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縫干涉實驗電腦游戲
1. 雙縫實驗到底是什麼意思,誰能簡單的給我闡述一下
雙縫實驗是一種演示光子或電子等等微觀物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實驗。也是一種「雙路徑實驗」。在這種廣義的實驗里,微觀物體可以同時通過兩條路徑或通過其中任意一條路徑,從初始點抵達最終點。這兩條路徑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觀物體物理行為的量子態發生相移,因此產生干涉現象。
1961年,蒂賓根大學的克勞斯·約恩松(Claus Jönsson)創先地用雙縫實驗來檢試電子的物理行為,他發現電子也會發生干涉現象。1974年,皮爾·梅利(Pier Merli) ,在米蘭大學的物理實驗室里,成功的將電子一粒一粒的發射出來。
在探測屏上,他也明確地觀察到干涉現象。2002年9月,約恩松的雙縫實驗,被《Physics World》雜志的讀者,選為最美麗的物理實驗。
(1)雙縫干涉實驗電腦游戲擴展閱讀:
在雙縫實驗里,不論是電子、中子或是任何其它量子尺寸的粒子,粒子抵達探測屏的位置的概率分布具有高度的決定性。量子力學可以精確地預測粒子抵達探測屏任意位置的概率密度,可是,量子力學無法預測,在什麼時刻,在探測屏的什麼位置,會有一個粒子抵達。
這無可爭議的結果,是經過多次重復地實驗而得到的。這結果給予了科學家極大的困惑,因為無法預測粒子的抵達位置,這意味著沒有任何緣由而發生的粒子的抵達事件。很多物理學者非常不願意接受的這種事實。
盡管量子力學可以正確地預測實驗結果,量子力學不能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類現象,為什麼粒子似乎可以同時通過兩條狹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認為,從這里可以推論量子力學並不完備,一個完備的理論必須對這些難題給出滿意解釋。
尼爾斯·玻爾反駁,這正好顯示出量子力學的優點,量子力學不會用不恰當的經典概念來解釋這種量子現象,如果必要,量子力學可以尋找與應用新的概念來解釋這些難題。
2. 雙縫干涉實驗恐怖在哪
雙縫干涉實驗恐怖在雙縫實驗的結果完全超出了人們平時的認知。
微小粒子能發光波,那麼就會相互影響,在宏觀看微觀,他即是粒子也是波,我們不去觀察他,波帶粒子形成干涉,去觀察他必然會有鏡面反射抵消波,最後就只剩下粒子現象。那為什麼當我們觀測到某個人的時候,這個人就變得真實了,而當我們不再觀測這個人,那麼他(她)是不是又回到了波函數的形式呢。
雙縫實驗的結果完全超出了人們平時的認知。雙縫實驗的結果使人們或多或少的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如果我們沒有觀測的時候,那些除了我們自己可以觀測到的人和事以外,其他的很多人和事會不會都是以波函數形式存在。
雙縫干涉實驗的靈異之處
當有人開始看一個物體的時候,這個物體就開始發出具有粒子特性的光,因此我們就看見了。當沒有人觀察的時候,這個物體就變成了波。通俗點來說,網路游戲在玩家們看來一直都是在不停的運行,無論我看還是不看,游戲都在那裡。其實,根本就不是那樣,我不看的時候,那邊的游戲就停止了。
3. 跪求雙縫干涉和光電效應實驗flash
雙縫干涉的:http://www.wsbe.com/kejian/date1/ganshe.swf
光電效應的:http://www.wsbe.com/kejian/jia/flash/guangxiao.swf
4. 什麼是雙縫干涉試驗為什麼會有人說它可怕
十七世紀,科學不發達,光是粒子還是波,一直沒有一個定論,在一個實驗後,人們認識到了光的屬性,而這個實驗就是雙縫干涉實驗,利用機器向兩個縫隙發射一道光,光子穿過縫隙後,投射到雙縫後的屏幕上,會出現兩道豎向光紋,接下來,利用機器將電子朝著兩個縫隙點發射出去,而屏幕上出現了多條豎向條紋,科學家認為這是粒子相互干涉造成的,單個粒子通過雙縫後並互相干涉,再次組成粒子落到屏幕上,形成多條干涉條紋。
