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介入游戲活動
1. 教師應如何介入幼兒游戲
(一)平行式介入法
是指教師在幼兒附近,和幼兒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戲。目的在於引導幼兒模仿,教師起著暗示指導的作用,這種指導是隱性的。當幼兒對教師新提供的材料不感興趣或者不會玩、不喜歡玩、只會一種玩法時,教師可用這種方式介入進行指導。
例如,教師提供了一些硬紙殼及掛歷紙,目的是想讓幼兒自己動手通過畫、剪、貼製作出各種拖鞋及其它物品,結果無人問津。這時,教師用這些材料製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緊接著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圍攏過來,活動便進行了下去。又如,教師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種就呆坐在那裡,這時教師用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發夾、汽車、火箭等,開闊了幼兒的思路,孩子們便又活躍了起來。
(二)交叉式介入法
是指當幼兒有教師參與的需要或教師認為有指導的必要時,由幼兒邀請教師作為游戲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師自己扮演一個角色進入幼兒的游戲,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間的互動,起到指導幼兒游戲的作用。當幼兒處於主動地位時,教師可扮演配角。
例如,幼兒在玩開商店游戲時「售貨員」和「顧客」都很正常地進行業務往來,如果扮演「售貨員」的幼兒說店裡很忙,邀請教師來幫忙,教師可扮作服務人員介入到中間去,並巧妙引導孩子提升游戲技巧。又如,有一幼兒鑽在用紙箱做的火車頭裡面,想玩開火車的游戲,但就是沒有「旅客」游戲無法進行,教師扮作「旅客」加入進去,並告訴幼兒我要到天安門去,找誰買票,這名孩子趕緊找來夥伴,扮作售票員,開始玩了起來。教師和幼兒都感覺玩得很快樂時,教師就隱退了。在一邊靜心觀察,關鍵時刻再登場,當幼兒的游戲只是在一個層面上進行時,教師要引導幼兒向游戲的高級水平發展,例如,娃娃餐廳里有人正在切菜,教師走過去問:「你做什麼菜?」幼兒想了想說:「炒菠菜。」教師又問:「你們有人在做飯嗎?幼兒聽後恍然大悟,連忙對另一幼兒說:「你快做飯吧,等一下,飯和菜要一起吃。」兩幼兒由同時切菜變為一人切菜一人做飯,他們心中確立了共同的目標:「開飯」並且知道飯和菜是要一起上的。從而使該項游戲由平行游戲轉化成聯合游戲。
(三)垂直介入法
是指幼兒游戲出現嚴重違反規則或攻擊性等危險為時,教師直接介入游戲,對幼兒的為進行直接干預,這時教師的指導顯性的。如在游戲當中,幼兒因爭搶具而發生打罵,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內容的游戲時,教應直接干預,加以引導,但這種方式易破壞游戲氣氛,甚至使游戲中止,一般情況下不宜多用。
2. 如何介入幼兒游戲活動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幼兒學習的重要形式。在游戲活動中,常常需要幼師的介入,適當引導幼兒探索,激發幼兒游戲活動的興趣,使幼兒游戲向更高一級水平發展,提高幼兒游戲質量,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相反,若幼師在不適合的時間、不適合的場合介入幼兒游戲活動,很可能會影響幼兒游戲的主動性,甚至阻礙幼兒探索新的發現。那麼,幼兒教師如何介入幼兒游戲?以何種方式、方法介入?介入到什麼程度?
