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戲種類 » 民間游戲大全150種以上百度文庫

民間游戲大全150種以上百度文庫

發布時間: 2022-11-21 04:53:26

① 20個傳統民間游戲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傳統游戲都有哪些呢?1、葉子戲:葉子戲是一種游戲紙牌,類似於陞官圖,兼用骰子擲玩,最早出現於唐代,被認為是撲克、字牌和麻將的鼻祖。葉子戲是世界可考的最早的古代撲克牌雛形,撲克的多種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較為被人接受的就是現代撲克起源於中國的「葉子戲」。
2、打馬吊:馬吊牌是一種紙質的牌,全副牌有40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個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
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庄無定主,可輪流坐。因而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但根據此牌是從馬子演變而來,牌面上所畫又都與錢有關:文錢是錢,一貫是一千文錢,索是穿錢的繩子,即錢串;而且古時一千文錢也叫一弔錢,從中似乎可以看到「馬」與「吊」的影子。若如此認識,馬吊牌的名稱的涵義便不言自明,翻譯過來,大概是「關於錢的牌」

② 有趣的民間游戲

1、踢毽子

踢毽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體育活動之一,起源於漢代,由古代蹴鞠發展而來。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作為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深受青少年兒童的喜愛,尤其是少年女子。

2、盪鞦韆

用途游戲用具,將長繩系在架子上,下掛蹬板,人隨蹬板來回擺動。鞦韆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漢代以後,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並流傳至今。

3、拔河

拔河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拔河這項活動,不過在那時不叫拔河,而稱為「鉤強」或「牽鉤」,後演變為荊楚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拔河為雙方各執繩一端進行角力的體育活動,屬於中國的傳統運動項目。2015年12月,韓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一起申請的拔河(Tugging rituals and games)成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抓石子

關中東部叫「抓子兒」「抓石子」或「抓核兒」,玩的是小石子或桃核。抓羊拐是西安的叫法,因為羊拐是羊脊椎上的骨頭。抓羊拐在關中西部一帶叫「抓羊兒」,玩的是一些又圓又滑的小石頭。叫法有別,玩法大同小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抓羊拐不是女孩子的專利游戲,男孩子也很愛玩,互相PK,跳橡皮筋才是女孩子的專利游戲,男孩子很少玩。河南部分地區稱之為——抓撈摸合。

5、跳皮筋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繩、跳猴皮筋,是一種適宜於兒童的民間游戲,約流行在20世紀50至80年代。跳皮筋起源於明末清初,至於是誰發明已經無從考證,據說起源於今天的河北一帶,當時是一種民間雜技,後慢慢在廣大人群中推廣開。在清朝皇室,跳皮筋是後宮妃子、公主主要的娛樂項目之一。

6、丟沙包

沙包項目屬於民族、民間傳統的體育項目。究其起源,已難以考證。與大多體育項目與民間游戲一樣,丟沙包由來已久,最早將溯源於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就會用石頭等硬物擊打獵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且作為游戲當然不能用石塊等利器,於是人們開始用傷害性較小的沙包代替。中國最早的球類運動是手球類的, 而丟沙包可能就是這種早期球類運動。

7、蹴鞠(現代足球的祖先)

蹴鞠一詞最早見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書中記載:西漢時身為「安陵阪里公乘」的項處,因迷戀「蹴鞠」,雖患重病仍不遵醫囑繼續外出蹴鞠,結果不治身亡。其後蹴鞠一詞在《漢書》中多次出現。不過,漢以前的戰國,稱古代足球為「蹋鞠」。現代足球的大致玩法和形狀規則都是蹴鞠演變而來。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③ 中國的傳統游戲都有什麼

1、葉子戲:葉子戲是一種游戲紙牌,類似於陞官圖,兼用骰子擲玩,最早出現於唐代,被認為是撲克、字牌和麻將的鼻祖。葉子戲是世界可考的最早的古代撲克牌雛形,撲克的多種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較為被人接受的就是現代撲克起源於中國的「葉子戲」。

