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游戲要點
Ⅰ 0到2歲嬰幼兒游戲的指導要點有哪些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角色游戲是3—6歲幼兒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戲。對於這一時期孩子的生活、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小班幼兒具有強烈的模仿性,在角色游戲過程中,他們不斷模仿成人的行為,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他們的語言、動作、社會交往、生活經驗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隨意性,生活經驗少,且剛剛接觸游戲。所以扮演角色能力差,游戲水平低下。那麼如何提高小班角色游戲水平呢?本人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從分析小班角色游戲特徵入手,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
一小班角色游戲特徵
1. 游戲情節簡單而零散。
由於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隨意性。生活經驗少,且剛剛接觸游戲,所以游戲中反映出來的內容簡單,情節單一、零散。如「媽媽」喂娃娃、抱娃娃、給娃娃穿衣或打電話、掃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內容。或者是爸爸燒飯、媽媽燒飯、你喂娃娃、我也娃娃。游戲情節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間缺乏聯系。
2. 游戲動作重復而簡單。
由於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小手肌肉發育不夠完善,喜歡做重復動作。所以小班幼兒在游戲時,多是簡單的重復動作,較少的系列動作是憑興趣操作材料。如反復地做切菜動作、炒菜動作、反復做接水、飲水動作。但有時有感興趣的材料也會出現一序列動作。如幼兒會假想娃娃餓哭了,於是連忙泡奶、餵奶等動作。
3. 游戲語言交往較少。
由於小班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幼兒游戲中大多是平行游戲,幼兒獨自操作材料。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無語。一起玩時也是各說各的話,專心於自己的游戲,旁若無人,有時也有一些簡單的對話,但是是圍繞模仿的材料開展的,如:錫凱拿著酸奶瓶說:「喝酸奶吧!」銳涵接過酸奶喝了一口說:「好甜呀」,然後又進行自己的游戲。
4. 游戲時缺乏角色意識。
幼兒游戲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如:爸爸、媽媽、奶奶、爺爺等。但幼兒經常滿足於擺弄操作材料,未意識到扮演的角色。有時扮演的角色也會經常轉移。這是因為幼兒的角色意缺乏。游戲中的興趣和注意力不穩定,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例如:他當弟弟時,看到爸爸打電腦玩得特別高興時,他就放下手中的掃把,也去打電腦。可當他看見爸爸泡茶招呼客人很有趣,他就放下手中的鍵盤也要泡茶招呼客人。
5. 游戲時是依材料而進行的游戲。
由於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特點,小班幼兒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實物或是具體形象的材料。游戲中動作交往多於語言交往。更多依賴玩具進行游戲,滿足於玩具的擺弄,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奶茶店的服務員,埋頭配奶茶,對來買奶茶的客人置之不理。
二 小班角色游戲指導策略
依據小班角色游戲特點,結合小班角色游戲目標,我對小班角色游戲進行一些嘗試,總結出如下幾方面的經驗。
(一) 豐富幼兒生活經驗,是角色扮演、情節發展的前提條件。
角色游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反映。生活經驗越豐富,孩子在游戲中就越積極,角色扮演越逼真,情節越豐富,孩子們自然玩得開心。反之,游戲就會變得枯燥無味,甚至不能持續。教師就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強化、豐富孩子的生活和知識經驗,從而激發幼兒扮演角色的願望。豐富的渠道很多。
首先,引導幼兒觀察父母的活動。因為小班角色游戲主題主要是娃娃家。游戲內容大多反映父母對娃娃的關心、照顧。所以我通過提醒幼兒注意觀察父母在家做得事情、說的話,及爸媽對自己的關心,然後在游戲時將觀察到的內容運用在角色扮演中,慢慢地孩子對爸媽在家所做的事情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和體驗,娃娃家的內容就更豐富了。
其次,引導家長帶幼兒觀察周圍環境。在生活中細致觀察,獲得感知越豐富,在游戲中扮演角色越逼真。所以在開學初的家長會便已向家長闡述小班幼兒角色游戲的目的意義及即將要開展的游戲主題。引發家長隨機帶幼兒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觀察周圍的生活。為本班開展系列主題游戲做好充分的准備。
