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體育游戲文化類
① 民間體育游戲有哪些
民間體育游戲:鬥百草、放風箏、騎竹馬、盪鞦韆、捉迷藏、鬥蟋蟀,還是跳房、跳百索、拔河、賽龍舟、摔跤、下土棋等等
民間游戲是指流傳於廣大民眾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俗稱「玩耍」,主要流行於少年兒童中間和節日里成年人娛樂節目之中。 有些游戲項目在發展中逐漸完備,最後形成了競技項目或雜技藝術。生動有趣,沒有功利色彩的民間游戲和競技活動,每個炎黃子孫都會感到親切。這種親切感總是與朗朗的笑聲和濃濃的鄉情融在一起。
(1)民間體育游戲文化類擴展閱讀:
游戲特點:
1、隨意性。從游戲的組織和取材角度來說,民間游戲具有一定的規則,但又具有隨意性。一些游戲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葉子,就可以開始游戲,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圖形玩「走子」游戲。
2、趣味性。民間游戲能夠代代流傳是因為具有極強的趣味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例如,跳皮筋可以邊說兒歌邊跳,玩法上可以從一根到兩根、三根。再如摔煙紙盒,其中好看的圖案、扇的動作和紙盒摔在地上發出的聲音都給幼兒帶來了樂趣。
參考資料:民間游戲-網路
② 中國傳統文化游戲有哪些
成語接龍、象棋、圍棋。
1、成語接龍。成語接龍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字游戲。它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還是體現我國文字、文化、文明的一個縮影,是老少皆宜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成語接龍規則多樣,游戲公平、公正。
2、象棋。象棋是中國傳統棋類益智游戲,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時期已有記載。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主要流行於華人及漢字文化圈的國家,象棋是中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是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的正式
③ 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都包括那些項目
1、「彩月亮」是苗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
上古時期,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為戰爭失敗,分散隱入深山菁林。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夜在山頂上立一樹桿,桿上系紅腰帶,然後令男女青年繞桿對月吹笙跳舞。於是失散的部落民眾聞笙紛紛聚集於樹桿之下,大家立誓團結,發奮振興部落。
「彩月亮」在歷史的長河中已嬗變為慶祝豐收和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喜慶活動。
「莊稼黃,蘆笙狂」每年金秋時節,苗族的「彩月亮」就開始了.男女青年在秋夜迎著明月圍著兩棵花桿歌舞。如果你有幸參與他們一起「彩月亮」你就會聽到這樣的腔幫:
「唱歌要唱一對對,單人一個唱不成,單絲一根不成線,獨木一根不成林。」「唱歌還要一雙雙,少了一個唱不響,少了一個唱不好,我來跟哥把腔幫。」
