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戲類別 » 體育游戲變化規則

體育游戲變化規則

發布時間: 2022-07-23 06:13:03

⑴ 如何培養小班幼兒在體育游戲中的規則意識

當前,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是幼兒從家庭邁向社會的一個小小驛站,也是幼兒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幼兒從熟悉自由寬松的家庭環境進入陌生有約束的集體環境,接受集體教育,給幼兒帶來一些不適。而規則意識培養對幼兒秩序感的建立及對幼兒長遠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在培養幼兒個性和創造力的同時,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就顯得更為重要。
3~4歲的幼兒具有活潑好動、好模仿、喜稱贊、喜成功、自製力差,認識活動以具體形象為主的年齡特點,而體育游戲能滿足他們這些特點。針對小班幼兒特點,運用情景教學,有利於培養幼兒對體育游戲的興趣,自覺遵守規則。如何在體育游戲中培養小班幼兒規則意識呢?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運用情景教學,體驗規則意識
組織幼兒體育游戲時,我們常通過各種游戲形式,或富於情節,或營造競爭氛圍,使運動器具和材料「活」起來,孩子們從「模仿學習」走向「探索學習」,從「被動運動」走向「主動運動」。布魯納曾經說:「任何教學形式都沒有情景教學來得直觀、深刻。」情景化的教學方式對低齡幼兒尤為重要。因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戲,不但趣味性強,而且能讓孩子迅速進入境界,進入角色,既有可感性,加深記憶,又可提高運動興趣。良好的情緒體驗,規則的自覺執行,更好地激發幼兒對體育的興趣。這是幼兒養成良好運動習慣的基礎,也是幼兒在游戲中獲得運動興趣的先決條件。
情景游戲是一種重過程、輕結果的活動。小班幼兒行為的目的意識較差,游戲過程能使孩子情緒愉快,潛能得到開發。如為了發展幼兒快速躲閃和靈活的反應能力,《老鷹捉小雞》就是一項孩子們再熟悉不過且相當感興趣的游戲,游戲規則很簡單,需要扮演的人物有老鷹、母雞和一群小雞,找一位小朋友當老鷹,一位小朋友當母雞,母雞後面的小朋友依次拉著前面小朋友的衣服尾,後面的小朋友就是小雞,游戲開始後,老鷹要捉到小雞,而母雞負責擋住老鷹,如果小雞被老鷹捉到,就輸了。有了這樣的游戲情景,孩子們能快速融入情景中,自然而然地遵守游戲規則。
二、以兒歌游戲方式,遵守規則意識
把體育游戲規則及動作要領以朗朗上口的兒歌形式表現出來,幼兒可以邊說邊做、邊唱邊做,以兒歌形式表現游戲規則,促使幼兒遵守游戲規則,同時提高幼兒參與體育游戲的興趣。
如民間體育游戲《丟手絹》、《老狼幾點鍾》、《放炮仗》、《木頭人》等集體游戲,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娛樂性,情節生動有趣,易學、易會、易傳,而且一般不受時間、空間、人數、年齡等條件的約束,幼兒很感興趣。開學初,孩子們吵鬧、奔跑、不受控制的現象非常多,因此,我們就玩了「木頭人」的游戲,考驗孩子們靜止的能力,邊說兒歌「一二三、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邊擺一個姿勢保持不動,誰堅持到最後誰就勝利。簡單易學,這樣的方式很適合小班幼兒。引導我們思考:什麼樣的游戲才是最適合小班幼兒的?我認識到有兩個關鍵詞:首先內容要新,其次方法要簡單。以「新」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促進幼兒產生興趣;以「簡」幫助幼兒盡快掌握玩法,讓幼兒有大量玩的時間,在反復多次游戲中不斷遵守規則、變換規則。如體育游戲《老鷹捉小雞》中,可以進行創編兒歌:「天上老鷹飛,地上小雞跑,老鷹捉小雞,小雞隊排好,緊緊抓前面,老鷹捉不到!」幼兒邊念兒歌邊做游戲,很自然地做到遵守游戲規則。在躲閃跑的過程中,孩子們始終抓住前一個人的衣服不松開,幼兒摔倒或相撞的機會相對減少,不容易被「老鷹」捉到。游戲熟悉後,再讓幼兒嘗試不同角色,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更高,規則意識不斷得到強化和發展。又如體育游戲《丟手絹》能鍛煉幼兒靈活性,快速反應能力,促進幼兒大肌肉群發展。游戲前我首先教會幼兒歌曲,因為兒歌內容和韻律很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孩子們普遍都很喜歡。然後以集體活動形式,讓幼兒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圓圈,邊唱歌邊組織游戲,很快幼兒就都掌握了游戲玩法和規則。師幼共同游戲,充分調動幼兒積極性,幼兒都玩得很開心。
三、注重遊戲評價,強化規則意識
小班幼兒很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賞識教育尤為重要,因此每次游戲完的評價過程中,教師都應該鼓勵幼兒,如「×××小朋友鍛煉認真,能遵守游戲規則,老師要求的每個練習都認真完成,真棒。」除了語言上的評價外,還可以運用非語言評價,一個微笑,一個擁抱,甚至一個眼神都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肯定、鼓勵的話語既能淡化幼兒的挫折感,又能使幼兒保持對後繼活動的成功期望。在這種愛的氛圍中,孩子們與老師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一起克服困難和挫折。
其次,在培養小班幼兒秩序感的問題上,我覺得應該反思日本幼兒園和浙江安吉幼兒園的教育,為什麼日本幼兒園在狹小的、甚至窄窄的過道上都能完成體能鍛煉,而教師只需要一個手勢、一個口令,孩子們就知道要完成什麼。浙江安吉的幼兒園在戶外體育活動結束後,孩子們能夠井然有序地自己收拾好體育用品,這樣的秩序感培養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我們需要做的是變要求為支持,對孩子並不規定不許這樣,不許那樣,而是在安全的基礎上,放手支持孩子的活動,如收拾體育器械,老師會擔心孩子們小,其實孩子們是樂意的,如果他們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投入進去,那秩序感自然就形成了。所以有時候這種秩序感不是你教給孩子的,是孩子們在活動中養成的習慣。
規則意識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堅持不懈,需要幼兒園、社會、家庭的共同配合。「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採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教育和引導,制定適宜的規則要求,使幼兒在不超越底線的狀態下生活、游戲。在和諧的秩序中主動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幼兒良好個性形成和社會化發展。

