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游戲如何戒掉
⑴ 如何幫孩子戒掉游戲 怎樣幫孩子戒掉游戲
1、找到游戲的替代品:大多數家長讓孩子戒掉游戲都會遭到孩子的強烈反抗,不如去找一些可以替代游戲的活動,比如:帶孩子看電影、去游樂場等。通常來說,男孩子玩游戲都是以對抗類為主,因為這能讓他感到激動,家長可以讓孩子去打籃球、棒球、攀岩等。
2、讓孩子失去玩游戲的興趣:家長不要天天去阻止孩子玩游戲,這樣只會讓他一有機會玩就更加沉迷其中,而是直接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段里玩3到4個小時,玩不完不能離開。
3、讓孩子主動放棄游戲:游戲設計的本身就是為了讓玩家「沉迷」,因此設置了很多的獎勵機制,比如:做任務可以得到游戲裝備,有了裝備就更容易打怪升級,這種模式就吸引了很多孩子繼續玩下去。家長也可以這么做,准備一個表格,如果孩子能夠一天不玩游戲就貼一張貼紙,等滿20個就可以領取一個獎勵。以此類推,用相似的獎勵制度讓孩子逐漸遠離游戲。
⑵ 怎樣能讓孩子戒掉游戲
回答幫助孩子戒掉游戲的方法如下:
首先就要控制孩子玩手機。可以藉助家長控制軟體來控制孩子玩手機,可以在家長的手機上設置每天玩手機的時間,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手機就會自動鎖屏,無法打開。
當然,家長還可以設置一鍵鎖屏。
⑶ 如何戒掉孩子的游戲癮
1.讓孩子戒掉手機癮,建議在孩子情緒穩定的時候,與父母協商制定手機的管理計劃或手機協議,使孩子不斷地應對手機管理的失敗,再嘗試再失敗的過程,在父母的幫助和管理下,讓孩子逐漸學會自我管理,包括時間的管理和情緒的管理,從而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戒掉手機癮。在讓孩子戒掉手機癮之前,應該首先尋找孩子玩手機成癮的原因。某些孩子學習壓力大,所以要逃離學習,在網路世界中獲得放鬆,來減輕學習的壓力。
。
⑷ 孩子總是沉迷於游戲,家長該如何讓孩子戒掉游戲
孩子總是沉迷於游戲,家長該如何讓孩子戒掉游戲?找一個游戲的替代品。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
⑸ 怎麼讓小孩戒掉游戲癮、好好學習
建立約定、轉移興趣和注意力、以身作則。
⑹ 怎樣才能戒掉孩子玩游戲
1、多陪伴和交流
不管是母親還是父親,都要抽出時間給予孩子一定的陪伴,陪伴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父母多給孩子溝通和交流,只有建立在有效溝通上的陪伴才是真正的陪伴。經過研究表明,一般沉溺於網路游戲的孩子不喜歡溝通,也不喜歡和外界交流,因此父母陪伴和溝通能幫助孩子從游戲中走出。
2、維護孩子的權利
家長需認識到玩游戲是兒童的權利,理性看待網路游戲。孩子進行網路游戲時,能讓反應能力、思維力、協調能力以及團隊精神得到鍛煉,可從游戲中獲得快樂和釋放壓力。雖然游戲有一定的娛樂性,但更注重於教育。家長需充分考慮到孩子快樂需求,同時要控制好玩游戲的時間。家長對孩子接觸網路游戲做好引導和監管,允許他們接觸網路游戲,但要和孩子商量確立玩游戲的時間以及規則,讓他們從小養成理智健康的娛樂習慣。
3、教會孩子如何正確面對挫折
教育並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但對孩子來說,學習卻是他們生活中心,很多孩子因為學習壓力而煩惱,往往通過玩網路游戲的方式來解壓。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面對挫折,引導他們緩解壓力,避免產生負面情緒。
4、提升教育智慧
家長應該多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智慧,學會如何和孩子和諧相處,尊重他們的成長規律,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這樣能引導孩子養成健康的休閑習慣,避免網路游戲帶來的傷害,同時又享受娛樂的權利。
5、做好引導
面對孩子玩網路游戲時需坦然面對,不能過於暴躁,幫助孩子構建積極向上和良性的互動關系。另外父母不能只重視於孩子的成績以及名次,面對孩子玩游戲,與其激烈反對,不如把網路游戲作為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橋梁。。
⑺ 現在普遍的孩子都喜歡玩游戲,要如何讓孩子戒掉游戲
現在普遍的孩子都喜歡玩游戲,要如何讓孩子戒掉游戲?
