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案例中如何擬定觀察要點
Ⅰ 如何在游戲中對幼兒進行有效觀察
對幼兒的游戲進行觀察是教師有效地指導和豐富幼兒游戲的前提。通過觀察,教師可以了解到何時應為幼兒的游戲提供額外的時間、空間、游戲材料或經驗准備,以擴展和豐富進行中的游戲情節。教師何時參與游戲或同伴何時給予幫助是適時的,教師怎樣參與以及同伴怎樣幫助是適合幼兒游戲需要的,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一、幼兒游戲觀察的一般原則
為了獲得幼兒游戲行為的准確信息,觀察者不論採用何種觀察方法,都應遵循以下原則:
1.應明確觀察的目的,並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
2.觀察應在確保幼兒有機會展示他們所有游戲能力的情境中進行,既保證幼兒有豐富的、能引發他們各種游戲行為的材料,又保證幼兒有充分的游戲時間。
3.如果可能,應保證對幼兒室內和室外游戲進行觀察。研究表明,有些幼兒在室外游戲比在室內游戲更能表現出較高的社會性和認知水平。
4.應在幼兒彼此熟悉並熟悉環境後才開始對幼兒進行觀察。在與熟悉的同伴遊戲時,幼兒會展現較高水準的社會性和認知水平。若開學初就進行觀察,可能會低估幼兒真實的游戲能力。
5.應持續觀察,以確保記錄的是幼兒典型的游戲行為。
二、幼兒游戲的觀察記錄
游戲觀察記錄的方法一般有三種:行為核對表、等級量表和軼事記錄。觀察者在決定使用何種記錄方法時,應在「易於使用」和「豐富描述」兩者之間作出選擇。
1.行為核對表
行為核對表主要用來核對幼兒在游戲中重要行為的出現與否,觀察者預告將准備觀察的項目列出,當出現此項目行為時,就在該項上畫「√」。運用行為核對表進行的游戲觀察比較系統,記錄信息更快捷。
2.等級量表
等級量表與行為核對表有相似之處,兩者都關注特定的游戲行為,便於記錄信息。然而,等級量表不僅僅簡單地顯示幼兒出現或未出現的行為,觀察者還可以自己決定幼兒呈現的游戲行為的等級,並評價這些游戲行為的質量。等級量表可用於評價那些難以量化的游戲行為及其品質。
Ⅱ 小班角色游戲觀察要點是什麼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角色游戲是3—6歲幼兒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戲。對於這一時期孩子的生活、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小班幼兒具有強烈的模仿性,在角色游戲過程中,他們不斷模仿成人的行為,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他們的語言、動作、社會交往、生活經驗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隨意性,生活經驗少,且剛剛接觸游戲。所以扮演角色能力差,游戲水平低下。那麼如何提高小班角色游戲水平呢?本人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從分析小班角色游戲特徵入手,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
一小班角色游戲特徵
1. 游戲情節簡單而零散。
由於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隨意性。生活經驗少,且剛剛接觸游戲,所以游戲中反映出來的內容簡單,情節單一、零散。如「媽媽」喂娃娃、抱娃娃、給娃娃穿衣或打電話、掃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內容。或者是爸爸燒飯、媽媽燒飯、你喂娃娃、我也娃娃。游戲情節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間缺乏聯系。
2. 游戲動作重復而簡單。
