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戲類別 » 體育游戲文獻綜述範文3

體育游戲文獻綜述範文3

發布時間: 2022-11-13 21:26:54

❶ 如何在體育教學中開展體育游戲的開題報告

在體育教學中開展體育游戲這方面,我擅長,

❷ 文獻綜述的相關範文

範文1: 「問題——探索——交流」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研究
... ...我們在網上瀏覽了數百種教學模式,下載了二百餘篇有關教學模式的文章,研讀了五十餘篇。概括起來,我國的課堂教學模式可分三類:
(1) 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中心論」。這類教學模式的主要理論根據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我國長期以來學校教學的主流模式。它的優點是... ...,它的缺陷是... ...
(2) 現代教學模式——「學生中心論」。這類教學模式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從教學思想、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均以學生為中心,20世紀 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得到迅速發展。它的優點是... ...,它的缺陷是... ...
(3) 優勢互補教學模式——「主導——主體論」。這類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兼取行為主義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之長並棄其之短,是對「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的揚棄。「主導——主體論」教學模式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但在教學實踐中還沒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可表述為「復習導入——傳授新知——總結歸納——鞏固練習——布置作業」。這種教學模式無疑束縛了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當今較為先進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可表述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決問題——模擬練習,運用問題——歸納總結,完善認識」。這種教學模式力求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但這種教學模式將學生的學習局限於課堂,學習方式是為數學而數學,沒有把數學和生活結合起來,沒有把學生學習數學置於廣闊的生活時空中去,學生多角度多途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發展受到限制,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此,我們提出「『問題——探索——交流 』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研究」課題。
文獻綜述範文1中,研究者對有關研究領域的情況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和了解,對相關文獻作了批判性的分析與評論。對於正在從事某一項課題的研究者來說,查閱文獻資料有助於他們從整體上把握自己研究領域的發展歷史與現狀、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爭議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趨勢、被研究者忽視的領域、對進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議等。
文獻綜述範文2:農村中學學生自學方法研究
1.國外的研究現狀
國外的自學方法很多。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程序學習法... ...,程序學習使學習變得相對容易,有利於學生自學。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所創設的試誤學習法... ...,它主要解決學習中的問題。還有超級學習法,查、問、讀、記、復習法、暗示法等。
2.國內的研究狀況
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自學方法的研究,有「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 ...,我國現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主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盧仲衡同志首先提出「自學輔導教學法」... ...,這種方法的主要優點在於... ...,魏書生的語文教學主張通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來提高學習效率... ...
以上國內外的研究經驗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從文獻綜述範文2看,該課題綜述列舉了國內外有代表性的專家、學者關於自學方法方面的論述和做法,並對部分內容的優點進行了概述。在選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後,在確定具體的研究課題之前,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了解有關研究情況,有助於研究者通過比較、分析,根據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興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內容,確定課題的研究范圍,更好地駕馭和把握課題。但是,文獻綜述對每位專家、學者所持理論和做法的優點與不足所進行的批判性分析與評論不夠,特別是缺少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綜合提煉與分析。二、文獻綜述要文字簡潔,盡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語言把作者的觀點說清楚,從原始文獻中得出一般性結論。文獻綜述的目的是通過深入分析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狀態、應該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依據有關科學理論、結合具體的研究條件和實際需要,對各種研究成果進行評論,提出自己的觀點、意見和建議。應當指出的是,文獻綜述不是對以往研究成果的簡單介紹與羅列,而是經過作者精心閱讀後,系統總結某一研究領域在某一階段的進展情況,並結合本國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提出自己見解的一種科研工作。三、文獻綜述不是資料庫,要緊緊圍繞課題研究的「問題」,確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與本課題研究直接相關,其內容是圍繞課題緊密組織在一起,既能系統全面地反映研究對象的歷史、現狀和趨勢,又能反映研究內容的各個方面。
文獻綜述範文3: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的實驗研究
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1998年國際心理衛生協會強調「健康的定義... ...」
心理健康運動的發起人是美國的C.比爾斯。...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強調「自我實現」;費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論」;奧爾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論」... ...
美國是最早開設心理輔導的國家,... ...將「心理輔導」定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前蘇聯教育部1984年頒布「蘇聯普通學校心理輔導條例」;日本也積極從美國引進心理輔導... ...
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在個別地區、個別學校起步了... ...,中小學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調查,並於1997年 6 月 7 日公布了結果,引起了國人特別是教育界的震動... ...
1988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兒童權益公約》,... ... 199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 ...」1997年10月國家教委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中再一次強調了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說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國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關於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文件,並出版了有關教材。但他們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學生身上。與此同時北京市西城區成立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師一馬當先做了許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學生身上。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在生活、學習等條件上都存在著較大差異,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著較大不同,但至今沒有人提出農村中小學心理教育的途徑與方法的成型經驗。因此農村中小學心理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從文獻綜述範文3中可以看出,課題組成員翻閱了大量資料。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和方法」的綜述不多;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心理健康差異的分析也不多。「農村」的特點不清,「方法途徑」不知道新不新。這樣會給後面的研究方向和設計帶來麻煩 獻綜述的綜述要全面、准確、客觀,用於評論的觀點、論據最好來自一次文獻,盡量避免使用別人對原始文獻的解釋或綜述。(摘自 :《教育科學研究》2004.6,原文:「撰寫文獻綜述的基本要求」,作者:王俊芳 )

❸ 跪求文獻綜述寫法及範文!!!

文獻綜述範文的寫作步驟如下:
(一)選題
選題是寫好文獻綜述的首要條件。選題要從實際出發,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在理論或實踐上有一定意義。選題來源包括:1)與自己實際工作或科研工作有關的、較為熟悉的問題;2)某護理問題的研究今年來發展較快,需要綜合評價;3)從掌握的大量文獻中選擇反映本學科的新理論、新技術或新動向的題目。  文獻綜述的題目不宜過大,越具體越容易收集資料,從某一個側面入手,容易深入。
(二)搜集資料
文獻資料是撰寫文獻綜述的物質基礎,選定綜述的題材後要大量的搜集和閱讀有關的中文和外文文獻,文獻越多,就越好些,綜述的質量就越高。選擇文獻應先看近期的(近3-5年),後看遠期的,在廣泛閱讀資料的基礎上,在深入復習幾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必須找到原文閱讀,特別是有權威性的文章應細讀。在閱讀文獻過程中應做好讀書卡片或筆記,為撰寫綜述准備資料。
(三)整理資料
綜述不是眾多文獻資料的堆積,而是作者在閱讀了一定量的資料的基礎上,根據資料的重要程度進行細讀,抓住其主要觀點和結論,對掌握的資料進行分析、綜合,先列出提綱,寫出各級的大小標題,然後將觀點相同的資料分別歸入有關問題,並排好順序。綜述要如實反映原作者的觀點,不能任意改動,但對引用的資料也要加以選擇,不可能把搜集和閱讀過的所有資料都寫進去,應有所取捨。
(四)寫作
根據寫作提綱,逐項將內容展開,並注意觀點與內容的一致。在寫作過程中,可根據需要調整結構和補充內容。論述觀點時,作者可有傾向性,但不同觀點也應列出。初稿寫出後,要反復修改和補充,包括內容增減、結構統一、數據核對和文字潤色,綜述發表前,最好請有關專家和同行審閱,力求做到主題明確、層次清楚、數據可靠、文字精練、表達准確。

範文1:
從政府到企業:關於中國民營企業研究文獻的綜述

一、引言
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國經濟在轉軌過程中的不俗表現,一直令中外經濟學家為之著迷,作為其背後主要支撐力量的民營企業更是倍受關注。從民營企業的發展支撐著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和市場化進程的基本假定出發,經濟學家們運用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方法,去觀察、解釋民營企業的成長績效,及其所創造的「中國奇跡」。一些學者甚至認為,中國民營企業的成功挑戰了「傳統智慧」(Montignola,Qian and Weingast,1993),為主流經濟學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以此為背景,我們嘗試對該領域內主要貢獻者的觀點進行歸納,並梳理其理論邏輯,力求從另一個側面去理解民營企業,進而理解中國經濟改革的實質。具體講,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的民營企業,從其產生、發展和變遷的全過程看,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麼?從產權已基本清晰的民營企業發展現狀出發,將會把我們引導到一種什麼樣的未來狀態?隨著各種形式壁壘的消除,我們如何預測它下一步的表現?本文期望能為人們進一步尋求上述問題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視角。
本文對文獻的綜述基本上按照民營企業的實際發展進程展開。第二部分評價斯蒂格利茨(Siglitz)等人的觀點。與早期的政治經濟環境相適應,產權安排被視為外生變數,市場競爭、激勵與信息等因素得到了強調。第三部分介紹圍繞產權安排提出的各種理論假說。盡管文獻的視角各不相同,但大多數都是從Grossman-Hart-Moore的剩餘控制權理論起步的。第四部分比較分析各種關於企業改制原因的假說。一般認為,地方政府退出與企業改制內生於市場化改革的總體水平。隨著環境的變化,民營企業作為一般意義上企業的性質被更多地展現出來。

