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戲類別 » 電腦版神舟12號飛船游戲

電腦版神舟12號飛船游戲

發布時間: 2022-10-09 12:22:38

❶ 神舟十二號飛船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將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三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19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距離上一次載人飛行已經過去了近五年的時間。





神州十二號飛船在入軌後,按照預定程序,與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在歷經6.5個小時之後,這一任務順利完成。三位航天員進駐到我們自己的「太空家園」,這是「歷史性時刻」,同時也標志著中國航天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從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現在,只經過了幾十年的時間,就晉升到世界一流水平。這次登上太空將完成為期3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機械臂操作、太空出艙等活動。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是無數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努力,請先向他們獻上心底那份崇高的敬意。

回顧空間站的進程,從開始到現在已經有50年的歷史。人類離開地球,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這都是歷史性的時刻。相信在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們的航天工程也會更加強大,中國空間站也會越來越美好,太空中也會留下更多中國龍的足跡。

❷ 神舟八號到神舟12號的具體情況

1、神舟八號是一艘無人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2011年11月1日發射升空,之後,與天宮一號進行了兩次空間無人自動交會對接,突破和掌握了自動交會對接技術。
2、神舟九號飛船於2012年6月16日發射升空,執行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順利進入太空,6月24日,神舟九號航天員成功駕駛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對接,這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完整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3、神舟十號,船於2013年6月11日發射升空,在軌飛行期間,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進行了一次自動交會對接和一次手控交會對接,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天宮一號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並向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
4、神舟十一號飛船於2016年10月17日發射升空,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入駐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了為期30天的太空駐留生活。
5、神舟十二號飛船於2021年6月17日發射升空,實現一系列新的突破,神舟飛船首次快速交會對接,航天員首次進入自己建造的空間站、最長時間的太空駐留、最長時間的出艙活動,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在空間站內駐留工作了3個月,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

❸ 神舟十二號飛船已運抵發射中心,即將搭乘它的飛行乘組准備的如何

我國的航天事業已經風風雨雨走過了很多年。在我國還一窮二白的時候,雖然我們國家在一段時間內沒有能力發展自己的航天事業,但是我們有一批非常熱愛我們祖國的科學家,在為我們的航天事業奠基,其實。向火箭以及其他方面的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就可以向天空發射衛星和其他航天器。

3號飛船也已經運到了發射中心,而且預計在今年的5月份或者是6月份,又會發射天舟2號混飛船和神舟12號載人飛船,而這次的神舟12號載人飛船上會有三名航天員,而這三名航天員就是會成為天和核心艙的首批入駐人員,他們將會在天和核心艙停留三個月的時間。

在已經有4個飛行乘組,而這4個飛行乘組正在同步地開展周密的訓練。而且神舟12號飛行乘組也在完成了很多任務訓練以後進入了強化訓練的階段。

❹ 神舟十二號發射時間地點

神舟十二號發射地點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時間是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此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十二號的技術性能:

神舟十二號飛船經歷上升、入軌交會飛行後,將與已經和天舟貨運船形成組合體的空間站核心艙對接,航天員進入空間站組合體,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第一次任務。後續,待航天員本次飛行任務完成,航天員返回飛船,飛船撤離空間站,執行返回和著陸飛行,將航天員安全帶回地面。

首次執行空間站航天員往返運輸任務,神舟十二號飛船自然有些特別之處。首先是空間交會和返回技術的升級,本次任務將採用快速交會技術,在空間站核心艙的配合下,由飛船控制計算機自主計算和執行軌道控制,發射後約6.5小時完成與核心艙的對接。

航天員即可以進入空間站開始太空生活和工作,大約與從北京乘坐高鐵到長沙的時間相當,可以大大減少地面飛行控制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同時,對返回過程式控制制演算法進行改進,使航天員返回過程和著陸落點位置控制更可靠。

❺ 神舟十二號火箭怎麼畫

畫神舟十二號火箭的方法如下:

1、在紙上使用鉛筆先畫出神州12號的逃逸塔,然後在逃逸塔的下面我們再畫出神州12號的整流罩,之後在整流罩的下面再畫出神州12號一二級船體。

神舟十二號,簡稱「神十二」,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十二艘飛船,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2021年4月,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船箭分批安全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6月報道,根據規劃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3名航天員將成為 「天和」核心艙的首批「入住人員」,並在軌駐留3個月,開展艙外維修維護、設備更換、科學應用載荷等一系列操作。6月15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正式發布。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此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❻ 神舟12號發射成功!7.5小時後與空間站交會對接,為何如此神速