⑵ 各種體育游戲項目及規則

丟沙包,
你給一個學生,
其他的就跑,
過個三秒,
被丟中的,
脫褲子,

⑶ 如何在體育游戲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在一次課堂教學中,突然有個男生對我說:「張老師,張老師,我們小組又亂開了。」我順著孩子指的方向看去,男生的練習場地亂成一團。我走過去一看,今天學生做的「猜拳立定跳遠」練習竟變成了兩組對抗賽,場地里學生大呼小叫地亂跑,有的連猜拳都不猜直接就向對方的堡壘跳去。看到這一場面我立刻停止男同學的練習並了解情況。原來在猜拳勝利後照例應該向前做一次立定跳遠的動作,之後再和對手進行猜拳,但有的學生在贏了以後竟然連跳了好幾下,對方的隊員看見他用如此「技巧」,也就照學了。這樣一來二去,雙方越跳越亂,完全忽略了「猜拳」在游戲中的運用。
那段時間,類似的情況屢屢發生,不僅很難達成課堂練習目標,而且要花時間和精力進行教育。仔細總結原因是學生在課上沒有規則所致。於是,我在課堂教學中開始關注和思考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經過努力,學生對規則的認識及自我行為的約束有了明顯的進步。
一、讓學生在嘗試中感悟規則的「緊迫感」
讓規則的遵守者了解規則,感悟規則的重要性,這是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前提。只有當學生體悟到了規則的必要性,養成遵守規則的自覺性,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樹立初步的規則意識,加深學生對規則的認可,激發他們對規則的內需。
在教學水平二(三年級)《障礙跑》單元時,我安排了一次「障礙接力賽」的游戲,在游戲開始前我只對學生講解游戲方法,故意沒有講游戲規則,就讓學生進行比賽。
器材:跨欄架4隻、折疊體操墊8塊、標志桶4個。
方法:學生52人平均分成4組進行比賽,比賽開始後每位隊員用「鑽」的動作過跨欄架,用「跳」的動作過支起的墊子,用「跨」的動作過平放在地面的墊子,最後繞過標志桶跑回來跟下一個同伴擊掌接力。
比賽一開始,學生就你追我趕、毫不示弱。但在進行了幾輪以後有的學生為了「爭奪第一」就開始出現犯規的現象:有的人撞倒了支起的墊子不扶,有的人踢倒了標志桶不理會,甚至有的人故意跑到了其他小組干擾別人,有幾個「機靈」的學生也跟著效仿,大家都亂作一團!學生中間抱怨聲、叫喊聲響成一片。於是,我終止了比賽,學生的抱怨聲更大了,因為他們太喜歡這個游戲了。
我沒有責備他們,而是帶領學生分析本次游戲無法完成的原因。我問:「什麼原因讓我們的障礙跑游戲無法進行呢?」這時一名學生激動地說:「某某同學在比賽時故意跑到我們的小組擋住了我們的隊員,對我們很不公平。」聽到學生發表的意見後我又問:「那麼問題該怎麼解決?」學生立刻討論開了,似乎都若有所悟,意識到要想做好游戲首先要明確規則,最終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懂得規則是一種節制和約束,也是一種平等和快樂。
通過和學生一起分析探討游戲中沒有規則的現象,讓學生在交流與碰撞中了解規則,理解規則的必要性,讓學生感悟到需要規則的「緊迫感」,這對培養規則意識意義深遠。
二、讓有效設計保證學生對規則的「新鮮感」
學生長時間玩一個游戲,必定會對游戲產生「厭倦」,對規則的執行力就會減弱,從而出現種種不遵守規則的情況。所以教師要結合教材中技能學習的目標將游戲進行改編,不斷保持學生對規則的「新鮮感」。
(一)創編口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在體育游戲中運用口訣,很受低年級學生歡迎,也能獲得良好的練習效果。把體育游戲規則及要領以朗朗上口的口訣形式表現出來,學生可以邊說邊做,從而促使學生遵守游戲規則。
例如:在進行水平二(三年級)「合作跑」——一種分組接力的游戲時,將「合作」的要領和規則創編成口訣:兩人拉住小紙棒,不能鬆手不掉棒;協調一致跑直線,合作沖向終點線。這樣用簡單易懂的形式把「合作跑」游戲的規則和要求表現出來,顯然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能力特點。因為反復誦讀口訣本身也是一種有趣的游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游戲的興趣,而且能促使學生不斷強化並內化游戲規則,從而做到堅持遵守。
(二)改編游戲形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單元游戲教學時,針對技能教學目標對適合學生的游戲方法、規則進行改編,變化游戲的形式,保持游戲的連續性及序列性,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游戲。在水平一(二年級)《跑與游戲》單元教學中,由於學生年齡小,對技能的認知能力較低,教學時我就有針對性地利用游戲強化站立式起跑動作,提高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
《跑與游戲》單元集體游戲一:老狼老狼幾點了
游戲方法:學生在場地上成散點圍繞教師站立,游戲開始後,學生集體對「老狼」提問:「老狼老狼幾點了?」這時老狼可隨意回答時間,之後學生再問,當「老狼」回答12點時,散點的學生快速向四周跑開,中間的「老狼」去抓逃跑的「小羊」,抓住的「小羊」最後變成「老狼」繼續站在中間和老狼一起抓捕,形式如圖1。
「老狼老狼幾點了」游戲情節緊張刺激,方法簡單易懂,但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發現部分學生已經「厭倦」了這門游戲。如果沒有了興趣,就更別提對規則的執行和遵守了。
圖1
游戲二:對「老狼老狼幾點了」進行改編的游戲——荷花荷花幾月開。
