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戲類別 » 青海民族體育游戲

青海民族體育游戲

發布時間: 2022-08-26 23:29:32

❶ 民族體育項目

1、射箭

射箭,即箭術(Archery),是指藉助弓的彈力將箭射出,在一定的距離內比賽精準度的體育運動,別稱射箭運動。遠在1萬年前的中石器時代,人類就發明了弓箭來狩獵捕魚,之後弓箭又是用於戰爭的武器之一,現射箭作為人們喜歡的體育運動而存在下來。

❷ 少數民族運動會有哪些項目

競賽項目有:舉重、拳擊、摔跤、短兵和步射;表演項目有:武術(分石擔、石鎖、弓箭術、彈丸、爬桿、跳板、木杠、皮條、沙袋、地圍、跳桌、筋斗、疊羅漢、大武術、五虎棍、打術、跳術、跳繩、飛叉、中幡等22項)、騎術(各種馬上技巧表演9項)3大類。

特邀表演有:馬球、蒙古式摔跤、獅舞、雜技等。其中維吾爾族的踩繩(即達瓦孜)、蒙古族的摔跤、朝鮮族的跳板、回族的武術以及內蒙古騎兵的馬術等少數民族項目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青海民族體育游戲擴展閱讀:

1982年9月2日-9月8日,由國家體委、國家民委主辦,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承辦,在呼和浩特市舉行了第2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本屆運動會歷時7天,來自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6個民族的863名運動員和教練員參加,其中少數民族運動員593人。

體育活動分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兩大類。競賽項目有:射箭邀請賽和中國式摔跤。來自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4省區5個民族的24名運動員參加了射箭的角逐並取得了優異成績。

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3個民族的56名業余摔跤運動員參加了4個級別的中國式摔跤比賽,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摔跤人才。

表演項目有68個,分別由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6個少數民族的800多名運動員進行表演,其中有:傣族的孔雀拳、白族的霸王鞭、納西族的東巴跳、彝族的阿細跳月、高山族的背簍球、回族的鬥牛、藏族的「碧秀」。

土族的輪子秋、朝鮮族的鞦韆、黎族的跳竹竿、壯族的高空舞獅、維吾爾族的「達瓦孜」、哈薩克族的馬上拾銀、塔吉克族的叼羊、蒙古族的賽駱駝和賽馬、達斡爾族的「波依闊」等。

這些傳統的民族表演項目是由各民族的生產生活中產生和發展而來,各具特色,異彩紛呈,吸引了80多萬觀眾前來觀看。運動會期間,還舉辦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圖片展覽」,舉辦了有12000人參加的盛大聯歡晚會。

❸ 誰知道關於五十六個民族中的傳統運動跪求大家的幫助,要交學校的。一定要多哦~

竹馬 騎竹馬
所屬民族: 土家族 苗族
所屬地區: 湖北 湖南 貴州 重慶
比賽時,兩腳分別踏在兩個竹馬的腳蹬上,前進或後退。比賽主要有競速和對抗。騎在竹馬上,各自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運用各種攻防技巧,將對方撞倒下地或打下高腳馬,自己仍騎在竹馬上為勝利。
高腳馬的比賽,除了競速和對抗外,還可以進行越野、障礙和競藝比賽。越野賽跑,就是在郊外賽跑,需要跨過溪溝、通過澤沼或稻田、走過沙灘、穿過小林等。有上坡,也有下坡。障礙賽跑,就是在競速的途中設幾個障礙的跑。競藝,就是騎大竹馬上,在規定的場地上,在不下馬的條件下比誰騎的姿勢多、姿勢優美、難度大等。

毽 球
其他名稱: 手毽
所屬民族: 侗族 水族 滿族 苗族
所屬地區: 上海 東北 北京 山東 山西
毽球運動是手毽演變而來,手毽是由播種水稻時,扔接稻秧動作產生的體育運動,是一種隔網競賽的體育項目。參賽隊由6人組成,其中隊長1人(左臂佩帶明顯標志)。比賽時,雙方各派三名選手出場。其技法以踢、觸為主,有頭槌、腳踏球、倒勾、凌空掃射等動作。可用頭、腳及身體去接球,但不能用手臂去觸球。毽球打法類似於藤球、排球。

