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後有哪些游戲
Ⅰ 70後童年的經典游戲有哪些
1、丟手絹: 丟手絹,又叫丟手帕,我國傳統的民間兒童游戲。開始前,准備幾塊手絹,然後大家推選一個丟手絹的人,其餘的人圍成一個大圓圈蹲下。如果最後被抓住,則要表演一個節目,比如跳舞、歌謠、講故事等。
Ⅱ 我是零零後,我是2000年的,請問一下,你們七零後八零後和九零後小的時候都喜歡玩什麼游戲
我是八零後的
1.跳皮筋,這個不管南北方的八零後應該都不陌生,記得小時候下課後的十分鍾都會抓緊時間玩一會,有時候男生也會加入,三個人,五個人,八個人,跳著笑著,歡樂著。同款游戲還有跳繩。
2.踢毽子,這個也是南北都玩的游戲,分好組,一個毽子,只要是平地就可以,各種踢法上陣,比誰多,定個數額比誰先到,也是男女生可以一起玩的游戲
3.談彈珠,就是那種小的玻璃球,現在的孩子很少看到玩了,不過八零後小時候這個游戲一般都是男生的最愛,或蹲或趴的找角度,比精準,有時候也會弄的一身土,即使會遭家長批評,仍然樂此不疲
還有很多寫不完的。
Ⅲ 80年代的游戲有哪些
1,《魂斗羅》
《魂斗羅》(Contra)是由Konami於1987年推出的一系列卷軸射擊類單機游戲。該游戲的故事背景是根據著名恐怖片《異形(Alien)》改編。
2,《推石小子:寶石》
《推石小子:寶石》(Boulder Dash : Rocks)游戲由德國1010TACLE STUDIOS AG工作室製作,是游戲史上具有相當長歷史的電子游戲之一。游戲擁有眾多可愛的人物角色。
3,《吃豆人》
《吃豆人》(Pac-Man)是一部由同名街機游戲移植至Atari 2600平台的游戲,最早由南夢宮公司於1980年在街機上推出,後由雅達利公司於1982年3月中旬發售Atari 2600版。
4,《洛克人》
《洛克人》(Rockman)是由Capcom開發的系列動作類電子游戲。於1987年發行。適用於家用機FC、SFC、Wii、PS2,掌機GB、GBA、NDS、3DS、PSP等。
5,《銀河戰士》
《銀河戰士》(METROID)是任天堂開發的一款動作游戲,於1986年在日本發行。首次在傳統橫版動作過關游戲的基礎上加入可自由探索的2D沙盤地圖,裝備、道具和能力升級等RPG要素。
Ⅳ 70後的游戲有哪些
超級瑪麗、魂斗羅。
70後玩的游戲是以前的游戲光碟,裡面有超級瑪麗、魂斗羅、冒險島等游戲。
玩家控制游戲人物用各種方式消滅敵人或保存自己以過關的游戲,不刻意追求故事情節,設計主旨是面向普通玩家,以純粹的娛樂休閑為目的,一般有少部分簡單的解謎成份,操作簡單,易於上手,緊張刺激,屬於「大眾化」游戲。
Ⅳ 70後童年100個經典游戲有哪些
1、跳皮筋
皮筋是用橡膠製成的有彈性的細繩,長3米左右,皮筋被牽直固定之後,即可來回踏跳。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兩組比賽,邊跳邊唱非常有趣。先由倆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長,其他人輪流跳,按規定動作,完成者為勝,中途跳錯或沒鉤好皮筋時,就換另一人跳。
Ⅵ 80/90後那些年玩過的童年游戲有哪些
小時候和同學一起跳橡皮筋,然後自己做個鐵環滾鐵環,還有自己做一個小的沙包,然後許多小朋友一起丟沙包,還有把玉米粒穿成一串兒,然後扔著玩。
Ⅶ 七十年代常玩的游戲有哪些
1、打彈珠
又叫「彈玻璃球」、「彈球兒」、「打珠子」、「打玻璃珠」,一種流行於20世紀下半葉的兒童游戲。彈玻璃球,是一項世界性兒童游戲,各國兒童都會玩兒。
玩的人各出數枚,輸者將喪失對玻璃珠的所有權。玩法通常是「出綱」或「打老虎洞」:在地上畫線為界,誰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輸。
2、摔泥炮
