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自主游戲有哪些
1. 幼兒園游戲玩法及規則有哪些
1、蹲蹲孵小雞
游戲玩法:參加者站成一個圓圈,兩手握拳伸向前方,一個幼兒自左往右挨著每一個幼兒一邊指點,一邊說:「蹲蹲孵小雞,捉不牢就要飛」。「飛」字落在哪個幼兒身上,哪個幼兒就做抓小雞的人,其餘幼兒做小雞,在規定場地內自由地飛、跑。這時抓雞的人就可以去抓。
游戲規則:當小雞蹲下時,就不能抓了。抓到二、三隻後,計算一下被抓的人數(小雞數),游戲可重新開始。
2、貼燒餅
游戲目標:培養幼兒的追逐能力;培養幼兒的游戲興趣。
游戲玩法:幼兒扮演燒餅圍成一個圓圈。一人做貼燒餅的人,一人去追貼燒餅的人。
游戲規則:貼燒餅的人在被追的時候可以貼在圈上的任何燒餅,被貼的燒餅必須馬上逃跑,如果被抓到則交換角色繼續游戲。此游戲可以做多層的燒餅進行。
3、炒豆豆
游戲目的:培養幼兒相互間的合作能力。
游戲玩法:兩人相對而立,手牽手,邊念兒歌,邊有節奏地向左右協調擺手。兒歌念到最後一句時,兩人舉起一側的手臂來共同鑽過翻轉身體180度,還原姿勢。游戲反復進行。
兒歌:炒、炒、炒豆豆,炒好了豆豆翻跟頭。
游戲規則:當兒歌念完時,才能翻跟頭。
心理體驗
游戲的心理體驗構成成分有:
1、興趣感。游戲是為外界刺激物所捕捉、占據的活動,是一種情不自禁地被捲入或被吸引的狀態。
2、自主感。兒童是游戲活動的主人,不能由成人決定幼兒該做何種游戲,所以,幼兒園玩具櫃應向兒童敞開,由幼兒自己選擇玩具。
3、成就感(勝任感)。兒童在游戲中可以體驗到自己的力量,比如在玩沙水游戲中,當幼兒自己修建一個水庫成功時,會像一個工程師完成一項設計一樣興高采烈。
4、幽默感與愉快感。這兩種心理體驗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
2. 幼兒園自主游戲有哪些及活動目標
大自然是孩子學習的好課堂,孩子可以玩很多東西,並通過游戲學習不少有關大自然的知識。幼兒園可以充分利用園內的戶外場地為幼兒創設合理的游戲地,使幼兒的生活更貼近大自然。如:沙池及玩水設備等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設施,利用率極高,因為這類游戲活動可使幼兒自由地操作,無拘無束地參與,更能啟發他們的幻想力。另外,還可以為幼兒提供一些廢舊的材料,使幼兒的游戲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如用廢舊報紙做成紙球,將舊輪胎插入地面做成跳馬,提供一些舊輪胎供幼兒滾動、碼疊等。這樣既滿足了幼兒的興趣,又豐富了幼兒游戲的內容。
3. 如何開展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活動
1、創設適宜的戶外自主游戲環境
我們要重視為幼兒創設良好積極的戶外游戲環境和科學地規劃戶外場地。幼兒園的沙水池、小樹林、小土坡、草地等,都應在科學規劃下物盡其用,使幼兒的生活更貼近大自然。結合幼兒園所在位置的實際基礎設施和環境,對幼兒園進行合理、科學的布置。
2、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
開展游戲的前提是提供材料,缺少了材料是無法開展游戲的。材料的提供不僅要豐富還要滿足幼兒游戲的要求,適合幼兒游戲的特點。如:沙水區,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材料和工具,如玩沙的工具:大小不同的鏟子、漏勺、各種各樣的模型、小推車、小動物玩具、鏟車、鉤機玩具等。
3、合理引導學前兒童開展討論活動
開展幼兒園戶外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要加強自身與學前兒童之間的交流互動,或引導學前兒童互相之間進行交流溝通,切實發揮其對於幼兒游戲的有效指導作用。在學前兒童進行戶外這種游戲活動的時候,教師引導他們暢談自己在游戲過程中的體驗以及所遇到的困難和自己的解決措施。
4、教師的有效介入和指導
戶外活動中強調游戲的自主性,但自主並等於自由「放羊」式。教師是環境的提供者也游戲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和觀察者。游戲中教師引導幼兒學會選擇,學會交流,學會使用材料,指導幼兒提高游戲的有效性、目的性,教師的指導是提升幼兒自主游戲水平的關鍵因素。
5、時刻對學前兒童予以重點關注
在學前兒童開展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對於其所存在的問題教師應當予以合理的鼓勵,並且通過適當的設問等技巧,逐漸培養學前兒童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也可以與學前兒童共同參與到游戲中去,基於游戲情節,採取角色扮演的形式對學前兒童予以適當指導,確保其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戶外自主游戲活動中。
4. 幼兒園自主游戲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一、自主游戲有益於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不斷提高
2009年,精神病學家布朗在《科學美國人》上發表《急需游戲》一文,他對6000位成人進行研究後發現,在童年時沒有常玩自主、想像性游戲的成人,在社會適應、壓力應對、問題解決方面有困難。兒童可以通過游戲來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學會分享、同情、協作的技能。
二、自主游戲有益於幼兒自我概念的主動建構
在自主游戲中,每個幼兒基於各自的水平,小步遞進地玩耍,游戲難度與其能力相匹配,探索如何在不傷害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去冒險。
三、自主游戲有益於幼兒情感的健康發展
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可以自由表達情緒,犯錯誤之後也不會感到太大的壓力與挫折。自主游戲可能利於幼兒的情緒健康。在2004年芬蘭的《早期教育國家課程綱要》中明確指出,游戲是幼兒的一種意義體驗,它能給幼兒帶來深刻的滿足感。
四、自主游戲有益於幼兒認知技能的有效提升
自主游戲時,幼兒能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能獲得第一手的經驗,在活動中嘗試自己解決問題,並在不知不覺地吸收信息,較長時間地儲存信息,這都有助於記憶、思維與想像。兒童在自主游戲中依靠自身去理解事物,能長時間地保持注意力集中。