游戲方法:在場地上畫兩個圓圈(大圈套住小圈),負責抓捕的學生站在內圈的線上,負責逃跑的學生站在外圈的線上,游戲開始時同學們齊聲問老師:「荷花荷花幾月開?」教師可隨意回答月份,這時學生繼續問,但當教師回答6月開的時候,內圈的學生迅速起跑去抓外圈的學生,外圈的學生則按照自己的路線進行奔跑來躲避內圈學生的抓捕。直到教師口哨響起立刻停止抓捕,本輪游戲結束,被抓到的人則帶到內圈充當「俘虜」,最後抓獲的「俘虜」個數超過外圈人數的一半為獲勝,雙方交換角色,形式如圖2。 圖2
規則:抓捕的學生在追捕時用手「拍」到逃者就算抓住,不許用「拉」、「扯」等方法,逃者不能跑出「邊線」,如果外圈的同學跑出邊線則與被抓到的人一樣抓進內圈。
顯然,編排的新游戲在訓練目標及規則上沒有實質變化,只是外觀形式有了變化,玩法同樣簡單易操作。這種創編以「新」吸引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其產生興趣,以「簡」幫助學生盡快掌握游戲方法和規則。因為新形式的不斷刺激,學生為了從新的游戲中體會到快樂,必然會主動地去遵守和適應游戲的規則,倦怠情緒就不會滋生。在一次次反復玩的過程中,規則意識也就得到了不斷的鞏固和提升。
三、主體參與讓學生對規則保持「認同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其實在每一個孩子心靈最隱蔽處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們講的話發出共鳴,那麼,我們必須同孩子的心弦對准音調。」所以,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自主地制定游戲規則,這樣產生的規則才更符合「民意」,更能為學生所認同和接受。
(一)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需求進行規則改編
在水平二(四年級)《投擲與游戲》單元中有一游戲叫「擊打活動靶位」。游戲開始後孩子們都喜歡當「投手」。分好組後,學生開始游戲,而剛一開始,就有好幾位學生都擠在「投手區」里,爭著要做「投手」,爭搶著「武器」,游戲中一直矛盾不斷。針對這種情況,我和學生商量將原本是在兩面投擲的「投手區」增加到四面,正好一組是14個人,7人在外面做投手,7人在內做靶位,聰明的學生開始用猜拳的方法來決定誰先做投手,不久他們就有條不紊地玩了起來。一段時間後,我又引導他們交換角色繼續游戲。游戲結束後,我請他們把好辦法介紹給大家,他們都顯得非常高興。在後來的游戲中,不管是「關門捉賊」的「警察」還是「老狼幾點鍾」的「一群老狼」,他們都用輪換著「上陣」的方法來獲得不同的體驗,游戲意願和需求都得到了滿足。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滿足了各自的角色需求,又體會到了新游戲規則給他們帶來的快樂。他們在游戲中自覺遵守、遷移、推廣游戲規則,並幫助其他同伴樹立規則意識,滿足游戲慾望。
(二)學生自主制定規則增強對規則的認同
在水平三(五年級)《跑與游戲》單元做「叢林追拍」的游戲時參加者為52人,50人成五列橫隊,側平舉前平舉散開當森林,剩下1人為追者,另1人為逃者。接下來的規則和方法由學生自己討論制定,最後大家形成了公認的游戲規則:(1)2人在森林裡進行追逃,一旦被拍2人即刻互換角色。(2)逃者若碰到森林的任何一棵樹也為失誤,將由森林裡的「第一棵樹」與之角色互換。(3)逃者累了可以與任何一棵樹互換角色,追者若連續三次沒追上逃者則與逃者互換角色。(4)如果追者或逃者跑出樹林就由森林裡的「第一棵樹」替換角色。這樣「叢林追拍」游戲的規則就在學生激烈的討論中誕生了,組織好學生後我發令開始了游戲,可以看出學生對追逃游戲非常感興趣,不僅要快速奔跑,而且還要反應靈敏。值得欣慰的是大家都能積極地按照自己制定的游戲規則進行游戲,沒有人因為違規而被換下來,大家都沉浸在游戲的快樂中。
由於是自己制定的規則,不僅學生樂於遵守,而且體現了教育對學生權利的尊重,達到了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對規則的遵守,促使學生控制和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互督互助讓規則保持「持久感」
規則的意義,不僅要使學生在互相監督中規范自己的行為,更要讓學生在相互幫助與激勵中提高自己的素養。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總是樂於監督其他同學的違規現象,而對如何幫助同伴糾正錯誤,如何樹立自我榜樣以激勵同伴這些方面顯得有點漠然。針對這些現象,受「新基礎」教育「合作學習」的啟發,在同學們的共同商議下,我們的「小組合作」產生了。
在游戲時我們將學生分成四個組,各組每兩名同學為一個小組,這兩個學生便成了一個相互幫助、相互督促、相互提高的「共同體」。他們將在所有的活動中享受同等的獎懲待遇。例如在分組游戲時,四個小組長不僅要進行游戲要管理人員,兩名小隊員要相互提醒相互檢查,發現對方做得不到位必須馬上提醒幫助,否則一經教師或組長發現就直接扣除小組的游戲分數。反之,在游戲時這一組學生如果合作有效,能按照要求進行游戲,認真傾聽要求,游戲時相互督促不犯規,整個小組就可加分。幾節課下來,我欣喜地發現隊伍站得更快了,游戲時學生更有規矩了,有時在游戲開始時有的孩子還會悄悄地提醒他的同伴:「一會輪到你時不要失誤啊,記住這個規則啊!」還有的孩子主動向不了解規則的同伴講解規則。他們不僅自我約束得更好,而且在幫助別人、督促他人時得到了快樂。「小組合作」的建立,使學生在互督、互助中獲得了雙贏。
總之,以解決問題、滿足需求、遷移經驗來確立、生成和提升學生在游戲中的規則意識,使得他們在遵守游戲規則時學會調節自己的行為,發展他們自身行為的自覺性和自製力。但小學生的規則意識並非一朝一夕能培養的,這就不僅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運用多種方式制定適合他們能力和興趣特點的游戲規則,而且還要在游戲中持之以恆地引導學生遵守游戲規則,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⑷ 競技體育里,哪些運動的規則有變化過各有什麼變化