理由非常的簡單,就跟你坐公交車一樣。你提前掌握了那個點公交車到你們家最近的那個站,你到了站台就可以坐公交車了,不要等。

如果你提前沒有掌握好時間,也不知道公交車什麼時候到站只能在那邊等了,這也是可以的,但是消耗的是你的時間。

神舟12號發射也是一樣的道理,全部是科學家掐准了這個時間點發射的,發射之後剛好我們的空間站到達了最佳的位置,所以自然而然的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進行對接。

當然了這個裡面有很多的技術含量在裡面,比如自動無人對接技術。現在更加上有三名宇航員上去,通過無人加有人的方式,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對接的速度和准確性。

2021年6月17日上午9時22分,58.34米高的長征二號F火箭騰空而起,他搭載著神舟12號飛船和3名中國宇航員沖向太空,飛往中國空間站。

9時33分,火箭和飛船成功分離,接下來就是飛船與中國空間站的交會對接工作了。

實際上按照既定計劃,大約在當天下午16時左右,飛船即可以與中國空間站完成交會對接工作,全程歷時6.5小時左右,並非7.5小時。

縮短交會對接時間,源於更先進的科學技術

回顧中國的航天事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進展神速。

中國空間站(天宮空間站,英文名稱:Chinese Space Station )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計劃中的一個空間站系統。

空間站軌道高度為400~450公里,傾角42~43度,設計壽命為10年,長期駐留3人,總重量可達90噸,以進行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

1992年,中國政府就制定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建成空間站是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

起初由於技術和經驗問題,交會對接時間比較久。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發射升空,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才實現對接。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發射升空,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

這兩次基本上都是通過差不多兩天的時間,才完成交會對接工作,總體來說算是比較久的。

不過神舟十二號進行了全面的升級,不僅使用了最新的晶元技術,再加以精確無比的北斗導航系統作為「眼睛」,大大縮短了交會對接的時間。

簡單的走直線遠離

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近,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之所以能夠把交會對接時間壓縮到6.5小時左右,實際上也是最大限度地使用這個簡單的道理。

空間站位於太空中的固定軌道內,並且沿著軌道運動,這跟地球圍著太陽轉是一樣的道理。

空間站的運行「速度」還是很快的,官方說法為軌道周期(通常以希臘第十九個字母識別),時間長度與太空站的軌道高度有關。

如果太空站的實際高度大約是500公里或312英里的話,預計太空站圍繞地球一周期的時間是94.56分鍾,還是非常快的。

飛船和空間站交會對接的比較通俗的理解就是,先用火箭把飛船送到空間站所在的軌道,然後飛船需要用和空間站一樣的「速度」進行同步運動。

當兩者處在同樣的速度,位於同樣的位面之時,此時飛船和太空站就是相對靜止的狀態。空間站伸出對接「手臂」,將飛船拉到自己身邊,連上對介面,就算是完成了對接工作。

那麼理論上最大化的壓縮時間的原理就是:計算好什麼時間飛船到達軌道時和空間站的距離最短,也就是理論上空間站和飛船的直線距離最短。

因為地球本身不是一個圓球,所以空間站運行的軌道也不規則,加上地球還有自轉等等因素,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發射時間會精確到秒,這都是經過嚴格計算之後得出的結果。

神舟十二的主要飛行任務

一是將進一步驗證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性能。

改進後的長征二F運載火箭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會對接 、徑向交會對接和180天在軌停靠能力。改進了返回技術、進一步提高落點精度, 還將首次啟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

二是將全面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技術。

通過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在軌工作生活3個月,考核驗證再生生保、空間站物資補給、航天員 健康 管理等航天員長期太空飛行的各項保障技術。