隨便挖一團黃泥,在屋檐下的石階前,或者村裡的曬谷坪上,用小手抹乾凈一塊地方,再用嘴吹一吹,然後往那兒一蹲,就抓著泥巴揉起來。是把一團泥巴做成小碗狀,然後用力反摔到地上,比賽誰摔出的響聲大,誰摔出的洞大。
3、跳房子
也叫跳飛機,是一種世界性的兒童游戲,也是中國民間傳統的體育游戲之一,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相當普遍,在有些兒童游樂場、公園和小學操場等都會有跳房子的位置。有時就算在一塊空地上,只要有一根粉筆或樹枝,小朋友亦會在地上畫起「跳房子」的九個格,然後一起玩。
4、扔沙包
3個人就可以玩,用有點重量而沒有邊角的東西(例如一小包瓜子)作為「投殺」武器。在規定場地內兩邊都用沙包投擲站在中間的人,中間的人若被沙包打中則下場,只要用手接住「打手」們扔過來的沙包就能多一條命。
5、跳皮筋
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繩、跳猴皮筋,是一種適宜於兒童的民間游戲,約流行在20世紀50至90年代。皮筋是用橡膠製成的有彈性的細繩,長3米左右,皮筋被牽直固定之後,即可來回踏跳。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兩組比賽,邊跳邊唱。
Ⅷ 回憶童年系列玩具——7080後6種經典玩具,再回不去的時光
形狀上半部分為圓形,下方尖銳。從前多用木頭製成,現代多為塑料或鐵制。玩時可用繩子纏繞,用力抽繩,使直立旋轉。或利用發條的彈力旋轉。傳統古陀螺大致是木或鐵制的倒圓錐形,玩法是用鞭子劈。現代已有用發射器發射的陀螺。當然,還有一些「手捻陀螺」十分普及。陀螺,是青少年們十分熟悉的玩具。風靡全世界。中國是陀螺的老家。從中國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掘了石制的陀螺。
流行於二十世紀六七八十年代,用一根繩子結成繩套,一人以手指編成一種花樣,另一人用手指接過來,翻成另一種花樣,相互交替編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編翻下去為止。這個游戲最大的樂趣在於翻出新花樣,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
洋畫的紙牌的形狀及大小都不一定,台灣以直徑約4~5cm並帶有花邊的圓形居多,香港則以長方形居多,材質則以2mm左右的厚紙板為主。紙牌上面通常印有各式各樣色彩豐富的圖案,圖案的美觀及稀有是兒童評判該紙牌價值的依據之一。其游戲型態相當豐富,而且因為對抗性和搜集性強,特別受到男童的喜愛。在電子游戲盛行前,和彈珠、竹槍等同被兒童視為「寶物」,經常隨身攜帶,也是兒童在同儕間顯現地位的象徵之一。
泡泡膠就是一個小盒子,裡面有吹管以及一卷膠,將膠塗在吹管的一頭,另一頭用嘴輕吹,一個膠做成的泡泡就形成了。
1982年日本將專業競技用的無線電搖控賽車加以縮小,去掉轉向及搖控裝置,成功製造了第一台微型的四輪驅動 的賽車,英文的「MINI」,中文是微型的意思。其諧音乃「迷你」於是人們喜歡將微小的東西都叫「迷你」。迷你賽車從誕生的那天起,就以模擬、新穎的外型、強大的動力,閃電般的速度,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青少年,風靡了全球。
《俄羅斯方塊》是一款由俄羅斯人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於1984年6月發明的休閑游戲。由小方塊組成的不同形狀的板塊陸續從屏幕上方落下來,玩家通過調整板塊的位置和方向,使它們在屏幕底部拼出完整的一條或幾條。這些完整的橫條會隨即消失,給新落下來的板塊騰出空間,與此同時,玩家得到分數獎勵。沒有被消除掉的方塊不斷堆積起來,一旦堆到屏幕頂端,玩家便告輸,游戲結束。
END
生命太短,沒有時間留給遺憾;
若不是終點,請微笑一直向前!
