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宜州體育趣味游戲
① 宜州的習俗.習俗又有什麼特定的意義
宜州古為「西甌」、「駱越」地,生活著地方土著族群壯民族,創造並享受著壯民族習俗文化。唐宋以來,地方置州設府,大量的漢民族人口及中原文化的遷入,宜州成為桂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尤其宋明清時期,便利的水陸交通促進了地方商貿經濟的繁榮,各地商賈雲集慶遠、懷遠、三岔三大商埠,一些游商、手藝工匠亦駐足德勝、龍頭、北牙、北山、洛西等集市圩鎮,縣外各地、各民族節慶習俗亦隨流寓宜域者涌流入宜州,融匯於宜州,形成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宜州地方節慶習俗及其民俗活動。新中國建立之後,社會變革,移風易俗,社風民俗日趨文明,域外習俗泊入宜州,地方節慶習俗內容更加多元,活動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一、年節習俗
宜州地方年節習俗,壯、漢及其他少數族多以農季習慣節日為慶,如正月十五、二月社、三月清明(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重陽、十月朝(客家節)、十一月冬至、十二月三十晚(除夕)。雖每月一節,但卻分輕重,民族有別。壯族重除夕、正月十五、三月三、清明、七月七、八月十五;漢族重除夕、元宵、清明、七月十四、八月十五、重陽、冬至。生活在龍頭鄉的水族有其水族年端節,北牙、福龍瑤族鄉有其瑤王節。其中除夕至正月十五為宜州地方的過年。
過年除夕 俗稱年三十晚。這天,各家各戶將必須完成的家事做完,俗說「三十晚要做三十件事」,然後,張貼對聯、門神,有些家庭在大堂屋(廳)貼詩詞條幅、人物或山水圖畫(年畫);下午,設香案、擺三牲果品祭祀祖先;諸事畢,家人到齊,開始菜餚豐盛的晚餐,為團圓飯;晚餐後開始「守歲」,待凌晨雄雞打鳴,千家萬戶鳴放鞭炮迎春接福。
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過年休閑、相互拜年、走親訪友、約伴到歌圩唱山歌的時間。正月初一,各家早晨吃水圓(湯圓);是日禁忌不吉利話語,不準掃地,忌掃財出門,不動刀具,忌引刑獄之災,不倒殘茶廢水,忌倒掉食祿;人們服飾講究,小孩必穿新衣服、頭戴新帽、腳穿新鞋;自家小孩(兒、孫)給老人拜年,老人給兒、孫利市紅包。年初二,出嫁了的女兒帶姑爺、外甥回家拜年,女兒姑爺回家拜年要「打包」(包鮮豬肉或臘肉、豆腐圓),有叔伯、堂兄弟的也要送一份「打包」,家族中兄弟開始輪流請本族兄弟、姑爺吃飯(每家一餐),各家大人分別給其他家的小孩發利市紅包錢。初二開始,縣城街道有龍獅拜年,城鄉居民可以走親訪友、趕歌圩唱山歌。
正月十五鬧元宵。慶遠、懷遠、三岔幾大商埠街上白天有舞龍、舞獅、台閣、頂馬、牌燈等遊街慶節,晚上有獅子搶青活動。慶遠城鬧元宵有「東門的獅子南街的炮,北門的牌燈西門的龍」之美談,即城東(今文昌社區)舞的廣東獅子(俗稱南獅,兩人表演)技藝高超,而南大街多為富紳巨賈府第,龍、獅子隊拜年時燃放煙花炮竹持續時長久且炮竹又特別厲害,居住北門街的居民善於製作牌燈,牌燈表演精彩異常,西街人善舞長龍,雙龍戲珠,瑞氣氤氳,盡顯吉祥。千年商埠古鎮懷遠,其鬧元宵習俗又甚慶遠。舞龍習俗為舞海龍,龍身一般9節(9米),最長21節(21米),長龍出遊前先到三角嘴大碼頭(龍江與中州河交匯處碼頭)「開光」(把蒙罩龍睛的紅綢布揭開),龍出遊時,有紙扎的青魚、鯉魚、鱖魚及蝦、蟹、螺絲等水族兵將陪同,鑼鼓喧天;懷遠舞獅子亦是廣東大獅,由兩人舞動表演,獅隊出遊時,鼓樂齊鳴,有武術隊和拳師相隨,紙殼面具的「猴子」和笑口常開的「羅漢」亦伴隨左右;台閣、頂馬、打錢牌更是懷遠元宵活動奇葩,台閣是用男女兒童裝扮戲劇人物分別坐在裝飾華麗、布置鮮艷紙花鳥蟲的敞門轎子上,由4人抬或8人抬,頂馬是裝扮戲劇人物的兒童騎在靚馬上,台閣頂馬出遊都有鑼鼓及吹奏陪同,打錢牌是用竹竿中間串銅錢吊排須,以竹竿分別拍打虎口、手腕、手臂、肩、背處時銅錢撞擊作響,步伐分走、跳、跑,由哨子統一指揮動作,響聲一致。龍頭、清潭、洛西等鄉間亦有舞龍、舞大獅、小獅(俗稱貓獅)慶節,而洛西鎮的嶺腳、九龍、村尾、橋頭等村屯的客家人,正月十五晚舞草把龍游村串戶拜年祈福活動尤其精彩。
1958年「大躍進」至「文化大革命」期間,春節的舞龍、舞獅拜年、台閣頂馬出遊、「恭喜發財」的吉語以及群眾唱山歌,都被當作「四舊」和「資產階級」給予抵制和批判,直至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才得以逐漸恢復。
祭社 農歷二月春社,八月秋社,是宜州城鄉民間傳統節日。解放前,縣城各街道及鄉間自然村屯都立有各自的社王,社王以石為之,石上刻書「某某村社王之位」,置於村邊或村頭社壇內,享受春秋社日和平時村人的祭祀。社王是保佑該村(街)平安之神,有仲裁是非的權威,故有「社王不開口,老虎不敢進村」之說,亦有農田遭受旱澇蟲病等災害時,村民拜祭祈求禳災保收成。又如村街鄰里間有是非過節,也到社王面前賭咒發誓以證清白。春秋祭社,更多的含義是春求是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秋感恩社王保佑賜福,歲歲平安。春秋祭社活動由「社頭」組織操辦,即召集全村(街)各戶(按戶或人頭)籌款購置三牲祭品,殺豬或殺牛祭社,然後全村老少或每戶一人到社壇「吃社」(聚餐),「吃社」外還將豬肉均分每戶一份「社肉」。 祭社日,凡外村來者,都被邀請「吃社」,共慶社日。祭社活動在「文革」時期被禁止,改革開放後許多村屯漸次恢復,其主要意義在聚集感情,慶祝豐收,而城鎮此習不再。
清明 清明是追思祖德、緬懷先人,教導後輩、弘揚家風的家族傳統教育節日。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是掃墓,掃墓之意義在於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感念祖先恩德。宜州地方清明節期間,壯、漢及其他少數民族群眾都擇日上墳掃墓,清理雜草、整墳添土後,燃香火點蠟燭,擺上豬肉、雞、酒、飯食、果品,祭拜已故親人,供祭完畢,燒紙錢,放鞭炮,這個過程叫做清明。
做清明,漢族多以家族(曾祖或祖父輩以下)形式集體上墳,上墳回來後各家再祭拜自家香火牌位,然後或聚餐、或分戶自餐不同。壯族上墳掃墓多以獨戶為主,也有做眾清明習俗,即同族各戶湊分出錢或各戶輪流做東負責清明活動費用。壯族做清明掃墓時,有在祭拜最後一個墳墓時,與親友在墓前野餐的習俗,即用小刀切一些豬肉送酒,以糯米飯、艾饃為餐食而已。做眾清明的壯族人家,掃墓回來全族人聚餐慶祝。
三月三 宜州是壯、漢等多民族共同聚居地,但因民族傳統習俗的不同,在「三月三」這共同的傳統節日里,其紀念形式和民俗活動也有區別。
漢族群眾的「三月三」節日活動主要有祭祀,紀念伏羲、女媧交合創造人類始祖,通過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保佑童孩健康成長。客家人祭祀活動叫「拜床頭婆」。祭祀活動通常由家庭主婦擔當,在香火堂祭祀後,再將供品端到已婚夫婦床前祭祀,祭祀供品是五色糯米飯、染紅色的煮熟雞蛋以及香紙蠟燭。如今,漢族群眾對「三月三」節慶意識已經淡化,只有一些人家還保留吃五色糯米飯和給小孩吃紅蛋的習俗。
壯族群眾「三月三」節日的主要活動是趕歌圩、辦歌會,青年男女對歌、談情說愛,但是,這一天還必須蒸五色糯米飯、煮紅雞蛋、祭祀祖先。
宜州唱山歌、趕歌圩至早可追溯到唐代,清代乾隆間慶遠知府商盤亦在其《宜陽行春詞》中贊嘆壯族歌圩「蠻村兒女連群出,不打鞦韆但唱歌」。上世紀六十年代曾經有一文化人說過:「三月初三到宜山,到處都有對歌場」,可見宜州壯鄉山歌之盛。歌圩多見於北部地區的流河、祥貝、安馬等鄉村。歌圩的主角是壯族青年男女,他們去對山歌、會舊朋、覓新友、談情說愛,物色自己心儀之人,播下愛情的種子。這就是青年男女趕歌圩、對山歌的最終目的。
宜州北部的流河、祥貝、安馬等一帶鄉村,屬於山區地域,幾乎是清一色的壯族壯語,這里所唱的山歌是純凈的壯歌,唱山歌叫「顧歡」。在歌圩「顧歡」的內容是即時、即景、即情,隨編隨唱,中部、東部、西南部的慶遠、洛西、洛東、矮山、拉利等地,即使是壯族,也都是用宜州地方桂柳方言唱山歌,為漢語山歌了。
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三月三」歌圩確定為壯族全民性節日,宜州充分利用「三月三」壯族全民性節日舉辦各種山歌會(賽)事,廣泛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並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今天,宜州民間自發形成的「三月三」歌圩仍然表現出極其強烈的壯族「情人節」這一民俗特點。
