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愛玩游戲體現了哪些心理
『壹』 游戲活動中學前兒童體現了哪些心理特點
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游戲中,就能發揮增效作用。游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
游戲是以客觀世界為依據,是兒童生活的寫照,反映其知識經驗,同時具有虛擬、「假裝」的成分,通過想像對真實生活賦予自己的理解,進行象徵性的自我表現,例如孩子會把椅子當作汽車,把木板當作手槍等等。
主要優勢:
兒童在游戲中的高度注意力使得他們在游戲中思維尤其活躍、想像力尤其豐富。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效果,很多兒童能在游戲中表現出許多出人意料的創造,這也是寓教於樂的心理學基礎。
但是這其中值得注意的一個情況是,兒童在游戲中的注意力集中要避免一種病態的情況,那就是兒童需要在一段時間集中注意力後,能夠適時地從游戲中脫離出來。
『貳』 孩子為什麼愛玩游戲
1、教會孩子如何正確面對挫折教育並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但對孩子來說,學習卻是他們生活中心,很多孩子因為學習壓力而煩惱,往往通過玩網路游戲的方式來解壓。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面對挫折,引導他們緩解壓力,避免產生負面情緒。
2、建立親情沉迷游戲的孩子,一般都是由於跟父母的親情淡薄,心靈空虛缺愛,才會寄託在游戲的精彩世界裡面,體驗迷人的七情六慾,因此父母應該以溫暖孩子心靈的方式去關心愛護他,建立起親密的關系,讓家庭產生溫馨幸福的氛圍,才能從心理上轉移了孩子對游戲的迷戀。
3、提升教育智慧家長應該多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智慧,學會如何和孩子和諧相處,尊重他們的成長規律,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這樣能引導孩子養成健康的休閑習慣,避免網路游戲帶來的傷害,同時又享受娛樂的權利。
4、多陪陪孩子作為父母,一定要想辦法多陪孩子,不能為了工作為了應酬,經常把孩子放在一邊。有很多失足少年的案例告訴我們,大多數都是因為父母「太忙」,才疏忽了對孩子的關注、教育和愛,從而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導致不該發生的問題發生了。
5、家長應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才能給孩子做好榜樣,不要在他們面前玩網路游戲,小孩子都喜歡模仿,而家長是他們身邊最好的模仿對象。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重要的是家長應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教育孩子不可玩物喪志,適當玩游戲。
孩子愛玩游戲會有什麼影響?激發孩子的虛榮心和攀比心理孩子沉迷於游戲,還有可能激發出孩子的虛榮心與攀比心理。為了能夠讓自己的賬號看起來更加「狂拽炫酷」,一看就是大佬級別的賬號,有的孩子要麼通過「爆肝」拿到各種裝備武裝自己,要麼通過充值來提升自己的賬號。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虛榮心和攀比心理盡顯無疑。
『叄』 沉迷於游戲的孩子的心理
我個人認為孩子沉迷游戲,並且對身邊的人比較冷淡是因為他覺得游戲世界比較有趣,同時可能是因為父母給的關心不夠,讓他覺得在游戲世界裡會讓自己感到更加的溫暖。這兩種情況其實都挺多見的。
好了,關於這個問題我就說到這里,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請給我點個贊吧。
『肆』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游戲,脾氣也變得很暴躁該怎樣教育孩子
為什麼孩子喜歡玩游戲:
一,逃避現實。
大多數沉迷游戲的孩子在現實中的境遇都很糟糕,比如父母關系不好、家庭氛圍不好、成績差等,現實生活中越得不到,越想在現實生活中得到。 虛擬世界。
二,家庭教育不當。
