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流量帶寬什麼意思
㈠ 帶寬是什麼
帶寬是指在單位時間(一般指的是1秒鍾)內能傳輸的數據量。網路和高速公路類似,帶寬越大,就類似高速公路的車道越多,其通行能力越強。
網路帶寬作為衡量網路特徵的一個重要指標,日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它不僅是政府或單位制訂網路通信發展策略的重要依據,也是互聯網用戶和單位選擇互聯網接入服務商的主要因素之一。
把城市的道路看成網路,道路有雙車道、四車道也許是八車道,人們駕車從出發點到目的地,途中可能經過雙車道、四車道也許是單車道。在這里,車道的數量好比是帶寬,車輛的數目就好比是網路中傳輸的信息量。
再用城市的供水網來比喻,供水管道的直徑可以衡量運水的能力,主水管直徑可能有2m,而到家庭的可能只有2cm。在這個比喻中,水管的直徑好比是帶寬,水就好比是信息量。使用粗管子就意味著擁有更寬的帶寬,也就是有更大的信息運送能力。
(1)游戲流量帶寬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當設計一個網路時,應該重點考慮帶寬的理論值,即在給定的條件下,理論上所具備的最大數據傳輸位數。設計的網路的速度應與介質所允許的速度相當,讓用戶使用網路時,應該考慮的是吞吐量,即用戶是否滿意實際獲得的帶寬值。
當構建網路時應考慮的重要因素是介質的選擇,這又和用戶所需要的文件下載量有關,文件越大,需要的時間越多。
有一個公式:預計下載時間=傳輸文件尺寸/帶寬。在不考慮影響帶寬的各種因素下,根據此公式可以粗略估計已選擇的介質傳輸文件所需要的時間。
在網路通信中,個人或組織在使用網路時總是希望帶寬越來越寬,特別是Internet的使用,對數據傳輸的要求呈現出爆炸性的增長,因此對帶寬的要求也日甚一日。
新一代多媒體、影像傳輸、資料庫、網路電視的信息量猛增使得帶寬成為了嚴重的瓶頸,迫使乙太網向更高的速度發展。各種開發光纖網帶寬的技術正在研究和使用中。
因此,了解帶寬的作用無疑將節約大量的資金,作為一名網路設計人員,帶寬是主要的設計點。作為網路專業人士,帶寬和吞吐量是分析網路運行情況的要素。
互聯網日益強大,網民人數不斷增加,伴隨而來的是互聯網公眾化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互聯網的需求不再是單一地瀏覽網頁、查看新聞,而是提出了多樣化的應用需求。網路游戲、在線影視、遠程辦公、網路電視等形式的出現雖然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同時也給互連網的帶寬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
㈡ 上網速度,2Mbps是什麼意思
Mbps=Mbit/s即兆比特每秒。Million bits per second的縮寫
傳輸速率是指設備的的數據交換能力,也叫「帶寬」,單位是Mbps(兆位/秒),目前主流的集線器帶寬主要有10Mbps、54Mbps/100Mbps自適應型、100Mbps和150Mbps四種。
1Mbps代表每秒傳輸1,048,576位,即每秒傳輸的數據量為:
1,048,576/8=128K位元組/秒=131072位元組/秒
其中:
bit代表位,存放一位二進制數,即 0 或 1,最小的存儲單位
Byte代表位元組,8個二進制位為一個位元組,即1Byte=8bit,Byte為數據量常用單位
注意:
字母大小寫的區別,小寫b代表bit,大寫B代表Byte,不能混用;Mbps縮寫中嚴格限定M為大寫,b、p、s為小寫
常用單位還有Kbps 、Mbps 、Gbps(同樣K、M、G嚴格限定為大寫,參見KB)
Mbps與MB/s換算
Mbps(Mb/s)的含義是兆比特每秒,指每秒傳輸的位數量(小寫b代表bit)
MB/s的含義是兆位元組每秒,指每秒傳輸的位元組數量(大寫B代表Byte)
1Mbps=125000位元組/秒=122.070KB/秒=0.119MB/秒
IEC標准規定如下
1Byte=8bit
1 KB = 1,024 Bytes
1 MB = 1,024 KB= 1,048,576 Bytes
1 GB = 1,024 MB= 1,048,576 KB= 1,073,741,824 Bytes
1 TB = 1,024 GB= 1,048,576 MB= 1,073,741,824 KB= 1,099,511,627,776 Bytes
所以你這個的實際速度是256KB
㈢ 帶寬是什麼
什麼是帶寬?認清這個撲朔迷離的世界
作者:PCDIY
在各類電子設備和元器件中,我們都可以接觸到帶寬的概念,例如我們熟知的顯示
器的帶寬、內存的帶寬、匯流排的帶寬和網路的帶寬等等;對這些設備而言,帶寬是一個
非常重要的指標。不過容易讓人迷惑的是,在顯示器中它的單位是MHz,這是一個頻率
的概念;而在匯流排和內存中的單位則是GB/s,相當於數據傳輸率的概念;而在通訊領域,
帶寬的描述單位又變成了MHz、GHz⋯⋯這兩種不同單位的帶寬表達的是同一個內涵么?