四月八 是宜州農村壯、漢族群眾為牛慶生的節日,俗稱敬牛節或脫軛節,《慶遠府志》有「四月八日,鄉村有染五色飯以枇杷葉裹而飼牛」之載。當日,壯漢族農民不役牛、不騎牛、不打牛,清理牛欄,把牛牽到河溪洗擦牛身,然後牽到草坪與眾多牛聚會,稱「牛交歡」。臨晚牽牛回家,壯族人家在門前舉行敬牛儀式:長者包一包五色糯米飯,插三柱香,家人按照輩份依序繞牛走一周,口吟敬牛歌「牛呀牛,拖犁拉耙你當頭,一年到頭多靠你,玉米滿庫谷滿樓」,然後用五色糯米飯喂牛,每人摸一次牛,牽牛進欄後,全家共進晚餐。時至今日,鄉里街坊常有戲稱一些人「你的生日是四月八」,暗諷此人如牛愚鈍或倔犟。清代至民國間,每年四月八縣城有抬三界老爺菩薩出遊的習俗,意在祈求保佑地方平安。如今,農業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農村養牛已經很少,四月八為牛慶生已經不再,只是人們需要享受「五色糯米飯」美食而已。
端午節 宜州地方俗稱五月初五。節日內容主要有避邪、包粽子、賽龍舟。
避邪。節前,各戶到集市購買菖蒲、艾葉、蒼術、雄黃等避邪用中草葯。初五日,民宅大門插上菖蒲、艾葉,小孩胸前掛避邪香包,在家中燃蒼術、灑雄黃酒,用大楓葉、攀牆風、柚子葉煮水洗澡。祭祀祖先後,全家共進晚餐,進餐時人人喝點雄黃酒避邪。
去蠱。 宜州鄉村人家有五月初五吃葯王饃去蠱之俗。《慶遠府志·風俗》載:「蠱毒,惟壯婦畜之。相傳以五月五日往山澗中,用新布衣及首飾銀簪等物鋪地,盛盆水於其旁,婦女裸體歌舞以降葯王,俟虺蜴毒蟲來浴盆內,…,成蠱」,畜蠱婦俗稱「葯婆」。凡被「葯婆」放蠱者,「或數日,或經年,心腹絞痛而死」。宜州民間漢族人家在五月五日(端午節)用葯王(一種草葯)搗碎拌糯米做成葯饃吃,德勝民間壯族人家煎制的葯饃用艾葉、狗屁藤、鯉魚尾等中草葯做成,習俗認為吃葯饃可以避免中蠱,尤其是客家人最為相信,此俗流傳至今。
包粽子。 五月初三、初四,人們開始包粽子。粽子原料是糯米,粽子餡有五花肉、排骨、板栗、綠豆、花生、芝麻等;依形狀、大小,有三角粽、大粽、枕頭粽;按口味分熱粽、涼粽。壯族喜歡包大粽、枕頭粽,大粽每個用糯米1~2斤,餡是五花肉條、板栗,用冬葉或竹葉包裹扎緊,裝鍋煮燉個把小時,枕頭粽每個用糯米5~6斤,餡同大粽加量,用竹葉或芒葉包裹扎緊,裝鍋煮燉3~4個小時。大粽、枕頭粽多為涼粽,糯米須用草木灰水(鹼水)浸泡幾個小時後才包,粽子可久留不變質。一般情況,城裡人多包三角粽,其餡大味美,易包易煮,極其方便,無需久留;鄉村農家喜包大粽、枕頭粽,大粽好送禮,枕頭粽能留較長時間,可慢慢享受。改革開放以後,避邪習俗已經淡化,包粽子、吃粽子則日趨講究「美食原則」。
賽龍舟 。史載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而興起,已經在中國流傳兩千多年,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賽龍舟活動。自宋以來,大量漢人遷入宜州,許多漢文化亦在宜州傳播、影響宜州,賽龍舟活動當然不例外地立足在宜州地方。明清至民國,地方官府或民間商會,端午節都在懷遠舉行龍舟賽,慶遠、懷遠、拉浪、小龍乃至柳城、柳江、融縣(今融水縣)都組隊來參賽。解放後,龍舟賽活動漸次減少。
七月節 農歷七月初七,是宜州壯族人家設供迎接祖先的節日,從這天起至十四日,出嫁的女兒都要擇日買香紙蠟燭和一隻活鴨回娘家供祖。
七月十四日,是宜州地方壯、漢族共同要過「中元祀先」的中元節,俗稱鬼節。這天是壯族人家送祖先回陰間的日子,節日甚為隆重:買肉殺雞宰鴨,備三牲果品,擺香案設祭,供祭先祖,祭畢,焚燒紙錢、紙服、紙金錠銀錠,然後用荷葉將所焚物灰包好,插上三柱香,拿到河邊浮於水上,讓其順流而去,表示送祖先由水路回程,如將荷葉包置於村邊斷垣殘壁之上的,表示送祖先由陸路回程。漢族人家是十四日設祭,燃香燭,供三牲果品,恭迎列祖列宗回家過節享用,祭畢,焚燒紙錢、紙服、紙金錠銀錠,灑酒於紙灰以表示告送列祖列宗回府。
懷遠、三岔、洛西、龍頭等圩鎮有外地來經商(遷居)的漢族還有七月十四晚潑水飯給野鬼的習慣,即入夜時,各家在門口燒幾支香,燒幾張紙錢,把水飯潑灑於地供野鬼享用,懷遠外省商人多,各會館湊集經費請鬼師打醮做道場潑水飯給野鬼。七月節期間(初七至十四),農村有禁止小孩到河邊游水洗涼之俗,意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替身。
七月鬼節,是國人緬懷祭祀已故先人的重要民俗節日,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一直被作為「破除迷信,移風易俗」和「批判封、資、修黑貨」的主要目標遭到劫難,中國改革開放後,這一民俗才逐漸得以重生、恢復。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宜州各民族都有過中秋節的習俗,過節活動內容因民族、區域不同而有別。城鎮居民及農村的漢族人家過中秋,親友互贈月餅,祭祀祖先後全家團聚吃豐盛的中秋晚餐。晚餐後,在天井(居城鎮者)或院內大門前設案擺月餅、果品(柚子、柑子、芭蕉、石榴或芋頭),燃香燭供月亮。地方自製月餅有白米餅和黃月餅兩種。白米月餅用糯米炒熟磨粉制餅蒸熟而成;餅如月圓,大小無定,大者八九斤,小者七八兩;餅面有「嫦娥奔月」及花鳥魚蟲等圖案,懷遠街的邱滿叔、周明山、胡德標是民國時期民間有名的月餅畫師;白米月餅較薄,故無餡或少餡,宜供月之用。黃月餅用麵粉為餅皮原料,包餡後填模製餅然後烘烤而成,色澤深黃鮮亮,稱黃餅;黃餅個不大,但厚實餡多;餅餡則根據民族口味、家庭經濟條件決定,有南甜北咸風味,家庭經濟殷實的,餅餡原料優而豐厚,家境較差的,餅餡原料較差且薄少。
農村壯族人家過中秋節,製作月餅贈送親友、祭祀祖先、家人團聚吃中秋晚餐、供月與漢族相同外,德勝、矮山、安馬、流河、洛西、洛東等地壯族婦女都有聚集請「壓禁」、請「七姑姐」等活動。《慶遠府志·風俗》對宜山壯族「壓禁」的記載是「蠻俗,八月十五夜不供月,惟以被覆婦女,用土音咒誦,婦女暈去,他人生魂即附其身,能歌能唱,民曰壓禁」。
農村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城鄉人民物質生活日益富裕,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八月十五製作月餅越來越精美,而供月習俗、請「壓禁」、請「七姑姐」等活動則被賞月喝茶、燒烤夜宵和K歌等娛樂活動替代。
唱山歌也是宜州城鄉群眾八月十五活動重要內容之一。八月十五日,慶遠、德勝、安馬、流河、矮山、洛東、洛西、石別各鄉村,壯族、漢族男女自動聚集在田垌、嶺坡、山坳唱山歌,安馬、流河壯族群眾聚居地區有歌圩。山歌有壯歌、百姓歌、漢歌。所唱山歌內容十分廣泛,含生產、生活、家庭、愛情,但以逗情說愛為最多。
重陽節 宜州自宋以來,教育文化發育較早,受中原文化習俗影響,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成為地方漢、壯及其他民族人民的共同節日,節日登高賞秋、尊老敬老的內容一直沿襲至今。宜州漢族有「九日登高」習俗,是日,慶遠、懷遠兩鎮和龍頭街(永順土司署地),官宦僚屬、致仕儒者、諸生生員以及一些鄉紳商賈,常登臨城北的會仙山和宜山,懷遠八灘山,龍頭西龍山,以健身活動或賞秋賦詩吟對娛樂,亦有人到野外唱山歌、打並伙(聚餐)玩樂。鄉村農家,重陽日以敬老為主,德勝鎮壯族有「九九歸一,百歲成仙」之民諺,是日全家聚餐,孝敬老人。石別鎮清潭村有重陽節舞草龍慶平安習俗,他們把農歷九月九日定為「平安日」,是日村裡組織殺豬宰羊祭祀草龍,然後村人聚餐共吃「平安飯」,接著舞草龍慶賀。1989年,國家將每年農歷九月九日定為「敬老節」,宜州人就把把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巧妙結合起來,把重陽節辦成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節日,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的孝文化習俗,建設和諧、幸福社會。
十月朝 即農歷十月初一,客家人稱「十月朝(讀ZHAO )」,是中州一帶傳統節日「寒衣節」,這是客家人南遷後一直保留沿襲下來的客家節日,節日旨在為先祖送寒衣,祭祖魂。這天,分散居住在慶遠、懷遠、洛西、龍頭鄉鎮的客家人備豬肉、殺雞、做糍粑,設香案拜祭祖先,然後焚燒紙錢、紙衣,拜祭結束,家人聚餐。如今,為先祖送寒衣、祭祖魂的內容已淡化,僅為做糍粑、家人聚餐而已。
冬至 冬至過節源於漢,盛於唐,後代相襲,主要是皇帝祭天,百姓祀祖,冬至食俗有北方餃子南方湯圓之說。宜州有過冬至節之俗,冬至日早,城鄉人家皆煮湯圓吃,晚餐加菜叫「打牙祭」,有狗肉、羊肉、「豆腐圓」等美食。其實,冬至是漢節,宜州漢族過冬至節頗為隆重,有「亞年」之稱,客家人則直稱「冬至太(大)過年」。是日清晨,每人吃一碗用碾碎的炒花生或芝麻拌糖為餡的湯圓,然後設香案、備三牲果品祭祀祖先,晚餐菜餚十分豐盛。如今,冬至節日已經逐漸淡化,惟有冬至日起,漢族人家開始製作臘肉、香腸(臘腸),使其經過風吹日曬自然干透泛油,備過年食用的習俗未變。(壯族製作臘肉、臘腸則是過年殺豬時製作,煙熏火烤,別有風味)
