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家體育游戲
Ⅰ 在古印度眾多休閑娛樂活動中,有哪些體育健身內容
在古印度眾多休閑娛樂活動中,也有不少體育健身的內容。為了保持體態,古印度人從事各種體育活動。在這些鍛煉身體的方法中,他們最喜歡按摩。對孩子們而言,他們也有自己的嬉戲方式,口哨就是他們最喜愛的玩具之一。
Ⅱ 羽毛球是誰發明的
羽球的發源有多種的傳說: 一.中國古代的游戲 中國古代有一種游戲,用木板拍擊一個裝飾的球,玩這種球的方式, 很像今日的羽球運動。現在中國貴州的苗人,仍以木板拍擊雞毛的毽為游戲。 二.日本的「追羽根」 日本貞享二年(1685 A.D.)的時候,日本女子在新年正月里,常一面歌 唱式的數數,一面用羽子板作一種「追羽根」的游戲,這種游戲與今日的羽球類似。 三.印度人的鄉土游戲 印度人時常作一種名叫 Poona 的游戲,這種游戲的起源據說是 1820 A.D.在印度孟買城的一條名叫Poona 街道的居民,作一種類似今日羽球運動的游戲,以後逐漸普及全印度及全世界,因此今日的羽球運動,又被稱為印度人的游戲(Indian game)。 四.英國拜明頓村的故事 現代羽毛球運動誕生於英國。1870年,一批退役的英國軍官把這種稱為「普那游戲」(Poonagame)的活動從印度帶回英國,並逐步研製出用羽毛、軟木做成的球和穿弦的球拍。那時的活動場地是兩頭寬中間窄,窄處掛網,直至1901年才改成長方形。 羽毛球英文名字(Badminton)的由來 1873年,在英國格拉斯哥郡的伯明頓鎮有一位名叫鮑費特的公爵,一天他在自己庄園里宴請賓客,恰逢下雨,客人們只好聚在客廳里。當時有位從印度退役的軍官把「普那游戲」以表演的形式傳給在場的上層英國人。從此,羽毛球運動便逐漸開展起來,「伯明頓」(Badminton)也成為英文羽毛球的名字。
麻煩採納,謝謝!
Ⅲ 真實印度,突破你的想像
你對印度是什麼印象?是飛餅加羊肉咖喱,還是載歌載舞的歌舞片?是《摔跤吧!爸爸》里的塵土飛揚,還是《三傻大鬧寶萊塢》里的荒誕不經?
印度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歌善舞?女生去印度 旅遊 是不是不安全?印度人是用手來擦屁股嗎?印度人是用手吃飯嗎?我們對印度的好奇,隨著中印民間交往的熱絡而增加,已經不再滿足於抖音里的視頻和影院里的寶萊塢大片。
每當提起印度,很多女性朋友都對這個神秘又富有風情的國度充滿了嚮往。「有機會能去玩一趟就太好了!」這是很多女性友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後面往往會再補一句話:「印度到底安不安全啊?」這個問題的潛台詞就是,作為一個女性去印度,到底會不會像媒體上宣傳的那樣,隨時有被性侵的風險。
毫無疑問,是的。2015年3月8日上映的紀錄片《印度的女兒》一度震驚世界。這個以2012年12月16日發生在印度德里的公交輪奸案為原型的紀錄片,把女性在印度 社會 的潛在危險,真實而殘忍地刻畫了出來。
在印度這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每20分鍾就發生一起強奸案;在2018年的《對女性最危險的10個國家》調查報告里,印度更是「榮登」榜首。媒體上關於印度男性在性暴力問題上的斑斑劣跡的報道,已經不勝枚舉。
