的拾(確實太小,全部拾起來有難度)。我跟孩子講了很多次,飯飯帶回去,或者掉了不
拾起來,瓶子寶寶就會沒飯飯吃了,可是效果不大。還有的孩子喜歡偷偷拿了小珠子放在自己的嘴巴里。
教師反思:在孩子活動過程中如何觀察和捕捉有效的行為特別重要,一般情況下,當孩子在專注於玩耍的時候,教師不要介入太多,只要支持他們的行為就可以了。至於把玩具帶回家等情況一般孩子也不是故意的,可以用小寶寶沒飯吃了,誰家裡有飯飯帶幼兒園里來等情景介入的方法,幫助孩子把東西拿回來,還可以和家長聯系,幫助孩子搞明白借幼兒園里的東西明天要送回去。材料投放可以分點層次。如大小不一的食物,讓幼兒可以選擇。對於吃玩具的小朋友可能因為年齡關系搞不清是假的、不可以吃的概念,教師要及時制止,讓他了解小朋友吃的東西和瓶寶寶吃的東西不一樣,等他略大些自己就會明白的。
二、靈活應對突發性事件,進行觀察與指導
案例二:在游戲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們出現一些突發性的事件,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觀察和指導呢?我覺得作為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是不容忽視的6我們要善於從孩子的游戲行為中觀察到他們的真正的需求,引導在他們在自由、自主、自發、隨意的活動中,有序地進行學習。
觀察記錄:今天娃娃家裡可熱鬧了,客人們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嘗著爸爸為他們准備的美味佳餚,忽然,只聽砰的一聲。只見雋雋用手一個勁地將桌上的那些美味佳餚推倒在地,一邊推一邊嘴裡還不停地嘀咕著什麼?這時,娃娃家裡已是一片狼藉了。
觀察分析:游戲中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教師首先要正確看待孩子的行為,不能馬上否定孩子,然後進行引導,讓其學會用適當的方式來表達宣洩自己的情感。比如讓孩子知道生氣以後要把自己生氣的原因講出來等,從而讓他們在游戲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夥伴關系。
觀察指導:觀察到這樣的情況後我適時介入了游戲,扮成娃娃家外婆來做客了。我摸摸他的頭用平靜溫和的語氣問道:雋雋,為什麼生氣啊?快告訴外婆,看看我能不能幫助你。他撅著小嘴點點頭:爸爸和客人都不讓我坐在桌上吃飯,所以我生氣了。可是,我們坐不下了啊!當爸爸的舟舟說。原來是這樣,自己不高興了,就扔玩具啊,那玩具不高興了。怎麼辦啊?玩具不高興了會跑掉了不和小朋友玩了,當媽媽的若溪搶著說:以後想玩的時候找不見的。雋雋低著頭不說話。我說,我們先把小玩具撿回來吧,有事情我們商量解決,相信娃娃家爸爸媽媽一定會想出辦法讓雋雋坐在一起吃飯的然後,我假裝有事離開了娃娃家(其實在暗中觀察)。過了一會,只見他們把吃飯的桌子拉出來一點點,以便再放下一張椅子,然後就高高興興一起吃飯了。
觀察反思:教師在指導孩子游戲的時候,不宜如巡視員一般監督幼兒,而是要在一旁多觀察、等待。只有發現幼兒多次嘗試仍無法解決問題時,教師才宜以教育者或游戲者的身份適當介入指導。另外,游戲中遇到的突發性問題,教師要用智慧引導孩子自己去試著解決問題,而不能包辦代替,或者幫助孩子出謀劃策,這樣能提高孩子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上面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了教師在觀察指導角色游戲中的回應策略的靈活性,其不動聲色地使用了潛移默化情景介入、直接提示等指導方法,幫助孩子們化解了一場風波。
⑥ 在活動中如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尤為重要,因為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可觀察並不是簡單地通過眼睛看這種單一的活動,它是集視、聽、嗅等感官綜合的活動,並且和思維活動緊密結合。有了良好的觀察能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其他能力的培養。
一是要引導幼兒觀察。幼兒的觀察注意力差,易受客觀環境和主觀情緒的影響,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觀察,使幼兒保持穩定的注意,使觀察得以長時間進行。比如,幼兒們都知道蝴蝶長得漂亮,但往往不知道它是害蟲。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去野外,指導幼兒觀察蝴蝶的生長演變過程,使他們懂得,采粉蝶是小青蟲變的,花蝴蝶是毛毛蟲變的,它們都吃菜葉和樹葉,都是害蟲。
二是要鼓勵和啟發幼兒提問。觀察能使幼兒對各種事物產生興趣,濃厚的興趣又會把觀察引向深入。幼兒在觀察活動中出於好奇會時常發問,教師要有耐心,首先給予表揚,然後給予科學的回答,並引導他們繼續觀察、分析、比較和概括。比如,當幼兒提出「汽車為什麼會跑」時,教師可以告訴他們汽車有發動機,能夠產生動力,所以會跑。當孩子們明白後,教師可趁機向孩子們提出「飛機為什麼能在天上飛,輪船為什麼能在水中開」等問題讓幼兒思考,幫助他們養成自覺觀察事物的習慣,培養其自覺觀察事物的興趣。
三是利用時令特徵來培養幼兒的觀察興趣。春天來了,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找春天」的游戲激發幼兒觀察的興趣,請他們從自己身上、家裡和幼兒園內尋找春天來了的信息。孩子們會說,「我身上的棉衣脫下來了」「我家的暖氣不開了」「幼兒園的樹枝發芽了」,等等。秋天來了,教師可以選擇秋高氣爽、陽光明媚的日子,帶孩子們去秋遊。孩子們通過觀察秋天的各種景色,懂得金秋季節是收獲的季節這一結論。利用時令特徵,開展各項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幼兒的觀察興趣。
四是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讓幼兒飼養小動物和種植植物,並讓幼兒參觀圖片、實物展覽,使幼兒在種養、參觀過程中培養觀察興趣。
⑦ 如何利用游戲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方法: 1、要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2、在引導幼兒觀察事物時,要幫助孩子了解觀察的目的,鼓勵孩子認真觀察,不要輕易放棄,輕易離開被觀察物,特別是幼兒自主觀察能力低,更需要家長加以指導,鼓勵孩子觀察的每一個新發現,從而能夠堅持下去,達到觀察的目的。 3、要鼓勵幼兒多角度,多方位觀察事物。 比如觀察小動物,小兔子的特徵,外形,如何喂養,喜歡什麼,為什麼跑得快,怎麼跑的等等,鼓勵孩子運用各個身體部位和器官去了解和思索,用手摸一摸,用鼻子聞一聞,並把了解到得信息表達給家長,家長可以在這個時候去肯定,或引導孩子確定正確的信息 4、要引導幼兒把類似的事物對比,比較來進行觀察,通過比照,獲取知識,然後加以印證,這樣來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培養孩子的求知慾。 5、隨著孩子的成長,要逐步培養孩子自主觀察的能力,並要求孩子能通過長期的觀察,持之以恆,達到積累更多的知識的目的。 6、幼兒的興趣也是與大人的興趣息息相關的,幼兒觀察到的信息反饋給家長,家長一定要採取積極態度,鼓勵孩子的每一步成長,並在孩子傳達的觀察到的信息時,要與孩子的興趣保持一致,並表現出很高興了解到這些信息,這將極大地鼓勵孩子的觀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