由於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小手肌肉發育不夠完善,喜歡做重復動作。所以小班幼兒在游戲時,多是簡單的重復動作,較少的系列動作是憑興趣操作材料。如反復地做切菜動作、炒菜動作、反復做接水、飲水動作。但有時有感興趣的材料也會出現一序列動作。如幼兒會假想娃娃餓哭了,於是連忙泡奶、餵奶等動作。
3. 游戲語言交往較少。
由於小班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幼兒游戲中大多是平行游戲,幼兒獨自操作材料。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無語。一起玩時也是各說各的話,專心於自己的游戲,旁若無人,有時也有一些簡單的對話,但是是圍繞模仿的材料開展的,如:錫凱拿著酸奶瓶說:「喝酸奶吧!」銳涵接過酸奶喝了一口說:「好甜呀」,然後又進行自己的游戲。
4. 游戲時缺乏角色意識。
幼兒游戲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如:爸爸、媽媽、奶奶、爺爺等。但幼兒經常滿足於擺弄操作材料,未意識到扮演的角色。有時扮演的角色也會經常轉移。這是因為幼兒的角色意缺乏。游戲中的興趣和注意力不穩定,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例如:他當弟弟時,看到爸爸打電腦玩得特別高興時,他就放下手中的掃把,也去打電腦。可當他看見爸爸泡茶招呼客人很有趣,他就放下手中的鍵盤也要泡茶招呼客人。
5. 游戲時是依材料而進行的游戲。
由於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特點,小班幼兒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實物或是具體形象的材料。游戲中動作交往多於語言交往。更多依賴玩具進行游戲,滿足於玩具的擺弄,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奶茶店的服務員,埋頭配奶茶,對來買奶茶的客人置之不理。
二 小班角色游戲指導策略
依據小班角色游戲特點,結合小班角色游戲目標,我對小班角色游戲進行一些嘗試,總結出如下幾方面的經驗。
(一) 豐富幼兒生活經驗,是角色扮演、情節發展的前提條件。
角色游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反映。生活經驗越豐富,孩子在游戲中就越積極,角色扮演越逼真,情節越豐富,孩子們自然玩得開心。反之,游戲就會變得枯燥無味,甚至不能持續。教師就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強化、豐富孩子的生活和知識經驗,從而激發幼兒扮演角色的願望。豐富的渠道很多。
首先,引導幼兒觀察父母的活動。因為小班角色游戲主題主要是娃娃家。游戲內容大多反映父母對娃娃的關心、照顧。所以我通過提醒幼兒注意觀察父母在家做得事情、說的話,及爸媽對自己的關心,然後在游戲時將觀察到的內容運用在角色扮演中,慢慢地孩子對爸媽在家所做的事情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和體驗,娃娃家的內容就更豐富了。
其次,引導家長帶幼兒觀察周圍環境。在生活中細致觀察,獲得感知越豐富,在游戲中扮演角色越逼真。所以在開學初的家長會便已向家長闡述小班幼兒角色游戲的目的意義及即將要開展的游戲主題。引發家長隨機帶幼兒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觀察周圍的生活。為本班開展系列主題游戲做好充分的准備。
再次,啟發生活,歸納生活印象。通過晨問啟發談話:周末父母和孩子一起做過開心的事情:如爸爸帶一家到XX地方旅遊、拍照;爸爸媽媽為我過生日等。引發孩子把這些深刻的生活印象運用到游戲中,孩子便會在所進行的角色游戲中更加融入角色,使游戲內容變得充實新穎。