瑤族盤王節 瑤族是宜州域內第三大民族,瑤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北牙、福龍2個瑤族鄉,瑤族的盤王節是祭祀祖先盤瓠的重要節日。在宜州,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九日,瑤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舉行祭祀盤王活動。祭祀儀式古樸庄嚴,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形式來祭祀盤王先祖,追溯歷史。他們唱的歌以《盤王歌》為主的樂神歌,跳的舞則是長鼓群舞(雙人或四人對舞)和銅鼓舞。慶典儀式結束,男女老少聚餐喝酒,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是瑤族人民豪放性格的表現。北牙鄉的瑤族舞蹈《火神樂》以及瑤族民間體育《獅子上刀山》、《過火搶花燈》就是從盤王節舞蹈活動挖掘、整理、提煉而成的優秀民族民間體育項目,成為宜州代表廣西參加全國民運會獲獎節目,也是出訪港澳、東南亞備受贊譽的民族民俗體育活動。
水族端節 宜州,是廣西水族聚居地之一,龍頭鄉則是宜州水族聚居的鄉鎮。水族有自己的文字「水書」,也有自己的歷法「水歷」,水族的端節、卯節就是依據水歷推算而設置的。端節,是水族每年水歷十二月(農歷八月)至新年二月(農歷九、十月)間的「亥」日,又稱借端、過端、吃端,是水族最重大的節日(相當漢族的春節)。宜州的水族人民過端節(南丹、河池水族過卯節),是辭舊歲、慶豐收、祭祀先祖。在端節的前一天晚上(相當漢族的除夕夜),各家設案祭祖,有銅鼓(或皮鼓)家庭將銅鼓(或皮鼓)置於案前,灑上酒後懸於屋樑,全家擊鼓並舞,以示辭舊迎新。舞有執戈保衛、播種收獲、慶祝豐收狀;舞步剛健,舞姿優美;旋律由慢到快,聲音由低沉到高昂。凌晨(相當漢族的子時進年初一),擺祭品開始祭祀。水族祭祀供品除魚外忌諱一切葷食,祭品有魚、豆腐、筍干、花生、果品、及新糯粑、新米飯、新米酒等,以示豐收。端節(年初一)早上,各家殺雞宰鴨切肉,准備豐盛的酒菜候迎登門拜年的客人,人們亦挨家挨戶相互拜年,品嘗新酒新飯。凡接受拜年的家庭,都將魚、糖、果品送給拜年者,來拜年的人越多,這家庭就越吉利、越光彩。水族端節古有賽馬、賽銅鼓娛年的習俗和「趕端坡」的交際活動,但現在已經沒有了。
二、喜慶習俗
宜州古習,逢喜設慶,凡奠基造屋、喬遷新居、迎婚娶嫁、賀誕滿月、祝壽添糧乃至拜干親、結蘭譜、認姐妹,都是喜慶之事,皆有慶喜之俗。
奠基造屋 造屋建房,是宜州地方各個民族家庭安居樂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鄉村家庭建屋,在選地方,測山向方面,選擇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之地,還要有「左青龍,右白虎」之勢。確定屋基址後,就是擇日奠基了。奠基,宜州地方俗稱「安基」、「安神」或「安牆腳」。是日,主家請來風水先生架羅盤,測量劃線,備豬肉、雞、魚及香、燭、紙錢設案祭禮,吉時一到,燃放鞭炮,下鏟動土開基。建屋奠基之喜,同村同族兄弟、至親好友不請自來賀喜並幫忙。收工後,主家必設豐盛的酒菜設宴恭請家族先輩長老和款待來慶賀幫忙的兄弟親友,同慶奠基之喜,慶宴少者五、六桌,多則十幾桌,慶宴場面喜氣洋洋。這種有喜同慶,里鄰互助,不取分文報酬的習俗,還表現在幫助採石、伐木、備料、舂牆、砌磚、蓋瓦等整個建房造屋過程中。
喬遷新居 無論城鄉,喬遷新居皆遵循地方習俗——擇吉入宅。擇吉入宅的形式則因民族、地域不同而有別。慶遠、懷遠、德勝、洛西、矮山等鄉鎮的漢族人家,入宅前就先在屋內燃一堆明火(今燃炭火)暖屋,吉時到,即鳴炮入屋,屋主先將柴、米、油、鹽、秤、算盤搬進屋,然後親戚朋友幫忙把各種傢具抬進新居擺設安放。德勝圍道、弄相一帶的壯族人家入宅前,由道公喃神、手執火把先進屋,接著是捧香爐的戶主、擔水的主婦、抬傢具的親友依次進屋,進屋後,戶主接過道公手中火把在屋內點燃火堂大火,眾人分吃熱騰騰、香噴噴的糯米飯。德勝地羅一帶,則是晚上入屋,吉時到,主家左手拿一枚銅錢,右手拿一筒白米率家人進屋後,生一堆大火,通宵達旦,以示日後日子紅火,百事昌盛。舉行入宅儀式後,戶主即在新房設宴酬謝。凡來慶賀新屋落成、喬遷新居的親戚朋友,都贈送賀禮、紅包。主婦娘家兄弟須送大公雞為新居報曉,送大掛鍾為鳴鍾報喜。喬遷喜宴都比較豐盛,滿堂賓朋或推杯換盞、開懷暢飲,或相邀細酌、漫話家常。2000年以後,大部分城鎮家庭以及少數農村家庭喬遷新居的宴席喜歡在酒樓飯店舉辦,一是免除了操持酒席的諸多辛苦,二是更顯得經濟地位的氣派,但鄉親鄰里那份土俗情感似乎被飯店的堂皇氣派重重地壓抑著。
迎婚娶嫁 迎婚娶嫁是人生大喜之事,必然慶祝。《慶遠府志》對宜州漢、壯婚俗有載:「漢俗婚聘,用檳榔、豬、酒、果品遍分親戚;新婦見姑嫜、伯叔侍立。…。土俗婚聘,以豬以牛,無檳榔、果品之類。婿家用幼女二人並土巫往女家導女,女家男婦三五十人送之,新婦以傘自覆,步行至婿家,聚坐唱歌達旦,新婦歸女家,未嘗與夫會合。」這是清以前宜州地方婚俗大致,但其中「豬、酒、果品遍分親戚」、「 女家男婦三五十人送之,新婦以傘自覆,步行至婿家,聚坐唱歌達旦」之習俗在農村仍延續至今。
壯族迎婚娶嫁的主要程序及習俗。接親。男女雙方婚姻確定,男方擇吉日吉時迎接新娘,謂之接親。接親日的前一天,新郎家即備酒席宴請家族長輩、兄弟姐妹、親朋好友,必須特別迎請外祖父母、舅父母、姨媽姨丈及表兄弟等到來。新郎家派出接親者到新娘家接親,接親者為新郎之妹輩2人及擔禮物送女方家的男青年若干(視禮物多少定人),接親人員一般須在新娘出門頭天到達女家。是夜對唱山歌,通宵達旦。接親日新郎不去女家。新娘出嫁。新娘出嫁前一天,女家辦酒席招待男方接親賓客及親朋好友。次日新娘出嫁發親儀式:新娘由伴娘唱哭嫁歌扶出閨房,給香火台上香祭拜,到大廳給父母長輩敬茶,然後由親兄弟或舅父背出家門,出門前,一嫂輩將雨傘三開三合,再交新娘妹撐著遮擋新娘,新娘的嫂子或叔嬸隨後將白米撒過新娘頭頂,意祝豐衣足食,跨出家門,新娘即換上新鞋,意為走上新生活之路。新娘出嫁,有送親者女青年十數人或數十人不等,男青年亦然(新娘之兄弟必送),送親隊伍的女方代言人由新娘之嫂或叔嬸擔當。在步行往新郎家途中,遇橋或溝溪,新娘則停步不前,須接親者給「墊腳錢」後方繼續前行。新娘臨村,新郎家有一中年婦人用新竹枝掃把象徵性清掃道路十數丈,意為掃除邪穢。新娘臨門,新郎家有迎親隊伍,唱攔門歌,雙方對歌,送親方唱贏方能進門。新娘進門後,由新郎家一長輩婦人牽扶向導,入門忌踏門檻。新娘跪拜香火祖先後即入洞房,送親者隨入,新郎接踵踩踏新娘腳印至洞房前,意為婚後不受新娘欺負。宴席開始,新郎舅父坐首席,新郎向送親者逐個敬酒,之後,男女雙方對唱「贊席歌」。宴罷,新娘及送親姐妹回洞房,新郎忌入,是夜,對歌通宵達旦。次日,新娘及送親者早餐後回新娘家,新郎家男歌手唱歌送別,有唱送十數里者。20世紀60年代起,壯族婚俗漸變。
② 廣西宜州桂宜高中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
廣西宜州桂宜高中公立學校。
始建於1930年3月,佔地108畝,有60個教學班,教職工 160 人,學生 2460 人,生均佔地面積 28.73 平方米 ,生均建築面積 13.11 平方米 。
校園里建有九曲橋、 「愛心園」、 「憩園」、文化長廊、中心廣場,與現代化的教學大樓相映成趣,渾然一體。校園里綠樹成蔭,鮮花似海,草坪如帶,總綠化面積 10826 平方米 。
辦學理念:
學校在學校管理上注重「兩加強、一創新」的思路,既繼續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創新學校管理模式,深化人事管理機制,推進年部管理機制和部門管理機制的改革。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宜州市第一中學(廣西宜州桂宜高中)
③ 廣西的體育院校是二本的有哪些
第二批本科批次徵集志願計劃
(理工類)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01 安康學院 理工 2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電子信息工程 2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02 安順學院 理工 8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地理科學(資源管理與城鄉規劃方向) 3
02 農學 5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04 安陽師范學院 理工 9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教育技術學 2
02 物理學 1
03 材料化學 2
04 土木工程 2
05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2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05 鞍山師范學院 理工 12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3 圖書館學 2