二者存在哪些方面的聯系呢?本文就帶你走入精彩的帶寬世界。
一、 帶寬的兩種概念
如果從電子電路角度出發,帶寬(Bandwidth)本意指的是電子電路中存在一個固
有通頻帶,這個概念或許比較抽象,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解釋。大家都知道,各類復雜
的電子電路無一例外都存在電感、電容或相當功能的儲能元件,即使沒有採用現成的電
感線圈或電容,導線自身就是一個電感,而導線與導線之間、導線與地之間便可以組成
電容——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雜散電容或分布電容;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電容、電感,都會
對信號起著阻滯作用從而消耗信號能量,嚴重的話會影響信號品質。這種效應與交流電
信號的頻率成正比關系,當頻率高到一定程度、令信號難以保持穩定時,整個電子電路
自然就無法正常工作。為此,電子學上就提出了「帶寬」的概念,它指的是電路可以保
持穩定工作的頻率范圍。而屬於該體系的有顯示器帶寬、通訊/網路中的帶寬等等。
而第二種帶寬的概念大家也許會更熟悉,它所指的其實是數據傳輸率,譬如內存帶
寬、匯流排帶寬、網路帶寬等等,都是以「位元組/秒」為單位。我們不清楚從什麼時候起
這些數據傳輸率的概念被稱為「帶寬」,但因業界與公眾都接受了這種說法,代表數據
傳輸率的帶寬概念非常流行,盡管它與電子電路中「帶寬」的本意相差很遠。
對於電子電路中的帶寬,決定因素在於電路設計。它主要是由高頻放大部分元件的
特性決定,而高頻電路的設計是比較困難的部分,成本也比普通電路要高很多。這部分
內容涉及到電路設計的知識,對此我們就不做深入的分析。而對於匯流排、內存中的帶寬,
決定其數值的主要因素在於工作頻率和位寬,在這兩個領域,帶寬等於工作頻率與位寬
的乘積,因此帶寬和工作頻率、位寬兩個指標成正比。不過工作頻率或位寬並不能無限
制提高,它們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匯流排、內存部分對其作專門論述。
二、 匯流排中的帶寬
在計算機系統中,匯流排的作用就好比是人體中的神經系統,它承擔的是所有數據傳
輸的職責,而各個子系統間都必須籍由匯流排才能通訊,例如,CPU 和北橋間有前端匯流排、
北橋與顯卡間為AGP 匯流排、晶元組間有南北橋匯流排,各類擴展設備通過PCI、PCI-X 總
線與系統連接;主機與外部設備的連接也是通過匯流排進行,如目前流行的USB 2.0、
IEEE1394 匯流排等等,一句話,在一部計算機系統內,所有數據交換的需求都必須通過總
線來實現!