三是將在軌驗證航天員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及艙外操作的能力。

航天員將在機械臂的支持下,首次開展較長時間的出艙活動, 進行艙外的設備安裝、維修維護等操作作業。

四是將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搜索回收能力。

著陸場從內蒙古四子王旗調整到東風著陸場,首次開啟著陸場系統常態化應急待命搜救模式。

神舟十二號任務作為我國空間站建造的首次載人飛行,承上啟下,十分關鍵。

此次飛行任務時長3個月,在此期間,恰逢中國共產黨100周年。預祝神舟十二以及三名航天員順利完成預定工作,為我們的航天事業再添輝煌,同時為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我們的空間站只在地球上空350公里到450公里的空中,很近的近空,如果神舟12不繞行的話幾分鍾就到。飛船與空間站交會,必須慢慢繞行,然後交會,7.5小時不算慢也不算快。

神州飛船再次成功升天,向世界展現我們的實力,這次載人航天工程,在很短的時間進行調整後就直接進行對接,把我們的三名宇航員送到空間站裡面,這體現出來了我們航天技術的成熟,在技術方面我們已經非常的熟練,所以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高難度的東西。

中國航天 科技 在這幾十年發展迅速,特別是近幾年的速度更是讓世界震驚,從我們的載人到太空,到現在的建造空間站,從我們開始發射探月衛星,到我們現在的探測火星,從我們被衛星定位系統拒之門外,到我們現在擁有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這一切都是在二十多年的時間內獨自完成的。

沒有任何國家參與,沒有其他的幫助,完全靠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進行,到現在我們成為了世界前三的航天大國,把過去對我們關閉大門的國家遠遠甩在了身後,讓它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封鎖是阻擋不了我們進步的,只有主動跟我們合作他們才有機會發展,不然終將把他們遠遠甩在身後,再過一定時間,他們連車尾燈都看不到。

特別是這幾年,成功探月采樣返回,北斗導航全部到位,空間站開始太空組裝,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這一切都是讓人目不暇接,就算作為本國國民的我們都覺得速度真是太快了,外國看到我們這些年的成果一步步實現,而他們的計劃仍然只是計劃,連實施都還沒有,這就是差別跟差距。

同時也讓一些人從頭頂酸到了腳底板,因為它們自己的都只是空喊口號計劃,而我們把計劃一個個全部實現,原本我們落後於他們,現在遠遠超過它們,讓它們根本沒辦法接受這樣的結果,脆弱的心完全崩潰,沒辦法自己的不努力,曾經看不起的現在遠超自己,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最終只能酸溜溜的質疑發泄。

為何我們的進度如此快,原因在於我們的科研投入不是一般國家能比的,加上我們敢於大膽使用有創新想法的年輕科學家,我們的航天 科技 主力現在普遍是八零九零團隊,非常的年輕有活力,敢於嘗試各種高難度的,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我們嚴謹的態度以及合理的規劃,一步一個腳印進行,不做誇大的事情,做合理有把握的事情。

長期以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也是讓我們短時間內,成功的進行了各種計劃,這都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付出努力的結果,因為我們團結的文化韻味存在,相互之間統一的協調性,這個是其他國家遠遠無法比擬的,成功的秘訣就是腳踏實地團結合作,還有貢獻的精神加上巨大的投入,試問還有誰能像我們這樣,所以想不成功都難。

一、起飛的時間要精確到秒才能准確控制飛船進入的軌道。

二、北斗導航系統的成功應用使導航更加便捷。(就像你開車一樣,提前有導航給你規劃好路線,你就會開起來,有方向,知道什麼時候該變,道什麼時候該轉彎,才能夠暢通無阻。)

三、以前的交會對接是通過地面的測控和遙感控制。現在是直接使用導航加一系列的光學設備,在空中實現自主控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I技術,類似人工智慧一樣。

四、最主要的還是中國工程師們的不懼艱難 探索 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能力,中國的速度用20年走完了發達國家100年的路程。也就是現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身上有的這股勁兒,不懼艱難加班加點。非達到目的不罷休精神。

用最短飛行距離.

