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繩是哪個民族發明的游戲
① 翻繩是哪個民族的
翻花繩,一種流行於二十世紀六七八十年代的兒童游戲。又叫「解股」「翻繩」、「線翻花」、「翻花鼓」、「編花繩」、「挑繩」等。土族、滿族、蒙古族等稱之為「解綳綳」。
望採納。
② 翻花繩的淵源是什麼
翻花繩是一種流行於二十世紀六七八十年代。
翻花繩是一種流行於二十世紀六七八十年代的兒童游戲。是取材簡單,健腦益智的體育游戲。又叫「解股」「翻繩」、「線翻花」、「翻花鼓」、「編花繩」、「挑繩」、「打糕果」等。土族、滿族、蒙古族等稱之為「解綳綳」,內蒙古以及華北地區有稱「解鉤鉤」或「解勾勾」,「在杭州稱為「挑花花線」。
翻花繩的材料及製作:鑰匙掛繩,串窗簾的塑料線、棉線等。把繩子兩端打死結後,形成一個繩圈。
游戲玩法;
單人的玩法:將繩圈套在雙手上,用雙手手指或纏或繞或穿或挑,經過翻轉將線繩在手指間綳出各種花樣來。
雙人的玩法:一人以手指將繩圈編成一種花樣,另一人用手指接過來,翻成不同的花樣,相互交替,直到一方不能再翻下去為止。
③ 翻繩怎麼讓人第一步就淘汰
花繩其實只是一根不粗不細的棉紗繩。游戲的玩法是先打個小巧的結,環繞於雙手,撐開在空中,准備動作就做好了。翻花繩分單人和雙人兩種。單人是用自己的雙手,或纏或繞,或穿或挑,最後經過一個脫胎換骨般的關鍵性翻轉,把纏繞於雙手的線繩在手指間綳出花樣來,造型於空中。雙人挑則需要搭檔緊密配合,你挑一回,我挑一回,幾個回合下來,完成一個比較復雜的造型。如果兩個人配合不到位,就可能在換手間造出一團亂繩,游戲就這樣終止了。今天的孩子不屑一顧的破繩子,但在以前如果女孩子能夠找到一根好繩足可以拿來炫耀半天,天天揣在褲兜里,上課、下課、春遊,全天候、即時性地娛樂一番。
④ 翻繩是中國的特色嗎澳大利亞人會翻繩嗎急求!!!!!!!!
不是中國特色,各個國家人都會。主要是亞洲人,比如日本就花樣很多。澳洲人也會,不過花樣不多,也不是很喜歡玩這個。
⑤ 有八零後記得怎麼用一根繩子在手上來回打各種節的游戲么
翻花繩,一種流行於二十世紀六七八十年代的兒童游戲。又叫「解股」「翻繩」、「線翻花」、「翻花鼓」、「編花繩」、「挑繩」等。土族、滿族、蒙古族等稱之為「解綳綳」,內蒙古以及華北地區有稱「解鉤鉤」或「解勾勾」,「在杭州稱為「挑花花線」。 翻花繩在中國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稱法,如線翻花、翻花鼓、挑綳綳、解股等等。這是一種利用繩子玩的玩意,只需靈巧的手指,就可翻轉出許多的花樣。你玩過翻花繩嗎?翻花繩就是一種利用繩子的游戲,一條繩子加上靈巧的手指就可以翻轉出許多的花樣,讓人消磨許多快樂時光。只是要小心,不可以拉錯線,翻錯彎,否則繩子可是會打結。其實這項童玩在日本江戶時代,也是女孩子之間流行的游戲。在多啦A夢的漫畫故事中,孩子們也都是很喜歡玩花繩的。 翻繩益處: 可鍛煉玩者的耐心和敏捷性,能娛樂中尋在解決問題的方式。 翻繩游戲具有巧手、健腦、啟智的作用;有助於提高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有益於增強幼兒的活動興趣、自信心和自製力。 工具介紹: 取粗細適中的棉線或毛線,長度一米左右,將繩兩頭打結,做成繩圈即可。 游戲玩法: 游戲的玩法是先打個小巧的結,環繞於雙手,撐開在空中,准備動作就做好了。翻花繩分單人和雙人兩種。 翻花繩
單人的玩法是將繩圈套在雙手上,用雙手手指或纏或繞或穿或挑,經過翻轉將線繩在手指間綳出各種花樣來。 雙人翻花繩的玩法是:一人以手指將繩圈編成一種花樣,另一人用手指接過來,翻成不同的花樣,相互交替,直到一方不能再翻下去為止。 線繩翻花在世界上不同地域和種族中都是非常普遍的游戲。現今有數千種翻法,其中一些還非常復雜。一些常見的花樣有專門的名稱,如「面條」、「牛眼」、「麻花」「手絹」等。 相關技巧: 翻花繩中,要盡量順利完成整套花樣。頭腦清晰、眼明手快、手指靈活才能變出花樣,否則就會打結。 其他相關: 與許多民族喜愛翻繩游戲不同的是,以漁獵為生的愛斯基摩人不準小孩子玩翻繩的游戲,他們擔心漁網會像繩子一樣纏繞在一起。另外,中國民間也有翻繩會下雨的說法。