按照工作模式不同,匯流排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並行匯流排,它在同一時刻可以傳
輸多位數據,好比是一條允許多輛車並排開的寬敞道路,而且它還有雙向單向之分;另
一種為串列匯流排,它在同一時刻只能傳輸一個數據,好比只容許一輛車行走的狹窄道路,
數據必須一個接一個傳輸、看起來彷彿一個長長的數據串,故稱為「串列」。
並行匯流排和串列匯流排的描述參數存在一定差別。對並行匯流排來說,描述的性能參數
有以下三個:匯流排寬度、時鍾頻率、數據傳輸頻率。其中,匯流排寬度就是該匯流排可同時
傳輸數據的位數,好比是車道容許並排行走的車輛的數量;例如,16 位匯流排在同一時刻
傳輸的數據為16 位,也就是2 個位元組;而32 位匯流排可同時傳輸4 個位元組,64 位匯流排可
以同時傳輸8 個位元組......顯然,匯流排的寬度越大,它在同一時刻就能夠傳輸更多的數
據。不過匯流排的位寬無法無限制增加。時鍾頻率和數據傳輸頻率的概念在上一期的文章
中有過詳細介紹,我們就不作贅述。
匯流排的帶寬指的是這條匯流排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傳輸的數據總量,它等於匯流排位寬與
工作頻率的乘積。例如,對於64 位、800MHz 的前端匯流排,它的數據傳輸率就等於
64bit×800MHz÷8(Byte)=6.4GB/s;32 位、33MHz PCI 匯流排的數據傳輸率就是
32bit×33MHz÷8=133MB/s,等等,這項法則可以用於所有並行匯流排上面——看到這里,
讀者應該明白我們所說的匯流排帶寬指的就是它的數據傳輸率,其實「匯流排帶寬」的概念
同「電路帶寬」的原始概念已經風馬牛不相及。
對串列匯流排來說,帶寬和工作頻率的概念與並行匯流排完全相同,只是它改變了傳統
意義上的匯流排位寬的概念。在頻率相同的情況下,並行匯流排比串列匯流排快得多,那麼,
為什麼現在各類並行匯流排反而要被串列匯流排接替呢?原因在於並行匯流排雖然一次可以
傳輸多位數據,但它存在並行傳輸信號間的干擾現象,頻率越高、位寬越大,干擾就越
嚴重,因此要大幅提高現有並行匯流排的帶寬是非常困難的;而串列匯流排不存在這個問題,
匯流排頻率可以大幅向上提升,這樣串列匯流排就可以憑借高頻率的優勢獲得高帶寬。而為
了彌補一次只能傳送一位數據的不足,串列匯流排常常採用多條管線(或通道)的做法實
現更高的速度——管線之間各自獨立,多條管線組成一條匯流排系統,從表面看來它和並
行匯流排很類似,但在內部它是以串列原理運作的。對這類匯流排,帶寬的計算公式就等於
「匯流排頻率×管線數」,這方面的例子有PCI Express 和HyperTransport,前者有×1、
×2、×4、×8、×16 和×32 多個版本,在第一代PCI Express 技術當中,單通道的單
向信號頻率可達2.5GHz,我們以×16 舉例,這里的16 就代表16 對雙向匯流排,一共64
條線路,每4 條線路組成一個通道,二條接收,二條發送。這樣我們可以換算出其匯流排
的帶寬為2.5GHz×16/10=4GB/s(單向)。除10 是因為每位元組採用10 位編碼。
三、 內存中的帶寬
除匯流排之外,內存也存在類似的帶寬概念。其實所謂的內存帶寬,指的也就是內存
匯流排所能提供的數據傳輸能力,但它決定於內存晶元和內存模組而非純粹的匯流排設計,
加上地位重要,往往作為單獨的對象討論。
SDRAM、DDR 和DDRⅡ的匯流排位寬為64 位,RDRAM 的位寬為16 位。而這兩者在結構
上有很大區別:SDRAM、DDR 和DDRⅡ的64 位匯流排必須由多枚晶元共同實現,計算方法
如下:內存模組位寬=內存晶元位寬×單面晶元數量(假定為單面單物理BANK);如果
內存晶元的位寬為8 位,那麼模組中必須、也只能有8 顆晶元,多一枚、少一枚都是不
允許的;如果晶元的位寬為4 位,模組就必須有16 顆晶元才行,顯然,為實現更高的
模組容量,採用高位寬的晶元是一個好辦法。而對RDRAM 來說就不是如此,它的內存總
線為串聯架構,匯流排位寬就等於內存晶元的位寬。
和並行匯流排一樣,內存的帶寬等於位寬與數據傳輸頻率的乘積,例如,DDR400 內存
的數據傳輸頻率為400MHz,那麼單條模組就擁有64bit×400MHz÷8(Byte)=3.2GB/s 的
帶寬;PC 800 標准RDRAM 的頻率達到800MHz,單條模組帶寬為16bit×800MHz÷
8=1.6GB/s。為了實現更高的帶寬,在內存控制器中使用雙通道技術是一個理想的辦法,
所謂雙通道就是讓兩組內存並行運作,內存的總位寬提高一倍,帶寬也隨之提高了一倍!