toy醬為90後小生
愛閱讀愛旅遊愛思考愛創作愛交友愛toys。
Ⅸ 八零後和九零後們還能想起小時候玩過的哪些游戲
80/90後長大了。憶起童年時代,宛若一場清夢,久久不願醒來。睜開眼睛看看這飛馳的時代,華麗而耀眼,但是卻無法找回那個伴著蟬鳴和蛙叫走過的一個又一個夏天。 這里為大家搜羅整理了80後在童年時期經常玩耍的民間 游戲 ,以紀念那些消逝的美好時光。讓這些熟悉的畫面帶我們一起重溫兒時的珍貴記憶吧。
2.打沙包:
懷舊指數:★★★★★ 生命力:★★★ 運動指數:★★★★★
這個原本是女孩子的專利咯,不過慢慢的男孩子也來玩了,好像是很少抗議男女合作的 游戲 ,分好多種,圖上的這種最有意思,還記得丟沙包的喊「吊彈」然後對面的人快速接到沙包然後就有機會快速「斬殺」中間的一個隊員,如果中間的小朋友接到包,還可以多獲得一條「命」自己用或者救一個已經下場的隊員。
3.騎馬打仗:
懷舊指數:★★★ 生命力:★★★★運動指數:★★★★★首先十幾個孩子分成兩撥,然後自願組合,兩人一組。(一般比較高大的孩子當馬,把另一個背起來。) 只要把人從馬上拉下來或使對方連人帶馬一起摔到,對方這一對就得下場。直至對方一對都不剩。
4.攻城:
懷舊指數:★★★★★ 生命力:★★★★★ 運動指數:★★★★★
需要一塊較大的場地,一種玩伴需6人以上,另一種僅限8人玩。把人分成數量相等的兩組,在地上劃好「城」,一方攻,一方守。守城方只能在劃好的通道里行動,進攻方必須一層層通過這些「要塞」,防守方可以用手、身體去接觸進攻方,只要摸到身體,對方就「死」了出局,防守方踩線也要出局。最終只要有人勝利到達終點, 游戲 就結束。
5.丟手絹:
懷舊指數:★★★★★ 生命力:★★★★ 運動指數:★★★★★
開始前,大家推選一個丟手絹的人,其餘的人圍成一個大圓圈蹲下。 游戲 開始,大家一起唱起《丟手絹》歌謠,被推選為丟手絹的人沿著圓圈外行走。在歌謠唱完之前,丟手絹的人要不知不覺地將手絹丟在其中一人的身後。 被丟了手絹的人要迅速發現自己身後的手絹,然後迅速起身追逐丟手絹的人,丟手絹的人沿著圓圈奔跑,跑到被丟手絹人的位置時蹲下,如被抓住,則要表演一個節目,可表演跳舞、講故事等。 如果被丟手絹的人在歌謠唱完後仍未發現身後的手絹,而讓丟手絹的人轉了一圈後抓住的,就要做下一輪丟手絹的人,他的位置則由剛才丟手絹的人代替。
6.捉迷藏:
懷舊指數:★★★★★ 生命力:★★★運動指數:★★★★★
首先選定一個范圍,大家經過猜拳或一定規則之後,選定一個人先蒙上眼睛或背著大家數數,可長可短,而其他人必須在這段時間找到一個地方躲藏,時間到後那個人去找其他人,最先找到的人為下一輪找的人.沒有被找到,且最後回到出發點沒有被尋找者發現的人,將不參與第二局的猜拳,直接成為躲藏者。 游戲 可反復進行。
7. 跳房子 懷舊指數:★★★★★ 生命力:★★ 運動指數:★★★★★
懷舊玩法:地上畫著很多方格,有12格、6格等,然後用算盤珠兒串成一圈,算是跳房子的用具。將算盤珠兒扔在「房子」里,單腳站立,站進房子,單腳將算盤珠按順序踢進指定格子。
它們告訴我,那裡是我永遠的家。我也願找回自己的童真,重新回到他老人家的懷抱。畢竟這個世界太讓人累心了,我想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放鬆下來。處在一種安靜的環境中,讓自己的身心徹底放鬆下來。無論之前的榮耀有多高,有多少,它最終都會化為烏有。唯有這生活,只有自己體驗過才知道他的美好。
相信許多九零後的小夥伴小的時候沒有電腦沒有手機,就靠著那種帶手柄的 游戲 機過活了,今天我就來盤點小時候玩過的 游戲 機,滿滿都是回憶!