最初,筆者作為一個外派到印度工作的外國人,也曾隱晦地請教過身邊的一些印度男同事。顯然對於這個有傷民族自尊和性別自尊的問題,幾乎所有的男同事都顯得諱莫如深,這種「國丑不可外揚」的心態也能被理解。不過在轉問到一些印度女同事時,大家就顯得非常義憤填膺了。
在筆者外派的印度本地辦公室,一直有一個規定:女性員工下班時間不得超過晚上九點。這項規定,純粹是為了她們的安全。
一個名叫Aditi的女同事,為了上下班的方便和安全,每天開車上下班。這個小姑娘有一天下班回去稍晚了一些,路上又遇到了交通擁堵,自己的車卡在了車流中一動不動。這時,路過的男人們紛紛朝她投來了異樣的目光,有些人開始沖她吹口哨,更有甚者有人開始拍打她的車窗和車前蓋,大聲對她怒吼著,好像是在咒罵她。躲在駕駛座上的Aditi後來回憶說,自己當時嚇得直哆嗦。
Aditi當時面臨的境遇,其實與德里公交輪奸案的女主Joyti相差無幾。在很多印度男性看來,晚上八九點了還在外游盪的女人就是放盪、淫穢、不守婦道的,這種女人必須「教訓」一下。
這種普遍的男性心態,也正折射出印度女性面臨的困境:性別歧視、司法機構怠惰、色情觀念流行等等,都是印度強奸案不斷的直接原因,而根源還在於印度 社會 中女性權利的缺失——財產權、勞動權得不到保障,女性就難以改變弱勢和依賴的地位。
在患有「重男輕女症晚期」的印度,罵人最狠的話不是問候祖宗十八代,而是「你肯定會生個女兒」。很多印度男人聽到這句話一定會怒不可遏,非得跟人拼個你死我活不可。
很多女性成年後嫁人時,都必須由娘家出一大筆嫁妝,否則不會有男人願意娶這個女人回家,畢竟這是「虧本的買賣」;對於有錢人家的女孩子來說,陪嫁個豪車別墅啥的都是小事一樁,但是對於廣大普通家庭甚至是貧困家庭的女孩子,結婚有時候意味著噩夢。
由於印度女性長期無法得到足夠的尊重和保障,這種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便會變得毫不遮掩、明目張膽。而這種對女性的歧視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演變成極端的不尊重:性暴力。
若論印度最成功的對外輸出,一定是寶萊塢的歌舞片。一提起印度電影,第一時間映入腦海的一定是一群身著紗麗的印度美女跳著整齊劃一的舞步,用熱情奔放的舞姿去演繹電影的情節。一言不合就尬舞,已經成了印度傳統歌舞電影的標配。為什麼印度電影那麼愛載歌載舞?難道印度人日常生活中就是這樣的調性嗎?
確實如此。生長在南亞次大陸季風氣候下的印度人,本身就是一個熱情滿溢且無比奔放的族群。他們喜歡去表達自己內心豐富的 情感 ,而歌舞本身就是一種最有表現力的形式。不論你信仰印度教、錫克教、佛教、伊斯蘭教,還是基督教,多元化信仰的印度人都熱衷於用載歌載舞的形式去表達自己的喜怒哀傷。
曾經有個穆斯林女同事跟筆者說,即便是在家裡做飯,也一定要開著音樂,伴著歡快的節奏,一邊歡快地扭動自己的腰肢,一邊用平底鍋拋著飛餅,想想這畫面都覺得無比的高難度。
還有一年冬天,部門組織團隊的中印同事一起去德里的郊區團建。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幾位目測體重已經超過140斤的女同事在小巴士座椅之間的過道上,愣是伴著司機的功放音樂熱烈起舞。只見這輛小巴士在印度坑坑窪窪的公路上不斷地「彈跳」著,我們的「印度女團」在巴士上伴著起伏的節奏,毫無違和感地舞動著;在震天響的印度民族風音樂中,我的耳邊彷彿又想起於和偉老師的那句經典台詞:接著奏樂,接著舞!