一、觀察是適時介入游戲的前提
實施教育,觀察先行。幼兒教師只有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對游戲進行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有的放矢地引導,幫助幼兒獲得發展,並使其游戲得以延伸。只有通過觀察,幼兒教師才能知道幼兒是否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玩,材料恰不恰當,經驗豐富程度如何等,再決定是否加入幼兒的游戲,以幫助幼兒提升游戲的技巧。幼兒教師只有通過觀察去了解幼兒的游戲內容,並在幼兒游戲的興趣與需要的基礎上來幫助他們,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兒游戲的現象發生。
二、幼兒教師介入游戲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指幼兒教師在幼兒附近!和幼兒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戲,目的在於引導幼兒模仿,幼兒教師起著暗示指導的作用,這種指導是隱性的.當幼兒對幼兒教師新提供的材料不感興趣或者不會玩,不喜歡玩,只會一種玩法時,幼兒教師可用這種方式介入進行指導.例如,幼兒教師提供了一些硬紙殼及掛歷紙,目的是想讓幼兒自己動手通過畫#剪#貼製作出各種拖鞋及其它物品,結果無人問津。這時,幼兒教師用這些材料製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緊接著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圍攏過來!活動便進行了下去。又如,幼兒教師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種就呆坐在那裡,這時幼兒教師用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發夾、汽車、火箭等,開闊了幼兒的思路,孩子們便又活躍了起來。
(二)交叉式介入法。 指當幼兒有幼兒教師參與的需要或幼兒教師認為有指導的必要時,由幼兒邀請幼兒教師作為游戲中的某一角色或幼兒教師自己扮演一個角色進入幼兒的游戲,通過幼兒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間的互動,起到指導幼兒游戲的作用。當幼兒處於主動地位時,幼兒教師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兒在玩開商店游戲時「售貨員」和「顧客」都很正常地進行業務往來,如扮演「售貨員」的幼兒說店裡很忙,邀請幼兒教師來幫忙,幼兒教師可扮作服務人員介入到中間去,並巧妙引導孩子提升游戲技巧。又如,有一幼兒鑽在用紙箱做的火車頭裡面,想玩開火車的游戲,但就是沒有「旅客」游戲無法進行,幼兒教師扮作「旅客」加入進去,並告訴幼兒我要到天安門去,找誰買票,這名孩子趕緊找來夥伴,扮作售票員,開始玩了起來。幼兒教師和幼兒都感覺玩得很快樂時,幼兒教師就隱退了。在一邊靜心觀察,關鍵時刻再登場,當幼兒的游戲只是在一個層面上進行時,幼兒教師要引導幼兒向游戲的高級水平發展,例如,娃娃餐廳里有人正在切菜,幼兒教師走過去問:「你做什麼菜?」幼兒想了想說:「炒菠菜。」幼兒教師又問:「你們有人在做飯嗎?幼兒聽後恍然大悟,連忙對另一幼兒說:「你快做飯吧,等一下,飯和菜要一起吃。」兩幼兒由同時切菜變為一人切菜一人做飯,他們心中確立了共同的目標:「開飯」並且知道飯和菜是要一起上的。從而使該項游戲由平行游戲轉化成聯合游戲。
(三)垂直介入法。指幼兒游戲出現嚴重違反規則或攻擊性等危險為時,幼兒教師直接介入游戲,對幼兒的為進行直接干預,這時幼兒教師的指導顯性的,如在游戲當中,幼兒因爭搶具而發生打罵,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內容的游戲時,教應直接干預,加以引導,但這種方式易破壞游戲氣氛,甚至使游戲中止,一般情況下不宜多用。
三、幼兒教師介入指導游戲的方法
幼兒教師不管用何種方式介入游戲,既然介入了,目的應是對幼兒游戲為作具體的指導。
(一)語言指導。