05 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 3
09 物理學(師范) 2
15 食品科學與工程 1
16 生物科學(師范) 1
17 應用心理學 1
18 教育技術學 2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06 白城師范學院 理工 1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2 軟體工程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07 保定學院 理工 6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數學與應用數學 3
02 地理科學 3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09 北華大學 理工 7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34 林學 2
35 林學(林業數字化) 2
37 預防醫學 1
42 護理學 1
45 葯學(臨床葯學)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20 畢節學院 理工 11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經濟學 3
02 物理學 2
03 應用化學 2
04 信息與計算科學 2
05 特殊教育 2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22 濱州醫學院 理工 10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3 生物技術 4
04 應用心理學 1
05 統計學 1
14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1
15 公共事業管理 1
16 勞動與社會保障 1
17 *中醫學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24 長春大學 理工 2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13 俄語 2 須口試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25 長春工程學院 理工 5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3 測繪工程 2
22 應用化學 2
23 英語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27 長春師范學院 理工 3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10 教育學類(小學教育/學前教育/教育學) 3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28 長春中醫葯大學 理工 1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10 公共事業管理(衛生事業管理)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32 長治學院 理工 6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數學與應用數學 1
03 教育技術學 1
04 生物技術 1
05 化學 1
06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
07 網路工程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37 成都理工大學 理工 3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16 環境工程 1
28 軟體工程 1
31 電子商務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38 成都體育學院 理工 4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2 經濟學(體育經濟方向) 1 05視力要求參照醫葯類專業有關規定
03 公共事業管理(體育管理方向) 2
05 運動人體科學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43 楚雄師范學院 理工 2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2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46 大連大學 理工 2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11 小學教育(師范) 1
17 生物技術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52 大連外國語學院 理工 2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4 俄語(國際貿易) 1 08招非朝鮮族考生
08 朝鮮語(韓國語語言文化)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54 大慶師范學院 理工 51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財務管理 3
02 化學 3
03 化學工程與工藝 4
04 網路工程 4
05 軟體工程 4
06 小學教育 4
07 生物科學(非師范類) 4
08 生物技術 4
09 數學與應用數學 4
10 英語 3
11 英語(國際貿易方向) 3
12 物理學 3
13 自動化 4
14 電子信息工程 4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55 德州學院 理工 12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信息與計算科學 4
02 化學 2
03 生物技術 6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57 東華理工大學 理工 1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20 網路工程(感測網)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60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理工 7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9 動物科學 4
10 動物醫學 1
13 應用心理學 2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62 福建農林大學 理工 1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7 蜂學 1 不招色盲、色弱者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64 福建醫科大學 理工 6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3 *醫學檢驗 1 07須有化學基礎
05 護理學 2
07 葯物制劑 3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65 福建中醫葯大學 理工 1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12 護理學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73 廣東金融學院 理工 3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7 法學(知識產權) 1
10 數學與應用數學(金融數學與金融工程) 1
11 信息與計算科學(金融信息與計算)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74 廣東商學院 理工 1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9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75 廣東葯學院 理工 1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10 護理學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76 廣東醫學院 理工 7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3 葯學 3
