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游戲亞當斯密總共多少章
① 《金錢游戲》的作者亞當史密斯 與經濟學之父 亞當斯密有關系么
沒啥關系,兩人的姓名重復了而已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又譯亞當·史密斯、亞當·史密夫,英國蘇格蘭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他所著的《國富論》成為了第一本試圖闡述歐洲產業和商業發展歷史的著作。這本書發展出了現代的經濟學學科,也提供了現代自由貿易、資本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的理論基礎。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美國投資行業中的每一個人都知道亞當·史密斯。」《新聞周刊》如是說。最初他只是在金融界擁有一群狂熱的追隨者,現在他的名聲已經遠不止如此。美國第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教授將他的著作《金錢游戲》稱作是「一本現代的經典」。 史密斯在數家基金公司、一家航空公司和一家國際連鎖酒店擔任董事,同時也是《紐約》雜志和《機構投資者》雜志的創辦人之一,並在《紐約時報》編輯委員會任職。他的電視系列節目「亞當·史密斯的金錢世界」開創了行業先河,這個節目贏得艾美獎的次數比同頻道的任何一個節目都名。
② 亞當斯密講看不見的手是國富論第幾章
《國富論》,第4卷,第456頁
在《國富論》中,斯密在說明為什麼對進口或對使用自己的資本進行限制為不必要時,使用了「看不見的手」一詞:
「因此,當每一個人企圖盡可能地使用他的資本去支持本國工業,從而引導那種工業使它的產品可能有最大的價值時,每一個人必然要為使社會的每年收入盡可能大而勞動。的確,他一般既無心要去促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對之正在促進多少。他寧願支持本國工業而不支持外國工業,只是想要確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導這種工業去使其產品能具有最大的價值,他這樣做只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許多其他場合一樣,他這樣做只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促進一個並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國富論》,第4卷,第456頁)
③ 亞當斯密《 看不見的手 》原文是什麼
亞當斯密《 看不見的手 》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本圖書。「看不見的手」是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命題。最初的意思是,個人在經濟生活中只考慮自己利益,受「看不見的手」驅使,即通過分工和市場的作用,可以達到國家富裕的目的。後來,「看不見的手」便成為表示資本主義完全競爭模式的形象用語。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是私有制,人人為自己,都有獲得市場信息的自由,自由競爭,無需政府幹預經濟活動。亞當·斯密的後繼者們以均衡理論的形式完成了對於完全競爭市場機制的精確分析。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是小規模的,一切企業由企業主經營,單獨的生產者對產品的市場價格不發生影響,消費者用貨幣作為「選票」,決定著產量和質量。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價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變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資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勞務。通過看不見的手,企業家獲得利潤,工人獲得由競爭的勞動力供給決定的工資,土地所有者獲得地租。供給自動地創造需求,儲蓄與投資保持平衡。通過自由競爭,整個經濟體系達到一般均衡,在處理國際經濟關系時,遵循自由放任原則。政府不對外貿進行管制。「看不見的手」反映了早期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代的經濟現實。看不見的手,揭示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所存在的一個悖論。認為在每個參與者追求他或她的私利的過程中,市場體系會給所有參與者帶來利益,就好像有一隻吉祥慈善的看不見的手,在指導著整個經濟過程。
該書主要包含以下6章:
1 論勞動分工
2 勞動分工的原理
3 商業體系的原理
4 對於商品進口實施的限制
5 限制的不合理性
6 農業體系
④ 亞當斯密的經濟學說是什麼
亞當斯密提出了他的論斷: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時,都會「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達到並非出於其本意的目的」。他的經濟學理論正是以這種基本觀點為基礎而對經濟過程作出分析的。