帶寬可以說是內存性能最主要的標志,業界也以內存帶寬作為主要的分類標准,但
它並非決定性能的唯一要素,在實際應用中,內存延遲的影響並不亞於帶寬。如果延遲
時間太長的話相當不利,此時即便帶寬再高也無濟於事。
四、 帶寬匹配的問題
計算機系統中存在形形色色的匯流排,這不可避免帶來匯流排速度匹配問題,其中最常
出問題的地方在於前端匯流排和內存、南北橋匯流排和PCI 匯流排。
前端匯流排與內存匹配與否對整套系統影響最大,最理想的情況是前端匯流排帶寬與內
存帶寬相等,而且內存延遲要盡可能低。在Pentium4 剛推出的時候,Intel 採用RDRAM
內存以達到同前端匯流排匹配,但RDRAM 成本昂貴,嚴重影響推廣工作,Intel 曾推出搭
配PC133 SDRAM 的845 晶元組,但SDRAM 僅能提供1.06GB/s 的帶寬,僅相當於400MHz
前端匯流排帶寬的1/3,嚴重不匹配導致系統性能大幅度下降;後來,Intel 推出支持
DDR266 的845D 才勉強好轉,但仍未實現與前端匯流排匹配;接著,Intel 將P4 前端匯流排
提升到533MHz、帶寬增長至5.4GB/s,雖然配套晶元組可支持DDR333 內存,可也僅能
滿足1/2 而已;現在,P4 的前端匯流排提升到800MHz,而配套的865/875P 晶元組可支持
雙通道DDR400——這個時候才實現匹配的理想狀態,當然,這個時候繼續提高內存帶寬
意義就不是特別大,因為它超出了前端匯流排的接收能力。
南北橋匯流排帶寬曾是一個尖銳的問題,早期的晶元組都是通過PCI 匯流排來連接南北
橋,而它所能提供的帶寬僅僅只有133MB/s,若南橋連接兩個ATA-100 硬碟、100M 網路、
IEEE1394 介面......區區133MB/s 帶寬勢必形成嚴重的瓶頸,為此,各晶元組廠商都發
展出不同的南北橋匯流排方案,如Intel 的Hub-Link、VIA 的V-Link、SiS 的MuTIOL,
還有AMD 的 HyperTransport 等等,目前它們的帶寬都大大超過了133MB/s,最高紀錄
已超過1GB/s,瓶頸效應已不復存在。
PCI 匯流排帶寬不足還是比較大的矛盾,目前PC 上使用的PCI 匯流排均為32 位、33MHz
類型,帶寬133MB/s,而這區區133MB/s 必須滿足網路、硬碟控制卡(如果有的話)之
類的擴展需要,一旦使用千兆網路,瓶頸馬上出現,業界打算自2004 年開始以PCI
Express 匯流排來全面取代PCI 匯流排,屆時PCI 帶寬不足的問題將成為歷史。
五、 顯示器中的帶寬
以上我們所說的「帶寬」指的都是速度概念,但對CRT 顯示器來說,它所指的帶寬
則是頻率概念、屬於電路范疇,更符合「帶寬」本來的含義。
要了解顯示器帶寬的真正含義,必須簡單介紹一下CRT 顯示器的工作原理——由燈
絲、陰極、控制柵組成的電子槍,向外發射電子流,這些電子流被擁有高電壓的加速器
加速後獲得很高的速度,接著這些高速電子流經過透鏡聚焦成極細的電子束打在屏幕的
熒光粉層上,而被電子束擊中的地方就會產生一個光點;光點的位置由偏轉線圈產生的
磁場控制,而通過控制電子束的強弱和通斷狀態就可以在屏幕上形成不同顏色、不同灰
度的光點——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整個屏幕上其實只有一個點可以被電子束擊中並發