能在15米的高桿上吹奏蘆笙,完成各種驚險而優美的動作。集蘆笙﹑舞蹈﹑雜技和苗族風情於一體,是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一顆奇葩。
2、「較腳勁」是仡佬族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項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了生存,他們常年奔走在貴州高原陡峭的山間小道上。腳力柔弱,稍有閃失就會跌入萬丈深淵;不練就一雙鐵板腳,就爬不上難於上青天的夜郎古道;沒有扎實的腳勁就走不出野獸出沒的大箐林;雙腳無力,在涉江過河時就會葬身魚腹。
為了練就過硬的腳勁,仡佬族人民常常在勞作之餘,尋一寬闊的山間草地,互相用腳比試。比賽雙方通過腳的壓、勾、掃等動作使對方失分,勝者則獲得人們熱烈的掌聲。這項民間體育活動,就逐漸成了仡佬族全民健身的傳統體育運動。
3、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古近期就有了燦爛的農耕文化。由於苗族人民遷徙居住在深山箐林,開墾的田土和耕種的莊稼常被野獸糟蹋破壞。為了驅趕野獸,他們創制了「響節」。「響節」又稱「雞幾棒」:或「挑桿」,「響節」除了用來對付野獸,還可以用來馴養家禽。在古代,由於戰爭頻繁,還用作戰爭中攻城的火器。後來,「響節」逐漸演變成為苗族人民老少皆宜,強身健體的傳統體育項目。
「響節」通過用「響節」棒挑、擲、擊、敲、打等動作,訓練人們的靈敏度、奔跑速度、判斷力等。以此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4、苗族「踩火龍」這一體育項目是由苗族先民在戰中為營救自己的首領演變而來。
傳說苗族先民的首領被敵方以談判為名關押,關押的地方有火海。苗族先民不顧一切,赤足從火龍背上踩過。又以一把把利刀插進絕壁,架成刀梯,攀上懸崖,救出首領。此後了今天苗族的傳統體育項目。
5、《蓮花十八項》起於清朝光緒年間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盛行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烏江中下游一帶。這一民間舞蹈取材於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吸納了貴州高原的靈氣,體現了土家人獨特的民風,展現了土家人粗獷而豪邁的性格。《蓮花十八項》要求所有舞蹈者張開雙掌,用力拍自己身上的每一塊肌肉和關節,在有力而清脆的擊打聲中,盡情抒發心中的激情,《蓮花十八項》的基本動作有「上九響」「下九響」之分。因而被稱為「蓮花十八項」。表演時,要求拍打節奏統一,動作協調,舞蹈時不計人數,不受任何場所限制,茶餘飯後,田間地頭,都能自由地表演,是一項群眾性的健射舞蹈。該項目於1999年貴州參加全國第六屆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並獲表演項目一等獎。
6、蘆笙是苗族的象徵,是苗家歡度節日必不可少的樂器。蘆笙有幾十個種類,幾十種曲調,蘆笙舞有上百個動作。表演的內容豐富多彩,風格奇異。其中有的清新活潑,有的歡快熱烈,有的輕松幽默,有的險奇優美,「蘆笙技巧」把音樂舞蹈與體育融為一體,生活氣息濃郁,深受苗族人民喜愛。
《金築蘆笙》難度大,技巧高,扣人心弦。通過空中踩碗,滾舞、前翻、後翻、登梯、疊人等動作充分表現了力量與技巧的結合,整套動作朴實粗獷、剛柔相濟、動靜分明、造型優美,令人兒,耳目一新。
7
苗鼓——俗稱猴兒鼓,是苗族傳統打擊樂器。
「豐收苗鼓」流傳於貴陽花溪、孟關等地,是當地苗族群眾在豐收後舉行的一項舞蹈與武術相結合的體育活動。豐收後的苗寨,人們沉浸在歡樂之中。金秋之夜,苗族姑娘和小夥子們在悠揚的蘆笙曲中,圍著苗鼓跳起了歡快的舞蹈。舞蹈時,姑娘手持手槌擊鼓,邊打邊跳,一套動作打完後更換另一套。擊打中穿插表演挖土,紡線,插身,打穀等勞動場面,舞蹈中還表現了苗族群眾喜愛的猴拳、扳手腕、摔跤等傳統體育活動,整個舞蹈鼓聲不停,歡笑不斷,鼓聲回盪著豐收的喜悅。