最後,滲透情境化的小游戲。如:情境教學「小貓做客」,為豐富游戲情節,提高語言交往埋下伏筆。孩子們把情境游戲中學會的動作敲門,使用禮貌用語,學會接客運用到了角色游戲中。在游戲中,幼兒反映「做客」的情節,這就是教學小游戲為他們引發「做客」反映。幼兒在游戲中也倒鄰居娃娃家做客,主人禮貌待客。運用做客,請喝茶,推動游戲情節,提高孩子語言交往能力。
(二)創設溫馨游戲環境,提供適宜材料,萌發進入游戲的願望。
1.根據小班幼兒特點創設溫馨、有意境而又豐富的游戲環境。
小班幼兒的教育重點是發展幼兒情感、動作、語言,有扮演角色的願望和意識。由於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的改變,進入幼兒園成了小班幼兒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他們伴有恐懼、依戀家的心情。他們需要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需要情感安慰。因此,小班的游戲環境不僅要考慮美觀性、教育性、情境性,更要注意游戲環境的人文性,即游戲環境的情感傾向。以「幼兒熟悉,能給他們帶來溫馨、有意境感覺為原則,創造能夠吸引幼兒,又讓幼兒感到溫馨、安全、萌發介入的豐富的游戲環境。如:教室里設置4個和區域整合的、充滿意境而又溫馨的娃娃家。每個娃娃家因地制宜顯得既寬敞又溫馨:有置電腦、電視,配備逼真形象鍵盤、遙控,鋪著整潔鮮艷床罩的小床和茶幾,迷你而大方的煤氣灶台、可愛迷人的梳妝台等。這一切的一切無不讓每個孩子著迷。他們每天都會走進娃娃家去看一看摸一摸,隨意擺弄或添置一些玩具和場景,從而不斷積累經驗產生游戲的靈感。
2.有針對性的投入適宜小班幼兒操作的玩具材料。
魯迅說:「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可見玩具和游戲材料是開展游戲的物質條件。教育家陳鶴琴說:「我們要重視選擇各種適宜的玩具,並把玩具作為教育孩子促進認識、發展想像、鍛煉身體、培養高尚道德行為的一種手段。」小班幼兒喜歡角色游戲,雖然游戲情節簡單,喜歡重復而簡單的動作,但是逐漸從獨自游戲發展到共同游戲,各主題之間也開始聯系。所以,我供給小班孩子相同種類的玩具數量稍多,如娃娃家的玩具4套。玩具的體積較大、顏色鮮艷、形態迷你逼真。還有許多現成的玩具,如奶粉、奶罐、茶杯、茶幾等,使孩子見了這些迷你逼真的玩具就產生對游戲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滿足每個孩子扮演角色的需求。例如娃娃家游戲時,我為孩子們提供每個一個絨布娃娃,這個娃娃就是孩子扮演角色的必須材料,它激起孩子想扮爸媽的願望,讓每個孩子學抱娃娃,學哄娃娃。然後,再逐漸投放與主題有關的操作材料,如自製的成品玩具電視機、茶幾、煤氣灶、電腦、洗菜盆、刀。這些自製的玩具都比較大而鮮艷、擺放平穩,便於孩子操作。這樣與之相應的動作也就表現出來了。由於環境的溫馨、意境、寬敞而豐富,我班的孩子也能表現出系列的操作動作。如洗菜的系列動作:如開水龍頭——洗菜——切菜——下油下鍋——炒菜——上鍋。以上主題材料的投放除了大大激發幼兒扮演角色的興趣,還發展幼兒的動作,提高游戲質量。
(三)把握有效時機介入,關注幼兒活動,促進游戲開展。
小班幼兒的角色游戲還是比較弱的,游戲目的性較差,操作時有意注意的穩定性較低。他們雖然扮演了角色,但不明確應該如何去做,在游戲過程中還常常忘記自己是什麼角色,經常滿足於擺弄操作材料,未意識到扮演角色。教師應該圍
Ⅲ 如何進行有效的角色游戲的觀察與指導
一、有目的地在預設性角色游戲中進行觀察和指導。
案例一:預設性游戲是指教師預設了相關環境和材料,如娃娃家、小醫院、小餐廳等。在進行這樣的角色游戲的觀察時,要抓住以下幾個要點,那就是目的性、層次性、階段性和多功能性。我們在下面的案例中就會感受到,這是一個不斷觀察、反思、調整的過程這個案例說明了教師要善於在孩子無序的活動中體現出一種有序,並且要善於思考,及時作出有效的調整。
情景一:孩子們一進教室,就被娃娃家中的幾個瓶寶寶所吸引,瓶寶寶分別懸掛在屏風上,形成了自然的區隔,教師指著這些瓶寶寶說:看呀,這些瓶子寶寶都餓了呢,可是它們沒有小手,我們來幫助它們喂點飯飯吧!