搶花炮
所屬民族: 仫佬族 侗族 壯族
所屬地區: 廣西 湖南 貴州
比賽開始時,將紅炮圈放在裝滿火葯的鐵炮的炮筒口上。點響鐵炮後,當紅炮圈沖上天空下落時,搶花炮者蜂擁而上搶奪紅炮圈。搶到紅炮圈後,在隊友的掩護下,沖破對方的搶奪和阻擋,奔向對方的炮台,將花炮投入花籃中,即得分。得分多的一方為勝方。運動員可用搶、擠、鑽、護、傳、攔等技法,和橄欖球的動作相似,所以被稱為中國式橄欖球或東方橄欖球。

射 弩
所屬民族: 僳僳族 彝族 怒族 瑤族 苗族
所屬地區: 雲南 廣西 海南 湖南 貴州
弩為狩獵、防身工具,亦可作裝束。它由弩弓、弩身、弩弦組成。射時,橫持弩,置箭於弩槽內,將弩弦拉入鑲口,扣動板機,箭即飛出。和射箭一樣,以計算射中靶標成績分勝負。

押 加
其他名稱: 雙人拔河 大象拔河
所屬民族: 藏族
所屬地區: 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地
在一塊寬闊的平地上,劃兩道平行線作為河界,兩名運動員將一條長約10多米的帶子兩頭打結,從各自襠間穿過,經過腹部套在脖子上,背對背站在河界兩邊。裁判員一聲令下,兩人即模仿大象姿勢,兩手與腳尖著地,以腳、腿、腰、肩、頸力拖動帶子竭力向前爬。把系在帶子中間的紅布標志拉過自己的河界者為勝。 蒙古式摔跤是蒙古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在蒙古草原上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體現蒙古族人民剛烈性格、頑強拼搏精神以及吃苦耐勞和堅忍不拔等優秀品質的較為典型的代表性體育項目。為了把這個民族傳統項目推向全國,有關部門對競賽規則進行了多次修改與實驗,現在已正式確定了蒙古式摔跤的比賽規則,並先後在呼和浩特等地舉辦過5次全國蒙古式摔跤邀請賽。1990年在呼和浩特舉行了首屆國際大型「那達幕」大會,使蒙古式摔跤這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以被世界所關注。
繞山林活動是白族民間大型的體育活動,已有千餘年的歷史了。據楊瓊《滇中瑣記》中的記載:「清代大理有繞山林會,每年春季下浣,男女聚集,殆千萬人,十百名為群。男子猶如執巾乘扇,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現代的繞山林活動,破除了迷信,崇尚科學,特別是年輕人,在繞山林活動中尋情游樂,不計較賽跑、打霸王鞭、金錢鼓、游泳、劃船、賽馬等活動的名次和獎勵,主要是投身於大自然中,享受自然風光之美,體驗運動的情趣和歡樂。

❹ 蒙古族傳統民族聚會項目除摔跤·射箭·舞蹈外,還有

還有套馬、馬術、賽駱駝、布木格、沙塔拉(蒙古象棋)、打布魯、和圍鹿棋等。

1、布木格

布木格,蒙古語指「球」,又稱踢行頭或踢熊頭,很可能是狩獵生產時期的一種游藝方式。將豬、鹿、羊之類的動物膀胱充足氣,氣口結死,外面縫上羊皮套,成為一個輕便的球,類似現代的足球、排球之類,然後踢著玩。