當年一句「小霸王其樂無窮啊」是多少孩子的夢想,真的是做夢都想擁有的神器!兩個人打 游戲 ,七八個人圍觀,那種感覺真的是很難再找到了!比如經典的《超級瑪麗》《魂斗羅》《雙截龍》《坦克大戰》《赤色要塞》《綠色兵團》《沙羅曼蛇》《冒險島》等等還有很多很多,真的是童年的樂趣。每每上學放學的時候大家討論每一關該怎麼怎麼打。
我們那時候也叫黑卡 游戲 機,因為不知道具體應該叫啥,只能用顏色來區分。相對於紅白機,黑卡機的 游戲 感要提升很多了,畢竟世嘉公司在當時還是很有實力的。比較經典的 游戲 比如《幽游白書》《戰斧3》《懲罰者》《怒之鐵拳》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不過黑卡機就不是一般家庭能消費得起了。基本上都是花幾塊錢再外面的小房子玩,零花錢不多的小孩子就湊湊,然後倒著玩。
我們也稱為碟機,感覺 游戲 機用光碟玩,簡直不可思議,那畫面太精緻了,真的是完美!從來沒見過 游戲 還能這么玩。第一次玩PS機時候,真的是道都走不動了,就直勾勾的站在那看人家玩,而且還看得津津有味。PS機真的是消費不起,連湊湊的錢都不夠~~允許我此處做一個悲傷的表情…比較經典的有《拳皇97》《鐵拳3》《足球》《古惑狼3》《勇者斗惡龍》系列《惡魔城》系列《合金裝備》等等,也是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是真真切切的第一次接觸網路 游戲 ,我還依稀記得當年放學後,大傢伙兒一股腦的都跑去網吧場景。那個年代電腦真的是稀罕物件,誰也沒見過,用現在話說 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網吧也沒有年齡限制誰都可以去,只是後來才不讓未成年人進。又扯遠了,回憶真是太美好,說說經電腦 游戲 吧。最經典的我猜你們會說《cs》《星際爭霸2》《石器時代》《魔力寶貝》《傳奇》《千年》《紅警》《95紅警》等等,不過在當時最火的全網吧所有人都玩的《半條命》,真是火遍了大街小巷,之後才有了經典中的經典《cs》。
科技 發展的今天,各種 游戲 機也都有了,但是卻沒有了當年玩 游戲 的玩伴,以及我的熱血和激情,雖然依舊保留著曾經的 游戲 夢,但卻只能留下懷念,懷念啊我們的青春,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首先分一下「戰場」
街機廳:《恐龍快打》《吞食天地》《西遊釋厄傳》
索尼廳(小時候玩PS2和Xbox的地方):《鬼泣》系列、《三國無雙》系列、《吉他英雄》系列、《光環》系列、《戰爭機器系列、《忍龍》系列、《實況足球》系列。
網吧:《勁樂団》、《勁舞團》、《跑跑卡丁車》、《DNF》、《CS》、《CF》、《魔獸世界》、《魔獸爭霸3》。
家中小霸王 游戲 機:《魂斗羅》、《超級馬里奧》、《馬戲團》、《雙截龍》、《忍者神龜》。
嗨呀,真是滿滿的回憶。
丟沙包,男生們的最愛之一,總是希望能夠多抓住幾個,續幾條命! 每個大概有半斤重,非常考驗臂力 彈玻璃球,時常需要爬在地上,衣服經常臟的全是土 那時候地上全是土,只為贏一兩個玻璃球 抓石頭小手被磨得紅紅的 石子也是小朋友的好玩伴 這也是女孩子很喜歡的 游戲 跳方格,也叫跳格子,跳飛機,里邊時常放一塊石頭,踢來踢去 小女孩絕對是這個 游戲 的霸主 紙飛機,飛在空中的紙飛機 翻繩,總有翻亂的時候 玩彈弓,打鳥是彈弓的用武之地 滾鐵環,那時候女生是很少玩的,速度可快可慢 經常在一起比賽,誰滾的遠誰贏
Ⅹ 80、90後玩過哪些游戲
雖然80、90年代的孩子沒有網路,但童年依舊過得有滋有味。丟沙包、跳皮筋、捉迷藏等等這些游戲對於80、90這一輩的人,可以說是相當親切。在這個物慾橫流,到處充滿鋼筋水泥的時代,不免會讓人有些懷念。
那個時候的一年四季好像都充滿著歡聲笑語,在大自然中無憂無慮地奔跑。
春天的時候大地復甦,柳樹抽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那時候的農村還沒有成片的工廠和水泥建築,有大片的麥地可以供孩子們撒花。幾乎把整個寒假都過成了從家到麥田的兩點一線生活,無憂無慮,盡情奔跑,別提多開心了。即使寒假開學也會意猶未盡,每天下午放學趕緊扔下書包,趁著春天的尾巴,再讓自己的各式各樣的風箏在天空盡情飄揚一陣。
從前沒有網路,自然沒有現在的生活這么便捷。但是以前的快樂好像更純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更近。從來不需要考慮什麼充值辦卡,也不用追究輸贏,只需要敞開了去玩就好,相信80、90的一些小夥伴都非常想念那個時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