二、市場競爭、激勵機制與效率改進

眾所周知,中國的改革具有漸進性、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非同步性的特點。這構成中國民營企業成長的初始環境。早些時候,依照Sachs(1989)等人所設計的「大爆炸」模式進行改革的前蘇聯及東歐國家的經濟出現持續衰退,而「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經濟卻保持了持續強勁增長的勢頭。尤其令經濟學家感興趣的是,推動這種增長的竟是有驚於主流經濟學(企業)定義的鄉鎮企業。起初國內學者曾從經濟行為的邏輯性與財產所有制無關的假定出發,運用蘭格(Lange)的市場社會主義理論作過一些探討,但基本沒有得出什麼有解釋力的假說。根據主流經濟學的標准理論模型似乎也一時難以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面對理論與現實的強烈反差,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4)在詳細考察了中國經濟改革過程後認為,鄉鎮企業的成功表明,缺乏主流經濟學所強調的私有產權關系並不是傳統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問題所在,同時市場社會主義也存在一個嚴重失誤,那就是低估了激勵問題的重要性。由於假定信息完全,像阿羅—德布魯(Arrow-Debreu)模型一樣,作為市場社會主義理論基礎的蘭格—勒納—泰勒(Lange-Lerner-Tallor)定理,並沒有對信息不完全的現實予以足夠的重視。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經濟活動中會產生嚴重的委託一代理問題。此時的首要問題是改變管理人員的激勵結構,而這一點在不改變企業產權的情況下也能做到。由於競爭機制的引入和企業「軟預算約束」(Kornai,1998)的改變,致使經理的激勵結構發生變化,即使不進行私有化也可使企業效率得到提高。正像人們已經觀察到的,與積極推行私有化的前蘇聯、東歐國家相比,中國在給予經理人員更多的利潤方面走得最遠(熱若爾·羅蘭,中譯本,2002)。鄉鎮企業早期的成功案例表明:激勵機制的改進向相關行為主體提供了有力的激勵。例如,隨著企業生產率水平的提高,經理人員的收益不斷增加;鄉村居民生活狀況得到改善;同時地方政府也可以獲得企業所創造的大部分稅收和利潤(蕭好,2000)。
沿著競爭與激勵之間關系的思路,田國強(1995)通過一個基於激勵理論的分析框架,較為系統地解釋了激勵機制變化對鄉鎮企業效率的影響。他從產權界定與資源有效配置的關系出發,認為明晰產權通常是資源有效配置的充分條件,卻不一定是必要條件。很多情況下,資源的有效配置並不取決於產權的明確界定。因為在市場機制中,行為主體的激勵來源於佔有財產和獲取利潤,所以不像人們通常所理解的那樣,只有私有產權才會產生高強度激勵。為此,田國強用中國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成功案例作了進一步說明:盡管土地仍然歸國家所有,但將努力程度與收益水平緊密結合起來的措施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最終導致農業生產效率的改進。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產權並不是解釋中國鄉鎮企業效率的最關鍵變數。依照激勵機制設計的理論邏輯,在公有制條件下也可能通過選擇恰當的激勵機制來使資源配置優化。中國鄉鎮企業表現出高效率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制度安排滿足了激勵機制最基本的先決條件:把個人的收入和勞動貢獻聯系起來;企業經理和職工擁有更多的選擇自由等等。
可以認為,斯蒂格利淡和田國強等人的上述理論比較成功地解釋了早期中國鄉鎮企業的成長績效。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外部環境參數發生變化時,經濟學家進而發現,鄉鎮企業的決策權逐步由地方政府向企業轉移(Jefferson et al,1994)。正如田國強同時所強調的,鄉鎮集體企業作為中國特定階段特定條件下的特有現象,它誕生於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早期階段。隨著經濟體制轉型的深入,當市場體系日益完善、產權明晰的企業不斷增加時,鄉鎮企業的競爭優勢可能會越來越小,很有可能競爭不過產權得到明確界定的企業(田國強,1995)。很顯然,僅憑對競爭、激勵的強調已不能更深入解釋鄉鎮企業後來的表現。

三、產權配置與民營企業的績效

盡管競爭機制的引入有助於改善民營企業的績效,但我們知道,從計劃到市場的轉軌本質上是一個制度變遷過程,作為這一過程的微觀基礎,企業內部的制度安排特別是產權配置對效率的改進十分重要。此前有關東歐國家轉軌的經驗研究表明,在不穩定狀態下,市場競爭的潛在功能難以完全發揮,過分強調競爭,會形成新的扭曲。但有關中國民營企業的案例似乎並不支持這一觀點。究竟是什麼抵消了扭曲造成的效率損失?現實使經濟學家們最終認識到產權問題是無法迴避的。Grossman-Hart-Moore所發展的剩餘控制權理論為更深入地分析提供了一個共同的理論基礎。以此為出發點,學者們從不同視角提出假說,積累了大量文獻,並由此構成中國民營企業研究的主流。
Weitzman-Xu(1994)較早發展了一個有關中國鄉鎮企業內部產權安排的模型用以解釋民營企業的績效。在模型中,鄉鎮企業被刻畫成一種產權模糊的合作性組織。雖然鄉鎮企業名義上歸社區全體成員所有,但其控制權實際上掌握在鄉鎮基層政府手中。與私有產權相比,其產權安排是模糊的。然而在中國,它卻表現出了與私營企業相近的績效(Svejnar,1990;Pitt andPutterman,1992;Dong and Putterman,1997)。Weitzman-Xu進而認為,鄉鎮企業的出色表現挑戰了標准產權理論。根據Grossman-Hart-Moore的理論,產權特別是剩餘控制權的配置對一個企業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它可以在合約不完備的情況下向相關主體提供激勵,並解決組織內可能發生的沖突。中國的經驗似乎表明,產權的重要性與組織內沖突發生的可能性是正相關的,但這種相關性依文化中合作精神的不同而異。同西方相比,中國高合作精神的文化氛圍(自利性動機弱,合作意識強)使得鄉鎮企業的模糊產權具有了一定效率。然而,Weitzman-Xu並沒有清楚地解釋文化作用的機制。如果真是高合作精神導致了中國鄉鎮企業的效率,那麼處於相同文化環境中且產權同樣模糊的國有企業效率的相對低下就是不正常的(田國強,1995)。很顯然,要對中國鄉鎮企業的獨特表現做出更具說服力的解釋,還應當引入新的變數。
……
四、企業改制與政府退出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在兩個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1)短缺經濟時代結束,經濟市場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以及(2)政治上對私有財產的看法較之以前寬容多了,甚至在形式上開始承認其合法性。在此背景下,一個被普遍觀察到的現象是,鄉鎮企業增速減緩,以及緊接著的大范圍改制。此時,文獻關注的中心開始轉向鄉鎮企業改制的原因。伴隨著地方政府的退出,「模糊產權」這一中國民營企業的標志性特徵,也逐漸褪色。蔡防(1995)用一個委託一代理理論的分析框架探討了鄉鎮企業改制的動因。他假設地方政府是委託人,鄉鎮企業經理則被看作代理人,企業績效取決於對經理的激勵和約束。給定地方政府的監督能力,其監督效果內生於鄉鎮企業的數量和個體規模。在早期,企業個數少、經營規模小,加之經理的就業機會較少,企業面臨的委託一代理問題尚不嚴重。隨著地方政府所掌管的鄉鎮企業在規模和數量上的擴張,及經理就業機會的增多,監督效果逐漸變差。地方政府只得默許經理人員以灰色收入的形式獲得部分剩餘索取權以達到激勵效果。因為經理所獲得的剩餘是「灰色的」,具有較高風險,作為補償,對集體資產的侵蝕在所難免。結果鄉鎮企業的運作成本日益提高,以企業所有權(在地方政府和經理之間)重新配置為核心內容的鄉鎮企業改制也由此啟動。
至此,整個理論演進的邏輯逐漸變得清晰起來。正如人們已經觀察到的,隨著政府的全面退出,中國民營企業的內容也在發生著實質性的改變,其內涵越來越接近主流經濟學關於「企業」的標準定義。民營企業首先是一個普遍意義上的企業,其特殊性就在於被嵌入中國的體制轉軌過程。伴隨著經濟市場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它的一般性會被更多地展示出來。解決了這一關鍵認識問題後,有關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問題似乎開始逐步淡出主流經濟學的分析視野。最近的文獻考查表明,學者們的研究方向已開始由「解釋問題」向「解決問題」轉變。例如,姜長雲(2000)對鄉鎮企業資本短缺問題的研究;張傑(2000)、格雷戈里和塔涅夫(2001)對民營企業融資;習題的研究;范從來等(2001)對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模式和股權結構的研究;Sun(2002)對股份合作制內部治理機制合理化問題的研究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各種經驗與對策性研究逐漸成為主流的現象,並不意味著民營企業的發展問題已不再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在我們看來,產權已基本明晰的民營企業,在當前的政治經濟環境下,能否盡快成為國家應對全球化帶來的一些重大社會、經濟問題的主要力量,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從理論上進行解釋。很顯然,只有一種綜合了政治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多元化視角才能勾勒出它未來的成長軌跡。如何預測民營企業下一步的表現?隨著它的成長將會對整個改革進程施加怎樣一種影響?無疑是現實對理論提出的又一大挑戰。(來源:經濟研究)