3.孩子們在學習上取得了一點進步。父母是鼓勵表揚,還是不滿足現狀,讓孩子變得更好?大多數家長習慣性選擇後者。我們以為是鞭笞,其實是忽略了孩子的認真努力。在某種程度上表揚孩子。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他們的聰明;表揚一個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他自己的聰明。從小被人詬病的孩子,自尊心大多很低。天天挨打的孩子,心裡只有恐懼和害怕。當你內心充滿恐懼和害怕的時候,即使你表面上很順從,如果不是發自內心,那也是在討好。
⑻ 如何讓孩子戒掉手機游戲
現如今,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有各種電子產品。手機、電腦、平板、 游戲 機,各種各樣的太多,令人眼花繚亂。慢慢的,孩子從小就可以接觸各種電子產品,最常見的就是手機、平板。
因為過早的接觸手機、平板,導致越來越多的孩子成了近視眼或者散光。
第一,正確的引導
孩子的模仿能力比較強,如果作為家長,每天回到家裡抱著手機和電視不放,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跟家長說:「爸爸媽媽,我也想玩手機,我也想看電視。」所以,我們就要引導孩子,當我們自己放下手機陪孩子做做 游戲 、看看書的時候,我想孩子不會去主動要求玩手機。
第二,卸載所有手機裡面的 游戲
家長不玩,孩子怎麼去玩?所以,建議各位爸媽手機裡面不要裝 游戲 軟體!作為家長的我們,要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第三,樹立規矩
可能有些孩子接觸 游戲 很久了,但是我們可以一點一點的減少孩子的 游戲 時間。比如,規定每天 游戲 時間不能超過1小時。所以,要及早的給孩子灌輸這種思想和規矩!
第四,可以給孩子報一些興趣班
給孩子報幾個興趣班,讓孩子沒有時間去玩手機 游戲 。而且可以認識更多的同學或者朋友。
第五,閑暇時間多帶孩子出去玩
周末有時間的時候,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一方面可以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還可以分散孩子玩 游戲 的心思。
手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同時也帶來許多煩惱。所以,家長要做好引導,多陪孩子 游戲 。各位寶爸寶媽都是怎麼做的?
首先,分享給您我是怎麼接納孩子愛玩手機這件事的。
我上小學的時候,連固定電話都很少見,所以同學們之間不存在玩手機的現象。但是那時候大家玩的 游戲 很多,比如跳皮筋,丟沙包,抓石子,還有跨步,跑圈,捉迷藏,騎自行車……非常多,記得那會一下課,一放學,我們都會沖出教室去玩,那種興趣非常濃厚,幾乎達到痴迷的狀態,但是父母並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我也覺得沒有怎麼影響我的學習。
後來,會看到很多男生痴迷於打籃球和踢足球,常常一玩就幾個小時。
現在時代進步了,孩子們還是很愛玩,不過他們最容易接觸到手機,周圍小夥伴談論的也是手機,手機里有那麼多好玩刺激的內容,他們的好奇心自然被激發起來了,你看我們大人有時候都離不開,更別說孩子了,孩子愛玩手機,可以說是人性使然,所以不愛玩手機的孩子才奇怪呢!
