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課堂漢字游戲有哪些
❶ 識字游戲有哪些
識字的游戲有:玩玩具識字、釣魚識字、捉迷藏識字、講故事識字、表演識字。
玩玩具識字
陪孩子玩玩具時,在玩具上寫上相應的字,讓孩子認讀。
釣魚識字
把字卡當做魚撤在地上,讓孩子去「釣」,釣來一個字卡教一個字,此法可把孩子認過的字當做魚讓孩子釣。成人讀一個字,孩子必須釣到那個字,讀出那個字才算釣到了「魚」。也可以幾個孩子比賽看誰換釣到「魚」。這方法用來復習鞏固效果好。
表演識字
讓孩子表演他最喜歡做的游戲,如孩子喜歡做警察,就讓他坐到寫有警察的位置上,對犯人問這問那,這時候教與警察相關的字就比較容易。
捉迷藏識字
即把字卡藏到容易找的地方讓孩子找。找到了,讀一讀,表揚一番。也可讓孩子去藏字,媽媽找字,讀字。
講故事識字
給孩子講故事,邊講邊把故事中主要人物,關鍵情節在黑板上寫下來認一認,講完故事後讀一讀,讓孩子復述時再認一認。這樣既不影響講故事、故事,認了字又可使孩子把故事情節記得更牢。
資料拓展:
識字游戲主要針對2至8周歲的孩子。通常,過了該年齡段的人都有較強的自製力,沒有用識字游戲來激發自己識字興趣的必要;因此,對於注意力不夠集中的2至8周歲的兒童來說,識字游戲是不可或缺的。孩子們天生都是記憶的天才,識字游戲的價值在於培養孩子識字的興趣,而興趣就是開啟記憶之門的金鑰匙!
❷ 小學語文課堂游戲
第一部分 拼音游戲篇
1我是小傘兵——聲韻母組合與拼讀
2到拼音王國秋遊——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的認讀
3蒼蠅拍——聲調標法與拼讀
4小兔拔蘿卜——拼音、生字、詞語等復習游戲
5金手指——單韻母、復韻母認讀
6找朋友——聲韻母拼讀
7皮球接力——聲韻母識記
8拯救溺水者——聲母、韻母等的認讀
第二部分 識字游戲篇
l歡樂足球賽——低年級生字認讀
2象棋翻翻翻——低年級牛字認讀及組詞
3放飛氣球——低年級生字認讀與復習
4識字連環扣——低年級生字復習
5小動物躲雨——生字音節歸類
6購物——低年級學生課外識字量檢測
7種太陽——生字認讀與組詞
8運球識字接力賽——低年級生字認讀與組詞、復習
9猜猜我在想什麼——字形、字音復習
10有趣的豎彎勾——漢字筆畫書寫指導
11小雞捉蟲——漢字筆畫、部首等復習
12生字王國——生字綜合復習
13你點我猜——字音、字形復習
14小蝌蚪找媽媽——字詞歸類復習
15貼商標——認讀音節和詞語的總復習
第三部分 詞語游戲篇
1字詞王國一日游——低年級字詞認讀與組合·
2詞語連連看——四素句復習
3快樂成長——組詞游戲
4有趣的疊字——詞語中的疊字
5開心詞語——詞語綜合復習游戲
6字詞對對碰——形近(同音、同義)字詞復習
7游量詞樂園——量詞趣味游戲
8造產品——詞語、古詩等歸類復習
第四部分 成語游戲篇
l成語回家——單字組成語.
2數字游戲——帶數字的詞語、成語和詩詞
3成語王國大比武——成語積累
4成語大比拼——成語故事積累
5成語paTt),—一巧記成語
6闖關成語王國——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7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低年級成語復習.
8做動作,猜成語——在表演中記成語
第五部分 說話游戲篇
1悄悄話快快傳——低年級學生傳話游戲
2啞劇表演——動作表演.
3你說我猜樂陶陶——人物外貌描寫與口語訓練
4佔領陣地——語文識字、口語復習游戲.
5我和動詞交朋友——中低年級學生動詞運用
6課題串文——課題串文寫話.
7西瓜派對——「話說西瓜」中的口語訓練.