範文2:
關於《中國財政分權問題研究》的文獻綜述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圍繞中國的財政分權問題展開研究。財政分權問題涉及到諸多因素,對其研究必須採用多層次的視角。既有的研究成果多囿於財政分權的某個局部層面,尚未見一個能夠解釋、分析中國財政分權問題的完整理論框架出現。財政分權,從政府間財政關系的角度而言,是指通過法律等規范化的形式,界定中央(或聯邦)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間的財政收支范圍,並賦予地方政府相應的預算管理許可權,其核心是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程度的財政自主權。1980年代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出現了一股財政分權的浪潮。據世界銀行統計,截至1990年代中期,全世界人口超過500萬的75個發展中國家中,有62個進行了程度不同的財政分權改革(世界銀行,1997)。伴隨著財政分權實踐的蓬勃興起,涌現了大量理論文獻。這其中的大部分研究集中於探討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的財政分權問題,而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歷了令人矚目的快速發展後,其財政分權問題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重視。已有的研究中國財政分權問題的文獻主要沿著下述幾條線索展開:
1.對財政分權和市場化改革之間次序問題的研究。新中國成立後,具有制度變遷意義的財政分權改革肇始於1980年代初「分灶吃飯」財政體制的實施。將中國的財政分權置於其市場化進程的宏觀視野中考量,學者們首先對於兩者之間的先後次序問題進行了研究。高培勇(2001)認為,在國民經濟調整的大背景下,分權化的財政體制改革先行一步,在改革啟動初期扮演著為推進整體改革「鋪路搭橋」的角色。賈康(2000)也認為,只有先從財力增量的分配格局入手,向地方政府放權,才能使傳統的體制有所松動,為以後計劃、物價、工資、企業等方面的改革提供空間。總之,多數學者的觀點認為「分灶吃飯」式分權體制的實施,是中國市場化改革的突破口,是中央出於經濟理性主動向地方進行放權讓利的產物,其目的是縮小國家干預范圍、增強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
胡鞍鋼和王紹光(1997)雖然也認同先行一步的財政分權對於中國市場化經濟改革所具有的積極意義,但他們認為,1980年後的分權化改革並非是中央純粹按照經濟理性所做出的決策。事實上,這種「放權讓利」是中國在1979和1980年連續出現巨額財政赤字,增收和減支皆不可行的背景下,為了緩解財政壓力,中央被迫向地方妥協的產物。
與前述學者們的觀點不同,黃佩華(1991)認為財政分權應當在市場化改革之後進行,否則會給地方政府帶來盲目發展經濟的負面激勵。按照黃佩華的觀點,中國1978年開始的經濟改革的重要特徵之一是財政分權先於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且中國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工業部門企業繳納的稅利,這就給地方政府提供一種負面激勵:大力擴張地方工業規模,實施地區保護主義,以實現地區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最大化。正是地方政府的這種行為導致了1980年代經濟運行的過熱。基於上述分析,作者認為,轉型國家的財政分權必須要選擇合適的時機,確定正當的順序,即中央向地方的財政分權應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進行。原因在於,只有先經歷市場化的改革,割斷政府和企業間的非正常聯系,企業才能擺脫政府附庸的地位,成為獨立自主的經濟主體。接下來再實施財政分權,就可以避免給地方政府提供「鋪攤子」的負面激勵,更可以有效地實現財政分權所帶來的諸多收益。楊燦明(1996)也持類似的觀點。他認為1978年以來的財政分權化改革不僅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分配層面的問題,反而帶來了市場分割、區域間交易費用提高及地方政府對地方企業控制加強等諸多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政企分開等其他層面的市場化改革滯後於中央向地方的財政分權,沒有把分配問題與整個宏觀經濟協調起來;其次,也是因為分權改革一開始並沒有把促進市場經濟發展作為明確的目標,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對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間分權體制的量變。
2.對財政分權和宏觀經濟運行績效的研究。總體而言,對於1980年代初開始的財政分權改革的績效,多數學者的看法是,中央向地方權力的下放,地方收入留成比例的提高,強化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動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Qian和Weingast,1996;Qian和Roland,1999)。但也有學者指出,財政分權所帶來的這種激勵機制僅僅在沿海地區發揮了作用,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由這些地區帶動的。因為這些地區充分受益於外來直接投資的流入、濃厚的企業家傳統以及國有企業面臨的預算軟約束(Young,2000;Tsai,2004)。這一方面已有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分權與經濟增長以及分權和宏觀經濟穩定兩個問題上。
(1)與經濟增長相關關系的研究。關於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定量研究,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結論。主要是因為在不同的研究中衡量財政分權的方法存在著差別。Zhang和Zou(1998)注重於財政資源在中央和地方間的分配,用人均省及省以下的財政支出與中央財政支出的比例衡量財政分權程度,並據此估計財政分權的影響。解釋變數中包括了勞動力增長、投資增長以及以實際稅率衡量的稅收。其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的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與他們的結論不同,林毅夫(2002)等人認為財政分權積極地影響了中國經濟的增長。林毅夫的研究注重於地方政府對中央財政政策激勵的反應,使用邊際留成比例衡量財政分權,選擇了28個省級政府1970-1993年的數據進行研究,得到的結論是財政分權主要通過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而不是促進投資來推動經濟增長。馬駿(1997)同樣發現財政分權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同的是,馬駿選用的衡量財政分權的指標是省級政府的平均留成比例,而非邊際留成比例。喬寶雲(2002)就財政分權對於經濟增長和財政資源分配均等的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取捨關系進行了探索。他使用中國1985-1998年間分省的有關數據,建立聯立方程組計量模型,對經濟增長率、分配均等和財政分權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估計。結果顯示,財政分權對於促進中國的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這種正面影響並不是線性的。
(2)與宏觀經濟穩定相關關系的研究。Rajiv Lall和Bert Hofman(1994)在分析改革開放後中國宏觀經濟波動的財政根源時發現,實施財政分權後,中國的行政管理體制是一種特殊的雙重領導和條塊管理的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地方政府官員負有雙重受託責任。1980年以來開始的放權讓利改革,強化了地方政府官員的權力和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激勵,地方官員的受託責任也產生扭曲:對本級政府負責成為其首要目標,「條條管理」讓位於「塊塊管理」。這種分權所帶來的財政後果是,中央收入比重的逐年下滑以及中央對地方財政赤字控制能力的削弱。這些負面的財政後果進而成為導致宏觀經濟波動的財政根源。然而,也有學者認為財政分權改革是維護中國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因素。Montinola(1995)認為「中國式的財政聯邦主義」在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和展開競爭提供激勵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種保護改革的作用,這主要包括為中央政府的經濟攫取和其他非正規資源配置能力施加了一種可信的限制。錢穎一和Weingast也持類似的觀點(Qian and Weingast,1996),他們認為1980年代中國的財政分權改革確立了一種「維護市場」的財政分權框架,改革賦予地方政府管理本地經濟的責任,強化了地方政府預算約束。同時,改革也有助於消除地區間的市場分割,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與錢穎一等人的觀點不同,Li和Lin(1999)將中國的成功歸因於改革過程中「維護市場的威權主義」的確立。他們認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得益於實現了在中央政治控制和協調下經濟分權化和地方預算自主間的平衡。
3.對財政分權程度的研究。在這一問題上學者們的看法比較一致,即中國的財政已經過於分權。既有的研究主要是通過設計一定的指標體系來衡量財政分權的程度。趙志耘和郭慶旺(2005)在研究中所選取的兩類指標是地方政府收入自主權和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在地方政府收入自主權的三個衡量指標中,地方政府的稅收控制指數比較小,表明中國地方政府的稅收自主權較小,其他兩個指標——地方財政本級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和地方財政本級收入佔地方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都表明中國的財政分權程度已相當高。特別是第二類地方財政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比重的指標,充分反映了中國是一個財政高度分權的國家。
國際比較也表明相同的情況。王紹光(1994)認為分權存在底線。通過研究34個國家中央財政收支的情況,他發現盡管各國國情不同,但當今世界一國中央政府財政收入或支出不應低於財政總收入和總支出比重的50%或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如果某一國家在上述四個方面全部低於這些指標的話,就可以認為超出了分權的底線。他發現,前南斯拉夫在1980年代就超過分權底線,隨後即出現了國家的動盪不安。而中國的上述四個方面也低於相應指標,表現為中央政府所應承擔的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能力十分低下。這表明,中國的「放權讓利」改革已經走過了頭,超過了分權的底線,需要作出新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才能避免出現最壞的結果。
盡管普遍認為,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初步帶來了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的規范化、科學化與公正化(樓繼偉、李克平和項中新,2002),實現了提升「兩個比重」的既定目標(高培勇,2004),是中國政府間財政關系的一次重新集權化(EraDabla—Norris,2005)。但是,財政分權依然處於過度的狀態。由於過度分權,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沒有促進經濟增長,同時也沒有改善財政資源分配的均等(喬寶雲,2002)。姚洋 (2003)也認為,適度的財政分權有積極的作用,但目前中國財政分權由於制度供給的失衡而遠遠超過了適度的界限,其後果是導致了各級政府對事權的推諉和由此而產生的矛盾在基層的積累、政府行為的商業化和機會主義傾向、地方公共品提供的分散化和小型化、地區差距的擴大,以及政府預算約束的軟化等諸多問題。
4.簡要評價和思考。通過對相關研究中國財政分權問題文獻的梳理,不難得到以下結論:第一,財政分權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多層面的考量。從研究方法看,以往的研究既有規范分析,也有實證分析;研究視角上,歷史和現實相結合,國際經驗和中國國情相結合。既有的研究不僅涉及到宏觀經濟穩定等經濟領域問題,也關乎政治體制和法律制度設計等政治、法律問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財政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管理問題。對其研究和處理必須拓寬視角,不能拘泥於財政本身。第二,需要構建一個能夠解釋、分析中國財政分權問題的理論框架。目前,一些學者在研究中國財政分權問題時,往往直接照搬西方財政分權理論對中國情況進行分析,缺乏對中國特殊國情的深入考量。傳統西方財政分權理論建立在發達國家的基礎上,其關鍵性的前提,如成熟的代議制民主體制等,在中國並不存在,因此,正如Bahl所言,中國財政分權所獲得的「好處」不能用傳統的分權優點所解釋(Bahl,2003)。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文獻在立足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對現行財政分權制度安排的弊端進行了中肯的分析,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但由於缺乏宏觀層面的理論指針,這些政策建議只能是局限於財權或事權劃分等方面的零敲碎打式的制度創新,尚未有能夠指導中國財政分權制度建設進程的系統化的理論出現。這一點也許正是下一步研究中國財政分權問題的關鍵所在。