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一定的,如果你選擇去做另一件事,同一時間就得舍棄其他事,所以,對於孩子來說,充分利用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看書, 旅遊 ,和父母聊天,和朋友玩都是不錯的選擇。
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度」,有的孩子沉迷手機就不好了,而且這類孩子一般是父母陪伴少,孩子存在感缺乏,所以會在手機 游戲 里尋找。
幫孩子戒掉手機 游戲 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採取不同的措施。
如果孩子還比較小,剛剛開始玩手機 游戲 ,這個時候家長跟孩子多講玩手機 游戲 的壞處,慢慢的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就可以讓孩子擺脫手機 游戲 的危害。
如果孩子已經大了,沉迷 游戲 很多年,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完全把 游戲 幫孩子戒掉是很難的,其實,也沒有必要。只要孩子認識的過度的沉迷手機 游戲 的壞處,孩子依靠自身的自製力也是有可能戒掉 游戲 癮的。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的兒子馬元坤曾經也是一名網癮少年。當時馬元坤已經12歲了,已經上了初中,正值學習的重要時期,卻整天泡在網吧玩 游戲 。馬雲一開始也是採用說服教育的方式,不過失敗了。最後無奈之下,馬雲給了兒子200元錢,索性讓孩子玩個夠,三天三夜不回來都沒關系,但是,回來之後一定要告訴他玩 游戲 的好處是什麼?
馬元坤很是高興,拿著錢走了,真的三天才回家。回家的時候,一身疲憊,先是大吃了一頓,然後倒頭大睡。當兒子醒來的時候,馬雲問馬元坤,打 游戲 有什麼好處?兒子想到又困又累的情形,竟然一點感覺不到打 游戲 的快感,就這樣沉默了很久。從此以後,馬元坤就很少去網吧打 游戲 ,開始發奮學習,最後逆襲變成了學霸。
給大家講馬雲兒子的故事,是想告訴大家,孩子必須從心底里認識到沉迷 游戲 的壞處,才會做出改變,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同,家長採用的方法肯定也不同,但,最終目的是相同的。
希望家裡有沉迷 游戲 的孩子的家長,能夠幫孩子盡早擺脫 游戲 的危害。
想要孩子戒掉手機 游戲 ,首先我們要找出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葯。
(一)純粹接觸效應手機對很多家庭來說是非常普遍存在的。很多大人一下班回來,特別是爸爸就想要放鬆一下,就會拿起手機去玩 游戲 ,媽媽忙完家務以後也會拿起手機在那裡不停的刷刷刷。孩子時常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時間一長,孩子自己也想要去親自嘗試一下。
比如當你第一次看到別人在玩手機的時候,可能覺得很厭惡,這是不應該的行為。但是當你和他呆的時間長了,就漸漸的覺得對方的行為也沒有那麼厭惡了。
當孩子開始接觸手機 游戲 ,慢慢的一回生二回熟,甚至是覺得好玩,好玩到停不下來。這就好比我們大人在玩一些小視頻的時候,當你初次體驗很可能就是這樣的:打開小視頻之後就捨不得關閉了,刷著刷著就過去兩個小時了,你竟然還在跟這款小視頻APP「死磕」。
有時候雖然自己知道時間已經很晚了,明明第二天還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就是一個接著一個視頻的去刷,捨不得關掉它去睡覺。
孩子玩手機 游戲 也是一樣的,心裡明明想著再玩一會兒就關掉,再玩一局就不玩了,結果玩到下一局的時候,又想著通過這一關就不玩了。結局就是玩了一局又一局,就是捨不得關掉手機。
孩子的這種行為叫做行為上癮。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每天你在刷短視頻,玩 游戲 時跟這只34號老鼠腦中的電極是一樣的——它們都一次次的刺激你的「快感中樞」,也就是讓你的大腦感覺到特別爽,爽到停不下來。
是的,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行為上癮。
(三)如何上癮?1、輕松「入坑」——讓你覺得你入的不是坑,是有趣的 游戲 。