8綠色家園——一年級學生環保活動中的口語訓練
9心有靈犀一點通——動作表演與口語訓練
第六部分 閱讀游戲篇
1穿越時空,理解作品——閱讀課文復習中的口語訓練
2詩歌對對碰——古詩背誦
3你問我答——朗讀練習中的口語訓練
4古詩大比拼——古詩鑒賞
5爭做小導游——藉助游記(寫景)課文進行說話訓練
6《淘氣包馬小跳》,我愛你——結合課外讀物進行口語訓練
7小山羊請客——結合閱讀教學內容進行口語訓練
8走進古詩苑——古詩積累與運用
9古詩中的春夏秋冬——古詩鑒賞(四個季節)
lO語文課堂競技游戲——中高年級學生階段性復習
第七部分 作文游戲篇
l我和標點交朋友——認識標點
2猜猜他(她)是誰——外貌描寫練習
3聚寶箱——狀物描寫
4樂從想像中來——編歇後語與想像作文
5你的優點我來寫——尋找同學的閃光點
6 7印畫寫畫——畫畫與習作
7鷸蚌相爭之後——故事續寫..
8作文接龍——想像類作文..
9招聘小小售貨員一水果描寫.
10四素句游戲——詞語組句練習一
ll說「美」大賽——發現生活中的美
12快樂猜詞秀——猜詞游戲與場面描寫
13巧手男生——為女生梳頭
14猜物,寫物——觀察小物件
15指點迷途——游戲作文
16盲童畫畫——情境作文
第八部分 綜合游戲篇
l走近廣告——關注廣告語
2我當「小導游」——設計解說詞
3小貓釣魚——詩詞句文綜合游戲
4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猜謎游戲
5歌詞話朋友——說歌詞.學語文
6卡通歡樂屋——字詞句綜合復習
7過關斬將——字詞綜合復習
8快樂大轉盤——字音、字形組合與認讀
9為春天設計名片——「春天」語文綜合性學習.
10美麗的動物卡——「動物」語文綜合性學習
11認識我們的學校——新生學前教育游戲
12趣聯雜談——學習對聯
13漫遊語文王國——語文綜合性知識復習
14爭當小老師——字、詞與課文朗讀游戲
15我們快畢業了——畢業贈言
16字謎,我來猜——猜字謎游戲
17破譯密碼——趣味查字典
18暢游歇後語王國——歇後語趣味學習
❸ 適合小學一年級學生語文課堂上的游戲有哪些
一年級的小學生可以玩的課堂游戲有很多,以下列出幾個僅供參考。
1、「大家一起猜詞語」:
自由組合,兩人一組,一個比劃一個猜,在一分鍾內答對題目最多的一組獲勝。題目涉及生活用品、水果蔬菜、明星名字、地名等。游戲規則是比劃的人可以用語言和肢體動作來提示描述,但是不能描述某個字的讀音或寫法。台的觀眾不能提示詞語,在規定時間內答對的題數越多則獲勝。
拓展資料:
優秀的老師們需要在課堂上提供了大量有趣、簡便、快捷、有效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們從上課第一分鍾開始就能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之上。這 些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創造一個積極的課堂環境,並且遠不止這些。這些活動可以使學生們勤於動腦;促進批判性思維;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鼓勵創造性;激發積極的學習態度;鼓勵學生課堂發言。這些活動已經經過多次課堂實踐,適合所有年級的學生。這些寶貴的經驗適合任何老師,不論你是新手教師還是經驗豐富的教師。
❹ 認識漢字的小游戲
01.
要做什麼事,必須先把事情對應的漢字找出來。
比如六六想吃葡萄,她要從一堆漢字卡片中找出「吃」「葡萄」才可以,想吃飯的時候,要找出「吃」「飯」,日常行為比如「尿尿」「大便」「開門」「出去」「玩」「游戲」諸如此類,她得用字卡表達我才配合。而她也樂此不疲,一會兒吃「葡萄」,一會兒吃「桃子」,一會兒吃「西瓜」的。
02.藏寶藏
把卡片當成寶藏兩個人分一下,玩你藏我找。我們藏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藏的真的很難找,要故意的露出一個小角,孩子找到的時候就很興奮,大聲念出來的時候也會很開心。孩子藏我們找的時候,可以故意念錯,如果孩子糾正,證明孩子確實記得很清楚,如果沒糾正,就找借口說自己也忘了,找第三方給你們上課。我家這游戲,一玩能很久。
03.歸類游戲
從字卡中有意識的挑出集中同類的漢字,比如蘋果,橘子,香蕉等水果和眼、鼻、耳、口等表示身體部位的放一起,之後讓孩子找「那些字是水果呀」「哪些字是我們身上有的呀」,這樣既復習了漢字,也訓練了孩子歸類的能力。
04.多出了誰?
