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魔獸口碑如何
1. 為什麼魔獸電影會在美國撲街而在中國大賣
北美電影票房慘淡 《魔獸》為啥在中國大賣
根據游戲改編的《魔獸》電影先後在中國、美國這兩個全球最大電影市場上映後,口碑與票房產生了巨大差異:中國上映四天票房逼近10億人民幣(目前累計票房已超11億),粉絲的激情刷爆朋友圈;而在北美,《魔獸》不僅媒體評價低,上映首周末僅取得2436萬美元票房,摺合人民幣1.6億元。美媒納悶的是:「怎麼在中國賣得這么好?」
《魔獸》游戲風靡
粉絲看電影狂歡
很多中國《魔獸》迷紛紛表示:去看的不是電影,而是自己的青春。看《魔獸》已成為中國魔獸粉絲們的集體狂歡,這股熱潮與去年《星戰7》在歐美引發的狂潮是一回事,都是因為情懷。
但為何《魔獸》在北美就沒能引發如此高的關注呢?這主要與文化背景有關。在《魔獸》游戲推出的時候,中國游戲迷們並沒有太多其他同等水平的游戲可選擇。《魔獸》游戲在2010年前在美國銷售還算火,但後來更新換代的線上游戲層出不窮。可以說,在很多美國人眼中,《魔獸》電影姍姍來遲,早已過氣。有數據顯示,2011年起,中國玩這款游戲的人數遠超北美。
檔期沒對手
來點營銷就哄搶
很多美國觀眾提起游戲改編電影,都會有「爛片」的預判。無論是《超級瑪麗》《古墓麗影》還是《生化危機》,大部分都口碑不佳。大部分北美影評人都不玩游戲,在他們看來,游戲改編的電影還不如漫畫改編電影有意思。
中國的電影市場在最近幾年才突然蓬勃發展起來,大部分觀眾還處於「起鬨」看電影狀態。因此當一部電影營銷手段激烈、朋友間談論多時就最容易火爆。另一方面,在北美影院里,《魔獸》與《招魂2》和《驚天魔盜團2》同期上映,還要與前一周上映的其他大片搶票房。在中國端午節檔期,幾乎不存在與《魔獸》觀眾群重合的有力競爭者。
金主賣力宣傳
保證高排片率
《魔獸》的投資者中包括多家中國公司,從製作、引進、排片到營銷都有中國大公司的支持。比如其製作公司傳奇影業不久前以35億美元被萬達集團收購。多家影院在黃金時段幾乎排滿了《魔獸》,其全國排片率一度高達80%,觀眾根本別無它選。
很多中國網友都曾表示不相信媒體、影評人和外國人的看法,但其實大家就算沒有受媒體影響,依然在受身邊人的影響。因此社交網路營銷還是很奏效的。打開朋友圈都是《魔獸》的討論,很難不讓人對它產生興趣。然而,《魔獸》在美國人的社交平台上遠沒有產生這樣的效應。
2. 魔獸世界電影出來了好看嗎
建議觀看 對於我來說比較滿意的 2016年上映的 其實看魔獸世界電影情懷大於電影本身了 回想起當年和同伴一起開荒副本 一起戰場 一起任務 一起競技 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 現在想起心情依然是激情澎湃 如果你是魔獸的粉絲的話 應該知道魔獸的劇情是多麼的龐大和恢弘 一部電影是無法詮釋魔獸的魅力的 下面給你附上簡介 希望採納
魔獸
影片根據1994年暴雪娛樂製作的游戲《魔獸爭霸:人類與獸人》改編,以人類聯盟和獸人部落之間發生沖突為背景,講述了黑暗之門打開之後,兩個世界的種族為了各自的生存和家園奮起而戰的故事
艾澤拉斯與德拉諾本是兩顆祥和安寧的星球,人類在艾澤拉斯大陸上世代繁衍生息,獸人則在德拉諾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直到古爾丹(吳彥祖飾)的出現,打破了兩個星球的和平。邪惡的古爾丹為了一己私利,使用惡魔能量打開了一扇傳送門——黑暗之門,並殘忍的破壞獸人的家園。霜狼氏族的酋長杜隆坦(托比·凱貝爾飾)不得不帶領著自己的族人離開支離破碎的德拉諾,在舉步維艱的艾澤拉斯大陸上尋找著庇護所。面臨家園危機的人類在領袖洛薩(崔維斯·費米爾飾)的帶領下一邊痛擊著野蠻的入侵者,一邊苦苦尋求著戰爭之外的解救方法。兩個種族面臨著同樣的危機,他們必須設法渡過這場災難[4]。
3. 魔獸電影為什麼會被噴
