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盤游戲與哪些理論有關
❶ 心理沙盤解讀
沙盤游戲 ,亦稱箱庭療法,是在治療師的陪伴下 ,讓來訪者從擺放各種微縮模具 (玩具 )的架子上 ,自由挑選小模具 ,擺放在盛有細沙的特製的容器 (沙盤)里 ,創造出一些場景 ,然後 由治療師運用榮格的「心象」理論去分析來訪者的作品。[1]沙盤游戲治療以心理分析之無意識理論為基礎,注重共情(Empathy)與感應, 在「沙盤」(Sandtray)中發揮原型和象徵性的作用, 實現心理分析與心理治療的綜合效果, 便是沙盤游戲治療的基本特徵。
沙盤游戲治療是由多拉卡爾夫·發展創立的心理治療方法。[2]
科學心理學誕生至今已一個多世紀了 ,由於心理現象本身的復雜性 ,人們便試圖用各種理論去對它做出解釋 ,精神分 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心理學是其中較具影響力的四 種理論。以它們為基礎創立的各種治療方法 ,一直產生著廣泛而強有力的影響。 但隨著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兒科醫生對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注 ,他們發現由於心理治療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人與人的言語交流 ,而語言並非是兒童最擅長的表達工具 ,而且其語言的理解力水平也較低 ,所以 ,談話治療就比較困難。於是 ,他們需要尋找一種兒童較擅長的溝通媒介來與之交流 ,兒童游戲的價值便凸現出來了。游戲是一兒童探索周圍環境的積極的活動 ,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有效途徑 ,且具有趣味性、具體性、虛擬性等特點 ,能適應並促進兒童心理的發展。所以 ,心理學家就開始將游戲作為兒童心理治療的溝通 具 ,游戲理論也就逐步應運而生了 ,精神分析學派的個性化說(榮格)便是其中的一種。 榮格的學生 Kalff在此基礎上創造了一種分析心理學技術—— 沙盤游戲。[1]
沙盤游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 ,其最初創意來源於1911年Wells的「地板游戲」; 1929年 , Low enfeld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游戲王國技術」; 1966,Kalff將「游戲王國技術」 與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相結合 ,同時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 ,創造出一種更為成熟的心理治療的技術 ,並最終以「沙盤游戲」 來命名。此後,經過近40年來的發展 ,目前 ,在歐美及日本 ,沙盤游戲已成為最為時髦的心理分析技術之一 ,治療對象已不再局限於兒童 ,而是廣泛應用於成人心理治療中 ,一 些臨床家也將該方法應用於非臨床人群。如: 在學校、家庭、企業和團隊的組織和管理中的應用,整合了格式塔、催眠、角 色扮演等方法。還有一些治療師在阿德勒自我心理學、家庭系 統治療理論的背景下使用沙盤 ,使之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自范紅霞1997年在國內發表第一篇關於沙盤游戲的論文 ,這一技術逐步被引入我國。經過近 10年的發展 ,沙盤游戲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應用性研究已取得到了一定的成 果,先後在南北一些高校建立了沙盤游戲室 ,長期應用於心理咨詢實踐 ,在心理治療、心理輔導與心理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
多拉·卡爾夫(D.Kaoff) 1904年12月21日出生於瑞士。1944年,通過孩子之間的交往,卡爾夫認識了榮格的女兒萊格特(Get Jung-Baumann),並保持著終生的友誼。通過格萊特的介紹與安排,卡爾夫認識了榮格。1949年,作為兩個孩子的單親母親,卡爾夫開始了她在瑞士蘇黎世榮格研究院6年的學習,並由榮格的夫人愛瑪·榮格為其進行心理分析。[3]
多拉 卡爾夫
1954年,卡爾夫參加洛溫菲爾德在蘇黎世的討論,深受啟發,希望尋找一種能夠有效幫助兒童心理分析的方法與途徑。於是,卡爾夫決定去倫敦跟隨洛溫菲爾德學習其「游戲王國技術」。