再次,啟發生活,歸納生活印象。通過晨問啟發談話:周末父母和孩子一起做過開心的事情:如爸爸帶一家到XX地方旅遊、拍照;爸爸媽媽為我過生日等。引發孩子把這些深刻的生活印象運用到游戲中,孩子便會在所進行的角色游戲中更加融入角色,使游戲內容變得充實新穎。
最後,滲透情境化的小游戲。如:情境教學「小貓做客」,為豐富游戲情節,提高語言交往埋下伏筆。孩子們把情境游戲中學會的動作敲門,使用禮貌用語,學會接客運用到了角色游戲中。在游戲中,幼兒反映「做客」的情節,這就是教學小游戲為他們引發「做客」反映。幼兒在游戲中也倒鄰居娃娃家做客,主人禮貌待客。運用做客,請喝茶,推動游戲情節,提高孩子語言交往能力。
(二)創設溫馨游戲環境,提供適宜材料,萌發進入游戲的願望。
1.根據小班幼兒特點創設溫馨、有意境而又豐富的游戲環境。
小班幼兒的教育重點是
Ⅱ 指導幼兒游戲有哪些常用技巧
指導幼兒游戲大中小班,有不同的技巧,如下: 1、小班游戲指導要點: (1)小班幼兒的游戲內容主要是重復操作游戲材料,教師的指導重點便在於如何使用游戲材料。即教師根據幼兒的游戲特點和社會經驗為幼兒提供種類少,但同一種數量較多的成型玩具,避免幼兒因相互模仿而爭搶玩具,滿足幼兒平行游戲的需要。 (2)教師以游戲者的身份介入游戲,引導幼兒,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3)讓幼兒逐漸學會在游戲中進行自我管理,通過游戲評價不斷豐富游戲經驗。 2、中班游戲指導要點: (1)重點在於引導幼兒解決游戲沖突。仔細觀察並認真分析幼兒發生沖突的起因,以游戲者的身份介入游戲,指導游戲; (2)結合幼兒的社會經驗,為幼兒提供豐富且富有變化的游戲材料,鼓勵幼兒不斷豐富游戲主題; (3)通過幼兒討論等形式展開游戲評價,增長游戲經驗,豐富游戲內容,指導幼兒在游戲中逐漸掌握社會規則即交往技能,逐漸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3、大班游戲指導要點: (1)教師引導幼兒一起准備游戲環境,側重語言引導,培養幼兒的自主性; (2)認真觀察游戲,給幼兒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會以及適當的引導; (3)允許並鼓勵幼兒在游戲中進行創造,培養幼兒的創造性; (4)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游戲講評,讓幼兒在分享中取長補短、開拓思路,提升游戲水平。
Ⅲ 小班表演游戲的組織要點有哪些
小班表演游戲的組織要點有:
1.豐富幼兒生活經驗,是角色扮演、情節發展的前提條件。
2.創設溫馨游戲環境,提供適宜材料,萌發進入游戲的願望。
3.把握有效時機介入,關注幼兒活動,促進游戲開展。四)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採取多樣評。
Ⅳ 學前兒童聽說游戲的設計與指導要點有哪些
0到2歲嬰幼兒游戲的指導要點
集體教養機構開展的早教活動是根據教育對象的成長特點和需要,在專業人員指導下,由嬰幼兒和教養人共同參與的一項互動活動。
早教活動一般由專業人員主持,面對教養人進行現場指導,通過帶領嬰幼兒和教養人開展有針兒積極主動地發展有針對性的早教活動,普及科學的早期教育理念和方法,促進嬰幼兒積極主動地發展。早教活動有示範性、指導性與實踐性的特點,能使教養人得到教養嬰幼兒的指導與服務,是教養人學習科學育兒的重要課堂。
(一)早教活動是面向嬰幼兒及其教養人的活動
親子互動式早教活動的核心。開展早教活動時,需要關注親子互動的實效和質量。教師應結合嬰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選擇適宜的活動材料,設計適宜的活動內容。活動內容應結合嬰幼兒的生活、游戲和鍛煉的目標,滲透語言、動作、認知、情感、藝術、健康、養成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同時,早教活動不僅應面向嬰幼兒,同時也應面向教養人,要給予教養人科學的教養理念和實用的教養方法,引導教養人尊重和理解嬰幼兒發展中的差異、賞識嬰幼兒的發展,培養嬰幼兒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教養人既是嬰幼兒的玩伴,也是嬰幼兒模仿的對象、學習的保養和行為的楷模。
(二)早教活動是個別活動和集體活動相結合的活動
早教活動可以是集體的,也可以是分散的、個別的,兩者應有機結合。
(三)早教活動應體現生活化、游戲化、個別化的特點
早教活動的設計應該基於嬰幼兒的生活需要,可以通過一對一或一對幾進行,活動的時間根據嬰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力決定,短則1~2分鍾,長不過15分鍾,嬰幼兒的自然生活和自發游戲同步。
Ⅳ 適合幼兒的運動小游戲
適合幼兒的運動小游戲
適合幼兒的運動小游戲,孩子在小時候是很喜歡玩的,其中適合寶寶的運動游戲是有很多的,家長可以根據寶寶的特點選擇適合寶寶的游戲,下面分享適合幼兒的運動小游戲,一起來看下吧。
適合幼兒的運動小游戲1
樓梯
在家裡有意識地培養他自己上下樓。剛開始他還走得跌跌撞撞,經過一年的運動,現在他上下樓梯相當自如,雙足交替上下樓也很棒了。我還訓練他跳樓梯台階,扶著他的手,一級一級往下跳,他玩得很有興趣。
做操
每天早晨我都帶著孩子到室外做體操。在我的領操下,孩子也伸伸手、踢踢腿,有時他還自編動作,或到處跑跑跳跳,快樂極了!
