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認知型游戲有哪些方面
① 依據學前兒童游戲的認識分類,可將游戲劃分為有哪些
學前兒童的游戲是多種多樣的,按照游戲的目的性分類,幼兒游戲主要有創造性游戲、教學游戲和活動性游戲。
1、創造性游戲。創造性游戲是指兒童以想像為中心,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是學前期兒童典型的、特有的游戲,目的是發展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包括角色游戲、結構游戲和表演游戲等。
(1)幼兒認知型游戲有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創造性游戲如:
1、角色游戲:指兒童通過扮演角色,藉助模仿和想像,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的生活。
2、結構游戲:指兒童通過各種物品,如積木、沙、石、泥土等材料建造各種各樣的東西,發展兒童的創造性才能。
3、表演游戲:讓兒童按照各種故事中的內容,情節,角色來表演節目,如唱歌,跳舞,戲劇。
② 有益孩子自我認知的身體游戲有什麼
兩歲寶寶的游戲以簡單有趣為主,只要孩子感興趣的,玩起來有意思就行,這個時期的孩子不要刻意去教孩子要認知什麼。因為孩子在玩耍的過程當中,他是吸收性心智,自然會在環境、游戲互動中吸收到他該吸收的東西,很難有固定時間下來與寶寶玩,或者等你有時間了,寶寶卻對其他的東西感興趣,所以我一般是就地取材,生活就是游戲,當然,也是要買適當的玩具,我家的有積木,組裝小汽車,彩虹圈,套管,繪本,不多。
培養其有愛,無私。人的價值是愛的交流體現。能愛人和被愛,人有存在感。愛是感覺,要互動。從小陪伴孩子欣賞天地自然,喜歡但不佔有。愛是給予,不是索取。天地萬物有靈,生命是平等的,不因個人喜惡傷害弱小無辜。
③ 心理學家皮亞傑 從兒童認知發育的角度,把游戲分為哪幾類
1.感知運動期—練習性游戲
2.前運算期—象徵性游戲
3.具體運算期—規則性游戲
④ 兒童游戲認識分為哪幾類請舉三個例子
游戲分為認知和教育作用兩大類。游戲的認知分類又分為:感覺運動游戲、象徵性游戲、規則游戲。它能促進幼兒的認知能力,幼兒的認識是從感知開始的。在幼兒生活中,再也沒有任何其他活動能比他們在游戲中獲得的感知更加深刻的了。游戲的教育作用分類又可以分為:①角色游戲:在角色游戲中,可促進幼兒想像力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以模仿和想像為主要形式。在游戲中,幼兒常說:「你假裝是爸爸」,「我是老師」,幼兒展開想像的翅膀在自己創造的世界中遨遊。藉助真實或替代材料,通過扮演角色,運用語言、動作、表情等創造性地再現周圍社會生活的游戲。例如,把積木當作餅干,把椅子當汽車,幼兒當爸爸、當老師、當孩子等。幼兒能脫離真實情景和物體的直接信號刺激,進入假設想像的世界。同時又能意識到真實的世界,這標志著幼兒思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②結構游戲:結構游戲是一種具有創造意義的游戲,也是一種造型藝術活動。它的材料色彩鮮艷,形狀各異,游戲形式多樣,深受幼兒的喜愛。同時,愉快的結構活動能促使幼兒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如:學會物件用完後歸放原處、學會保持周圍環境的整潔、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學會合作、學會協商等等。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而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時順利進行結構游戲的保證。③表演游戲:也稱戲劇游戲,是深受幼兒喜愛的一種活動,它是幼兒園游戲活動的一種重要游戲類型,幼兒根據現成的教材,共同製作道具、布置情景,共同協商角色進行表演,充分體現了交流、合作的樂趣。在游戲中,不但滿足了幼兒的表演願望,並能學習一些優美的語言,體會一些積極的情感,明了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而且潛移默化地使幼兒養成了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為每個發展水平不同的幼兒提供了表現的機會和場所,是按照故事、童話中的角色情節和語言進行創造性表演的游戲。
⑤ 請簡述游戲從哪些方面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模仿和想像、角色扮演,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社會生活的一種游戲。它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系極為密切,作為幼兒喜愛的游戲活動之一,角色游戲因具有幫助幼兒的去自我中心、促進與人合作、豐富情感體驗等價值與作用,對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作用意義重大。
⑥ 幼兒游戲主要包括哪幾種主要功能
1.游戲對幼兒身體發展的作用 幼兒游戲可以幫助幼兒身體的生長發育,促進身體的發展。游戲使幼兒身體的各項器官獲得活動,能促進幼兒骨骼肌肉的成熟,鍛煉幼兒的運動技能和技巧,還有利於幼兒內臟和神經系統的發育...