06 護理學 2
08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學信息系統) 2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78 廣西工學院 理工 1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4 電子信息工程(職師班)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86 貴州師范大學 理工 7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3 日語 1
04 教育技術學(教育信息技術) 1
05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類 1
06 物理學 1
07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1
08 生物科學類 1
10 金屬材料工程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87 貴州師范學院 理工 12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物理學 3
02 數學與應用數學 3
03 學前教育 3
04 化學 3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88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理工 2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11 生物工程類 2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89 桂林理工大學 理工 1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6 旅遊管理(應用性本科) 1 要求形體較好、五官端正,男1.70米、女1.60米以上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92 哈爾濱理工大學 理工 2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42 市場營銷 2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94 哈爾濱師范大學 理工 73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日語 2
02 日語(實用日語) 4
03 化學 8
04 制葯工程 13
05 教育技術學 9
06 科學教育 9
07 生物技術(生物制葯) 3
08 生物科學 5
10 數學與應用數學(統計學(精算方向)) 2
11 信息與計算科學 11
13 物理學(通用技術) 7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95 哈爾濱體育學院 理工 1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運動人體科學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98 海南大學 理工 3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22 植物保護(農葯與農產品安全方向) 3 應用型本科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099 海南師范大學 理工 5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9 教育技術學 1
12 小學教育(數學與科學方向) 1
13 地理科學 1
15 化學 1
18 數學與應用數學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100 海南醫學院 理工 3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6 市場營銷(醫葯營銷方向) 1
08 應用心理學(醫學心理學方向) 1
13 環境科學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102 韓山師范學院 理工 15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電氣技術教育 3 03、07不招色盲、色弱者;07轉氨酶正常,08男不低於1.68米,女不低於1.58米。
03 心理學 3
05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2
06 軟體工程 1
07 食品科學與工程 4
08 旅遊管理 2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105 河北工程大學 理工 3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3 園林 2
38 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類(含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學)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109 河北科技大學 理工 2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12 制葯工程 1
14 安全工程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河北師范大學 理工 18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物流管理 4 02、05色盲、色弱者限報
02 生物科學類 2
03 物理學類 2
04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4
05 化學類 2
06 軟體工程(軟體設計與開發方向) 4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114 河北醫科大學 理工 6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3 *預防醫學 1 04男1.60米、女1.55米以上
04 護理學 3
05 *中醫學 1
06 中葯學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118 河南工業大學 理工 1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14 輕工紡織食品類(中外合作辦學)(食品科學與工程) 1 詳情咨詢學校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126 黑河學院 理工 22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英語(商務英語) 2
02 數學與應用數學 3
03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2
04 化學 1
05 應用化學(化學制葯) 2
06 應用化學(環境監測與治理) 2
07 生物技術 3
09 物流管理 2
10 會計學 1
1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
12 網路工程 1
13 旅遊管理 1
14 法學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127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理工 1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28 農林經濟管理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130 黑龍江科技學院 理工 5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30 應用物理學 2