光。為了實現滿屏幕顯示,這些電子束必須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一個一個象素點進行掃
描,若要完成800×600 解析度的畫面顯示,電子槍必須完成800×600=480000 個點的
順序掃描。由於熒光粉受到電子束擊打後發光的時間很短,電子束在掃描完一個屏幕後
必須立刻再從頭開始——這個過程其實十分短暫,在一秒鍾時間電子束往往都能完成超
過85 個完整畫面的掃描、屏幕畫面更新85 次,人眼無法感知到如此小的時間差異會「誤
以為」屏幕處於始終發亮的狀態。而每秒鍾屏幕畫面刷新的次數就叫場頻,或稱為屏幕
的垂直掃描頻率、以Hz(赫茲)為單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刷新率」。以800×600
解析度、85Hz 刷新率計算,電子槍在一秒鍾至少要掃描800×600×85=40800000 個點的
顯示;如果將解析度提高到1024×768,將刷新率提高到100Hz,電子槍要掃描的點數
將大幅提高。
按照業界公認的計算方法,顯示器帶寬指的就是顯示器的電子槍在一秒鍾內可掃描
的最高點數總和,它等於「水平解析度×垂直解析度×場頻(畫面刷新次數)」,單位
為MHz(兆赫);由於顯像管電子束的掃描過程是非線性的,為避免信號在掃描邊緣出現
衰減影響效果、保證圖像的清晰度,總是將邊緣掃描部分忽略掉,但在電路中它們依然
是存在的。因此,我們在計算顯示器帶寬的時候還應該除一個取值為0.6~0.8 的「有效
掃描系數」,故得出帶寬計算公式如下:「帶寬=水平像素(行數)×垂直像素(列數)
×場頻(刷新頻率)÷掃描系數」。掃描系數一般取為0.744。例如,要獲得解析度
1024×768、刷新率85Hz 的畫面,所需要的帶寬應該等於:1024×768×85÷0.744,結
果大約是90MHz。
不過,這個定義並不符合帶寬的原意,稱之為「像素掃描頻率」似乎更為貼切。帶
寬的 最初概念確實也是電路中的問題——簡單點說就是:在「帶寬」這個頻率寬度之
內,放大器可以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如果超出帶寬范圍,信號會很快出現衰減失真現
象。從本質上說,顯示器的帶寬描述的也是控制電路的頻率范圍,帶寬高低直接決定顯
示器所能達到的性能等級。由於前文描述的「像素掃描頻率」與控制電路的「帶寬」基
本是成正比關系,顯示器廠商就乾脆把它當作顯示器的「帶寬」——這種做法當然沒有
什麼錯,只是容易讓人產生認識上的誤區。當然,從用戶的角度考慮沒必要追究這么多,
畢竟以「像素掃描頻率」作為「帶寬」是很合乎人們習慣的,大家可方便使用公式計算
出達到某種顯示狀態需要的最低帶寬數值。
但是反過來說,「帶寬數值完全決定著屏幕的顯示狀態」是否也成立呢?答案是不
完全成立,因為屏幕的顯示狀態除了與帶寬有關系之外,還與一個重要的概念相關——
它就是「行頻」。行頻又稱為「水平掃描頻率」,它指的是電子槍每秒在熒光屏上掃描
過的水平線數量,計算公式為:「行頻=垂直解析度×場頻(畫面刷新率)×1.07」,
其中1.07 為校正參數,因為顯示屏上下方都存在我們看不到的區域。可見,行頻是一