8、《抱架腰》是布依族民間喜聞樂見的民族體育活動。它對抗性強,趣味性濃,不受場地大小限制。是一項鬥智斗勇,練功角力,又便於開展的活動。
其競技方式是:在地上劃一「界河」,比賽前運動員分開站立,比賽開始後,中線即不存在。比賽中,兩人各使其力,抱住腰部將對方推
離原位為勝。在比賽中,可通過巧力取勝,但不能抓人或拉人。這一活動的目的在於鍛煉臂力和腿力。
9、「壘營盤」原名「營盤舞」。它取材於苗族先民為保衛而進行的防禦戰爭。表演者吹奏蘆笙,壘成營盤,形成圓圈,表示四方布滿勇士,營盤中央豎立帥旗,勇士們「四面開弓」「倒立」、「上肩」揮舞帥旗,舞象徵營盤堡壘堅固,士氣高昂。「壘營盤」是苗族同胞表達懷念先民們的歷史偉績和不屈不饒的英雄氣概而創作的舞蹈。隨著社會發展,如今「壘營盤」已成為苗族男女鬥巧的活動。它不受場地、音樂、人數限制。其特點是表演者在不停地吹奏蘆笙舞曲的同時,進行翻滾、倒立、吊掛、倒背等技巧表演。動作節奏鮮明,剛柔相濟,充分展示表演者的吹跳技巧。「壘營盤」是畢節地區苗族人民最為廣泛流傳的娛樂健身活動。
10、「烏蒙鈴」原名「鈴鐺舞」,彝語「啃荷唄」。它取材於彝族先民開疆拓土,馳騁疆場的各種活動。最先是一個祭祀性舞蹈,在彝族「火把節」時進行表演。流傳至今,以變成節日和慶典活動中的舞蹈。是畢節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彝族傳統體育舞蹈之一。
「烏蒙鈴」表演時不受場地、音樂、人數的限制。鈴聲象徵著騎士在戰場上的高昂鬥志,羊皮鼓鼓點象徵著勇士出征的號角,手握若干只用綵帶紮好的銅鈴,腳踝上系鈴鐺,邊跳邊舞鈴聲悅耳,動作粗獷,剛勁有力。體現了烏蒙山區彝族人民淳樸,直率的性格。
「疊羅漢」「抱腰舞鈴」「相互背馱」「前後翻滾」「倒掛金鉤」「雄鷹展翅」等高難度動作,運動量大,造型美觀,舞蹈和竟技和諧統一。「烏蒙鈴」是一項頗受彝族群眾喜愛的健身娛樂活動。
11、「德沙呱」漢語譯意為「刺錘舞」。主要流傳在獨山縣上司鎮墨寨鄉
琴揚村一帶,是布依族一種特殊的,古老的武術舞蹈形式。
每逢昏喪嫁娶,民族節日,蓋房立屋,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會相集約會,揮錘起舞。
表演形式為男女群體性武術舞蹈,以手上舞刺錘動作為主,腳上動作為輔,名稱為「搶刺」「劈刺」「撥錘」「絞錘」「崩錘」「馬步」「弓步」「彈,踢,勾,鏟」等。舞姿遒勁有力,具有陽剛之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勇敢無畏,熱愛家鄉,熱愛自
由的民族精神。 道具是刺錘,俗稱「狼牙棒」使用的武術套路是先防後攻,防多於攻,防中有攻,以防為主。
12、「弦鼓樂」是一種別具特色,歷史悠久方的水族民間傳統體育舞蹈,流傳於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水龍鄉祥寨村和都江鎮五坳坡一帶。
最早是專門為慶祝「開始插秧」和「開始織布」兩項祭祀活動而跳的舞蹈。
道具「三弦角鼓」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鼓身用整筒圓木刨光鏤空而成,兩頭用硝制的牛皮套牢,鼓側嵌上一對牛角並配上三根琴弦。牛角代表耕種,三弦代表紡織,水族的耕織文化由此可見一斑。
表演人數不限,表演時男女圍鼓吹跳,表演場面壯觀熱烈,動作以其特有的肢體語言,生動記錄了水族先民艱苦創業的歷程,表現了水族人民希望建立幸福家園,人旺糧豐的美好願望,它是水族人民間文化藝術中獨放異彩的民族特有表演項目。
13、這是苗族姑娘過「菜花節」時舉行的一個傳統表演。這個比賽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趣味性。