家長手中拿2到3張字卡,讓孩子認識並記著後,讓她閉上眼睛,家長再添一張後,讓孩子睜開眼睛,問多出了誰。在認字的過程中,也鍛煉記憶力和反應。
05.表演節目吧
復習有動作的字時,比如走,哭,笑,跑,跳等,用動作或表情,找出相應的字卡,或家長出示字卡,讓孩子做動作。這種親子互動的游戲,孩子是非常有熱情的。
06.見字認字
利用孩子上學、放學、逛街等走在路上的時間,一一指著路上的路名,店名等邊走邊學;或者在報紙上、包裝袋上見到孩子認識的字,就引導著她來認讀。這樣的復習很隨機,但也是識字量非常大的,而且孩子會有一種在認識世界的成就感,一般不會感到厭倦。
六六掌握的詞彙量,看正常的大孩子繪本以及故事書,是會遇到不認識的字的,多少影響她獨自閱讀的熱情。但四五快讀里的讀句子部分,都是根據前面學過的字而設置的,六六一頁頁的讀,字都認識,能夠讓她形成自己能獨立閱讀的錯覺,對看書有更多的熱情和信心。
《四五快讀》
個人覺得四五快讀,更適合用字卡在游戲中識字後拿來系統地復習和鞏固,否則直接面對枯燥書本上一個個小黑字,孩子可能會有抵觸情緒。我始終認為,激發出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比一時取得怎樣的學習成果更重要。
悟空識字
比如在APP里,對每個字的介紹以及復習,都是配合著動畫來的,孩子對它的喜歡會超過讀書,因為聲音加圖像的刺激比白紙黑字強烈太多了。如果一開始就用APP,孩子拿到已經認識的白紙黑字時,會覺得沒動畫演示,不認識。而且一旦習慣了這種學習方式,看書會變的比較困難。所以,APP還是一天幾分鍾拿來當輔助,考核學習效果吧。
❺ 有趣的漢字游戲
《愛上拼漢字》《愛上拼漢字》游戲,是一款以「漢字」為核心元素的益智消謎游戲。游戲開放新字元,並不斷刷新您的漢字知識。讓你在輕松娛樂的同時又能拾起往日漢字的回憶,暢游在知識的海洋里,感受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結晶。
❻ 字的九種寫法是哪個游戲裡面的
是游戲《漢字高手》,這是一款國學休閑猜字游戲,玩法簡單,寓教於樂,玩家可以在這里學習到更多漢字結構與寫法,並且能加深玩家對偏旁部首的敏感度,通過偏旁部首的組成來組合成全新的漢子,隨著關卡的不同,有大量的漢子游戲,其中也有一些漢子陷阱,能讓玩家加深錯誤的印象,從而提升自己的知識,玩起來非常有趣解壓,玩家可以下載來試一試。
❼ 2017幼兒國學課堂游戲的目的
幼兒學習國學,從而激發他們了解中華 傳統 文化 的興趣。關於幼兒國學課堂游戲有什麼呢?下面我收集了一些關於幼兒國學課堂游戲及游戲,希望對你有幫助
幼兒學國學小游戲的目的
婆婆來了
目的:訓練幼兒的反應能力和語言能力。
玩法:全體幼兒圍成圓圈。請九名幼兒站圈裡,其中五人扮“婆婆”,四人蹲在地上扮“燒餅果子”。游戲開始,“婆婆”顛微微地在圈裡走。全體幼兒說兒歌:“打羅羅,熱羅羅,熟了麥子請婆婆,哪兒坐,炕頭上坐,燒餅果子一大撂,臨走時還怪餓,再稍一籮筐。”說完,“婆婆”立即去抓地上的“燒餅果子”,沒有抓到的“婆婆”,表演一個節目,與圈上幼兒交換角色,游戲繼續進行。
抽七打八
目的:訓練幼兒轉體的平衡能力和反應能力。
玩法:5至6名幼兒,其中一人掌心向上伸開手,其他幼兒用一手指依次點他的掌心。被點幼兒說兒歌:“抽七打八,月亮開花,開花到底,一把抓你。”當說到“你”字,抓住誰的手指,誰就准備“挨打”,如果說“砰”,“挨打”幼兒自傳一圈,若說“轟”就得轉六圈。
背月亮
目的:鍛煉幼兒的手臂及腹背力量。
玩法:兩名幼兒背靠背,相互挽臂,交替把對方背起,邊背邊問答兒歌:“背、背、背月亮,天上有什麼?有星星;地上有什麼?有井;井裡有什麼?水裡有什麼?有蛤蟆;蛤蟆怎麼叫?呱!呱!呱!”