國際乒聯代表大會修改了其規則。此修改將於2001年9月1日起執行。

2.11 一局比賽

2.11.1 在一局比賽中,先得11分的一方為勝方。10平後,先多得2分的一方為勝方。

2.12 一場比賽

2.12.1 每場比賽由單數局組成

2.13 發球,接發球和交換位置的順序

2.13.3
在獲得每2分之後,接發球方即成為發球方,依此類推,直至該局比賽結束,或者直至雙方比分都達到10分或者實行輪換發球法,這時,發球和接發球次序仍然不變,但每人只輪發1分球。

2.13.6 一局中首先發球的一方,在該場下一局應首先接發球。在雙打決勝局中,當一方先得5分時,接發球方應交換接發球次序

2.13.7 一局中,在某一方位比賽的一方,在該場下一局應換到另一方位。在決勝局中,一方先得5分時,雙方應交換方位。

2.15 輪換發球法

2.15.1 如果一局比賽進行到10分鍾仍未結束(雙方都已獲得至少9分時除外),或者在此之前任何時間應雙方運動員要求,應實行輪換發球法。
2.15.3 輪換發球法一經實行,或一局比賽進行了10分鍾,該場比賽剩餘的各局都必須實行輪換發球法。

3.4.4 間歇

3.4.4.1 除了一方選手提出要求外,比賽應該繼續進行。

3.4.4.1.1 在局與局之間,不超過1分鍾的間息時間;

3.4.4.1.2 每局比賽中,每得6分後,或決勝局交換方位時,有短暫的時間擦汗。

國際乒聯關於發球的新規定 乒乓球競賽規則中的2.6.1,2.6.2 和 2.6.5 條將由以下規則取代: 此修改將於2002年9月1日起執行。

2.6.1 當球停放在選手張開和伸平的手掌內時,才可以進行發球。

2.6.4 從球離開運動員手掌的那一刻到球被擊中,球都應該在球台平面的高度之上和在發球選手的端線之後。

2.6.5
當球被擊中時,發球選手或他的雙打隊友的身體與衣服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在球與網之間的范圍內。此項提議修改的目的是:防止在接發球選手視線以外的隱蔽式發球。
1)在球被拋出到擊中的時間,都必須保持在球台平面高度之上。
2)選手的身體及衣服的任何部分都不可介入,由球網與虛構線形成的三角區內。(虛構線是由:當球被擊中時,球與球網兩端構成的)。

國際乒聯公布經今年四月薩格勒布代表大會通過的發球新規則。在公布新規則的修改條文的同時,對實施新規則的目的和條文作了解釋。與此同時,國際乒聯在網站上用中國乒協製作的錄象VCD、照片以及電腦圖象作了說明。錄象CD中包括孔令輝、王楠、牛劍鋒等的無遮擋發球。在照片顯示無遮擋發球的運動員是朝鮮運動員金雲美、中國運動員孔令輝、日本運動員松下浩二和克羅埃西亞運動員普里莫拉茲的反手發球。中國運動員牛劍鋒的正手和反手的下蹲發球。白俄羅斯薩姆索諾夫的正手高拋發球。電腦圖象表達了發球時身體的任何部分和服裝等都不能進入虛擬的三角形區域的概念。