說明技術成熟先進,以後上空間站就像回家一樣,幾十年的積累終於開始結果,中國科學技術厚積薄發。回想90年代國際空間站對中國的封鎖,現在中國可以去自己的空間站,說明先進技術是買不來的,只有發展自己的能力,重視高端 科技 人才的培養,才能擺脫美國的封鎖。並且超過美國。

晚飯有著落了。

❼ 神舟十二號是幹嘛的

神舟十二號的作用是:在軌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航天員搜索救援能力;開展多領域的空間應用及試(實)驗。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此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❽ 神舟12號返回時間和著陸地點

神舟12號返回時間在2021年9月17日13時30分許,著陸地點是在東風著陸場。神舟12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反推發動機成功點火後,安全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這是神舟飛船首次在東風著陸場進行著陸。

神舟12號返回時間和著陸地點

東風著陸場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這里地廣人稀,地形地貌主要以沙漠、山地、草湖、戈壁為主。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執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任務的宇航員分別是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其中聶海勝是第三次出征太空,劉伯明是第二次出征太空。

❾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首次出艙全過程

第一步:出艙

7月4日7時30分左右,北京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劉伯明、湯洪波身著艙外航天服出現在節點艙。軌道艙艙門、節點艙前艙門、節點艙與小柱段之間的雙向承壓艙門都已關閉,兩人現已被節點艙「包裹」起來。此刻,聶海勝正「坐」在大柱段的計算機前,時刻關注著兩人的狀態,並不時發出操作指令。

出艙准備工作繼續,給節點艙泄壓、航天員吸氧排氮、開展通信測試……這套流程與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航天員出艙時相似,卻又有所不同。「此次應用了氣體復用技術,通過艙間抽氣泵將節點艙的空氣抽到大艙,空氣復用率較高。」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湯溢介紹。

8時11分,艙內氣壓接近真空狀態,劉伯明打開節點艙上方的出艙口艙門,第一次親眼見證艙外環境,不禁脫口而出:「外面是黑的。」

在兩人配合給艙門裝上保護罩後,劉伯明一個躍身來到了浩瀚宇宙。節點艙高清攝像機、航天服攝像機以及艙外全景攝像機全程拍下了這一過程。

「哇,這外面太漂亮啦!」劉伯明驚嘆道。

在此之前,空間機械臂已經來到了出艙口,進入整臂待機制動狀態。就像我們熟知的雲台車一樣,它將是航天員在艙外的移動工具和臨時工作站。

第二步:在機械臂上「搭積木」

劉伯明出艙門後,湯洪波並沒有緊隨其後。接下來一段時間,他們要以一上一下的姿態,打好第一場配合戰——在空間機械臂上安裝腳限位器和操作台。就像地面建築施工隊似的,湯洪波負責「搬磚」,劉伯明負責「搭建」。

一場太空「搭積木」正式上演。

劉伯明接過湯洪波從艙內遞上來的腳限位器,將其安裝在空間機械臂的一端。這是底座,也是用來固定航天員雙腳的,航天員「站」在上面可以隨機械臂「爬行」而移動。艙內,湯洪波正在對操作台組件進行初步安裝,隨後用帶掛鉤的繩傳遞給劉伯明,由劉伯明安裝在腳限位器一側。這就是艙外工作用的操作台。在劉伯明的腰間,還有一個微型工作台,這是他在艙內就已經戴好了的。

「沒有看到滿天繁星嗎?」9點30分左右,操作台安裝完成,聶海勝忍不住問。

10點20分左右,劉伯明上機械臂,機械臂移動到接設備點。最後傳遞上來的是此次艙外工作要用的把手、抬高支架和一些專用工具遞上來,劉伯明把它們一一掛在操作台上。有了它們,航天員將展開第二項艙外工作內容。

兩人配合默契,一環扣著一環,第一項艙外工作順利完成。

第三步:給攝像機裝個「自拍桿」

「天和」內,聶海勝「坐」在計算機旁,細心操作、准確指揮;機械臂緩緩移動,劉伯明「站」在腳限位器上,他繼續移動,准備開展第二項工作。

湯洪波就沒那麼輕鬆了。11時左右,他躍身出艙,開始藉助艙表扶手,用手「爬行」。每走一步,他都要把身上安全繩的另一端掛在扶手上,防止飄走。他速度很快,率先達到目的地——大、小柱段之間偏右的位置。

他們的第二項工作是將安裝在此處的一個全景攝像機進行抬高。「通俗地講就是給全景攝像機安裝一個『自拍桿』,使其在原來的位置上抬高一段,具備更佳的視場。」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全景攝像機主任設計師徐起形象地描述。

