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举动游戏是什么
1. 幼儿园常见的音乐活动有哪些形式
一、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类型包括: 1、歌唱。歌曲是用音乐的方式演唱出来的文学。 在幼儿园中,幼儿不仅可以演唱成人专门为幼儿创作的歌曲,还可以演唱传统的童谣以及由幼儿自己创作或即兴创作的歌谣。节奏朗诵是一种艺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也是既深受幼儿喜爱又易于为幼儿所接受的歌唱活动材料。 歌唱的表演形式。歌唱表演形式是歌唱活动中参加者的人数,全体参加者的合作方式以及歌唱时所伴随的表演方式(如动作表演、乐器演奏等)的总和。在幼儿园中,儿童可以掌握的歌唱表演形式主要有独唱、齐唱、接唱、对唱、领唱齐唱、轮唱、合唱、歌表演等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一般是指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一定规则和音乐要求进行各种动作的游戏。 3、律动: 幼儿律动一般是指在音乐或节奏乐器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做有规律的动律性动作。幼儿律动一般可做形象模仿动作,还可以模仿成人的劳动以及基本舞步练习。幼儿律动可以是单一动作的重复,也可以是相关的几个动作连接组合成律动组合。 4、舞蹈: 舞蹈是经过人们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并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 5、打击乐: 节奏乐又称打击乐。用各种打击乐器敲打出乐曲的节奏或节奏变化。幼儿节奏乐的乐曲一般节奏性较强,由老师用琴来弹旋律,幼儿用打击乐器敲击节奏。打击乐器一般没有固定的音高,音响效果不同,节奏性强,幼儿非常喜爱而且比较容易掌握。
2. 幼儿园的律动指的是什么
律动就是课前的小歌摇或手指操一类的
3. 幼儿园经常使用的律动哪些
舞蹈律动了(牛顿的苹果幼儿园)
4. 幼儿音乐游戏和音乐律动有什么区别
你好,音乐律动是属于音乐教学活动,而音乐游戏属于规则性游戏活动。
其实很多老师都认为它们很难区分。音乐教学活动有歌曲的学习、律动的学习、节奏的学习、乐器的伴奏、音乐欣赏等等,属于习得性的教学活动。注重的是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的素养。
而音乐游戏注重的是一定意境的关于音乐的游戏。
换句话说,音乐教学活动是围绕一个教学知识点来进行的。而音乐游戏是围绕一个游戏的中心主题来进行的。
比如:律动的教学活动是模仿、探索、创造、表演这样几个过程。而音乐游戏是通过音乐直接探索、创造、再探索、再创造。目的在于游戏而不在于学会一个律动。
常见的音乐游戏有:分辨音乐的强弱、快慢来游戏等。比如:当音乐快的时候,是跳跃的律动,当音乐慢的时候是舒缓的律动。又比如:老师带着孩子们去采蘑菇,当音乐进行时,我们在一起快乐的采蘑菇,当出现紧张的音乐(表示大灰狼出来)时就要躲起来。
这样的比喻可以帮助老师们分辨什么是音乐游戏,什么是音乐教学活动!
纯手工打字,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5. 幼儿园手指律动
一个手指点点点 (伸出一个手指点宝宝) 两个手指敲敲敲 (伸出两只手指在宝宝身上轻敲) 三个手指捏捏捏 (伸出三只手指在宝宝身上轻捏) 四个手指挠挠闹 (伸出四只手指在宝宝身上轻挠) 五个手指拍拍拍 (两个手对拍) 五个兄弟爬上山 (从宝宝的下身做爬山状) 几里古噜滚下来 (在宝宝身上从上往下挠) 2.小手拍拍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 (拍拍你的双手) 手指伸出来, (伸出你的食指) 眼睛在哪里? (用一种夸张的语气问) 眼睛在这里, (指你的眼睛) 用手指出来。 (一边指着你的眼睛一边用眼神鼓励你的孩子) 灵活变化:可以把眼睛改成其它任何一个身体部位,比如鼻子嘴巴等等。这个游戏教会孩子认识五官和身体的部位,让他增强自己的身体意识。 3.