既然說到了印度的歌舞,就不得不提到印度的「國民愛好」,或者叫印度的ABCD:Astrology(星相學),Bollywood(寶萊塢電影),Cricket(板球),Devotion(宗教敬拜)。某種程度上,愛尬舞和愛看歌舞片,本身也是印度國民ABCD的一種延續。這種ABCD糅合了印度多元化的宗教、神話傳說、民族自有文化以及外來文化的元素。
首先是Astrology(星相學)。老一輩中國人喜歡講屬相和生辰八字,而印度人一直對 星座 及星象相關的理論非常篤信。
類似於中國的算命先生,印度也有占星師;不同的是,中國的算命先生早就在唯物主義價值觀下失去了市場,而占星師依然帶著他們的星盤和塔羅牌在印度備受尊崇。曾有機構估算,占星在印度的市場規模大約有100億美元,加上周邊的靈修、療愈和法事,可以達到每年300億美元。
根據公開報道,印度目前至少有200萬占星師和1萬家占星培訓學校。另外,占星也有「科班」路徑:在前科學部長Murali Manohar Joshi的推動下,有30多所大學開設了占星學本科和碩士學位。想想這些數字,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然後是Bollywood(寶萊塢電影)。這個成熟、優質且巨大的產業,在對外傳播和投射上已經可以扮演印度的對外名片了。像印度電影圈的「三大汗」正在中國變得耳熟能詳。
老實講,在度過了最初那種對歌舞片這種表現形式的不適應後,筆者覺得印度電影無論製作的技術手段,還是演員的舞台張力,都具備比肩美國好萊塢電影的水平。而寶萊塢電影中的歌舞片,更是讓觀眾感受到一種力量與美的和諧感,把這個民族的熱情、奔放、富有生命力的特性彰顯得淋漓盡致。
再有就是Cricket(板球)。如果從影響力角度講,印度的板球應該是在ABCD中排名第一。這個由英國殖民者帶來的 體育 游戲 ,在南亞次大陸生根發芽,並蓬勃生長,如今已經成為和足球、F1、高爾夫並列的最掙錢的經濟運動了。
一年一度的印度板球超級聯賽(IPL),光是冠名權就已經奔著幾十億元人民幣的價位絕塵而去了。這個南亞次大陸的第一運動,造就了一長串比肩寶萊塢明星和印度政客的板球巨星,同時演變成次大陸國家之間事關民族顏面的角力場。每每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有板球比賽,小到熱身賽,大到世界盃,印度都會出現萬人空巷的壯觀景象。打贏了,載歌載舞,普天同慶;打輸了,如喪考妣,舉國震怒。
最後一個是Devotion(宗教敬拜)。從印度這個國家的形成 歷史 來看,這里雜糅了太多的膚色、語言、宗教、傳說和文化習慣。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在印度找到信徒,這讓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
目前主流的宗教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瑣羅亞斯德教等宗教。結合復雜繽紛的占星,凡事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印度人,已經把這種對神明的信仰貫徹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記得曾跟幾個印度男同事去酒吧喝酒,其中一個那天剛好趕上了自己所信宗教的齋戒日,好傢伙一整晚除了喝水,愣是啥都沒有碰。這個平時嗜酒成性的印度男人在自己的宗教節日里表現出的虔誠,著實讓人印象深刻。
直到現在,筆者依然對駐印工作期間的一個細節記憶尤深。有一天,團隊里一個印度同事過生日,大家買了一個蛋糕共同慶祝。印度人的生日派對蛋糕都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糊人臉玩鬧的。當時一個印度女同事開玩笑般想往一個中方男同事臉上抹蛋糕,說時遲那時快,這位男同事一個閃身躲開了女同事的「襲擊」,然後逃也似的離開了開派對的會議室。事後,這位男同事說:「想想她那左手可是摳過屎的。」
左手拿來擦屁股,右手用來吃飯,印度人的這個族群標簽可以說「聲名遠揚」。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曾經試探性地請教過印度同事。當時大家正值酒酣飯飽,情緒高漲,聽到這個問題時,幾個印度同事不以為意,甚至頗有一些自豪地說,左手伴水擦屁股本身就是一種講衛生的表現。
在印度人看來,用廁紙來擦屁股,本身紙張的硬度會對肛門造成損害,而紙張上面附著的細菌,也會對肛門造成病菌侵害。雖然這種說法有點矯情,但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數據,印度是全球痔瘡發病率最低的國家。不得不說,這跟印度人用左手伴水而非廁紙來清潔肛門是有密切關系的。