經國際乒聯代表大會2002年4月5日批准,將於2002年9月1日生效的新發球規則:

2.6 合法發球

2.6.1 發球開始時,球自然地置於不持拍手的手掌上,手掌張開,保持靜止。

2.6.2 發球員須用手將球幾乎垂直地向上拋起,不得使球旋轉,並使球在離開不執拍手的手掌之後上升不少於16厘米,球下降到被擊出前不能碰到任何物體。

2.6.3
當球從拋起的最高點下降時,發球員方可擊球,使球首先觸及本方台區,然後越過或繞過球網裝置,再觸及接發球員的台區。在雙打中,球應先後觸及發球員和接發球員的右半區。

2.6.4 從發球開始,到球被擊出,球要始終在檯面以上和發球員的端線以外;而且不能被發球員或其雙打同伴的身體或衣服的任何部分擋住。

2.6.5 運動員發球時,應讓裁判員或助理裁判員看清他是否按照合法發球的規定發球。

2.6.5.1 如果沒有助理裁判,裁判員對運動員發球合法化有懷疑,在一場比賽中第一次出現時將進行警告,不罰分。

2.6.5.2 在同一場比賽中,如果該運動員或其雙打同伴發球動作的正確性再次受到懷疑,不論是否出於同樣的原因,均判接發球方得1分。

2.6.5.3無論是否第一次或任何時候,只要發球員明顯沒有按照合法發球的規定發球,接發球方將被判得1分,無需警告。

2.6.6 運動員因身體傷病而不能嚴格遵守合法發球的某些規定時,可由裁判員做出決定免於執行。

⑸ 體育賽事游戲規則

親密無間

參賽人數:每隊2人(1男1女,均為02級同學參賽)。

比賽規格 比賽規則:先蒙住男隊員的眼睛,其隊友(女)在後面告訴他怎麼躲避障礙物,男隊員須舀著一瓢水躲避障礙物,到達對面時將水倒入空桶中,在規定的5分鍾里桶里水最多的隊伍勝利。比賽跑道長10米

結對而行

參賽人數:每隊6人(3男3女,每隊至少4名02級同學參賽)。

比賽規則:比賽開始前先將每一隊選手的左腿或右腿綁在一起,形成6人7足。每組各支隊伍並排一起站在起跑線上,裁判發令後,在30米跑道上,最先到達終點的隊獲勝。按比賽時間長短排出前八名,前八名再進行第二輪比賽,依此類推,最終排出前三名。

50米障礙接力賽

參賽人數:每隊6人(3男3女,至少4名02級同學參賽)。

比 賽規則:同一組的各支隊伍同時比賽,比賽開始前每隊各出一人手持接力棒站在起跑線上,裁判發令後開始計時。途中運動員需跳過凳子、鑽過繩子、繞氣球跑一 圈,到達場地另一端時咬住桌上的半個蘋果再返回(不能用手把蘋果放在嘴裡),下一個人用嘴把蘋果接住繼續跑向另一端,把嘴裡的蘋果放下,用嘴咬住另外半個 蘋果。如此最先到達終點的為獲勝者

⑹ 幼兒園大班體育游戲教案

幼兒園大班體育活動:紅燈、綠燈、馬上開燈 游戲目標: 1.鍛煉幼兒跑步的速度,培養幼兒的反應能力。訓練幼兒的反應力和走跑跳的能力。 2. 強化幼兒的交通規則意識,紅燈停路燈行。 游戲材料: 紅綠燈牌各一個,平地上畫兩條相距適宜的平行線,分別為起點線和終點線。 游戲規則: 綠燈牌兒,眾幼兒朝著終點走跑...或…… 游戲目標: 1.鍛煉幼兒跑步的速度,培養幼兒的反應能力。訓練幼兒的反應力和走跑跳的能力。 2. 強化幼兒的交通規則意識,紅燈停路燈行。 游戲材料: 紅綠燈牌各一個,平地上畫兩條相距適宜的平行線,分別為起點線和終點線。 游戲規則: 綠燈牌兒,眾幼兒朝著終點走跑或跳。若舉的是紅燈牌兒,眾幼兒則必須立刻如木頭人 一般靜止站立。 游戲玩法: 1.一幼兒站在場地的終點線後面朝眾幼兒做開燈者,開燈者兩手分別拿著紅綠燈牌兒,眾幼兒站在起點線端。 2.游戲開始,開燈者說紅燈綠燈馬上開燈"時任意舉一燈牌,若舉的是綠燈牌兒,眾幼兒朝著終點走跑或跳。若舉的是紅燈牌兒,眾幼兒則必須立刻如木頭人一般靜止站立,在此期間如果有人控制不住而動了,將被請出。 3.開燈者反復說紅燈綠燈馬上開燈並換舉燈牌,最先到達終點的幼兒為勝者,並由勝者當開燈者,游戲又重新開始。 游戲注意事項: 1. 如果舉的是紅燈牌兒,眾幼兒則必須立刻如木頭人一般靜止站立,在此期間如果有人控制不住而動了,將被請出。 2.幼兒做好由易到難先走,後跑跳。舉燈牌的幼兒有規則的變化到不規則的變化。

