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體育游戲
『壹』 誰知道少數民族的體育游戲,最好帶規則的
叼羊
叼羊是哈薩克族為祈禱祝福而舉行的一種娛樂活動。叼羊活動對抗性強,爭奪激烈,參加叼羊的人數可多可少,少則可以幾十人,多則上百人,比賽分兩隊。比賽開始,主持人首先祈禱。參加者向主持人祝福,而後將主持人獻上的一隻兩歲左右的白色小羊宰殺,割去頭和蹄,扎緊食道,放置於開闊的草坪上。宣布比賽開始後,參賽者蜂擁而上,馬快的搶先一步將羊俯身拾起,夾在蹬下或馱著,慌不擇路地奔跑。其他騎手不甘示弱,緊追不舍,飛馬上前爭奪,奪得難解難分。有時會有數百騎圍作一團,左擁右擠。在比賽中,經反復多次較量,小羊數易其主。最後,得勝者在鳴金聲中懷抱戰利品,在坐騎的長嘶聲中和觀眾的熱烈歡呼聲中沖出賽場。之後,得勝者當場將羊烤熟,邀眾騎手共享,將此肉稱為幸福肉。獲勝的小夥子一般都會成為漂亮姑娘的示愛對象。這是除了羊肉之外的另外一個頗具吸引力的獎賞。■
草墩象棋
更有意思的一種原生態體育是草墩象棋大賽,這種運動在雲南較為流行,經常會在民族運動會上看到,比賽是用白布畫的線,用草墩做的棋子,在20多米見方的場地上,兩位象棋高手展開對弈,動腦的同時還要身體力行親自搬動棋子。一盤棋下來,兩位高手頗有些華山論劍的感覺,不僅耗費了腦力,體力也經受了考驗。據說這是最原始的象棋比賽,在鍛煉腦力的時候體力也一起得到了鍛煉。不過讓人好奇的是,當棋手都在忙碌著如何搬動笨重的旗子時,腦子里還有沒有運籌帷幄的空間了?不管怎樣,這些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難以言說的快樂。■
跳火繩
跳火繩是大涼山彝族古老的、獨具特色的傳統體育游戲之一。跳火繩的場面極為壯觀,火繩有單人跳和集體跳兩種。比賽的距離沒有嚴格要求的規定,一般在30米至50米之間。
火繩用1根長約3米左右的藤條擰成,在藤條的中段綁上澆有菜油、松油、煤油或香油的布條和棉紗後點燃。在場內兩端畫上起跑與終點線,比賽者站在起跑線後,手執燃燒的火繩,待號令一發,便雙手緊握火繩的兩頭,像單人跳繩一樣,搖盪火繩,直線跳躍著前進,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持火繩跑步和走跑都判為犯規,不計比賽成績。■
滑溜索
很多體育項目源自古老祖先的生存技能,比如獨龍人的溜滑比賽。
在先民的各種生產活動中,採集雖然是最原始簡單的生產方式,卻需要高超的運動技能。爬樹、爬竿、爬繩、攀岩等,是原始先民在最初的採集生產活動中鍛煉出的勞動技能。為了掌握這些生存技能,獨龍族人從小就必須訓練。如今雖然生活環境改善很多,但是為了保持這種生存技能,成年人也常帶孩童練習滑溜索,攀懸崖,幫助他們掌握要領,提高身心素質。
如今,滑溜索就逐步發展成了比賽。這樣的比賽,最初的目的只是考核人的生存技能,逐漸地比賽加進了技巧性、審美性。人們在過溜索時不是為了運載貨物過江,而是比誰的姿勢優美,比誰的技藝驚險動人;在攀藤比賽時,目的也不是能採到燕窩、果實,而是為了比賽誰爬得又高又快,能夠技壓群雄,獲得心上人的青睞等。■
磨秋
不過更多的原生態體育以休閑快樂為主——磨秋活動,也就是我們常說得盪鞦韆,盪鞦韆是滿族人民的傳統節目活動,有悠久的歷史。在滿族聚居的村落和堡子里,農閑時節將鞦韆架豎在打穀場上,或拴兩條繩子在老榆樹枝上,上系木板,鞦韆就架好了。年輕人常常舉行盪鞦韆比賽,以盪的高低論勝負。哈尼族在過苦扎扎節時必定要玩磨秋。過節的後三天是打秋的日子,不能下地勞動。人們自動地組成一支支串寨隊伍,參加各村的攆磨秋活動。每到一個秋場,便要進行比賽,以爭高低。除此之外,盪鞦韆如今也是很多學校孩子們最喜歡的娛樂方式之一。■
『貳』 民族傳統體育競技運動項目有哪些
蒙古族搏克
「搏克」即摔跤,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屬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以錫林郭勒盟為中心分布於整個內蒙古地區,以烏珠穆沁搏克比賽風格為主,也有鄂爾多斯式搏克、阿拉善地區沙力搏爾式搏克等搏克種類。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
達斡爾族的曲棍球運動歷史悠久。達斡爾族把曲棍球運動稱作「貝闊」,舊式的球棍是選擇根部彎曲,樹干挺直堅韌的柞木削制而成。球稱之為「波列」,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3種。木球用杏樹根、柞樹根削磨成圓形。毛球用動物毛團制而成。火球用樺樹上長的已硬化的白菌製成,球上穿通數孔,注入松明,以使點燃。比賽場地一般選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開闊的地方,場地大小沒有統一規定,兩端各設一個球門,以打進對方球門多者為勝。
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蒙古語稱作「喜塔爾」或「沙特拉」。早在公元十三世紀就流傳於蒙古族民間。
