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的社會性發展水平是什麼意思
『壹』 如何在游戲中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一、增強區域游戲活動的合作性,培養孩子的交流能力
在幼兒園日常的游戲活動中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多與其他孩子進行交流溝通的機會,同時也促進了孩子在平時生活中更多的社會學習模仿的機會,提高孩子的交流能力。
二、通過比賽提高社會集體思維
許多的區域游戲活動都是一些帶有競爭性質的比賽類游戲,在這樣的游戲活動當中,孩子的興趣會更加的積極,熱情也更加的高昂,通常會出現十分熱烈的活動氣氛,孩子們會為自己團隊的小夥伴們吶喊助威、鼓勁加油,在這樣的情境當中,孩子會十分自然的融入到整個集體的大環境中。
三、通過游戲培養孩子的堅強意志
在一些有體育性質的區域游戲活動中,由於這樣的游戲會有一定的困難程度,所以老師應當在這樣的游戲中積極的鼓勵孩子將游戲進行下去,培養孩子堅定不拔的意志和不言放棄的精神。
一方面老師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將游戲的方法清楚明確的教給孩子,另一方面需要老師不斷的為孩子加油打氣,讓孩子克服自身的恐懼與軟弱,由淺入深不斷的增加游戲的難度。
『貳』 游戲活動的基本特點社會性是什麼
表演游戲是深受幼兒喜愛的一種游戲形式,能促進幼兒情感、認知和社會性的發展.以表演游戲為干預因子,並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個維度入手,對幼兒的同伴關系發展進行綜合干預,能將教師的干預融入游戲活動之中,讓幼兒在自然的狀態下接受干預,達到良好。
『叄』 按社會性參與程度分可將游戲分為幾類
社會性參與程度標准將游戲分為:獨自游戲、平行游戲、聯合游戲、以及合作游戲。
1、獨自游戲指的是兒童獨自游戲,即使有其他人在場,也不與他們發生任何聯系,而且兒童之間從事著不同的游戲活動,發生時間大概在2歲到2歲半期間。就像城城和泡泡在游樂場一個玩滑梯一個玩海洋球一樣,每個人玩的都是不一樣的東西,而且彼此之間也沒有什麼交流。
2、平行游戲指的是兒童在一起從事相似的游戲,但是彼此之間沒有社會互動,發生時間通常是2歲半到3歲左右。獨自游戲時兒童們玩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但平行游戲中兒童玩的內容是一樣或者相似的,他們的游戲內容、游戲方式是可以相互影響的。
因此,平行游戲中的兒童的社會參與度要比獨自游戲高。心理學家們還區分了平行游戲和平行意識游戲:平行游戲是兒童在一起參與類似的活動,但彼此並不注意對方的行動,而如果兒童在一起參與類似的活動,並且也有目光接觸,了解有別的兒童的存在,那就是平行意識游戲。比如城城在媽媽的勸說下注意到泡泡,然後坐在泡泡對面也玩搭積木游戲,就可以分類為平行意識游戲。
3、聯合游戲通常要到3歲半到4歲半發生,聯合游戲中兒童們在一起游戲,彼此的行為相互關聯,但不相互合作。比如城城和泡泡長大一點後,一起搭積木的時候會因為材料進行語言的交流,但這種聯合僅僅是同伴的交往,他們並沒有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游戲,這種社會互動還是比較低級的。
4、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兒童完成的一種游戲。有明確的規則,參與者有自己的任務,帶有競爭色彩。幼兒園里小班兒童游戲有合作的萌芽,但以個人游戲為主。中班兒童由於游戲內容豐富,游戲中的規則明確了,逐漸開始有兩個或多個兒童聯合在一起進行游戲。大班兒童則能開始更高級的合作游戲即集體游戲。合作游戲有利於兒童社會性、合作精神、組織能力以及責任心的形成和發展。
拓展資料
社會性游戲
一、定義
具有社會交往性質的游戲叫做社會性游戲,分為以下兩種:
1、協同游戲:特點是兒童各自游戲,游戲過程中有言語溝通、情節交流等互動關系,但是沒有共同目的,也沒有角色分工。
2、合作游戲:該類游戲是兒童的組群游戲活動,其突出特徵在於,具有共同目的、明確分工和彼此協調合作。
二、游戲的社會性収展
獨自游戲(非社會性游戲)
2.平行游戲
3. 社會性游戲
– 協同游戲(有交流但無共同目標)
–合作游戲(有共同目標,分工合作)
三、游戲對心理収展的促進作用
· 游戲是年幼兒童的特殊的生活活動斱式;
· 游戲是兒童參不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
· 通過游戲實現自我價值,體現創造性能力;
· 培養健全的人格;
· 游戲活動可以增強體質。
『肆』 依據社會性發展,將幼兒的游戲劃分為哪四個階段,有什麼特點
一是獨自游戲階段;二是平行游戲階段;三是聯合游戲階段;四是合作游戲階段。
特點
1、獨自游戲階段
獨自游戲一般出現在出生後頭兩年內。兒童擺弄的客體可能反映了客體的功能及社會用途,也可能使客體的外形、位置及其性質等發生變化。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以客體為對象的游戲內容和形式越來越復雜。兒童不僅關心引起客體變化的行為,而且對客體本身也發生興趣,動作的靈巧性與精確性也不斷加強,逐漸能將自我與客體區分開來,以至產生好奇心和探究行為。
2、平行游戲階段
在平行游戲中,兒童玩的玩具與周圍兒童的玩具相同或相仿,兒童之間相互靠近,能意識到別人的存在,相互之間有眼光接觸,也會看別人怎麼操作,甚至模仿別人,但彼此都無意影響或參與到對方的活動之中。既沒有合作的行為,也沒有共同的目的。反映了2~3歲兒童游戲的社會性交往狀況。