❺ 民族體育運動有哪些

一、賽馬。是許多民族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多有開展,尤其在內蒙古深受人們喜愛。蒙古族自古就被稱為「馬背民族」,他們傳統項目有速度賽馬、走馬、馬上技巧等。
二、搏克。搏克是具有千年歷史的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民間基礎深厚,與賽馬、射箭一同被稱為蒙古族「男兒三藝」。現代已有女子項目。搏克的典型特點是不分級別,一跤定勝負,只要一方膝部以上觸地即結束比賽,比賽時身著「卓德格」等民族傳統服裝。
三、射箭。許多民族都喜愛射箭運動,蒙古民族更是男女老少人人喜愛,涌現出不少優秀射箭運動員。比賽時射手身穿民族服裝,彎弓射箭;觀眾隨著比賽的進程,時而凝神屏氣,時而歡呼雀躍。蒙古族傳統射箭分為靜射和騎射兩種,使用弓箭漸從竹木弓、鋼弓發展到今天的現代弓箭,
四、蒙古象棋比賽。蒙古象棋蒙語稱「喜塔爾」,棋具和規則與國際象棋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棋子形貌和稱謂上,又具有民族特點,如稱「王」為「諾顏」(王爺),無「象」而有「駱駝」;著法中也有一些與國際象棋不相同的地方。
五、布魯。布魯是源於狩獵的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所用器材「布魯」,長約50厘米,寬約6厘米,厚1.5厘米,重約375克,頭部彎曲。布魯比賽分為投准和擲遠兩項。
六、搶樞。也稱「樞體能」,鄂溫克族傳統體育項目。「樞」即木輪車軲轆的銷子。比賽時雙方各上場7人。
七、波列。也稱「波依闊」,達斡爾語,漢意為曲棍球。達斡爾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曲棍球運動相似。
八、毽球比賽。毽球由民間的踢毽子發展而來,全國各地開展廣泛,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所用毽球由毽毛、毽墊等構成,毽毛為四支自色或彩色鵝翎成十字形插在毽墊內,球高13—15厘米,毽墊直徑3.80—4厘米,重量為13—15克。比賽時雙方各上場三人。
九、鞦韆比賽。是在朝鮮族鞦韆活動的基礎上規范、提高後形成的一個項目。分為高度比賽和觸鈴比賽,每一項又分單人和雙人兩項。朝鮮族婦女在鞦韆比賽中身穿鮮艷的民族服裝,英姿颯爽,膽氣過人,充分展現了朝鮮族人民勇敢、樂觀的民族性格。
十、武術。是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由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格鬥技術,按照一定的運動規律形成套路和對抗兩種比賽方式,主要有刀術、棍術、鞭術、拳術、劍術等。
十一、中國式摔跤。是中國民族形式的摔跤運動,千百年來一直是我國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健身活動和鍛煉方法。運動員身著棉布織成的褡褳,以舳J對方為勝,比賽激烈,對抗性強。常用技術之一為抱腿。
十二、射弩。射弩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雲南、廣西、貴州等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比較普遍。它是用弓弩依靠機械力量來發射箭矢的一種運動。有立姿、跪姿兩種。
十三、寸甲加一一藏族傳統體育項目。兩人將一條長約4米的長繩或布帶套在脖子上,互相背對,使繩或布帶由腹部穿過,手腳並用向前爬,以將繩子中間的標志拉過河界為勝。

❻ 火把節、吃新節、婭拜節、那達慕分別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1、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等少數民族的節日
火把節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五、二十六期間舉行,是雲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傳統民俗節日之一,火把節以彝族和白族最為隆重。
2、吃新節是仡佬族的節日
吃新節又叫嘗新節,是仡佬族最古老、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七月(逢「龍」或遇「狗」)這一天舉行。
3、婭拜節是壯族的節日
廣西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奠祭壯族婦女婭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婭拜節,祭拜的就是這位具有傳奇色彩、不屈不撓的的女英雄婭拜。
4、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的節日
「那達慕大會「,在蒙古語中是開展游藝活動集會的意思,一般在夏、秋季節舉行。每逢盛會,數以萬計的牧民,場面壯觀,氣氛歡騰。

❼ 民族傳統運動有哪些呢

民族傳統運動是人類體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明的體現,也是一種具有傳統顏色的文明。它不僅是人類體育文明的組成部分,也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一般包括賽馬、射箭和劃龍舟等等。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民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民族傳統。