鄂溫克「搶樞」
「搶樞」亦稱「樞體能」,是鄂溫克民族同自然界搏擊中流傳下來的一項古老的民間傳統體育競技游戲項目。
沙力搏爾摔跤
沙力搏爾式摔跤是衛拉特蒙古族獨創並保留至今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阿拉善盟。
阿木爾巴伊斯呼朗(蒙古康樂牌)
「阿木爾巴伊斯呼朗」漢意為康樂牌,是一種古老的牌類游戲,流行在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一帶,其中涉及了一些佛教方面的內容,所以,解放前都是上層人物玩耍,很少流行到普通百姓當中。
冰上阿日嘎
冰上阿日嘎,是蒙古族傳統的冰上體育運動,流傳於阿魯科爾沁旗一帶。「阿日嘎」是特指經過加工修理的牛踝骨。製作時把凸凹兩面削平,在凹面打個洞,灌進鉛水以增加重量。在冰上游戲時,凸面向上抓阿日嘎,用大拇指和食指捻彈向遠處,當作目標阿日嘎。另一阿日嘎,瞄準目標阿日嘎捻彈過去,擊中者為勝。此游戲兩個人就可進行,人多時場面會更加熱烈。冰上阿日嘎,是在游牧生產生活的基礎上形成的,無論場地、玩具和比賽規則,都富有濃郁的草原游牧特色。
蒙古鹿棋
鹿棋是蒙古族傳統棋牌游戲文化的代表,有著悠久的歷史。對弈雙方各執「鹿棋」和「狗棋」。鹿棋是以牛羊髕骨做成,狗棋可以由銅錢和小石子、小木棒代替。在對弈前,先擺棋盤,鹿擺在兩個山口,狗擺在棋盤內成四角的八個點上,剩餘的十六個子備用。下棋的規則是:鹿可以在整個棋盤內走,而狗只能在大正方形區域和兩個山區內活動。鹿先走,如跳過一隻狗,狗就算被吃掉。隔兩只則不能吃,每走一次,狗可以加一棋子,執狗的一方努力使兩狗相連,阻止鹿吃狗。如果最後兩只鹿的位置在棋盤中心或山口上,鹿就處於自由的位置,則鹿勝狗負。反之,鹿被狗圍到死角里,沒有左右移動的餘地時,則狗勝鹿負。
『叄』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哪些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
1、角抵
擊鞠(也就是現代的馬球)亦稱打毬或擊毬,唐代較為盛行。游戲者必須乘坐於馬上擊球,擊鞠所用的球有拳頭大小,球體的中間被掏空,制球的原料是一種質地輕巧且柔韌的木材,球的外面還雕有精緻花紋。
『肆』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全部有哪些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全部有:
1953年10月 8日在天津召開了盛大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大會」,來自全國各民族的397名優秀選手,進行了483項次表演。32年來,體育工作者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了研究、整理,繼承和發展了那些對增進身心健康有價值的項目。
一、賽馬
蒙古族、藏族、彝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喜愛賽馬。蒙古族每年都舉行 1次盛大的賽馬會。民間的「敖包」和廟會上,賽馬是重要內容之一。
賽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禮俗的內容。結婚這天,男家親族騎馬迎接,女家親族騎馬相送,途中互相競賽,奪帽為戲。「姑娘追」是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古老的傳統賽馬習俗。未婚男女身著艷服,騎著駿馬來到草原,在規定的里程內互相追逐。
去程時小夥子追姑娘,回程時則由姑娘追小夥子,如姑娘追到小夥子,她有權鞭打他,假如姑娘對小夥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二、摔跤
蒙古族、彝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瑤族的摔跤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彝族在舉行婚禮時一定要摔跤。結婚那天,新郎邀請幾位好朋友,把新娘從別的山寨背回來。背親的小夥子必須會摔跤。這支隊伍到新娘家吃罷便宴,就與女方摔跤手進行摔跤對抗賽。
直到雙方約定的人數賽完,再由勝方出兩名摔跤手錶演 1場,方可結束。這種比賽不用裁判員,1對摔跤手只摔1次,不管那方都不能全勝,以表示親密友好。彝族人民每逢火把節,都要舉行摔跤比賽,兩人交鋒,敗者自動退場,勝者直到沒有人與他較量,方能稱為「大力士」,並獲獎品。
三、射箭
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鄂倫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頗族、拉祜族、苦聰人、獨龍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傳統。