1、在微觀經濟學方面,斯密的價值論把勞動看成是價值的惟一源泉,並且把每一種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視為是衡量交換價值的尺度
並以此為基礎,通過考察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的關系。分析了競爭約束個人自利行為的作用形式和價格機制配置社會資源的運動過程。
他的分配理論分析了工資、利潤和地租的決定.並考察了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2、在宏觀方面,斯密所關心的是經濟增長的性質和動態變化過程,他分析得出了「市場機制本身驅使近代社會的經濟不斷發展」的結論。
按照他的分析,這部分地方歸因於市場機制本身。因為,市場在鼓勵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會自然地觸發出他們的勤勞、節儉品質和創造精神,並通過競爭的力量,引導人們把其資源投向生產率最高的經濟領域,從而促成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除此之外,還存在著其他基本的力量,那就是以勞動分工為主要基礎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本積累所推動的生產性就業人數的增加。因此,他一方面詳細分析了分工如何導致勞動者技能的提高、時間的節約和技術進步,並進而考察分工發展的條件,提出「分工受市場規模限制」的論點。
(4)金錢游戲亞當斯密總共多少章擴展閱讀:
1、分工理論
亞當斯密認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異,那是起因於人類獨有的交換與易貨傾向,交換及易貨系屬私利行為,其利益決定於分工,假定個人樂於專業化及提高生產力,
經由剩餘產品之交換行為,促使個人增加財富,此等過程將擴大社會生產,促進社會繁榮,並達私利與公益之調和。
2、貨幣理論
貨幣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貨幣是為了購買其它物品。當物物交換發展到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後,商品的價值就用貨幣來衡量。這時,便產生了貨幣的另一功能-價值尺度。亞當斯密也談到貨幣的儲藏功能、支付功能。
3、價值論
提及價值問題,亞當斯密指出,價值涵蓋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前者表示特定財貨之效用,後者表示擁有此一財貨取另一財貨的購買力。進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價值之財貨,往往不具交換價值,水及鑽石是其著名的例子
⑤ 亞當斯密的壟斷思想在國富論第幾章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並未直接提及壟斷思想,只是在第四篇 論政治經濟學體系中有所提及
第四篇包括序論
第一章 商業主義或重商主義的原理
第二章 論限制從外國輸入國內能生產的貨物
第三章 論對其貿易的差額被認為不利於我國的那些國家的各種貨物的輸入所加的異常限制
第四章 論退稅
第五章 論獎勵金
第六章 論通商條約
第七章 論殖民地
第八章 關於重商主義的結論
第九章 論重農主義即政治經濟學中把土地生產物看作各國收入及財富的唯一
在線閱讀地址:http://www.walkcat.com/google/116.html
⑥ 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和自由市場經濟主要在哪幾章體現
資本主義從誕生那天起,相信看不見的手,就迷信市場,這種理論體現在亞當斯密的著作《國富論》中,在大蕭條之前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制度。
然而,1929年,美國股市崩潰,隨即經濟危機席捲全球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時候人們發現那隻看不見的手似乎作用越來越弱,各個資本主義國家深陷經濟危機之中,難以自拔。危機,意味著機會和危險並存,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於l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創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實現了西方經濟學演進中的第三次革命,這在西方經濟學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通論》起了如下的作用:(1)使凱恩斯較早便開始考慮失業問題,(2)20年代英國恢復金本位制的後果使凱恩斯更清楚地看到了通貨緊縮與失業增加之間的關系,(3)公共工程問題的討論使凱恩斯考慮了財政政策與失業之間的關系,使卡恩提出乘數概念,為凱恩斯日後的乘數理論奠定了基礎。
羅斯福開創的市場經濟模式正是正是凱恩斯這一觀點的體現:第一次將市場經濟和政府的宏觀調控結合起來,用強制性手段彌補市場經濟的缺陷,這是重大創舉!挽救了資本主主義制度,鄧公的改革開放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挽救了社會主義制度,可以與之媲美!!