31 英語(外貿) 3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131 黑龍江中醫葯大學 理工 2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8 食品科學與工程 1
09 公共事業管理(衛生)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132 衡水學院 理工 4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人力資源管理 1
02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1
03 化學類(含化學、應用化學) 1
04 生物科學類(含生物科學、生物技術) 1
院校代號 院校名稱 科類 徵集志願計劃數
2133 衡陽師范學院 理工 5
專業代號 專業名稱 計劃數 備注
01 信息與計算科學 1
02 應用化學 1
03 地理科學 1
04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
④ 廣西有體育學校嗎有幾所
有廣西體育運動學校,地址是南寧市中華路7號,電話0771-5539131
邕寧區體育運動學校,地址是南寧市蒲津路91號
大新縣體校,地址在崇左市大新縣
崇左市民族體育運動學校,地址是崇左市城西路
賓陽縣體育運動學校,地址在賓陽縣
橫縣少年體育運動學校,地址在橫縣
貴港市業余體育運動學校,地址在貴港市,電話0775-4214788
覃塘區青少年業余學校,地址在貴港市覃塘區
武宣縣業余體育運動學校,地址:來賓市武宣縣
來賓市業余體育運動學校,地址:來賓市
博白縣業余體校,地址:博白縣博白鎮文化路50號
北海市業余體校,地址:北海市
玉林市體育運動學校,地址:玉林市
蒙山縣業余體校,地址:梧州市夢山鎮民主街41號,電話0774-6282306
岑溪市業余體校,地址:梧州市岑溪市
蒼梧縣青少年業余體校,地址:梧州市蒼梧縣
賀州市體育運動學校,地址:賀州市
桂林市雁山區業余體校,地址:桂林市
臨桂縣業余體校,地址:桂林市臨桂鎮人民路26號
陽朔縣業余體校,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
河池市體育運動學校,地址:河池市
宜州市體校,地址:河池市宜州市
羅城縣青少年業余體育運動學校,地址:河池市羅城
柳州市體育運動學校,地址:柳州市東環路體育中心院內
柳州市業余體校,地址:柳州市高嶺路,電話:(0772)2824682
大概就這些了
陽朔縣業余體校武術散打隊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
⑤ 宜州摩托車牌是什麼
摩托車的牌照屬於機動車牌照
不管是藍色的輕便摩托車牌照,還是黃牌,都是屬於機動車。
摩托車,由汽油機驅動,靠手把操縱前輪轉向的兩輪或三輪車,輕便靈活,行駛迅速,廣泛用於巡邏、客貨運輸等,也用作體育運動器械。從大的方向上來說,摩托車分為街車,公路賽摩托車,越野摩托車,巡航車,旅行車等。
哈雷摩托已成為一個懷舊時代的標志。1907年,哈雷-戴維森公司製造出了第一台V型雙缸發動機,較傳統單缸發動機,它能為摩托車提供兩倍的動力。這種樣式的發動機在美國80多年的摩托車製造史里,占據了統治地位。在30年代,哈雷摩托的銷售額高居美國本土的榜首;到了40年代,哈雷摩托受到了英國摩托車的挑戰,因為它們重量更輕、速度更快;60年代初,小排量的日本摩托車大量湧入美國市場;1969年,哈雷公司和美國機械與鑄造公司合並,強化了資本和資源市場;80年代末,哈雷摩托車全面振興,它出品的每一輛摩托車都是質量的保證。印第安公司是一顆遠逝的星,它曾經非常輝煌。1899年,工程師奧斯卡·海德製造了一台機動兩輪車,開始了印第安公司的摩托製造史。一段時間內,印第安公司以亮麗的色彩和卓越的性能征服了買家,後經幾易其主及一些短視的投資行為而挫敗,在20世紀50年代,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⑥ 廣西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發展歷史是什麼
http://ke..com/view/4781365.html
第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1982年4月21日至27日在南寧市舉行。參加運動會的有南寧、柳州、桂林3市和南寧、柳州、桂林、百色、河池、欽州6地區共10個少數民族的運動員204人(男137人,女67人),其中壯族89人、瑤族25人、苗族22人、侗族29人、彝族6人、仡佬族1人、京族15人、仫佬族4人、朝鮮族1人、回族12人。 運動會表演項目39個:打扁擔(分南寧市、南寧地區、河池地區)、打磨秋、打銅鼓、跳蘆笙、蘆笙舞、蘆笙踩堂、跳台、跳卡洛、跳斑鳩、跳竹杠、推竹杠、打雞毛球、高空舞獅、踩高蹺賽跑、踩高蹺負重跑、爬坡竿、單人綉球、投綉球(分百色地區、南寧市)、打陀螺(分欽州地區、河池地區)打手毽(分桂林地區、南寧市)頂壇、頂棍、推杠、鬥牛、搶花炮、促鴨、拉鼓、猴鼓、鳳凰護蛋、匏勁龍、牙力表演、力抱重缸、騎馬術、射弩、摔跤(分柳州市、桂林市)苗棍、三叉、響叉和武術(包括象步虎拳、拳術、雙劍、雙刀、刀術、對打、三節棍)。 第二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1983年1月9日至12日在百色舉行,參加運動會的有南寧、桂林、柳州3市和南寧、桂林、柳州、梧州、玉林、欽州、河池、百色8地區共11個民族的運動員和教練員296人(男186人,女110人),其中壯族129人,瑤族60人,苗族40人,侗族15人,毛南族2人,仫佬族2人,仡佬族1人,彝族6人,京族17人,回族6人,漢族18人。 經評定,南寧地區的壯族打扁擔,百色地區的壯族投綉球、壯族打礱、壯族女獅、壯族高空舞獅、瑤族打銅鼓、彝族打磨秋、,欽州地區的京族跳竹杠,河池地區的壯族板凳龍,桂林地區的瑤族推竹杠,柳州地區的苗族拉鼓、侗族搶花炮等12個項目獲一等獎,52人獲個人一等獎。 第三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1984年12月21日至26日在河池舉行。參加運動會的有南寧、柳州、桂林、梧州4市和南寧、柳州、桂林、梧州、河池、百色、欽州7地區共11個民族的運動員和教練員365人(男260人,女105人),其中壯族190人、瑤族73人、苗族23人、侗族24人、毛南族4人、仫佬族11人、水族3人、彝族5人、京族3人、回族1人、漢族19人(註:桂林市有9人未報民族成分)。 運動會設競賽項目4個,表演項目33個。競賽項目是搶花炮、投綉球、頂竹杠和大象拔河。表演項目有單獅、女獅、高空舞獅、跳蘆笙、蘆笙踩堂、蘆笙長鼓舞、羊角舞、跳八仙(片斷)、蜂鼓、黃泥鼓、打扁擔、打磨秋、打銅鼓、打手毽、毽球、同頂、混合同頂、匏勁龍、木頭獅、關刀舞、劍皇舞、芭芒燕、桌術、射弩、打棍、白手雙刀棍、板凳龍、打旗功、打榔、鬥牛、拉鼓、同填和武術(包括猴拳、拳術、拳術連環反掛、單人棍、雙人棍、雙刀、雙刀對打、單劍)等。 競賽項目,柳州市獲搶花炮冠軍,百色地區獲投綉球團體第一名,河池地區獲大象拔河團體第一名。百色地區曾松、龍鳳美分別獲投綉球男、女個人第一名。頂竹杠男子各級別個人第一名獲得者:55公斤級以下為百色地區羅俊友,56~69公斤級為百色地區黃祖全,70公斤級以上級為欽州地區黃志華;女子各級別個人第一名獲得者:50公斤級以下為梧州市任善香,51~65公斤級為南寧地區黃連梅,66公斤級以上級為梧州地區王永平。 經評比,百色地區的獅子上金山、打磨秋,柳州地區的打磨秋、蘆笙踩堂,河池地區的板凳龍、打銅鼓、射弩,南寧地區的打榔,梧州地區的單獅,桂林地區的打旗功等10個項目獲一等獎。 第四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1985年10月25日至29日在柳州地區融水苗族自治縣舉行。參加運動會的有南寧、柳州、桂林、梧州4市和南寧、柳州、桂林、梧州、玉林、河池、百色、欽州8地區共11個民族的運動員和教練員341人(男257人,女84人),其中壯族176人、瑤族58人、苗族17人、侗族23人、毛南族4人、仫佬族4人、水族1人、彝族10人、京族9人、土家族1人、漢族38人。 運動會設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競賽項目是搶花炮、投綉球、頂竹杠和大象拔河等4項。表演項目有16項:男子高空舞獅、男子獅子上金山、男子童獅、女子舞獅、女子蘆笙踩堂、男女磨子達、打磨秋、打扁擔(分河池地區、南寧地區)、打銅鼓、射弩、跳高台、板凳龍、同頂、同填、賽角格和武術(包括拳術、拳棍、象步虎掌)等。 競賽項目,柳州市獲搶花炮冠軍,百色地區獲投綉球團體和大象拔河團體第一名。百色地區陸偉業、李蘭花分別獲投綉球男、女個人第一名。頂竹杠男子各級別個人第一名獲得者:輕量級為百色地區莫建忠,中量級為百色地區黃祖全,重量級為柳州市覃桂利;女子各級別個人第一名獲得者:輕量級為玉林地區李蘭萍,中量級為桂林地區余石妹,重量級為梧州地區王永平。