有些父母經常在家裡吵架,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 其他人經常忙於工作。 他們中的一些人將孩子託付給長輩接受教育。 年紀大的長輩怎麼可能了解今天孩子的心理,更不用說怎麼教育孩子了。 ,這會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有些家長乾脆把孩子送進寄宿學校。 長期未能有效陪伴父母的孩子,一接觸游戲就會掉入游戲世界。 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這不僅滿足了孩子玩游戲的慾望,而且變相幫助孩子培養了專業技能。 即使孩子以後不從事這個行業,對孩子的邏輯思維等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
『伍』 孩子,為什麼喜歡沉迷在游戲的世界
壹
游戲,幾乎成了每個孩子的心頭最愛。
見過很多孩子的父母,對游戲有好感的幾乎沒有,大多數都是提起游戲恨得牙癢癢。還有的孩子父母,提起游戲哭得稀里嘩啦。說好端端的孩子被游戲毀了,不知道游戲的魔力怎麼這樣大。
孩子沉迷於手機游戲中難以自拔,作業不寫,成績下降,厭學,現在不少游戲中有暴力、血腥場景,有些父母也發現,自從孩子迷上了暴力游戲後,在生活中也變得喜歡打鬥,有暴力傾向。
龐大的網路游戲使用群體帶來了數量不小的、潛在的游戲成癮群體,這成為青少年學業荒廢甚至輟學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家庭矛盾和沖突的重要誘因。「孩子愛玩游戲,管也管不住」,這成為許多父母的困擾。
看看傷心欲絕的父母,瞧瞧陷在游戲泥潭裡不能自拔的孩子。面對此種情況,有的父母採取了強制手段,有的父母啟動了懷柔政策,結果呢?父母和孩子身心俱疲,卻是收效甚微。
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
孩子玩游戲,原因不一。就像中醫看病一樣,要講究望聞問切,探尋背後真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葯,達到想要的結果。反之,可能會越用葯病情愈加重,嚴重了還會要了性命。
貳
游戲的本質,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成就感,就是享受和刺激,附帶緩解現實壓力,在游戲中獲得滿足的過程中,有些游戲充滿了暴力、血腥、奴役、欺騙等。
愛玩游戲的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
1、幾乎沒有社交的動機,人際關系處理的不好,少數孩子還有孤獨抑鬱的傾向。
2、語言認知理解能力差,特別是口語的組織與表達能力以及溝通交流能力不足。與人語言交流時表現刻板而且缺乏感情色彩。
3、情商不高,性格大多孤僻,偏執,容易發怒暴躁,處理事情時大多簡單粗暴,缺乏耐心。
4、大多數孩子成績不好,課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自控能力極差。
在《孩子玩游戲,父母怎麼辦》一書中,心理咨詢師給出了專業而詳盡的建議。
對於孩子玩游戲這件事,父母既要引起重視,又不可過分敏感。因為游戲並非一無是處。從兒童的心理發展來說,游戲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適度地玩電子游戲,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推理能力,有些游戲甚至已經應用於教學中。
叄
孩子們為什麼愛玩游戲,尤其是容易沉迷於網路游戲?總結歸納了一下當今孩子喜歡玩游戲的原因,有以下最重要的三點:
一、游戲可以使人身心放鬆,起到娛樂的作用。
孩子在經歷辛苦的學習之後,很想放鬆一下,游戲不但簡單有趣而且成本很低。用手機玩游戲更是方便,不用出門,隨時隨地就可以。游戲中精美的人物設計,時尚的裝扮,戰斗中炫麗的技能,對孩子就是一種感官上美的享受。
二、在游戲中可以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
有些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時常遭受打擊,自我價值和存在感較低,但是他們能在游戲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所以,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迷茫找不到方向時,或是受到老師的批評父母的貶低同學的誤解時,就想躲進游戲里,逃避眼前的問題。獲得虛擬的滿足感。
二、缺乏陪伴,親情淡薄,空虛缺愛,游戲成為了一種寄託。