1.發問。發問主要是用於了解幼兒游戲的現狀及幼兒的具體想法或進行啟發引導等,宜用親切平和的詢問,以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如,「你想做什麼呀?」「你要做什麼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兒的思考,逐漸學會辨別是非,做出明確的行為判斷。例如,中班的小朋友往魚缸里亂投放一些食物,幼兒教師看到後,沒有馬上制止,而是通過詢問了解到幼兒是想看一下魚最愛吃什麼?他是想通過自己的實驗發現小金魚的特點,幼兒教師引導他找出了答案,而不是將現成的答案告訴他,為了挽救小金魚的生命,還及時換掉了己經污染的水。
2.提示。提示主要是當幼兒遇到困難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時,幼兒教師用一兩句簡單的建議性提示,幫助幼兒明確想法,促進游戲順利開展。例如,玩「菜市場」游戲時,菜賣完了,孩子們的游戲便卡殼了,沒法往下進行,幼兒教師用提示性的語言「我們一起加工一些吧。
3.鼓勵與贊揚。主要是就游戲中幼兒表現出的創造性及正向的游戲行為加以肯定並提出希望。對幼兒在游戲中能自覺遵守規則,克服困難,堅持游戲等良好的意志品質給予贊揚,以強化幼兒正向行為的出現。例如,幼兒教師為大班的孩子講完了孟良崮戰役中活捉張靈甫的故事後,一部分孩子就提議要玩打仗的游戲,用一塊泡沫板做成孟良崮的山頂,然後一部分幼兒扮成勇敢的解放軍戰士,一名幼兒扮成張靈甫,游戲便有聲有色地開始了,幼兒教師抓住時機,及時表揚這些孩子肯動腦筋,並提出希望,希望孩子們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又如,在一次體育游戲中,兩隊比賽規則要求每人先跑30米後,再投3個球,然後返回看哪隊先勝,有的孩子就能嚴格遵守規則,投籃不滿3個就不返回,堅持投滿3個,不中再投,幼兒教師對孩子這種認真的態度、良好的意志品質及堅持性給予高度贊揚,強化了幼兒正向行為的出現,也對其他幼兒起到了暗示作用。
(二)行為指導。
1.身體語言。指幼兒教師在指導游戲時,利用動作、表情、眼神等對幼兒游戲行為做出反饋。例如,幼兒在游戲中所表現出的創造性行為,幼兒教師應該用點頭、贊許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對幼兒不遵守游戲規則,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為,幼兒教師可用手勢、搖頭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根據中央教科所IEA課題組的調查表明,幼兒在活動中可否選擇活動材料以及自選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其活動的針對性、積極性。在材料不可選的情況下,幼兒的無所事事率最高,隨著材料可選程度的提高,無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頻率提高。在材料任選的情況下,無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頻率最高,由此可見: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讓他們在自由選擇的條件下進行游戲,能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幼兒教師一方面要提供豐富的材料,另一方面還要根據情況及時添置新的材料。如好幾天無人光顧的科學角內,幼兒教師放上了放大鏡,孩子又活躍起來。「小小舞台」里,幼兒教師及時投放了魔術箱、帽子等,孩子由原來單純的歌舞表演,又增添了新的玩法,花樣也更豐富了。
3.場地布置:幼兒教師期望幼兒產生什麼行為,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可以通過場地布置的影響來達到目的。例如,如果幼兒教師希望減少跑及粗野的游戲,可用分隔物或傢具把開放的空間阻隔起來,吵鬧的和安靜的要分開。再如,如果有的區角內沒人光顧,可通過變換場地等方式吸引幼兒,也可同孩子們一起規劃、設計、安排場地。
4.動作示範。規則游戲由於有玩法及規則的限制,必須在學會後才能玩。因此,幼兒教師要給幼兒作適當的示範、講解,幫助他們掌握玩法,理解並掌握規則。在創造性游戲里,如表演游戲,幼兒教師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孩子們進行示範性演出,不僅能激發起幼兒的表演慾望,而且能將各種表演技巧展現給幼兒,供幼兒模仿,幼兒教師還可與幼兒一同表演,表演裡面就隱含著示範。