玩球
讓孩子跑著追球,拿到球後再傳球,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訓練孩子跑跳平衡能力的游戲。
教具
舟舟所在的幼兒園里有硬墊、軟墊等教學用具,讓孩子在上面跑、跳、爬、行,孩子的雙足體驗到了踩在不同材質上所產生的不同感受,增強了他的觸覺及感性認識。
彎彎拱形橋
這也是一種特殊的訓練孩子平衡能力的'用具,它是用繩子將許多根短的圓柱形管子間隔一定距離串起來鋪在地上用於在上面行走的軌道。因為圓柱形管子會滾動,所以增加了孩子在上面行走的難度。舟舟很喜歡這種挑戰性運動,因為他走過去,就是活動的勝利者。
獨木橋
走獨木橋需要很好的平衡技巧。孩子的可塑性強,他行走在橋上,不斷地調節著自身的平衡,讓自己落下獨木橋,培養平衡能力。
盪橋
幼兒園的大操場上有一個用鐵鏈、木板做成的盪橋,孩子手扶著橋桿,腳踩著搖晃的橋板,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這頭走到那頭,既訓練了直行,又鍛煉了平衡,這種游戲相當具有挑戰性。
斜坡
這是幾種游戲中最具難度的一種,舟舟踴躍嘗試,因為這意味著只要他走過去就是征服困難的小英雄。當然,我們也會隨時保護他,確保他的安全性。
當然在對孩子進行動作活動的培養過程中,我有時也會有意外的收獲。在生活中,孩子能夠原地轉十多個圈而保持平衡不倒;有時孩子在向前奔跑的途中也會急剎車並轉向跑而不倒;還有孩子在回家途中看見平放在人行道上的電線桿會像走獨木橋一樣一步一步走在上面;更有甚者,孩子見到小水塘能夠輕而易舉地一躍而過。
我對孩子進行動作活動的目的達到了,孩子能運用學到的技能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就像小鳥堅實了自己的翅膀在廣闊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一般。
適合幼兒的運動小游戲2
適合嬰幼兒的居家運動
單手夠物
讓寶寶趴在用被子做成的滾筒上,握住寶寶的雙腿,使雙膝離地,鼓勵寶寶用一隻手支撐,另一隻手去夠取物品。
目的:增加寶寶頸部和背部的肌肉力量,能夠在一隻手夠取物品時用另一隻手支撐。
希望反應:寶寶能夠用一隻手支撐,一隻手夠取物品。
不希望反應:背及腿僵硬。
讓寶寶仰卧,彎起一條腿,輕柔地將腳跨過身體。一旦寶寶變成側卧時,家長可能要慢慢地將寶寶移回原來的位置重新開始。
滾動刺激
目的:協助寶寶在滾動時雙腿進行交替運動
希望反應:寶寶自然地滾成俯卧。
不希望反應:寶寶變得僵直。
提示:不要太用力。
小蹬車
1、准備動作:爸爸坐在椅子上,寶寶站在爸爸的大腿上並面對爸爸,爸爸用手挾在寶寶的腋窩處。
2、爸爸念下面的兒歌,雙腿隨兒歌節奏做蹬車的動作,並用慈愛的目光注視著寶寶。
兒歌:
小蹬車,小蹬車,寶寶蹬來爸爸坐。
一二三,三二一,樂得寶寶笑嘻嘻。
目的:鍛煉寶寶身體的協調性
游戲要點:爸爸讓寶寶在腿上站穩,並讓寶寶身體保持平衡。當爸爸的雙腿做蹬車動作上下交替時,告訴寶寶要將身體放鬆,身體隨爸爸的動作動起來。
用手支撐
坐在地板上,將寶寶面朝下,腹部靠在爸爸的大腿上,讓寶寶的雙手能夠撐到地板上。接著,將爸爸的手放在寶寶的肩膀上,在寶寶的肩膀上用力往下壓,然後放鬆。重復數次。
目的:使寶寶能夠在趴的姿勢下用雙臂支撐,並加強頸部及背部肌肉的控制力。
希望的反應:寶寶可以在手肘伸直的情況下用雙手支撐,將手掌打開,以及伸直頭頸部。
不希望的反應:背、頸部或手臂變得僵硬,握拳或手肘和頭彎曲。
保持平衡
讓寶寶趴在球上,若有需要,爸爸可以扶住寶寶臀部或下軀干。接著爸爸慢慢將球偏向一側,並等待寶寶自己調整身體位置。
目的:加強平衡及協調能力
希望反應:寶寶的身體呈曲性,並自己調整位置以達到平衡。
不希望反應:寶寶用手去撐地而不是彎曲身體保持平衡。頭及身體拱起,肩膀向後縮。身體沒有隨著球而調整。
Ⅵ 角色游戲的指導要點
角色游戲的指導要點:
1、運用語言提示指導。教師的語言具有多種功能,正如誇美紐斯所言:一個動聽、清晰地教學的教師,他的聲音會像油一樣浸入學生的心裡,把知識一道帶進去。教師主要通過和幼兒的交流、對話讓幼兒主動進行"社會的、認知的知識建構和與他人進行意義協商的動態過程」。
教師宜用親切平和的詢問以了解孩子的具體真實的想法。如"你要做什麼呀?」」為什麼要這樣做?"等,促使幼兒引起思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明確判斷。