通過實驗結果對比這兩位心理學家,把這個現象命名為「登門檻效應」,也就是「得寸進尺效應」,是指某個個體一旦接受了一個小要求,以後為了避免自己認知上的不協調,會有較大的概率去接受之後更過分的要求。
這就好比當我們的孩子在剛開始玩一款 游戲 的時候,如果他們就覺得非常的困難,這就好像是主婦們一開始就被要求掛上一個又大又丑的招牌一樣。
對於很多玩家來說的,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們一般都會關閉 游戲 ,甚至是卸載 游戲 。但是互聯網行業的精英們非常懂得去抓住用戶的心理,他們設置了新手福利機制。
這種機制是可以讓玩家在輕松完成 游戲 的同時有獲得獎勵。他們會設置「用戶拉新」,或者是「首單免費」的活動。比方說在你參與「用戶拉新」的活動時,會給你獎勵一些紅包、裝備,或者是 游戲 積分等。甚至是對新用戶開放「首單免費」的活動,並且這個活動期有七天,過後就不能夠享受首單免費這個活動了。
孩子在這樣的獎勵機制下,會努力的拉新,以及及時做出消費。
2、挑戰升級——讓人慾罷不能的晉級樓梯。
游戲 開發者非常懂得去抓住 游戲 者的心理,他們往往會在 游戲 的最初設置得非常的簡單,要玩 游戲 的孩子們能夠輕松的過關斬將。就這樣,孩子們能夠一下子就通過一個關卡,他們會得到一個非常愉悅的心理,這就促使他們有一直往下玩的玩勁兒。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 游戲 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版本的資料片,開放更多的等級種族或者職業的原因。現在很多手游APP幾乎每隔兩周就會舉辦一個新的活動,錯使用戶在新的規則下完成任務,以獲得更大的裝備和角色升級的獎勵。
3、未完成感——讓你始終停不下來。
蔡格尼克把這種對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深刻的現象命名為「蔡格尼克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未盡之事,更讓人印象深刻,且令人回味無窮。
孩子們在玩 游戲 不斷的升級打怪的過程中,需要購買裝備才能夠得以繼續,雖然說購買一次裝備花不了太多的金錢,但是 游戲 的體驗被打斷的痛苦要遠遠大於支付金錢的感受,所以一旦孩子打開了這扇門,蔡格尼克效應就會促使你成為願意付費的用戶。
4、社交元素——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馬斯洛的五層需求層次理論里有一種需求,叫做社交需求:社交需求也是歸屬感和愛的需求,是人們對友情,愛情,信任,溫暖等的需求。
孩子在玩 游戲 的時候,他們通常是在跟別人對打,或者是一幫人一起打的 游戲 。在這種 游戲 的玩法中,他們能夠找到友情,愛情,信任,或者是溫暖的需求。孩子們正是沉浸在這種需求里,無法自拔。
(四)如何讓孩子戒掉手機游戲?1、給孩子營造一種良環境。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不僅要教會他們如何生存以外,還要言傳身教,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孟母三遷》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孟母為了孟子能夠生存在一個良好的環境,她不惜勞苦搬家三次。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每個人在環境里或多或少都會受到身邊人或者事物的影響。孩子在幼兒時期的模仿力是非常強的,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個良好的行習慣,我們就要規范我們身為父母的行為准則。
比方說不要一下班,或者一有空就在家裡捧著手機不停的刷。這樣的行為,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們會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慢慢地迷戀上手機。
想讓孩子戒掉手機 游戲 ,首先就要給孩子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環境。
2、當斷則斷——卸載手機 游戲 。
為什麼孩子總是戒不掉手機 游戲 呢?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我為這款 游戲 付出了那麼多,怎麼能說放棄就放棄呢?