個人認為選材不夠好,人獸戰爭雖然是魔獸的主線,但魔獸的世界觀和我們的世界觀是不同的,電影沒有先介紹艾澤拉斯的世界觀,讓普通觀眾不明白獸人是什麼,古爾丹為什麼讓獸人入侵人類。觀眾會把現實世界觀代進去,有些人甚至覺得古爾丹只是曲線救國。
雖然影片的內容講的是第一次人獸戰爭,魔獸世界明面上的主線應該是艾澤拉斯和燃燒軍團的戰爭,人獸戰爭是第二次燃燒入侵。所以觀眾會覺得很突兀,沒頭沒尾的。
我覺得應該選上古之戰做為首發比較好。從上古巨龍起筆,把艾澤拉斯大概介紹一下把世界觀定下來,到暗月精靈起源。引出青銅龍到羅寧3人的穿越;燃燒軍團引誘女王成為大反派;暗夜3英雄分量足夠大,還有成長、愛恨情仇和背叛。最後以阻止燃燒入侵為結局也算正能量皆大歡喜。讓普通觀眾有個大體的了解和精彩的劇情。
現在的這部做為第二部,銜接第一次入侵失敗的劇情。然後拍小阿那段第三次入侵拍成三部曲。中間可以引申各種番外,守護者、伊利丹的出逃、星靈到然燒軍團的起源、星靈返回各種族的起源、矮人內戰、人類內戰等。劇情就可以不停接了,主要是有三部曲做為主線,魔獸的世界觀就基本被觀眾認可。
後面祭出納魯和上古之神(光與暗)的戰爭也不會覺得突兀了。
4. 魔獸電影好看嗎
好看,但是感覺像是一部沒有結尾的電影,早晚會出第二部。
《魔獸》是由美國傳奇影業、暴雪娛樂聯合出品的奇幻動作片,由鄧肯·瓊斯執導,崔維斯·費米爾、托比·凱貝爾、寶拉·巴頓、本·施耐澤、本·福斯特、吳彥祖、多米尼克·庫珀、羅伯特·卡辛斯基聯合主演 。影片根據1994年暴雪娛樂製作的游戲《魔獸爭霸:人類與獸人》改編,講述了黑暗之門打開之後,兩個世界的種族為了各自的生存和家園奮起而戰的故事 。
5. 電影魔獸在國外票房怎麼樣口碑呢為何這倆天那麼多人黑魔獸,評分都降低了😔
據說法國那邊上映了,就專業影評員的分析,此電影確實一般,漏洞百出,例如聯盟和部落互相聽得懂對方的語言,伽羅娜和某大的暖味關系,騎龍的那個造型和阿凡達的那個造型相似,對戰場景和指環王相似...但是考慮到魔獸粉絲的愛,此電影只要來國內必定大火!而且此電影早就瞄準中國市場了(請吳彥祖演重要角色古爾丹),非常明智。
6. 如何看待《魔獸爭霸 3 重製版》成為迄今為止評分最低
因為沒用心做,bug非常多,而且游戲里的動畫做的也不用心,一點代入感都沒。
本作作為一款老游戲的重製,本作竟然就幾張新地圖而已,一點誠意都沒。
而且暴雪竟然還背棄了當初的諾言,當初很有自信地說:「游戲不單單會將畫面徹底重製,還會擁有更新過的用戶界面,重新平衡的游戲體驗,以及4小時以上的重製版過場動畫。」
然而實際上除了游戲的各種建模換了新的之外,其他並沒有什麼不同。
暴雪被玩家奉為CG大廠,之前承諾的4小時CG現實啥都沒有,暴雪放了所有玩家的鴿子。
全球玩家清一色的差評,游戲MC玩家評分也被刷到0.5分(滿分10分),刷新了歷史記錄,成為游戲史上玩家評分最低的游戲
媒體的評價:
優化爛,技術差,沒有誠意。因為優化爛,很多進入《魔獸爭霸3》重製版的玩家都遭遇過卡頓、掉幀、黑屏、字體顯示錯誤、建模渲染失敗等大小問題,這些問題讓那些購買了《魔獸爭霸3》重製版的玩家感到煩躁。
簡單做個區分的話,Remake是真正意義上的重新製作,包含了程序代碼以及操作頁面的更新與改編;Remaster則更加傾向於高清重製,主要對畫面進行升級,對玩法本身的影響不大。
《魔獸爭霸3》重製版在發布時用了一個嶄新的詞也就是「Reforged(重鑄)」,在使用原引擎的前提下,升級畫面,但因為使用老的引擎,畫面升級還是會受到制約,但相對的兼容性得到了一定解決。
「Reforged」的概念介於Remake與Remaster之間,不是完全重做,也不是單純的畫面升級。暴雪在一開始就沒有想過對《魔獸爭霸3》進行完全重製,雖然這並不能成為新發布的「重鑄版」表現糟糕的理由。
7. 電影《神秘海域》口碑不盡如人意,它為什麼沒有《魔獸》那麼出色