1956年,完成了蘇黎世榮格研究院所有課程與要求的卡爾夫,由於沒有大學文憑,不能獲得榮格心理分析家的資格。於是,卡爾夫寫信給洛溫菲爾德,開始了她的「游戲王國技術」的學習。在此期間,卡爾夫還從師於維尼考特一段時間。英國的榮格心理分析家,以其兒童發展理論而著稱的麥克爾·弗德漢姆,承擔了對卡爾夫的指導。一年後卡爾夫從英國返回瑞士,她把洛溫菲爾德的「游戲王國技術」與榮格分析心理學相結合,也致力於把東方的思想融會以更為有效的兒童心理治療實踐中。為了區別洛溫菲爾德的「游戲王國技術」,卡爾夫用了「沙盤游戲」來命名自己的理論與實踐。
❷ 沙盤游戲是什麼意思
沙盤游戲
沙盤游戲治療是目前國際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療方法。在學校和幼兒園,它被廣泛應用於兒童的心理教育與心理治療;在大學和成年人的心理診所,它也深受歡迎。通過喚起童心,人們找到了回歸心靈的途徑,進而身心失調、社會適應不良、人格發展障礙等問題在沙盤中得以化解。
沙盤游戲治療是一種以榮格心理學原理為基礎,由多拉卡爾夫·發展創立的心理治療方法。沙盤游戲是運用意象(積極想像)進行治療的創造形式,"一種對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煉";其特點,是在醫患關系和沙盤的"自由與保護的空間"中,把沙子、水和沙具運用於意象的創建。沙盤中所表現的系列沙盤意象,營造出沙盤游戲者心靈深處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持續性對話,以及由此而激發的治癒過程和人格(靈性與自性化的)發展。
❸ ,如果你成為了一名沙盤游戲師,你應該遵循的倫理規范是什麼
摘要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沙盤游戲療法由多拉·卡爾夫(DoraKallf,1904-1990)創建,在前期「地板游戲」、「世界技法」技術鋪就下具備操作形式,融合分析心理學、東方文化及哲學作為心理學與哲學架構,幫助解決兒童成長、成人關系、團體溝通、游戲與教育等領域諸多實際問題。
❹ 團體沙盤游戲是什麼
即團體的沙盤游戲,而沙盤游戲亦稱箱庭療法,是在治療師的陪伴下 ,讓來訪者從擺放各種微縮模具 (玩具 )的架子上 ,自由挑選小模具 ,擺放在盛有細沙的特製的容器 (沙盤)里 ,創造出一些場景 ,然後 由治療師運用榮格的「心象」理論去分析來訪者的作品。
沙盤游戲治療以心理分析之無意識理論為基礎,注重共情(Empathy)與感應, 在「沙盤」(Sandtray)中發揮原型和象徵性的作用, 實現心理分析與心理治療的綜合效果, 便是沙盤游戲治療的基本特徵。
(4)沙盤游戲與哪些理論有關擴展閱讀:
來源:
沙盤游戲治療是由多拉卡爾夫·發展創立的心理治療方法。
科學心理學誕生至今已一個多世紀了 ,由於心理現象本身的復雜性 ,人們便試圖用各種理論去對它做出解釋 ,精神分 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心理學是其中較具影響力的四 種理論。以它們為基礎創立的各種治療方法 ,一直產生著廣泛而強有力的影響。
但隨著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兒科醫生對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注 ,他們發現由於心理治療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人與人的言語交流 ,而語言並非是兒童最擅長的表達工具 ,而且其語言的理解力水平也較低 ,所以 ,談話治療就比較困難。
於是 ,他們需要尋找一種兒童較擅長的溝通媒介來與之交流 ,兒童游戲的價值便凸現出來了。游戲是一兒童探索周圍環境的積極的活動 ,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有效途徑 ,且具有趣味性、具體性、虛擬性等特點 ,能適應並促進兒童心理的發展。
所以 ,心理學家就開始將游戲作為兒童心理治療的溝通 具 ,游戲理論也就逐步應運而生了 ,精神分析學派的個性化說(榮格 )便是其中的一種。 榮格的學生 Kalff在此基礎上創造了一種分析心理學技術—— 沙盤游戲。
❺ 什麼是沙盤游戲
「沙盤游戲」是心理分析的一種形式,但它本身也包含著心理分析之「安其不安:醫心與心理治療」、「安其所安:安心與心理教育」、「安之若命:明心與心性發展」的三種水平的意義和作用。因而,「沙盤游戲」的操作或運作,是在心理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心理分析之「無意識原則」、「象徵性原則」和「感應性原則」,都仍然是「沙盤游戲」治療的關鍵。
❻ 沙盤游戲是什麼為什麼能夠治癒心靈