⑦ 亞當斯密在那幾章論述了「看不見的手」啊
在《國富論》中,第4卷,第456頁,他在說明為什麼對進口或對使用自己的資本進行限制為不必要時,使用了「看不見的手」一詞。
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命題。最初的意思是,個人在經濟生活中只考慮自己利益,受「看不見的手」驅使,即通過分工和市場的作用,可以達到國家富裕的目的。後來,「看不見的手」便成為表示資本主義完全競爭模式的形象用語。
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是私有制,人人為自己,都有獲得市場信息的自由,自由競爭,無需政府幹預經濟活動。亞當·斯密的後繼者們以均衡理論的形式完成了對於完全競爭市場機制的精確分析。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是小規模的,一切企業由企業主經營,單獨的生產者對產品的市場價格不發生影響,消費者用貨幣作為「選票」,決定著產量和質量。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價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變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資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勞務。
通過看不見的手,企業家獲得利潤,工人獲得由競爭的勞動力供給決定的工資,土地所有者獲得地租。供給自動地創造需求,儲蓄與投資保持平衡。通過自由競爭,整個經濟體系達到一般均衡,在處理國際經濟關系時,遵循自由放任原則。政府不對外貿進行管制。「看不見的手」反映了早期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代的經濟現實。
看不見的手,揭示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所存在的一個悖論。認為在每個參與者追求他或她的私利的過程中,市場體系會給所有參與者帶來利益,就好像有一隻慈善的看不見的手,在指導著整個經濟過程。
(7)金錢游戲亞當斯密總共多少章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到18世紀上半葉,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已經遙遙領先。《國富論》的寫作正值工業革命的前夜。當時工場手工業仍是英國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形式,但機器生產代替手工技術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盡管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已經完成,但由於封建勢力在政治上佔有統治地位,封建經濟大量存在,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時代迫切要求一個新的經濟學說體系的誕生。
在格拉斯哥大學教書時,斯密除了關注道德問題外,還經常去格拉斯哥工業區實地考察那裡的經濟生活,漸漸地將自己的學術重心研究轉移到經濟方面。同時,他還參加了格拉斯哥地區的政治經濟學俱樂部。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斯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經濟學思想。
1764年斯密辭去道格拉斯大學教授職務,改任青年公爵貝克萊的私人教師,陪同他到歐洲大陸旅行。在巴黎,他結識了法國啟蒙學派代表人物伏爾泰、重農學派主要代表人物魁奈何杜爾閣等名流,在交往中他受益匪淺。
1767年斯密返鄉後閉門著書。1773年他帶著自己的著作到倫敦准備出版。可到了倫敦後斯密發現,在他隱居的這幾年又出了許多新的資料,他又用了整整三年時間對這本書進行了增補和修訂,終於在1776年出版了《國富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富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看不見的手
⑧ 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主要提出了哪幾個觀點
《國富論》出版於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在英國工業革命以前,書中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的重要經濟理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動過程做了系統的描述,被譽為"第一部系統的偉大的經濟學著作"。該書作者亞當 ·斯密因此獲得了政治經濟學古典學派"創立者"的稱號。從大約1790年起,亞當·斯密就成了專業人員特別是教授們的導師。
18世紀結束以前,《國富論》就已出了九個英文版本。人們以"一鳴驚人"來形容《國富論》的出版,並一致公認亞當·斯密是一門新學科--政治經濟學的創始者。亞當·斯密因此而聲名顯赫,被譽為"知識淵博的蘇格蘭才子"。據說當時英國政府的許多要人都以當"斯密的弟子"為榮。國會進行辯論或討論法律草案時,議員們常常徵引《國富論》的文句,而且一經引證,反對者大多不再反駁。《國富論》發表之後,被譯為多國文字,傳到國外,一些國家制定政策時都將《國富論》的基本觀點作為依據。這本書不僅流傳於學術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為不少國家社交場合的熱門話題。
在亞當·斯密那裡,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它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亞當·斯密第一次對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做出了系統的研究,創立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把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馬克思
在促成我們現代生活方式的許多因素之中,《國富論》這本書所發生的影響,可媲美任何一本現代的典籍。
--著名批評家 雷納
西洋公學譯書院新譯亞當·斯密《國富論》。歐洲200年前理財政策多與中國相似,自此書出,英國首先採用,遂立今日富強之基。今日中國患貧久矣,和議既立,必以整理財政為先,譯成是書以備參考。
--1900年12月27日中國《新聞報》