我認為這部電影最引人注目的亮點是荷蘭弟弟的演出。 這部電影的特效也很棒。 我們也需要關注這部電影對游戲的原作效果。《神秘海域》上映後,很多粉絲對《神秘海域》評價非常高,但普通觀眾將《神秘海域》分化為兩極。 從某種意義上說,《神秘海域》本身就是一部基於游戲的電影,所以這部電影的主要受眾是游戲玩家,很多游戲玩家也因為感情問題去看《神秘海域》。
在此之前,荷蘭弟弟從未出演過同一類型的冒險電影,這也是荷蘭弟弟首次突破自己的角色定位,荷蘭弟弟對這部電影的態度也非常認真。 很多觀眾本身都是荷蘭弟弟的忠實粉絲,所以很期待看到荷蘭弟弟在科幻電影以外的作品中大顯身手。 這個劇本其實是在很多電影中出現的。 例如,《奪寶奇兵》等電影。《神秘海域》沒有自己的基礎。 如果這部電影有很多前作,想超越《蜘蛛俠:英雄無歸》也不是沒有希望。《神秘海域》不是獨立的劇本,而是根據游戲改編的同名電影。 因此,游戲迷期待著看《神秘海域》。 好萊塢特效的製作水平非常高,所以我們期待《神秘海域》的電影版通過特效技術恢復部分游戲畫面。 對於不太追求電視劇的觀眾來說,《神秘海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商業電影。
8. 看完魔獸這部電影之後你有什麼感受400字
從預告片和內部試映會爆出的各種差評消息,我就預感《魔獸》很有可能是一部爛片。後來外媒Metacritic放出的電影評分只有可憐的29分,爛番茄也只有23%新鮮度。
傳聞暴雪高層對魔獸電影非常不滿,意圖收回版權,負責牽線傳奇影業的首席運營官Paul Sams被迫離職。
我懷著熱切期待又惴惴不安的復雜心情,看完了電影,才意識到《魔獸》確實是一部爛片。
那些僅憑游戲情懷沖動打高分的觀眾先消停會兒吧。我也是從war3時代過來的,現在還在堅持每周按時刷坐騎。但是,鄧肯瓊斯辜負了我十二年的魔獸情懷,我沒有理由為製片方洗白。
看來,僅僅四個月的前期拍攝是有些敷衍了事的。
在人物角色上,萊恩國王的王者氣質與溫和睿智,卡德加作為青年法師的聰明頑皮,洛薩作為統帥的忠誠和榮譽感,都沒有很好的塑造起來。除了古爾丹動作表情尚可外,杜隆坦、黑手和奧格瑞姆怎麼看都像是製作精良、造價昂貴的PVC手辦,然而手辦是沒有生命和靈魂的。被壓扁了的橢圓臉矮人,蒼白醜陋的高等精靈,只打了幾秒鍾醬油,他們同迦羅娜的服裝道具像極了粗糙的cosplay。演員的演技普遍平庸而拙劣,擺個造型走個過場就領盒飯了,還不如美劇對人物形象刻畫豐滿。
鐵爐堡、暴風城、達拉然的主城都只是掠影一樣過去。沒有高空俯瞰的震撼全景,也沒有拍賣行旅店的溫馨細節,更沒有表現出魔獸世界中恢弘大氣的自然景象。只有稀鬆平常的樹木和黃土。
嚴重脫離游戲原作的劇情,比如邪能取代惡魔之血強化獸人,達拉然提前升天,迦羅娜獸人戀,洛薩秒殺黑手。似乎僅僅是為了拍攝方便而任意篡改,這樣其實是不太珍視魔獸歷史。即使從電影原創、經典翻新的角度來考慮,編劇團隊的實際改編成果看起來也是異常蹩腳的。這與彼得傑克遜錘煉托爾金《魔戒》原著成為三部曲的劇本是有本質差別的。
單就一部魔幻電影而言,人類與獸人的沖突,在情節推動上非常牽強。
考究的台詞對於豐富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游戲原作中有大量的激動人心、感人至深的經典對白,而電影中卻沒有一句台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聯盟方面遭遇獸人軍隊入侵卻始終六神無主。一會兒精靈矮人會議既無會議流程亦無作戰方案,一會兒昔日好友洛薩萊恩戰略部署意見不合,一會兒迦羅娜美獸心計混入聯盟高層大演情感戲,一會兒麥迪文頻繁閃現閃回,大秀群體傳送閃電風暴。部落方面都是打家劫舍的散兵游勇,沒有拯救族人的使命感和急迫感。無關緊要的對話,倉促重復的決斗,不明白古爾丹糟踐了一遍又一遍的獸人榮譽在哪裡。杜隆坦通敵被抓族誅陣亡,環節銜接不能扣人心弦,反讓人覺得這個偉大的酋長智力有點問題。眾多重量級的獸人氏族領袖偶爾露臉,像龍套一樣無性格無主見,都在坐等古爾丹差遣,沒有任何存在感。
