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中如何使用材料
㈠ 游戲中怎麼學習知識:給幼兒提供有層次的游戲材料
在游戲中幼兒有著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體驗和感受著游戲帶來的快樂。如果材料提供層次不明、忽視幼兒年齡特徵,就會降低幼兒積極操作材料的興趣,阻礙幼兒深入地參與區域游戲。 教師提供材料的關鍵問題在於如何選擇和提供既能滿足幼兒興趣與需要,又能與幼兒的發展相適宜、促進幼兒發展的游戲材料。研究中我們發現,教師通過提供不同層次的游戲材料,既能提高游戲開展的效果、又能滿足幼兒活動的需求,保證幼兒在游戲中發揮自主性、提高學習能力。根據幼兒發展需要和個體差異,教師在游戲材料提供中,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逐步增加材料數量 關於材料的數量,教師首先要保持現有游戲材料適宜的數量。許多幼兒園對材料提出了量化要求,於是有的教師片面認為材料越多越好,導致幼兒忙於擺放物品,滿足於擺弄、操作材料,而減少了幼兒之間的交往活動,甚至不交往。如中大班超市游戲中擺放的奶盒、礦泉水瓶多達20幾個,放滿了兩個籃子,而真正供幼兒選擇的其他瓜果蔬菜卻太少,不能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游戲應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過多的材料不僅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益,還干擾幼兒的游戲,影響了幼兒在交往、創造性等方面的發展。過少的材料又導致幼兒爭搶玩具或各抱一堆玩具互相觀望,因此材料的數量要適宜。 在保持材料適宜數量的基礎上,根據幼兒需求,逐步增加材料數量。在活動區,游戲材料應處於不斷變化中,不要最初就把所有的材料都提供出來,而是當幼兒在游戲發展過程中有需求,讓幼兒有一定的時間去尋找、發現和獲取新的游戲材料,以保持他們對游戲的興趣。因此教師可根據幼兒發展需求,定期在游戲區提供新的材料,形成新的刺激點,吸引幼兒參與到游戲中去。同時,教師提供材料時不能只投不取(未拿走破舊的材料),導致材料變化不明顯。 適當調整材料比例 首先,要保持新舊材料合適的比例。我們經過觀察發現: 如果新舊材料數量相等,幼兒互相交換材料的現象較多,創造性行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舊材料多一倍,幼兒就會忽視舊材料,而將興趣放在了對新材料的擺弄、操作上;如果新舊材料比例在1∶10以上,幼兒容易產生爭搶或忽視新材料的現象;當新舊材料比例在1∶2或1∶3時,材料的使用效益最大,幼兒容易創造性地使用新材料。 如教師發現前階段備受幼兒喜愛的一些區域無人問津,通過觀察了解,發現圖書、部分蔬菜、奶盒破損嚴重,教師製作的包子、餃子等食物提供時間過長,幼兒對某些區域不感興趣。這時,教師就需要對材料進行調整了。 其次,要保持成品與半成品的合適比例,這個比例要與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發展需求相適宜。例如小班成品的數量要多一些;半成品相對較少;而到了中大班,成品的數量逐漸減少,半成品的數量逐步加大,種類逐步增多。但要注意的是即使到了大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成品材料數量也不能少於三分之一。當然,這個比例並不是不變,可根據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和想法的改變,適當地調整。因為比例的不同,對幼兒的幫助也是不一樣的。 多種方式創造性地使用材料 游戲材料的運用是變幻無窮的,教師要善於引導幼兒最大可能地挖掘材料的玩法,也鼓勵幼兒去尋找教室里可替代的材料,只要游戲需要,凡是教室里的桌面玩具、教學輔助材料等都可以使用。這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率,並促進幼兒想像力的發展。 鼓勵幼兒一物多玩與替代:教師可經常鼓勵幼兒使用同樣一種材料做不同的事情。如冰棒棍,在醫院里是體溫表、壓舌板,在娃娃家裡是刀、梳子、勺子,在美工角又是繪畫工具,根據特定的環境,發揮材料的效益。又如角色區的小朋友把操作區的珠子當「湯圓」,把科學區的七巧板塊又當成了做點心的「刀」,泥工板當成了「扇子」,膠粒積木當成了「梅花樁」。每種材料在每個幼兒手裡都有它不同的用途,使幼兒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發揮。 