❹ 我想要寫篇3000字以上的體育畢業論文,誰能幫忙

地址: http://www.docment.cn/soft/search.asp?act=Topic&classid=&keyword=%CC%E5%D3%FD&btn=+%CB%D1%CB%F7+ (註:復制到地址欄回車就行了!呵呵)1、 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不平衡研究(畢業論文+開題報告+題綱+文獻綜述) 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不平衡研究(畢業論文+開題報告+題綱+文獻綜述)目錄摘要4一、緒論7(一)、大學生參與體育消費的必要性7(二)、大學生參與體育消費的必然性8二、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現狀9(一)、實物性...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504 KB 日期:2008-06-05 2、 科技進步與我國體育事業發展 摘要:科學技術革命推動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科技進步也為體育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以科技進步對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促進和負面影響的論述,為廣大體育工作者合理利用科技的力量提供借鑒。關鍵詞:科技進... 類別:學術論文 大小:212 KB 日期:2007-11-23 3、 試論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 摘要:闡釋了體育游戲的概念、重要性;簡明介紹了體育游戲的產生、發展、功能、分類;闡述體育游戲在教學中的運用、選擇和注意事項。關鍵詞:體育教學體育游戲重要性 類別:學術論文 大小:133 KB 日期:2007-11-23 4、 試論未來體育及普通高校體育的發展趨勢 摘要:根據體育發展的社會心理基礎,指出未來體育發展的特點。未來學校體育的整體戰略思想是:以身心和諧為前提,終生體育為方向,快樂體育為主體,進行健康教育,從而達到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關鍵詞:未來體育高... 類別:學術論文 大小:111 KB 日期:2007-11-23 5、 我國學前體育教育現狀及對策 摘要:針對目前我國學前教育開展狀況所存在的問題,從我國學前體育的開展現狀、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分析,著重闡述了體育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如何促進我國學前體育教育的健康發展.關鍵詞:學前體育教育現狀... 類別:學術論文 大小:183 KB 日期:2007-11-23 6、 我國體育休閑產業發展策略研究 摘要:休閑體育產業作為經濟產出的顯著變數與文化要素,已成為現代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世界迎來了知識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發展的目光投向了體育休閑產業。我國春節、「五一」和「十一」黃金周假日制... 類別:學術論文 大小:158 KB 日期:2007-11-23 7、 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壓力與心理調適 摘要:根據我國當前高校連年擴招和高校一系列改革的新形勢,闡述我國產生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壓力的一些原因。提出培養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開展群眾性的體育運動... 類別:學術論文 大小:188 KB 日期:2007-11-23 8、 西藏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 摘要:文章認為西藏傳統體育是西藏人文資源的組成部分,是在西藏高原地域環境和地域條件及藏民族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並在西藏經濟社會的進程中和文化資源、旅遊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得到認識。它和西藏歷史、宗教... 類別:學術論文 大小:396 KB 日期:2007-11-23 9、 文案創作在體育營銷中的作用 文案創作在體育營銷中的作用摘要2Abstract2關鍵詞4緒論4第一章體育營銷的意義6一、體育營銷的商業價值6二、體育營銷的概念7第二章認識體育賽事和賽事營銷8一、體育賽事的概念和分類8二、賽事活動的...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148 KB 日期:2007-11-19 10、 公共體育課程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摘要:基於對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公共體育課程管理的調研,給出了基於校園網的在線體育課程管理系統的解決方案,以解決當前大專院校公共體育課程那種集中的自選課制度帶來的弊端。在詳盡分析了系統的三類用戶需求後,... 類別:學術論文 大小:159 KB 日期:2007-11-03 11、 運用多媒體課件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淺探 摘要: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引起了教育的深刻變革,已經成為人們學習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多媒體技術帶來一場教育革命。體育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不可能游離於這場變革之外。但是體... 類別:其它原創 大小:498 KB 日期:2007-10-14 12、 體育教育與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及健商 摘要:健商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最新的健康文化和全新的健康理念,大學生的健商與自身體育文化素養水平有密切關系,即體育文化素養水平越高健商水平也就越高,通過體育與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學生體育文化水平及健商得到提... 類別:學術論文 大小:183 KB 日期:2007-10-14 13、 文案創作在體育營銷中的作用 文案創作在體育營銷中的作用目錄文案創作在體育營銷中的作用2摘要2Abstract2緒論3第一章體育營銷的意義4一、體育營銷的商業價值4二、體育營銷的概念5第二章認識體育賽事和賽事營銷6一、體育賽事的概...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139 KB 日期:2007-10-13 14、 對體育舞蹈運動員心理特徵的初步分析 對體育舞蹈運動員心理特徵的初步分析摘要:通過對九名體育舞蹈運動員的心理特徵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行為習慣,使教練員能更好的掌握和調節運動員的-i)iI練和比賽,創造優異運動成績。關鍵詞:體育舞蹈;氣質;性...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113 KB 日期:2007-06-22 15、 不同體育教學方式對高職大學生健康素質的影響 不同體育教學方式對高職大學生健康素質的影響美操「處方教學法」,排球課「游戲教學法」,籃球課「多角色教學法」,「學導式教學法」和武術「課內外結合教學法」等不同體育教學方式,對促進大學生健康素質提高有明顯...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147 KB 日期:2007-06-12 16、 健美操對女生身體形態與素質的影響(體育論文) 健美操對女生身體形態與素質的影響摘要:健美操作為我校體育課程的主要內容,深受女大學生的喜愛,經過一學年的實驗測試,對其形態指標等項目進行調查分析,證明通過健美操的教學與訓練,對女大學生形體健美、身心健...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91 KB 日期:2007-06-12 17、 健美操的編排與訓練(體育論文) 健美操的編排與訓練摘要:健美操既是健身美體、陶冶情操的大眾健身方式,又是競技運動的一個項目"它不僅能使人在歡樂和愉快中得到鍛煉,增強體質,還具有健身、健美、醫療、保健、娛樂、消遣!、社交等功效"應根據...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82 KB 日期:2007-06-12 18、 淺談大學生競技健美操的心理訓練(體育論文) 淺談大學生競技健美操的心理訓練摘要針對競技健美操運動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和在高校中普及的形勢,為適應健美操運動不斷加快發展的步伐,本文對當代大學生競技健美操中心理訓練的多方面進行探討,得出在大學生健美操訓...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121 KB 日期:2007-06-12 19、 競技健美操新版規則變化的特點及對策研究(體育論文) 競技健美操新版規則變化的特點及對策研究摘要:國際競技健美操規則的每次修改都會對競技健美操的發展和與之相匹配的訓練方法帶來重大變革,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專家訪談法,通過對2001和2005年版的國際競技...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60 KB 日期:2007-06-11 20、 關於跆拳道運動在我國的發展趨勢(體育論文) 關於跆拳道運動在我國的發展趨勢【摘要】跆拳道運動作為一項源遠流長的民族體育項目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本文主要通過對跆拳道運動介紹,從跆拳道運動的起源,我國跆拳道運動的現狀,我國跆拳道運動的發展特點等內...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59 KB 日期:2007-05-23 地址: http://www.docment.cn/soft/search.asp?act=Topic&classid=&keyword=%CC%E5%D3%FD&btn=+%CB%D1%CB%F7+ (註:復制到地址欄回車就行了!呵呵)

求採納

❺ 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範文

文獻是指有歷史意義或研究價值的圖書、期刊、典章。下面是我整理的文獻綜述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一、序言

伴隨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市場更加開放,競爭日益激烈。相關領域(產業)不同程度、有條件、分步驟地放寬市場准入,大批外資企業湧入我國市場,參與市場競爭。

競爭力是市場競爭的產物。我國走市場競爭的道路不過20來年,企業競爭力的研究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但是伴隨市場競爭程度的不斷深入,有關企業競爭力方面的研究愈發重要。企業競爭力研究對企業良性成長壯大至關重要,也是培育與提升企業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迄今為止,國內外眾多學者和相關組織對企業競爭力的研究頗多,從不同的角度和假設前提出發,在研究對象、評價方法等方面重塑競爭力內涵,構建競爭力評價指標及體系,分析企業的優劣勢,提升企業競爭優勢。

本文瀏覽、搜集有限的文獻資料,通過綜合、歸納、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以求達到引導論文寫作的目的。

二、關於競爭力的不同定義

從目前看,企業競爭力的概念(定義)各式各樣,眾說紛紜。研究方法、內容及側重點也不盡相同。

劉曉斌在《零售企業競爭力定量評價分析》一文里通過綜合能力論、生命論、功能論、狀態論、機制論、素質論這不同研究角度和假設前提下的六方面得出零售企業競爭力的初步概念可以簡單明了地歸納為:零售企業競爭力是零售企業在競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包括在服務、品牌和市場營銷體現出來的外顯競爭力,在經營能力、信息技術體現出來的內在競爭力,以及在企業文化、企業制度等方面體現出來的核心競爭力。

賈玉花在《企業競爭力評價研究》一文中通過美國《產業競爭力總統委員會報告》,世界經濟論壇(WEF)1985、1994年《關於競爭力的報告》和日歐學者的比較研究等對企業競爭力歸納為:企業競爭力是指企業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通過配置或創造企業資源,在企業持續生存和發展方面所形成的比較能力。

這一概念體現了以下特徵:

①企業競爭力最終體現在持續生存和發展能力上,即體現在企業的目標上。

②企業競爭力是個多層次含義的綜合性范疇,不僅涉及到了企業內部要素結構和經營管理過程,而且涉及到企業的外部環境;不僅關繫到了企業自身的市場佔有率和盈利能力,還關繫到國家福利的多寡;不僅僅是靜態的比較能力,更是動態的進化的發展能力。

③企業競爭力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即它是動態的產物,不是靜態的結果。企業只有通過各種資源的配置,在戰略規劃,產品設計,市場營銷,采購,生產,銷售及管理過程中逐漸形成企業的競爭力。

④企業競爭力是一種比較能力。這種比較能力是以廠商的競爭為前提的。它存在三種類型:強勢競爭力,均衡競爭力和弱勢競爭力,是被評價企業與競爭對手之間競爭力的對比關系。

⑤企業競爭力是一個系統性概念。它是由市場指標來表徵,由企業內部素質(信息、知識、創新能力、人力資本、企業文化等)來決定的。競爭力的強弱用單一指標是無法衡量的,需設計一套綜合性指標體系,對其進行科學評價。

同時該文還比較得出:「企業競爭力」是從經濟學角度進行研究的,特指企業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通過配置或創造企業資源,在企業持續生存和發展方面所形成的比較能力;「企業核心能力」更多地是從管理學的角度進行研究的,強調企業組織內部的學習、協調、凝聚功能。

從字面上來看,「企業競爭力」應當是較「企業核心能力」或「企業核心競爭力」含義更寬的概念,因為它不僅包括內部能力,還包括企業外部的'產品性能、價格或成本等方面的比較及由此形成的市場份額的重新劃定能力。基於以上理由,可以用「企業競爭力」的概念統一「企業核心能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或者把「企業核心能力」作為「企業競爭力」的一個組成部分,意在消除概念之爭和促進理論研究的深化。

劉忠敏《企業競爭力評價及其應用研究》一文中對比狄昂照、吳明錄、波特、錢德勒、普拉哈拉德等國內外學者和相關組織的研究成果認為,企業具備強勢競爭力或競爭優勢的根源在於企業的核心能力,同時認為企業競爭力是競爭力的形態之一,是指企業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通過配置或創造企業資源,能夠持續地、有效地向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的能力,主要體現佔有市場、創造價值、持續發展等方面與其他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比較能力。

這一定義包括以下幾層涵義:

①企業競爭力是以企業之間的競爭為前提的。

②企業競爭力概念本身並不能表明競爭力的強弱,因為競爭力是一種比較中的能力。

③企業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佔有市場的能力、創造價值和利潤的能力,以及創新發展的能力。