葉子戲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至清代,樣式及打法已基本完善,並有逐漸演變至馬吊牌的說法。因此,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橋牌的發明權歸於中國人。

撲克牌最早起源於中國的紙牌。相傳早在楚漢戰爭時期,韓信為了緩解將士們的思鄉之愁而發明,當時牌面只有樹葉大小,所以又稱「葉子戲」,據說這就是撲克牌的雛形。

十二世紀時,馬可波羅把這種紙牌游戲從中國帶到了歐洲,隨即引起了歐洲人的極大興趣。一開始,它只是貴族們的奢侈品,但因為它造價低廉,玩法多樣,很容易學,所以很快就在民間流行起來。西方人在中國紙牌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歷經勝牌、惠斯特牌、橋牌等幾個階段,最後演變為現在的撲克牌。

2、打馬吊:馬吊牌是一種紙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

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庄無定主,可輪流坐。因而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但根據此牌是從馬子演變而來,牌面上所畫又都與錢有關:文錢是錢,一貫是一千文錢,索是穿錢的繩子,即錢串;而且古時一千文錢也叫一弔錢,從中似乎可以看到「馬」與「吊」的影子。若如此認識,馬吊牌的名稱的涵義便不言自明,翻譯過來,大概是「關於錢的牌」

3、彈棋:彈棋,是西漢末年始流行的一種古代棋戲,最初主要在宮廷和士大夫中間盛行。彈棋源於何時,尚無一致結論,但大都認為是在漢代。

彈棋初創時,僅流行於宮中,社會上還鮮有所見。王莽新政末年,南方大飢,綠林發難於南,赤眉造反於東,農民起義推翻了王莽政權。爾後,劉秀乘機而起,殺赤眉軍,建立起東漢政權。在此大亂之年,彈棋由宮廷自然流入民間。直至東漢章帝時,彈棋方在宮禁中復盛。自此,喜好彈棋的人士越來越多,且以詩賦詠彈棋,或撰文論述之,為彈棋的推廣普及作出了貢獻。

4、樗蒲:樗蒲是繼六博戲之後,出現於漢末盛行於古代的一種棋類游戲,從外國傳入。博戲中用於擲採的投子最初是用樗木製成,故稱樗蒲。又由於這種木製擲具系五枚一組,所以又叫五木之戲,或簡稱五木。

5、雙陸:中國古代的雙陸是一種類似賭博的棋戲,南北朝時由西亞、印度一帶傳入中國,相傳是在由印度傳入的波羅塞戲基礎上,由曹魏時王子曹植糅合六博的特點而創設的,初期有兩枚骰子,唐朝末年後逐漸加到6枚。

雙陸子為馬形,黑白各十五枚,兩人相博,擲骰子按點行棋。 唐宋時極為風行,元明時仍常見,清代漸少。雙陸局是長方形的,與六博、圍棋之局呈方形者不同,因兩側左右各有六梁,故名雙陸。雙陸子也叫馬,分白黑兩色,各15枚,作搗衣杵狀。另有骰子2枚。博時擲採行馬,白馬自右歸左,黑馬自左歸右,馬先出盡為勝。

6、中國象棋: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

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7、斗雞:斗雞時將把兩只性情兇猛的公雞放在一起,它們就會激烈地互相啄咬起來,還會用距劈擊對手。如果兩雞相鬥了很久,都有疲憊之態,還要用水將它們噴醒,使之振奮,重新投入戰斗,直到有一隻公雞敗下陣來。斗雞的場面是相當激烈的,兩只雞斗得難分難解,勢不兩立,斗完後雞冠流血,啼叫無力。

8、鬥蟋蟀:鬥蟋蟀亦稱「秋興」、「斗促織」、「斗蛐蛐」。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每年秋末舉行。斗蟋的壽命僅為百日左右,這就將鬥蟋蟀的季節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

9、燈謎:燈謎是寫在彩燈上面的謎語,謎語來源於民間口謎,後經文人加工成為謎,它在中國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隱語」或「廋辭」。秦漢時則成為一種書面創作。三國時代,猜謎盛行。在宋代出現了燈謎。人們將謎條系於五彩花燈上,供人猜射。明清時代,猜燈謎在民間十分流行。