鼓勵幼兒自製玩具:教師可提供半成品及廢舊材料,引導幼兒動手做玩具,給幼兒自由發揮的機會,使幼兒在操作中按自己想像任意創造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如在玩醫院的游戲時,需要一個掛鹽水的瓶子,後來孩子們竟然想到運用科學角的連通器,師生一起自製了鹽水瓶,當護士給病人掛鹽水時,教師與孩子們都感到一種滿足。 使用游戲百寶箱:引導幼兒根據情節需要,自由在「百寶箱」內取自己想要的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激發幼兒游戲動機和游戲構思,讓幼兒參與材料的更新與製作。如布頭、毛線頭、果殼、雞蛋殼、瓶蓋等,幼兒可以用這些在成人眼中看來毫無用處的廢舊材料,做出小汽車、民族娃娃、手錶等,還可以引發更多的游戲情節。百寶箱的提供是針對幼兒對原有游戲材料的不滿足而設置,為幼兒提供了再一次選擇適合自己材料的機會和條件。 因此,一個好的游戲環境應使材料處於不斷的建構中,要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的發展需求,不定期地進行調整、補充,使提供的游戲材料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使之具有可變性、新穎性,不斷地吸引幼兒,引發幼兒產生新的游戲情節。同時,教師應基於幼兒發展需要,賦予幼兒更大的自由度。教師有目的、分層次提供可讓幼兒自由選擇的操作材料,但不規定幼兒操作材料的具體方法,使幼兒能夠有機會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愛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進行操作,也可以在過程中調換、調整原來設想好的、或更換難度更大的材料,向自己提出挑戰,在自己不斷創造的「最近發展區」里,以各自不同的活動過程與材料互動,使自己得到滿足和快樂。
㈡ 如何在區域活動中利用材料推動大班幼兒的探索興趣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是幼兒在活動區中自由選擇、自由探索、操作擺弄的自主游戲和學習活動,是教師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組織幼兒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的學習與游戲的活動。有效的材料投放可以促進幼兒語言、社會交往、動手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下面筆者談談如何有效地投放區域活動材料。 一、 把握年齡特點,拓展幼兒興趣 在班級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為每個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材料,並讓幼兒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需要和意願決定玩什麼、和誰玩、怎麼玩、用什麼玩,從而積極地與同伴、材料互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及活動的持久性與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有著直接的聯系。為使材料具有教育價值,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教師應提供能夠充分吸引和拓展幼兒興趣的材料,讓材料與幼兒積極「對話」。這也就要求教師要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以本班幼兒的階段培養目標為主要依據,同時考慮每個幼兒的發展需要與學習興趣。只有材料越豐富,形式更多樣,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才會變得積極主動。 二、 明確材料蘊涵,凸顯教育價值 首先,應凸顯活動材料的教育價值。教師應明確什麼樣的材料可以引發什麼樣的活動,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這就是說,活動材料的投放不能盲目,而必須與具體目標相聯系,並能保證幼兒與材料的互動。其次,在材料的旁邊應放置圖書和其他資料。在提供材料的同時附上圖像或文字,有助於幼兒在真實物體和圖片、圖畫以及與材料有關的故事之間建立聯系,從而為幼兒提供多元化的探索與學習資源。如在區域中提供簡單的操作圖,或將幼兒活動材料的相關畫頁張貼在牆壁上,都能增加幼兒探索材料的方向性和可行性,從而更易完成操作活動。再次,可以利用材料強調某個學習領域。有效的材料投放也可以作為突出某個學習領域的工具。