材料投放①很多小珠子當作飯和菜。②各種大小、材質的餵食工具,如調羹、筷子、夾子。③不同大小的瓶寶寶,嘴巴的形狀、大小各不相同。
Ⅳ 如何進行有效的角色游戲的觀察與指導
如何進行有效的角色游戲的觀察與指導
摘 要:角色游戲是幼兒園一種非常重要的游戲形式,強調幼兒在模擬的社會情境中模仿各種社會角色,體驗各種社會角色的語言和行為,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溝通、協商等各種社會技能。如何在幼兒園更好的開展角色游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教師應通過工作匯總的案例,來詮釋自己對如何進行有效地角色游戲的觀察和指導的思考。
關鍵詞:角色游戲;觀察;指導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都有過這樣的困惑:在角色游戲這樣的一種自然、開放、流動的游戲狀態下,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有目的地觀察和指導?觀察與指導過程中重點應該落實到哪裡?哪些才是有效的、有價值的觀察和指導?具體怎樣操作才能使自己做到觀察適時和到位呢?
一、有目的地在預設性角色游戲中進行觀察和指導。
案例一:預設性游戲是指教師預設了相關環境和材料,如娃娃家、小醫院、小餐廳等。在進行這樣的角色游戲的觀察時,要抓住以下幾個要點,那就是目的性、層次性、階段性和多功能性。我們在下面的案例中就會感受到,這是一個不斷觀察、反思、調整的過程這個案例說明了教師要善於在孩子無序的活動中體現出一種有序,並且要善於思考,及時作出有效的調整。
情景一:孩子們一進教室,就被娃娃家中的幾個瓶寶寶所吸引,瓶寶寶分別懸掛在屏風上,形成了自然的區隔,教師指著這些瓶寶寶說:看呀,這些瓶子寶寶都餓了呢,可是它們沒有小手,我們來幫助它們喂點飯飯吧!
材料投放①很多小珠子當作飯和菜。②各種大小、材質的餵食工具,如調羹、筷子、夾子。③不同大小的瓶寶寶,嘴巴的形狀、大小各不相同。
幼兒游戲情況:①挑大的瓶寶寶玩,對於小一點的瓶寶寶興趣點差些,而且容易把小珠子散在地上,造成失敗感。②在挑選餵食工具的時候,喜歡使用真實的工具,也就是他們自己平時使用的吃飯的調羹。③語言發展好一點的孩子會說:乖寶寶,我來做你的媽媽。乖寶寶,多吃點。(模仿碟片小仙女里的話)④過了一段時間開始不滿足於只喂珠子,於是,搬來了其他的積木、娃娃家的模擬食物等都往娃娃嘴巴里喂。⑤也出現一點問題:有的孩子常把瓶寶寶吃的飯放自己口袋裡帶回家;有的孩子在盛飯的時候盛太多了,散了一地後不願意一顆顆的拾(確實太小,全部拾起來有難度)。我跟孩子講了很多次,飯飯帶回去,或者掉了不
拾起來,瓶子寶寶就會沒飯飯吃了,可是效果不大。還有的孩子喜歡偷偷拿了小珠子放在自己的嘴巴里。
教師反思:在孩子活動過程中如何觀察和捕捉有效的行為特別重要,一般情況下,當孩子在專注於玩耍的時候,教師不要介入太多,只要支持他們的行為就可以了。至於把玩具帶回家等情況一般孩子也不是故意的,可以用小寶寶沒飯吃了,誰家裡有飯飯帶幼兒園里來等情景介入的方法,幫助孩子把東西拿回來,還可以和家長聯系,幫助孩子搞明白借幼兒園里的東西明天要送回去。材料投放可以分點層次。如大小不一的食物,讓幼兒可以選擇。對於吃玩具的小朋友可能因為年齡關系搞不清是假的、不可以吃的概念,教師要及時制止,讓他了解小朋友吃的東西和瓶寶寶吃的東西不一樣,等他略大些自己就會明白的。
二、靈活應對突發性事件,進行觀察與指導
案例二:在游戲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們出現一些突發性的事件,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觀察和指導呢?我覺得作為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是不容忽視的6我們要善於從孩子的游戲行為中觀察到他們的真正的需求,引導在他們在自由、自主、自發、隨意的活動中,有序地進行學習。