跑馬繩
目的:鍛煉幼兒手臂力量及快跑的能力;培養幼兒勇敢、頑強的品質。
玩法:幼兒分成人數相等(5—10名)的兩組。兩足相距20—30米面對面站立。游戲開始,兩組幼兒各拉起手來兒歌:“野雞翎,跑馬繩;馬繩開,接花來;接誰去?接××。”被喊到名字的幼兒放開手,快速向前沖去,力爭撞開對面一組幼兒相拉的手。如撞開了,可任選一名幼兒拉回本組,撞不開則要留下來,最後,哪組剩的人多,哪組為勝。
規則:只能用身體去撞想拉的手,不能用手去推。
邁十步
目的:鍛煉幼兒跨越、奔跑的能力。
玩法:在場地上畫一條橫線。幼兒人數不限,通過猜拳選出一名幼兒,其他幼兒由橫線起各朝前邁十步,站立不動。選出的幼兒視前面幼兒邁出的距離和自己的能力,也由橫線起向其中離自己最近的一名(或相靠近的兩名)幼兒邁出八步,然後,伸平手臂去摸前面的幼兒。摸著了,兩名幼兒交換角色。如摸不著,可守在一邊,等其他幼兒往回跑時去捉他們。如捉住未及跑過橫線的幼兒,也可與其交換角色。
規則:被追幼兒跑過橫線,追者便不能再追,應更換目標。
幼兒學國學的八個規則
一、過程比內容重要
許多家長剛開始讓孩子學經典,最為關心的是學什麼。他們會到處咨詢:應該從《弟子規》開始學,還是從《論語》開始學;學了蒙學之後,應該學“四書”還是“五經”;等等。實際上,學什麼不是第一位的,是否能一直學才是第一位的。換言之,學習的持續性比學習內容的選擇更重要。先從《三字經》《弟子規》等蒙學經典開始當然是可以的,從《論語》《老子》等哲理經典開始也無可非議,甚至從《周易》《詩經》等文化原典開始也行。關鍵是,一定要讓孩子持續學,讓孩子的學習生涯中始終有 國學經典 。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在家庭中建立一個學習國學的習慣。
二、少量而不是貪多
要培養孩子學國學的習慣,一定要注意學習安排的適切度。換句話說,要適合孩子,要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在這一點上,訣竅是每次少量即可,切忌貪多。那麼,少量如何來衡量呢?從時間上看,每天大體限制在30分鍾以內,20分鍾、15分鍾皆可,即使5分鍾、2分鍾也是可以的。從文字量看,不同階段、不同水平的孩子自然不一樣,大原則是3句話以上皆可,以孩子輕松學完為限。總之,經典學習關鍵在於時時有,而不在於一次能夠吸收多大的量。否則的話,孩子很容易就排斥學國學而適得其反。
三、習慣比興趣重要
一涉及孩子的學習,許多年輕家長的第一反應是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自願去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一點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是,關於興趣與學習之間的關系,這些家長的認識往往過於表面。他們看到了樂趣對學習的引入,但是沒有看到學習的持續發生並不是興趣所能維持的,更重要的是適切度、成就感。從日常來說,幾乎沒有孩子(哪怕是好學生)喜歡學習,但是他們每天都在學習中不斷進步。認清這一點,對於學國學很重要,因為客觀來說國學與經典本身難以長期激發孩子的興趣。因而,比激發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習慣。讓孩子樹立每天(周)學點國學的習慣,就像要上學,要做做運動,要彈彈琴那樣,讓國學進入孩子的生活與人生。好習慣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非常適合學國學。
四、堅持而不是突擊
要確立孩子學國學的習慣,除了貫徹每次少量的原則外,還要做到長期堅持。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少量的學習經過長期的堅持,就會產生良好的效果。而一個行為之所以能夠成為習慣,就是因為持久的堅持。堅持對於孩子學國學來說,尤其重要。為了做到這一點,需要三個要素:一是制定適切的 學習計劃 ,二是負責的監督機制,三是一定的考核辦法。其中,監督機制尤其必要,如果沒有監督,不光孩子,就是家長也會堅持不住。因而,監督角色最好是在家長、孩子之外的人。
五、浸潤而不是灌輸
學經典,應該學到什麼程度?這是每個讓孩子學經典的家長想要弄清楚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以語文、數學等學科的學習程度來比照國學學習。這顯然是削足適履的行為。學經典與學語文不一樣:語文的內容根據孩子年齡來建構的,因而孩子有能力學懂、學透;經典則是一個個高度凝練的文化整體,並非簡單而輕巧的學科知識。因此,學經典不必一時學懂、學透(也做不到),而應立足於熏染和浸潤。這是一種隱性的學習方式。所以,孩子學經典學到什麼樣的程度都是可以的,如熏聽、隨讀、熟讀、理解等,孩子有多少能力、多大的積極性,家長就讓其學到相應的程度。只要經過長期的點點滴滴的浸潤,學習效果自然會展現出來。