例如在科學區提供有趣的、能激發幼兒探索慾望的材料,包括有趣的多棱鏡、會變的顏色、磁鐵、沙漏、天平、奇妙的轉盤等;在「生活區」添置剪刀、針線等多種生活、勞動工具,讓幼兒學習穿針、縫線等基本生活實用技能。 三、 提供組合材料,創新操作方式 教師應能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對材料進行優化組合,通過資源共享、設置情境、分層呈現等各種方法使材料實現物盡所用。對幼兒來說,只有能夠引發幼兒動手、動腦的材料,才能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因此教師在調整材料時不必匆忙撤換材料,而應對材料進行分析。在肯定目標合適的前提下,可考慮調整投放的形式,如將材料從教室中的一個區角移至另一個區角,或者把材料和幼兒之前從來沒有使用過的物品放在一起,或者通過新舊材料的承上啟下的組合產生新的游戲情境、思維方式、操作方式等,促進幼兒將新舊經驗相連,從而使操作活動更具延續性與連貫性。 四、 支持、啟發、引導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 孩子自己選擇材料,決定用材料做什麼,能極大地激發幼兒與材料的相互作用,從而使材料得到有效使用。因此,教師可以將環境創設和材料搜集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過程,與幼兒一起設計、准備和製作材料。幼兒可以根據需要,通過想(利用已有的經驗)、問(如家長、鄰里等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看(書、畫報)去獲得有關的信息,通過自己動手和求得他人的幫助去獲得所需的材料。在此過程中,幼兒不僅發展了設計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發展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了有關的知識經驗。
㈢ 1、運用實例說明投放游戲材料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實用性,材料要可以操作,是能玩起來的
適宜性,按年齡段投放,如:小年齡段如果投圍棋類肯定是不適宜的
層次性,同一材料要有不同難宜程度的玩法,如,同樣是在大班投放圍棋,玩法可有五子棋玩法,和圍棋玩法,滿足不同水平的幼兒
安全性,這是最基本的,材料是否是無毒無污染,是否鋒利易刮傷等
㈣ 教師應如何為幼兒提供游戲材料
小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以無意注意為主,其活動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響,隨意性較強,因而對周圍成人活動的認識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階段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很強,其活動離不開具體的事物,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受到環境中的具體事物的制約,在活動中缺乏明確的目的。這就使他們在游戲活動中其思維離不開具體的游戲材料,離不開周圍具體環境的刺激。所以,對他們來說,游戲中具有組織能力的因素是各種各樣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㈤ 如何開展大班體育活動及運用材料
體育是幼兒園健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兒園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體育活動是幼兒與豐富的活動材料,充足的空間、時間相互作用,促進其動作、思維、意志等方面發展的活動,也是培養、發展幼兒創造力的一項活動,對幼兒將來的成長大有好處。
幼兒期是心理發展的旺盛期,也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積極引導幼兒在多種活動中發展創造力」也已成為廣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識。體育活動因其所特有的富動感、有角色、有情節等特點,成為了幼兒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體育活動也隨之成為發展幼兒創造力的有效途徑。
一、營造民主寬松的游戲氛圍,激發幼兒創造慾望
詩人泰戈爾認為:孩子的創造天賦往往是無意識的。在體育游戲中,幼兒必須理解游戲的內容和玩法,明確角色之間的關系和情節,動腦筋去爭取勝利,所以幼兒解決問題的模式不固定,這往往需要他們的創造,因此,為幼兒提供一個輕松、自然、愉快的心理環境和想像空間,能萌發幼兒創造力的火花,也為幼兒發揮主動性、創造性提供了條件。