個綜合解析度和刷新率的參數,行頻越大,顯示器就可以提供越高的解析度或者刷新率。
例如,1 台17 寸顯示器要在1600×1200 解析度下達到75Hz 的刷新率,那麼帶寬值至少
需要221MHz,行頻則需要96KHz,兩項條件缺一不可;要達到這么高的帶寬相對容易,
而要達到如此高的行頻就相當困難,後者成為主要的制約因素,而出於商業因素考慮,
顯示器廠商會突出帶寬而忽略行頻,這種宣傳其實是一種誤導。
六、 通訊中的帶寬
在通訊和網路領域,帶寬的含義又與上述定義存在差異,它指的是網路信號可使用
的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之差、或者說是「頻帶的寬度」,也就是所謂的「Bandwidth」、
「信道帶寬」——這也是最嚴謹的技術定義。
在100M 乙太網之類的銅介質布線系統中,雙絞線的信道帶寬通常用MHz 為單位,
它指的是信噪比恆定的情況下允許的信道頻率范圍,不過,網路的信道帶寬與它的數據
傳輸能力(單位Byte/s)存在一個穩定的基本關系。我們也可以用高速公路來作比喻:
在高速路上,它所能承受的最大交通流量就相當於網路的數據運輸能力,而這條高速路
允許形成的寬度就相當於網路的帶寬。顯然,帶寬越高、數據傳輸可利用的資源就越多,
因而能達到越高的速度;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改善信號質量和消除瓶頸效應實現
更高的傳輸速度。
網路帶寬與數據傳輸能力的正比關系最早是由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Claude
Shannon 所發現,因此這一規律也被稱為Shannon 定律。而通俗起見普遍也將網路的數
據傳輸能力與「網路帶寬」完全等同起來,這樣「網路帶寬」表面上看與「匯流排帶寬」
形成概念上的統一,但這兩者本質上就不是一個意思、相差甚遠。
七、 總結:帶寬與性能
對匯流排和內存來說,帶寬高低對系統性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倘若匯流排、內存
的帶寬不夠高的話,處理器的工作頻率再高也無濟於事,因此帶寬可謂是與頻率並立的
兩大性能決定要素。而對CRT 顯示器而言,帶寬越高,往往可以獲得更高的解析度、顯
示精度越高,不過現在CRT 顯示器的帶寬都能夠滿足標准解析度下85Hz 刷新率或以上
的顯示需要(相信沒有太多的朋友喜歡用非常高的解析度去運行程序或者游戲),這樣
帶寬高低就不是一個太敏感的參數了,當然,如果你追求高顯示品質那是另一回事了。
文章摘自:太平洋電腦網
㈣ 什麼是帶寬什麼是寬頻
帶寬是指每秒鍾電子槍掃描過的圖像點的個數,以MHz(兆赫茲)為單位,表明了顯示器電路可以處理的頻率范圍。
讓我們舉例說明。比如,在標准VGA方式下,如果刷新頻率為60Hz,則需要的帶寬為640×480×60=18.4MHz;在1024×768的解析度下,若刷新頻率為70Hz,則需要的帶寬為55.1MHz。以上的數據是理論值,實際所需的帶寬要高一些。
早期的顯示器是固定頻率的,現在的多頻顯示器採用自動跟蹤技術,使顯示器的掃描頻率自動與顯示卡的輸出同步,從而實現了較寬的適用范圍。
帶寬的值越大,顯示器性能越好。帶寬不公僅僅是指的顯示器
還可以表示網速
什麼是寬頻?