六、積淀而不是速成
對於學國學的程度,除了要把握浸潤的 方法 之外,還要把握積淀的目標。我們說,孩子學經典要點滴浸潤,長期熏染。但是,浸潤不僅僅是一個過程,而且也是一種結果。所謂“潤”,就像水之於萬物那樣,必須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這個作用就是提升孩子的文化積淀。因而,在浸潤和熏染的過程中,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是否去學了,是否產生了必要的接觸,是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要關注這些影響是否持續發酵。在這一點上,家長要有細心、耐心和恆心:細心是觀察孩子的點滴積累,耐心是地等待孩子積少成多,恆心是堅信孩子積淀必然實現。
七、悟讀而不是硬講
孩子學經典時,有什麼簡易的方法可行?當然有,就是讀。因為我們的目的是浸潤,是積淀,所以當孩子面對那些古奧難懂的文言文時,讀就是最簡易的方法。通過口誦吟詠,孩子首先從語感上親近了經典文本,也拉近了經典與生活的距離;其次,累積了大量的語料,為了適當的理解和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就是說多讀與理解的關系。因而,學經典應當先讀再悟,或邊讀邊悟,而不是以講解為重點。不少家長認為如果只是讀讀,沒有好好講講,就似乎沒學一樣。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其實沒有好好讀,沒有積淀和感悟,光有硬講,是不會在孩子腦中留根的。
八、共學而不是獨學
孩子學國學的特點是浸潤性、點滴式、長期性、積淀性。這樣的學習對於自覺性不高、理性薄弱的孩子來說,顯然一個人單打獨斗的自學是不現實的,而更適合在親子、家庭的共學氛圍中進行。本來,國學經典作為學習內容其實更適合家長學習。同時,這種學習每次是少量的,程度是自選的,因而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家長與孩子很容易一起操作。因而,親子共學,塑造學國學的氛圍,養成學國學的習慣,這將是保障孩子完成學國學任務的關鍵所在。否則,家長只是把孩子晾在一旁,不斷要求其自學,而自己則娛樂休閑,在此情況下,孩子學習的長期性是難以保證的。
幼兒園傳統小游戲
1放風箏
風箏亦稱“紙鳶”、“風禽”等,歷史悠久,流傳甚廣。
相傳春秋時公輸般作木鳶以觀宋城。據傳五代漢李鄴,於營中作紙鳶,引線乘風而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筒,使風竹中如箏鳴,故稱“風箏”。唐代起風箏成為一種娛樂工具,但只限於皇宮和貴族府第。北宋後流傳於民間。
明清時,風箏製作更加精巧。曹雪芹專著《南鷂北鳶考工記》中,記載了幾十種製作風箏的扎、糊、繪、放的工藝。一般製法;先用細竹片紮成骨架,模擬蝴蝶、蜈蚣、鳳凰等禽、鳥、魚、蟲形狀,糊上皮紙或薄絹,上繪圖案。玩時用麻線牽引,利用風力,放上天空。牽引線上可懸掛有滑輪的小燈,隨風飄上,星夜望去,似一串星星,在風箏上安上琴弦,嗡嗡作響風如箏鳴,稱鷂琴。風箏是小孩喜愛玩物,每到春暖花開時成群結隊爭放風箏,並流傳至今。
2打角螺
古稱“抽陀螺”。俗稱“打地老鼠”。流傳甚廣,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已有記載。角螺用小雜木削成牛角式尖的寶塔形,長兩寸左右。玩者手持一根系著布巾的小竹桿,先將布巾纏住木角螺,向地下平開,角螺在地下順時鍾轉動(左手持桿則為反時鍾),不時用布巾抽打角螺,也可由二人相對抽打角螺,使二角螺相撞,轉得越久的為勝。
3彈弓
亦稱“崩弓子”。民間 兒童 玩具,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小經紀”中已有“彈弓”的記載。用鐵“豆條”彎成叉型兩小環處各系一長短相等的皮筋,兩皮筋另端各連在一長獸皮之兩端。也有用小樹叉做弓身的。玩時一手握手柄,一手捏夾小石子的小獸皮,瞄準目標,向後一拉後鬆手,將站石子射出小孩玩彈弓總想射正小鳥和氣球,但射中小鳥者少。現代玩彈弓者少見,被各式玩具手槍、汽槍所代替。
4跳房子
民間兒童游戲,先在地上畫六個方格,每一方格約兩尺見方,每一格為一間。玩時先用小瓦片或一物擲向格內,以後用單腳跳入,把瓦片踢入 其它 格內,誰先跳完所有方格為勝。期間所踢的瓦片不得踢出格外或觸及每格畫線,違者要停跳,讓其他人跳,等到下一次輪到自己時,繼續自前次停止的格開始跳,勝者打敗者的手掌。
5看西湖景