聯盟與部落之間的鏡頭切換莫名其妙,拍到哪裡就是哪裡,似乎沒有敘事視角的重心。劇本本身的薄弱加上鏡頭語言的匱乏可謂雪上加霜。黑石小徑的談判,缺少營造緊張氛圍的主觀鏡頭和特寫,黑手殺敵之狠辣,洛薩喪子之痛楚完全無感。大場面的鏡頭和剪輯都是平鋪直敘,缺少景深變化的層次感,連續運動的節奏感。黑暗之門的戰斗,場地狹小,兩軍對戰亂無章法,與聖盔谷之戰和帕蘭諾平原之戰的有序調度形成鮮明對比。打鬥動作流於程式不夠精彩,大G板斧平A地板,footman抄起矮人火槍。迦羅娜殺萊恩換和平,洛薩穿胯殺黑手,奇怪的事件卻成為了轉折點。相比《星戰》《魔戒》《變形金剛》等電影中的高潮迭起與經典結局,洛薩舉劍高喊口號只是例行公事,畫面像是GIF一樣潦草。鑒於整部電影的沉悶,口號已經不能再激發觀眾的共鳴,更不要提熱淚盈眶起立鼓掌了。
總而言之,劇本統籌與分鏡剪輯,根本稱不上是成熟的流暢的商業電影手法。奇幻電影大多通過天馬行空的場景和情節,來表達鮮明的善惡觀念和激烈的價值沖突。由於前者欠缺,後者未能實現。這只是一部販售情懷缺乏誠意的IP電影,其初衷就是依靠腦殘粉去做票房和口碑保證的。
難道僅僅看到還原了游戲中的插旗,河畔的魚人和變羊術就能令玩家們心滿意足了么,十二年的情懷是不是太廉價了。為了照顧非玩家,世界觀大大簡化,很多背景不再贅述;為了照顧玩家,又點綴了幾處游戲元素。這似乎是一種既可以清楚敘事又可以節約成本的巧妙安排。然而,豐富的內容是電影引人入勝的關鍵,即使簡化世界觀也要充實細節。因為已有《魔戒》珠玉在前,電影主創又坦言以其作為標桿。
先進的CGI和動作捕捉技術在獸人建模上有一定貢獻,除此之外鮮有亮點。職業法術只有術士邪能綠和法師奧術藍,十幾年前就能做得出來。整部電影也只有一頭獅鷲飛來飛去,特效預算略顯緊張。最重要的是,前期拍攝的不足,努力用後期製作來補完,這是電影中大量使用的做法,導致了在渲染中特效和實景不自然的割裂感。例如聯盟軍隊出征這一幕,軍隊、卡德加雕像、城鎮建築和遠景天空。《哈利波特》也有各種絢爛的魔法和怪獸,以及較為真實難以辨別的綠幕合成場景,而且作為兒童文學改編電影,《哈利波特》在人物和劇本上是十分扎實的。
這部電影的真實品質,還沒有達到《魔獸世界》游戲CG的水準。不僅與近年來的漫威電影,以及其它科幻魔幻電影相比大為遜色,更無法同史詩典範《指環王》和《冰與火之歌》相提並論。
導演鄧肯瓊斯是憑借小成本科幻片《月球》和《源代碼》贏得聲譽的,中途接手了一個爛攤子,又缺少製作的主導權,拍不好電影很難責怪他。在僅有一億美元的拮據投資的情況下,也只能拍出一億美元的東西。一億美元拍攝如此宏大題材的電影,是很容易拍成爛片的。電影給人感覺是一個半成品,做好獸人建模,預算就花光了,後期包裝一下就上映了。年底即將上映的《刺客信條》,育碧都捨得花費兩個億啊。製片方吝嗇投資而糟蹋IP,消耗情懷而透支票房的做法實在是不可取。
作為魔獸玩家,我非常失望,應該回爐重拍的。
作為電影觀眾,我只能給二星半,不能再多了。
9. 《魔獸》這樣的電影為什麼後繼乏力
今天跟大家談談《魔獸》這樣的商業大片,包括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的各種商業大片的續集啊,或者在新聞上噱頭很大的電影,在進入市場之後為什麼票房和口碑都不盡人意。拿《魔獸》來舉例子呢,因為比較典型。這個片玩家等了整整十年,中間幾經波折,上映前媒體大炒特炒。號稱全球上億魔獸玩家一人一張電影票就能創造票房奇跡的電影,沒想到在中國市場頭幾天因為排片效果還可以,但是沒過一周後繼乏力,票房止步10億向上區間。其實這裡面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跟大家討論一下。