5. 什麼是自主游戲
自主游戲即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由選擇、自主開展、自發交流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幼兒興趣需要得到滿足,天性自由表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和人格建構的過程。
在幼兒自主游戲中,有些教師往往以成人的眼光、指導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游戲,急切的希望孩子在每一次游戲中都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他們總覺得孩子在游戲,這樣做不符合生活實際,那樣做游戲規則不嚴謹,於是緊張得注視幼兒的游戲,尋找教育的機會,不時地終止幼兒的自主活動,千方百計地把幼兒的自主活動引向事先設計好的教育目的,於是游戲成了教師導演的一台戲。
幼兒的自主探索、自我體驗、自主創造的權利被教師剝奪了,使幼兒自主游戲的積極性受到很大的挫傷。
自主游戲的主導者應該是幼兒而非教師。幼兒自主游戲的主題、玩具的選擇以及游戲的進行與結束都應該由幼兒自己來確定,教師只需要為幼兒自主游戲的順利進行做一些必要的准備和幫助,幼兒才是自主游戲的真正主人。
6. 什麼是幼兒自主游戲
所謂幼兒園自主性游戲,是指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由選擇、自主開展、自發交流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幼兒興趣需要得到滿足,天性自由表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和人格建構的過程。但現實生活中的幼兒園開展的游戲基本都是偽自主的,都是老師安排好的游戲居多。
7. 如何認識幼兒園游戲和幼兒自由游戲
摘要 自主游戲即使幼兒在一起的游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由選擇,自主開展,自發交流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幼兒興趣需要得到滿足,天性自由表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和人格建構的過程,但是老師的觀念轉變的較慢,在開展幼兒自主游戲的過程中,任然存在一些問題。
8. 什麼是幼兒園自主性游戲
1、通過游戲課程的實踐與研究,進一步讓我園教師明確游戲課程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教師應以游戲為主要教育手段,在實踐活動中,理論聯系實際,反復討論研究,提高教師對游戲課程的研究實踐能力與理論水平。 2、以《綱要》《指南》精神為引領,積極開展「教研訓一體化」的主題式的園本研修活動,以需求為導向的創新培訓模式,提高教師自我反思能力,激勵教師在自主學習中獲得主動發展。 3、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專題性研討,關注幼兒的游戲行為。從案例入手,及時捕捉教師在組織游戲活動中具有普遍意義和典型意義的問題和個案,在專題研究的過程中激勵教師善於發現問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通過組員間的互動來解除困惑,更好地將理念轉化為行為。 5、加強對游戲環境創設的研究,挖掘環境的教育價值,體現教師、幼兒與環境三者之間的聯系,並結合主題活動、結合本園特色創設環境,體現「孩子是環境的主人」這一概念。
9.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自主游戲
一、合理優化區域游戲環境,搭建科學活動的操作平台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探索,發現問題並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是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為幼兒創設條件、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提供充分的物質材料,通過運用不同的方式設計與組織幼兒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索活動;是幫助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經驗、建構概念、發展智能、養成科學態度的過程。要在幼兒園里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各類科學活動,必須為幼兒創設豐富寬松的探索環境,為幼兒的科學活動配置充足的物質條件,隨時滿足幼兒求知慾的需要。
區域游戲正是教師利用日常教育資源所創設的一種游戲環境,並以其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成為了幼兒園教師及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對集體教育的有效補充。在這個環境中,幼兒可以自由探究、發現、操作、實踐,因此區域游戲環境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幼兒獲得科學知識、經驗、技能的多少及正確與否。在環境創設中,我們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材料,多從身邊取材取物,立足生活化的教育原則,結合自然環境、地方特點等營造氛圍。
1、提供探究性操作材料,讓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知識