而當幼兒遇到困難、缺乏目的時,教師可用簡單語言進行建議性提示。例如,「糖果店」 的糖果賣完了,游戲沒法開展下去教師說「我們一起再做些糖果吧」引導孩子們開辦「糖果加工間」。
2、運用動作提示指導。教師在指導游戲時,利用動作、表情、眼神等身體語言對幼兒游戲行為作出反饋。例如教師用點頭、贊許的目光、欣喜的表情肯定幼兒的良好表現;用擺手、搖頭或面部表情等否定一-些不良行為。 必要時教師應適當地示範游戲玩法,具體如: "銀行」的職員辦理「存款」「取款」 ;飲食店的"招待員」耐心、和藹、有禮貌地招待顧客;醫院的醫生給病人看病、開葯。
Ⅶ 親子游戲中,需注意哪些要點呢
不要破壞玩游戲的孩子的熱情和信任,不要以不可接受的態度拒絕孩子,讓孩子失望。如果父母不想參與游戲,就不能簡單粗暴地拒絕孩子,保持沉默,用委婉或鼓勵的方式讓孩子自己玩游戲。其次,不能欺騙孩子。父母總是認為大人比孩子有見識,孩子是無辜的,所以可以用漂亮的話欺騙孩子。反正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別的東西吸引。所以我們經常給孩子無法履行的承諾。但是孩子們往往不像大人們想像的那麼天真,他們會記住大人們對他們做出的承諾。如果父母盲目地欺騙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將不再信任父母。而且,如果他們是認真的,也會給他們的心理蒙上陰影。
父母和孩子玩很多孩子的親子游戲,不僅能和孩子一起幸福地成長,還能提高孩子建立自信和與他人溝通的能力。父母給孩子樹立榜樣,說話和行動必不可少,這對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大有幫助。此外,兒童親子游戲可以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玩耍和學習,有助於孩子的娛樂和教育。
Ⅷ 幼兒角色游戲的分析要點
角色游戲;指導通過角色游戲扮演不但可以給幼兒帶來諸多歡樂,同時還可以推動幼兒的綜合素養的發展。角色游戲屬於幼兒時期比較典型的游戲類型,是一種適合幼兒的自然性游戲。它來源於生活,同時又和實際生活有著明顯的區分,是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特點的游戲活動方式。在開展角色游戲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引導工作至關重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可以讓每一個幼兒在游戲活動當中都可以受益良多。通過有趣的角色游戲扮演,可以充分激發出幼兒的思維想像能力,同時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對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1-3]。
一、角色游戲中教師組織與指導存在的問題現階段,我國針對在幼兒時期的培養工作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年輕的幼兒教師就好比幼兒園當中的一面鏡子,需要具有更高的激情、熱情以及朝氣,同時也需要保證一絲稚氣。在實踐工作過程中,不管是自身的專業水平還是教育工作方式,經常會出現缺乏接地氣的理論支撐,以及有效的實踐工作經驗,造成了幼兒的培養工作質量相對較低。在長期的教育培養活動中,教師開始慢慢重視幼兒的發展性作用,開始更多的關注幼兒園當中的各種游戲培
養模式,其中角色游戲是非常重要的游戲活動方法,但是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角色游戲扮演過程中經常面臨著諸多實踐難題。同時影響幼兒園教師角色游戲指導能力的因素也相對比較復雜。因此,教師在開展角色游戲扮演過程中,需要具備哪些個人能力,如何有效提高對幼兒的指導工作效果,是幼兒園教師所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二、教師對幼兒角色游戲中指導策略分析所謂的角色游戲是幼兒依照自身思想意識,通過模仿和想像有效藉助真實的器材,以自身角色扮演的方式,通過一系列肢體語言動作以及表情等來扮演某種人物角色,這種游戲方法又稱之為象徵性游戲。比如教師在舉行"如何當醫生"的角色扮演游戲過程中,幼兒被教師分為兩組。