首先中國現在的院線環境是一個排片為王的環境,商業片都是親兒子。院線經理以收益為導向,很多感覺上沒有什麼票房的片就會不排片或者在很差的時間段排片,之前沸沸揚揚的《百鳥朝鳳》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國內還沒有藝術院線,甚至有些不排片的也不是文藝片,反正就是小眾不排,缺少商業性不排。《魔獸》在國內的道路已經算很平坦了,端午小長假開門,沒有明顯的競爭對手,院線排片在60%以上。可惜還是只打了頭炮,兩周過後《驚天魔盜團2》、《獨立日:卷土重來》、《三人行》等影片的上映基本上終結了魔獸的勢頭。其實十幾個億的票房在現在不算佳績,去年很多上這個票房的電影像《煎餅俠》、《夏洛特煩惱》雖然有暑期檔的保護,但是噱頭和宣傳跟魔獸完全不是一個檔次,魔獸現在這個票房不算特別高的。而且北美市場的滑鐵盧,證明這個片本質上還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可以來看看這個片的問題在哪裡。
個人作為一個資深魔獸玩家和業余影評人,覺得魔獸這個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電影的獨立性。首先解釋一下這個獨立性,意思是在創作電影時,無論它是否來源於新聞事件、暢銷小說還是經典漫畫等等擁有龐大群眾基礎的原著和原形,在電影的創作上,你要把它面向零基礎的觀眾考慮,你才能保證這部影片的生命力。其實我們見到的很多商業大作的續集,往往都敗在沒有獨立性的劇情故事上。誠然,續集電影能吸引很多老觀眾,但是對新觀眾來說觀影壓力太大,需要了解太多之前的內容才能看懂續集真正表達的東西,否則只能看過算過留不下太深的印象。一般這樣的觀眾,不太可能再推薦自己的朋友去刷這種續集片,所以很多商業大作也跟《魔獸》一樣,頭一周票房還可以,後面沒有持續性。其實續集電影並非都是這樣敗筆的,IMDB排名前十的有好幾部是續集,並且有商業大作,比如大家鍾愛的《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就是很好的例子。劇情延續了蝙蝠俠系列的故事,但是獨立性很強。三個人物三條線各有意味,讓我們看到了神一樣的小丑和反英雄人物雙面人。影片獨立性的魅力在於,我在完全不知道影片背景的情況下,單獨看這部影片,能看懂並且覺得有意思,這個是大家回家後會向朋友推薦電影的基礎。大部分電影票房的持續性,都是靠吸引新觀眾和老觀眾看了還想看二刷電影來的,所以電影的獨立性很重要。
回到《魔獸》上,我仔細看了《魔獸》的創作團隊,發現了個大問題,這個問題直接影響了《魔獸》電影的獨立性,那就是主創團隊清一色魔獸玩家或者是相關人員(吳彥祖老婆是魔獸玩家)。女主不是魔獸玩家,但是她也對人物進行了了解,這是一個演員的基本素養。那麼從導演和編劇的角度來說,也確實應該是魔獸玩家,才能表達這個題材獨特的世界觀和情懷。那這個時候我覺得這個片最需要的是來一個完全不懂魔獸的監制一類的職務,至少在影片的創作上有話語權的人物,來提醒主創團隊考慮一下非魔獸玩家觀影的感受。
主創團隊都是魔獸玩家有什麼壞處?他們心裡對影片的設定其實有標簽了,但是他們自己可能並沒有意識到,廣大觀眾不會有這種標簽的。資深玩家往獸人大軍中瞄一眼就能看到地獄咆哮了,因為他背上那把戰斧「血吼」實在太耀眼。資深玩家看到那把大錘子就熱血沸騰,那個人可是奧格瑞姆·毀滅之錘。可是這種標簽在非魔獸觀眾中並沒有種下,大家看到的只是一個禿頭紅皮膚腦後有反骨的傻大個獸人在不停的反水,最後也不知道他心裡是正是邪。
其實標簽化處理對影片的幫助是很大的,可以讓觀眾瞬間帶入到角色中去。舉個例子《煎餅俠》當中嶽雲鵬的橋段,按小嶽嶽這個體型沒有人會把他跟功夫牽扯到一起的。但是他一上來擺了個POSE,然後說我是河南人,大家立馬就聯想到嵩山少林寺,就沒覺得那麼不搭了。這就是很好的標簽化處理,觀眾不需要重新去建立角色,可以直接代入角色走進接下來