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強調材料的探究性,是因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夠引發幼兒動手、動腦的材料,才能「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才「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發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以下是一個老師的大班區域活動案——比較輕重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實驗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物體的輕重。並嘗試用感官及藉助物體測量等辦法,區分物體的輕重。
(2)通過實驗活動,發展幼兒觀察、思考、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思路:
娃娃、賽車……輕重在孩子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的玩具賽車比你的重」,「不對,我的玩具賽車比你的重」 ……不知誰說了一句:「稱一稱就知道了」。於是孩子們開始了「哪個輕、哪個重?」的探索與研究。在實驗角里,教師有意投放了天平秤、平衡器等稱量工具,並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如:各種材料不同的小球、圓片,大小不同的砝碼……,孩子們自己動手進行了一一比較,並對每一次的稱量結果做了記錄。在紙片與塑料片的比較中,孩子發現:塑料片重紙片輕;在砝碼的比較中,孩子發現:大的重,小的輕;在各類小球的比較中,孩子發現:鐵球最重。當孩子們感知積累了有關輕重的經驗之後,教師設計了這個活動,讓孩子嘗試藉助各種材料,運用多種辦法,進行物體的輕重比較。
2、營造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促進科學知識的內化
幼兒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局限,往往心裡知道,但表達不清。因此,我們不僅要引導幼兒實踐和探索,而且要善於讓幼兒把科學實踐的過程和獲取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使幼兒的思維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發展,並把實踐的經驗化為語言存在於意識之中。例如在小班《預測「大變小」的可能性》這一案例中,教師問道:「我們能把這些食物裝進瓶子里去嗎?」引導幼兒大膽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有的幼兒不會表達,只是一個勁兒地點頭,教師就有意識地引導他用語言表述;有的幼兒已能清楚地說出「能」或「不能」,教師就進一步引導他說說「為什麼」;個別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就能說出:「瓶子太小,東西太大。」這樣的結論不是老師給的,而是通過老師引導幼兒自己總結出來的,在促進智力的提升的同時,也增加了對事物的認識,同時還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精心選擇區域游戲內容,彰顯科學活動的內涵特徵
區域游戲內容的選擇並不是隨意的,教師應根據教育的目標,結合幼兒發展的水平, 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安排,讓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意願和能力自由選擇游戲內容,在與預設環境的交互中培養幼兒性情、積累經驗、提高能力。
1、游戲內容的選擇來要源於生活
科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科學,幼兒科學活動的內容更是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科學內容,才是幼兒容易理解接受和感興趣的,幼兒才會對科學問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才能真正主動地去操作、去探究,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圍世界的神奇,從而體驗和領悟到科學的無所不在。幼兒園中經常用一些小實驗來幫助幼兒理解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比如:沉與浮、摩擦起電、彈性、溶解等等。
2、游戲內容的選擇要考慮年齡差異
而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對內容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講究。小班幼兒因為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所以我們為其選擇的區域游戲可以是充滿童趣的,如:在《神奇的魔法湯》中,教師通過晃動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將已經塗在瓶蓋內的彩色顏料溶解,將水變成紅、黃、藍、綠、紫……中班幼兒在增強操作性的基礎上,力求與趣味性並重,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如:《酸甜苦辣咸》是通過對各種調味品的調試,在添加、減少、調適、品嘗的過程中,讓幼兒感知甜、酸、苦、辣鹹的不同味覺,了解食物本身含有不同的味道,正因為這些味道,所以才能區分各種事物,初步體驗世界萬物的奧妙和特有本質。 而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主動探究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因此《磁鐵的秘密》這一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常見的硬幣、鐵釘、鑰匙等、積木、玩具等材料,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發現,尋找磁鐵的好朋友,從中獲得磁鐵能吸鐵製品的經驗。
三、各區域游戲的有機結合,發揮科學活動的隱性作用