10、打尜:打尜是一種北方流行的民間游戲,用長約10厘米,直徑4厘米左右的木棍,將兩頭削尖。就做好了一個尜,在地下畫一個方框,將尜放進框里,再用一根木棍(或刀型木板)去敲擊尜的頭。使尜彈起,然後迅速將尜打向遠處。另一個人去撿這個尜向框里扔。以此循環。還有團體玩法。

拓展資料:

游戲特點:

① 隨意性。從游戲的組織和取材角度來說,民間游戲具有一定的規則,但又具有隨意性。一些游戲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葉子,就可以開始游戲,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圖形玩「走子」游戲。

② 趣味性。民間游戲能夠代代流傳是因為具有極強的趣味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例如,跳皮筋可以邊說兒歌邊跳,玩法上可以從一根到兩根、三根。再如摔煙紙盒,其中好看的圖案、扇的動作和紙盒摔在地上發出的聲音都給幼兒帶來了樂趣。

④ 民間游戲有哪些

民間游戲:

1、老鷹捉小雞

老鷹捉小雞,俗稱「黃鷂吃雞」,又叫「黃鼠狼吃雞」,是一種多人參加的益智娛樂游戲,在戶外或有一定空間的室內進行。這種游戲,對發展學生靈敏性和協調能力,培養學生合作練習,合作意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游戲需要至少三個人,一人當母雞,一人當老鷹,其餘的當小雞。小雞依次在母雞後牽著衣襟排成一隊,老鷹站在母雞對面,做捉小雞姿勢。游戲開始時,老鷹叫著做趕雞運作。母雞身後的小雞做驚恐狀,母雞極力保護身後的小雞。老鷹再叫著轉著圈去捉小雞,眾小雞則在母雞身後左躲右閃。

⑤ 傳統民間兒童游戲有哪些

1、滾鐵環

滾鐵環,舊時傳統兒童游戲,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於全中國。玩家手捏頂頭是"U"字形的鐵棍或鐵絲,推一個直徑66厘米左右的黑鐵環向前跑。有的還在鐵環上套兩三個小環,滾動時更響亮。

用鐵絲做一個圈,然後再做一個長柄的鐵鉤子,推著這個鐵絲圈滾著走。鐵環的動作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定的技巧。個人活動、集體競賽均可。有50米或100米競速、有100米障礙(如繞樹叢、過獨木橋)、4×100米接力等比賽項目。

⑥ 傳統游戲有哪些及玩法

這里總結了很多傳統的游戲,包括放風箏、打角螺、彈弓、跳房子、跳繩子、拈石子、老婆拳、老鷹擔雞、鬥蟋蟀、滾鐵環、解綳綳、捉迷藏、騎馬馬、拔紙牌、折紙、七巧板、變虎貓、剪紙、跳皮筋、丟手絹等。


注意:

1、彈弓

亦稱「崩弓子」。民間兒童玩具,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小經紀」中已有「彈弓」的記載。用鐵「豆條」彎成叉型兩小環處各系一長短相等的皮筋,兩皮筋另端各連在一長獸皮之兩端。也有用小樹叉做弓身的。

玩時一手握手柄,一手捏夾小石子的小獸皮,瞄準目標,向後一拉後鬆手,將石子射出。小孩玩彈弓總想射中小鳥和氣球,但射中小鳥者少。現代玩彈弓者少見,被各式玩具手槍、汽槍所代替。

2、跳房子

民間兒童游戲,先在地上畫六個方格,每一方格約兩尺見方,每一格為一間。玩時先用小瓦片或一物擲向格內,以後用單腳跳入,把瓦片踢入其它格內,誰先跳完所有方格為勝。

3、看西湖景

因天下風景,無勝於西湖而故名。但民間亦俗稱「西洋鏡」。昔時商阜集市的街頭巷尾,常擺設西湖景,供人欣賞。

西湖景用一木箱掛多幅風景畫,上下升降,正箱面的下端,裝上特製的鏡頭,通過反射,可看到箱內一幅幅的圖景,箱主不時敲打小鼓小鑼,不時解說箱內其景。有時加唱戲劇片斷或其它曲調;「多拿錢來多來看,少拿錢來少來看,不拿錢來看光光」,以招引顧客。

