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性評價可以設計成游戲
① 什麼是診斷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運用有何種重要意義
什麼是診斷性評價,那肯定就是給你轉賬出來以後給你的建議。
② 診斷性評價的優缺點
診斷性評價的優缺點:
優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機狀態,發現他們學習問題及原因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缺點:設計模式比較繁瑣,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時效性較差。
其方法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准備程度做出鑒定,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則,確定學生的學習准備程度。二則,適當安置學生。
③ 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區別是什麼
診斷性、形成性、終結性評價,三者的時間點、側重點都不同。
診斷性評價一般是指在某項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狀況進行的預測。
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進程中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的評價。
終結性評價指的是在教學活動結束後為判斷其效果而進行的評價。
④ 簡述診斷性測量與評價目的
對個人問題行為及其原因進行診斷
診斷性評價是為使教學適合學習者的需要和背景情況,對學生是否具有達到新的教學目標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所作的評定。也是對學生各種優點、特殊興趣、才能、稟賦和問題的識別。
通過診斷,可以設計一種排除學習障礙的教學方案,把高於和低於所假設的「零點」的學生置於最有益的教學序列中,並找出妨礙學生學習的原因,從而保證教與學的成功。
一般這種診斷都是在各學年、各學期或某一教學階段開始或結束前進行。
⑤ 中學物理課堂診斷性評價的應用
20 世紀 90年代,美國就興起了表現性評價,強調評價任務要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相接近。表現性評價在我國的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中並不陌生,只是在其他課程評價中較少使用。而當前傳統的學生評價方式大多是書面考試,書面考試能保證測驗過程和結果的客觀性,但其最大的不足,就是只能考查學生較低層次的認知過程如記憶,只注重對學習結果的考查,而不能對學生學習過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查。
鑒於此 ,關注真實情境的表現性評價就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一、什麼是表現性評價
所謂表現性評價就是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去完成某個綜合性的、真實的任務,以考查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批判思維等多方面的評價方式。
表現性評價通過給學生呈現模擬真實世界的挑戰和問題,把這種真實感帶進課堂。在這樣的任務中,解決問題的途徑或答案不是唯一的。表現性評價是積極的評價,通常由學生合作完成。
與傳統標准化評價相比,表現性評價有明顯的特點:
(一)評價內容的全面、綜合性。
表現性評價要求學生完成的任務是整體的、復雜的、綜合的。任務的完成要經過多個環節,綜合多種知識和技能,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問題所處的真實環境相結合,有助於考查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高級思維活動,同時可以考查到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問題情境的真實性。
學生所完成的表現性任務是真實、具體的,它強調在模擬真實或完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反映的是學習與解決問題的真實面貌。
(三)評價標準的開放性。
表現性評價沒有統一的標准答案,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尋找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充分表現自己的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四)與教學活動的相融性。
標准化測驗通常是在教學活動結束後進行,以分數反應學生的學習情況。而表現性評價是將評價與教學融為一體,並且評價的情境與教學的情境越一致,評價的效度越高。同時能為教師提供更多豐富的有關學生發展狀況的信息,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
可以說,表現性評價的理念和功能與新課程所倡導的評價改革要求是吻合的,這正是表現性評價在新課程實施中受到推崇的原因。
二、物理學科的特點適宜對學生進行表現性評價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實驗作為物理教學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學功能: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感性材料,驗證物理定律,而且能夠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加深對基本知識的認知程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而新課標明確指出:物理學由實驗和理論兩部分組成,物理實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物理課程應該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驗,勤於思考。新課標的理念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良好習慣的養成。
新課程改革應該有新的課堂教學評價觀,這是能否推動新課改的一個關鍵,課堂教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評價的關鍵是看能否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即課堂教學是否給予了學生足夠的發展空間,成為學生持續發展的動力,是否給予了教師足夠的創造空間,成一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因此,改變傳統的課堂評價體系,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建立適合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評價也受到較多關注,於此,關注真實情景的表現性評價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運用就越來越廣泛。
三、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表現性評價的操作模式探討
筆者以初中物理 「將給定的實驗器材連接成能測電阻的電路 」實驗為例從物理教學的課前准備、課堂教學、課後評價三方面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表現性評價的操作模式進行探討。
(一)課前准備
1、課前布置預習實驗 「將給定的實驗器材連接成能測電阻的電路 」實驗。