⑺ 幼兒園體育游戲玩法

★游戲1:蹲蹲孵小雞★

游戲玩法:

參加者站成一個圓圈,兩手握拳伸向前方,一個幼兒自左往右挨著每一個幼兒一邊指點,一邊說:「蹲蹲孵小雞,捉不牢就要飛」。「飛」字落在哪個幼兒身上,哪個幼兒就做抓小雞的人,其餘幼兒做小雞,在規定場地內自由的飛、跑。這時抓雞的人就可以去抓。

游戲規則:

當小雞蹲下時,就不能抓了。抓到二、三隻後,計算一下被抓的人數(小雞數),游戲可重新開始。

★游戲2:貼燒餅★

游戲目標:

1、培養幼兒的追逐能力;

2、培養幼兒的游戲興趣。

游戲玩法:

幼兒扮演燒餅圍成一個圓圈。一人做貼燒餅的人,一人去追貼燒餅的人。

游戲規則:

貼燒餅的人在被追的時候可以貼在圈上的任何燒餅,被貼的燒餅必須馬上逃跑,如果被抓到則交換角色繼續游戲。此游戲可以做多層的燒餅進行。

注意事項:

注意在追逐中的安全問題。

★游戲3:炒豆豆★

游戲目的:

培養幼兒相互間的合作能力。

游戲玩法:

兩人相對而立,手牽手,邊念兒歌,邊有節奏地向左右協調擺手。兒歌念到最後一句時,兩人舉起一側的手臂來共同鑽過翻轉身體180度,還原姿勢。游戲反復進行。

兒歌:

炒、炒、炒豆豆,炒好了豆豆翻跟頭。

游戲規則:

當兒歌念完時,才能翻跟頭

★游戲4:結冰★

游戲目的:

1、練習追逐跑,培養幼兒動作的敏捷性;

2、讓幼兒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游戲玩法:

幼兒分散在場地上,自由做走、跑、跳及其他動作練習,並聽老師數1-10,當數到10的時候老師說:「結冰」。全體幼兒就不動了。(可以兩人或三人擁抱)老師說「冰化了!」幼兒散開繼續自由做動作,如此重復游戲。

游戲規則:

結冰的時候要求幼兒抱在一起不亂動,不可以隨意自由走動,

游戲建議:

根據游戲人數的多少選擇場地,避免發生碰撞。

★游戲5:木頭人★

游戲目的:

1、訓練幼兒的靈敏性和平衡能力;

2、體驗集體游戲的樂趣。

游戲玩法:

幼兒圍在一起,請出一「領導」人站於中間。游戲開始,幼兒邊拍手邊念兒歌邊自由走動,念到最後一個字時,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先動者為失敗者。為提高幼兒興趣,「領導」人可在念完最後一個字時做一個動作,如:「平衡」狀、「小猴」狀等。其餘幼兒迅速學祥並靜止,學錯動作或走動者為失敗者。

★游戲6:紅格子、綠格子★

游戲准備:

塑料方塊墊紅、綠、藍各若干。

游戲玩法:

1、方塊墊間隔並插好。

2、幼兒聽口令從原地跳入指定的格子,如口令—紅格子,則跳入紅格子;如口令—綠格子,就從原地跳入綠格子。

3、兩名幼兒輪流跳或喊口令,不按口令跳者為輸。

游戲提示:

幫助幼兒認識顏色,培養雙腳並跳能力。

★游戲7:跳房子★

游戲目的:

鍛煉腿部肌肉及跳躍能力。

游戲准備:

地上畫一些格子和一串珠子兒。

游戲玩法:

按格子里的數字順序跳格子,珠子落在線上和線外就罰出場。

★游戲8:「孵小雞」★

游戲玩法:

游戲者中選一人當「雞媽媽」坐在凳子上,凳子下放幾個「蛋」(可放石頭代替),表示「雞媽媽」正在「孵蛋」。其餘游戲者做「耗子」,「耗子「在」雞媽媽「身邊鑽來鑽去,伺機取「蛋」。「雞媽媽」可以自由轉動保護身體下面的「雞蛋」,但不能離開凳子。「耗子」伸手取「蛋」時,「雞媽媽」要迅速拍「耗子」的手臂,被拍到的就不許在取「蛋」。游戲可玩到「雞蛋」取完為止。

★游戲9:躲球★

游戲規則:

把皮球高高地拋上高空後讓球自由下落,當皮球在地上蹦3下後,大家互相推,以讓球碰到別人。連續3次被球碰到的人,就要接受另外規定的處罰。

游戲玩法:

向上拋球的人,隨便喊一個游戲者的名字,其他人立刻從被喊名字的人身邊逃走。被喊名字的人接到球後,馬上向大家喊「停」,讓大家停止跑動。然後數「一、二、三」,向一個人跑3步後向他拋球,盡力讓球碰到他。被球碰到的人拾球後再拋球,使游戲重新開始。如未碰到此人,則有拋球者再撿球,然後再拋球,游戲重新開始。

★游戲10:拔草★

游戲玩法:

教師把「雜草」(綠、藍、紫縐紙的小花)撒在較大面積的地上。幼兒每人拿一隻小盒子,四散地「拔草」(撿縐紙花並放到小盒子里)。教師提醒幼兒找人空的地方「拔草」,不要擁擠在一起,防止相互碰撞。地上的「草」拔完了,游戲再重新開始。

教師邊走邊撒出紅、綠、藍、紫的小紙花於場地上,告訴幼兒紅花是莊稼,要保護它,不能拔掉。其他顏色的小花是「雜草」。幼兒四散走或跑後蹲下「拔草」。地上「雜草」拔完後,每個幼兒數一數一共拔了多少棵「雜草」,並說說「草」的顏色。

⑻ 體育游戲的玩法

幼兒體育游戲是幼兒園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適宜幼兒的體育游戲,不僅可以增強幼兒體質,還有助於幼兒自我意識的建立,培養幼兒的身體形態和表現美的能力,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因此,小編特意為幼師們整理了有關「小班體育游戲」的一些玩法,以增強體育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讓幼兒全身心的投入到幼兒園體育游戲活動中。

游戲1:蹲蹲孵小雞

游戲玩法:參加者站成一個圓圈,兩手握拳伸向前方,一個幼兒自左往右挨著每一個幼兒一邊指點,一邊說:「蹲蹲孵小雞,捉不牢就要飛」。「飛」字落在哪個幼兒身上,哪個幼兒就做抓小雞的人,其餘幼兒做小雞,在規定場地內自由的飛、跑。這時抓雞的人就可以去抓。

游戲規則:當小雞蹲下時,就不能抓了。抓到二、三隻後,計算一下被抓的人數(小雞數),游戲可重新開始。

游戲2:貼燒餅

游戲目標:1、培養幼兒的追逐能力;2、培養幼兒的游戲興趣。
游戲玩法:幼兒扮演燒餅圍成一個圓圈。一人做貼燒餅的人,一人去追貼燒餅的人。

游戲規則:貼燒餅的人在被追的時候可以貼在圈上的任何燒餅,被貼的燒餅必須馬上逃跑,如果被抓到則交換角色繼續游戲。此游戲可以做多層的燒餅進行。

注意事項:注意在追逐中的安全問題。

游戲3:炒豆豆

游戲目的:培養幼兒相互間的合作能力。

游戲玩法:兩人相對而立,手牽手,邊念兒歌,邊有節奏地向左右協調擺手。兒歌念到最後一句時,兩人舉起一側的手臂來共同鑽過翻轉身體180度,還原姿勢。游戲反復進行。

兒歌:炒、炒、炒豆豆,炒好了豆豆翻跟頭。
游戲規則:當兒歌念完時,才能翻跟頭

游戲4:結冰

游戲目的:1、練習追逐跑,培養幼兒動作的敏捷性;2、讓幼兒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游戲玩法:幼兒分散在場地上,自由做走、跑、跳及其他動作練習,並聽老師數1-10,當數到10的時候老師說:「結冰」。全體幼兒就不動了。(可以兩人或三人擁抱)老師說「冰化了!」幼兒散開繼續自由做動作,如此重復游戲。

游戲規則:結冰的時候要求幼兒抱在一起不亂動,不可以隨意自由走動,
游戲建議:根據游戲人數的多少選擇場地,避免發生碰撞。

游戲5:木頭人

游戲目的:1、訓練幼兒的靈敏性和平衡能力;2、體驗集體游戲的樂趣。

游戲玩法:幼兒圍在一起,請出一「領導」人站於中間。游戲開始,幼兒邊拍手邊念兒歌邊自由走動,念到最後一個字時,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先動者為失敗者。為提高幼兒興趣,「領導」人可在念完最後一個字時做一個動作,如:「平衡」狀、「小猴」狀等。其餘幼兒迅速學祥並靜止,學錯動作或走動者為失敗者。

游戲6:紅格子、綠格子

游戲准備:塑料方塊墊紅、綠、藍各若干。

游戲玩法:1 .方塊墊間隔並插好。2 .幼兒聽口令從原地跳入指定的格子,如口令—紅格子,則跳入紅格子;如口令—綠格子,就從原地跳入綠格子。3 .兩名幼兒輪流跳或喊口令,不按口令跳者為輸。

游戲提示:幫助幼兒認識顏色,培養雙腳並跳能力。

⑼ 體育游戲活動有哪些

夾包跑
活動目標:1、教會幼兒夾包跳的動作,培養幼兒的彈跳力和動作的協調性。
2、培養幼兒與同伴間的相互合作能力。
3、發展創造性。
活動准備:
沙袋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
(1)隊列練習。隊形變化:走圈、開花、六個小圓、切斷分隊。
(2)准備操,聽信號做相**作。如:口令向前走,幼兒向後走;口令向左走,幼兒向右走、高人走、矮人走等。
2、基本部分。
(1)幼兒依次取沙袋在場地自由分散進行一物多玩活動,例如:自拋接沙袋,互拋接沙袋,頭頂沙袋,手托沙袋走,腳背托沙袋走,投運等。老師巡迴觀察指導,對玩法新穎有趣的及時給予肯定,並向其他幼兒推廣。
(2)學習夾包跳。集合幼兒,讓幼兒站成大圓圈。老師交代活動名稱,進行示範講解:兩腳前部夾緊沙袋,跳起用力拋出。幼兒練習。老師巡迴輔導,讓動作完成好的幼兒做示範。鼓勵幼兒間展開比賽,看誰的沙包投得遠。
(3)集體夾包跳比賽。讓幼兒站立於斜線上,交代比賽規則:聽信號,每隊第一名幼兒開始連續夾包跳行進至前方,拿起沙包快跑回來,交給下一位同伴,哪隊先跳完為勝。
3、結束部分。
教後感:此活動還可以在戶外活動中鼓勵幼兒自創玩沙包的多種方法。以達到培養幼兒與同伴間的相互合作能力。