2.游戲對幼兒認知發展的作用 游戲可以豐富鞏固幼兒的知識,幼兒在游戲中對游戲材料的擺弄、操作,有利於豐富、鞏固對有關物體性質及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關系的認識,幼兒在於游戲夥伴共同游戲過程中,有利於獲得人與...
3.游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作用 幼兒在游戲中既有現實夥伴之間的交往,也有角色間的交往,正是在這些交往中幼兒的社會性得以發展。幼兒在分工與合作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與人相處的技巧,學會如何尊重他人。游戲都...
4.游戲對幼兒情感發展的作用 有利於幼兒情感的發展,游戲能夠幫助幼兒解決情緒問題,在試驗性的、沒有恐懼的情境中,學習對於焦慮和各種沖突。游戲是幼兒表現情感的一種重要方法。幼兒在游戲時往往會全神貫注
⑦ 學前兒童游戲主要包括哪幾種類型
主動游戲──主動游戲即是個體必須參與該項活動,其樂趣從親身參與活動中獲得。惟當兒童期邁入青春期後,由於生理發展消耗很多能量,且因為家庭和學校賦與兒童的任務與責任愈來愈多,在時間和體力兩方面均不容許的情況下,主動游戲便日漸減少。例如,賽跑、繪畫、玩泥巴、打電動等均是。
2
被動游戲 ──被動游戲也可稱為娛樂(amusement),個體並不須要親自參與活動,其樂趣得自於觀看他人活動,個體不必耗費很多的精力,個體從中所得到的樂趣,並不亞於主動游戲。例如,看電視、看漫畫、聽音樂、看電影、閱讀書籍等被動游戲。
END
依認知程度來分
1
功能性游戲──發生在出生至兩歲的感覺動作期,游戲內容毫無主題與組織,純然只是感覺器官的刺激輸入,可幫助個體感官的功能成熟。例如玩各種玩具,抓、捏、敲、咬、聞、聽等。 象徵性游戲──發生在運思准備期,從兩歲開始,五、六歲為高峰(亦稱戲劇性游戲)。此時兒童喜歡模彷成人的角色行為,透過各種象徵的物件或舉止動作達到模彷的目的,從中獲得快樂,扮家家酒即為典型的象徵游戲。
2
規則性游戲──六歲開始,八、九歲為高峰。游戲內容為有規則的競賽。有游戲規則、角色分配、動作技巧的限制等,例如,躲避球、棒球、接力賽跑等。
END
依社會性來分
獨自遊玩──嬰兒兩歲以前的游戲,純屬感覺與動作方面的游戲。玩弄簡單的玩具和運動探索自己的身體,是游戲的主要項目,故此時期稱為「感覺動作試驗」(Sensory motor-experimentation)的游戲。嬰兒期的游戲以「獨自娛樂」為主,是所謂的「單獨游戲時期」。例如玩各種玩具,抓、捏、敲、咬、聞、聽等。
旁觀游戲──本階段比獨自遊玩更進一步,兒童開始對周遭人事物感覺到好奇,進入直覺判斷時期。兒童喜歡站在旁邊看別人游戲,被玩耍的小朋友和游戲所吸引,惟生理機能控制能力仍未非常良好,加以對不熟悉的人事物怕生,是以藉由從旁觀看獲得愉快的情緒,但不願意參與游戲。例如:喜歡站在游樂器旁觀賞。
平行游戲──和其他小朋友在同一場所玩著同樣的玩具,不過這時其他的小朋友只是游戲的誘因,兒童之間既不會發生從屬關系,也不會有互助合作的行為,只是在一起各自玩各自的游戲,因此也可以說是「集體的單獨游戲」。例如:兒童在球池中各玩各的。
4
聯合游戲──四至五歲幼兒的游戲,會出現簡單的互動行為,像是相互指揮、模彷、命令或交換玩具等。囿於能力的不足,仍無組織、規則或角色安排的情形,僅是簡單的互動行為而已,稱之為「聯合游戲」。例如:兒童可以一起在沙堆玩挖沙子或堆疊沙塔的游戲。 合作游戲──兒童游戲進入本階段,則是屬於高認知能力的游戲發展,游戲是有目的的,有一定的主題、具有領導者與被領導者、角色安排、游戲器材及游戲規則等,例如,躲避球、棒球等,需要同伴之間相互的分工合作。
END
注意事項