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輪流舉行射箭比賽,用一條牛腿當獎品,掛在距離50米左右的大樹下,各村選出一名好射手,誰射中牛腿,就把牛腿拿到自己村,大家共同分享。優秀選手受到人們的敬佩和姑娘們的愛慕。
景頗族射箭是由姑娘把靶子高掛在樹上,小夥子爭先恐後地用箭射,靶子是一個布包,里邊藏著象徵吉祥和愛情的禮物。弩弓是狩獵工具,也是自衛的武器,弩都是自己製作的。
九、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傣族人民在豐收的打穀場上,常常在勞動之餘,舉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賽。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時,喜愛比賽跳水牛。白族人民在傳統的大理三月節時,還舉行跳花盆比賽。
十、搶花炮
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花炮用鐵筒製成,裡面裝火葯和一個鐵環,環上纏有彩色的線繩。比賽場是直徑超過 100米的圓形場地。花炮放在場地中央。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分成甲、乙組,站在場地的邊緣,每組人數相等,一般10~30人。
比賽時,一個勇敢的青年在音樂伴奏下點燃花炮。隨著一聲巨響,彩色鐵環被拋向空中。當飛到一定高度後,開始慢慢下落。
這時,佇立在賽場邊緣的運動員們爭先恐後地向鐵環的落處跑去,在各自的同組組員掩護下搶奪鐵環,並突破對方的堵截,以沖刺的速度把鐵環送到大會主席台上。達到目的的組為勝。
『伍』 蒙古族的體育運動都有哪些
在蒙古族的體育活動中,代表性的傳統項目主要有射箭、摔跤、布木格、賽馬、馬術、套馬、賽駱駝、打布魯、沙塔拉棋等。
『陸』 民間體育游戲有哪些及玩法
一、民間體育游戲:鬥百草、放風箏、騎竹馬、盪鞦韆、捉迷藏、鬥蟋蟀,還是跳房、跳百索、拔河、賽龍舟、摔跤、下土棋等等
二、游戲特點:
1、隨意性。從游戲的組織和取材角度來說,民間游戲具有一定的規則,但又具有隨意性。一些游戲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葉子,就可以開始游戲,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圖形玩「走子」游戲。
2、趣味性。民間游戲能夠代代流傳是因為具有極強的趣味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例如,跳皮筋可以邊說兒歌邊跳,玩法上可以從一根到兩根、三根。再如摔煙紙盒,其中好看的圖案、扇的動作和紙盒摔在地上發出的聲音都給幼兒帶來了樂趣。
三、個別玩法
1、腳尖腳跟腳尖踢
雙手叉腰,邊念邊跳。「腳尖」(右腳尖朝後點地),「腳跟」(右腳尖朝前點地),「腳尖踢」(將右腳尖朝左前方點地,接著向右前方踢)。第二遍換左腳,依次反復進行。
2、滾鐵環
手持一根頂端有彎槽鐵棍,推一直徑一尺多的鐵環向前飛跑,發出「嘩唧嘩唧」的聲音,可以在場地寬闊的地方玩。比一比誰滾的時間最長誰就贏了。
3、地雷爆炸
游戲前先用猜拳決出一個為追逐者,其餘為逃跑者。逃跑者可以四散跑,追逐者只要能捉到一個人就算勝利。逃跑者保護自己的辦法就是,快被捉住時,可以立即蹲下說「地雷」:追逐者就必須停止追他,另找目標追逐。
而「地雷」只能遠地不動地蹲著,等其他人來拍一下,並喊「爆炸」,才被解救,繼續做逃跑者。被捉住者為第二輪游戲的追逐者。
4、舞龍燈
利用稻草、竹筒或雪碧瓶制一個象徵性的「龍頭」,再制出「龍身」(稻草「龍身」用稻草紮成大約20厘米長的草扎若干個,中間穿上一根繩子,若給小班玩可不穿繩),用小竹竿或木棍插進「龍頭」、「龍身」,讓舉著舞,可以兩條「龍」嬉戲,樂在其中。
5、跑框
游戲的分為兩組,一組為守框者,一組為跑框者。守框者依圖站好位置,集中注意力守侯在自己的活動范圍內,阻攔跑框者闖入自己的管轄區內,跑框者必須乘其不備,靈活躲閃才能闖框,若被守框者觸及,則算輸。跑框者必須闖過所有的關才算勝利。
『柒』 什麼是民間體育游戲
什麼是民間體育游戲?人民群眾參與民間體育游戲是發展人民的身體素質、增強體質;促進人民機體的協調發展,提高運動能力;激發人民參與民族民間體育游戲活動的興趣。
案例1:「頂瓮競走」是朝鮮族傳統體育活動,參加者均為女子。比賽時,參加者頭頂一盛有10公斤水的瓦瓮,快步疾走,賽程為100—200米。疾走時瓦瓮不能倒,水不能濺出,以先到達終點者為勝。如果要把頂瓮競走作為課程內容,我把它改造為:參加者男女學生均可;把瓦瓮換成書包;賽程改造成50米-100米。(可根據學生年齡確定距離)這樣能充分利用教具——書包,此項目較適合低年級學生活動,操作起來既簡單又安全。