因天下風景,無勝於西湖而故名。但民間亦俗稱“西洋鏡”。昔時商阜集市的街頭巷尾,常擺設西湖景,供人欣賞。西湖景用一木箱掛多幅 風景畫 ,上下升降,正箱面的下端,裝上特製的鏡頭,通過反射,可看到箱內一幅幅的圖景,箱主不時敲打小鼓小鑼,不時解說箱內其景。有時加唱戲劇片斷或其它曲調;“多拿錢來多來看,少拿錢來少來看,不拿錢來看光光”,以招引顧客。
6跳繩子
古稱“跳百索”。早在明代已流行。沈榜《宛署雜記》載;“以長繩丈許,兩兒對牽,飛擺不定,令難疑視,若百索然,其實一索也。群兒乘其動時輪跳其上,以能過者為勝,否或為索所絆,聽掌繩者以擊之為罪,名曰;跳百繩。清代仍流行,並傳承至今。其跳法有一人自拋繩自跳,記數論勝負。亦有兩人拋繩一人跳。或單腳跳、雙腳跳。還有兩人用兩根繩交叉而拋,一人在中間用雙腳跳等。
7拈石子
亦稱“抓子”、“拈石子”。民間兒童游戲。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雲:“是月也,女婦閑,手五丸,且擲,且拾、且承、曰抓子兒”。昔時一些少女常玩拈子,益陽上鄉的玩法是;用小石子五粒,先把五粒石子握在手中,擲上其中一子,同時將其餘四子擲於桌面或地上,俗稱“放子”。而後開始拾子,即擲上一子,接而俯拾一子,再擲上一粒接而俯拾二子,依次拾完;再把四子都撒在桌上,擲上一子接而俯拾全部四子;最後把四子全部撒在桌上,擲上一子接而先俯拾對方選定二子,再把其餘二子疊高,再俯拾之。按以上程序順利完成者為贏。所玩之子,後有改用內裝砂子的小布袋的拈子游戲,市區目前很少有人玩耍。
8老婆拳
亦稱“猜猜猜”。民間游戲。按照習規,握拳為石頭伸出手掌為布袋,叉開食指和中指為剪刀,石頭可以砸剪刀,剪刀可以剪布袋,布袋可以包石頭,被砸、被剪、被包者為敗。敗者常被勝者的小孩打手掌。兒童在游戲中決定次序時也劃此拳。也有在酒席上比勝負而罰酒者。
9老鷹擔雞
益陽湖鄉稱“老鷹擔雞”,山鄉稱“老蟲(老虎)咬尾”。由數人組成,首先由一人自稱老鷹,其餘人排成縱隊最前面的人伸開雙手擋住老鷹,第二人雙手捏住前面一人的腰帶,後面依次的串起來,然後由老鷹來抓最後的那人,玩時忽前忽後,時左時右,直至抓住最後的一個為勝。至今鄉下仍有小孩喜歡這一游戲。
>>>幼兒園課堂互動小游戲 >>>初中趣味數學游戲
猜你喜歡:
1. 2017趣味游戲活動方案
2. 2017六一兒童節親子游戲活動方案設計
3. 2017團隊趣味游戲活動方案
4. 2017創意主題親子活動方案
5. 2017游戲主題活動策劃方案
6. 2017新年朋友聚會好玩的互動游戲節目
❽ 漢字游戲
一、關於漢字的笑話:
見雞而作
從前有一個地主,很愛吃雞,佃戶租種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還得先送一隻雞給他。有一個叫張三的佃戶,年終去給地主交租,並佃第二年的田。去時,他把一隻 雞裝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說起第二年佃田的事,地主見他兩手空空,便兩眼朝天地說:「此田不予張三種。」張三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立刻從袋子里把雞拿 了出來。 地主見了雞,馬上改口說:「不予張三卻予誰。」 張三說:「你的話變得好快呵!」 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話是『無稽(雞)之談』,此刻這句話是『見機(雞)而作』。」
耳朵在此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著,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 心裡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離開肉鋪後,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於是便 將豬耳包好,塞進口袋裡。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裡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裡!」
有"機"可乘
有一個商品推銷員去廣州出差,到北京後,由於想乘飛機前往,因怕經理不同意報銷,便給經理發了一封電報:「有機可乘,乘否?」經理接到電報,以為是成交之「機」已到,便立即回電:「可乘就乘。」 這個推銷員出差回來報銷旅差費時,經理以不夠級別,乘坐飛機不予報銷的規定條款,不同意報銷飛機票費。推銷員拿出經理回電,經理口瞪口呆。
地名有關
元旦晚上,小弟帶兩位僑生到家晚餐,一個性情開朗,一個較為拘謹。席間,那位開朗的同學笑指拘謹的同學給我們介紹說:「他是緬甸來的,所以比較靦腆。」隨後他舉起酒杯向大家敬酒,仰首一飲而盡,接著說:「我是仰光來的。」
「比」對「北」說:夫妻一場,何必鬧離婚呢!