據《2018年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5.1%的四年級學生和21.8%的八年級學生表示「家長從不或幾乎不花時間與我談心」。渴望溫馨和睦的家庭的孩子人數竟然佔領首位,四年級和八年級孩子,選擇這一選項的高達39.3%和49.4%。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獨生子女又多。很多父母整日忙於自己的工作,疏於陪伴孩子,孩子平時缺少玩伴,心靈上易產生孤獨感,致使親情淡薄,內心極度的空虛缺愛,需要通過藉助其他事物來獲得心靈補償,就把游戲當成了一種寄託。
在游戲的精彩世界裡體驗各種情感,彌補親情的缺失。所以親子溝通的缺失,成為孩子游戲成癮的「元兇」
三、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缺乏自控能力。
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感覺無事可做時,就會順理成章地想到玩游戲。一旦進入游戲的世界,因為沒有安排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會導致無休止的玩游戲。
很多孩子沒有自控能力,以致陷進去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網癮,想要戒除就難了。孩子需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是學習之餘玩游戲,而不是時時被游戲玩。
肆
作家連岳說,「游戲是人的天性,它有競技的快樂,又有社交屬性。」強行禁止,違背人性,既做不到,也沒必要。
研究者針對游戲的正面價值做了很多的研究,結果發現電子游戲中蘊含大量「學習性因素」。游戲中涉及很多種技能、知識,要求玩家按照一定的規則,利用已有的線索解決遇到的難題,在玩中提升認知能力。
有些特殊題材的游戲,往往含有文化、科技、歷史等內容,使孩子獲得互動經驗,體驗到成就感,避免在枯燥的課堂中喪失學習的興趣。鼓勵孩子尋找樂趣,讓他們能夠在娛樂的同時擴大知識面,加深對書本上知識的理解。
父母平時應該多以溫暖心靈的方式去關心愛護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讓家庭時刻被溫馨幸福的氛圍籠罩,孩子才能從心理上轉移對游戲的迷戀。
作為父母,應該無條件地關愛孩子,多了解孩子的所見所聞,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求。多傾聽孩子心聲、幫孩子疏導情緒。和孩子溝通交流不論時間長短,一定要重視方式方法和效果。
幫助孩子制定好合理的作息時間表,讓學習玩樂及休息交替進行,而不是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沒有一丁點的娛樂時間。時間表不只是針對孩子自己,而是家庭成員都按照時間表去做。要相互的提醒督促,增強時間觀念,講究做事的效率,讓孩子學會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孩子就不會玩起游戲沒完沒了了。
伍
游戲來源於心靈的迷戀,而不是肉體的控制。父母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要以粗暴打罵或不給錢花等去阻攔孩子打游戲。作為父母在管理好孩子之前,要先管好自己,想要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管理好了自己,才有底氣管孩子,自己做到了,孩子自然能做到,這就是言傳不如身教的道理。
幫助孩子認識到游戲中的其實都是虛擬的自欺欺人的,沉迷於玩游戲不但會浪費很多時間,還會在現實中越來越不可能實現夢想,只有回到現實中腳踏實地的努力,才能真正收獲美好的東西學到立身的本領。
為人父母者,請不要因忙碌而忽略了孩子的培養,讓孩子接觸你的工作,了解你的辛苦,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同時要讓孩子看到他自己的未來是有希望的,他才會有努力的方向,不至於陷入虛擬的游戲中混吃等死破罐破摔。
如果孩子已經深陷其中,父母方法用盡,也無法把孩子從游戲中拉出,不妨培養孩子在游戲方面的造詣。一定要明白告訴孩子這條路不好走,可能要比其他行業付出更多且不一定有好的回報。如果孩子執意這樣,就放手讓他去做吧,等他玩到想吐時,不用任何人奉勸就會自動戒除了。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誘惑,要及時引導孩子,使他們認識到:不要為了一時的快樂,而放棄了一生的快樂。
網圖,侵刪!