大象拔河各級別個人第一名獲得者:輕量級為百色地區王光明,中量級為柳州市梁輝珍。 表演項目中,百色地區的男子高空舞獅、男子童獅、打磨秋,河池地區的打扁擔、打銅鼓,柳州地區的女子蘆笙踩堂,南寧地區的打扁擔等被評為一等獎。 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由自治區民委、體委聯合主辦、南寧地區行署承辦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於1987年10月25日至30日在崇左縣舉行。 參加這屆運動會的運動員共358人(其中男244人,女114人)。運動員中有壯族247人,瑤族52人,苗族7人,侗族3人,仫佬族13人,毛南族6人,回族12人,京族28人,彝族4人,土家族1人,滿族4人。 運動會進行了搶花炮、射弩、投綉球、頂竹杠、大象拔河共5個項目的比賽,柳州市隊以全勝成績獲搶花炮冠軍,梧州地區隊獲大象拔河第一,南寧地區隊獲投綉球團體總分第一,河池地區藍愛文、藍海標分獲男、女射弩第一,頂竹杠男女輕量級第一名落玉林地區隊黃金光、藍海燕手,中量級男、女第一名分別由梧州、玉林地區的奉禮忠、李雪英獲得,重量級第一名由柳州地區隊陳忻、梧州地區隊王永平獲得。運動會還進行了具有悠久歷史,富於民族性、地方性、群眾性的高台梅花樁、舞獅、獅子過天橋、獅子上金山、花山壯拳、三人穿板鞋、螞蚱舞、跳竹杠、爬坡桿、武術等16個項目的表演。與此同時,還舉行了9省、自治區搶花炮邀請賽,雲南、河南、湖南、四川、貴州、廣東等省應邀派隊參賽。 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於198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欽州地區防城各族自治縣舉行。參加這屆運動會的共有489人(運動員404人),其中男357人,女132人,包括壯族301人,苗族36人,仫佬族1人,侗族3人,毛南族2人,京族5人,彝族2人,瑤族76人,蒙古族1人,回族12人,滿族3人,漢族46人。 運動員進行了搶花炮、射弩、投綉球、頂竹杠、大象拔河共5個項目的比賽,還有富有民族特色的女子單獅上金山、花山蔭手棍、跳嶺頭、舞翡翠鳥、盤王王旗兵、獅子過天橋、三人穿板鞋、打銅錢、花山壯家伏虎掌、蘆笙踩堂、雙獅上金山、打泥腳、打狗、花山八掛榔棍對練、舞麒麟、爬坡桿、王八護蛋、獅子長鼓舞、童獅、高腳球、舞獅等21個優秀項目的表演。柳州市、南寧地區和柳州地區隊依次獲得搶花炮比賽前三名。射弩男女團體前四名為河池地區、桂林市、南寧地區和百色地區獲得。投綉球團體第一名為桂林地區,第二名為百色地區,第三名為南寧市,第四名為梧州地區。大象拔河梧州地區獲第一,柳州市獲第二,南寧市獲第三,桂林地區獲第四,玉林地區獲第五,百色地區獲第六。 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由自治區民委、體委聯合主辦,桂林地區行署承辦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於1989年10月15日至20日在恭城縣舉行。 南寧、柳州、桂林、梧州4市,南寧、柳州、桂林、梧州、玉林、欽州、百色、河池8地區代表團共470人(運動員390人)參加了這屆運動會。其中壯族289人,瑤族97人,苗族30人,仫佬族2人,毛南族1人,京族2人,彝族2人,回族9人,滿足3人,布依族2人,漢族33人。 運動會進行了搶花炮、射弩、頂竹杠、大象拔河、投綉球、民族武術等6個項目的比賽。表演項目有富有民族特色的背簍球、踢沙球、打後紅棍、絞釣、飛爪球、打粑粑、打彈弓、蛙跳等新項目和獅子過天橋、打扁擔、高腳球、三人穿板鞋、蘆笙踩堂拉鼓、舞獅、瑤族長鼓舞、彝族打磨秋、童獅、女子單獅上金山、女子單雙獅上金山等19項。 柳州市、柳州地區、南寧地區依次獲搶花炮團體前3名。射弩男、女團體前5名分別是河池地區、桂林市、桂林地區、百色地區、南寧地區和桂林市、河池地區、桂林地區、百色地區、南寧地區獲得。大象拔河團體桂林第一,桂林地區第二,梧州地區第三,柳州市第四,玉林地區第五,南寧市第六。投綉球團體第一名百色地區、第二名桂林地區、第三名南寧地區、第四名南寧市、第五名梧州地區。頂竹杠男、女輕、中、重量級第一名分別由桂林市、梧州地區、柳州市和桂林地區、玉林地區、梧州地區獲得。 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1993年10月11日至14日,由自治區民委、體委聯合主辦,梧州地區行署承辦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富川瑤族自治縣舉行。 本屆運動會社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兩大類。競賽項目有搶花炮、射弩、投綉球、頂竹杠、三人穿板鞋競速、珍珠球、爬坡桿等7項。表演項目有童獅踩樁、女子南拳、夫妻舂碓、羊角舞等18項。 來自全區12個地、市的體育代表團共374名各族運動員參加了競賽和表演。比賽共決出金牌27枚,梧州地區代表團獲10枚,名列第一。桂林地區、梧州地區代表團獲「體育道德風尚獎」。 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由自治區民委、自治區體育總局聯合主辦、貴港市人民政府承辦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於1998年10月24日至28日在貴港市舉行。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是本世紀最後一次大型綜合性的民族體育盛會,是適逢自治區成立四十周年大慶前夕的一次民族團結盛會。全區14個地市(桂林地市合並派出一團、二團)和廣西民族學院共派出了16個體育代表團。還有一些地、市、縣組織了觀摩團,雲南省、貴州省有關部門領導和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北京市籌備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有關人員也前來觀摩本屆民運會。本屆民運會共接待四方賓客共1000多人。 10月24日開幕式隆重舉行。出席開幕式的領導有:自治區主席李兆焯、自治區黨委常委李紀恆、自治區人大副主任李振潛、自治區副主席孫瑜、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俞曙霞,自治區各有關廳局的負責人,各地、市和廣西民族學院的負責人和貴港市黨政軍的領導以及國家民委、雲南省、貴州省和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北京市籌備工作辦公室的有關領導共80多人。李兆焯同志宣布民運會開幕,孫瑜同志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致開幕詞,貴港市市長梁勝利同志致歡迎詞。開幕式由貴港市副市長韋廣雄同志主持。國家民委、國家體育總局和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及廣東、雲南、貴州、湖南、江蘇等省給大會發來了賀電。貴港市2000餘名各族群眾、武警官兵表演了富有濃郁特色、多姿多彩、氣勢宏大的大型團體操《荷城秋韻》。 28日晚,廣西第九屆民運會在貴港市燈光球場勝利閉幕。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楊基常、自治區副主席孫瑜、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陳震宇等領導出席了閉幕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楊基常致閉幕詞,自治區副主席孫瑜宣讀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廣西第十屆民運會2002年在桂林市舉辦的通知。閉幕式在團結奮進,2002年相會在桂林的優秀民族體育表演和五彩賓紛的節日焰火中結束。 民運會期間自治區民委、體育總局首次聯合表彰了全區民族體育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還舉辦了《廣西少數民族體育成就展》。貴港市還舉辦了規模宏大的』98貴港商品展銷暨經貿洽談會。商品展銷和項目合作資金總額達到21.33億元。 本屆民運會宗旨是:發展民族體育,增強民族體質,加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第十屆全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於2002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桂林市舉行。本屆運動會社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兩大類。