順著這個話題,當時在場的一位學究式的同事很認真地對筆者講,在印度的一些宗教的古老傳說里,左和右天生就有正邪之別,睡覺朝右屬佛,平躺屬阿修羅,朝左屬魔;在這種左右之別的標准下,左右手本身就有了污穢和聖潔的區別。污穢的左手用來處理一些污穢的事情,比如擦屁股,比如殺生;而聖潔的右手要用來處理一些聖潔的事情,比如宗教儀式時觸碰法器,比如吃飯和與人握手。
當然,如果你翻一下印度社交媒體上的一些觀點,你可能會找到更滑稽的理由。在著名問答網站Quora上,對於左手擦屁股的問題,很多印度人給出了各種「無比正當」的理由:「用手不用紙,可以節約紙張,減少樹木採伐,多環保啊」,「我們又不缺水,干嗎不用水」,凡此種種。雖然這些理由聽起來沒毛病,但怎麼看都像是事後諸葛亮,強行為一個行為的合理化尋找理由。
鑒於此,以後跟印度人握手時,一定要看清楚他伸出的是左手還是右手。
近些年來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關於美籍華裔和美籍印裔在矽谷、華爾街等世界主流舞台的競爭和對比,一直是個熱門話題。我們經常聽到和看到的是,印度人到了美國,明顯比同去的中國人混得更好,佐證的案例也是非常具有說服力:谷歌CEO皮查伊,微軟CEO納德拉;美國世界500強的企業里,外籍CEO 75位,其中10位是印度裔。
關於印度人為什麼在美國混得比華人更好,很多人也「馬後炮」地給出了一些原因:天然的英語語言優勢;印度人都愛讀MBA,擅長向上管理;印度人更團結,喜歡相互提攜;印度人嘴皮子功夫了得。
而相對應地,說起去美國的中國人或者是當地華人,永遠都是「聽話的好學生」「做題家」「好內斗」「英語水平差」等等,一說就是《都挺好》里的蘇明哲,這種標簽正在變得根深蒂固。
但這個問題,如果換個方向來看,可能會有新的認知:為什麼如此優秀的印度人都留在了美國,而沒選擇回到祖國呢?印度人才外流如此嚴重,難道不該是從印度國家和 社會 的維度去反思的一個問題嗎?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也曾請教過幾位家境不錯的印度同事。其中一位女同事,她的哥哥大學畢業後留在了美國,現在已經拿到了美國的綠卡;而她對美國也是心嚮往之,每年的度假都要去美國哥哥家溜一圈。在這個上流 社會 家庭出身的印度姑娘看來,去美國意味著更好的就業機會,更好的發展前景,更優秀的醫療、衛生和教育環境,以及更為平等和自由的婚戀關系。
而另一個爸爸是工程承包商的男同事也認為,印度國內本身的環境過於糟糕,好的工作機會過多地集中在國企和政府體制內,私營領域的營商環境非常惡劣。
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混口飯吃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從德里大學、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的優秀高材生們來說,這樣的 社會 環境根本沒辦法讓他們施展全力,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幾乎所有的印度中產以上的家庭,都傾向於讓自家的孩子去歐美留學,如果能留在歐美定居就更好了。
從這個視角來看,懂技術、會管理、有野心、情商在線的印度人才,非常符合歐美國家對精英的定義,而糟糕的國內環境讓很多印度人本能地選擇「忘本」。相較之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愈發強大和對頂尖人才的吸引力的持續提升,回到國內和留在美國的中國人,本質上已經不是同一個水平層次的人了。
當然,印度一直在不斷變得強大。曾有人說,當下的印度就是10到20年前的中國,當下的中國就是10到20年後的印度。有著同樣幅員遼闊的國土、同等量級的人口,再加上莫迪這個野心勃勃的政客,印度似乎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全力奔跑。但,印度本身復雜的國情和政治體制、沉重的 歷史 文化包袱,以及今非昔比的國際環境,這些本身對印度能否復制中國的模式和道路都提出了疑問。疫情對於印度的打擊和破壞更是顯而易見,在當前莫迪政府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的背景下,印度的發展前景不可避免地要被蒙上一層陰影。
作者 | 關照 資深媒體人
編輯 | 謝奕秋
排版 | GINNY
Ⅳ 羽毛球是誰發明的
羽毛球是英國發明的,是印尼發明的,是中國發明的,其實都不正確,發明羽毛球的國家,其實是印度,羽毛球的發展史為:初始於印度,發源於英國,發展於印尼,壯大於中國!