『陸』 學前兒童為什麼喜歡玩游戲
學前兒童為什麼喜歡玩游戲
學前兒童為什麼喜歡玩游戲,游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在人類社會中,從古至今,任何地區、任何民族的兒童都喜歡游戲。可以說有兒童就有游戲,以下分享學前兒童為什麼喜歡玩游戲。
學前兒童為什麼喜歡玩游戲1
學前兒童為什麼喜歡游戲
游戲是兒童產生高級心理現象的重要源泉,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游戲也是幼兒的天性, 是符合學前兒童年齡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在幼兒園里,游戲已被納入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
我們逐漸認識到游戲是幼兒有效的學習手段,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對幼兒的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現在父母越來越重視早期教育,很早就教孩子認字、數數、背唐 詩,甚至有些家長在孩子三四歲時就將孩子送往少兒英語學習班去學英語!早期教育的確值得重視。
但是,許多家長由於不懂科學的教育方法,只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孩子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這種填鴨式教育的結果是讓孩子變成了撐得飽飽的呆鴨子!尤為嚴重的事,這種方法讓孩子很小就覺得「讀書是一件枯燥無味的苦差事」而對學習產生厭倦感! 日本學者井深大說:「游戲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學前兒童為什麼喜歡玩游戲2
首先,孩子喜歡玩網路游戲與家庭生活中爸爸的教育的缺失有很多的關系。研究發現,家庭中如果父親能夠及時的做好孩子的教育,陪伴自己的孩子,很好的教育孩子,那麼孩子迷戀網路游戲的概率就會比較低。所以作為一名父親,一定要擔負起父親的責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避免孩子網路游戲成癮。
再者,網路游戲成癮常常是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溝通,缺乏情感的表達造成的。很多迷戀網路游戲的孩子家庭裡面的關系都是不到位的。
第三點,除了爸爸和家庭環境的因素造成孩子迷戀游戲之外,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認同感也是造成游戲上癮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孩子在現實的生活中總是得不到必要的認同感,那麼孩子就會專項虛擬世界來尋求安慰和刺激,於是就會形成游戲上癮。
總而言之,孩子喜歡玩游戲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家長最好是積極尋找原因,及時作出應對。
學前兒童為什麼喜歡玩游戲3
我國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的確如此。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出生2~3個月的嬰兒就能在床上獨自玩耍了,再大一些就會爬行了。這時嬰兒一睜開眼睛就是玩,甚至吃飯、睡覺時也在玩,玩就是生命,就是工作,它和成人工作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游戲也是嬰幼兒解決矛盾的重要形式。嬰幼兒時期是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這時的嬰幼兒需要對整個社會生活進行探索,然而他們又缺乏這方面的能力,這就產生了矛盾。因此,只能用游戲的方式進行模仿,以假代真,在模仿中獲取知識和經驗,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滿足。成人要順應嬰幼兒的這種心理發展的需要,用游戲來教育孩子。
學前兒童為什麼喜歡玩游戲4
游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心理學論文
一、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游戲通常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兒童參與的,他對發展幼兒的情感,克服幼兒的孤僻性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們班有幾個幼兒剛入學時膽小性格內向孤僻不敢於人交往,我根據這一特點,設計了《打電話》的游戲。通過幼兒報姓名問候對方,使幼兒增強了了解,加強了交往,發展了語言。
而通過活動中產生成功與失敗的體驗,從而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認識,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他們就很自然的認為自己是有用的,有價值的,從而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通過逐步增加游戲的智能激勵性和完成的困難程度,使幼兒在游戲中適當受一些失敗和挫折。