通過穿花衣裙比賽,既向人們展示了苗族婦女服飾的絢麗多姿,也表現了苗族姑娘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還體現了苗族同胞團結協作,和睦共處的集體精神。
④ 民間游戲有哪些
民間游戲:
1、老鷹捉小雞
老鷹捉小雞,俗稱「黃鷂吃雞」,又叫「黃鼠狼吃雞」,是一種多人參加的益智娛樂游戲,在戶外或有一定空間的室內進行。這種游戲,對發展學生靈敏性和協調能力,培養學生合作練習,合作意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游戲需要至少三個人,一人當母雞,一人當老鷹,其餘的當小雞。小雞依次在母雞後牽著衣襟排成一隊,老鷹站在母雞對面,做捉小雞姿勢。游戲開始時,老鷹叫著做趕雞運作。母雞身後的小雞做驚恐狀,母雞極力保護身後的小雞。老鷹再叫著轉著圈去捉小雞,眾小雞則在母雞身後左躲右閃。
⑤ 民族傳統體育競技運動項目有哪些
蒙古族搏克
「搏克」即摔跤,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屬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以錫林郭勒盟為中心分布於整個內蒙古地區,以烏珠穆沁搏克比賽風格為主,也有鄂爾多斯式搏克、阿拉善地區沙力搏爾式搏克等搏克種類。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
達斡爾族的曲棍球運動歷史悠久。達斡爾族把曲棍球運動稱作「貝闊」,舊式的球棍是選擇根部彎曲,樹干挺直堅韌的柞木削制而成。球稱之為「波列」,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3種。木球用杏樹根、柞樹根削磨成圓形。毛球用動物毛團制而成。火球用樺樹上長的已硬化的白菌製成,球上穿通數孔,注入松明,以使點燃。比賽場地一般選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開闊的地方,場地大小沒有統一規定,兩端各設一個球門,以打進對方球門多者為勝。
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蒙古語稱作「喜塔爾」或「沙特拉」。早在公元十三世紀就流傳於蒙古族民間。
鄂溫克「搶樞」
「搶樞」亦稱「樞體能」,是鄂溫克民族同自然界搏擊中流傳下來的一項古老的民間傳統體育競技游戲項目。
沙力搏爾摔跤
沙力搏爾式摔跤是衛拉特蒙古族獨創並保留至今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阿拉善盟。
阿木爾巴伊斯呼朗(蒙古康樂牌)
「阿木爾巴伊斯呼朗」漢意為康樂牌,是一種古老的牌類游戲,流行在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一帶,其中涉及了一些佛教方面的內容,所以,解放前都是上層人物玩耍,很少流行到普通百姓當中。
冰上阿日嘎
冰上阿日嘎,是蒙古族傳統的冰上體育運動,流傳於阿魯科爾沁旗一帶。「阿日嘎」是特指經過加工修理的牛踝骨。製作時把凸凹兩面削平,在凹面打個洞,灌進鉛水以增加重量。在冰上游戲時,凸面向上抓阿日嘎,用大拇指和食指捻彈向遠處,當作目標阿日嘎。另一阿日嘎,瞄準目標阿日嘎捻彈過去,擊中者為勝。此游戲兩個人就可進行,人多時場面會更加熱烈。冰上阿日嘎,是在游牧生產生活的基礎上形成的,無論場地、玩具和比賽規則,都富有濃郁的草原游牧特色。
蒙古鹿棋
鹿棋是蒙古族傳統棋牌游戲文化的代表,有著悠久的歷史。對弈雙方各執「鹿棋」和「狗棋」。鹿棋是以牛羊髕骨做成,狗棋可以由銅錢和小石子、小木棒代替。在對弈前,先擺棋盤,鹿擺在兩個山口,狗擺在棋盤內成四角的八個點上,剩餘的十六個子備用。下棋的規則是:鹿可以在整個棋盤內走,而狗只能在大正方形區域和兩個山區內活動。鹿先走,如跳過一隻狗,狗就算被吃掉。隔兩只則不能吃,每走一次,狗可以加一棋子,執狗的一方努力使兩狗相連,阻止鹿吃狗。如果最後兩只鹿的位置在棋盤中心或山口上,鹿就處於自由的位置,則鹿勝狗負。反之,鹿被狗圍到死角里,沒有左右移動的餘地時,則狗勝鹿負。