(一)正視幼兒游戲中的「別出心裁」
《綱要》指出:「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與表達。」體育游戲中,幼兒興趣濃、注意力集中、情緒興奮、思維活躍,特別是一些調皮幼兒常會脫離老師的游戲要求,自己創造出玩法。而教師為了順利地完成活動,取得預定的效果,往往會對幼兒的「別出心裁」或「新奇」的想法加以制止,並極力將他們的注意力拉回到原有游戲中來,這就使幼兒沒有一點自由和愉快的感覺,在體育活動中逐漸失去自我,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積極性也會逐漸受拒,當然談不上培養創新意識。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寬松的精神環境,多給幼兒自主、自由的好機會和民主寬松的教育氛圍,尊重幼兒在游戲中的各種想像與表現,減少不良的心理壓力和消極的環境氣氛,讓幼兒所有的別出心裁都有可能成為產生創造力的積極因素。
(二)有選擇地採取幼兒「別出心裁」的游戲創意
體育活動中,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角色應從活動的「管理者」向「參與者」、「支持者」、「指導者」轉換。教師的作用致力於「導」,教師關鍵性的指導應與幼兒自求發展二者有機結合。教師的指導既要鼓勵幼兒的自由性探索,又有激起幼兒探索和發現規范動作要領的指導性探索。這種自由性探索和指導性探索的結合,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既滿足幼兒自由活動又滿足幼兒學習規范動作,學習和創造有機的結合。如面對幼兒的調皮行為,教師要有選擇地採取,和幼兒一起玩新游戲,以肯定他們的創造行為,激勵他們進行創造性體育游戲。如在玩走竹梯時,一些孩子不滿足同一模式的活動,想出各種各樣走竹梯的方法。有個孩子踩在空擋里走,其他孩子就紛紛效仿。此時老師就鼓勵他們再想想,還有什麼樣的走竹梯方法。能力強的幼兒馬上又嘗試手腳共用,在竹梯的兩端同手同腳走,因為某些孩子的協調能力較差,他們不能一下子模仿手腳共進走,於是老師又讓能力強的孩子示範,結合孩子的示範,教師用語言進行動作要領的指導,很快地,有部分孩子能用這個方法走竹梯了。
二、提供可具操作的游戲材料,鼓勵幼兒創造探索
(一)活動材料具有可操作性,滿足幼兒一物多玩的需求
周圍環境中一些常不易被人重視的材料,在幼兒眼裡是一個寶,他們常會樂此不疲地專注於玩這些小玩意,愛不釋手,如飲料瓶、小石子、空紙盒等。當他們拿到這些材料,不用老師和家長提醒,就能想出各種玩法:投、踩、踢、拋……這些既促進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讓他們一物多玩,創造能力也得以發揮。在提供體育游戲活動材料時,教師要注意以下三點:
1.游戲材料數量充足。
在玩梯子游戲時,我只提供了2架梯子,孩子們只是單調地走走或開火車,隨後,我增加至4架梯子,孩子們一下子玩出了蹺蹺板,抬轎子等新玩法。如走橋即在梯子的一頭放兩個輪胎,變成小山坡,蹺蹺板即將輪胎放在竹梯中間。
2.游戲材料易於變化。
滑梯雖然漂亮,但由於它的結構不可變,所以幼兒通常都只能用來滑著玩,使得幼兒的多樣玩法不能在這些價格昂貴的大型體育玩具上發揮。而一些小型的,生活中經常能看到或用到的材料彌補了這方面的缺失。如在玩雪碧瓶的過程中,幼兒想像出了各種不同的玩法。
玩法一:將雪碧瓶間隔有序擺放,玩繞樹林的游戲。
玩法二:將雪碧瓶緊緊挨個擺放,玩跳高的游戲。
玩法三:在雪碧瓶里灌水,再將雪碧瓶系在小棍子的兩端,玩挑水游戲。
玩法四:在雪碧瓶中灌滿水,上面放上一塊板,玩蹺蹺板游戲。
(二)活動材料具有常見性,滿足幼兒自發游戲的需求
「當孩子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意,生發或選擇符合自己喜好與水平的游戲內容,並在自發的游戲活動中用自己獨特的行為方式,獨立地接觸信息、獲得經驗、提升認識時,他們會獲得自主、快樂、和諧、迅捷的發展。」由於幼兒的自發體育游戲具有隨時性,它不需要老師做精心的准備,完全憑幼兒的願望開展游戲,因此教師可以為幼兒准備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幼兒喜歡的物品放置於體育游戲區內,供幼兒在自發游戲的時候選擇使用。如我在游戲區內放置了一些廢棄的塑料袋、報紙等,孩子有空的時候就會拿起這些材料進行活動。有的孩子將報紙揉成一個團,比賽誰扔得遠;有的孩子將報紙撕成小片,玩吹報紙向目標行進的游戲;還有的孩子會將報紙當成磚頭,玩過小河的游戲……這些常見的游戲材料,縮短了孩子熟悉它們的時間,拉近了孩子與材料的距離,使之快速地有效地進行兩者間的互動,成功地進行游戲中的創造活動。