經濟學里有這么一個原理,叫做「沉沒成本」。它是指發生在以往,但和當前決策並不相關的費用。這就好比孩子為了這款 游戲 ,不僅付出了很多時間,還有更多的是金錢。
但是為了能夠讓孩子戒掉手機 游戲 ,我們應該當斷則斷,直接卸載手機 游戲 。這就好比鱷魚法則里當一隻鱷魚咬住了你的腳,你下意識的用手去掙脫,鱷魚就會同時再咬著你的手,你越掙扎被咬住的部位就會越多。所以當前最佳的策略就是犧牲你那隻被鱷魚咬住的腳——卸載手機 游戲 。
3、結交一些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好夥伴。
很多時候孩子玩 游戲 ,他並不是一個人在單玩,而是有好幾個好朋友同時對這款 游戲 上癮。他們會經常在一起討論如何升級打怪,如何買裝備……除此之外,他們還會在 游戲 上進行比較的心理——我一定要做這款 游戲 的佼佼者——我一定要做這群夥伴里的佼佼者。
4、學習APP取代 游戲 APP。
現在我們這個21世紀相對來說是比較發達的,很多軟體開發者開發出了很多學習APP。這些學習APP同樣抓住了孩子們的心理。在孩子剛開始玩學習APP的時候,同樣是非常的簡單,非常容易的升級。孩子就會被一層一層的,引導到這個學習APP里。在孩子懂得了更多的文化知識,特別是能夠在同學里或者夥伴里能夠做佼佼者時,他們更加願意付出更多的時間到學習APP里,從而能夠取代 游戲 APP。
要想孩子能夠戒掉手機 游戲 ,首先我們要找到為什麼孩子會迷上手機 游戲 的原因?然後再一一解決它。
孩子愛玩 游戲 ,可能是外在的事物不吸引孩子,可以帶他出去野餐或者陪他玩益智類的小 游戲 ,像樂高之類的。
轉移孩子的興趣點 ,現在孩子愛玩 游戲 是因為沒有比 游戲 更吸引他的事 了,想讓孩子遠離 游戲 , 給孩子一個比 游戲 更吸引他的東西 ,他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這件事上來,從而遠離 游戲 。
給父母幾點建議:
1、 給孩子買一些樂高積木,家長和孩子一起玩 。玩樂高積木,既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又可以培養孩子的耐心和動手能力。幾百塊的樂高積木,拼裝時挺復雜的,孩子需要一定的耐心,也要有極強的觀察力和想像力,如果孩子一個人拼的話估計沒有那麼大耐心,家長陪在身邊和孩子一起玩,既能提起孩子的興趣,又可以培養親子關系,一舉兩得的事。
2、我看到有好多人用樂高積木錄制小視頻, 我們也可 以買一些人物的樂高積木,和孩子表演小故事 ,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創做能力,也有利於孩子記住故事情節,為以後的作文可以打一點基礎。
3、 買一些跳棋,象棋等等一些玩具 ,只要有空就和孩子一起玩,這些玩具都有利於開發孩子的智力。
4、閑暇時父母放下手中的事(主要手機), 帶孩子走出家門 ,找小朋友玩。小孩子有了玩的,自然而然會忘掉 游戲 。
5、 如果沒有小朋友,家長帶孩子去附近的公園溜灣, 接觸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鍛煉身體。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願意和爸爸媽媽一起做 游戲 ,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之所以玩 游戲 ,無聊,沒有興趣點,除了 游戲 沒有其他東西。父母一定要記住, 孩子玩 游戲 一定是你冷落了他 ,想讓孩子放下 游戲 ,父母一定放下手中的事,陪在孩子身邊,陪她/他玩,讓他/她有事可做。
如果父母做不到,放下自己的事(手機),讓孩子放下 游戲 ,估計不可能。一個大人尚且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孩子怎麼可能控制住自己呢?
想把孩子管理好,首先管理好自己。
想讓孩子戒掉手機癮,一般的家長會怎麼做?直接簡單粗暴沒收手機?到往往會事與願違的!
首先,要知道孩子沉迷手機這個普遍性的難題。很多家長也為之頭疼不已!
在這個普遍性的難題面前,會有兩種家長這樣處理問題:
一種是比較硬核的家長 :
直接把孩子沒收,把 游戲 卸載,如果孩子再偷偷玩,就再打罵一頓。
一種是比較妥協的家長 :
對孩子的鬧脾氣沒有任何辦法,只有妥協,放任去玩。
也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這樣做的!