4、跳繩子

古稱「跳百索」。早在明代已流行。沈榜《宛署雜記》載;「以長繩丈許,兩兒對牽,飛擺不定,令難疑視,若百索然,其實一索也。群兒乘其動時輪跳其上,以能過者為勝,否或為索所絆,聽掌繩者以擊之為罪,名曰;跳百繩。清代仍流行,並傳承至今。

其跳法有一人自拋繩自跳,記數論勝負。亦有兩人拋繩一人跳。或單腳跳、雙腳跳。還有兩人用兩根繩交叉而拋,一人在中間用雙腳跳等。

⑦ 民間體育游戲有哪些及玩法

一、民間體育游戲:鬥百草、放風箏、騎竹馬、盪鞦韆、捉迷藏、鬥蟋蟀,還是跳房、跳百索、拔河、賽龍舟、摔跤、下土棋等等
二、游戲特點:
1、隨意性。從游戲的組織和取材角度來說,民間游戲具有一定的規則,但又具有隨意性。一些游戲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葉子,就可以開始游戲,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圖形玩「走子」游戲。
2、趣味性。民間游戲能夠代代流傳是因為具有極強的趣味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例如,跳皮筋可以邊說兒歌邊跳,玩法上可以從一根到兩根、三根。再如摔煙紙盒,其中好看的圖案、扇的動作和紙盒摔在地上發出的聲音都給幼兒帶來了樂趣。
三、個別玩法
1、腳尖腳跟腳尖踢
雙手叉腰,邊念邊跳。「腳尖」(右腳尖朝後點地),「腳跟」(右腳尖朝前點地),「腳尖踢」(將右腳尖朝左前方點地,接著向右前方踢)。第二遍換左腳,依次反復進行。
2、滾鐵環
手持一根頂端有彎槽鐵棍,推一直徑一尺多的鐵環向前飛跑,發出「嘩唧嘩唧」的聲音,可以在場地寬闊的地方玩。比一比誰滾的時間最長誰就贏了。
3、地雷爆炸
游戲前先用猜拳決出一個為追逐者,其餘為逃跑者。逃跑者可以四散跑,追逐者只要能捉到一個人就算勝利。逃跑者保護自己的辦法就是,快被捉住時,可以立即蹲下說「地雷」:追逐者就必須停止追他,另找目標追逐。
而「地雷」只能遠地不動地蹲著,等其他人來拍一下,並喊「爆炸」,才被解救,繼續做逃跑者。被捉住者為第二輪游戲的追逐者。
4、舞龍燈
利用稻草、竹筒或雪碧瓶制一個象徵性的「龍頭」,再制出「龍身」(稻草「龍身」用稻草紮成大約20厘米長的草扎若干個,中間穿上一根繩子,若給小班玩可不穿繩),用小竹竿或木棍插進「龍頭」、「龍身」,讓舉著舞,可以兩條「龍」嬉戲,樂在其中。
5、跑框
游戲的分為兩組,一組為守框者,一組為跑框者。守框者依圖站好位置,集中注意力守侯在自己的活動范圍內,阻攔跑框者闖入自己的管轄區內,跑框者必須乘其不備,靈活躲閃才能闖框,若被守框者觸及,則算輸。跑框者必須闖過所有的關才算勝利。

⑧ 你知不知道有哪些好玩的民間游戲

‍‍有一些比較適合兒童玩。比如老鷹捉小雞類游戲、扯皮條、指星過月、摸瞎魚、捉迷藏、跳年、割韭菜與老虎換山、掏個火、拉大鋸、打瓦、打鬼、挑急急令、斗拐、猴抱蛋。‍‍