在游戲時間里,幼兒教師除了提供創造性游戲條件外,也應提供開展規則游戲的條件,並鼓勵幼兒自己開展規則游戲。創造性游戲里,也要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總之,對幼兒游戲的指導關鍵在於一個「巧」字,即巧妙點撥,使其延續、提高、升華。
3. 教師如何反思自己介入幼兒游戲的過程
一、 觀察是適時介入游戲的前提
「開展教育,首先觀察。教育孩子必須了解孩子,觀察是了解孩子的主要途徑。」蒙台梭利說。教師要有強烈的觀察意圖和科學的觀察態度,學習的方式和行為要虛心地理解孩子,教師只有在游戲中全面觀察,才能正確判斷孩子的游戲,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才能將游戲延伸,發展兒童。只有通過觀察,教師才能理解游戲材料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更多的時間玩耍、經驗等,然後考慮是否參加兒童游戲,以及如何幫助兒童提高游戲技能。只有通過觀察,教師才能了解兒童游戲內容,幫助他們了解兒童游戲的興趣和需要,以避免干擾兒童游戲的成人需求和觀點。
教師的觀察可以更好地指導幼兒進行區域活動,准確地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需要和表現,了解什麼是幼兒喜愛玩的,什麼是他們不喜歡玩的,從而掌握幼兒的已有經驗。然後根據觀察所得,考慮教師在哪些方面可以給予幫助,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也可以向幼兒提出有效的建議。
如在大班的美工區「編辮子」活動中,一些能力強的孩子編了幾次就掌握了,覺得太簡單,孩子不感興趣了。如何讓游戲繼續進行下去,老師於是建議幼兒在編好的辮子上操作創新,有的孩子把辮子做成活動室掛飾,有的孩子就用編好的辮子粘貼成杯墊,有的幼兒把辮子盤貼成花朵、太陽等各種不同的圖案,操作的難度增加了,幼兒的興趣也濃了。游戲中幼兒模仿、討論、學習,增強了主動性,提高了積極性。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幼兒是可以通過自己的發現、探索、討論、總結,從而掌握基本的方法,學會了學習的。如果我們老師只讓他們編辮子,限制他們固定用一種方法,那麼,幼兒的思維就不會活躍,活動的效果就不會這么豐富多彩,可見通過教師細致觀察並適時調整指導策略,給幼兒一些自主和權利,對孩子的發展是多麼的重要。
二、 教師介入游戲的幾種策略
在區域游戲中,教師的介入具有臨時性與現場性的特點,可以根據當時的情境靈活掌握介入的幾種策略。
(一) 角色扮演策略
幼兒在玩角色游戲娃娃餐廳時,大家熱火朝天地忙著,有的切菜,有的燒飯,有的做包子,有的包餃子。為了豐富游戲的內容,教師進入游戲區,對餐廳經理說:「要訂外賣,那邊建築區的工人肚子餓了,要你們送外賣,可以嗎?」經理看了一下,所有的幼兒都在忙忙碌碌的,就說:「不行呀,我們這里的服務員不夠呀。」教師就說:「我來幫幫忙可以嗎?」「好的好的,你來幫我們送外賣吧」。於是,教師披上了服務員的服裝,把孩子們做的盒飯裝上了小推車,推著給建構區里的工人送外賣去了。
在游戲中,老師以給建構區的工地上送外賣為由,當扮演「經理」的幼兒說缺少服務員時,老師主動的以角色扮演的身份加入游戲中,給餐廳增加了「送外賣」這一業務,豐富了游戲內容,教師也在游戲情景中發現、了解、判斷著幼兒的游戲情況與心理,與幼兒成為平等的對話者。教師與幼兒間這樣的角色互動,不僅游戲內容豐富了,而且幼兒的游戲技巧得到提升。
(二) 暗示指導策略
「時裝表演區」由於無人光顧,幾個幼兒無所事事地玩弄著材料。一位幼兒在鏡子里反復地轉動著自己的裙子,另一位用漂亮的發夾夾在自己頭上,還有一位則在牆鏡跟前梳著自己的頭發。教師發現了這樣的狀況,走進了時裝表演區,「服務員,我要表演,給我化化妝吧。」三個幼兒一起忙開了,盧睿涵拿起時尚雜志問:「你想穿什麼衣服?化什麼妝?」教師在雜志上選了一套衣服,三個幼兒立即忙開了,有的給拿衣服,有的給弄頭發,還有的給老師塗指甲油。這一切忙完後,教師說:「你們給我打扮得這么漂亮,可是大家都很忙,沒空來看錶演,怎麼辦呢?」徐姚艷眼睛眨了眨,很神氣地說:「我們到大街上去表演吧!」「好啊!」說著大家就一起出發了。
4. 幼兒教師如何有效介入幼兒游戲
幼兒教師在幼兒游戲時,有效的介入可以參考競技比賽時裁判員的做法。
5. 簡述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時機