0-1 歲孩子的游戲:大部分時間是在嬰兒床、地板或大人身上,多數時間躺著、會靠著坐著、翻身,再大一點會扶著站,喜歡伸手拿東西、玩手和玩腳、享受不停的擺動身體的那種感覺。開始會吃手、吃玩具、伸手出來拿東西、敲敲敲等,大一點會拉一拉、扭一扭、轉轉等,所有自己的身體夠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拿來玩,例如玩手、腳、被子,玩玩具的目的是滿足感覺需求或探索玩具功能。此時對人比玩具有興趣,會注視人臉,及誇張的表情。
1-2 歲孩子的游戲發展:動作能力進步到可以自己行走、站起來、坐下、彎腰、攀爬等,主要活動領域是床、地板、游戲床四周、鄰居家中,喜歡探索所有新奇、不熟悉的事物、但不會注意危險。操作玩具的動作包括丟擲、撿拾、塞、拉、錘、敲打等,會將兩個物體疊高、拆開、聚攏,對於動作及會動的東西特別感到興趣,喜歡研究這些新奇的事物,但注意力不持久,會快速轉移到其他玩具上。喜歡模仿眼前的事、大人、動作,例如打電話、掃地,只會玩簡單假裝游戲,拿電視遙控器當手機。會獨自玩、看別人玩、和大人玩躲貓貓等,會可把玩具給人、但喜歡擁有、較堅持、可協助收玩具。
2-3 歲孩子的游戲發展:開始會跑、跳、騎三輪車,喜歡到鄰近地區、公園等地方玩。會操作能力會感覺、拍、重擊、傾倒、充滿、捏擠、推拉等,會疊積木、玩拼圖(4-5 片),對小東西、會動的零件、雜亂的東西特別感到興趣。此年紀孩子會模彷做簡單家事、抱洋娃娃、或照顧弟妹等。和別人平行的玩,若有大人陪伴可持續 1-2 小時,對於玩具多是搶奪、獨自玩自己的游戲,少找大人,喜歡有自己的地盤。
3-4 歲孩子的游戲發展:動作能力更進步,跑的速度與跳的距離增加,自行車會騎的距離更遠,喜歡探索家中、家附近新的地方。出線較精細動作操弄,會捶打、分類、塞填小東西等,喜歡組合玩具、分開組件、或完成簡單的設計,已可靜靜的玩 30 分鍾。喜歡假扮各種角色,會模彷媽媽做家事、玩洋娃娃、或照顧弟妹等,會跟著音樂作動作、玩樂器,喜歡有圖片的書,會參與 2-3 人聯合的游戲,常變換玩伴,但合作能力有限,有時會輪流。
4-5 歲孩子的游戲發展:4-5 歲的孩子喜歡攀登、用力的活動、表演誇張的動作,開始上學, 會拼 10 片左右拼圖、喜歡有設計及成品的組合玩具,喜歡想像及表演,會唱歌、跳舞、韻律感好,喜歡聽故事。
5-6 歲孩子的游戲發展:動作控制及平衡都不錯、單腳跳、交互跳、翻筋斗,主要活動領域是學校。善於材料組合、使用工具,會繪圖或美勞設計、有具體的成品,喜歡縮小的物件、如玩具火車,發揮東西的用途重真實、實際,模仿成人做家事、裝扮,扮演各種玩偶、熟悉的事情或故事,重當下喜歡想像及表演,會重復看熟悉的書。
經驗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解決具體問題(尤其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詳細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舉報
投票(1)
有得(0)
我有疑問(0)
⑧ 有哪些游戲可以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一)游戲促進幼兒身體發展
幼兒期是一個人生命起步的萌芽期,生長發育十分迅速和旺盛,游戲時讓一個發展充滿生機和可能的活動。
幼兒在游戲中,通過各種室內外游戲活動,促進了身體器官的發育和生長。在游戲中,幼兒與自然環境中得陽光、空氣和水分充分接觸,增強了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通過多種多樣的游戲活動,幼兒的肢體動作能力得到發展:在戶外游戲時,兒童奔跑追逐,攀爬跳躍,使大肌肉得到鍛煉,肌體的協調性、平衡性、靈活性都得到增強。比如「老鷹抓小雞」的游戲中,孩子們前後左右移動奔跑;「炒黃豆」的游戲中,孩子們甩動胳膊念兒歌,最後兩人舉起一側手臂共同翻轉身體180度;「動物跳跳跳」的游戲中,孩子們一會兒學小青蛙蹦一蹦,一會兒學小貓咪輕聲走路等。而室內游戲,大多是較為安靜平和的游戲,多為操作類、語言類、表演類、益智類等游戲,比如建構區的積木、積塑,美工區的塗塗畫畫、切切剪剪,益智區的拼圖等,使幼兒小肌肉的協調性、靈活性和精確性得到鍛煉,發展了精細動作。