④企業競爭力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

⑤企業競爭力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張曉文等在《企業競爭力的定量評價方法》中認為:企業競爭力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競爭主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通過能力資源、制度與機制及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使其內外資源有效整合與優化配置,呈現比競爭對手更具優勢的良性循環態勢,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張東風、杜綱的《現代零售企業競爭力評價研究》中認為:現代零售企業競爭力是指零售企業在不斷整合供應鏈資源,提高效率,使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達到市場份額的擴展和成本被有效降低的能力。其主要體現在零售企業的內部經營管理、顧客服務、關系營銷、供應鏈管理、零售物流等方面。

三、關於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方法及其體系構建

劉曉斌在《零售企業競爭力定量評價分析》一文中運用層次分析法,把零售企業競爭力的評價因素和分析因素分成三部分,也即:

①基本要素(由外顯競爭力、內在競爭力和制度競爭力組成),

②評價要素,即在基本要素的基礎上,依據零售企業的特點,選取表示三個層次企業競爭力的要素,

③指標層,把各種評價要素的狀態進一步細化,用評價指標來表現。

由此建立的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由10個評價要素,31項評價指標構成。最後從整體、全局出發,對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其中,對競爭力指標體系中的定性與定量採用不同的賦值方法,建立模型,歸屬數據權重,比較分析所研究零售企業的競爭力狀況。

張曉文等的《企業競爭力的定量評價方法》從系統理論的觀點出發,構建了企業競爭力的函數關系式以及企業競爭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數學模型。從能力資源、能力制度與機制和能力狀態三大方面外加環境因素構建競爭力體系。通過層次分析法結合定量與定性分析建立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11個評價要素,21項評價指標。

邵一明、錢敏《零售企業競爭力指標與評價模型》一文中以市場佔有能力、營運能力、獲利能力、信息技術水平、人力資本這五大方面內容來設計競爭力評價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以上及細分評價指標的權重,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根據零售企業競爭力系統中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建立系統的遞階層次結構圖。通過比較判別法確定及計算各項評價指標的相對權重。並且運用綜合模糊評價的思想將各指標轉換成相應的分值,然後加權平均,得出總分,以此確定零售企業競爭力高低。從而轉換成具體的公式,進而建立模型,結合數據,最終計算得到零售企業競爭力的綜合得分。即得出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強弱,為零售企業改善經營,抵制外資零售企業的強烈沖擊,確立競爭的優勢,縮短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

黃河在《企業競爭力的評價及提升研究》一文中建立了以財務報表數據為主要依據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企業的顯在爭競力進行評價,同時力圖反映企業未來競爭能力的真實狀況。該評價指標體系分12大類,包括企業規模、營運能力、經營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市場控制力、技術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力資本、企業文化、資本運營能力、跨國經營能力、環境協調能力。各大類下又有若干小指標,共58項。

黃河在設計的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在指標設置、評價准則,尤其是度量方法上遵循指數化原則。根據資產類和過程類的分類處理原則將58項指標分為六類,且按上述六類指標將各企業的每類指標內所含的具體指標的數值進行加總並求出平均值,從而便利相互間比較。再通過將每類指標各個被評企業的平均值加總然後再求出行業的平均值,以行業平均值作為標准參數同各企業的數值進行比較。最後分別用各個標准參數與各企業相對應的綜合指標平均值相除,得出各企業六類指標相應的競爭力指數。評價體系建立及方法的運用關鍵在於權數的合理分配及方程的准確建立。

李飛、劉明葳的《中外大型零售企業競爭能力比較研究》將零售企業競爭力的內容分為作為競爭資源的核心層、作為核心能力的中間層以及作為競爭優勢的表現層,而文中著重強調中間層競爭能力的比較,也是該文的一大核心支出,文中提及的中間層比較包括業態創新能力、店鋪擴張能力、營銷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財務運作能力。

祝波、呂文俊的《商業零售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及模糊綜合判斷》把對商業零售企業的評價指標重點放在財務指標的數據上,通過企業的財務數據,計算企業的財務狀況,從表面反映企業的競爭力狀況。

祝波、呂文俊從企業的基本資源狀況、經營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文化親和力等主因素方面入手,衍生出包含人力資源狀況、經營管理能力、營銷服務能力、市場創新、管理創新等多項評價的零售企業競爭力的子因素,從而構建了零售企業競爭力的綜合評價體系,最後運用AHP方法,確定各層級評價指標的權重,對零售企業競爭力進行模糊判斷,建立零售企業競爭力模糊綜合判斷模型,並運用層次分析法求解模型。

王桂根在《我國零售企業競爭力研究》一文中認為國內外的競爭力研究文獻中,對零售企業競爭力測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企業總體層面上,大多偏重於定性分析,沒有做出定量分析,缺乏直觀性和實際應用意義,也很難為企業提升競爭力提供依據。

因而作者採用量化的財務指標體系(選取了4個財務指標體系,即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增長能力),運用因子分析法對企業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研究。

張東風、杜綱的《現代零售企業競爭力評價研究》中獨辟溪徑地吸收「供應鏈」理論和「平衡計分卡」原理來設計現代零售企業的競爭力評價體系,作者認為完整的零售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由2部分構成,即服務績效(顧客服務績效+供應鏈服務績效)和內部績效,同時從從財務、客戶、流程、學習、成長4個角度形成了同樣是4個角度的現代零售企業競爭力評價的「四流評價體系,依據四流評價體系,構建了現代零售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對定性和定量評價指標分別採用多指標的綜合評價(數據標准化)和語義差別隸屬度賦值方法進行競爭力評價。

四、內外資企業的選取及相關競爭力指標比較

劉曉斌在《零售企業競爭力定量評價分析》認為,銷售額排名第一的零售巨頭沃爾瑪,它的發展運營策略、顧客策略、人力資源策略創造其驕人的業績。天天平價,始終如一、自有品牌全新感受、物流配送世界第一、營銷互補共生共容等是沃爾瑪成功的關鍵。沃爾瑪的競爭優勢在於後勤物流配送(存貨補充)能力和吸引客戶忠誠的經營能力,由沃爾瑪的例子得出競爭力具有時間性,難於評價,受影響的因素很多。進一步講,對競爭力指標體系設計,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李飛、劉明葳的《中外大型零售企業競爭能力比較研究》選取了10家進入中國的世界零售50強公司和10家中國本土最具競爭力的零售公司,著重在中間層的競爭力的五方面(創新能力、店鋪擴張能力、營銷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財務運作能力)進行差別比較研究。最終得出中外零售企業的均值和最優值。

劉星原的《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_兼析中外零售企業的競爭力》從中外零售企業出發,對這兩大團體在擁有良好的商業門店地理位置、擁有經營管理人才以及員工學習與培訓體系、掌握能滿足顧客需求的、具有異質性特點、其他企業難以模仿的經營內容或經營模式、具備對企業運行環節全過程的管理、成本控制、銷售能力、資金籌集能力與利潤率水平、企業的利潤率、銷售額、資本積累與資金籌集能力這些方面進行了定性的陳述。

王桂根在《我國零售企業競爭力研究》選取30個零售業上市公司作為評價對象,結合統計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挑選出的30個零售業上市公司2005年的數據資料,進行零售企業競爭力評價分析。選取分析變數,計算相關系數矩陣以及各特徵向量,確定主成分,然後分析出各個因子及其貢獻率後,構造出F函數。計算各個樣本在每個因子上的得分並得出其F值,以F值為標准進行判別。

五、企業競爭力研究的普遍意義

劉忠敏的《企業競爭力評價及其應用研究》認為對企業競爭力進行評價,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①進行企業競爭力的定量評價,可以從定量角度科學、准確地描述和把握企業競爭力的狀況及其變化趨勢。

②企業可以根據綜合評價的結果,進行競爭力的綜合排序(特別是行業內部排序)及分布狀況研究,從而激勵企業發揮優勢,彌補不足,全面提高競爭力。

③開展企業競爭力綜合評價,便於企業對影響競爭能力的內部因素進行分析,為企業提供自我診斷的有效方法。

④企業競爭力綜合評價方法研究可以為形成長期評價制度奠定基礎。

⑤企業競爭力評價有助於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提高一國的綜合國力,並為政府政策及宏觀決策提供依據。

六、小結

近年來,中外學者對企業競爭力的研究方興未艾,企業競爭力也愈發受到有關人士特別是企業管理者的注意。雖然研究成果較多,成果也較豐富,但是作為核心力本身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一方面,不同的學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來研究、詮釋有關競爭力的不同方面;另一方面,關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指標體系的構建及評價向來紛繁復雜,也由於競爭力評價的定性與定量比例不當(後者較難,前者較空洞),此外,對於內外資企業的數據對比分析實例由於種種原因往往涉及較少。正因為如此,也為論文的寫作選取了不錯的突破口。

相信通過本文的概述能夠為論文寫作指路。

文獻綜述 篇1

1、前言

我通過登陸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和查找有關文獻,共搜集有關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文獻資料二十幾篇,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04、05年。現將有關的資料歸納如下:

2、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

2.1不同類型社會體育指導的培養

劉平江、趙立《淺談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2002年)一文中提出:「要培養一專多能的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在鄧星華《論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2001年)一文中提出:「我國社會體育的特點和鍛煉群眾的需要,可以將社會指導員分為健身健美類、醫療保健類、競技運動類、休息娛樂類等四類。」從上述文獻資料可以看出,培養各個層次類別的體育指導員,可以全方位地為社會體育指導服務。

2.2加大高校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力度

廖軍在《充分發揮高校優勢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2003年)一文中表明:「高校體育專業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層次體育專業人才的任務,根據社會對個類體育人員的客觀要求,其培養目標應主要是適應面廣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高校應該把培養和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列入其職責范圍。

3、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

3.1管理社會體育指導員應更加細化

倪同雲、白雲、陳琳等在《完善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體制的研究》(2002年)一文中明確指出:「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具有國情特色的較細分類,如在大類上可分為管理型、經濟型、技術型等,再在每個大類上分細,如技術型可分為:青少年指導員、老年指導員、婦女指導員等。」

3.2建立健全的我國社會體育組織管理體制

早在1987年,日本由文部省公布了《關於社會體育指導員知識,技能審核事業來認定規程》。在《鄧星華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2001年)一文中指出:「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法規,從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申報、培訓、考核、授予稱號、上崗經營、年審注冊、晉級權利和義務以及法律責任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確規定。」從上可以看出,建立完善的社會體育組織管理體制的重要性。