觀察記錄:今天娃娃家裡可熱鬧了,客人們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嘗著爸爸為他們准備的美味佳餚,忽然,只聽砰的一聲。只見雋雋用手一個勁地將桌上的那些美味佳餚推倒在地,一邊推一邊嘴裡還不停地嘀咕著什麼?這時,娃娃家裡已是一片狼藉了。
觀察分析:游戲中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教師首先要正確看待孩子的行為,不能馬上否定孩子,然後進行引導,讓其學會用適當的方式來表達宣洩自己的情感。比如讓孩子知道生氣以後要把自己生氣的原因講出來等,從而讓他們在游戲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夥伴關系。
觀察指導:觀察到這樣的情況後我適時介入了游戲,扮成娃娃家外婆來做客了。我摸摸他的頭用平靜溫和的語氣問道:雋雋,為什麼生氣啊?快告訴外婆,看看我能不能幫助你。他撅著小嘴點點頭:爸爸和客人都不讓我坐在桌上吃飯,所以我生氣了。可是,我們坐不下了啊!當爸爸的舟舟說。原來是這樣,自己不高興了,就扔玩具啊,那玩具不高興了。怎麼辦啊?玩具不高興了會跑掉了不和小朋友玩了,當媽媽的若溪搶著說:以後想玩的時候找不見的。雋雋低著頭不說話。我說,我們先把小玩具撿回來吧,有事情我們商量解決,相信娃娃家爸爸媽媽一定會想出辦法讓雋雋坐在一起吃飯的然後,我假裝有事離開了娃娃家(其實在暗中觀察)。過了一會,只見他們把吃飯的桌子拉出來一點點,以便再放下一張椅子,然後就高高興興一起吃飯了。
觀察反思:教師在指導孩子游戲的時候,不宜如巡視員一般監督幼兒,而是要在一旁多觀察、等待。只有發現幼兒多次嘗試仍無法解決問題時,教師才宜以教育者或游戲者的身份適當介入指導。另外,游戲中遇到的突發性問題,教師要用智慧引導孩子自己去試著解決問題,而不能包辦代替,或者幫助孩子出謀劃策,這樣能提高孩子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上面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了教師在觀察指導角色游戲中的回應策略的靈活性,其不動聲色地使用了潛移默化情景介入、直接提示等指導方法,幫助孩子們化解了一場風波。
Ⅳ 區域活動中,教師應重點從哪些方面觀察幼兒
1、制定觀察要點,明確觀察方向。 觀察要將全班幼兒與個別幼兒相結合進行綜合觀察。 2、觀察孩子的探索過程中的每一步環節,並記錄下來,發現孩子探索中的創意思維、發明意向。 3、明確觀察方向、落實觀察目標,學會等待,尋找對策將其有針對性,觀察幼兒對什麼感興趣,能夠讓教師把握整體有目的地進行觀察,推進觀察進程。 4、教師不能急於用自己心目中的標准去要求幼兒,教師要不斷地向孩子提出新的挑戰:觀察幼兒行為發生的背景,尋找適宜的介入時機、傾聽孩子的情緒情感,並對幼兒出現的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把握介入時機、觀察、制定觀察要點。幼兒帶著自己的種種設想試驗、觀察,對幼兒行為的性質作出正確判斷。 5、在幼兒真正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指導,從而及時地獲得第一手資料。學會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言談舉止及行為表現、傾聽孩子的興趣和需要。
Ⅵ 幼兒自主游戲時教師如何進行觀察記錄
幼兒教師在自主游戲中觀察行為的實施
(一)明確教師角色定位