⑨ 民間體育游戲有哪些

民間體育游戲:鬥百草、放風箏、騎竹馬、盪鞦韆、捉迷藏、鬥蟋蟀,還是跳房、跳百索、拔河、賽龍舟、摔跤、下土棋等等。

民間游戲是流傳於廣大民眾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俗稱「玩耍」,主要流行於少年兒童中間和節日里成年人娛樂節目之中。有些游戲項目在發展中逐漸完備,最後形成了競技項目或雜技藝術。

生動有趣,沒有功利色彩的民間游戲和競技活動,每個炎黃子孫都會感到親切。這種親切感總是與朗朗的笑聲和濃濃的鄉情融在一起。

游戲特點:

1、隨意性。從游戲的組織和取材角度來說,民間游戲具有一定的規則,但又具有隨意性。一些游戲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葉子,就可以開始游戲,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圖形玩「走子」游戲。

2、趣味性。民間游戲能夠代代流傳是因為具有極強的趣味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例如,跳皮筋可以邊說兒歌邊跳,玩法上可以從一根到兩根、三根。再如摔煙紙盒,其中好看的圖案、扇的動作和紙盒摔在地上發出的聲音都給幼兒帶來了樂趣。

⑩ 傳統民間游戲大集合,你玩過幾個(三)豪華版

接上篇……

這篇是民間游戲游戲介紹的最終一篇,來找找兒時你的記憶吧!

擊鼓傳花,小時候課堂或者節日必備節目,專治各種不勇敢、冷場。

還記得那時候玩擊鼓傳花表演節目,聽著鼓點,思維高度緊張,眼睛一點也不敢眨一下,生怕錯過傳的慢了。

到自己的時候,飛快的「扔」給下一個同學,沒錯就是「扔」的,一點也不誇張,那心臟直砰砰跳,手還顫抖臉還紅,想想都「心有餘悸」。

編,編,編花籃,花籃裡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籃。

蹲下,起來。坐下,起來。

一二誰出來。一二誰出來。

編,編,編花籃,花籃裡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籃。

站得穩,跳得齊。

馬蘭花開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熟悉的旋律,大家順時針(逆時針)一隻腳搭在一起,單腳跳完整首歌。

邊跳邊拍手,小辮子一甩一甩的,真美。

撒一把小棍在桌上,放手。小棍撒開後,然後將挑棍一根根地挑起來收回,但不能動到或碰到別的小棒。

小時候用得最多的就是「冰糕棍」,攢幾天的冰糕棍集合小朋友一起,找片地方就開玩了。

說起彈玻璃,為了這個玻璃珠我可挨了家裡不少吵。

小時候,玻璃珠容易丟,「存量不夠時」我都會偷拿家裡的跳棋子,拿得多了就露餡了。

不過,小時候真的很喜歡這種五彩斑斕的玩意,放到陽光下晶瑩剔透,搖起來「呼啦呼啦」響

拔河現在玩的少了,一般都是男的玩的比較多。

想當年,我還是班裡的種子選手,為啥呢?

身為女同學的我「壯唄」,老師可能看我比較結實,叫讓我加入了編制。

哭、、、、、、

這個游戲小時玩的那叫一個瘋啊,滿操場跑。

花花綠綠的繩子或者直接在褲子後面塞張紙,就開始玩了。

我們班的男生老抓女生的繩子,跑不快唄。

貓抓老鼠幾乎是課間游戲中的霸主。

一到課間,黑白配一波老鼠一波貓滿校園追趕。

後來,老鼠們學聰明了,都往廁所躲,當貓的還因公然闖廁所被老師罵得很慘。

這個游戲我是很喜歡的,有人抬可以坐。

抬花轎比賽體育課很常見,一般吧,坐的這種活永遠輪不到我,我總是那「轎夫」。

沒辦法,「壯士」幹了這碗酒。

這個游戲跟小夥伴玩的不多,總是跟家人玩。

小時候很喜歡大人拉著手的感覺,很溫暖。

這個游戲激烈程度一點不遜於打仗。

各種小聰明、手足並用、無所不用其極,場面很是壯觀。

為了搶個凳子,不知摔了多少屁股。

這個游戲我玩的少,不過我還是很感謝摔跤的。

小學時,有高年級老欺負我,我就提議與她摔跤一決高下。

最終,我艱難的勝了,一個勾腳將她摔倒在地,瀟灑的拍拍手走了,自那之後他再也沒小看過我。

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漢民族傳統禮儀和宴飲游戲,投壺禮來源於射禮。由於庭院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鵠;或者由於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弓比耦;或者有的賓客的確不會射箭,故而以投壺代替彎弓,以樂嘉賓,以習禮儀。(來自度娘)