賽馬

是最古老的運動之一,方式自古以來改變很大,但基本原則是競賽速度。賽馬是世界主流賽事之一,這種類型的賽事會呈現在世界上大多數開展賽馬的國家。一般,賽事的間隔是1000米到2400米,但也會有更長或更短的賽事。

❽ 老鷹捉小雞是哪個民族的游戲

新疆柯爾克孜族的「老鷹吃仙鶴」游戲和老鷹捉小雞類似。「老鷹吃仙鶴」 玩老鷹捉小雞的成人由一個扮老鷹,一人扮母仙鶴,余者為小鶴。老鷹捉仙鶴時,眾仙鶴圍繞母仙鶴轉,受其保護,此游戲氣氛活躍緊張,生動有趣。
老鷂叼小雞是滿族兒童喜愛的一種游戲。參加游戲的兒童,一人扮作「老鷂子」,一人扮作老抱子(母雞),其餘的排成一隊,扯著後衣襟躲在老抱子後面。老鷂子左右撲捉老抱子保護的小雞,一邊玩,一邊互相問答。老鷂子每抓到一個小雞,便讓其背著走一段,然後「吃掉」。依次抓撲,直至叼完為止。
此外還有山東民間的馬虎叼羊,青海土族的抓羊,廣西民間的狼吃小羊,台灣民間的圍虎陷和流行於山東成武一帶的殺羊羔等。

❾ 第9界少數民族運動會的比賽項目有多少

高腳競速
高腳競速俗稱高腿馬或截竹為馬,故又稱竹馬。高腳競速是由運動員雙手各持一桿,同時腳踩桿上的踏蹬,在田徑場上進行的比賽,以在同等的距離內所用的時間多少決定名次,是隊員在高腳馬上進行速度和力量的比賽。

高腳競速所用場地為標准田徑場。高腳桿為竹、木或其他硬質材料製成。高腳桿高度不限,從桿底部向上30——40厘米處加制踏蹬,踏蹬高度的丈量從桿底至桿支點的上沿。

摔跤
摔跤運動歷史悠久.開展廣泛,深受各民族喜愛。每逢年,節及重大喜慶日都要舉行摔跤比賽。民族運動會設置五種民族式摔跤項目: 博克(蒙古族式摔跤)比賽設團體賽和個人賽,團體賽採用三人輪褰制.個人賽為單淘汰制。運動員均不分體重級別,倆人相遇以跤定勝負。勝負的標准:在比賽中,先倒地或膝關節及其以上任何部位先著地為負。 運動員一般穿著有金屬鉚釘鑲邊皮製的「卓得戈」(跤衣),「班澤勒」(跤褲),「策日布格」(綵帶),「淘術」(套褲),「果特勒」(蒙古靴或馬靴)和「布蘇勒」(皮製腰帶)。 且里西(維吾爾族式摔跤)比賽方法是:雙方運動員必須先抓好對方腰帶,裁判員發令後,比賽即開始。在比賽中,運動員雙手均不得離開對方的腰帶去抓握對方的其他部位。運動員可以用扛,勾,絆腳等動作將對方摔倒(肩胛骨著地,側身著地或臀著地)為勝。比賽不分年齡,按體重分為52公斤,57公斤,62公斤,74公斤,90公斤五個級別。比賽採取三局兩勝制。 格(彝族式摔跤)運動員雙手從兩側抓住對方腰帶,通過腰,腿,腳(勾,掰,翹,挑)等技術動作應用,將對方摔倒為勝。賽前一天稱量體重,安體重分為五個級別(標准同前)。比賽採用三跤兩勝制。 北嘎(藏族式摔跤)雙方運動員必須雙手抓好對方腰帶(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後,或雙手在對方背後握抱)。運動員僅靠腰臂之力提起對方將其旋轉摔倒,禁用腳絆或蹬踹對方。運動員肩,背,腰,臀,髖,頭,體側,任何一個部位著地即為負。比賽按體重分為五個級別,(標准同前)。 絆跤絆跤是滿族,回族式摔跤。運動員按體重分為五個級別(標准同前)。兩人身著摔跤衣,在10*10米的比賽場地上互摔,以巴對手摔倒為勝,並根據動作質量得1分,2分或3分,每場比賽三回合三分鍾,中間休息一分鍾。以三回合中得分多者為勝。如未到比賽終止時間,而一方已經超過對手10分,則超過10分者為勝。