但是很明顯《魔獸》里的標簽化給的就很有問題,比如麥迪文這個人物。這個人物在廣大魔獸玩家心裡的地位就不要說了,影片也給了標簽「守護者」。這里就是我要講的主創團隊的心理誤區了,魔獸玩家知道「守護者」意味著什麼,但是其他觀眾明顯感覺不到這個東西的神聖。我們在熒幕前看到的麥迪文只是一個迷失自我的自大法師,被邪能腐化變成了一張樹精臉。其實有意思的故事很多,影片卻偏偏不講。要是大家知道麥迪文他老媽是一個活了一千多歲的最強女法師,擊敗了設定中最強的敵方大BOSS薩格拉斯,為了後繼有人一夜情產下這個兒子,光他出生之前這點事就會讓觀眾有印象的多。
然後影片第二個問題就是人物太多,整個影片給人的感覺就是純給續集做鋪墊。每個人物有不同的人物前史,不同的性格特徵,讓觀眾一個個去摸索其實很困難的。人物太多的原因一方面是《魔獸》的世界觀確實很大,真只講某個方面太過於片面。但是這不是借口,創作者應該學會去說這種故事。所有另一方面來說就是創作者野心太大,一下子想把很多東西都拋出來。其實故事完全可以再講小一點,再簡單一點,這樣才能讓廣大觀眾都能接受這種鋪墊。好例子不是沒有啊,大家可以看看《阿甘正傳》。《阿甘正傳》的格局其實不小,美國近三十年歷史的縮影,很多文化元素包含在裡面,摸透其實需要一定的功底的。但是這個片為什麼大家喜歡,我相信不是大家看懂了背後的那些「3K黨」、「貓王」、「嬉皮士」這些東西,而是看懂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說白了就是一個傻小子逆襲成功的故事,很勵志很通俗易懂。
但是你說這部《魔獸》到底講了什麼?說出來我怕各位觀眾有點受不了。這部《魔獸》就只是為了一些偉大的人物在續集的出場做了一些鋪墊。其中最偉大的人物就是大家再影片最後看到飄在河裡的那個搖籃中的獸人小朋友。這個小朋友長大後會成為這個大陸上最偉大的和平主義使者,有史以來最強的薩滿與戰士的結合體,第一個精通人類文化的獸人酋長。他的人類名字叫「薩爾」,意思是奴隸,是撿到他的人類取的。影片里提到了他的獸人原名「古伊爾」,嚇得很多半吊子魔獸玩家開始懷疑是不是字幕打錯了。
最後講一下故事上的獨立性,影片挑的橋段太普通太難讓人印象深刻了。哈利波特那個系列就很明顯,比如《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你光看這個標題就知道這個單集的故事核心在哪裡,有一個明顯的線索。《魔獸》這集的線索其實應該是「黑暗之門」,這裡面有很多東西可講,但是影片沒說,其他亂七八糟的倒是說了不少。圍繞著黑暗之門的爭奪,建立一個正反雙方,故事簡單點人物少點,口碑也不會是現在這樣了。
影片良好的口碑大多不來自於觀眾真實感受到的電影的魅力,而是對這個題材的喜愛和情懷。作為一個魔獸玩家,看到哪些夢想中的世界呈現在眼前確實很感動。但是感動沒有用,缺乏生命力。我在電影院電梯里碰到一個小姑娘跟她媽媽講,說同學跟我說《魔獸》很好看。我說,你的男同學告訴你的吧?小姑娘傻了一下,但是事實就是那麼殘酷,你帶著你媽媽看未必有你那個男同學看著那麼燃。
老魔獸玩家有很多津津樂道的故事可以聊,像什麼「地獄咆哮終結毀滅者瑪諾洛斯」,最後地獄咆哮躺在薩爾的懷里奄奄一息;什麼「哈加爾山數萬個小精靈爆死阿克蒙德」,最後一個鏡頭給到自我修復的世界之樹,講幾句文藝的旁白。其實魔獸的游戲動畫就很有參考價值,完全可以在電影中引用的。不過我猜這些故事會在續集里出現的,反正大家盡請期待吧。
10. 《魔獸》2天票房6億 騰訊影業這個"新兵"做了哪些事
首映前就以1.2萬場的預排片刷新影史紀錄,首映日65.4%的排片率又把《X戰警:天啟》擠壓到17.8%讓人心疼。
零點場票房5200萬,險些超過《速度與激情7》的5247萬成為新的零點場票房冠軍。
這部電影就是《魔獸》。
6月8日凌晨,十年跳票王《魔獸》電影版終於在內地正式上映了,於是整個世界都不淡定了。
截至發稿,《魔獸》上映不到兩天,票房已近6億。
萬達院線零點場預售票房達1000萬元 騰訊影業卻稱拍電影不為賺錢
如此驚艷的成績背後,都有哪些投資方呢?——傳奇影業(已並入萬達院線)、環球影業、騰訊影業、中影集團、華誼兄弟、太合娛樂。
《魔獸》作為一部有著十年積累的大IP,背後再站著萬達、騰訊、華誼等大咖,真是想不火都難。其中,萬達、騰訊對於《魔獸》的助力備受市場關注。