沙盤游戲能夠治癒人的心理疾病、促進人格成長和發展?似乎很「玄乎」。 事實上,這是一個很有趣問題,不僅學生在問,心理分析學人也在問,甚至出現在博士入學考試的試卷上。心理分析家和沙盤游戲治療師們在實踐和思索中感受著沙盤游戲的「魔力」,卻很難找到最終的「正確答案」。 可我感覺,這個問題本身的意義要遠遠多於它的答案。就像人們常說「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為什麼活著」,對於這些問題人們的想法和感悟不一而足,而沒有一個終極的正確答案,可是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人們不斷地深深體驗著、獲得著意義。沙盤游戲,以及心理分析就像生活本身一樣耐人尋味,但真的很難被分析出其中發生的機制、產生作用的原委。 不過,沙盤游戲畢竟是生發於榮格的心理分析與中國的思想文化的土壤,所以,在思索與探尋中,同樣生活在這方土壤中的心理分析家們的確敏感地發現了一些因素的作用。沙盤游戲中有以下幾個顯而易見的方面,我就從這幾個角度來把這些因素分類介紹。雖然只是蜻蜓點水,但這些點點滴滴可以為繼續的思考和感受拋磚引玉。 1,來訪者 (1)內在兒童與積極想像 榮格比弗洛伊德走得更高更遠一些,發現了集體無意識及原型,內在兒童就是原型之一,這是一種富於創造性、生發性的心靈能量,每一個人都擁有它,但是卻往往忽視它。榮格也是在十分困頓和窘迫的時候才想起他來——1911年左右,榮格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但分手並不等於結束。榮格感到好像失去了重心和立足點,迷失中又充滿壓力。這時他想到,既然意識什麼辦法也沒有,那就乾脆聽從無意識的召喚,這時浮現於惱海的居然是他兒時搭積木游戲。於是,他開始做那些看起來很幼稚的事情:撿石頭、搭塔樓。 榮格一定是聽到了內在兒童的召喚,於是就一起「玩」了起來。積極想像也就在這自由、自在、自然的游戲中發生了。無意識自主地發生著,榮格是在跟著無意識的意願和內在兒童的想法做著具有創造性的「幼稚的游戲」。榮格真的做到了——他做到了有意識地觀察和「順從著」無意識內在兒童的引領。外界的塔樓在一點點建設起來,內在的無意識在一點點地整合起來,之前的窘迫迷失、混亂無序終於涌現出另一番世界。榮格說:「這一刻是我命運的轉折點」。 (2)治癒者原型 外在的治癒者我們通常稱之為「醫生」,其實內在的心靈世界也有醫生。在西方,太陽神阿波羅與林中仙女考妮思所生的兒子阿斯克勒庇奧被視為醫神,他母親擅長草葯治療,他則不僅擅長草葯,還擅長手術。他還有兩個女兒,一個是健康女神許格雅,另一個是醫葯女神潘娜希。他們一家世代為醫。於是,阿斯克勒庇奧就成了西方的治癒者原型。 我們東方也有,比如神農嘗百草,據說他可以很自然地找到以毒攻毒的妙葯。還有天醫星,據說天醫星下凡為人,就會成為神醫,可以助人起死回生。事實上,我們也常聽說這樣的現象,比如梅花鹿吃的植物都是草葯,都是對生命非常有益的,所以它自己也全身都是寶;如果我們十分想吃某種食物就說明我們身體缺乏這種元素,由於身體自身自我保護和治癒的能力,我們才想吃這些食物的。也許這種「自救」行為都是內在治癒者原型在起作用。所以,心理治療的作用之一就是治療師內在的治癒者喚醒了來訪者內在的治癒者,於是來訪者可以自救了。 (3)自性 自性(Self)是人心靈世界的整合性的、主導性的能量的原型,他的作用使心靈整體保持平衡和完滿,內在的結構、能量都協調運作。就像一個生態系統是「活的」,能夠做自我調節和運動,無意識也是「活的」,是自主的、有生命的,自性正是這個「活體」的自組織性的運行機制。心理問題往往產生於意識自我對於自性統合力的偏離,或者其它某些部分的分離、無序。而在心理分析及沙盤游戲的過程中,來訪者意識與無意識能夠實現積極的對話,自性的能量激活了起來。 2,沙盤游戲 (1)意象及象徵意義 意象在心理分析中的作用就像能源一樣,既要被保護又要被發掘。我們要保護它,就不能任意侵犯它繼承於無意識的自主性,無論在沙盤中還是在夢中或積極想像中,我們對意象的理解和感受,都是平實而樸素的,不能被橫加判斷和解釋;我們要發掘它,是要領悟它所承載的象徵意義,這是無意識要表達的意思。一幅心靈的沙畫中,一個個沙具和一個個情景,都成為了富於象徵意義的意象。來訪者就是通過沙盤游戲來呈現、體驗、領悟這些意象及其象徵意義,實現對無意識乃至對整體心靈的溝通,達到治癒與發展。 (2)游戲治療 真正的游戲是自由自在自然進行著的,游戲者充分投身於游戲中,全身心地享受著,沒有目的,只在乎過程。否則不是游戲。同樣,人在這樣的自由自在自然狀態下才身心平和、輕松愉悅,那麼,可以想見,游戲的治療作用由此發生。哲學家席勒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中國一位近代哲人也說,真正的中國人就是有著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而過著心靈生活的一種人。