「巾」對「幣」說:兒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價百倍了。
「臣」對「巨」說:和你一樣的面積,我卻有三室兩廳。
「晶」對「品」說:你家難道沒裝修?
「茜」對「曬」說:出太陽了,咋不戴頂草帽?
「兵」對「丘」說:看看戰爭有多殘酷,兩條腿都炸飛了!
「占」對「點」說:買小轎車了?
「日」對「曰」說:該減肥了。
「人」對「從」說:你怎麼還沒去做分離手術?
「寸」對「過」說:老爺子,買躺椅了?
「由」對「甲」說:這樣練一指禪挺累吧?
「木」對「術」說:臉上長顆痣就當自己是美人了。
「信」對「言」說:只說空話,沒人相信你!
「闖」對「馬」說:俺也有安居工程了!
「火」對「炎」說:火氣太大,你都發炎了!
「耳」對「聞」說:別以為關上門就聽不見了!
「欄」對「蘭」說:要想乘涼,就趕緊栽樹吧!
「閃」對「人」說:進了家門就安全了!
「固」對「古」說:俺住的是四合院!
「間」對「日」說「俺也安上防盜門啦!
「眾」對「人」說:我的雜技演得不錯吧!
「旱」對「肝」說:你都是月夜幹活?
「仆」對「卜」說:怎麼,你還是光棍兒一條?
「冤」對「兔」說:我也有自己的窩了!
「開」對「並」說:紮上羊角辮,就是好看!
「和」對「口」說:不種莊稼,等著挨餓吧!
「起」對「已」說:自己的路還是自己走吧!
「驢」對「馬」說,大兄弟,跑的快沒用,趕緊把戶口上了吧!
「月」對「肖」說,姐姐,快點告訴我,哪能整這么酷的頭型呀?
「孝」對「教」說,有點文化就想辦班教人吶?
「湯」對「燙」說,哥們,快點回家吧,你們家後院起火了。
「丑」對「妞」說,好好和她過吧,咱這模樣的,找個女人可不容易呀。
「熊」對「能」說,哥們,窮成這樣啦,四個熊掌全賣啦?
「口」對「回」說,親愛的,都懷孕這么長時間了,咋不說一聲呢?
「力」對「辦」說,牛啥呀,有錢就拎兩包出來橫晃呀?
二、關於漢字的故事:
第一則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 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 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第二則故事
說一個人和夫人在家裡招待兩位朋友,朋友甲對女主人敬酒,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很不禮貌了;女主人指了說「醉酒之意不在翁」,說朋友偏離了和男主人 敘舊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評的說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來了;朋友乙在旁邊偷著樂,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酒」。我看了很生感嘆,這 就是漢語的魅力。換了別的任何一種語言,恐怕也難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讀書至今,漢語還是學的不好,真是慚愧啊! 且不從愛國的角度來說,我也認為,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種語言。更不要說漢語本來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詞彙最豐富,表情達意最淋漓盡致的了。
第三則故事
《施氏食獅史》是一篇由趙元任所寫的設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連標題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shi。《施氏食獅史》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 果你讀給別人聽,他是無論如何也聽不懂的! 本文為漢語中最難讀的一篇,如要嘗試,請先備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齒受傷。 《施氏食獅史》:「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 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只用一個發音來敘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 無其他語言能做到了。 白話文譯文: 《施氏吃獅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著一位詩人姓施,愛吃獅子,決心要吃十隻獅子。 他常常去市場看獅子。 十點鍾,剛好有十隻獅子到了市場。 那時候,剛好施氏也到了市場。 他看見那十隻獅子,便放箭,把那十隻獅子殺死了。 他拾起那十隻獅子的屍體,帶到石室。 石室濕了水,施氏叫侍從把石室擦乾。 石室擦幹了,他才試試吃那十隻獅子。 吃的時候,才發現那十隻獅子,原來是十隻石頭的獅子屍體。 試試解釋這件事吧
三、漢字諧音歇後語:
空中布袋 -- 裝瘋。(裝風)。
宋江的軍師 -- 無用。(吳用)。
老太婆上雞窩 -- 笨蛋。(奔蛋)。
賣草帽的丟扁擔 -- 留神。(留繩)。
哥哥不在家 -- 少來。(嫂來)。
外甥打燈籠 -- 照舊。(照舅)。
雨打黃梅頭 -- 倒霉。(倒梅)。
半兩棉花 -- 免談。(免彈)。
禿子打傘 -- 無法無天。(無發無天)。
矮子過渡 -- 安心。(淹心)。