(二)游戲促進幼兒認知發展
人得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學前期是幼兒認知發展的重要時期,游戲對喲額如的認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游戲促進幼兒感官發展
感知覺是幼兒認知活動的開端,是幼兒認識外界事物、增長知識、發展智力的通道。各類游戲,有其是操作類游戲為幼兒提供了大量感官練習的機會。比如在「找不同」的游戲中,幼兒通過發現兩幅圖中得不同之處,從而很好地促進了幼兒視覺觀察力的發展;「摸物體,猜名稱」的游戲中,將一些物體,諸如蘋果、橘子、帽子、手錶等放在一個口袋裡,請幼兒摸,然後猜一猜是什麼,這個游戲能發展幼兒的觸摸覺;再比如一些音樂游戲,像大家很熟悉的「搶椅子」「擊鼓傳花」等,促進了幼兒聽覺的發展;一些感統類玩具設施,如大陀螺、平衡木、大龍球等使幼兒的感官得到了大量的練習。
2.游戲促進幼兒語言發展
在游戲中,幼兒彼此之間需要交往,從而引發了積極使用語言的動機。比如說大家一起玩什麼游戲,誰和誰一組,誰違反了游戲規則,是否要換個新玩法,等等,對這些話題的商討促使幼兒之間出現了較為頻繁的交流。
還有些游戲,本身就喝語言密切相關,屬於語言類游戲。如「拉大鋸」這個游戲中,幼兒邊做動作邊念童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看大戲,看的什麼戲,看的《西遊記》,接姑娘,請女婿,就是不讓××去。」「跳皮筋」的游戲中,跳得人邊跳邊唱:「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在說話,請你馬上就開花」。念完後,腳要正好將皮筋踩住,每跳完一曲,皮筋便升高一次,如跳時犯規或夠不到皮筋,則換人。再比如一些手指游戲,邊念兒歌邊做手指動作。幼兒在玩這些游戲的過程中很好地發展了語言能力。
⑨ 幼兒游戲觀察的內容可從哪些方面進行
1、應明確觀察的目的,並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
2、觀察應在確保幼兒有機會展示他們所有游戲能力的情境中進行,既保證幼兒有豐富的、能引發他們各種游戲行為的材料,又保證幼兒有充分的游戲時間。
3、如果可能,應保證對幼兒室內和室外游戲進行觀察。研究表明,有些幼兒在室外游戲比在室內游戲更能表現出較高的社會性和認知水平。
4、應在幼兒彼此熟悉並熟悉環境後才開始對幼兒進行觀察。在與熟悉的同伴遊戲時,幼兒會展現較高水準的社會性和認知水平。若開學初就進行觀察,可能會低估幼兒真實的游戲能力。
5、應持續觀察,以確保記錄的是幼兒典型的游戲行為。
(9)幼兒認知型游戲有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觀察的方法
1、行為核對表
行為核對表主要用來核對幼兒在游戲中重要行為出現與否,觀察者將准備觀察的項目列出,當出現此項目行為時,就在該項上畫「√」。運用行為核對表進行的游戲觀察比較系統,記錄信息更快捷。
2、等級量表
等級量表與行為核對表有相似之處,兩者都關注特定的游戲行為,便於記錄信息。然而,等級量表不僅僅簡單地顯示幼兒出現或未出現的行為,觀察者還可以自己決定幼兒呈現的游戲行為的等級,並評價這些游戲行為的質量。
3、軼事記錄