湯洪波到達目的地後,徒手拔掉全景攝像機的電纜插頭。很快,劉伯明也到了,在湯洪波的配合下,他拿出通用電動松不脫螺釘拆裝工具,給全景攝像機裝上把手、卸掉安裝腳,小心翼翼把它取下來。據悉,研製人員為全景攝像機設計了一款艙外專用把手,既可在拆裝全景攝像機時保護4個鏡頭,又可以方便航天員攜帶全景攝像機。

隨後,劉伯明將一個圓柱形加長支架裝在攝像機原來的位置,裝攝像機、插電纜插頭、拆把手。每一步操作,劉伯明都小心翼翼。這樣的動作,他在水下預演了很多次,早已將要領熟記於心,但真在太空中操作,還是相當困難。

「安裝好,辛苦啦,你們!」聶海勝說。隨著全景攝像機開始工作,透過它的鏡頭可以看到,在白雲的襯托下,藍色的地球像海洋一樣,非常漂亮。

緊張有序,第二項艙外工作也順利完成。

第四步:應急返回演練+組裝艙外工具箱

太空環境異常復雜,科研人員把航天員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設計了多種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各類相機或攝像機實時監視等。盡管如此,逃生技能也是一堂必修課。為此,第三項艙外工作就是應急返回演練,主角是湯洪波。

在這項工作中,湯洪波要徒手爬到「天和」核心艙最遠處。接到撤離指令後,他第一時間折回,以最快速度返回艙口,並直接進入節點艙。

「艙外活動非常考驗航天員的臂力,人在失重環境下很難控制自己,輕輕移動就出去了,可要想停下來就得花很大力氣。」湯溢說,這種應急返回場景,航天員在地面時就曾多次在水中演練,為的是必要時刻為自己贏得一線生機。

「03感謝所有科技工作者,祝中國航天事業越來越好。」湯洪波快速爬到出艙口時,沒有再等自己的隊友,說完這句話就迅速進入節點艙。

劉伯明隨著機械臂的移動,也很快來到艙口。他把工具一一取下來遞給湯洪波,最後把操作台和腳限位器卸下來,並在湯洪波的配合下,完成艙外工具箱和腳限位器的安裝。

「感謝所有參研參試的科研人員,感謝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後續我們還會出艙,還會飛得更高,空間站還會越建越大。」劉伯明對著攝像機鏡頭揮手致意。

15時左右,劉伯明進入節點艙後,關艙門、復壓、脫艙外航天服,打開節點艙前往大小柱段、神舟十二號飛船的3道艙門。

一系列收尾工作後,來自核心艙空調的風進來,神舟十二號飛船又能「呼吸」了。身處地面的神舟十二號飛船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高旭終於鬆了一口氣。「這幾個小時,我們一直緊張地關注著神舟飛船內的溫度變化,艙門關閉後,沒有了核心艙帶來的空調環境,飛船存在結凍風險,很可能損害科學載荷。」高旭說。

首次出艙活動很圓滿。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首次出艙意義重大:

這是繼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後,中國航天員再次實施的空間出艙活動,也是空間站階段中國航天員的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此次出艙活動,天地間大力協同、艙內外密切配合,圓滿完成了艙外活動相關設備組裝、全景相機抬升等任務,首次檢驗了我國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檢驗了航天員與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艙活動相關支持設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為空間站後續出艙活動的順利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

以上內容參考 北京日報客戶端-班師回宮!首次「走出」中國空間站的他們做了三件事

熱點內容
絕地求生未來之役比賽為什麼進不去 發布:2023-08-31 22:07:08 瀏覽:1472
dota2位置什麼意思 發布:2023-08-31 22:00:04 瀏覽:908
lol電競是什麼樣子 發布:2023-08-31 21:58:40 瀏覽:1371
絕地求生八倍鏡的那個圓圈怎麼弄 發布:2023-08-31 21:58:31 瀏覽:1456
lol龍龜一個多少金幣 發布:2023-08-31 21:55:07 瀏覽:818
王者如何改游戲內名稱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101
游戲主播打廣告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802
絕地求生如何免費拿到ss7賽季手冊 發布:2023-08-31 21:52:13 瀏覽:989
pgg是哪個國家的戰隊lol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866
一個人的時候才發現游戲很沒意思 發布:2023-08-31 21:49:24 瀏覽: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