2、通過設置問題,了解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並簡單向學生介紹實驗的重難點。問題設置: A、你能否向大家簡單介紹該實驗的實驗原理? B、該實驗要測量哪些物理量?用什麼儀器去測?如何測? C、簡單介紹你所設想的實驗步驟。 D、你認為該實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E、你如何處理實驗數據? 前期准備過程不僅要求學生預習,同時也要求教師制定好評價標准。任何一項活動都應有明確的評價標准,它能夠為學生的活動表現提供方向,因此,評價目標要清晰、明確。評價要依據《物理課程標准》,著眼於 「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 」。因此評價的內容應體現 「三維目標 」的基本要求,即考查學生在 「知識與技能 」、 「過程與方法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等方面的發展與進步。
(二)課堂教學
這個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實驗、合作和交流活動,並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以 「將給定的實驗器材連接成能測電阻的電路 」實驗為例,可在實驗過程中,用核查表對學生的實驗操作步驟進行評價。核查表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對行為或結果的描述,二是記錄 「是 」或 「否 」進行判斷,該實驗核查表設計如下: 1、電源接線正確; 2、開關接線正確,且處於斷開狀態: 3、待測電阻串聯在電路中; 4、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且正負接線柱正確: 5、電壓表並聯在待測電阻兩段,且正負接線柱正確; 6、滑動變阻器接線正確; 7、滑動變阻器滑片的初始位置要使接入電路部分的電阻最大。
教師只需要在每個描述行為後以 「是 」或 「否 」進行判斷,從而使教師了解學生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力爭使教師在考查評價過程中做到有理可依。1、知識與技能。基本知識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進一步學習的必要條件。2、過程與方法。學習方法的掌握是終身學習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獲得好的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也是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學習方法的掌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根據學習任務的要求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第二,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學習方法和利用各種資源來完成學習任務;第三,能夠採用多種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3、情感態度價值觀。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不僅是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過程,更是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其形成的具體表現為:第一,對所學的內容產生學習興趣和慾望;第二,在學習過程中積累了積極的學習情感和態度體驗,在面臨學習困難時能積極面對,尋求解決辦法:第三,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意識與能力。鑒於以上三點,筆者制定了如下表現性評價等級量表:
(三)課後反饋
1、評價結果的評定和反饋。表現性評價作為一種質性評價方法,根本目的是促進改進、促進發展。因此評價的結果不能簡單的只給學生打上分數或登記,還要使用適當的描述性評語,對學生的學習表現給出客觀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要點。評語最好用激勵性的語言來表達,構建一種溝通和發展的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發展。
2、收入成長記錄袋 為了全面記錄學生的發展過程,將評價結果收入學生成長記錄袋是十分必要的。所謂成長記錄袋,就是用以現實有關學生學習成就或持續進步信息的一連串表現、作品、評價結果以及其他相關記錄和資料的匯集。教師應結合各階段教學、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況給予逐步完善,以便全面評價學生,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四、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運用表現性評價的反思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表現性評價的一些局限性。首先,如果表現性任務的綜合性很高,那麼判斷任務完成的質量將涉及到許多復雜的因素,如果不能對這些因素有清楚的認識,評價標準的標准性、可靠性就難以保證。其次,表現性評價沒有傳統的標准化測驗的大題量,表現性任務一般較少,學生的表現好壞難免出現隨機性,因此教師較難做出學生一般能力的合理推論。再次,由於表現性評價耗時較長,教師難以顧及到每個學生,若學生數量大,評價結果則難以達到全面、准確的要求。 因此,雖然表現性評價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傳統測驗產生的消極影響,但在運用時切忌不分具體情況,盲目運用。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結合合適的量性評價,給學生以全面、綜合、正確的評價,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看看這個 ,可能對你有幫助。
⑥ 新課程教學評價的類型主要有幾類
新課程教學評價的類型主要有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
⑦ 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區別是什麼
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區別:
1、評測時間不同:診斷性評價是開始時的預測評價,一般在課前,學期,學年開始的時候開始評價。形成性評價是進行中間的評價,一般在課中,學期,學年中間時期開始評價。終結性評價是結尾時的評價,一般在課尾,學期,學年結束時期開始評價。
2、評測目的不同:診斷性評價是為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准備狀況,形成性評價是為了及時發現教和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評價,終結性評價是為了以後提升教學效果進行的評價。
診斷性評價也稱教學性評價、准備性評價,一般是指在某項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狀況進行的預測。通過這種預測可以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准備狀況,以判斷他們是否具備實現當前教學目標所要求的條件,為實現因材施教提供依據。
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教和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評價。形成性評價常採用非正式考試或單元測驗的形式來進行。測驗的編制必須考慮單元教學中所有重要目標。
終結性評價就是對課堂教學的達成結果進行恰當的評價,指的是在教學活動結束後為判斷其效果而進行的評價。一個單元,一個模塊,或一個學期的教學結束後對最終結果所進行的評價,都可以說是終結性評價。
(7)診斷性評價可以設計成游戲擴展閱讀:
診斷性評價的方法: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准備程度做出鑒定,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則,確定學生的學習准備程度。二則,適當安置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