3、聯合游戲階段
兒童行為的社會性僅僅是同伴交往關系,而不是游戲合作關系。兒童相互之間可能交換材料,或進行語言溝通,提供和接受彼此的玩具,對他人的活動表示贊賞或否定,甚至攻擊。這種游戲從表面上看,兒童之間產生了相互聯系,而實際上在涉及到游戲本身的內容時,他們之間卻沒有共同的意願,兒童不會使自己個人的興趣服從小組的興趣,每個人仍然是以自己的興趣來游戲的。
4、合作游戲階段
游戲者之間有分工、協作,有領頭者,也有隨從者。這種游戲具有組織意味,有明顯的集體意識,有共同遵守的規則。這種游戲離不開相互的配合,一般要到3歲以上才會產生,5~6歲得到發展,反映了兒童社會性發展日漸成熟的趨勢。
(4)游戲的社會性發展水平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游戲對兒童成長和發展的價值
1、游戲促進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在游戲情境中,兒童需要與同伴進行交流、溝通、協商、選擇、決策,需要不斷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以便適應集體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兒童學會了一系列交往策略,掌握了交往技巧,並以遵守游戲規則開始理解和遵守社會規則。
2、游戲有助於兒童社會道德感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兒童良好的個性品質。
兒童在游戲中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學會處理游戲中產生的矛盾與沖突,逐漸形成一定的是非判斷能力。 此外,在不同類型的游戲活動中,兒童通過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逐漸懂得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行為是被允許的,什麼行為是被排斥的。當游戲活動遇到困難時,兒童會自己想辦法克服困難,努力使游戲順利進行下去,從而起到磨煉意志的作用。
3、游戲有助於提高兒童的創造性與社會競爭力。
在游戲中,兒童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問題,並和同伴一起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在游戲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著自己的創造性,並使這種創造性不斷提高,甚至遷移到其他活動中去。
『伍』 游戲如何發展幼兒的社會性
游戲對幼兒心理發展的積極作用(一)游戲在幼兒智力發展中的積極作用1.游戲擴展和加深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識2.游戲促進幼兒想像力的發展3.游戲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二)游戲在幼兒社會性發展中的作用1.游戲提供了幼兒社會交往的機會,發展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2.游戲使幼兒學習社會角色,掌握社會性行為規范3.游戲鍛煉了幼兒的意志(三)游戲在幼兒情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1.游戲可以豐富幼兒的情緒體驗2.游戲可以發展幼兒的成就感與美感3.游戲可以消除幼兒的消極情緒
『陸』 幼兒獨自游戲是不是意味著其社會發展一定處於較低水平
不是。
獨自游戲的持續時間,1歲幼兒為30分鍾左右,2歲幼兒為1小時左右。幼兒剛開始進行獨自游戲時,可以玩到10~15分鍾。如果幼兒開始扔玩具,或者把玩具弄得很亂,這就是玩膩了的表現。當孩子玩膩了,就要給孩子換一種玩具,或者由大人給孩子做個幫手,或者改變一下游戲場地等。
獨自游戲可使幼兒集中注意而不被他人的活動所分散,可以發展幼兒的主動性和獨立思考精神,鍛煉意志。具有獨自游戲經驗的孩子,在集體游戲裡面,會具有主動而又積極的游戲能力。
(6)游戲的社會性發展水平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幼兒獨自游戲意義:
1、有利於培養孩子按自己的意志去行動和樹立自信心,使之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力量。
獨自游戲使得兒童減少了模仿外界的可能性,在評價游戲成果時更具自豪感和成就感,這有助於發展幼兒的自我效能感。
2、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發展幼兒的主動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因為獨自游戲往往是自發的,由幼兒自主控制,游戲時相對受外來因素的影響較少。這樣有利於發展幼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使幼兒能夠主動去探索事物,思考如何進行游戲以及如何運用游戲器材等。
3、有利於個性化的發展。幼兒有了各自相對穩定的興趣和認識特點上的差異。