今年1月,萬達宣布以230億收購傳奇影業100%股份,成為了《魔獸》背後的大金主。其對《魔獸》的院線支持自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首映日65.4%的排片很大程度上也歸功於萬達院線。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底,萬達在國內擁有影院292家,2557塊銀幕。
在首映前的兩小時,萬達院線零點場的預售票房已達到1000萬元,佔到全國《魔獸》零點場預售份額的22%,其中,僅IMAX廳的預售票房就達到了443萬。
你見過這樣的凌晨三點的萬達影城嗎?連影院座椅也是充分考慮到了部落和聯盟「勢不兩立」的格局:
光大證券稱,除聯合製作方傳奇影業的收益,萬達院線還可能獲得一半票房收入,外加5%-7%的發行傭金。因此,有媒體評論,《魔獸》大賣,萬達院線或成最大贏家。
從收入上來講,萬達院線或許會是最大贏家,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騰訊影業也可以稱得上是大贏家。
「我們參與到《魔獸》這個項目中的初衷,坦白講不是通過它賺錢。」騰訊影業《魔獸》項目負責人張思陽對《首席娛樂官》表示。其實,相比於騰訊互娛的營收來說,電影的確不值得一提。騰訊游戲一天的流水可能就是幾千萬的級別。(當然,萬達集團的地產帝國跟影視產業相比更是不差錢吶!)
那麼騰訊影業為什麼會成立,又為什麼要深度參與到《魔獸》中來?張思陽稱,「我們需要探索IP的塑造過程,了解學習通過游戲改編電影來打造泛娛樂的方式與路徑需要經歷哪些東西。」
從游戲改編成電影的維度講,極少有成功的案例。
作為一個強大IP的影游聯動案例,《魔獸》對於騰訊影業來說無疑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據了解,騰訊影業也在考慮將《英雄聯盟》影視化。
張思陽稱,「做電影只是我們對於品牌IP的一種塑造手段。這一個價值可能跟經濟價值沒有關系,但是它背後所帶來的一些未來的泛娛樂價值卻不可估量。」
眾所周知,在歐美地區,一部電影只有30%左右的收入來自票房,而中國恰巧相反,票房收入佔到電影總收入的70%以上。因此,像漫威、迪斯尼那樣,對於一部IP的全產業鏈開發往往能創造更大的更長遠的價值。這也是騰訊影業在「泛娛樂」戰略的背景中成立的原因。
但不同於萬達院線在國內已經成為院線一哥的穩固地位,騰訊影業作為影視行業的新兵,更加需要多個優質項目的成功運作來汲取經驗,並向市場證明自己的實力。
騰訊影業投資電影的經驗很少,第一部是《火影忍者》,第二部就是《魔獸》了。很明顯,相較於前者,《魔獸》無論從群眾基礎、市場影響力、案例的典型性、票房規模上,都更具有說服力。因此,通過這次對於《魔獸》的投資和深度參與,騰訊影業勢必會讓業內人士眼前一亮。
互聯網+泛娛樂 四類用戶,精準營銷
在「不差錢」的電影行業,如果只是追求按照傳統的方式做電影,那麼互聯網公司的加入便毫無意義。因此,當騰訊決定做電影的時候,就必須發揮它特有的基因優勢:
1、泛娛樂:騰訊影業一直宣稱「不會孤立地做電影」,而是通過泛娛樂的渠道來塑造完整的IP產業鏈。
2、互聯網:騰訊影業背靠有著數億活躍用戶的騰訊平台,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方面的優勢整合大數據、資源和渠道,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助力電影的製作和宣發。
在電影《魔獸》項目剛開始時,就需要用到大數據的分析。騰訊互娛的強勢本身就在於游戲平台,因此在游戲相關的宣傳和營銷的大數據上,也有著很精準的基礎。同時,傳奇影業在北美也有自己的一支大數據團隊。
當時騰訊影業與傳奇影業合作,通過數據分析,最終把《魔獸》的目標用戶分成四類:核心用戶、認知用戶、活躍用戶、機會用戶。