三、選擇益於創造的游戲內容,實施幼兒創造行為
幼兒天生好動,在體育活動中,教師如果只是讓幼兒用單純的動作模仿、枯燥的重復練習和用固定的游戲規則來約束幼兒,就很難會引起幼兒的興趣,甚至會使他們變得機械、呆板,失去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如果體育活動中老師不墨守成規、尋求求異求變,就能保證幼兒饒有興趣地將游戲進行下去,這就需要教師在活動中激勵幼兒積極思維,不斷地進行游戲創造。如體育活動必定要發展幼兒的運動技能,但也需關注幼兒非運動技能的發展。一個活動中,運動技能和非運動技能沒有絕對的區別,而是相互滲透。而我們可以有所側重,選擇一些關注幼兒非運動技能的體育游戲,保證幼兒創造行為的發生。
在非運動技能為主要目標而開展的體育游戲活動中教師對技術規則的傳達主要起輔助性的作用,旨在幫助幼兒游戲體驗樂趣。教師只是簡潔明了地交待一些動作的技術和技巧,無需在活動中反復糾正幼兒的動作。而把大部分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幼兒,讓幼兒在自主練習的過程中探索游戲的方法。如《快樂的小烏龜》活動把情感目標定位在首位:「樂意參與活動,在輕松的活動中體驗用不同方法前進的樂趣。」活動一開始,教師直接把幼兒帶入活動情境之中。鼓勵幼兒模仿烏龜爬著前進的動作。第二個環節開始時,教師交待任務,要求幼兒想像並模仿烏龜有可能的幾種前進方法。第三環節在幼兒自由練習的基礎上讓幼兒討論各種前進方法的最佳姿勢。
創造力是新世紀人才的必備素質,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當今社會需要的就是創新型人才,今天的幼兒將是未來世界的生力軍,21世紀的建設者。因此在體育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幼兒將游戲復雜化、多樣化,引導幼兒改編、創編游戲,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教師要相信幼兒的潛能,尊重他們的創造,發現他們的進步,肯定他們的成績,讓他們在愉快的游戲中,笑得更燦爛,唱得更動聽。
㈥ 淺談小班游戲中如何投放玩具與材料
所以我們應注意認真研究游戲中的玩具與材料,從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出發選擇那些幼兒感興趣的,蘊含教育價值的,便於幼兒操作與觀察的,刺激兒童想像力和發展兒童創造力的玩具與材料,適度,適時有效地進行投放。讓幼兒通過操作,體驗過程滿足需求,得到快樂,達到發展。
在一次有關想像力開發的游戲活動中:《落下來》。目的是讓幼兒通過觀察並想像每部材料落下來的樣子像什麼?游戲中我為幼兒投放了:積木塊、雞毛、紙條、樹葉、手絹。結果只有四個幼兒說出像什麼,在游戲中有三分之一的幼兒脫離了游戲,之後,我仔細查找原因,發現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投放的玩具材料過多,致使幼兒的情緒浮躁,行為不安。不能很投入地進入游戲,由此我深深地感到:要開展一個好的游戲,並非使幼兒的想像力及各種能力都有相應的發展,玩具與材料的投放對游戲的過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陳鶴琴先生認為,應為幼兒選擇那些:a.可以引起兒童的興趣的,質料堅固不易損壞;b.可刺激兒童想像力和創造力的;c.適應兒童能力,發展幼兒智力的;d.能抒發兒童美感的,有變化而活動。我班幼兒年齡在三歲半至四歲之間。正是形象思維發展時期,我們應為他們選擇玩具以及能活動的、能拼能拆的玩具材料,這些玩具與材料應體積較大,色澤鮮艷同類材料數量較多,這些都有助於幼兒思維和想像的發展。在一次游戲《有趣的圓》中,我提供給幼兒的材料是白色的圓片,多數幼兒不感興趣;在第二次游戲時,我投放的是彩色的圓片,大多數幼兒都拼出了作品,例如:紅綠燈、大紅燈籠、太陽等。選擇好的玩具與材料,我們就要著手投放了,那麼應該如何投放呢?1、投放的量要適度
既不過於單調,也不多多益善。在游戲《落下來》第一次投放時,材料過多致使孩子情緒浮躁,脫離游戲,在第二次投放時,只投放紙條,那種顏色很鮮艷的,當紙條一開始下落,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了,看著旋轉降落的紙條有的說:像小魚游來游去。有的說:像小老鼠鑽來鑽去。有的說:像小蛇在《有趣的圓》游戲中第一次投放了白色圓片,過於單調,激不起小班幼兒的興趣。
2、根據需要進行投放
我們要隨時觀察游戲的進行情況,有計劃、有目的地逐步投放材料、變換玩法,不斷激發幼兒新的發展需要,我們還要考慮材料提供的層次性,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盡可能充分地發展。