有獨自游戲經驗的幼兒和沒有這種經驗的幼兒,在一起玩耍時會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會獨自游戲的幼兒在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具有主動而積極的游戲能力,往往會出主意、想辦法,成為小朋友中的「頭兒」,長大了也較有主見。
而沒有獨自游戲能力的幼兒,在家裡是一會兒也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必須有人陪著他玩才行,上幼兒園以後,往往也是總圍著老師轉,不會自己玩,也不會和小朋友玩,表現出膽小和怯懦的性格特點。
『柒』 游戲水平從哪些方面觀察測量
從游戲的社會性發展上看,兒童的游戲中表現出一定的社會性發展規律。根據兒童游戲的社會性特點,可將游戲分為獨自游戲、平等游戲、聯合游戲和合作游戲。
獨自游戲:兒童一個人玩,沒有接近其他兒童的意願。這是嬰兒期的主要特點。
平行游戲:幾個兒童一起游戲,玩具類似,但兒童之間彼此獨立,無交往與合作。這是幼兒初期的游戲。
聯合游戲:幾個兒童共同玩一個游戲,雖有言語交流,但不受統一目標約束,也沒有角色之分。一般屬幼兒中期和末期的游戲。
合作游戲:一組兒童有組織地進行游戲,且有一定的目的,兒童之間彼此協調合作。這種游戲始於幼兒中期。
游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意義:
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孩子發展感知覺、想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是兒童參與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模仿性地、創造性地參與成人社會生活。
通過游戲實現自我價值,表現他們的技能和靈活獨創精神,體現領導、組織能力。
培養健全的人格,遵守規則,在游戲中體現助人和協作精神。
增強體質。
『捌』 為什麼說游戲能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游戲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基本形式,更是兒童的天性與權利。幼兒的生活是游戲的生活,游戲是幼兒的生命表現形態。幼兒天生好動,好奇,因此每一位幼兒都具有強烈的游戲願望,游戲就是兒童精神世界的全面展示。幼兒期是人的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游戲作為幼兒的基本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發展價值。游戲能使幼兒獲得更多的適應社會 環境的知識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態度和技能。無論是在自我意識的發展,社會角色發展,還是在道德品質的發展中,游戲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有待我們幼兒教師去充分利用,使其達到應有的教育價值。
一、游戲的特點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明確規定:「締國同確認兒童有權休息和閑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游戲與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這就確定了兒童不僅有發展權,受教育權,而且有享受權利的權利。我國新的《幼兒園教育指導(試行)》也提出幼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可見,游戲在幼兒的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游戲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因為可以在游戲中任意的操作、擺弄、自由活動。游戲以幼兒為主導,是幼兒自我表現的良好形式。游戲又不同於那種無所事事盼被動消極狀態,游戲者的表情特徵說明了游戲者的身心是處於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狀態。比如,通過扮演角色,幼兒可以再現生活經驗,從中學會如何在社會中生存。
游戲具有以下特點:
(一) 虛構性
游戲,特別是角色游戲具有明顯的虛構性,往往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現實的活動。游戲的情節、角色,行為以及游戲中使用的游戲材料或玩具都具有象徵性,如騎竹馬、把半個皮球當碗用、讓小朋友假裝成病人,坐在椅子上假裝開汽車等。
(二)自主性
游戲是一種主體活動,它不受任何外部指令的強迫與制約,與利害得失無關。游戲是根源於「純粹的認得本性」的活動。游戲幫助幼兒按照自己的特有的模式去成長發展,鼓勵自己的興趣。在游戲過程中,幼兒始終處於主動地位,可以自己選擇、組織,不受限制。幼兒在游戲中是快樂自由的。
(三)社會性
游戲作為一種社會性活動,幼兒只有在身心發展到一定水平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後才會做游戲。游戲是實現幼兒與周圍生活相聯系的特殊形式、特殊活動。幼兒的游戲反映了周圍的現實生活、時代、文化、地區、習俗以及人與人的關系。游戲的主題和內容都是由社會生活條件決定的,幼兒可以通過想像,永興的方式去重演別人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