1、 核心用戶。
最核心的用戶自然是游戲《魔獸世界》的粉絲。
騰訊在2015年9月份就與傳奇影業一起做了粉絲平台,即《魔獸》微信公眾號和QQ公眾號。通過這兩種方式建立粉絲平台,針對內容運營組建微信群、QQ群,組織各種活動和調研,持續跟平台上的活躍用戶進行互動。
同時,核心粉絲也是最有意願購買正版衍生品的群體。而魔獸的衍生品授權獨家給到了時光網,因此,騰訊的粉絲平台就專門給時光網開了菜單欄,可以買到魔獸的衍生品,同時給予粉絲平台的用戶一些優惠活動,拉近與粉絲的距離。
對於核心粉絲的良好運營,可以使《魔獸》在首映前後即可曝出良好的口碑,進而影響後面的三種細分用戶。
2、 IP認知用戶。
這部分可能雖然稱不上是《魔獸世界》的忠實粉絲,但是也被《魔獸世界》的強大光環所影響,對於「魔獸」這個IP很熟悉。
他們可能更多地在騰訊游戲平台上,本身可能就是游戲玩家。因此,騰訊影業會與騰訊游戲平台進行內部聯動,通過數據分析,在游戲平台上進行精準的營銷活動,讓這一群泛遊戲的用戶對《魔獸》這部電影印象更深。
3、活躍用戶。
這些人每個月都有一到兩次的觀影習慣,他們會看大片,對時下熱點敏感。
對於活躍觀影人群,騰訊網、騰訊視頻可能對他們影響更多。在騰訊內部,騰訊影業牽頭成立了一個項目組,騰訊網路視頻也在其中(值得一提是,騰訊視頻旗下的企鵝影業也是《魔獸》電影的參投方之一。)
比如6月6日上午,騰訊視頻中NBA總決賽的第二場,同時在線人數過千萬,騰訊在其中就投放了一支《魔獸》的廣告。
4、 機會用戶。
也就是一般的普通用戶,去不去電影院看心情。
只有對上述前三種人群做好推廣和口碑營銷,才能形成一個社會熱點話題,影響到機會用戶,與之前《大聖歸來》的模式類似。
當然,對於普通用戶更直接的方式就是硬廣以及大量曝光。所以騰訊在這一次的《魔獸》項目上也結合了騰訊體系裡面能結合的一切資源,比如微信、QQ、騰訊視頻、QQ空間、QQ瀏覽器、電腦管家、手機管家、錢包、興趣部落等多個產品。
1-4線覆蓋193個城市 互聯網公司做地推或成影視業趨勢?
互聯網進入電影行業,不僅帶來了大數據,還有強大的「地推軍團」。
線下方面,騰訊架構下有一個平台營銷部,在全國29個重點城市都有自己團隊。同時,騰訊在全國建立有上千家的代理商體系,地推資源覆蓋了全國1-4線甚至於縣級的193個城市,擁有3000多名以上經驗豐富的線下推廣人員,對於線下活動有著成熟的運作流程,豐富的的線下營銷經驗,推廣場景可以應用到網吧、社區、高校、賣場及區域的媒體等。
他們會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跟幾大推廣場景結合,做一些地面活動,比如跟廈大之間合作的「校花帶你觀影」,以達到宣傳和促票的作用。
此外,騰訊影業還與各大院線合作,在針對核心粉絲的整個營銷體系中達成線上到線下的閉環,把通過線上運營的粉絲釋放到線下影院。
比如,騰訊影業根據線上平台上整體粉絲的布局情況,在全國十個城市做了十場粉絲場觀影,以此來針對核心粉絲進行線上線下的聯動;與大地院線、A站合作了《魔獸》彈幕場……對於《魔獸》這個十年大IP,怎麼可能不打情懷牌?曾經通過「開黑」建立深厚感情的好基友們,現在早已散落天涯,不太可能坐在彼此的旁邊,來一起看一場電影,但是,我們卻可以在同一時間看同一個電影。所以,大地院線還在6月8日晚的同一時間排了同一場《魔獸》電影。
可以說,從這次《魔獸》在三四線的下沉能力,可以看到互聯網公司做發行的巨大潛力。
未來互聯網公司做地推,會不會成為電影行業的一大趨勢?
總而言之,《魔獸》的出品方之一騰訊影業正在用一系列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新鮮玩法,給電影行業帶來新的啟示。從這個角度講,騰訊影業也可以稱得上是《魔獸》背後的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