一、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時機
1.當幼兒遇到困難、將游戲情節延續下去有困難時
當幼兒的游戲遇到了困難而他們又無法解決時,可能會導致游戲情節的停滯不前。如果老師的介入能促使游戲繼續開展,並且游戲的情節獲得拓展,那就是必要的和適宜的。
2.當幼兒在互動中產生沖突時
沖突是普遍存在於幼兒同伴交往過程中的互動行為,它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幼兒通過解決沖突事件學會相互協調各自的需要,學會謙讓、協商、合作等解決策略,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因此,教師適當地介入幼兒的沖突,引導幼兒解決沖突,有利於沖突正向價值的實現。
3.當游戲中出現不安全的因素時
當幼兒在沉溺於游戲的情境時,往往會將假想與現實混在一起,以假當真。因此,在游戲過程中,經常會有一些特殊情況出現,包括游戲內容不夠健康、在游戲中出現不安全傾向、影響他人游戲的正常開展等,這些特殊事件的發生,會影響到幼兒自主游戲的順利進行,這時教師必須對游戲進行干預,否則會影響幼兒游戲的正常進行。
4.當幼兒對自己所進行的游戲並不投入時
當活動室里大多數的幼兒只是進行簡單而重復的游戲,如,康康鑽在用紙箱做的火車頭裡面,漫無目的地開著,但就是沒有一個「旅客」上車,他也沒有邀請一個客人乘坐自己的火車。這時教師扮作「旅客」加入進去,並告訴幼兒我要到上海去,可以上車嗎?找誰買票呢?這時康康趕緊找來夥伴,扮作售票員,開始玩了起來。就這樣火車就開動起來。在這個游戲中教師適時的介入,引導幼兒進行比較高層次的社會活動與建構游戲,增進社會與認知的發展。
6. 幼兒教師應如何引導幼兒游戲
1教師在考慮組織游戲時,必須為兒童做好相應的材料、時間、空間、經驗等條件准備。
材料准備對兒童游戲有著極大的影響,是教師指導游戲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對材料的提供,將教育意圖及教師期望兒童達到的行為,通過材料來展現給兒童。准備游戲材料,也是兒童參與游戲的第一步,這樣不僅能更好地滿足兒童游戲的願望,而且能提供鍛煉兒童能力的機會,省去了教師花大量時間為兒童製作精美玩具的不必要勞動。
游戲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兒童游戲的質量。兒童只有在充足的時間里,才能去尋找夥伴、選擇角色、計劃游戲的情節等。如果時間過短,兒童不僅玩不出高品質的游戲,而且會慢慢放棄要玩的游戲內容。
游戲空間的大小、密度及游戲場地的結構特徵等,對兒童游戲都會產生影響。因此,游戲前教師要考慮空間是否有利於兒童各類游戲的開展。足夠的空間可以使兒童在游戲時玩得盡興,而狹窄的空間會使兒童產生緊張、壓抑的情緒,且容易引起兒童因相互間的碰撞而產生糾紛。
兒童游戲是他們對現實生活的再現,兒童只有具備了某種經驗,才可能在游戲中表現出來。因此,經驗的准備就是要為兒童提供多種途徑,豐富和完善兒童的知識經驗,並在游戲之前以多種方式來刺激、激活兒童已有的經驗,為游戲的順利開展提供保證。這種游戲經驗的准備包括已有的經驗和預先的經驗兩個部分。兒童就是通過游戲將已獲得的生活經驗及簡單的知識經驗進行實踐、嘗試,並進行重新的建構以形成新的經驗,逐漸學習社會規則並掌握與人交往的技能及行為規范。
2.觀察游戲,了解游戲進展情況
教師只有觀察兒童的游戲,才可能發現兒童游戲的興趣和需要,了解兒童游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游戲的材料,確定何時參與、介入兒童的游戲,作出有效的指導。觀察兒童的游戲,有利於教育教學計劃的制定,將兒童游戲的經驗與教育教學活動中提供的經驗相整合,幫助兒童形成系統的、豐富的經驗體系,促進兒童全面和諧地發展。針對不同的情況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觀察,用掃描觀察的方法可以了解全班兒童游戲的情況,用定點觀察的方法可以了解小組或區域兒童游戲的情況,用追蹤觀察的方法可以了解個別兒童游戲的情況。
3.參與游戲,促進游戲發展
根據教師在游戲過程中影響活動的形式,我們總結出教師參與介入游戲的三種方式:平行式、交叉式和垂直式。
平行式的介入法是當兒童只喜歡某一種游戲或對新出現的玩具材料不感興趣、不會玩或不喜歡玩時,教師可以在兒童的附近,和兒童玩相同的或不同材料的游戲,以引起兒童模仿,教師起著暗示的指導作用;