⑥ 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有哪些
中華傳統體育項目除武術、摔跤、舞獅、射箭、棋術、龍舟、空竹、馬球、捶丸外,還有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
漢代的時候,蹴鞠的玩法和現代很像,只不過那時候一邊不止一個球門,而是六個。方形的球場上,六個小小的球室,呈半月形,向地里凹進去。每個球室前都有一個人守著,剩下的人在賽場中活動。
唐代時,地下的球室變成了地上的球門,分雙球門和單球門。雙球門在東西兩側各一個,比較接近現代足球。除此之外,還有不射門的玩法,叫做「白打」:兩個球隊分別派出球員,做出顛球表演。
(6)民間體育游戲文化類擴展閱讀:
宋朝蹴鞠,有兩種玩法。一種是「白打」,另一種是「築球」。
1、白打:不設球門,兩個球隊分別派出相同數量的球員(一人至十人)在場中輪流進行表演,用頭、肩、背、膝、腳等身體部位頂球(不允許用手),在保持球不落地的同時,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裁判將分別對參賽者打分,得分高者勝。強調的是技巧性與觀賞性。
2、築球:則更強調對抗性。在球場中間豎起一個大球門,高約三丈,寬約一丈,以綵帶結網,只留出一個尺許見方的網眼,叫做「風流眼」。
比賽雙方分別派出十二人(有些規則中,可分別派出十六人),分著不同顏色的球衣立於球門兩邊,組成「左右軍」對壘。左軍與右軍均設「球頭」「蹺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角色,進行競賽,得分高的隊伍獲勝。
⑦ 民間體育游戲有哪些
民間體育游戲:鬥百草、放風箏、騎竹馬、盪鞦韆、捉迷藏、鬥蟋蟀,還是跳房、跳百索、拔河、賽龍舟、摔跤、下土棋等等。
民間游戲是流傳於廣大民眾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俗稱「玩耍」,主要流行於少年兒童中間和節日里成年人娛樂節目之中。有些游戲項目在發展中逐漸完備,最後形成了競技項目或雜技藝術。
生動有趣,沒有功利色彩的民間游戲和競技活動,每個炎黃子孫都會感到親切。這種親切感總是與朗朗的笑聲和濃濃的鄉情融在一起。
游戲特點:
1、隨意性。從游戲的組織和取材角度來說,民間游戲具有一定的規則,但又具有隨意性。一些游戲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葉子,就可以開始游戲,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圖形玩「走子」游戲。
2、趣味性。民間游戲能夠代代流傳是因為具有極強的趣味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例如,跳皮筋可以邊說兒歌邊跳,玩法上可以從一根到兩根、三根。再如摔煙紙盒,其中好看的圖案、扇的動作和紙盒摔在地上發出的聲音都給幼兒帶來了樂趣。
⑧ 民間體育游戲有哪些及玩法
一、民間體育游戲:鬥百草、放風箏、騎竹馬、盪鞦韆、捉迷藏、鬥蟋蟀,還是跳房、跳百索、拔河、賽龍舟、摔跤、下土棋等等
二、游戲特點:
1、隨意性。從游戲的組織和取材角度來說,民間游戲具有一定的規則,但又具有隨意性。一些游戲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葉子,就可以開始游戲,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圖形玩「走子」游戲。