不僅可以增強幼兒的思考能力和協作意識,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而且可以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意志力,使其在場面對壓力時具備更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幼兒園在設計游戲時應根據自己班學生的性格特點,盡量採取能提升自身信心及意志力的游戲,這對兒童的成長十分重要。
二、建立積極情感,調整消極情感
情感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情感健康的幼兒,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和表達自己的情感,並且愉快情感多於消極情感,反之,就會導致自我孤立,逃避行為,攻擊行為以及各種偏離的異常人格,這將阻礙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在本世紀早期提出,游戲能滿足孩子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願望(如當父母、當司機等),把想像中的事物與現實中的事物聯系起來,並從中獲得快樂。游戲又能再現那些難以忍受的體驗(如打針、吃葯等),宣洩和抒發情感,緩解心理緊張,從而達到自我調節,能掌握環境。
幼兒園應多組織與開展角色扮演之類的游戲,在游戲中,幼兒通過假裝和虛構的情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和理解。
特別是在角色游戲中,通過各種角色的扮演,他們體驗到社會成員的思想和情感,如醫生對病人的關心、父母對孩子的愛、小夥伴之間的情義等等,使幼兒的愛心、同情心、友誼感等得到發展,這對幼兒日後人際交往,社會生活參與程度,生活質量和發展機會等都有重要的.決定作用。
三、增強幼兒的責任感和紀律性
幼兒在做游戲時送喜歡承擔一定的角色,而每一種角色都有其相對應的角色行為和責任。例如幼兒在游戲「蛋寶寶」活動中幼兒扮演「蛋媽媽」「蛋爸爸」,他們各自從家裡帶來一枚生雞蛋作為「蛋寶寶」。「蛋寶寶」可愛而嬌嫩,稍有不慎就會摔破,在小心照顧「蛋寶寶」的過程中,幼兒表現出了少有的耐心和責任心。
當有人不小心把「蛋寶寶」打碎時,失去「蛋寶寶」的那一刻,孩子們深深得體驗到了痛心和惋惜之情。「蛋寶寶」受傷後老師當醫生為「蛋寶寶」看病,引起幼兒對「蛋寶寶」健康的關注。幼兒在做「蛋寶寶」父母過程中,辛苦的體驗不斷積累,愛心與責任心由此萌發。這些體驗使幼兒在愛與被愛的動態平衡中體到做父母的辛苦,培養了他們關心他人的品德。
游戲具有一定的規則性,這一特徵利於培養幼兒行為的自覺和紀律性。有的幼兒由於在家中嬌生慣養,養成了嬌氣、任性等不良習慣,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為達到某種目的,會盡可能的採取自己的所需。這樣會與其他幼兒發生沖突。我班有個孩子,經常為了一些小事與其他幼兒發生沖突,雖經過多次教育,但收效不大。
於是我利用故事《小熊請客》讓幼兒表演,引導幼兒進入角色,如果你是小熊你會怎樣對待別人?通過表演幼兒知道朋友間應該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通過交往逐漸產生了從眾、暗示、輿論等社會心理現象,從而調節自己的行為,有利於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
四、倍養幼兒的協作意識及人際交往的技能
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能與人團結協作且有較強的自我約束能力。為了避免戴減少幼兒將來進入社會以後的各種角色錯位現象,從而減少對社會的不適應,必須倍養幼兒的協作意識和與人相處的技能。游戲都是有規則的,游戲者必須按照規則控制自己的行動。
在游戲活動中,老師可以教幼兒學習如何參加小組,如何為同伴所接受,如何共同商議,互相協作,互相配合,如何公平地解決發生的爭吵和不同意見,從而培養他們更好地考慮別人,克服自我中心的能力。
為了能把游戲玩好,幼兒往往樂於抑制自己的願望,自願地遵守規則,使自己的行動服從游戲的要求。因此,通過游戲,可以使幼兒學會分享、謙讓、合作、幫助,並經過反復練習和實踐,逐步形成自覺穩固的良好行為習慣。
五、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游力。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面對的是一個開放的心理和物質環境,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和激勵,幼兒在這一環境中可以充分發揮其想像力和創造力,相對於游戲的目的,我更重視幼兒在游戲中思考和創造的過程,這對兒童今後的學習態度和方法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通過游戲可以讓幼兒懂得,在一定規則下要達到一定的目的,是需要一定的途徑和方發的,尋找這種途徑和方法的過程,便是幼兒學習與創造的過程。游戲因其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可以帶給幼兒新奇的刺激與體驗,從而使學習與創造的取得的以持續。例如在學習《二等分》時,我讓幼兒把長方形分成二等分,看看有幾種分法,幼兒橫折豎折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還有別的方法嗎?