編輯本段意義
在翻花的過程中,一個目的就是盡量順利完成整套動作。只要眼明手快 翻花繩
、頭腦清晰、手指靈活,玩者才能變出花招,不然就會頻頻打結。 翻花繩除了一個人自己玩,也可以兩個人一起玩,變化的花式可以更多種類。所以,只要你有一條夠長的繩子跟靈巧的雙手並且找到了一個好夥伴,就可以玩出有趣又好玩的游戲。 一、發展了孩子們的交往合作能力。 幼兒想要翻繩,就必須找到一個或多個樂意與之合作的游戲夥伴,同時,他們在活動中還必須同心協力,動作協調一致,才能順利地開展游戲。因此,這一活動有效的培養了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 二、發展了幼兒手臂動作的靈活性。 在翻繩活動中,女小朋友普遍比男小朋友翻的好,這與她們認真、細心的性格特徵有關。在活動中,我讓男女幼兒互相搭配,合作翻繩,使男小朋友在女小朋友的帶領下,很快地學會了翻繩。孩子們靈巧的小手翻來翻去,象美麗的蝴蝶上下飛舞。原來,「心靈手巧」這個詞不僅僅屬於我們成人。 三、發展了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 幼兒在翻繩活動中,想出了許多有趣的玩法:降落傘、飛機、拉鋸、魚網、花瓶、小魚、松緊帶、剪刀、小汽車-------等等,色彩紛呈,想像奇特。
編輯本段發展狀況
21世紀孩子不屑一顧的破繩子,但在20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如果女孩子能夠找到 翻花繩
一根好繩足可以拿來炫耀半天,天天揣在褲兜里,上課、下課、春遊,全天候、即時性地娛樂一番。 在世界上大多數部落或種族的人中,線繩翻花都是非常普遍的玩意。已經發現了幾千種翻法,其中有些還非常復雜。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很難理解,那些用線繩翻出的造型對於古早人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其實那些造型曾經和宗教、神話甚至魔術、占卜聯系在一起。 愛斯基摩人也有把翻繩當作宗教符號並解釋的活動,
編輯本段一般玩法
翻花繩
翻花繩的起手式一般是「面條形」,常見的花樣大概只有5~6種,比如「牛眼」或「花手絹」。如果想讓周圍的人刮目相看,不妨玩一些特殊花樣。 先打個小巧的結,環繞於雙手,撐開在空中,准備動作就做好了。翻花繩分單人和雙人兩種。 單人是用自己的雙手,或纏或繞,或穿或挑,最後經過一個脫胎換骨般的關鍵性翻轉,把纏繞於雙手的線繩在手指間綳出花樣來,造型於空中。雙人挑則需要搭檔緊密配合,你挑一回,我挑一回,幾個回合下來,完成一個比較復雜的造型。如果兩個人配合不到位,就可能在換手間造出一團亂繩,游戲就這樣終止了。
編輯本段單人玩法
一個人就可以玩翻花繩,趕快找條繩線來試試看吧! 如果兩個人玩時,一定要記住,最好夥伴要跟自己一樣的「聰明伶俐」最好,不然就會常常發生打結的現象,而且搞不好還會讓你教到氣個半死,這是過來人的慘痛經驗證明,還有,繩子必須長一點。 1.將繩子繞過肥肥的手掌! 2.從後面繞過中指及無名指到前方。 3.平行穿過大拇指,一定要平行才可以哦! 4.再平行套到小指上。 5.然後打一個可愛的叉叉。 6.將叉叉套在食指上。 7.抓住現在我手中抓的那條線。 8.往前一拉就出現一個可憐的叉叉被困在正方形中。 9.中指跟無名指穿過叉叉下方。 10.穿過後就變成這樣了,要好好檢查喔!不然就功虧一簣了! 11.將繩子往下用力往下一扯,用力一扯,繩子就掉羅!...還是不要太用力比較好,不然會痛痛哦! 單人玩法
編輯本段更多信息