案例2:「打雪仗」是我國北方少年兒童的民間體育活動。打雪仗是在雪地里用捏成團的雪球,互相扔打。為了打中對方或避開追打,須做奔跑、跳躍、投擲、躲閃等動作,達到增強體能,培養意志和抗寒能力的目的。根據人數分成相等的若干隊,以雪球擊中對方的次數多少定勝負。因南方沒有下雪,我在進行此項教學時,把「雪球」改造成輕便、不傷人的小球如:紙團球、毛線球、海綿球等,並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自製教具,這樣通過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投擲技能技巧,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案例3:「搶花帽」是烏孜別克族民間體育活動。參加者人數不限,分兩隊排隊報數,每個人記住自己的號數,然後兩隊圍成一個圓圈坐在地上,圓心放一小花帽,選一人站在圈外喊號。喊號後,兩隊同號者一起跑向圓心搶花帽,其餘的人拍手唱歌。搶到花帽者沿圓圈快速奔跑,未搶到者在後面緊追。如果在唱歌結束前,追上了,就將花帽拿過來扣在被奪者的頭上,奪帽者得1分;如果在唱歌結束後還追不上,則搶到花帽者得2分。然後各回自己的位置坐下來。循環反復進行,最後以得分多的隊為勝。此項體育活動,深受少年兒童歡迎,不需要改造。
我認為通過開發和利用一些地域性民族民間體育項目,開展傳統體育教學活動,既可以展現不同民族的個性風貌,又有利於學生了解「本土體育文化」,參與民間體育活動,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培養學生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進而可為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精神。開發和利用這些項目,既具特色,又具有獨創性,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將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引入課堂,成為教學的有益補充
在傳統體育教學中,始終以運動水平為中心,並形成了一系列的運動競技性的教學與管理。教師以傳授運動技術為己任,班級以運動競賽成績論高低,學校以運動會成績為標准,這種思想體系和觀念在學校體育界沿襲了幾十年,造成學校體育教學內容體系成一灘死水,內容陳舊,形式單調,在加上不時見諸報端的體育課學生傷亡事故,個別領導就一直念「緊箍咒」——時刻綳緊教師「安全」這根筋,於是乎,學校教師就乾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學校單雙杠、肋木、天梯等器材成了擺設、有的學校乾脆把他們拆掉,隨之,山羊、跳箱也從操場上消失了。學校體育教學內容體系,已經受到了嚴重挑戰,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與愛好,形成鍛煉習慣與終身體育意識的基礎之一,但現實教學中內容的缺乏和內容選取的隨意性和無序性,已成為新課程開發和進一步教學改革的瓶頸。很多民族體育項目有很好的`基礎,活動方式多樣,利於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地展開,不受場地、器材的限制,很適合目前體育教學的實際條件。
再而,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時代,生活的環境、條件,雖然不同了,但是孩子喜歡快樂,蹦蹦跳跳的天性沒有改變,游戲仍然是他們所熱衷的。因而,民族民間游戲仍舊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手段,如果我們仍然能夠懷舊,推崇喜聞樂見的民間體育游戲,讓今天的獨生子女能夠喜歡和接受民間體育游戲,不愧為是一個很好的舉措,民間體育游戲結合著競爭游戲與吃苦耐勞的內容,對孩子的身心理的成長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非常有利孩子們健康成長。
饒有情趣的民族民間傳統體育,使體育課更富有生機
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主要以嬉戲娛樂、競賽為主並結合節慶習俗,構成了一種寓意深刻的、獨特的文化表達方式,在文化傳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把在民間長期流傳並受兒童少年喜歡的滾鐵環、跳皮筋、踢鍵子、拔河、抽陀螺、跳竹竿舞、少年拳等項目引入體育課堂。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是學生走向社會,貼近生活,認識和適應社會的極好途徑之一。