陀螺
陀螺在佤、瑤、壯等西南少數民族中流傳已久,玩法多樣,陀螺形式各異,晶大的可達4、5斤重。 陀螺足項兩隊在比賽場地上按守、攻循序進行且互換守、攻的比賽運動。雙方遵照規則,從守方放陀螺開始,由攻方將自己的陀螺拋擲,觸擊守方陀螺,將守方陀螺擊出比賽場區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賽場區內旋轉的時問更長。比賽只記攻方得分,以當場比賽的累計得分決定該場勝負,得分多的隊為按勝隊。

武術

武術,這個被國際上稱之為「功夫」的民族體育運動,是由踢、打、摔、拿、擊、剌等構成的攻防格鬥技術,按照一定的運動規律組成套路和對抗兩種方式。講究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節奏鮮明的民族風格。其特點一是「擊」,二是「舞」。「擊」就是「技擊」,即從徒手搏鬥的拳術發展為搏擊敵人的武藝,在民間有根深蒂固的傳統。「舞」就是「武舞」,即現在流行的套路形式。它與「技擊」的搏擊性不同,而具有表演性。因此深受各族人民善愛,且各民族均有自己獨特風格和套路。主要分為拳術、器械、對練、集體表演、攻防技術等五個類型。武術項目在歷屆民族運動會上,武術項目是參賽運動員最多、爭奪最激烈的競賽項目之一。

珍珠球
珍珠球是滿族傳統體育項目,是由模仿採珠人的勞動演變而來。 比賽在長28米、寬15米的場地上進行(場地分水區、封鎖區、得分區),每隊上場6人。比賽分上、下兩個半場,每半場15分鍾,中間休息10分鍾。 比賽時,水區內雙方各有3名運動員負責進攻或防守,進攻者可將球向任何方向傳、拍、滾、運,目的是向站在本隊得分區內的持抄網隊員投球得分。封鎖區內有2名持蛤蚌(球拍)的對方隊員,用封、擋、夾、按等動作,阻擋進攻隊員向網內投球。每隊有1名持抄網隊員在得分區活動,用拍網試圖抄(采)中本方隊員投來的珍珠(球)。每抄中一球得一分。在規定的比賽時間內,得分多者為勝隊。 球的外殼用皮革或橡膠製成,內裝球膽,表面應為珍珠(白)色。球的圓周長54-56厘米,重量300-325克。球拍為蛤蚌形狀,用具有韌性的樹脂材料製成。抄網兜口為圓形,兜口內徑25厘米。 珍珠球這一民族形式的體育活動,源於生活、鮮明生動、多姿多彩。場上攻守往復,銀球穿梭飛舞,4隻蛤蚌急張忽合,一對抄網頻頻有所斬獲——其緊張激烈、精彩絕妙,令人目不暇接。珍珠球-------民族體育之珠,將體育運動之矯健與生活勞動之優美,兩者緊密融匯在一起了。
鞦韆
鞦韆比賽只限女子參加。歷屆運動會設個人高度和觸鈐,雙人高度和觸鈴及團體賽五個項目。高度比賽是以在規定的試盪次數內盪達的最高點計算成績。觸鈴比賽則是在規定的高度上和時間內以運動員觸鈴的次數計算成績。 比賽場地為20水x8米的長方形平坦地麗。鞦韆架高12米,起盪台(供運動員試盪開始時腳踏用)高1.3米。 高度比賽,單人或雙人比賽均有6次試盪機會。鈴桿的起盪高度均為6米。極限高度:雙人10.5米,單人10米。 觸鈴比賽,鈴桿高度:單人6.2米,雙人7米。單人或雙人觸鈴比賽均由一次試盪機會,時間10分鍾。