這個游戲我小時候沒玩過,不過看起來挺有意思的,有機會要試試。

炒炒炒黃豆,炒好黃豆翻跟斗。

小孩子真的很喜歡各種翻得游戲,小學的時候最多和一群人玩炒黃豆,翻不過去大家哈哈哈大笑。

那時候也不知道害羞什麼的,只喜歡傻笑。

綳馬繩又叫勾勾鈴,有的地方可能玩法一樣叫法不一樣。

玩法:一夥孩子(多是男孩)分兩組、互相拉手相連、這兩組孩子對面相距幾米,雙方輪流唱歌謠,最後點一個人沖另一方的組,如果沖斷就還回到自己方,如果沒沖過就要歸到對方方陣。

小時候,老拿易拉罐製作這樣的高蹺,一群人比賽。

不過也挺危險的現在想想,容易崴腳。

小時候的我們真是天不怕地不怕。

話說,蘿卜蹲到現在還很流行,小時候可被折騰的不行。

幾個小朋友玩還好,遇見大型蘿卜蹲,人一多就記不住蔬菜,開始亂喊。

當然啦,亂喊的代價就是懲罰大禮包。。。。。

指星星我們這里叫「星星過沿兒」

玩法就是一個人閉著眼睛,一個小朋友從他面前過去時,另一個小朋友說小猴子過去啦之類的,然後所有小朋友都按照自己表演的動物走過去,最後讓閉眼的小朋友猜小猴子或者大象之類的是誰。

話說,我小時好像經常扮演小白兔,又萌又可愛。

捲心菜玩法就是一群人手拉手,從一頭開始卷,就這樣一直卷一直卷一直卷,直到卷到最後一個人,然後再一點一點散開。

現在想想這個游戲在現在的我看來挺無聊的,就是一直卷,想不到自己小時候還很喜歡玩,也許這就是小孩子。

鬥草又稱鬥百草,是民間流行的一種游戲,屬於端午節的民俗。

其玩法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

小時候因為在北方,多拿的是狗尾巴草來斗。

這個游戲我沒有玩過,不過舞龍舞獅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項目觀賞性還是很強的。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興於唐宋,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來自網路)

皮影小時候看的比較多,現在依然覺得很神奇。

傳統民間游戲還有很多很多,我這里提到的這些僅僅只是滄海一粟,我這里只是拋磚引玉。

希望更多小夥伴留言交流經驗哦!

下一篇,將介紹民間游戲概念及作用,歡迎觀看。

喜歡就點個喜歡吧!

以往篇

傳統民間游戲大集合,你玩過幾個?(一)

傳統民間游戲大集合,你玩過幾個?(二)

熱點內容
絕地求生未來之役比賽為什麼進不去 發布:2023-08-31 22:07:08 瀏覽:1391
dota2位置什麼意思 發布:2023-08-31 22:00:04 瀏覽:832
lol電競是什麼樣子 發布:2023-08-31 21:58:40 瀏覽:1291
絕地求生八倍鏡的那個圓圈怎麼弄 發布:2023-08-31 21:58:31 瀏覽:1377
lol龍龜一個多少金幣 發布:2023-08-31 21:55:07 瀏覽:741
王者如何改游戲內名稱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032
游戲主播打廣告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713
絕地求生如何免費拿到ss7賽季手冊 發布:2023-08-31 21:52:13 瀏覽:908
pgg是哪個國家的戰隊lol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789
一個人的時候才發現游戲很沒意思 發布:2023-08-31 21:49:24 瀏覽: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