案例四:輕松愉快的「 滾鐵環」運動,它是滿族的一種民間游戲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集運動和娛樂為一體,不受場地、器材及人數的限制,易於開展。鐵環的玩法多種多樣,可根據它的特性,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創新能力,開發其多種玩法,如丟回縮圈、滾鐵環接力、丟圈套物、鐵環操等。開展此項目活動,游戲性和競爭性較強,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發展學生速度、靈敏、協調等體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均有良好的效果。
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愛上生動活潑的體育課。體育課大大地活躍了校園的體育氣氛,每到課余活動時間,校園里就熱鬧起來,大小操場,集趣味性、娛樂性於一體的體育活動井井有條地展開,過去那種有同學偷偷溜回教室看書、躲藏在廁所里歇息的現象再也看不到了。不少同學表示,他們每周都在盼望體育課早點到來,可是每次上課時,總感覺到時間太短了,不能盡興。在同學們看來,生動有趣的體育課已真正從過去的「要我上」變成了「我要上」。
『捌』 民間游戲有哪些
民間游戲:
1、老鷹捉小雞
老鷹捉小雞,俗稱「黃鷂吃雞」,又叫「黃鼠狼吃雞」,是一種多人參加的益智娛樂游戲,在戶外或有一定空間的室內進行。這種游戲,對發展學生靈敏性和協調能力,培養學生合作練習,合作意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游戲需要至少三個人,一人當母雞,一人當老鷹,其餘的當小雞。小雞依次在母雞後牽著衣襟排成一隊,老鷹站在母雞對面,做捉小雞姿勢。游戲開始時,老鷹叫著做趕雞運作。母雞身後的小雞做驚恐狀,母雞極力保護身後的小雞。老鷹再叫著轉著圈去捉小雞,眾小雞則在母雞身後左躲右閃。
『玖』 民間體育游戲有哪些
民間體育游戲:鬥百草、放風箏、騎竹馬、盪鞦韆、捉迷藏、鬥蟋蟀,還是跳房、跳百索、拔河、賽龍舟、摔跤、下土棋等等
民間游戲是指流傳於廣大民眾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俗稱「玩耍」,主要流行於少年兒童中間和節日里成年人娛樂節目之中。 有些游戲項目在發展中逐漸完備,最後形成了競技項目或雜技藝術。生動有趣,沒有功利色彩的民間游戲和競技活動,每個炎黃子孫都會感到親切。這種親切感總是與朗朗的笑聲和濃濃的鄉情融在一起。
(9)民族地區體育游戲擴展閱讀:
游戲特點:
1、隨意性。從游戲的組織和取材角度來說,民間游戲具有一定的規則,但又具有隨意性。一些游戲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葉子,就可以開始游戲,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圖形玩「走子」游戲。
2、趣味性。民間游戲能夠代代流傳是因為具有極強的趣味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例如,跳皮筋可以邊說兒歌邊跳,玩法上可以從一根到兩根、三根。再如摔煙紙盒,其中好看的圖案、扇的動作和紙盒摔在地上發出的聲音都給幼兒帶來了樂趣。
參考資料:民間游戲-網路
『拾』 少數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一般有珍珠球、花炮、木球、毽球、龍舟、射弩、押加、民族馬術等等這幾種。1、珍珠球
珍珠球來源生產勞動-采珍珠,是中國滿族人民傳統的體育項目,現為全國「民運會」競賽項目。
2、花炮
花炮也叫「搶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壯族、仡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項極具特色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
3、木球
木球是回族傳統體育項目,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時「打籃子」「趕毛球」活動演變而來。
4、毽球
毽球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手毽演變而來,是侗族帶有社交性質的體育項目。
5、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
6、射弩
射弩這一民間體育活動,在雲南、貴州、海南、湖南、廣西等少數民族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
7、押加
又稱「大象拔河」和「藏式拔河」,在西藏已有百年的歷史。
8、民族馬術
也叫做「騎術」,中國最早發明騎術的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古代中原地區調教馬匹和駕馭馬車在商、周時期也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