馬店買豬 -- 沒那事。(沒那市)。
臘月天氣 -- 動手動腳。(凍手凍腳)。
父親向兒子磕頭 -- 豈有此理。(豈有此禮)。
公共廁所仍石頭 -- 引起公憤。(引起公糞)。
反穿皮襖 -- 裝佯。(裝羊)。
孔夫子搬家 -- 凈是輸。(凈是書)。
孕婦走獨木橋 -- 鋌而走險。(挺而走險)。
外婆死了兒子 -- 無救。(無舅)。
老公拍扇 -- 凄涼。(妻涼)。
秀才的毛巾 -- 包輸。(包書)。
烏龜爬門檻 -- 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
針尖尚挑毛巾 -- 不足為奇。(不足為旗)。
鈍刀破竹 -- 想不開。(響不開)。
電線桿上綁雞毛 -- 好大的膽子。(好大的撣子)。
磕瓜子磕出臭蟲 -- 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燈草打鼓 -- 不想。(不響)。
燈草拐杖 -- 做不了主。(做不了拄)。
鹽店裡談天 -- 閑得沒事做。(鹹得沒事做)。
張天師過海不用船 -- 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隔窗吹喇叭 -- 名聲在外。(鳴聲在外)。
龍王爺搬家 -- 厲害。(離海)。
老九的兄弟 -- 老實。(老十)。
空棺材出葬 -- 目中無人。(木中無人)。
王八中解元 -- 規矩。(龜舉)。
六月裏戴手套 -- 保守。(保手)。
生花生 -- 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皮匠不帶錐子 -- 真行。(針行)。
何家姑娘嫁給鄭家 -- 正合適。(鄭何氏)。
和尚的房子 -- 廟。(妙)。
河邊洗黃蓮 -- 何苦。(河苦)。
盲人戴眼鏡 -- 假聰明。(假充明)。
做夢變蝴蝶 -- 想入非非。(想入飛飛)。
猴子學走路 -- 假惺惺。(假猩猩)。
精裝茅台 -- 好久。(好酒)。
蜘蛛拉網 -- 自私。(自絲)。
瞎子背瞎子 -- 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萬歲爺流鼻血 -- 正紅。(朕紅)。
打破沙鍋 -- 問到底。(紋到底)。
西瓜地裏散步 -- 左右逢源。(左右逢圓)。
脫了舊鞋換新鞋 -- 改邪歸正。(改鞋歸正)。
麻布袋草布袋 -- 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碗底的豆子 -- 歷歷在目。(粒粒在目)。
賣布不帶尺- -- 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窮木匠開張 -- 只有一句。(只有一鋸)。
磚窯裏失火 -- 謠言。(窯煙)。
燈盞無油 -- 枉費心。(枉費芯)。
鍾馗嫁妹 -- 鬼混。(鬼婚)。
三、漢字的歷史
有這么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寫上歇後語,笑話,漢字的來源,古詩,謎語。
一人 ,猜一個字 答案是:大
一人一張口,口下長只手,猜一字 答案是:拿
一人在內,猜一字 答案是:肉
一人挑兩小人,猜一字 答案是:夾
一人腰上掛把弓,猜一字 答案是:夷
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個字 答案是:告
一口咬定,猜一字 答案是: 交
一大二小,猜一個字 答案是:奈
一斗米,猜一個字 答案是:料
一月七日,猜一個字 答案是:脂
四、漢字的演變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商) (周) (秦) (漢)(魏晉)草書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
甲骨文: 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是現在所知最早的漢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筆道很細,每個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畫的畫。
金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與甲骨文差不多同樣古老,它的筆畫比較粗壯,大小也比較勻稱。
戰國文字: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國被劃分為七個諸侯國。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碼,很難破譯。
漢字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漢字也進行了統一。從此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統一的基礎,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秦代的統一文字:小篆,使漢字的筆畫和結構得到定型,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
隸書: 監獄里造出的漢字: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於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