亞當·斯密的地位像是神一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施蒂格勒曾經寫過一篇亦庄亦諧的文章,列舉參加學術研討會時,經常聽到的語錄,其中有兩則是:"這個亞當·斯密早就說過!"和"亞當·斯密才沒說過這個!"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已經把亞當·斯密當成是判別是非的指標。
--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熊秉元
《國富論》譯序
英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於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著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後來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里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彷彿全身裝著天線,能收到並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斯密在《國富論》中要回答的最後問題是,感情與"公平的旁觀者"之間的內在斗爭,在社會的長期演進中究竟是怎樣在歷史本身的大舞台上發生作用的。這個問題的答案見第五編,他列舉了社會發展的四個主要組織階段,除非由資源的匱乏、戰爭或政府的壞政策予以阻止,否則這些階段是會連續進行的。這四個階段是:獵人的最初"野蠻"階段,原始農業的第二階段,封建或庄園"耕作"的第三階段,商業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階段。每一階段伴有與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制度。例如,在獵人階段中"沒有任何財產……因此,也就沒有任何確立的行政長官或正規的司法行政"。隨著牛羊群的出現,產生了比較復雜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包括"可怕的"軍隊,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壘。斯密思想的核心是:這種制度是保護特權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為之辯護。他說,"文官政府是為了財產的安全而設立的,實際上是為保護富人反對窮人而設立的,即為了保護有些財產的人反對根本沒有財產的人而設立的。"最後,斯密將演進描述為從封建主義走向一個需要有新制度的社會階段,這種新制度是由市場確定的而不是由同業公會確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這在後來稱為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斯密稱之為完全自由的制度。這種物質生產基礎的連續改變,將帶來的上層建築的必然改變,這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可是也有一個重大的差別: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最後動力是階級斗爭,而在斯密的哲學史中,主要的推動機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慾望所驅使,由理智所指導。
《國富論》遠遠不是一部通常所認為的學術論文。雖然斯密也勸說放任自由,但他的論證卻更多地是反對政府幹預和反對壟斷;雖然他贊揚貪欲的結果,卻又幾乎總是鄙視商人的行為和策略。他也不認為商業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贊美的。
斯密在前工業資本主義時代寫作,他似乎沒有真正覺察到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其前兆在離愛丁堡九英里的煉鐵廠中已可見到。他對大規模的工業企業沒有提到。如果增長是《國富論》的主題,那也不是永無休止的增長。書中各處都流露著利潤率的長期下降;斯密也提到,當這個制度最終積累了充分的財富時,經濟下降就會開始,最終形成貧乏的停滯。
(謝宗林)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對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的作用。然而,在今天的我國似乎並不對路,社會主義經濟有其不同之處,我們可以借鑒他的某些觀點,有限度地吸收他的理論。
⑨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第一篇第七章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600字,急急急!!!
第七章自然價格與市場價格很簡單,就是說了自然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區別與聯系(市場價格有馬克思的價值規律(其實就是從國富論來的)和壟斷什麼的),很多東西抄一下句首就可以了,你自己看看吧,就3頁。還有哪裡不懂或不好總結的可以問我。
⑩ 誰能幫我詳解一下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內容。
國富論:西方經濟學的「聖經」;作者:亞當·斯密,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首次出版:1776年 全書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共分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換,論及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構成的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
第1卷,共11章,主要內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勞動力生產能力的原因,分析國民財富分配的原則;
第2卷,共5章,主要內容是討論資本的性質、積累方式,分析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取決於工作的性質;
第3卷,共4章,主要內容是介紹造成當時比較普遍的重視城市工商業,輕視農業的政策的原因; 第4卷,共9章,主要內容是列舉和分析不同國家在不同階段的各種經濟理論;