翻花繩是少年兒童熱愛的一種娛樂形式,在山西各地稱謂不一,有的地方叫翻花、翻單單、翻股,有的地方叫挑線、抄花等。翻花的歷史很悠久。清朝蒲松齡在《聊齋志異·梅女》中就有這方面的描寫。封雲亭與梅女因長夜難遣,聊為交線之戲。此處所指的交線就是翻花。二人「促膝戟指,翻變久良」,「愈出愈幻,不窮於術。封笑曰『此閨房之絕技也』」。 翻花繩使用的工具很簡便,只需三尺左右線繩一根,打結,呈環狀。可一人玩,也可二人玩。藉助雙手,通過勾線翻動,可挑翻成各種圖案,如:動物、植物及各種生活用品等。動靜結合,維妙維肖,妙趣橫生。 翻花繩有助於培養少年兒童的想像力,可促進大腦和神經的發育,也能活動手指關節,鍛煉手指的靈活性。 在省內各地流行的翻花繩圖案,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二人挑翻的有:雙十字、花手絹、面條、牛槽、酒盅、媳婦開門等;一人挑翻的有:烏龜、蚊子、松緊帶、金魚、香皂盒、橋、喇叭、鞦韆、降落傘、太陽落山等。
⑥ 翻花繩的游戲最早是什麼時候在哪裡流行起來的是中國的傳統娛樂項目嗎(因為在日本,南韓同樣有當地人
翻花繩好像是漢朝興起的娛樂活動,不過僅限於宮廷或者官僚娛樂,當然屬於中國的傳統娛樂了
後來在唐朝時期被日本、朝鮮的使節所學去了
⑦ 哪些國家有翻花繩的習俗
內蒙古以及華北地區有稱「解鉤鉤」或「解勾勾」;「在杭州稱為「挑花花線」。與許多民族喜愛翻繩游戲不同的是,以漁獵為生的愛斯基摩人不準小孩子玩翻繩的游戲,他們擔心漁網會像繩子一樣纏繞在一起。另外,中國民間也有翻繩會下雨的說法。
⑧ 翻繩游戲是誰發明的
古人
⑨ 中國的傳統游戲都有什麼
1、葉子戲:葉子戲是一種游戲紙牌,類似於陞官圖,兼用骰子擲玩,最早出現於唐代,被認為是撲克、字牌和麻將的鼻祖。葉子戲是世界可考的最早的古代撲克牌雛形,撲克的多種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較為被人接受的就是現代撲克起源於中國的「葉子戲」。
葉子戲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至清代,樣式及打法已基本完善,並有逐漸演變至馬吊牌的說法。因此,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橋牌的發明權歸於中國人。
撲克牌最早起源於中國的紙牌。相傳早在楚漢戰爭時期,韓信為了緩解將士們的思鄉之愁而發明,當時牌面只有樹葉大小,所以又稱「葉子戲」,據說這就是撲克牌的雛形。
十二世紀時,馬可波羅把這種紙牌游戲從中國帶到了歐洲,隨即引起了歐洲人的極大興趣。一開始,它只是貴族們的奢侈品,但因為它造價低廉,玩法多樣,很容易學,所以很快就在民間流行起來。西方人在中國紙牌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歷經勝牌、惠斯特牌、橋牌等幾個階段,最後演變為現在的撲克牌。
2、打馬吊:馬吊牌是一種紙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
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庄無定主,可輪流坐。因而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但根據此牌是從馬子演變而來,牌面上所畫又都與錢有關:文錢是錢,一貫是一千文錢,索是穿錢的繩子,即錢串;而且古時一千文錢也叫一弔錢,從中似乎可以看到「馬」與「吊」的影子。若如此認識,馬吊牌的名稱的涵義便不言自明,翻譯過來,大概是「關於錢的牌」
3、彈棋:彈棋,是西漢末年始流行的一種古代棋戲,最初主要在宮廷和士大夫中間盛行。彈棋源於何時,尚無一致結論,但大都認為是在漢代。
彈棋初創時,僅流行於宮中,社會上還鮮有所見。王莽新政末年,南方大飢,綠林發難於南,赤眉造反於東,農民起義推翻了王莽政權。爾後,劉秀乘機而起,殺赤眉軍,建立起東漢政權。在此大亂之年,彈棋由宮廷自然流入民間。直至東漢章帝時,彈棋方在宮禁中復盛。自此,喜好彈棋的人士越來越多,且以詩賦詠彈棋,或撰文論述之,為彈棋的推廣普及作出了貢獻。
4、樗蒲:樗蒲是繼六博戲之後,出現於漢末盛行於古代的一種棋類游戲,從外國傳入。博戲中用於擲採的投子最初是用樗木製成,故稱樗蒲。又由於這種木製擲具系五枚一組,所以又叫五木之戲,或簡稱五木。