搶花炮
花炮是壯族、侗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歷史悠久,具有強烈的對抗性和民族特色。比賽在長60米、寬50米的場地上進行,雙方各出場8名運動員;在場上激烈爭搶花炮。 花炮的發射方法,歷來沿用火葯發射法:在場地中央發炮鐵筒內裝填火葯點燃引爆,以其沖擊力吧火炮(鐵環)送入空中。但是,在群眾聚集的場合明火點燃火葯的危險作法,在現代社會被許多地區和城市禁止,火葯發射的不安全因素成為影響該項目發展的障礙。 第六屆全國民族運動會,以加強競賽安全、避免人身傷害事故,提高競賽質量為目的,組織工程技術人員研製了科學、安全的電動發炮器:以電機旋轉為動力帶動花炮高速飛旋,其發炮方向、角度均可調節;並保持了原始方法發炮、聲音、炮煙三者齊出的民族項目特色。經過本屆運動會的技術改革,古老項目煥發青春。 花炮比賽全場共40分鍾,分上、下兩個半場,每半場20分鍾,中間休息10分鍾。比賽開始,搶得花炮一方快速向對方炮台區跑進,可用傳遞、掩護、假動作等戰術多人配合組織進攻。另一方可以攔截、阻擋、追趕、摟抱(合理部位)等方法,搶到花炮或阻止持花炮運動員前進。當持花炮運動員越過端線進入對方炮台區,把花炮投入藍內即為得一分,在規定的比賽時間內,得分多的隊為勝隊。

獨竹漂
獨竹漂是發源於赤水河流域的一種獨特的黔北民間絕技。獨竹漂高手們腳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 「獨竹漂」是指運動員腳踏漂流在水面上的單棵楠竹,依靠小竹竿劃動實現水上漂行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選手錶演時赤著腳選擇的竹子大頭直徑約20厘米,無扭曲,手執一根細竹竿為「槳」,表演「乘風破浪」、倒退、轉身、繞彎、換竿等絕技,頗有「一葦渡江」之妙。 標准化器材竹漂由3節總長7米、0.16米直徑的玻璃鋼圓管組合而成,它具有比天然竹子浮力大、速度快、不變形、可拆解、運輸方便的優點;劃竿為直徑0.04米,2節總長4.5米的玻璃鋼圓管組成。

押加
押加又稱「大象拔河」,是一項在藏族人民中廣泛流傳的體育運動。比賽時運動員背對背將以繩圈通過胯下套在脖子上,可雙手著地,將對方拉過中線為勝。本項比賽只限男子參加,按體重分別比賽。

木球
木球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時"打籃子「趕毛球」演變而來。 比賽在長40米、寬25米的場地上進行。每隊上場隊員5人,手握擊球板,運用傳、接、運、搶和擊球射門等技術,避開對方防守,將球擊入對方球門得分。 全場比賽時間40分鍾,每半場時間為20分鍾,中場休息10分鍾。 木球比賽近似曲棍球和冰球。運動員持擊球板快速奔跑、傳接配合,被擊出的球快速飛出,瞬間入門得分。木球競賽顯示個人高超技巧與集體配合默契,深受回族青少年喜愛。 木球的形為長圓柱體,球體長9厘米。擊球板的竹、木或非金屬合成材料製成,全長70厘米,由板柄和板頭兩部分組成。球門寬2.00米,高0.8米,球門後裝球網。