軼事記錄是指簡短地記錄幼兒的游戲或游戲中的偶發事件。這些記錄可反映幼兒的游戲技能以及社會性、認知、情感和身體等方面發展的狀況。
⑩ 幼兒園游戲的類型有哪些它們的概念和特點是分別什麼
一、 幼兒園游戲分類的幾種形式 (一) 創造性游戲和有規則游戲 此類游戲的分類受蘇聯的影響較大,它便於教師了解游戲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據需要選用。這是目前我國廣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認的分類方法。但容易給幼兒園游戲的開展帶來誤區。 (二) 主動性游戲和被動性游戲朱鄧麗娟等:《幼兒游戲》(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頁。 1 主動性游戲兒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動外,更需要運用肢體、肌肉的活動去進行游戲,兒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戲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決定游戲的形式,如繪畫、手工、玩積木、玩玩具、角色游戲、玩沙、玩水、唱歌。根據不同的游戲方式,主動性游戲可以再分為以下四種: (1) 操作性游戲:運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動來進行的游戲。大肌肉活動,如需手腳協調的攀、爬、拋、捉等動作;小肌肉活動,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圖等,需運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進行。 (2) 建造性游戲:兒童利用大小積木或拼插玩具來製作房屋、橋梁或其他物品。 (3) 創作性游戲:需要兒童用心去創作、運用簡單的材料製作物品,以表達其創作力。一切美工活動、玩沙、玩水游戲均屬於此類。 (4) 想像性游戲:利用現有的物件或玩具,憑自己的想像力來進行想像性的扮演角色的游戲。 2 被動性游戲屬於較靜態的活動,兒童只需觀看、聆聽或欣賞,而不需進行體力活動,如看圖書、聽故事、看錄像、聽音樂等都屬於靜態接受信息的活動。 (三) 手段性游戲和目的性游戲宮再英:《幼兒園自選游戲成果發布會》,《學前教育》,1996年第3期。 手段性游戲是指以游戲的方式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即教學游戲化。 目的性游戲是指為兒童提供為玩而玩、獲得游戲性體驗的條件。 此兩類游戲的分類各有其獨特的意義。手段性游戲把游戲作為教育教學的手段,教師的控製程度較大,而兒童卻不能完全依自己的願望自主地游戲。而目的性游戲則注重遊戲活動本身,幼兒可以主動支配自由的行為,自由參加游戲。使兒童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快樂並使個性、情緒及社會性方面得到發展,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兒童游戲在實踐中由於教師缺乏操作性的指導,致使游戲流於形式。 (四) 游戲的三維度分類法 方展畫(1990)方展畫:《幼兒游戲的類型》,《幼兒教育》,1990年第12期。提出應從三個維度來對游戲進行分類,這三個維度包括:個體--社會維度、生理--心理維度、認知--情緒維度;其中又分為五類:滿足型游戲、適應型游戲、運動型游戲、認知型游戲、情感型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