是能通過現在改變過去。舉個例子吧,真人真事,學生時期,很容易丟三落四,經常到了學校,才發現書本或作業沒帶。但這種情況出現的很混沌,有時候會忘,有時候沒忘,其結果只有在我打開書包的那一瞬間確定。後來,我掌握了一個訣竅,就是用盡所有的意念,將結果導向沒有忘帶書本的結果上,然後再打開書包,就果真沒有忘帶,屢試不爽。有沒有忘帶,是過去已經發生了,但卻能通過現在的強大的意念,改變過去已經形成的結果。雖然有些唯心主義,但卻是真實發生的。
5. 雙縫干涉實驗為何會有人感覺很恐怖到底怎麼了
用一個光子做雙縫實驗時,當觀察一個光子的路徑時雙縫干涉消失,不觀察時雙縫干涉出現很好理解!因為當你能觀察一個光子的路徑時,說明你觀察的時間很短,速度很慢,就像利用高速攝像機拍攝然後慢放,你能清晰的記錄下光子行進路線和到達的點,你只能看到光子的粒子特性!當你取消光子路徑觀察時,光子並沒有出現任何改變,還是按原來的方式在前進!觀察的干涉現象只是光子在一段時間內累計的結果!這就像電視本來是由一幅一幅畫面組成的,當我們放慢仔細觀察時就是一幅一幅畫,不觀察時就變成連續的故事一樣!
觀測的過程就是一個吸收能量的過程,要想觀測到物體或電子,必須要有光或能量進入人眼或觀測設備,能量的損失對微觀世界的電子是不是有影響?觀測過的電子轟擊在顯示屏上的能量和沒經過觀測的電子轟擊在顯示屏上的能量是否一樣?可以把這個實驗再增加點,在雙縫後面每個縫再增加一個雙縫,第一個雙縫前觀測,第二道雙縫前不觀測,如果是波粒二象性,因為第二道雙縫沒有觀測,應該在顯示屏還會出現干涉條紋!如果是因為觀測導致電子能量降低由波性變成了粒性,顯示屏上就不會出現干涉條紋!
6. 為什麼當年雙縫干涉延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其實這個現象很好解釋,既然量子如此神奇,那麼,只要是有人觀察,它就會感覺到,不使用高速粒子探測儀,人眼也是在觀察,它什麼不受影響?難道它能區別人眼與儀器?唯一的解釋就高速粒子探測儀影響了觀測結果。而不是量子先知先覺。
請注意,光的雙縫干涉實驗和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是不同的。至今為止,沒有任何實驗證明光是粒子!!! 電子波長非常小,實驗設備只有一毫米的尺度,請注意,這么小的尺度里再去裝檢測設備,是非常困難的。結果觀測設備遮擋住了一個狹縫,破壞了干涉。人類比想像中愚蠢,實驗的屏幕就是一種觀測方式!
每次說到單個光子做雙縫干涉實驗那段,有些不明白。如果同時有兩個觀測者,a不觀測粒子通過的路徑,b做路徑觀測,那麼,會發生什麼情況?觀測路徑的a會看不見衍射條紋,不觀測路徑的b觀測到了衍射條紋嗎?還是兩個人都觀測不到衍射條紋了呢?就是實驗最後的結果取決於,有沒有被觀察記錄,如果被觀察是一種結果,如果沒有觀察就是另一種結果。就好比學生時代,班主任在是一個樣子,班主任不在又是另一個樣子。但是「光」這種東西我們認為只是一種物質,為什麼會在同一實驗中有兩種結果?
7. 雙縫實驗為什麼恐怖
之所以說其恐怖,是雙縫干涉實驗,這個實驗當觀察者出現的後,光線粒子的干涉會消失,然後變成兩個條紋。好像這些光線粒子不喜歡別人的關注一樣,看到就出現,不看到就不出現,這不得不讓人湧起恐怖的懷疑。
雙縫實驗,著名光學實驗,在1807年,托馬斯·楊總結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學講義》,裡面綜合整理了他在光學方面的工作,並在裡面第一次描述了雙縫實驗:把一支蠟燭放在一張開了一個小孔的紙前面,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點光源(從一個點發出的光源)。現在在紙後面再放一張紙,不同的是第二張紙上開了兩道平行的狹縫。從小孔中射出的光穿過兩道狹縫投到屏幕上,就會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條紋,這就是現在眾人皆知的雙縫干涉條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