毽球

毽球運動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愛的傳統體育運動,由手毽演變而來,手毽是各族人民在播種水稻時,扔接稻秧的一系列動作啟發下產生的,是侗族帶有社交性質的體育項目。 毽球比賽將於2011年9月10日至19日在貴陽市舉行。比賽場地長11.88米,寬6.1米,中間以球網相隔。分為男子組和女子組2個組別,比賽雙方各派三名選手出場。其技法以踢、觸為主,可用頭、腳及身體去接球,但不能用手臂去觸球。毽球打法類似於藤球、排球。 競賽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採用分組循環賽;第二階段由各組優勝名次共8個隊,抽簽排定位次,採用淘汰賽及增加附加賽決出第1至第8名。第一階段分組循環賽根據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毽球比賽成績設種子隊,第二階段淘汰賽根據分組循環賽成績設種子隊。各項目參賽隊7個以下(含7個),則採用循環賽決出名次。執行國家體育總局最新審定的《毽球競賽規則》。 毽球是用四支白色或彩色鵝翎成十字形插在毛管內、與下部毽墊連結而成。比賽用球由大會統一提供。比賽採用三局兩勝制,得分方必須是發球方(第三局採取每球得分制),以先得15分者為勝一局。

射弩
說起奧運會項目射擊、射箭,人們肯定不會陌生,不過說起射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12月4日上午,趁著2010年全國射弩裁判員培訓班開班之際,記者跟著60位前來接受培訓的裁判員一起,聽擔任2010年全國射弩邀請賽總裁判長的李建雲講述射弩運動的「前世今生」。 「民族弩起源於戰國時代的楚國,又被稱為土弩,當時的人民用它作謀生、狩獵的工具。因為弩擊發無聲,射擊精準度較高,而且可以就地取材、製作簡單,可以用來打獵和射魚,也可作防身的武器,後期甚至廣泛用於軍隊征戰。」李建雲說,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迅速發展,射弩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喜聞樂見的民族體育活動,它在雲南、貴州、廣西等地區深受少數民族喜愛。 在1982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雲南、廣西選手進行了精彩的射弩表演,這是射弩第一次出現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賽場上。在1986年8月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射弩被正式列為競賽項目。 「土弩是用木頭和竹竿手工製作而成,沒有添加任何金屬物品,目前只有我國南方的少數民族射弩選手還在使用這種土弩。隨著射弩運動的發展,射弩比賽中出現了用金屬製成的弩,也就是現在的民族標准弩。」李建雲說,以前由於比賽規則的滯後,民族弩和民族標准弩的選手是混在一起比賽的,為了使比賽更加公平合理,到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時,將民族傳統弩和民族標准弩分為兩個組,分別競賽。

馬術
馬術是我國眾多民族喜愛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區尤為盛行。1986年,在新疆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馬術首次被列為運動會的比賽項目。 由於各地民族習慣不同,賽馬項目與形式也各有千秋。歷屆運動會馬術項目設有速度賽馬、走馬、跑馬射擊、跑馬射箭和跑馬拾哈達五個項目的比賽。