競賽項目有花炮、珍珠球、射弩、陀螺、投綉球、毽球、龍舟、高腳馬、武術、三人板鞋10項。表演項目分綜合、競技、技巧三大類共27項。 來自全區15個地、市(含廣西民族學院)的體育代表團共3000多名各族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參加了競賽和表演。比賽共決出金牌29枚。柳州市隊奪得「花炮」冠軍,廣西民院、桂林市分別奪得第二、三名;男子珍珠、女子珍珠冠軍由南寧市統攬,廣西民院、南寧地區分別獲得第二、三名;男子毽球、女子毽球冠軍分別由梧州、南寧市奪得;男子、女子龍舟500米競速冠軍均由廣西民院奪得;男子、女子龍舟800米競速冠軍及男女混合500米、800米競速由桂林市包攬;男子陀螺團體、女子陀螺團體冠軍分別由河池地區、南寧地區各得1枚;男子陀螺個人、女子陀螺個人冠軍分別為彭克添(南地)、鄧廣鳳(南地)獲得;男、女子高腳馬100米冠軍分別由柳州市的劉雄、韋柳妹獲得;男、女子高腳馬200米冠軍分別由桂林市的周強和柳州市的鄒劉瓊獲得;男、女子高腳馬4×100米接力冠軍分別由桂林市的周強、吳偉陽、唐卓和柳州市的韋柳妹、鄒劉瓊、染小燕獲得;混合高腳馬4×100米接力冠軍由柳州市的鄒劉瓊、劉雄、陳海鳳、韋周高獲得;武術男、女子棍術冠軍分別由南寧市的劉懿翀和柳州市以思思獲得;男子刀術冠軍由桂林市的陸國軍奪得;武術女子刀術冠軍由南寧市的方雲奪得;武術男、女子南拳冠軍分別由貴港市的陳文富和柳州市的高婕奪得;男、女子對練冠軍分別由桂林市的何文明和南寧市的方雲奪得;高桿背簍投綉球男、女子團體全部由桂林市囊括;背簍投綉球男、女子集體冠軍分別由桂林市和河池市奪得;高桿投綉球男、女子團體冠軍全部由桂林市包攬;男、女子高桿投綉球個人冠軍是百色地區的黃文海和柳州市的李華秀奪得;男、女子三人板鞋冠軍分別由貴港市和柳州地區奪得。表演項目成績綜合類二等獎:擠油(桂林)、舞春牛(南寧市);三等獎:八音(貴港)、武龍(欽州)。競技類一等獎:埃達配(柳地)、竹連球(河地);二等獎:鬥牛(柳地)、僚球(河地);三等獎:馬革球(河地)、壯族月牙刀(民院)、螞拐武術(民院)、銅鼓的遐想(民院)。技巧類一等獎:舞龍(桂林)、金山群獅雄風(百地);二等獎:女單獅上金山(百地)、壯族會鼓(南地)、獅子過天橋(百地)、刀尖獅技(百地);三等獎:打陽台(河地)、樓台獅藝(百地)、高蹺搶龍珠(民院)、竹杠舞(防港)、高樁獅技(百地)。射弩男、女子個人、全能、混合、團體賽冠軍是桂林市的王國強、朱繼華、白行通、謝麗、白英、莫宇璇。 本屆運動會產生金、銀、銅牌各47枚;表演項目第一名4個、第二名8個、第三名11個。有12個地市(含廣西民族學院)獲集體「體育道德風尚獎」。 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第十一屆全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於2006年11月21日至26日在河池市舉行。 自治區人大副主任潘琦、自治區副主席孫瑜等與區直單位及河池市四家班子的領導出席了開幕式。楊才壽市長主持,孫瑜副主席代表政府致詞,潘琦副主任宣布開幕。國家民委、國家體育總局發來了賀信。在開幕式上,2000多名各族幹部、群眾、武警戰士和大中學生冒著大雨、頂著寒風,進行了兩個小時的《民族之光》大型文體表演,他們以飽滿、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博得了現場3000多嘉賓和各族觀眾的熱烈掌聲。來自全區14個市、廣西民族大學的15個代表團的各族運動員共1400多人參加搶花炮、珍珠球、射弩、打陀螺、投綉球、毽球、高腳竟速、板鞋竟速、劃龍舟、武術等10個比賽項目和8個表演項目的比賽,除龍舟賽場設在宜州市外,其餘項目全部在河池市進行,共設金牌210多枚。這是廣西歷屆民族體育運動會中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體育盛會。整個賽事進行了6天。 南寧、柳州、桂林、梧州、北海、欽州、貴港、玉林、來賓、防城港、賀州、百色、崇左、河池、廣西民族大學等15個代表團榮獲體育道德風尚獎先進集體;花炮、珍珠球、陀螺、射弩、投綉球、毽球、龍舟、高腳競速、板鞋競速、武術等競賽項目184名運動員榮獲體育道德風尚獎先進個人;27名表演項目運動員榮獲體育道德風尚獎先進個人。 期間組織了全區民族體育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玉林市人民政府從河池市手中接過了會旗,將承辦第十二屆廣西民族體育運動會,為本屆民族體育運動會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第十二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第十二屆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於2010年11月18日至23日在玉林市舉辦。這是廣西歷屆民族體育運動會中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一次體育盛會。 來自全區14個地市和廣西民族大學組成的15個少數民族體育代表隊近千名運動員匯聚玉林展開較量,展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魅力。同時,本屆運動會還將為廣西參加2011年舉行的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做好人才選拔和練兵准備。 本屆運動會設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兩大類。競賽項目有搶花炮、珍珠球、毽球、龍舟、射弩、打陀螺、高腳馬、武術、拋綉球、板鞋競速等10項,極具民族傳統體育特色。其中,搶花炮和珍珠球是廣西民族體育運動的傳統強項,在歷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屢創佳績。
⑦ 宜州實驗高中錄取分數線
宜州實驗高中錄取分數線並沒有在網路上公開發布,需要到該校的招生辦進行詢問。
宜州市實驗高中是一所與新世紀同行的普通高中,坐落在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人傑地靈的宜州市西郊,學校交通便利,環境幽雅。
廣西維尼綸廠子弟學校1974年9月至2003年3月。
文化:
學校歷屆領導班子放眼未來,科學規劃,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繪制著發展的宏偉藍圖。
且一如既往自我加壓,負重拼搏,決心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以求真務實的作風,為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開創新的輝煌而努力奮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宜州市實驗高中
⑧ 宜州市第一中學的歷屆英才
學校以「一切為了學生的明天」為辦學理念,秉承「勵志篤行」的校訓,營造「求實創新」的校風和「勤學善思」的學風,提倡「博學善導」的教風,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近八年來,學校會考優秀率保持在30%以上,一次性過關率達到98%,連年被評為會考綜合質量優秀學校。2005年至今,高考考上一本大學共765人,本科5438人,平均升本科率達到75%,特別突出的是,2005年高考,陳燕同學以理科文化總分693分的成績名列廣西第五、河池市第一,被北京大學錄取;彭良俊同學理科總分並列廣西第52名,被清華大學錄取;覃海鋒同學理科總分並列廣西91名。2006年,黃蘭蘭同學以文科文化總分628分的成績名列廣西第91名。2007年趙碩同學以理科文化總分661分的成績名列廣西第89名,被北京大學錄取;牙偉鵬同學以文科文化總分639分的成績名列廣西第34名,河池市第一名,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2008年,羅藍鵬同學並列廣西理科文化總分55名,被浙江大學錄取。此外,2005年陳燕以理綜298分、英語147分的成績,分列廣西第一名、第三名,周璇以英語147分的成績,並列廣西第三名;2006年,李寶春以英語147分的成績,名列廣西第三名,2008年,韋仕文以文綜252分的成績,名列廣西第六名。同時,學生參加數、理、化、生、英語、語文等學科的全國奧賽或聯賽,獲得各級別獎項的上百人次;學生體育運動隊和文藝隊,在各類比賽中均取得優異的成績,其中,2006年,學校女子合唱團曾代表廣西參加全國第二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並獲得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