交叉式的介入法是當兒童有要教師參與的需要和教師認為有指導的必要時,由兒童邀請教師作為游戲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師自己扮演一個角色進入兒童游戲,通過教師與兒童、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起著指導兒童游戲的作用;
當兒童在游戲中出現嚴重的違反規則反攻擊性行為時,教師則以現實的身份直接進入游戲,對兒童的行為進行直接干預,稱為垂直式,這種垂直式的介入法不宜多用,因為它很容易破壞兒童游戲的氣氛。
4.講評游戲,分享游戲體驗
游戲結束時教師引導兒童就開展游戲情況進行討論,幫助兒童整理游戲中零散的經驗,修正錯誤的經驗並找出存在的問題,分享成功的經驗,為下一次游戲的開展做好材料、經驗等方面的准備。
這種游戲講評是對兒童已有經驗的提升,也是下一次游戲計劃的依據。它不僅可以豐富兒童游戲的內容,而且有助於促進兒童綜合能力的發展,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兒童在游戲時的真實想法及存在的問題,是教師指導游戲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通過「情景講述」、「點面結合」、「繪畫輔助」等方法來幫助兒童解決問題、分享經驗。教師是引路人,應多問兒童幾個「為什麼」、「怎麼辦」,讓兒童成為游戲講評的主人。
7. 教師如何適時地介入幼兒的游戲教師如何觀察幼兒游戲
把自己變成小朋友,去和他們一起玩啊,比如說他們做錯了,你就說我們制定一個游戲規則好不好。其實小朋友喜歡和他們一起玩的人。記得要放下老師的架子,要不然難融入其中。
8. 教師如何適時介入幼兒的游戲活動
因為游戲活動能給幼兒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無需受到「自己要與集體同步」的約束,能夠使幼兒在輕松愉快自願的狀態下游戲。但我們教師現在最大困惑是:介入幼兒的活動做到即不幹預太多又不錯失任何一個具有教育價值的時機。那麼,在游戲活動中我們教師應該如何適度的進行指導呢?以下是我在得領游戲活動中的幾種介入方法。 一、 當幼兒碰到困難選擇放棄時 如:有一次角色游戲時,計龍暉幼兒扮演點心店的師傅站在桌子旁邊燒。這時,顧浩軒說:「廚房間怎麼沒有煤氣灶」,這可難住了計龍暉,眼看計龍暉因沒有煤氣灶而要停止游戲。這時,我走過去與他們共同想辦法,找了一個盒子代替了煤氣灶,使游戲順利的開展下去了。在這里我的適時介入解決了點心店沒有煤氣灶,而使游戲無法正常進行下去的問題。用盒子代替煤氣灶不但使幼兒能夠繼續游戲的探索過程,讓幼兒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而且還使幼兒受到啟發後在游戲活動中尋找到其他的替代物來解決遇到的困難。在這以後,他們在游戲活動中確實學會了尋找替代物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如:雪碧瓶的底、上端做碗、鍋等。 二、 當玩了很長時間仍沒有達到要求時 如在生活區中穿彩珠,我的目的是讓幼兒探索排序的方法,重點是要求幼兒自己尋找出物體間的規律進行簡單的排序。好長一段時間幼兒探索的結果仍在AB、BA或隨意的排序,這時,我就介入到幼兒的活動中,指導幼兒嘗試AAB、ABC的排序方法,這樣拓寬了幼兒探索途徑,提高了幼兒學習的興趣。 三、 當幼兒發出求助時 如在開展服裝廠這一游戲時,第一次學做衣服,因為報紙又硬又脆,因此只有少數幾名幼兒有成品趙凱欣看著別人做了衣服,著急的皺起眉頭走過來說:「老師我不會做...」「那你來做裙子好嗎」凱欣點了點頭。等她坐下後我走過去坐在她的旁邊,拿起報紙邊做邊自言自語,這時凱欣也跟著我做了起來,做了一半我走開了,只是在一旁悄悄的觀察她的一舉一動,只見她非常小心的把皺紙一條一條地捏到報紙上。「老師你看,我的裙子做好了。」我情不自禁的為她豎起了大拇指。
9. 小班幼兒角色游戲教師應該如何介入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在游戲中更能激發學習興趣,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但在開展區域活動時,幼兒間不免會發生這樣或者那樣的狀況,發生爭執了怎麼辦、不會玩怎麼辦、遇到困難了怎麼辦?教師作為觀察者,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時機介入呢?