龍舟
龍舟競賽規則規定,龍舟運動是一項集眾多劃手依靠單片槳葉的劃槳作為推進方式,運用肌肉力量向船後劃水,推動舟船前進的運動。龍舟比賽是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運動員最多的項目之一,比賽時,鑼鼓喧天,舟行如飛,兩岸觀眾助威加油,氣氛熱烈,充滿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龍舟是一項在各民族中廣泛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壯、苗、傣、白、土家等諸多南方少數民族均有在節日賽龍舟的風俗。1991年在廣西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該項目第一次被列為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蹴球
蹴球是北京市民族傳統體育協會挖掘整理的一個體育項目,它來源於清代的踢石球,經過十幾年來不斷的表演、比賽,現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規則,進入了在群眾中推廣普及的階段。蹴球比賽是在一塊10米乘10米的正方形平整土地上進行,分兩隊進行比賽,每隊兩名運動員。古代踢石球是用石頭琢成的健身球,現代用地擲球代替,每隊兩只球,分藍紅二色。甲隊編為1號和3號,乙隊編為2號、4號,比賽按1、2、3、4號的順序輪流蹴球。比賽方法是腳跟著地,腳掌觸球,用力蹴球。凡乙方球擊中對方球,根據規則可得1-2分,把對方球擊出場外則得4分,先積50分者為勝方,三局兩勝。蹴球由於器材簡單,場地面積小,可進行單人、雙人、團體賽幾種形式,競賽起來既有鍛煉身體價值,又有趣味性和觀賞性,老少皆宜,很受群眾歡迎,是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的一個好項目。 蹴球,原稱踢石球,是古代蹴鞠運動的一種形式。蹴鞠所用的運動器材石球,早在西安半坡文化遺址發掘中就有實物發現。殷商卜辭中有這么一句話:「庚寅卜,貞,乎品舞,從雨」據有關專家考證,「品」就是蹴鞠的意思。其中「0」表示球,而「品」是人雙足象形。這段話是說庚寅占卜,吉,呼跳「蹴鞠舞而得雨。通過這段卜詞,說明蹴鞠游戲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了。到了漢代,蹴鞠游戲更加普及,並且列入兵家,其規則傳說為「黃帝所作」,有二十五法。二千多年前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就是一名蹴鞠的好手。到了宋代,民間有專事蹴鞠的行會組織叫「圓社」,元代雜曲更有大量關於蹴鞠游戲的描寫。到了清代,古代蹴鞠方法已大部分失傳,只有在踢石球、夾包、花毽等游戲中還可以看到蹴鞠二十五法中的一些影子。 蹴鞠原有二十五法,踢石球只是其中一法而已。關於踢石球在古典小說《紅樓夢》第二十八回中有這樣的描寫「培銘「往東邊二門前來,可巧門上小廝在甬路底下踢球……」這里寫的踢球,就是踢石球。清末《北京民間風俗百圖》第六十四圖《踢石球》寫了踢球之法:二人以石球二個為賭,用些碎磚瓦塊鋪地,用一球先擺一處,二球離七、八尺遠,每人踢兩次。踢中為贏,不中便輸。關於清代踢石球的方法,筆者曾向愛新覺鑼.溥任先生請教。溥任先生系末代皇帝溥儀的四弟,從小在醇親王府中生活,他曾看到太監踢石球,所踢的球是老人們為了健身握在手中揉動的以活動筋骨的健身球,踢的方法是先用腳尖踩住球,然後用力向前踹,以擊中對方為勝。無論是圖畫記載,還是老人描述,均是用腳「踹」球,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類似足球運動的踢球。踢石球實際是「踹」球,因此踢石球游戲經過挖掘整理後,在成為正式群眾比賽的運動項目時,用了「蹴鞠」的「蹴」字,定名為蹴球。 蹴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體育明珠,這個球的挖掘整理成功,是千年古書上記載的蹴鞠以新的面目得到新生,為新形式下的全民健身運動作出了貢獻。

板鞋競速
是由多名運動員一起將足套在同一雙板鞋上,在田徑場上進行的比賽,以在同等的距離內所用時間多少決定成績名次。目前正式的比賽項目包括:男女60米,男女100米和男女2×100米混合接力五個項目。板鞋競速是少數民族中較為盛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首次被列為競技比賽項目。 板鞋競速是一項節奏感及強的集體項目,可以培養人很高的靈活性和協調配合能力。

熱點內容
絕地求生未來之役比賽為什麼進不去 發布:2023-08-31 22:07:08 瀏覽:1504
dota2位置什麼意思 發布:2023-08-31 22:00:04 瀏覽:943
lol電競是什麼樣子 發布:2023-08-31 21:58:40 瀏覽:1401
絕地求生八倍鏡的那個圓圈怎麼弄 發布:2023-08-31 21:58:31 瀏覽:1493
lol龍龜一個多少金幣 發布:2023-08-31 21:55:07 瀏覽:850
王者如何改游戲內名稱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132
游戲主播打廣告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836
絕地求生如何免費拿到ss7賽季手冊 發布:2023-08-31 21:52:13 瀏覽:1021
pgg是哪個國家的戰隊lol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909
一個人的時候才發現游戲很沒意思 發布:2023-08-31 21:49:24 瀏覽: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