5、雙陸:中國古代的雙陸是一種類似賭博的棋戲,南北朝時由西亞、印度一帶傳入中國,相傳是在由印度傳入的波羅塞戲基礎上,由曹魏時王子曹植糅合六博的特點而創設的,初期有兩枚骰子,唐朝末年後逐漸加到6枚。
雙陸子為馬形,黑白各十五枚,兩人相博,擲骰子按點行棋。 唐宋時極為風行,元明時仍常見,清代漸少。雙陸局是長方形的,與六博、圍棋之局呈方形者不同,因兩側左右各有六梁,故名雙陸。雙陸子也叫馬,分白黑兩色,各15枚,作搗衣杵狀。另有骰子2枚。博時擲採行馬,白馬自右歸左,黑馬自左歸右,馬先出盡為勝。
6、中國象棋: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
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7、斗雞:斗雞時將把兩只性情兇猛的公雞放在一起,它們就會激烈地互相啄咬起來,還會用距劈擊對手。如果兩雞相鬥了很久,都有疲憊之態,還要用水將它們噴醒,使之振奮,重新投入戰斗,直到有一隻公雞敗下陣來。斗雞的場面是相當激烈的,兩只雞斗得難分難解,勢不兩立,斗完後雞冠流血,啼叫無力。
8、鬥蟋蟀:鬥蟋蟀亦稱「秋興」、「斗促織」、「斗蛐蛐」。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每年秋末舉行。斗蟋的壽命僅為百日左右,這就將鬥蟋蟀的季節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
9、燈謎:燈謎是寫在彩燈上面的謎語,謎語來源於民間口謎,後經文人加工成為謎,它在中國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隱語」或「廋辭」。秦漢時則成為一種書面創作。三國時代,猜謎盛行。在宋代出現了燈謎。人們將謎條系於五彩花燈上,供人猜射。明清時代,猜燈謎在民間十分流行。
10、打尜:打尜是一種北方流行的民間游戲,用長約10厘米,直徑4厘米左右的木棍,將兩頭削尖。就做好了一個尜,在地下畫一個方框,將尜放進框里,再用一根木棍(或刀型木板)去敲擊尜的頭。使尜彈起,然後迅速將尜打向遠處。另一個人去撿這個尜向框里扔。以此循環。還有團體玩法。
拓展資料:
游戲特點:
① 隨意性。從游戲的組織和取材角度來說,民間游戲具有一定的規則,但又具有隨意性。一些游戲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葉子,就可以開始游戲,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圖形玩「走子」游戲。
② 趣味性。民間游戲能夠代代流傳是因為具有極強的趣味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例如,跳皮筋可以邊說兒歌邊跳,玩法上可以從一根到兩根、三根。再如摔煙紙盒,其中好看的圖案、扇的動作和紙盒摔在地上發出的聲音都給幼兒帶來了樂趣。
⑩ 哪位網友知道翻花繩的淵源和由來,謝謝!
翻花繩好像是漢朝興起的娛樂活動,不過僅限於宮廷或者官僚娛樂,屬於中國的傳統娛樂
翻花繩,漢族民間流傳的兒童游戲。在中國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稱法,如線翻花、翻花鼓、挑綳綳、解股等等。這是一種利用繩子玩的玩意,只需靈巧的手指,就可翻轉出許多的花樣。在馬來西亞,翻繩用的繩子一般是橡膠圈(橡皮筋,河南東南部就把該游戲稱為」開膠「),國外的材料則有毛線、麻線、呢絨繩或棉紗繩等。
用一根繩子結成繩套,一人以手指編成一種花樣,另一人用手指接過來,翻成另一種花樣,相互交替編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編翻下去為止。這個游戲最大的樂趣在於翻出新花樣,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