區域活動的設置應涵蓋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各個方面,滿足幼兒各項活動的需要。一般有語言區、數學區、科學區、美工區、音樂區、益智區、角色游戲區、木工區、建構區、閱讀區等。雖然各區域的劃分不同然而它們之間卻有著內在聯系,除了科學區域游戲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區域游戲將科學活動內容彰顯出來。比如:在大班語言區中,引導幼兒閱讀《一粒種子的旅行》,通過閱讀繪本,知道種子從口腔進入食道,又經過胃、小腸、大腸,最後到達肛門,從而了解到人體的消化系統。然後通過美工區,製作《一粒種子的旅行》圖標來展現幼兒對故事的理解與認識。再利用生活區進行人體消化系統標志的位置粘貼,教育幼兒吃飯要細嚼慢咽。從上例來看,這一系列的區域游戲活動內容,是有機結合,形成一條龍貫穿始終的。我們可以順著主線清晰地看到一次完整的科學活動的始終。幼兒在每個區域游戲中,獲得的關於人體消化系統的科學知識,一點一滴累積在一起。而這個過程又十分自然,脈絡分明,並引發幼兒主動地發現、親身地實踐、積極地思考,並轉化為自身內在的知識經驗和行為習慣。
四、適時進行區域游戲指導,增進科學活動的有效性
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指導者,在科學活動中,教師的態度和作用直接影響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只有扮演好這些身份和角色,適時地給予幼兒鼓勵、肯定和幫助,才能增強幼兒動手操作和探究質疑的膽識和自信心,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 在科學區角活動中要注重幼兒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養,但當幼兒探究停滯時,教師可適時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幼兒深入探究。例如區域活動「玩磁鐵」中,教師結合幼兒感興趣的故事情節,運用磁性原理設計了「小兔走迷宮」的游戲材料。幼兒通過磁鐵吸引底座帶鐵的圖片來回移動,獲得了一些對磁鐵屬性的感性認識。活動中,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用磁鐵進行各種探索,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幼兒獲得感性經驗後,我們開始考慮為幼兒補充提供一些非磁性的東西,如小木片、鋁片、布片、紙片等,供其繼續操作。與前一任務相比,這一任務難度提高了,因而在具體操作時有的幼兒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會和你一起想辦法的。」教師加以適時地鼓勵並及時設置了新任務:通過磁鐵操作實驗,將材料進行分類。心理和操作兩個層面的有效支持,幫助幼兒重拾信心與興趣,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更多的情況下,科學區域活動更適合採取關注但不介入的指導方式,例如在科學區域活動「溶解」中,丁琪小朋友雖愛動手動腦,但因為選用的鹽太多,操作時遇到了一些困難。這時教師並沒有立即介入指導,而是靜觀其變。結果幼兒彼此間毫無拘束地自由交流、討論,幫助丁琪最終解決了問題。這樣的交流所達到的效果是教師直接指導所不能達到的。它不僅對幼兒的探究活動起到了一種支持的作用,還有助於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其實這樣的情景每天都在發生,關鍵是老師的指導介入要得當,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推動和促進游戲的進程,提高科學活動在游戲中的實效性。
隨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意識的增強,以及幼教改革的深入,科學教育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功效被納入幼兒教育體系中,成為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必須在日常活動中,從細微處見心意,把科學活動目標從有形轉化為無形,將科學活動與區域游戲有機整合,使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學習、探索發現、合作互動,成為愛科學、愛思考並充滿自信的孩子。
10. 幼兒園的自主游戲背景是寫什麼的
游戲背景:鍛煉小朋友的自主創造能力,提升想像力,加強小朋友間的互動。
幼兒園自主游戲即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由選擇、自主開展、自發交流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幼兒興趣需要得到滿足,天性自由表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和人格建構的過程。
自主游戲不等於教師對幼兒的放任自流。幼兒的自主游戲不是幼兒的自由活動,幼兒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對於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細心的觀察,適當的干預,幫助他們就決問題,促使游戲順利進行。
教師在不打斷幼兒自主游戲的前提下,適當的給幼兒以啟發、指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教師不能因為自主游戲是幼兒的自我探究活動而放任不管,須知教師是幼兒游戲的導航者、解讀者、支持者。
幼兒自主性游戲的特徵
1、游戲計劃的生成性
游戲計劃不是教師事先憑想像制訂的,而是根據兒童在游戲中的表現,根據兒童的需要及存在的問題來制訂下一次的游戲計劃,在兒童的游戲活動中不斷生成新的計劃,可以使游戲的開展更加能滿足兒童的願望和需要。這樣,避免了游戲指導的盲目性和導演性。
2、游戲環境的多樣性
幼兒在玩游戲的時候,環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要根據幼兒游戲的不斷深入,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從而進行豐富、變換。在不斷生成的游戲中,環境具有多樣性和開放性,幼兒想玩什麼游戲,是他們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