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求生桃花源在哪裡
Ⅰ 「桃花源」究竟在哪裡
桃花源並不存在,桃花源是虛構出來的。《桃花源記》是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出自陶淵明詩《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幻想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時人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大部分學者認為,桃花源記是陶潛對當時的社會不滿,希望追求一個平靜和諧的社會而寫的。
(1)絕地求生桃花源在哪裡擴展閱讀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
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Ⅱ 桃花源在哪
叫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湖南常德、湖北十堰、安徽、台灣、重慶等地都有桃花源。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麼地方?學術界尚有爭議。真正的桃花源也許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樂園。
桃花源在什麼地方,陶淵明在其《桃花源詩》中講得很明白「淳薄既異源」,「淳薄」就是世外桃源。
「淳薄」是什麼地方呢?「淳」者敷也,「薄」者淺也。「淳薄」者,敷淺原也。那敷淺原在什麼地方呢?根據《禹貢》記載,大禹疏九江,至於敷淺原。據《尋陽記》雲「九江在尋陽郡北,五里名曰烏江,遠則百餘里,為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里合流」。這也就是說敷淺原就在桑落洲一帶。《水經注》引《尚書》注曰:「江水過九江,至於東陵,西南流,水積為湖,湖西有青林山,故謂之青林湖,又西南歷尋陽,分為二水,一水東流,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入江」。這也就是說,敷淺原在東陵附近,東陵,陶淵明認為是彭澤,「寧似東陵時」說的就是彭澤;解縉認為是宿松,「皖水青林繞墓田」說的就是青林水在宿松匯口周瑜墓附近,皖水,就是進入皖段的長江。根據我的分析,我比較認同解縉的宿松說,根據《水經注》里的青林水的流向來說,基本可以斷定東陵在宿松,而青林水就可能是後來的雷水,具體有待論證。東陵是宿松還是古彭澤,這點暫且不論。因為牽扯行政劃分,一時很難弄清楚。東陵的大概方位也就是在今天宿松洲區和古彭澤(今湖口地區)桑落洲一帶。也就是說敷淺原就在這一塊。我認為敷淺原就是古鄱陽湖平原,他的區域主要包括桑落洲,湖口縣局部地區,沉沒在鄱陽湖中的梟陽縣和海昏縣。這廣袤的古鄱陽湖平原就組成了敷淺原。而到最後,敷淺原只剩下桑落洲獨存至今,湖口局部地區,梟陽和海昏都相繼沉沒在鄱陽湖中。所以桑落洲既敷淺原,但是敷淺原不完全等於桑落洲。 論證完了桑落洲就是敷淺原,下面該分析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了。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這裡面明確的講了「往跡浸復湮」,說明這里是洲島,不然的話講不通,高山是不會被浸沒和湮沒的。《桃花源記》中稱絕境,絕境是與陸地相互隔絕的地方。高山與陸地相連,所以絕境只可能是洲島。從漁人的交通工具來看,通往桃花源的只有船,別無他路。所以再次證明桃花源是洲島。「桑竹垂餘蔭」從植被來看,有柳樹,桑樹,竹子都說明是南方。「菽稷隨時藝」,豆類麥類隨便什麼時候都可以種植,更說明是南方。從陶淵明《飲酒》詩來看,「且當從黃綺」,「漂流逮狂秦」與《桃花源詩》所反映的事實是一致的。所以桃花源的創造應該是在其隱居時期。他隱居地在桑落洲,也就是說桃花源的原型是以桑落洲為藍本。換句話來說,桃花源既桑落洲。
桃花源位於安徽省宿松縣匯口鎮古桑落洲上,安徽,江西,湖北三省在此交界,長江,鄱陽湖,古雷水在此交匯,故有一日三省,一統江湖之說。
Ⅲ 「桃花源」究竟在哪裡
據史料記載,中國有五個地方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桃花源」的原型地:
1、江西廬山。江西廬山是陶淵明家鄉,大漢陽峰下有一萬多畝桃花源,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稱,歷來被認為是陶淵明《桃花源記》創作地,;
2、安徽古徽州的黟縣。位於黃山世界文化遺產地境內,是指黟縣漳河流域石山至漁亭10公里段;
3、台灣桃花源。位於基隆河支流新寮溪溪谷中,園內有翠谷瀑布、田園風光等,四周環境幽雅秀麗。
經考證台灣桃花源與陶淵明所敘的差異較大,不可能是那個地方。
4、湖南桃源。一般認為,桃花源的原型地在湖南省桃源縣。這里與《桃花源記》所描寫的境況最符合。
根據歷史的記載,早在漢代這里就以自然風景區著稱,晉朝以後又建立了桃川宮等人文景觀。大約在北周時代,人們發現這里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十分相似,就改名為「桃花源」。到了唐朝,正式開辟了從縣城到水心岸的四十多公里的桃花源游覽區。到了宋朝,從沅江畔到桃花山,形成巨大的建築群,可惜在元末時被火災所毀壞。明初得到復興,明末又被火燒掉。清朝光緒年間,桃源縣的縣令余良棟重新修建了陶淵明的祠堂,沿山配置了亭台樓閣:問津亭、延至館、窮林橋、水源亭、豁然軒、高舉閣、尋契亭、既出亭、問路橋等,都是以《桃花源記》來命名。它的面貌一直保存到今日。歷代以來,孟浩然、李白、韓愈、蘇軾、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等大文豪都曾到過這里並留下墨寶。1990年之後,湖南桃花源開始了規模宏大的修復開發高潮。修復開發後的桃花源
,每年一屆的桃花源游園會,是湖南省「三節兩會」的重要活動之一;
5、重慶酉陽。新打造的武陵酉州。酉州古城位於酉陽縣城桃花源景區,一條全長1.3公里的民族風情街,主要以土家族苗族文化為載體。
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魏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
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
隔絕)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
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
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參考鏈接:http://news.ifeng.com/a/20150918/44684868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