有個孩子想到按對角折,這樣對嗎?我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按照他的方法沿著對角線剪開,再把兩部分重合在一起,讓幼兒親眼看到結果。這下幼兒明白了,原來長方形還可以這樣來分。
這時我又讓孩子們把一摞書、一條繩、一杯水、一小堆米二等分。孩子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習積極性很高,很快就找到了辦法。實踐證明,在游戲中幼兒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更強,更願意獨立自主的去觀察、操作、探索、發現,從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
結語:
綜上所述,游戲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最有效的活動形式,蒙台梭利曾說:「如果孩子們成長於鼓勵他們自然、順序地發展的環境中,他們會『突破性』進入到學習,他們將變成自我激發者,自我學習者。」
因此,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要以欣賞的態度,盡量用啟發開放式的語言,提醒幼兒注意規則,學習為他人考慮,引導幼兒運用以有的經驗的新經驗,從而使幼兒的心理發展更健康。因此,幼兒園教師應想方設法組織好幼兒的各種游戲,以發揮游戲的最大效能。。
『柒』 幼兒游戲的心理體驗
游戲的心理體驗構成成分有:①興趣感。游戲是為外界刺激物所捕捉、占據的活動,是一種情不自禁地被捲入或被吸引的狀態。②自主感。兒童是游戲活動的主人,不能由成人決定幼兒該做何種游戲,所以,幼兒園玩具櫃應向兒童敞開,由幼兒自己選擇玩具。③成就感(勝任感)。兒童在游戲中可以體驗到自己的力量,比如在玩沙水游戲中,當幼兒自己修建一個水庫成功時,會像一個工程師完成一項設計一樣興高采烈。④幽默感與愉快感。這兩種心理體驗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
『捌』 學前兒童在游戲中的心理特點
學前兒童在游戲中的心理特點
學前兒童在游戲中的心理特點,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成長的過程中有快樂也會有煩惱,而且不同階段的孩子心理特點是有所區別的,下面分享學前兒童在游戲中的心理特點。
學前兒童在游戲中的心理特點1
1、學前兒童游戲是幼兒自發自願的活動。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它不是在外在的強制的情況下進行的,而是幼兒出於自己的興趣與願望,自發自願主動進行的活動。幼兒游戲的活動本身就是目的,往往不在乎結果如何,沒有外在的任務和目標,也沒有嚴格的程序和方式。
游戲行為是由內部直接動機的驅動而產生的,玩什麼、怎麼玩均有幼兒自己決定,他們在沒有外在壓力的情況下,輕松愉快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與周圍環境發生積極作用。
2、學前兒童游戲是愉快的活動。
游戲是以愉悅為目的、體驗生活的活動,興趣性和娛樂是游戲的一個重要特點,如果喪失了興趣,游戲也就停止了。幼兒游戲中沒有外在限制,能夠身心放鬆、積極活動、充分表現自我,通過操作材料、物品,體會到自己的力量和自信,從成功和創造中獲得愉快的體驗。
3、學前兒童游戲是充滿幻想和想像的,是虛構與現實的統一。
游戲是以客觀世界為依據,是兒童生活的寫照,反映其知識經驗,同時具有虛擬、「假裝」的成分,通過想像對真實生活賦予自己的理解,進行象徵性的自我表現,例如孩子會把椅子當作汽車,把木板當作等等。
(8)兒童愛玩游戲體現了哪些心理擴展閱讀:
兒童在游戲中的高度注意力使得他們在游戲中思維尤其活躍、想像力尤其豐富。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效果,很多兒童能在游戲中表現出許多出人意料的創造,這也是寓教於樂的心理學基礎。
但是這其中值得注意的一個情況是,兒童在游戲中的注意力集中要避免一種病態的情況,那就是兒童需要在一段時間集中注意力後,能夠適時地從游戲中脫離出來。
也就是說,合理的游戲需要他們將注意力集中一段時間,但是如果兒童將注意力長時間地集中在某個游戲上,那就是沉迷游戲,這並不是一種正常的游戲心理。
學前兒童在游戲中的心理特點2