第5卷,共3章,主要內容是分析國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為全民還是只為少數人服務,如果為全民服務有多少種開支項目,各有什麼優缺點;為什麼當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國債,這些赤字和國債對真實財富的影響等。
第一章論分工
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其原因有三: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業專而日進;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須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
第二章論分工的原由
引出上述許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果,盡管人類智慧預見到分工會產生普遍富裕並想利用它來實現普遍富裕。它是不以這廣大效用為目標的一種人類傾向所緩慢而逐漸造成的結果,這種傾向就是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這種傾向,為人類所共有,亦為人類所特有,在其他各種動物中是找不到的。
第三章論分工受市場范圍的限制
分工起因於交換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總要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換言之,要受市場廣狹的限制。市場要是過小,那就不能鼓勵人們終生專務一業。因為在這種狀態下,他們不能用自己消費不了的自己勞動生產物的剩餘部分,隨意換得自己需要的別人勞動生產物的剩餘部分。
第四章論貨幣的起源及其效用
價值一詞有二個不同的意義。它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又表示由於佔有某物而取得的對他種貨物的購買力。前者可叫做使用價值,後者可叫做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交換價值,甚或沒有;反之,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或沒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們不能以水購買任何物品,也不會拿任何物品與水交換。反之,金鋼鑽雖幾乎無使用價值可言,但須有大量其他貨物才能與之交換。
第五章論商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或其勞動價格與貨幣價格
各人所需要的物品,僅有極小部分仰給於自己勞動,最大部分卻須仰給於他人勞動。所以,他是貧是富,要看他能夠支配多少勞動,換言之,要看他能夠購買多少勞動。一個人佔有某貨物,但不願自己消費,而願用以交換他物,對他說來,這貨物的價值,等於使他能購買或能支配的勞動量。因此,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
……在物物交換已經停止,貨幣已成為商業上一般媒介的時候,商品就多與貨幣交換,少與別種商品交換。……[然而]象一切其他商品一樣,金銀的價值時有變動,時有高低,其購買也時有難易。
……本身數量會不斷變動的尺度,如人足一步、人手一握或兩臂合抱,決不是測定他物數量的正確尺度;同樣,自身價值會不斷變動的商品,也決不是計量他種商品價值的准確尺度。
但是,勞動卻當別論。等量勞動,無論在什麼時候和什麼地方,對於勞動者都可以說有同等的價值。如果勞動者都具有一般的精力和熟練與技巧程度,那末在勞動時,就必然犧牲等量的安樂、自由與幸福。
所以,只有本身價值絕不變動的勞動,才是隨時隨地可用以估量和比較各種商品價值的最後和真實標准。勞動是商品的真實價格,貨幣只是商品的名義價格。……只有用勞動作標准,才能在一切時代和一切地方比較各種商品的價值。就一世紀一世紀來說,我們不能用一種物品所能換得的銀量來估定這物品的真實價值;就一年一年來說,我們不能用一種物品所能換得的穀物量來估定這物品的真實價值。但無論就一世紀一世紀來說,或就一年一年來說,我們都可極其准確地用一種物品所能換得的勞動量,來估定這物品的真實價值。就一世紀一世紀來說,穀物比銀更適合於作為尺度,因為在這場合,等量穀物比等量白銀更有支配等量勞動的可能。反之,就一年一年來說,以銀為尺度又勝於穀物,因為在這場合,等量的銀比等量穀物更有支配等量勞動的可能。
按照主觀價值論,任何價值都是相對的。正如力學中選擇參照系一樣,我們也可以選擇任意一種商品作為價值標准,而無需考慮它本身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斯密的前提[就是錯誤的。更重要的是,勞動並非不變,甚至也不是均質的。一個人的勞動不同於另一個人的勞動,現在的一個小時,也不同於昨天的一個小時,既然是主觀的,實際上就是無法比較的。
不過,既然標准可以任意設定,我們仍然可以以勞動為價值標准。我的批評是,這除了引起混亂外,不具有任何理論上的優勢。
例如,按照勞動價值論,二十世紀一個10萬人的國家,和公元前二十世紀一個10萬人的國家,如果勞動人口和勞動時間都相等,創造出的價值和人民的福利水平也相等了。這是不能接受的。我們必須直截了當地排除進行這種比較的可能性。(除非兩個時代的商品種類相同。)既然無法比較(基數的比較),也就沒有必要刻意尋找一個「不變的」標准。
第六章論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
一切賦稅,一切以賦稅為來源的收入,一切俸金、恩恤金和各種年金,歸根到底都是來自這三個根本的收入源泉,都直接間接以勞動工資、資本利潤或土地地租支出。
第七章論商品的自然價格與市場價格
在每一個社會及其鄰近地區,各種用途的勞動的工資以及各種用途的資本的利潤,都有一種普通率或平均率……這些普通率或平均率,可稱為那地方那時候通行的工資自然率、利潤自然率或地祖自然率。一種商品價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於生產、製造這商品乃至運送這商品到市場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資和利潤,這商品就可以說是按它的自然價格的價格出售的。 …… 這樣,自然價格可只說是中心價格,一切商品價格都不斷受其吸引。各種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時會把商品價格抬高到這中心價格之上,有時會把商品價格強抑到這中心價格以下。可是,盡管有各種障礙使得商品價格不能固定在這恆固的中心,但商品價格時時刻刻都向著這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