①要想做到有計劃、有目的地、逐步投放材料、變換玩法,就需要我們深入分析選擇材料的不同特點及教育功能,了解、掌握各種材料的多樣化玩法,具體到每種玩具材料有哪些玩法,哪些是一般的常規玩法,可不可以擴展,提出創新玩法,從而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變換地調整、科學地指導幼兒操作。如游戲《有趣的圓》中,我為幼兒提供的圓片;可以拼擺、可以粘貼、可以添畫、可以折、拍、滾、穿等;也可以學習識數,排序、辯色,還可以輔助材料,如用圓片扇子軸,添畫扇面。
②在投放材料時,要注意層次性,要先平面,後立體,先簡單後漸難,剛開始游戲的小班,不宜一下子投放太多的材料,應有計劃地逐步投放玩具與材料;第一周讓幼兒認識游戲的材料,嘗試玩法,遵守規則,並學習收放整理,第二周鞏固上一周提供的活動,同時增加一種新的玩具材料,提供新經驗,逐步到幼兒熟悉各種玩具材料的玩法。
③還要注意向幼兒學習我們在探索各種玩具與材料特點和玩法時,還要注意向幼兒學習。觀察幼兒是如何使用操作的。正所謂教學相長。幼兒因其年齡特點,對周圍及物體往往有他們自己獨特的認識,獨特地觀察物體的角度和思維方式。綜合上述,我們應把玩具材料作為教材來研究。吃透教材,同時又切實掌握,摸透幼兒的年齡點和實際能力,適度的、合理的、及時地、投放及增減,才可能採取有效方法,促使玩具材料與幼兒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幼兒通過游戲與玩具及材料,充分發揮想像力發展的各個方面的能力。
為了合理及時有效地投放材料與玩具,我們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是否喧賓奪主。即材料本身是否及吸引幼兒,致使幼兒注意力轉移到新教材上,不能達到規定目標。
(2)是否生不逢時。投放時間是否合適,是否正好符合幼兒在生活中的需要。如:有一幼兒說:我要擺出小雞,沒有尖尖嘴。我及時給他投放了一些三角形和長方形,她擺出了
(3)是否雪中送炭是否能夠提高幼兒的現有水平,如果材料只是一種擺設,那隻是一種浪費。一幼兒說:大樹,我連忙拿出一些方形和一些小棒,他選擇了長方形擺出。很高興的拍起手來。我們知道,玩具材料是幼兒游戲的物質支柱。也使幼兒賴以想像的工具。幼兒正是通過使用玩具與材料,在游戲中學習並發展的。所以我們應注意認真研究游戲中的玩具與材料,從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出發選擇那些幼兒感興趣的,蘊含教育價值的,便於幼兒操作與觀察的,刺激兒童想像力和發展兒童創造力的玩具與材料,適度,適時有效地進行投放。讓幼兒通過操作,體驗過程滿足需求,得到快樂,達到發展。中國洛陽一拖中心幼兒園 席媚
㈦ 幼兒園自主游戲的時間安排和材料利用
自主性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游戲活動,在這種游戲中幼兒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游戲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與游戲材料發生作用,並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知識、能力、情感的發展。適宜的游戲材料,能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願望,能引發新的游戲情節。在對游戲材料的直接感知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能發展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可見,游戲材料在幼兒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游戲材料影響著游戲的成效,游戲材料的價值不是以價格為標準的,而以是否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和促進幼兒的自主活動為標準的。由於游戲具有主動、自發和開放的特點,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非結構性材料應該是幼兒游戲的首選材料。日常生活材料是來源於幼兒的生活,是幼兒所熟悉的物品,這些物品種類多、結構多樣,最適合幼兒使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材料開展活動。因此,只有努力挖掘幼兒生活中的可利用材料,豐富幼兒的游戲情節,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才能有效提高幼兒游戲的質量和水平。 