教師在開展幼兒自主游戲活動中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看清楚幼兒是游戲的主體,教師是游戲的觀察者、引導者。在游戲開展前,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知識經驗等,准備充足的游戲材料,和幼兒一起商定游戲內容與規則。在游戲中應有目的性地觀察全體幼兒,盡可能減少對游戲的干預,充分尊重幼兒的游戲意願,發揮他們的主動性。
(二)明確觀察目的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較持久的活動,在自主游戲活動中,教師應該明確觀察目的,圍繞觀察目的有步驟地進行觀察。首先,要觀察活動空間是否合理隔斷,游戲空間大小對於幼兒游戲開展會產生影響,足夠的空間可以使孩子在游戲中玩得盡興;其次,教師要觀察游戲中幼兒能否專注於某一活動,能否與同伴合作游戲,能否自己解決問題,要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投入程度、互動、面臨的挑戰,並做好相應的觀察記錄;再次,教師應觀察操作材料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否體現了它的多功能性、適宜性、挑戰性等,材料的投放要與教育目標、活動區特點、幼兒年齡特點、幼兒發展水平相結合。
(三)靈活使用多種觀察記錄方法
1. 掃描觀察法。教師在相等的時間段里對整個活動區域的布局及全體幼兒依次輪流進行觀察,粗線條地了解幼兒的游戲情況。一般在游戲活動開始與結束時要對幼兒的情況做個全面觀察,了解孩子興趣所在、展開游戲的方法、活動中的情緒、進展程度等。
2. 定點觀察法。定點不定人觀察,教師可以固定在活動中的某一地點進行觀察,見什麼觀察什麼,只要在此點的幼兒都可以作為觀察對象,運用這一方法可以較全面了解幼兒在游戲中材料的使用、交往情況、游戲情節發展等動態信息,使指導能有的放矢。
3. 追蹤觀察法。老師根據觀察目的和需要確定一個或幾個幼兒進行細致觀察,可自始至終地觀察,也可就某一個時段或某一情節進行觀察,了解個別幼兒在游戲中的發展水平。
科學有效的觀察是教師必備的專業能力,也是對幼兒游戲實踐的基本依據,對幼兒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更新教育理念,將有效的觀察融入實際操作中,真正了解孩子心理需求,恰如其分地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為孩子搭建一個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的舞台。
Ⅶ 幼兒游戲中教師觀察什麼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他們主動和自願的活動。游戲能促進幼兒認知、情感、行為能力等全方面發展。幼兒在游戲中重視的是游戲的過程,而非游戲的結果。但現實中,作為教師的我們在組織游戲時,最關注的是「我要投什麼材料?」、「我要讓孩子什麼時間玩」?因此,教師在設計與提供游戲材料和組織游戲過程中,很少有教師會有...目的地認真地去觀察孩子們近期的言行,仔細地分析孩子的言行,從而思考:「孩子這段時間愛玩什麼游戲,我可以為孩子的興趣投放什麼材料」?「近期游戲中我會關注孩子什麼?孩子的什麼方面要引起我的重視與關注」。 仔細讀過《幼兒游戲觀察指導》中自由游戲的64個案例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觀察是游戲觀察指導的前提。 1、游戲前的觀察 游戲前,我們要觀察幼兒生活與生活中的熱點,以便提供適宜的材料,刺激幼兒產生游戲的內容。