但是在做樣這樣的舉動之前,我們要先思考一個問題!直接沒收手機,或者場場妥協,以後呢?就萬事大吉了嗎?其實不是這樣的,這還往往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其實我們要知道這兩種做法,效果都不好,而且都有危害。
第一種: 表面上家長看似取得了勝利,但是這是治標不治本,而且付出代價很大。
首先,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怨恨。
其次,更不會有什麼自律精神。
再次,家長監督的成本很高,背後里又去玩了,起不到作用。
第二種: 向孩子妥協放縱的,這種行為會讓孩子更為所欲為,覺得自己一發脾氣,父母就會順著他。
這樣會造成孩子的性格 「易怒」「任性」「無法管教」,並養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與他人合作的性格。這種孩子直接被我們寵壞了,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我們如何正確的處理這個問題?
有一種方法可以雙方都認同,雙方都不會輸: 「約法三章」 :讓孩子玩 游戲 是可以的,但一定要約定時間和規則,一旦違反,要承擔違約責任。
這樣會讓孩子更有參與感,而且更有積極性,成功率也更高。因為相對於父母強制,孩子會覺得「約定」是自己弄主意!他自己的事,他就有執行的動力!
「約法三章」要注意的四點:
1、給出清楚的指令、明確具體事宜。
比如:一天玩手機不能超過1個小時,玩手機必須是在完成作業以後。目標具體,明確,不能模糊!
2、明確孩子完成後的「獎勵」與「協議」。
在這個過程中,要少說「不」,多說「可以」。給孩子積極的表態,讓孩子有目標!
3、把「約定書」白紙黑字書面化,有理有據。
當孩子完成了約定,哪怕是階段性的約定時,父母都要及時給與鼓勵。沒有完成,一定及時懲罰,說到做到!
4、既然是「約定」,也要聽取孩子的意見,不能搞單邊主意,一言堂。
所以,我們在處理孩子沉迷於玩手機的這個問題上,一定合理妥當的處置,這樣才能達到我們正確教育孩子的目的!
讓孩子戒掉手機的辦法:
⑼ 怎麼幫孩子戒掉游戲 幫孩子戒掉游戲的方法有什麼
1、父母要帶頭不玩手機和游戲。我們有的家長總是責怪自己的孩子愛玩手機、愛打游戲,卻不從自身找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愛玩游戲,就是跟父母學的。因此,作為父母,應當帶頭不玩游戲,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晚上的話,陪孩子散散步、看看書,都是很好的健康類活動。
2、把玩游戲作為一種學習獎勵,並設置好時限。讓孩子完全不碰游戲是不可能的,孩子愛玩游戲是天性。正好,我們作為家長可以利用這一點,把游戲作為一種獎勵,比如孩子做完作業了,做得好,讓玩一會;幫家長做家務了,讓玩一會;考試成績進步了,讓玩一會。但是,一定要控制時間。
3、多給孩子講一些玩游戲的壞處。家長和老師應當因勢利導,多給孩子講打游戲有多不好,比如說打游戲會傷害眼睛,眼睛就看不見了,實現不了自己將來的願望了;比如說打游戲就會學會一些壞毛病,長大以後成為壞人;比如說,打游戲就會耽誤學習,長大以後沒有本領,找不到工作,等等。
4、多培養孩子的文體、科技愛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我們應當多培養孩子健康的興趣愛好,比如鼓勵孩子參加學校的足球隊、舞蹈隊,或者是科技興趣組等,帶孩子去游泳、去爬山,尤其是利用好周末,不要讓孩子在家裡待過多時間,多在戶外參加健康活動,然後回家後美美地睡上一覺。
5、凈化孩子的「朋友圈」。我們應該經常關注孩子的朋友圈,看看孩子經常和什麼樣的同學在一起,如果經常和愛玩游戲的朋友在一起,那麼就要好好引導孩子,遠離這些小朋友,多和愛學習的同學交朋友。如果孩子和愛學習的同學交朋友,那麼他自然就放棄游戲,專心致志學習了。