2、趣味性。民間游戲能夠代代流傳是因為具有極強的趣味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例如,跳皮筋可以邊說兒歌邊跳,玩法上可以從一根到兩根、三根。再如摔煙紙盒,其中好看的圖案、扇的動作和紙盒摔在地上發出的聲音都給幼兒帶來了樂趣。
三、個別玩法
1、腳尖腳跟腳尖踢
雙手叉腰,邊念邊跳。「腳尖」(右腳尖朝後點地),「腳跟」(右腳尖朝前點地),「腳尖踢」(將右腳尖朝左前方點地,接著向右前方踢)。第二遍換左腳,依次反復進行。
2、滾鐵環
手持一根頂端有彎槽鐵棍,推一直徑一尺多的鐵環向前飛跑,發出「嘩唧嘩唧」的聲音,可以在場地寬闊的地方玩。比一比誰滾的時間最長誰就贏了。
3、地雷爆炸
游戲前先用猜拳決出一個為追逐者,其餘為逃跑者。逃跑者可以四散跑,追逐者只要能捉到一個人就算勝利。逃跑者保護自己的辦法就是,快被捉住時,可以立即蹲下說「地雷」:追逐者就必須停止追他,另找目標追逐。
而「地雷」只能遠地不動地蹲著,等其他人來拍一下,並喊「爆炸」,才被解救,繼續做逃跑者。被捉住者為第二輪游戲的追逐者。
4、舞龍燈
利用稻草、竹筒或雪碧瓶制一個象徵性的「龍頭」,再制出「龍身」(稻草「龍身」用稻草紮成大約20厘米長的草扎若干個,中間穿上一根繩子,若給小班玩可不穿繩),用小竹竿或木棍插進「龍頭」、「龍身」,讓舉著舞,可以兩條「龍」嬉戲,樂在其中。
5、跑框
游戲的分為兩組,一組為守框者,一組為跑框者。守框者依圖站好位置,集中注意力守侯在自己的活動范圍內,阻攔跑框者闖入自己的管轄區內,跑框者必須乘其不備,靈活躲閃才能闖框,若被守框者觸及,則算輸。跑框者必須闖過所有的關才算勝利。
⑨ 民間游戲有哪些
民間游戲:
1、老鷹捉小雞
老鷹捉小雞,俗稱「黃鷂吃雞」,又叫「黃鼠狼吃雞」,是一種多人參加的益智娛樂游戲,在戶外或有一定空間的室內進行。這種游戲,對發展學生靈敏性和協調能力,培養學生合作練習,合作意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游戲需要至少三個人,一人當母雞,一人當老鷹,其餘的當小雞。小雞依次在母雞後牽著衣襟排成一隊,老鷹站在母雞對面,做捉小雞姿勢。游戲開始時,老鷹叫著做趕雞運作。母雞身後的小雞做驚恐狀,母雞極力保護身後的小雞。老鷹再叫著轉著圈去捉小雞,眾小雞則在母雞身後左躲右閃。
⑩ 嶺南民間游戲有哪些
嶺南民間體育游戲:鬥百草、放風箏、騎竹馬、盪鞦韆、捉迷藏、鬥蟋蟀,還是跳房、跳百索、拔河、賽龍舟、摔跤、下五道、過家家、老鷹捉小雞等等。
1、過家家
流傳於兒童之間的游戲。流行於全國各地。「過家家」是孩子模仿成年人的一種游戲,一個人或幾個人都可進行。幾個人一起玩時,有當「爸爸」、「媽媽」、「弟弟」;有的去「買菜」,有的「煮飯」,有的抱「娃娃」等,也有模擬種瓜等生產活動的,模仿大人過日子。
2、拔河
拔河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拔河這項活動,不過在那時不叫拔河,而稱為「鉤強」或「牽鉤」,後演變為荊楚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
3、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4、老鷹捉小雞
游戲需要至少三個人,一人當母雞,一人當老鷹,其餘的當小雞。小雞依次在母雞後牽著衣襟排成一隊,老鷹站在母雞對面,做捉小雞姿勢。游戲開始時,老鷹叫著做趕雞運作。母雞身後的小雞做驚恐狀,母雞極力保護身後的小雞。老鷹再叫著轉著圈去捉小雞,眾小雞則在母雞身後左躲右閃。
5、下五道
中國民間棋類游戲。流行於華北北部和東北大部地區。當地農民在田間勞動休息時,常在地頭劃線為盤,土塊、小石代子。棋盤由橫、豎兩條線交叉而成。相傳下五道起源於公元前225年,隨後流傳於民間。此棋棋盤大小為5線*5線,共25個點。行動走法偏重於陣型排布和走動順序(形成「槍」的時機),落子方位卻是相對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