學前兒童心理特點是什麼
1、產生道德理想能比較自覺地去評論別人的道德行為和評價自己的道德行為。但他們的認識能力較成人的認識能力仍有一定差距。在道德認識中常有許多錯誤認識和模糊概念。如把尊師說成是"拍馬",把反映情況說成是"出賣朋友",把毆斗說成是"勇敢"。道德理想的產生是少年道德意識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
2、兒童往往以各種途徑形成各種群體,喜歡和自己的.小夥伴在一起,組成一個小團伙,並將其他同學孤立起來。而且群體對於兒童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因為出於"防禦動機",在群體中,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心靈上與外界築起一道防線,無視其他同學的否定和父母的批評,使父母的地位下降。這時,做父母的應平靜地正視這一合理的交往,正確地引導和幫助他們交朋友。
3、學習興趣求知慾大大增強,對學習的興趣有更大的分化性或選揮性。對學習科目有所偏愛,興趣開始深化,對理論性,動腦筋的問題,小說中的情節和人物的內心活動逐漸感興趣。對學習有更高的自覺性,有意識地支配自己,並開始把學習興趣和社會政治生活、自己前途聯系起來,即出現了"間接興趣"。
學前兒童年齡劃分是什麼
嬰兒期:出生1~12個月。其中,斷臍至出生後28天稱為新生兒期。6個月~12個月的嬰兒稱為較大嬰兒。
幼兒期:1~3歲。
學齡前期:3周歲後至6~7歲入小學前。
學齡期:6歲~12歲。
從這種劃分方式中可以看出,入小學前(即7歲前)的兒童都可以視作學齡前兒童。
事實上不僅孩子在上學前後孩子會成長成熟很多,在心理上出現很大的變化,即使是在學齡前兒童的不同年齡階段內孩子的心理狀況也是各有各的特點,家長完全可以在了解這些特點的基礎上,有目的的引導和教育孩子。
學前兒童在游戲中的心理特點3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特點
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和特徵一:執拗期
兩歲左右的孩子正處在第一執拗反抗期,很多家長發現本來很聽話的孩子在這個階段突然開始逆反了,甚至跟家長對著干,你越讓他做很么他越不做什麼,特別在兩歲到三歲這種情況達到高峰,家長非常不理解,認為是孩子不聽話了、不好管,甚至為了讓孩子聽從說教而採用極端的方法,輕則指責重則打罵。
而這種現象並沒有隨著家長的意識而改變,甚至有更為嚴重的傾向出現,而這種階段會出現在第二執拗反抗期,就是我們說的青春期而出現爆發。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所有在幼年沒有解決的問題,在青春期都會出現爆發的狀況。所以家長在這個階段,對於兒童的逆反要有科學理性的認識和分析。
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和特徵二:自我意識萌發
兩歲左右的孩子形成自我意識非常關鍵的時間點。當孩子在一歲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動作出現,就是直立行走。這被稱之為真正脫離母體。正是因為獨立行走的出現,兒童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發現從此開始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動,自己的思想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他們開始對於「我」出現了認識的萌芽。
『玖』 孩子常玩游戲,對大腦開發非常有益,心理學告訴你為什麼
孩子常玩游戲,對大腦開發非常有益,心理學告訴你為什麼?
喜歡玩游戲的孩子,人的大腦比較聰明
《0-12歲兒童社會性發展》中指出,游戲對孩子的腦力開發十分有利。孩子在玩游戲的過程當中,必須思索一些細節,例如玩什麼游戲、咋玩、制訂游戲標准、發生爭執了怎樣解決、怎麼讓游戲繼續下去等,這都是磨練和鍛練孩子的探索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如是2個或多個的人一起玩,還可以鍛煉孩子的分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