4、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現狀

4.1社會體育指導員總體數量情況及分布

如付明、李飛傑在《武漢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與研究》(2005年)一文中歸納出:「武漢三鎮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表現出第一總體數量偏少,第二等級結構失調,國家級一級所佔比例太少,而三級比例過大。」何敏學、都曉鵑在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特點研究》(2005年)一文中指出:「我國人均社會體育指導員約為1:3994,京津滬遼江浙等市處於領先地位。」

4.2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性別構成

李小燕在《宜昌市城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與分析》(2002年)一文中指出:「女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大多為職業女性和離退休人員,這一分布是與女性工作生活生理結構以及對體育的價值觀念相應的。」在武笑玲、馬美榮等《城市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2004年)一文中指出:「目前洛陽市城區社會體育指導員性別結構與國家1998年的統計基本吻合,性別結構基本合理,男性高於女性,調查還發現女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多為職業女性如文藝工作和離退休人員。」

4.3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齡結構

孫培初年《齡結構偏大文化層次偏低---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現象調查》(2005年)一文中明確指出:「以上海為例:70%以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由街道社區聘請專業教師授課培訓各區省自己發證,除少量街道社區文教幹部外,絕大部分是離退休人員和下崗職工,其中年齡最大的78,歲最小的34歲,平均57歲。」

4.4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文化素質狀況

庄永達在《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問題研究》(2004年)一文中提到:「我國已經擁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約20萬人,這樣的發展速度和規律應該來說是來之不易的,說明我國的各級體育部門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但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如此高速度大規律地發展背後的質量保證問題。」

4.5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分布狀況

付明李、飛傑在《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和研究》(2005年)一文中表明:「武漢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分布中專業社會體育指導員佔5.9%,兼職的人員最多達到62.2%,其次是離退休人員佔26%,體育教師所佔的比例最少為0.5%,其他的為3.4%。我們可以看出體育教師所佔的比例過少,說明體育教師的積極性還沒充分的調動起來。專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所佔的比例不大,說明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先階段還不能作為一種主要的謀生手段。」

5、總結

通過以上的文獻資料可以了解到,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管理等方面的理論以及它的一些現狀。荊州地處我國中南部,社會環境經濟實力體育發展水平和體育人口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還處於落後狀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雖然要順應我國這個大環境,但也必須體現指導員鮮明的地方特色,因時、因地制宜建立適合本地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

;

❻ 如何在體育教學中運用體育游戲開題報告和文獻綜述

學生年齡小,自製力差,學習時心理因素影響佔主導地位。教師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

❼ 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的範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文獻綜述的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文獻綜述範例

論文題目: 溫室環境測控系統及其發展趨勢

摘要 :本文闡述了溫室環境測控系統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包括從溫室誕生起,美國、日本、荷蘭等溫室測控技術發展比較先進的國家在各自領域內的研究成果,以及國內引進溫室技術後,各個高校及專業人員就自己擅長的方面進行探索並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其次淺談了溫室測控系統的發展前沿,即該領域的先進技術,如無線電監控系統、GPRS技術、遠程溫室大棚控制系統等。最後具體講述了溫室測控中主要的影響因素,包括溫度、濕度、光照、CO2濃度,以及當下比較適宜的處理辦法。

關鍵詞 : 溫室環境測控;無線電監控;遠程監控

Greenhouse environment controling systems and its

development

Abstract : This paper sai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house environment control system at home and aborad , since the birth of greenhouse , United States , Japan , the Netherlands and other greenhous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more advanced countries in their respective areas of research , and after the introction of greenhouse technology as well as domestic , various universities and professionals to explore their own good and have made certain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 Second ,on the forefro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house control system , such as radio control system , GPRS technology , remote control system of greenhouse and so on . Finally , Specific about the main factors of greenhous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 Including temperature, humidity , light , CO2 concentration and the more appropriate approach at present Keyword: greenhous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 radio control system ; remote control system of greenhouse.

引言

目前,我國農業正處於從傳統農業向以優質、高效、高產為目標的現代化農業轉化新階段。而溫室作為現代化設施農業的重要產物,在國內多數地區得到了廣泛應用。溫室可以模擬成一個由人工智慧監測的半封閉生態系統,它可以避開外界種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人為控[1]制或創造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氣候環境。由於溫室中各種環境因素是可以人為控制的,因此控制技術直接決定著溫室中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溫室測控系統一般包括三個模塊:環境信息採集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和執行模塊。在目前的測控系統中,環境因子的採集主要包括溫度、濕度、CO2濃度、光照強度、土壤濕度等。

1溫室環境測控在國內外的發展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溫室誕生以來,各國對測控技術的研究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入,逐步向著網路化、智能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2]

1.1國外溫室技術發展概況

美國是最早發明計算機的國家,也是將計算機應用於溫室控制和管理最早、最多的國家之一。美國開發的溫室計算機控制與管理系統可以根據溫室作物的特點和要求,對溫室內光照、溫度、水、氣、化肥等諸多因子進行自動調控,還可利用溫差管理技術實現對花卉、果蔬等產品的開花和成熟期進行調節及控制。

在日本,作為設施農業主要內容的設施園藝建設相當發達,比如塑料溫室和其它人工栽培設施達到普遍應用,設施栽培面積位居世界前列,蔬菜、花卉、水果等普遍實行設施溫室生產,並針對種苗生產設施的高溫、多濕等不良環境進行了若干設施項目的研究[3],主要有設施內播種裝置、苗接觸刺激裝置、苗灌水裝置和遮光裝置的開閉裝置、缺苗不良苗的檢測及去除和補栽裝置、CO2施肥裝置等方面的自動化研究[4]。

2002年,英國倫敦大學農學院利用計算機遙控技術,可以觀測50km以外溫室內的溫度、濕度等環境狀況並遠程式控制制。另外針對CO2濃度對作物的影響這一點,溫室中通常安裝通風機,攪動空氣使溫室中的CO2濃度一致[5]。

荷蘭園藝溫室發展較早,由於地處高緯度地區,日照短,全年平均氣溫較低等不利於作物生長的氣候因素,因此集中較大力量發展經濟價值高的鮮花和蔬菜,大規模地發展玻璃溫室和配套的工程設施並且全部採用計算機控制,大大提高了作物的產出及品質要求。

現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國外溫室業正致力於高科技的廣泛應用。遙測技術、網路技術、控制區域網已逐漸應用於溫室的管理與控制中,近幾年各國溫度控制技術提出建立溫室行業標准並朝著網路化,大規模,無人化的方向發展[6]。

1.2國內溫室技術發展概況

國內的計算機應用開始於70年代中期,當時主要用於數據的統計分析和計算。自70年代末起,我國陸續從美國、日本、荷蘭等國引進了許多先進的現代化溫室技術,在借鑒及學習發達國家高科技溫室技術的基礎上,我國農業科研工作人員進行了溫室內部溫度、濕度、光照、CO2濃度等環境因子控制技術的綜合研究,在邊學習邊發展的道路上我國溫室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早期溫室技術引進是198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引進了FELIXC 512系統,並建立了全國農業系統的第一個計算機應用研究機構[7]。到了90年代初期,計算機開始用於溫室的管理和控制領域。

2000年,金鈺研究了工業控制機IPC在自動化溫室控制中的應用[8]。該研究是以工業控制機為核心採集環境信息,控制外圍設施執行控制。實現了溫室的封閉環境控制,但該系統布線復雜,維護困難且成本過高。

2005年,杜輝等研究了基於藍牙技術的分布式溫室監控系統[9]。該系統將藍牙技術和現場匯流排技術相結合運用於溫室群的監控,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降低了數據傳輸過程中干擾。但由於藍牙技術本身的不成熟,與其他技術相結合以後會導致系統的紊亂,難以調控,顧該系統的實際應用仍需要深入研究。

2007年,唐娟等研究了基於新型AVR單片機的溫室測控系統[10]。該系統把個體生產和規模化生產相結合,在單個溫室大棚生產實現智能自動化的基礎上實現連棟溫室大棚的規模化生產。

2008年,周茂雷,郭康權研究出了基於ARM7微處理器的溫室控制器系統[11]。該系統能通過AD演算法實現溫室各路模擬量、開關量實時動態採集,將採集到的數據經處理後定時保存並送出控制量。

2 溫室技術新型發展

現代化農業設施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利用不同的先進科技創造了利於作物生長的溫室環境,下面講述了五種新型溫室技術。

2.1無線電監控系統

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大棚數量的增多,有線監測系統布線復雜、維護困難、不能任意增加節點等缺點就暴露出來了.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體化的無線收發晶元nRF905,該晶元體積小巧,外圍只需添加少量幾元件即可工作,而且編程簡單,可實現信息的無線傳輸, 以上位機為信息處理終端,構成了溫室大棚環境參數監控系統, 該系統具有無需布線、可以任意增減採集點、結構簡單、功耗低及組網方便等特點,因而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12]

2.2 GPRS技術的應用

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通用分組無線業務的簡稱,是一種基於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系統的無線分組交換技術。同一無線信道又可以由多個用戶共享,只有當某個用戶需要發送或接收數據的時候才會佔用信道資源,從而有效地利用了信道資源。監控中心伺服器通過GPRS 可以在移動狀態下使用各種採集到的信息數據, 在移動通信服務商提供的GPRS業務平台上構建溫室大棚環境監控信息數據傳輸系統, 實現智能化溫室控制信息採集點的無線數據傳輸,監控系統同時可以實現資料、指令的.反向傳輸,以達到遠程式控制制的目[13]。的溫室大棚環境監控中心也可以通過伺服器來瀏覽各個溫室大棚的作物生長狀況。

2.3 基於CAN和Profibus匯流排的溫室分布式監控系統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匯流排是一種分布式實時控制系統的串列通信區域網[14-15],其信號傳輸採用短幀結構,具有傳輸時間短、受干擾的概率低、實時性強、性能好和可靠性高等優點,廣泛應用於各種控制系統中的檢測和執行機構之間的數據通信。

Profibus匯流排的溫濕度分布式測控系統也和CAN匯流排的功能差不多。在現有的各種現場匯流排中, Profi2bus 匯流排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 並提供了DP、PA3和FMS三種協議類型。