⑽ 幼兒園的體育游戲有哪些及其規則和規則在游戲中的作用

智力游戲是幼兒以完成一定的智力活動任務為目的的一種規則游戲。它可以豐富幼兒知識、發展幼兒的感、知覺和語言計算的功能。在幼兒園中常玩的智力游戲有:猜謎語、拼幾何圖形、搭火柴棒、接龍、聽聲音、摸奇妙的口袋、以及各種棋類游戲。這類游戲可以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動腦筋的習慣,鞏固學到的知識。 (二)表演游戲。 表演游戲是幼兒用動作、表情、語調和服飾把自己所熟悉和理解的文藝作品中的角色,創造性地進行表演的一種游戲。如故事表演《小熊請客》,表演歌曲《春天再哪裡》等。幼兒不僅可以自己扮演,也可以借用木偶、玩具等來表演。 (三)角色游戲。 角色游戲是幼兒自己確定主題,編造情節,扮演角色,自己布置游戲環境,自己選擇材料,製作玩具用品,自己設計情節,想像適當的語言、動作來進行的一種游戲。孩子已能開始注意到角色的不同身份、職業特點、語言舉止。幼兒在游戲時,教師應通過觀察和扮演角色參加游戲,了解幼兒印象最深刻,體驗最強烈的人、事、物,並加以正確的引導。 (四)結構游戲。 結構游戲是幼兒利用各種不同的結構玩具和結構材料進行建築造型以反映周圍生活的一種游戲。結構材料包括:積木、積塑、積竹、插片拼圖、金屬結構材料、油泥、砂、水、各種紙盒、易拉罐、紙板材料等 (五)體育游戲。 體育游戲是幼兒以完成一定的體育任務,增強體質為目的,如球類、繩類、環類、牛皮筋、童車、滑板等。體育游戲的內容非常廣泛,形式活潑有趣,符合幼兒愛好活動的需要,能培養幼兒勇敢、堅毅、守紀律等優良品質。 幼兒園的游戲是多種多樣的。以上介紹的只是常見的游戲。幼兒教師還可以根據需要開展娛樂游戲,民間游戲。如釣魚、吹泡泡、金鎖銀鎖、炒豆等。還可以根據主題開展音樂游戲,通過唱歌、跳舞、打擊樂等游戲方式,使幼兒受到藝術教育。總之,幼兒園中要開展多樣的游戲,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就幼兒園的情況而言,我覺得設計主題教育活動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生活化原則。 我們常說生活是源泉,生活更是幼兒教育的源泉,生活是幼兒所熟悉的,生活化的活動更易被幼兒接受與理解。 二、適宜發展性原則。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去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主題活動的設計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發展區的發展 三、活動性原則。 幼兒是愛動的愛表現的,所以在活動設計時,應盡量給幼兒提供這個機會,才能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盡可能地提供學習的材料與機會,創設一個富有教育性的環境,使幼兒能夠通過直接感官與活動獲得經驗,得到發展。 四、整合性原則。 課程是一個整合的系統工程。每一個教育活動的設計我們也應堅持整合性的原則。幼兒認識世界是整體的。幼兒的發展也是認知的、情感的、道德的、個性的全面發展。活動的目標與內容的選定也應考慮到幼兒的全面發展。一個系統的、全面的、多層次的活動才能促進幼兒更好的發展。 五、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動力。對幼兒來說興趣更是吸鐵石。幼兒的有意注意相當短暫,主要以無意注意為主。只有被幼兒感興趣的東西,才能夠真正讓幼兒投入進來,從而發揮最大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使幼兒的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從而保障整個活動順利進行下來。趣味性應包括內容、方式、教學具以及老師的語調等的富有趣味。 六、開放性原則。 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生活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內容。幼兒的教育活動應是開放的,隨時可以進行。不如一日活動中的入園、早操、盥洗如廁、進餐、游戲等等都可以進行主題活動的延伸活動。

熱點內容
絕地求生未來之役比賽為什麼進不去 發布:2023-08-31 22:07:08 瀏覽:1560
dota2位置什麼意思 發布:2023-08-31 22:00:04 瀏覽:992
lol電競是什麼樣子 發布:2023-08-31 21:58:40 瀏覽:1464
絕地求生八倍鏡的那個圓圈怎麼弄 發布:2023-08-31 21:58:31 瀏覽:1558
lol龍龜一個多少金幣 發布:2023-08-31 21:55:07 瀏覽:903
王者如何改游戲內名稱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194
游戲主播打廣告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901
絕地求生如何免費拿到ss7賽季手冊 發布:2023-08-31 21:52:13 瀏覽:1082
pgg是哪個國家的戰隊lol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962
一個人的時候才發現游戲很沒意思 發布:2023-08-31 21:49:24 瀏覽: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