2000多年前,印度就開始玩羽毛球,但當時玩的羽毛球夥伴,並不是人,而是大象,在古印度大象很多,每家每戶基本都會有大象,作為運輸工具,古印度人,用羽毛球做成的球,擊打大象的耳朵,和大象互動,聰明的大象,用耳朵可以把羽毛球再擊打主人手裡,羽毛球一直從古印度流傳到十九世紀,所以羽毛球初始的國家是印度,印度發明了羽毛球運動!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英國佔領印度,印度成了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士兵看到印度人玩的羽毛球,帶回了英國,羽毛球在英國貴族開始流行,並開始舉辦了最早的羽毛球賽事-全英賽,從此羽毛球開始從英國為起點,慢慢的向世界發源,所以羽毛球運動是在英國開始發源的!
羽毛球最初的發源,只是在歐洲英國,愛爾蘭,法國等幾個國家流行,並沒有推廣到全世界,直到羽毛球被印尼人帶回自己的國家,開始全面向世界流行,羽毛球也成為了印尼的國球,中國羽毛球,就是從印尼傳播開始的,所以羽毛球的發展和推廣,印尼起到了很大作用!
後來因為印尼反華原因,很多華人從印尼回到中國,把羽毛球也帶到了中國,其中具有湯仙虎等前輩,湯仙虎開始代表中國參加國際羽毛球比賽,退役之後更是大力發展羽毛球事業,連林丹都是經過湯仙虎的培訓,才有了現在的成績,從最早的四大天王,楊陽和趙劍華,再到新四大天王林丹,中國一直是羽毛球國,60年代、70年代的球星太多了,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羽毛球實力,同時,羽毛球也在中國開始壯大,世界各國的球員紛紛來中國學習漢語,學打羽毛球!
看完後,終於知道羽毛球的發展史了吧?從印度,到英國,再到印尼和中國,這四個國家,每一個國家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Ⅳ 古印度的娛樂活動有哪些
我們通過觀察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哈拉巴文化的各種遺物和遺跡,了解到了當時先民的基本生活。當然,這些歷史復原也只能說是零星的片段。
喜歡角力、摔跤、騎馬的古印度人(石雕座,白沙瓦博物館藏)。
印度河先民不僅僅會生產建設和貿易,事實上,他們現實的生活要遠比考古發現的復原豐富得多。下棋與賭博是古印度人最常見的娛樂活動。
賭博用的骰子,在外觀上與中國人的麻將骰子很相似。在海港城市羅賽爾曾出土過立方形的骰子,可說與今天常見的麻將骰子如出一轍。由此可見,當時的印度河城市的賭博游戲,甚至是博彩業可能都相當盛行。
種種跡象表明,印度古文獻記載的城鎮集會和游戲活動的雛型是在印度河文明中出現的。在模製書板的圖案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人與獸的生死決斗和人與水牛角力的畫面。到了阿育王時代,由於這種人與獸的決斗經常引起流血,而被國王頒布詔令禁止,國王稱在這類狂歡集會中,他看到了許多罪惡的現象。
孩童的玩具此外,下棋也是在印度河城市中發源的。海港城市羅賽爾因商業貿易的繁榮而吸引了各方來客雲集,商人與市民在閑暇之時不免要尋機排遣難耐的時光,除了賭博,他們還下棋娛樂,羅賽爾曾出土過棋盤的圖案。
古印度人十分喜好歌唱、舞蹈和音樂,但它們更主要的是屬於婦女的活動和消遣。在雅利安人的早期社會中,王宮內廷里設有游戲場,場內栽滿鮮花,裝有噴泉,供嬪妃們娛樂欣賞,但她們更樂意到王宮的跳舞廳釋放自己青春的激情。古印度人對歌舞音樂的痴迷,從他們對歌舞音樂的崇拜,並加以神聖化可見一斑。
在古印度眾多休閑娛樂活動中,也有不少體育健身的內容。為了保持體態,古印度人從事各種體育活動。在這些鍛煉身體的方法中,他們最喜歡按摩。對孩子們而言,他們也有自己的嬉戲方式,口哨就是他們最喜愛的玩具之一。
Ⅵ 印度人喜歡什麼體育項目
印度人愛板球 手裡那著個木片 狂追一個小球