⑽ 如何幫助孩子戒除「游戲癮」
人之所以會沉迷於游戲,是因為游戲能給人帶來某些「快樂」。
快樂是人所追求並執著的,所以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渴望得到快樂。大人通過掙錢或娛樂等方式來尋求快樂,孩子通過玩樂來得到快樂,雖然有些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的。
首先,家長們對孩子玩游戲,要樹立幾點正確的認識:
第一、孩子通過玩游戲,來得到快樂,這本是無可厚非的。玩游戲並不是罪,只是要看玩什麼游戲,玩到什麼程度。
第二、並非所有的游戲都是害人的,也並非玩游戲的孩子都是沒有出息的孩子,有些游戲有益於孩子的智力發展,有些游戲會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些游戲雖然不會危害身心健康,但是會讓人沉迷。所以,我們要杜絕的是孩子玩不良的游戲,限時的玩,而不是不讓他玩游戲。
第三、適當的玩玩游戲,並非是壞事,這也是現在這個時代孩子放鬆的方式。只是要把握好時間,一天不能超過二個小時。
樹立了以上的正確認識之後,我們來談談如何幫助已經沉迷在游戲之中的孩子從中抽離出來。
一個人一旦對某樣東西產生了執著之後,要舍離必定是一件痛苦的事。就像是男女談戀愛一樣,分手總是痛苦的。所以,當家長要孩子從對游戲快樂的執著中抽離出來,這個過程也是痛苦的。
沉迷於游戲中的孩子,大概分成三類,一類是可救型的。一類是瀕死掙扎型的,一類是不可救型的。
我們先談談可救型的:這類孩子,比較乖巧,雖然沉迷游戲,但不是很深,只是自控能力比較差,有時候控制不了自己,所以容易讓自己陷入進去。對學習還沒有失去興趣,但是已經受影響了。這個類型的孩子,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逐步引導:
第一步:跟孩子溝通,讓他明白沉迷游戲的過患;
第二步:讓孩子生起以後少玩或不玩游戲的決心;
第三步:讓孩子在父母或佛前發願,堅定自己的決心;
第四步:遠離讓孩子動念頭的電子產品;
第五步:遠離經常玩游戲的那一類同學;
第六步:找一個比較能自律的同學做夥伴,時常監督自己;
第七步:父母的監督。
第二類,瀕死掙扎型:這類孩子,對游戲已經很沉迷了,比較難以自拔,但是並沒有迷失心智,對父母還有敬畏心,對學習的興趣快要失去了,在學業上,對自己沒什麼信心。父母的話偶爾聽一下,但很快又控制不了自己。經常偷偷去網吧上網,一上就是一天,還知道回家吃飯。這個類型的孩子,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逐步引導:
第一步:跟孩子溝通,讓他明白沉迷游戲的過患;
第二步:緊控零花錢;
第三步:讓孩子在家裡玩,不要讓他去網吧玩;
第四步:控制時間,要不然就不給玩;
第五步:給孩子選擇一些他感興趣的興趣課,剛開始肯定不願意上的,但是因為有點興趣,剛開始強迫一下也無妨。
第六步:找一個比較能自律的同學做夥伴,時常引導他;
第七步:父母多陪伴。
當孩子轉變到可救型時,就以可救型的方式慢慢引導。
第三種,不可救型:這類孩子對游戲已非常沉迷,為了玩游戲,可以幾天不吃飯,不洗澡,一天到晚泡在電腦前,父母的話不聽,學習已經完全失去興趣。這個類型的孩子,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引導:
第一步:斷絕經濟支持;
第二步:送到社會磨煉磨煉。
孩子沉迷於游戲,有時候跟家庭環境、父母的教育、周邊的朋友,都是有關系的。所以,父母在引導孩子的同時,也要反省一下自己,觀察一下他交的朋友,如此,對於孩子的引導,就能夠更加的完善了。
不要把玩游戲當做是一種多麼嚴重的事情,也不要對孩子目前沉迷游戲的狀態太過失望,人生很漫長,你還有許多時間可以去改變孩子,有時候,改變孩子的也未必一定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