以娃娃家為例: 總以為對於小班幼兒來說:「娃娃家」游戲與幼兒的生活最為貼近,能使幼兒在「家」的氛圍中緊張的情緒得到緩解和放鬆,在游戲情景中再現生活經驗。因此,在還未等幼兒入學,我們在活動室相對寬闊的一角精心布置了「娃娃家」,其中廚房、客廳連接在一起,卧室另闢一塊。娃娃家用品一應俱全:煤氣灶、鍋碗鏟勺、還為幼兒提供了各種菜以供幼兒在現炒菜煮飯的情境;而在卧室里我們提供了娃娃、毛絨玩具、衣服、飾品讓幼兒再現為娃娃打扮的生活情境。想像是美好的,但我們沒有經過具體觀察,並不知道所提供的材料是否適宜剛入園的幼兒使用。假如,我們僅僅是提供一個家,然後觀察幼兒進入「家」以後的期待,在進行材料的不斷添置,我想就不需要走回頭路了。所以說,游戲前的觀察,可以讓幼兒參與其中,更能提高幼兒對游戲的興趣。 2、游戲中的觀察 游戲中,我們要觀察孩子的言行變化,並適時的介入,從而引發幼兒新的游戲的產生。 觀察的核心是觀察內容的確定:即看什麼?思考什麼?通過學習與實踐總結出:在游戲中,教師應該觀察的內容包括:幼兒認知、幼兒語言發展、幼兒情緒、幼兒游戲主題產生、幼兒游戲的專注投入、幼兒對材料的使用、幼兒交往、幼兒游戲常規的發展。但,一次游戲我們觀察的內容並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我們的觀察只能著重於一點。 譬如:《幼兒游戲觀察指導?》案例15:當幼兒在游戲中因製作不成功而失去信心時,教師觀察的是孩子對材料的使用。當孩子在使用材料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找准指導的突破口,同時以飽滿的熱情、賞識的態度給與孩子情感的支持,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使游戲繼續開展。 再如:案例16當幼兒在游戲中發現不合理的事而提出新規則時,教師觀察的是幼兒游戲新主題的產生。當孩子在玩書店買一送一的游戲中,遇到店裡的書寥寥無幾時,游戲正處於無法進行時,教師以顧客的身份介入,促成了孩子又一游戲主題的產生:買一百送一。 3、游戲後的觀察 游戲後,我們要觀察幼兒對游戲熱情並且提高幼兒參與游戲的自信心。在教師講評和幼兒參與講評的過程中,我們會觀察到孩子對當前游戲所保持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能發現當前游戲中所存在的問題和需要調整的方向。如:案例9中:當幼兒在游戲中長時間只擔任一個角色時,教師通過游戲講評,在全體幼兒面前肯定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使大家都關注和賞識該孩子,從而激勵該孩子參與游戲的自信心。 游戲中教師的有效觀察與回應策略,對幼兒游戲中的游戲內容的產生與發展、幼兒游戲時的專注度、幼兒游戲中的創造性發展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游戲過程中,需要兩位教師共同配合,分工觀察,將集體游戲情況與個人特別行為觀察相結合。
Ⅷ 幼兒游戲觀察的內容可從哪些方面進行
1、應明確觀察的目的,並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
2、觀察應在確保幼兒有機會展示他們所有游戲能力的情境中進行,既保證幼兒有豐富的、能引發他們各種游戲行為的材料,又保證幼兒有充分的游戲時間。
3、如果可能,應保證對幼兒室內和室外游戲進行觀察。研究表明,有些幼兒在室外游戲比在室內游戲更能表現出較高的社會性和認知水平。
4、應在幼兒彼此熟悉並熟悉環境後才開始對幼兒進行觀察。在與熟悉的同伴遊戲時,幼兒會展現較高水準的社會性和認知水平。若開學初就進行觀察,可能會低估幼兒真實的游戲能力。
5、應持續觀察,以確保記錄的是幼兒典型的游戲行為。
(8)游戲案例中如何擬定觀察要點擴展閱讀:
觀察的方法
1、行為核對表