2.4 虛擬儀器的應用

溫室大棚測量系統的發展經過了模擬儀器、分立元件儀器、數字化儀器和智能化儀器,到現在發展到了虛擬儀器。虛擬儀器以計算機為核心組成的虛擬儀器平台,可以通過不同的虛擬儀器軟體實現多種測試功能,能由虛擬儀器代替部分傳統的儀器硬體,並利用虛擬儀器強大的數據採集和數據分析功能,進行各種信息的處理,然後將結果送出顯示或控制調節機構,調節大棚的環境參數[16]。

2.5 遠程溫室大棚控制系統

為實現農民對大棚的簡捷控制,實現農民增產增收,遠程溫室大棚控制系統顯然是一項值得研究和推廣的工程。該系統實時要求很高, 傳輸距離較遠, 對穩定性以及抗干擾性的要求也很高, CC2Link造價低廉, 能滿足現場環境的通訊要求而成為主要的新型現場通訊方式,另外乙太網實時、高速且傳輸距離較遠, 而成為主流的遠程通訊方式。兩者相結合便實現了溫室大棚遠程式控制制網[17]。

3 影響作物生長的各項因素及處理辦法

作物的生長發育,一方面取決於作物本身的遺傳特性,另一方面取決於外界環境條件。在生產上,則要通過優良的栽培技術及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來控制生長和發育。

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主要環境條件包括:溫度(空氣溫度及土壤溫度)、光照(光的強度和光周期)、水分(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土壤(土壤肥力及土壤溶液的反應)、空氣(大氣及土壤中空氣的特性,CO2的含量,有毒氣體的含量)、生物條件(土壤微生物及病蟲害)等。下面就溫度、濕度、光照、CO2濃度這四方面進行具體的論述。

3.1 溫度

作物的生長發育環境中以溫度最為敏感,也是最重要的。自然環境下,溫度在時間上隨

四級變化而周期變化,在空間上隨緯度和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另外在室內的話,由於作物的茂密生長會使得溫度的空間變得比較復雜,實際上溫度的空間分布受室外氣候因子、室內調控方式、植物群體結構的綜合影響,空氣溫度不論在水平方向還是在垂直方嚮往往都不均勻。

處理辦法:

目前溫室的溫度調控主要包括增溫、保溫、降溫[18]。加溫有熱風採暖系統、熱水採暖系統、土壤加溫三種形式;保溫包括減少貫流放熱和通風換氣量、增大保溫比、增大地表熱流量;降溫最簡單的途徑是通風.

3.2 濕度

適宜的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是溫室內作物健康生長的重要條件。根據研究發現,除了陰雨天以外,室內午後過低的空氣濕度會導致作物發生光合作用的午休現象。

一般情況下,作物適宜的相對濕度是60%~80%。所以溫室內空氣相對濕度的大小直接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影響作物生產的質量;另外,空氣濕度過大,作物植株也易於生病。

土壤濕度對植物的影響也很大,若溫室內排水不良,灌水不當,土壤滲水性不好,造成土壤水分過剩,使土壤中的氧氣減少,植物根部呼吸的水分減少,從而影響植物的水分代謝,阻滯植物的生長或者發生根部腐爛的情況[19]。

處理辦法:

除濕的方法有通風換氣、加溫除濕、覆蓋地膜、使用除濕機、除濕型熱交換通風裝置。 加濕的方法包括噴霧加濕、濕簾加濕、溫室內頂部安裝噴霧系統[20]。這幾種方法除了有加濕功能還可以達到降溫的功效.

3.3 光照強度

光照是作物生長發育的關鍵條件之一。沒有光照,就談不上植物的生長,光照不足,勢必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

光照的強度直接影響到作物光合作用的強度。與室外相比較,室內光明顯的差異表現在數量減少,光質改變及光分布不均勻等三個方面,從而形成獨特的溫室光環境[21]。

處理辦法:人工調節大棚外部設施的方法來改變溫室內的光照強度

❽ 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的開題報告的文獻綜述怎麼寫

不錯的啊

❾ 體育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要做一份體育地論文開題報告,那麼你們知道怎麼做更好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體育論文開題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體育論文開題報告範文篇1:

題目來源社會實踐題目種別理論研究指導教師

選題的目的、意義(理論意義、現實意義):

海拔差異就是利用海拔差,針對要進行參加比賽、參加體育的考生進行的賽前和考前的集訓,體育論文開題報告範文。本課題研究的是世居高原的體育考生(冷環境的刺激)、通過短時間的練習。下達到比世居海拔要低的高海拔進行考試。麗江相對於昆明來說、就相當於高原、麗江體育考生在每年的三月份都同一上昆明參加體育專業分考試(雲南省同一舉行)。然而高原練習是當前運動練習中的一個熱門。與相對低的高原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難度,作為一種特殊的練習方法,對競技體育的發展和體育考生的成績將起到巨大的作用,但還有很多方面值得進一步探討,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把握它的規律性才能運用成功。

針對海拔差異對麗江體育考天生績的影響。能夠讓麗江帶訓體育考生的教練有一定的幫助。讓前人的經驗來更進一步的提醒和引導。讓麗江體育考生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而努力。海拔高度讓我們占據了重要地理位置,還有就是天氣也給我們創造了有力條件。讓雲南體育重新審閱我們麗江體育考生的成績;讓中國乃至世界熟悉麗江海拔高度創造的運動成績;讓我們的體育考生考出更好的成績。然而當高原世居者從高原到達次高原,即脫離低氣壓、低氧環境,進進到正常大氣壓,正常氧含量的環境時,適應了高原環境的生理性能需要作重新的調整以適應新的環境。此間可出現心率減慢,心搏量增加,過度通氣消失等,這種改變稱為低原反應或脫適應。這種"脫適應"反應,可能出現倦怠、無力、嗜睡、胸悶、頭昏、腹瀉等症狀,還會出現血紅蛋白含量降低、心率緩慢、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肺動脈高壓逆轉等症狀,對身體造成不良後果。義烏網站優化對於世居高原體育考生來說,專業考試在次高原舉行,機體從習慣的低壓、低氧環境到相對的高壓、高氧環境,這種外環境的改變必然對運動員的運動能力產生影響。次高原的高壓、高氧環境對運動員的身體性能是否會出現次高原反應(脫適應反應),如何影響世居高原體育考生的運動水平;如何根據次高原考試時間和運動員下高原後身體性能的變化而確定下高原的時間等,這些都是高原教練員所關注的題目。從而了解寧蒗的體育考生的成績狀況(短跑.中長跑.耐力性項目等)…更好的利用海拔高度、天氣等條件;使麗江(寧蒗)體育考生的成績進步的基礎上。在考條件前兩星期以上的適應時間上昆明。致使世居高海拔的體育考生在高住高訓轉化適應低住低訓;使麗江體育考生的成績在原成績上得到一定進步。

昆明位於中國西南雲貴高原中部.海拔1895米;麗江市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與青躲高原的連接部位.市區中心海拔高度為2418米;寧蒗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縣城在海拔2240米的大興鎮。

選題的研究現狀(理論淵源及演化、國外相關研究綜述、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麗江相對於昆明來說,就相當於高原。然而高原練習是當前運動練習中的一個熱門。與相對低的高原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難度,作為一種特殊的練習方法,對競技體育的發展和體育考生的成績將起到巨大的作用,但還有很多方面值得進一步探討,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把握它的規律性才能運用成功。高原練習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伴隨世居非洲高原的中長跑選手的崛起,國際上已經留意到高原環境對運動能力的影響,並開始有意識地開展高原練習以及對它進行研究。高原練習在國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3年前後(1963年國際奧運會在海拔2240m的墨西城舉辦),世界各國紛紛開展了高原練習,縱觀這50年的發展歷史,可將高原練習概括為4個階段:萌芽階段(50年代);第一個*階段(60年代);爭議中的探索階段(70~80年代);快速發展階段(90年代以後),高原練習方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西方一些國家在重大的賽前對競技運動員進行高原練習已形成體系。一、高原練習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現狀中國事開展高原練習較早的國家之一,早在1961年春,國家體科所陳寶慶等對八一隊36名中長跑運動員在昆明冬訓四個月期間的生理性能進行測試,至此開創了中國高原練習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先河。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同良好的政治環境有關,也受到經濟、社會文化和人們思想的約束。在競技體育運動中,尤其在耐力項目中,居住在高原和高山地區的運動員對我國耐力性項目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並有著重要的地位。對於高原運動員來說,由於世居或長期生活在高原,通過一系列代償反應,已基本對所居住海拔高度低氧環境產生鈍化,如何更好地進步高原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是個需要探討的題目。

目前、全世界約5億多人口居住在高原、高山地區,約佔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在競技體育運動中,尤其在耐力項目中,居住在高原和高山地區的運動員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並處於領先地位。早在1960年羅馬奧運會上,地處海拔2500-3000m的衣索比亞優秀運動員阿貝基拉獲得馬拉松冠軍,之後,他又多次獲得該項目的金牌。處於非洲同樣地理條件的肯亞、坦尚尼亞和摩洛哥的長跑運動員相繼也獲得了國際長跑冠軍。在我國,地處高原的雲南、內蒙古、青海、甘肅的運動員,對我國耐力性項目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並有著重要的地位。世居高原人的生理特點:人在高原生活,血液中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增高與神經系統、體液調節有關。世居高原的人,由於機體長期受缺氧刺激,促使紅細胞天生素增多,紅細胞天生增加,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增高。世居中等高度地區的人群,由於長期受輕度或中度缺氧刺激,產生了代償性反應,從而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的性能都較低海拔地區人群強,對於從事耐力性運動極為有利。