游戲之於人具有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這便是游戲的治癒力和「魔力」。 (3)藝術治療 要想描述沙盤游戲,有幾個詞語必不可少(雖然還遠遠不夠),沙盤游戲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性的、藝術性的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體系,因此它當之無愧是一種藝術及藝術療法。對於藝術治療因何能治療人,這里不予贅述。但是這一點再次提醒我們,沙盤游戲絕對不僅僅是一個技術,而是藝術。所以掌握沙盤游戲不是僅僅靠操作和聯系,而需要更多。下面就是對沙盤游戲分析師的提示。 4,治療師 (1)人格 弗洛伊德和榮格都強調,要做一個心理分析師,首先自己要先做病人而接受分析。這不僅可以讓分析師體會來訪者的感受,更是為了處理分析師自身的問題——自我、情結等等。分析師了解了自己,調整了自己,使自己處於相對健康的狀態。所謂知己知彼,分析師做到這一點才能更好地與來訪者一起工作。 (2)態度 人格發展的同時,也是分析師自身的修為、修養的提高,這里不僅僅是說道德倫理上的自我提升,更是作為自然人的心理態度的「功夫修煉」。我想說的是,社會人靠「超我」控制自己,而自然人靠的是人原本的天賦。 比如我們說,對來訪者的態度是包容和接納,接納他一切,包括他的意識、無意識、言行和他的症狀。所以,這時運用法律、道德、倫理等規范來評判他是沒有用的,他需要的是一位心理分析家的接納,而不是評判。(「接納」也不是「悅納」,我覺得,對來訪者的態度是不偏不倚的接納,而不需要喜歡。) (3)理論與技術 一定的理論背景和技術技巧是需要的,但顯然是不夠的,更不可依賴這些外在的東西來做心理分析工作。 3,治療的關系及氣氛 (1)自由與保護的空間 在一個自由的又受到保護的空間里,你的心靈最想做什麼?將會發生什麼?對於多拉·卡爾夫而言,這是她的經驗的總結,她發現,病人在這樣的狀態下可以放鬆下來,真正地享受沙盤游戲帶來的感受,體驗著心靈自身的發展和變化。其實,正如我們所可以感受到的,這是一個小嬰兒在母親懷里所能享受到的「待遇」,那麼,為病人提供了這樣的待遇,他們就得到了自己發展的條件。 (2)共情與共鳴 共情是心理治療中被公認的重要因素,無論哪個學派哪位治療師,都充分相信,對來訪者的共情是必須的。沙盤游戲也不例外。 可我一直在想,共情到底為什麼就起作用了?類似「我們是一樣的」「你的痛苦是人類共有的」這樣的話又起到什麼作用? 我想到了兩部影片,《心靈捕手》和《越獄》。《心靈捕手》里醫生尚恩對威爾說「這不是你的錯」,他的完整句子是「我知道這不是你的錯,我能夠理解你的心理。」馬侯姆想殺掉瓦特時,道勸阻他,馬侯姆問「你失去過兒子嗎?」道說:「是的,我的兒子和我的太太一起被庸醫害死了。」這完整的句子也類似,「是的,所以我完全能夠理解你。」 所以,問題似乎是在於——被理解。 這種感受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可以打開威爾的心結,能夠剿滅馬侯姆的怒火(即使是暫時的)。而在心理分析和治療中,這被理解的感覺可以起到治癒的作用。 那麼,被理解又是怎麼樣起作用的呢?這我實在是不知道了。我會慢慢體會。 在共情的時候,分析師能感同深受地體驗到病人,這是一種共鳴的狀態,因為病人的「情感震動」激起了分析師相同的「情感震動」。同理,當分析師內在自性的整合力、治癒原型的治癒力和內在兒童的創造力、生發力能夠激發起病人內心的這些相同的力量,那麼,病人就會自愈,不是嗎? (3)感應與轉化 感應是極具中國文化和中國基因的一個概念。它又不僅僅是個概念,因為僅僅靠概念學習、認知推理是無法理解它的。還需要體驗和感受。感應這個東西的意思很模糊,這是西方人邏輯的追求確定性的理性難以接受的,於是他們也更加難以理解它。可是我們是東方人有先天的氣質和領悟力適於理解「感應」的意義。 如果說共鳴是線性的、二元之間的關系,那麼,感應是超越性的、復雜性系統的現象。 其實,關於「沙盤游戲為什麼能夠治癒心理、發展心靈」的上述討論,都說明,其中的「奧秘」不是線性關系的,一定是多個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感應是過程,也是因素,更是內在的運作機制,當潛在的感應發生了,轉化也就在發生著,而我們所見的顯在的現象就是心靈的治癒和發展。 知無不盡,但仍是不足以的。沒關系,我們可以一起繼續理解與體驗。 編輯推薦:性高潮時,大腦在想什麼?如何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 測試推薦:失戀的陰影會圍繞你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