一、游戲中生活材料的收集 對生活中游戲材料的收集,既是游戲的准備,也是游戲的前展性活動。尤其是參與游戲材料的發現和選擇,是幼兒一種重要的學習和游戲活動,它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幼兒自主收集。在游戲的過程中,隨著游戲情節的發展和需要,幼兒會因游戲材料的缺乏,而不能將游戲活動深入進行下去。例如,在一次活動中,幼兒想玩「肯德基」游戲,卻沒有相應的材料,怎麼辦?在討論的過程中幼兒想到自己家裡存放的「全家桶」套餐包裝盒,可以作為游戲的材料,為此我們在每一個班級中都設了「百寶箱」,讓幼兒將收集的材料投放其中。因此,要讓幼兒成為游戲材料的收集者,就要讓幼兒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缺少什麼樣的游戲材料,這樣才能提高游戲材料收集的目的性。 師幼共同收集。教師是幼兒游戲的觀察者,教師從幼兒游戲的投入程度、游戲的興趣等方面可以清楚地意識到游戲材料的狀況,及時地收集和添加相應的游戲材料。同時,還可以和幼兒一起發現和收集游戲材料。如,我們在組織幼兒外出參觀、遠足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做個有心人,引導幼兒收集諸如樹葉、花瓣、香樟果、麥梗等各類自然材料,將其投放游戲中,豐富幼兒游戲的活動內容。 家長參與收集。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我們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讓他們參與到幼兒園的活動中來。家長參與游戲材料的收集,需要幼兒和教師一起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使家長有意識地為幼兒的活動提供必要的材料。此外,幼兒園可以通過開放活動,讓家長觀摩幼兒游戲活動,深刻體會到游戲材料對幼兒發展的意義,以激發家長收集、提供游戲材料的主動性。 幼兒、家長和教師都是游戲材料的收集者,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幼兒的存在,應該和幼兒一起討論,商量該材料的特點與用處,讓幼兒對此有更深的了解,為開展游戲活動奠定基礎。因此,一些現成材料經過消毒後,可以根據游戲的需要直接由教師和幼兒投放進去;一些廢舊材料可以通過教師、幼兒和家長共同製作一些成品後,根據游戲的需要投放到游戲中去,也可以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製作游戲材料。 二、游戲中生活材料的投放 在幼兒園的自主性游戲活動中,通過觀察與實踐,我們認為在角色游戲、建構游戲、益智游戲、美工游戲中特別需要添加一些日常生活材料。根據日常生活材料的特點和游戲情節的需要,我們分類投放了相應的材料。 1.在角色游戲中投放日常生活材料。 角色游戲主要包括:商店和超市游戲、理發店游戲、醫院游戲、娃娃家游戲、美食城游戲等。具體來說: 在商店和超市的游戲中,我們可以投放各類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包裝盒、塑料瓶等; 在理發店游戲中,可以投放塑料盆、毛巾、洗頭膏、吹風機、梳子、夾子、卷發器以及各種顏色的包裝帶; 在醫院游戲中,可以投放葯品罐、葯品紙盒、白大褂、帽子、葯包、消毒櫃、吊鹽水的架子、一次性紙杯做的聽筒、紙盒做的X光機器等; 在娃娃家游戲中,可以投放紙盒、毛巾、奶瓶、服裝、電話機、食品罐,方便麵的盒子做的碗、鍋,硬紙板盒做的洗衣機、電冰箱等; 在美食城游戲中,可以投放紗布、海綿、泡沫紙、橡皮泥、廢舊的布做成的胡蘿卜和青椒、方便麵的碗做成的餐桌。 2.在建構游戲中投放日常生活材料。 在建構游戲中,我們可以提供大小不同的紙盒和各種飲料罐,讓幼兒堆積成各種形狀的房子;還可以提供大小不同的積木塊,供幼兒進行造型創作。 3.在益智游戲中投放日常生活材料。 在益智游戲中,我們可以投放棋、牌,讓幼兒下棋、玩牌;投放一些電池和電線,讓幼兒操作;還可以提供一些豆子讓幼兒練習數數等。 4.在美工游戲中投放日常生活材料。 在動手角中,我們可以投放毛線讓幼兒進行編織和製作玩具;投放樹葉進行剪貼和添畫;投放稻草進行編織和貼畫;投放石頭進行石頭造型;投放種子讓幼兒進行粘貼等。 總之,生活中的材料是豐富的,讓生活材料進入幼兒的游戲之中,對提高幼兒游戲的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要認真對待幼兒的游戲材料,要從幼兒發展的高度看待游戲材料,要根據幼兒活動的需要,不斷地將各種生活材料充實到游戲中去,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讓幼兒獲得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