對於海拔差異對體育考生影響這片領域研究的既有代表性的文章目前作者未查到。在我所查閱的文獻資料中,新浪微博注冊前人對高原練習的研究是比較全面:人類自逐漸揭開高原環境的奧秘,熟悉其對人體內環境的影響以來,約有100多年歷史,但有目的地對運動員進行高原練習,其時間不過半個多世紀。國際高原練習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3年前後、尤其西方一些國家在重大的賽前對競技運動員進行高原練習已形成體系。中國事開展高原練習較早的國家之一,早在1961年春,國家體科所陳寶慶等對八一隊36名中長跑運動員在昆明冬訓四個月期間的生理性能進行測試,至此開創了中國高原練習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先河。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原練習進進一個快速發展階段,高原練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高原練習的實踐經驗和基礎理論的研究進一步得到重視和完善;練習方法也在精益求精;科學化練習程度不斷進步;並建立了一些新的練習手段及模擬練習方法;高原練習的成效明顯增加。但是由於高原練習在刺激機體產生潛能的同時,也給機體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如血液濃縮造成循環阻力加大、對肌肉代謝的不利影響等。據報道,採用高原練習的項目已經發展到了幾乎所有的奧運會項目。我所查閱的文獻資料有:1:陳文聰.浙江省體育科學研究所(高原練習的起源、現狀及發展方向)2:山本正嘉.高原對人體運動的影響.體育科學(日本),1990.3:安彥(1984-),女,山西太原人,助教,研究方向:運動生理學。久居或世居高原運動員的高原練習4:海拔差異影響大學生達標成績的研究馬小明1,任中海2(1青海民族學院,青海西寧810007;2青海大學,青海西寧810004)5:張冰中國體育博士2008.3高原練習的理論與實踐--模擬不同時程高原練習對大鼠心肌影響的機制研究等等。萊文最初的成功實驗是將9名長跑運動員分為兩組:低地組3人,居住練習在1300m練習4周,專心率、血乳酸和攝氧量監測練習。高原組(6人)與低地組相比:攝氧量高5%;5km計時快30s;血容量高原練習後,高原組增加500ml,低地組下降150ml。該作者以為對高原的適應是進步運動能力的最重要因素。1994年岡德森(Stray-Gundersen)和萊文再次作高住低練試驗,6名長跑運動員先在平原(海拔150m)進行4周練習,接著高住低練4周(高住2500m,低練1250m)之後,又在平原減量練習2周,前後共10周,4次測試,內容有:5km計時跑,亞極量跑台運動員時間,最大攝氧量,無氧能力,經高原練習4周末運動員在平原運動的能力最佳,無氧能力也出現較高值,開題報告《體育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分享好文◆馬爾丁(Martin,1994)利用高原缺氧效應結合短時間下山(每周2-3次)完成速度練習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在加利福尼亞基地,利用萊克-塔霍(1990m)和奧蘭治韋爾(120m)進行(中間間隔132km)交替練習;在亞利桑那基地,利用弗拉格斯塔夫(2134m)和菲尼克斯(332m)進行(中間間隔22km)交替練習。目前,高住低練法已得到國際上的認可,並已用於高原練習中。1982年日本泳聯進行了兩次高原練習,K我音樂盒第一次是在美國科羅拉高原(海拔1800米)停留21天,在此期間反復多次到海拔4400米處進行跑步練習,其結果是女運動員的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都增加,且多數人的運動成績都得到進步,德國著名教練居蘭根(現澳大利亞執教.以前曾執教於中國)建議高原練習安排3一5次,且海拔高度逐漸升高。例如:第一次,800一2300米;第二次,2300一3400米;第三次,一800米(中跑)和2300米(長跑),每次高原持續時間不斷變化(如4一6一3周)較為有益,夏天,他常把隊伍拉到墨西哥的托盧卡綠蔭覆蓋的丘陵(海拔2300米),長滿樹木道路寬廣的山地(海拔3200米)處練習,這些作法,打破了1974年墨爾本國際運動醫學學會第20屆運動醫學會議所規定的界限,即超過2286米高度的練習要給予密切的留意,並禁止在3048米以上高度舉行比賽,在實踐中,高原地區運動員的練習高度也超出了這一規定。李福田先生剖析我國男子中長跑成績落後的原因時指出:目前我國地處高原的省、區長年在高原練習,賽前下平原比賽,運動成績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忽視了高原與平原交叉的系統練習,尚未充分利用高原效應的作用。高原練習;高原.平原和低海拔的交替練習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較理想的成績。

提出相應的對策或建議,綜合國內外對此課題(高原練習)的研究。接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有利於本地區的獨特見解和創新之處。致使麗江體育考生的成績得到一定程度的進步和讓帶訓教師在總結上次經驗;來更好的帶好下一屆的體育考生。

論文(設計)主要內容(提綱)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昆明-麗江海拔差異;麗江體育考生(寧蒗民族中學、麗江市一中)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2.2.2訪談法(調查法)

2.2.3實證法

三:昆明、麗江兩地海拔差以及天氣環境的比較。

3.1昆明市中心的海拔高度和天氣環境

3.2麗江市海拔高度以及天氣環境

3.2.1麗江市城區的海拔高度以及天氣環境

3.2.2寧蒗縣縣城的海拔高度以及天氣環境

3.3昆明、麗江兩地海拔差異以及天氣環境的比較

3.3.1昆明、寧蒗縣縣城兩地海拔差異以及天氣環境的比較

3.3.2昆明、麗江市城區兩地海拔差異以及天氣環境的比較

3.3.3兩地海拔差異、天氣環境比較總結

四:總結麗江部分中學體育考生自2005-2007年兩地考試成績比較

4.1麗江部分中學赴昆明前所測成績

4.1.1寧蒗縣民族中學

4.1.2麗江市第一中學

4.2麗江體育考生上昆明考試的成績

4.2.1寧蒗縣民族中學

4.2.2麗江市第一中學

4.3兩地考試成績比較

五:帶訓老師為何提前兩星期帶體育考生上考試地

六:回納兩地海拔差異對麗江體育考生的影響

6.1低壓低氧對體育考生練習的影響

6.2練習方法和手段對體育考生的影響

6.3上考試地對體育考生生理的影響

6.4考試前、考試中存在的題目以及分析

6.5上昆明為何會出現這一系列題目

6.6針對出現的題目分析解決方案

七:建議和相對應的措施

八:參考文獻

擬研究的主要題目、重點和難點:

主要題目:根據自己的實踐以及經過訪談、調查麗江體育考生基本情況進行片面性的了解。依據了解的內容以及結合自己對麗江部分中學體育練習情況的了解。進行總的構思,融會貫串。闡述麗江與昆明兩地海拔差異、天氣環境的偏差、以及在此基礎上回納其影響的原因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及相對應的措施。調查、訪談、查閱資料時所得到的資料不盡全面。在此過程中涉及到相應的訪談。相對所用的時間和精力就多也比較困難。

重點:研究利用本地區的海拔、天氣等上風如何更好的進步體育考生的成績;兩地海拔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難點:調查、訪談的全面性;資料的正確性;相關資料的的難查性。

參考文獻:

1:昆明、麗江市海拔數據資料.

2:體育學院通用教材,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

3:張冰主編.高原練習的理論與實踐--模擬不同時程高原練習對大鼠心肌影響的機制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k狗音樂2008.03:3-138 4:楊生岳,等高原移居漢族和世居躲族低高氧通氣反應性研究[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1995,11(2):87-189

5:馬小明任中海.海拔差異影響大學生達標成績的研究[J].中國體育報.2003,03(1):1-6 6:安彥.久居或世居高原運動員的高原練習【J】.體育科學報,2008,01(1):25-30 7:陳文聰.高原練習的起源、現狀及發展方向【J】.體育科學報,1990.10(5):24-28 8:山本正嘉.高原對人體運動的影響【J】.體育科學(日本),1990,40(6):431~436

指導教師意見:

研究目標:

1:了解兩地海拔差異以及天氣環境的基本情況。

2:回納2005-2007麗江部分中學體育考生兩地的成績。

3:闡述海拔差異(高原)對世居高原體育考生的有關影響。

4:提出與實際相符合的建議及改進措施。

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文獻法、調查法、訪談法、實證法。

技術路線:1.08.04-06查閱大量相關的文獻資料,得到有力的數據。

2.08.06-07整理文獻資料,讓自己更進一步的了解麗江體育考生,心中明確那裡的體育考生的練習方法和手段。

3.08.07-09依據路線:古城區--寧蒗縣的部分中學進行調查、訪談。得到有力的數據、較正確的信息。為本課題的研究更具有說服力和真實感。

實驗方案:通過對寧蒗民族中學2004--2006屆30個學生和麗江一中8個學生進行調查、分析;訪談帶訓體育老師、討論練習中出現和影響練習的因素、下達考試地所要留意事項及考試地對考生的相關影響;筆者參與實踐(筆者屬2004屆高考體育考生)、訪談、實證法驗證其真實正確性。

可行性分析:練習方面: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以及所佔有利條件。採用與世居高原的體育考生相符的練習方法(高原練習)與考慮時間而制定練習計劃。在短時間內進步考生的運動成績。從調查、實踐等中得出這是可能的。

影響方面:海拔差對體育考生的影響(練習過程中相關影響、下達昆明的生理適應以及考試環境的相對適應等的影響)這些題目將在本課題中談論到及作者提出對這些題目的個人見解。

研究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海拔差異(冷環境)和有效的練習方法、手段影響體育考天生績已成為事實。引領雲南其它地區的體育考生走進麗江的練習基地;將海拔差異練習影響體育考天生績得到進一步證實;提出相對適應世居高原的體育考生的練習方法與手段。

進度安排及預期結果:

進度安排:

2008.12.20-2009.01.30進行論文相關資料分析總結階段:調查、SEO訪談以及文獻資料的分析。

2009.02.10-2009.03.01論文設計階段:論文內容設計分析;論文設計規劃。

2009.03.01-2009.03.15論文初稿的完成。

熱點內容
絕地求生未來之役比賽為什麼進不去 發布:2023-08-31 22:07:08 瀏覽:1467
dota2位置什麼意思 發布:2023-08-31 22:00:04 瀏覽:904
lol電競是什麼樣子 發布:2023-08-31 21:58:40 瀏覽:1368
絕地求生八倍鏡的那個圓圈怎麼弄 發布:2023-08-31 21:58:31 瀏覽:1451
lol龍龜一個多少金幣 發布:2023-08-31 21:55:07 瀏覽:814
王者如何改游戲內名稱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096
游戲主播打廣告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795
絕地求生如何免費拿到ss7賽季手冊 發布:2023-08-31 21:52:13 瀏覽:984
pgg是哪個國家的戰隊lol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863
一個人的時候才發現游戲很沒意思 發布:2023-08-31 21:49:24 瀏覽: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