一組扮演醫生角色。一組扮演病人角色。因為,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相對比較缺乏,因此很多幼兒並不知道如何去扮演醫生的角色,如何給病人進行診斷,此時教師需要對幼兒進行有效的引導,可以向小朋友進行提問:小朋友你們生過病嗎?幼兒回答:生過,此時教師向幼兒繼續進行提問,生病的時候該去何處看病,此時幼兒回答需要到醫院來看醫生。此時教師需要對其進行一系列的開放式提問,醫生是如何給病人進行看病,此時幼兒會迅速回想起自身在生病時的醫生看病經驗,給出多種不同類型的回答。比如,給病人開葯打針或者是使用體溫計量體溫等方式。通過這一系列問答之後,幼兒充分了解到醫生角色扮演的相關內容,這樣就可以讓幼兒相互之間進行輪番角色扮演,讓每一個幼兒都充分融入到整個角色扮演游戲當中,提高了幼兒的游戲參與程度,實現了角色扮演游戲的良好活動效果。在上述角色游戲扮演活動當中,對於問題的設計至關重要,前幾個問題的引導需要盡可能設計成一個比較單一和簡單
的問題,讓幼兒可以直接了解到去醫院看病以及醫院給自己看病角色的具體形象,讓自身充分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該如何加以進行。此時教師在使用開放性的問題問答方法,有效激發出幼兒到思維創造性,讓他們不斷回想自身在看病過程中的各種經歷,以實際生活經歷為基礎,開始一系列角色扮演,有效提高了幼兒的角色融入程度,同時也實現了整個角色扮演游戲的高質量開展。
三、教師對幼兒角色游戲中指導能力的分析角色扮演的游戲屬於一種自由自主的活動方式,但是作為幼兒的引導者教師來講,並不是完全放鬆不管,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是教師給幼兒施加各種教育理念的重要過程,也是幼兒游戲的重要意義所在。教師需要對幼兒游戲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有效的判斷,比如,游戲是否是幼兒自發的活動項目,是否存在一定的不可預知性,游戲的具體內容是否符合幼兒、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是否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加以考慮,有效提高游戲活動的開展質量。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該階段教師的角色已經從組織者轉化成幼兒的幫助者,教師在游戲活動中仍然處於一種主導性的作用,但是不能過多的干預幼兒的個人行為,也不能輕易的打斷游戲進程,防止對幼兒的思維想像空間形成不良的影響。在針對這一問題條件下有兩種方式,教師需要及時地介入幼兒的游戲當中。首先,是幼兒的角色扮演無法順利繼續開展;其次,幼兒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出現消極的活動行為,此時教師需要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讓幼兒充分融入角色游戲扮演當中。教師在幼兒進行角色游戲扮演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幼兒的各種游戲行為,比如判斷幼兒的游戲主動性和專注程度如何,幼兒自身是否具有更加強烈的角色認知意識,幼兒對材料的使用狀況如何,是否以
物代物又而處於何種交往和合作的水平,以及幼兒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情節表現是否豐富等各方面問題進行有效的觀察。通過細節觀察之後要做好有效的指導工作,教師需要從游戲主題出發,對各種游戲材料進行有效的使用,對幼兒的角色游戲扮演能力做出正確的評價,同時對游戲活動的最終成果進行有效的反思和總結,以此來更加有效的指導幼兒進行各種角色游戲扮演。
四、結束語角色游戲是幼兒時期比較典型的游戲方式,在該項游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幼兒制定出一個特定的游戲情境,有效提高幼兒對角色游戲扮演的參與興趣,以此來保證游戲活動的順利開展,充分發揮出角色游戲的真正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