其實並沒有很嚴格的定義,一般是以目前撥號上網速率的上限 56Kbps為分界,將 56Kbps及其以下的接入稱為「窄帶」,之上的接入方式則歸類於「寬頻」。寬頻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從一般的角度理解,它是能夠滿足人們感觀所能感受到的各種媒體在網路上傳輸所需要的帶寬,因此它也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目前的寬頻對家庭用戶而言是指傳輸速率超過1M,可以滿足語音、圖像等大量信息傳遞的需求。
寬頻是什麼?雖然「寬頻」這一詞頻頻出現在各大媒體上,但一直很少見到對它的准確定義。通俗地講,寬頻是相對傳統撥號上網而言,盡管目前沒有統一標准規定寬頻的帶寬應達到多少,但依據大眾習慣和網路多媒體數據流量考慮,網路的數據傳輸速率至少應達到256Kbps才能稱之為寬頻,其最大優勢是帶寬遠遠超過56Kbps撥號上網方式。
聊天、下載、在線游戲、網上教育以及獲取各類最新資訊等網路應用帶給我們異常豐富的體驗。另一方面,互聯網應用的不斷豐富使我們越發體會到擁有足夠網路帶寬和網路易用性的重要性,傳統MODEM撥號上網無論速度還是費用,都已無法滿足多種應用的需求,怎麼辦呢?其實,我們每一個用戶都面臨著多種寬頻解決方案,但如何選擇?各種寬頻有何區別?甚至如何與朋友共享寬頻?這些都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為此,針對這類大眾化需求的問題,我們專門製作了本專題,從中你不僅將了解到現在最流行的寬頻技術,而且還能學會選擇最適合你的寬頻接入方式。
一、身邊有哪些寬頻接入方式?
盡管前幾年曾出現DDN專線、ISDN等多種網路接入方式,但由於成本和速率等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未能成功普及。目前大家可考慮的寬頻接入方式主要包括三種——電信ADSL、FTTX+LAN(小區寬頻)和CABLE MODEM(有線通)。這三種寬頻接入方式在安裝條件、所需設備、數據傳輸速率和相關費用等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直接決定了不同的寬頻接入方式適合不同的用戶選擇。
接入方法1 :電信ADSL
為便於大眾認識ADSL(全稱為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各地電信局在宣傳ADSL時常會採用一些好聽的名字,如「超級一線通」、「網路快車」等,其實這些都指同一種寬頻方式。
安裝條件:
在安裝便利性方面,電信ADSL無疑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ADSL可直接利用現有的電話線路,通過ADSL MODEM後進行數字信息傳輸。因此,凡是安裝了電信電話的用戶都具備安裝ADSL的基本條件(只要當地電信局開通ADSL寬頻服務),接著用戶可到當地電信局查詢該電話號碼是否可以安裝ADSL,得到肯定答復後便可申請安裝(一般來講,電信會判斷你的電話與最近的機房距離是否超過3km,若超過則無法安裝)。安裝時用戶需擁有一台ADSL MODEM(通常由電信提供,有的地區也可自行購買)和帶網卡的電腦。
傳輸速率:
雖然ADSL的最大理論上行速率可達到1Mbps,下行速率可達8Mbps,但目前國內電信為普通家庭用戶提供的實際速率多為下行512Kbps,提供下行1Mbps甚至以上速度的地區很少。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傳輸速率為用戶獨享帶寬,因此不必擔心多家用戶在同一時間使用ADSL會造成網速變慢。此外,電信經常會以ADSL「提速」作為宣傳重點,大家要明白這里提到的「提速」通常是指下行速率,而上傳速率依然未變。
優點:
工作穩定,出故障的幾率較小,一旦出現故障可及時與電信(如撥打電話1000)聯系,通常能很快得到技術支持和故障排除。
電信會推出不同價格的包月套餐,為用戶提供更多的選擇。
帶寬獨享,並使用公網IP,用戶可建立網站、FTP伺服器或游戲伺服器。
不足:
ADSL速率偏慢,以512Kbps帶寬為例,最大下載實際速率為87KB/s左右,即便升級到1M帶寬,也只能達到一百多KB。
對電話線路質量要求較高,如果電話線路質量不好易造成ADSL工作不穩定或斷線。
接入方法2:小區寬頻(FTTX+LAN)
這是大中城市目前較普及的一種寬頻接入方式,網路服務商採用光纖接入到樓(FTTB)或小區(FTTZ),再通過網線接入用戶家,為整幢樓或小區提供共享帶寬(通常是10Mb/s)。目前國內有多家公司提供此類寬頻接入方式,如網通、長城寬頻、聯通和電信等。
安裝條件:
這種寬頻接入通常由小區出面申請安裝,網路服務商不受理個人服務。用戶可詢問所居住小區物管或直接詢問當地網路服務商是否已開通本小區寬頻。這種接入方式對用戶設備要求最低,只需一台帶10/100Mbps自適應網卡的電腦。
傳輸速率:
目前,絕大多數小區寬頻均為10Mbps共享帶寬,這意味如果在同一時間上網的用戶較多,網速則較慢。即便如此,多數情況的平均下載速度仍遠遠高於電信ADSL,達到了幾百KB/s,在速度方面佔有較大優勢。
優點:
初裝費用較低(通常在100~300元之間,視地區不同而異),下載速度很快,通常能達到上百KB/s,很適合需要經常下載文件的用戶,而且沒有上傳速度慢的限制。
不足:
由於這種寬頻接入主要針對小區,因此個人用戶無法自行申請,必須待小區用戶達到一定數量後才能向網路服務商提出安裝申請,較為不便。不過一旦該小區已開通小區寬頻,那麼從申請到安裝所需等待的時間非常短。此外,各小區採用哪家公司的寬頻服務由網路運營商決定,用戶無法選擇。
㈤ CSGO最大游戲流量帶寬是什麼 怎麼設置最好詳解
看你家網速多少兆,比如電信20m,你就選那個>10m的,就是帶寬越大越好,越大你的延遲越低,省的打游戲的時候跳ping。
㈥ 開游戲伺服器需要什麼帶寬
電信的話買套餐:4M 8M 12M 18M 20M 但是需要+錢
網通的話:雖說和光釺合並了 但是速度還可以
我建議你玩游戲還是電信好
㈦ 帶寬是什麼意思
帶寬(band width)又叫頻寬,是指在固定的的時間可傳輸的資料數量,亦即在傳輸管道中可以傳遞數據的能力。在數字設備中,頻寬通常以bps表示,即每秒可傳輸之位數。在模擬設備中,頻寬通常以每秒傳送周期或赫茲 (Hz)來表示。
「帶寬」在計算機中有以下兩種不同的意義:
表示頻帶寬度
信號的帶寬是指該信號所包含的各種不同頻率成分所佔據的頻率范圍。頻寬對基本輸出入系統 (BIOS ) 設備尤其重要,如快速磁碟驅動器會受低頻寬的匯流排所阻礙。
表示通信線路所能傳送數據的能力
在單位時間內從網路中的某一點到另一點所能通過的「最高數據率」。對於帶寬的概念,比較形象的一個比喻是高速公路。單位時間內能夠在線路上傳送的數據量,常用的單位是bps(bit per second)。計算機網路的帶寬是指網路可通過的最高數據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㈧ 游戲最大流量帶寬調多少
你是自己玩游戲,還是准備開伺服器?如果是自己打聯機游戲,那麼4M的寬頻都可以,現在基本上都是10M寬頻起了都,主要要求的是穩定,玩游戲的同時最好不要開...
㈨ csgo最大帶寬量選無限制會怎麼樣
電腦發熱。csgo是一款由VALVE與HiddenPathEntertainment合作開發、ValveSoftware發行的第一人稱射擊游戲。游戲流量帶寬表示游戲最大能佔用的網路帶寬,當最大帶寬量選擇無限制後,電腦的承受能力有限,時間久了會出現電腦發燙發熱的現象,導致游戲出現卡頓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