除了板球 印度人還喜歡自己國家的一些傳統比賽項目
Ⅶ 羽毛球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現代羽毛球運動起源於英國。1873年,在英國格拉斯哥郡的伯明頓鎮有一位叫鮑弗特的公爵, 在他的領地開游園會,有幾個從印度回來的退役軍官就向大家介紹了一種隔網用拍子來回擊打毽球的游戲,人們對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因這項活動極富趣味性,很快就在上層社會社交場上風行開來。「伯明頓」(Badminton)即成為英文羽毛球的名字。1893年,英國14個羽毛球俱樂部組成羽毛球協會,即全英公開賽的前身。自1992年起,羽毛球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Ⅷ 羽毛球是由印度的什麼游戲演變而來的
古代的毽子游戲。羽毛球運動的確切起源至今仍是眾說紛紜,但羽毛球運動是由古代的毽子球游戲逐漸演變而來的觀點是人們都認可的,古代類似羽毛球的毽子球游戲在我國和其他亞洲、歐洲的國家都有記載。在英國不列顛圖書館就有兩人手握板狀拍,對擊類似羽毛球的雕版的原始稿,大約是在1390年。國際羽毛球聯合會,在成立五十周年的紀念冊上,是這樣寫的:「羽毛球運動早在1934年前就有著悠久的歷史,很多世紀以前,在荷蘭和中國就有使用球拍的類似當今羽毛球的體育游戲。」
** 羽毛球運動起源於日本。相傳羽毛球最早出現於14-15世紀時的日本,球拍是木製的,球用櫻桃核插上羽毛製成。這種球由於球托是櫻桃核,太重,球飛行速度太快,使得球的羽毛極易損壞,加之球的造價太高,所以是該項運動時興了一陣子就慢慢消失了。
** 出現在印度:大約至18世紀時,印度的普那出現了一種與早年日本的羽毛球極相似的游戲,球用直徑約6厘米的圓形硬紙板,中間插羽毛球製成(類似我國的毽子),板是木質的,玩法是兩人相對站著,手執木板來回擊球。
** 誕生在英國:印度的普那是羽毛球的發源地。相傳在19世紀20年代,這種游戲就已在印度孟買附近的普那非常普及了。後來是由當時統治印度的英國軍人在1873年將此種游戲帶回了英國。這種游戲傳人英國之後,在格拉斯哥郡鮑弗特公爵的領地伯明頓定下了游戲的規則,這就是今天的羽毛球運動的最初模式。人們把鮑弗特公爵的領地伯明頓(Badminton)這個地名,作為這種新的運動項目的正式名稱。中文把這個運動項目稱為羽毛球。
四、羽毛球運動的特點
Ⅸ 印度有本土體育項目嗎
有啊,最有名的就是印度板球了,板球運動在印度就相當於乒乓球在中國。
板球(cricket),又稱木球,一向給人稱頌為「紳士的游戲」(gentleman's game),是一項崇尚體育精神(sportsmanship)和「公平比賽」(fairplay)的運動。板球起源於英國,盛行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家,也就是說印度的板球運動是它作為英國殖民地時,英國人帶去的。
板球世界盃(ICC Cricket World Cup)是由國際板球理事會舉辦的一天單局板球比賽。該項比賽是世界上最多人觀賞體育運動之一,是僅次於奧運會(Olympic Games)、FIFA世界盃(FIFA World Cup)、橄欖球世界盃(Rugby World Cup)的全球第四大賽事,第一屆板球世界盃是在1975年在英格蘭舉辦。
據咨詢公司YouGov統計,在印度,62%的人(約7億半人口)一年至少打過4次板球,印度板球聯賽的品牌價值已經超過了世界盃和奧運會,僅次於NFL高居全球第二。而印度板球聯賽中,球員的平均年薪居然能達到2670萬人民幣的年薪。
Ⅹ 古代印度體育活動的特點是什麼
古印度體育活動具有宗教性、軍事性、養生性等特點。
古印度體育活動類型有游泳、狩獵、木刀擊劍、劃船、角力等;古印度體育活動和宗教種姓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