01
當孩子遇到困難不知所措的時候
案例一:游戲開始了,希希想去「理發店」,可理發店的人數已滿了,希希急得要哭了,此時他又不想去其他區域玩,教師可引導他:「你想一想怎樣才能進去?」當他想出「當一名客人」的時候,孩子終於以一名「顧客」的身份進入到理發店去游戲了。
02
當孩子出現糾紛與行為問題時
案例二:在一次搭建游戲中,嘟嘟在不小心碰壞了小朋友搭的長江大橋的時候,孩子們一時很生氣,很激動,有的埋怨大寶,有的以暴力攻擊大寶,教師馬上說:長江大橋是不是「地震」了,我們趕快搶救大橋,把大橋修好吧!於是孩子們又重新投入到了新游戲當中,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即將發生的糾紛。
03
當游戲中出現教育契機時
幼兒在玩游戲過程中,隨時出現學習新概念與解題方法的時機。這些機會稍縱即逝,除非教師能把握這些機會提出適當的問題、建議或鼓勵。教師給與幼兒暗示幫助解決問題,拋出問題引發幼兒思考,透過這些方法,幼兒所獲得的學習,比正式教學更能持久。
04
當游戲無法深入時
案例三:一天早上,老師習慣的去觀察著每個活動區游戲的情況,當老師觀察到「小醫院」時,發現「小醫院」里的三名幼兒還沒進入到游戲狀態,一名當護士,一名當醫生,一名當葯劑師,雖然有了各自的角色,但是沒有彼此之間玩起來。於是,老師假裝肚子疼走到掛號的護士那裡,「小護士」一看見有人進來,馬上來了興致,張口問怎麼了,「病人」說要掛個號,她立刻用筆在紙上劃了兩下,給了張小紙條,於是又來到了醫生那裡,醫生早已准備好了,又是用聽診器,又是打針的,「確診」後醫生給了一個小條,讓「病人」去取葯,到了葯劑師那裡,他很認真的找了瓶葯擱在「病人」手裡,但沒有說明怎麼吃,「病人」趕忙問他這葯一天吃幾次,一次吃幾片呀!他琢磨了一下告訴「病人」:「一天一次,一次2片!」接著「病人」便離開了。孩子們很興奮,互相商量著互換角色,像剛才一樣玩了起來,而且他們這次要比剛才玩的更豐富了,這個「小醫院」終於「活」了起來。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通過老師適當的引導,既會成為幼兒自由游戲的園地,又是一個幼兒學習接受新知識的天堂,孩子們不會再僅僅是擔任自己的角色,自己玩自己的,而是把自己的角色融到一個大環境里。
05
當幼兒發生創造性的行為時
案例四:在「老北京」火鍋店,看著「服務員」悅悅盡職地為「顧客」們忙前忙後,教師也忍不住坐了下來。「請問您想吃點什麼?」悅悅問到,並遞上菜單。不一會兒,老師需要的「菜品」一切就緒,悅悅端上一口「火鍋」放在桌子中間,順手丟了兩把塑料勺子在鍋里,並蓋上蓋子。老師微笑著詢問道:「服務員你為什麼要放兩把勺子在鍋里呢?」悅悅馬上開心地解釋到:「那兩把勺子是用來打泡沫的。」老師這才想起:對啊,火鍋店裡是會提供一把湯勺和一把漏勺用來打撈湯面上的泡沫呀,正是有這樣的生活經驗,悅悅才用了兩把塑料勺子來替代。「原來是這樣啊,悅悅你真是一個優秀的服務員。」教師不禁伸出大拇指表揚她。
老師的出現與介入還要體現藝術性,即什麼樣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達到指導的效果,又不影響孩子的游戲,老師有時是游戲的夥伴,有時是某個特定的角色,有時還是旁觀者,必要的時候是解調員。當教師以夥伴的角色出現時,能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引導游戲的進程。對於孩子在游戲過程中的些創造性的行為,老師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10. 在建構游戲使用積木是,幼兒不會使積木懸空,教室如何介入指導
摘要 在建構游戲中,教師應該先仔細觀察幼兒的游戲,然後分析幼兒的行為與背後的動機,再思考是否需要介入、什麼時候介入、如何介入才能讓幼兒的能力獲得提升。而教師應考慮以什麼方法介入、什麼身份介入,才能推動和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解決問題。如平行介入、交叉介入、游戲者的身份介入、以示範者的身份介入、以同伴的身份介入等等,都是教師需要慎重考慮的,適宜的方式不僅能推動幼兒深層次的游戲,還使幼兒的游戲過程豐富多彩。下面以中班戶外積木建構游戲《賽車道》為例,希望能為廣大一線幼兒教師帶來一些啟發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