行為核對表主要用來核對幼兒在游戲中重要行為出現與否,觀察者將准備觀察的項目列出,當出現此項目行為時,就在該項上畫「√」。運用行為核對表進行的游戲觀察比較系統,記錄信息更快捷。
2、等級量表
等級量表與行為核對表有相似之處,兩者都關注特定的游戲行為,便於記錄信息。然而,等級量表不僅僅簡單地顯示幼兒出現或未出現的行為,觀察者還可以自己決定幼兒呈現的游戲行為的等級,並評價這些游戲行為的質量。
3、軼事記錄
軼事記錄是指簡短地記錄幼兒的游戲或游戲中的偶發事件。這些記錄可反映幼兒的游戲技能以及社會性、認知、情感和身體等方面發展的狀況。
Ⅸ 如何進行游戲觀察
幼兒的游戲行為是幼兒發展水平的反映,因此幼兒的任何游戲行為都能做出發展意義的解釋。教師在游戲中隨機觀察,根據自己對幼兒發展方面的知識經驗,去關注幼兒的每一個尋常時刻,作為自己了解幼兒、引導幼兒的依據。 以下列舉一些要點可作為教師觀察幼兒游戲行為時的參考: 幼兒的興趣、行為的類型、行為的持續時間、行為的目的性、影響行為的因素、行為的社會性、情緒狀態等。 是否要設計觀察內容? 教師在游戲中的觀察有兩種:一是隨機觀察;二是有目的的觀察。所謂有目的的觀察,主要是根據事先設定的幼兒各種行為的發展水平指標,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因此,有許多時候我們會根據教育和研究的需要,在游戲前設計觀察內容,即確定目標兒童(有目的地觀察某一個幼兒),或確定目標行為(有目的地觀察某一方面的行為),以便通過觀察分析確定有針對的教育方案。 我的游戲計劃常常不能如願完成怎麼辦? 游戲是兒童自發、自主的活動,游戲的權利是兒童的,因此在游戲中兒童是主人,教師的角色和地位應該是游戲環境的創設者、游戲過程的觀察者、游戲進展的支持者。游戲是兒童在活動過程中邊計劃邊展開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教師是無法計劃幼兒的游戲過程的。教師的計劃僅僅是環境的創設和有目的觀察的要點,其目的是了解幼兒現有的發展的狀況,發展的個別差異,發展的最近趨勢,作為教育的依據,以便因材施教,不斷調整教育方案,而決不是事先制定一套游戲方案讓幼兒實施。 觀察記錄頻率多少為宜? 教師在游戲中隨時都在觀察,但並非所有觀察到的內容都要記錄下來,哪些內容值得記錄,這一方面取決於教師教育研究的需要,例如幼兒的某些行為是否涉及到要調整教師教育行為與教育方案的;一方面取決於教師對幼兒發展特點的了解,經驗越豐富就越能捕捉到具有典型發展意義的行為。記錄是為了積累資料,哪怕每次只記錄一個案例,持之以恆,教師一定會有所得。 觀察記錄怎樣寫又快又有質量 教師的記錄有兩種,一種是表格式的,那是根據事先設定的幼兒各種行為指標,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教師只要根據觀察在表格內打勾或簡單記錄就行。一種是描述式的,教師必須將幼兒的行為表現客觀地記錄下來,但是教師難以在帶班的同時做詳盡的現場記錄,完全靠腦子記,卻容易流失。為了既快又有質量地記錄,教師可以隨身帶著便條紙和筆,現場只記幼兒的行為要點,事後再通過回憶加以整理。——上海教育出版社
Ⅹ 幼兒教師自主游戲中確定觀察目標要注意什麼
觀察的方法很多,從觀察目的來看,教師在游戲中的觀察有兩種: 1、隨機觀察,及時捕捉幼兒從語言、動作、表情中所發出的信息,了解這個信息所反映出的幼兒的行為動機、幼兒的即時需要、幼兒的意願、困難和情緒體驗,作為指導游戲的依據,以便把握干預的時機,有針對性地做出適宜的應答行為,以滿足游戲的需要,推進其活動; 2、有目的的觀察,其目的是了解幼兒現有的發展狀況,發展的個別差異,發展的最近趨勢,作為教育的依據。其他常見觀察方法,有掃描觀察、定點觀察與追蹤觀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