大拇哥,二拇弟,中鼓楼,四兄弟(唱大戏), 小妞妞(抓住孩子的小手,边点着她的手指头边说) 爬呀爬呀爬上山 (食指从胳膊一步步点到肩膀) 耳朵听听 (捏捏耳朵) 眼睛看看 (点点眼睛) 鼻子闻闻 (点点鼻子) 嘴巴尝尝 (点点嘴巴) 咯吱一下 (停顿,突然把手伸到孩子脖劲处,咯吱一下,以后每次孩子都会惊喜地等着这一时刻) 4.黄老先生有块地 黄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边养小鸡(两手拇指食指相对,其他手指握拳,上下做啄状),咿呀咿呀哦, 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 黄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边养小鸭(右手手心盖上左手手背,上下扇),咿呀咿呀哦, 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黄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边养小羊(两手放头顶,伸出拇指食指,其他手指捏拳),咿呀咿呀哦, 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黄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边养小狗(拇指顶住太阳穴,其余四手指做扇状上下扇),咿呀咿呀哦, 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5.爸爸是司机,开汽车,嘀嘀嘀(双手大拇指单伸出来,向下按) 爸爸旁边是妈妈,妈妈洗衣服,刷刷刷(双手食指单伸出来,做搓衣服的动作) 个子最高是哥哥,哥哥打篮球,砰砰砰(双手中指单伸出来,向上做投篮动作) 哥哥旁边是姐姐,姐姐在跳舞,嚓嚓嚓 (双手无名指单伸出来,做绕圈动作) 个子最小就是我,我在敲小鼓,东东东(双手小指单伸出来,做敲小鼓动作) 6.爸爸瞧瞧 (左手从背后伸出,张开手指挥动) 妈妈看看 (右手从背后伸出,张开手指挥动) 宝宝的小手真好看(双手一齐摇动) 爸爸瞧瞧 (闭合左手,往背后收) 妈妈看看 (闭合右手,往背后收) 宝宝的小手不见了 (双手都放在背后了) 爸爸妈妈快来看 宝宝的小手出现了 (双手从背后再拿出来) 7.我(指着自己,表情夸张)是一个大苹果(双手张开表示“大”) 小朋友们都爱我 (双手食指点着前面的人) 请你先去洗洗手 (双手做洗手的动作) 要是手脏 (用右手食指点着左手手掌) 别碰我! (挥动右手表示“不”) 8.包饺子 小手摊开,咱们来包饺子吧 (伸出左手手掌) 擀擀皮 (右手在左手上做擀皮状) 和了和了 (右手手指立起在左手手掌上做和馅的动作,就象手指在抓挠) 包个小饺子 (说一个字,用右手食指依次点着左手的手指) 香喷喷的饺子给谁吃 (用右手把左手指包起来,盖住,问孩子) (然后孩子说给谁吃,就把饺子递到嘴边) 9.小熊小熊圆圆脸(用手在宝宝的手心画圆) 一步一步上上坡(从宝宝的手往手臂上点上去) 几里古噜滚下来(在宝宝身上从上往下做滚状 滚进一个山洞里(用手点到宝宝的胳吱窝挠挠) 10.一根棍,梆梆梆。(在宝宝身上轻轻敲打) 二剪刀,剪剪剪。(用食指、中指在宝宝身上轻轻夹) 三叉子,叉叉叉。(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开伸出,轻触宝宝) 四板凳,拍拍拍。(拇指弯曲,四指并拢,轻打) 五小手。抓抓抓。(五指分开,然后做抓的动作) 六烟斗,抽抽抽。(拇指和小指伸开做抽烟状) 七镊子,夹夹夹。(拇指、食指、中指捏一起,在宝宝身上捏捏) 八手枪,啪啪啪。(拇指食指做手枪状,啪啪啪射击) 九钩子,钩钩钩。(食指弯曲做钩状,在宝宝胸前钩钩) 十麻花。转转转。(中指搭在食指上,食指伸直。双手转动。) 每次做,宝宝都是笑的花枝乱颤的。呵呵
6. 幼儿园的课前小律动都有什么啊
律动是根据音乐做动作。譬如拍手、拍肩,拍手、拍退。
但是课前导入不一定都是律动,因为做律动要一个弹琴一个示范动作。手指游戏、念儿歌都可以做为课件准备。
律动推荐活动《拍拍乐》、《调皮的小豆豆》、《开火车》
7. 幼儿园上课的律动,游戏都有哪些
课前律动:小手小手拍拍,小手小手放放,小手拍,小手放,把手放在膝盖上! (要边做动作,边说儿歌) 鼓励律动:棒棒,你真棒,棒棒,像你学! (做的动作是,说“棒”的时候要竖起大拇指) good,good,very good! (动作同上)
8. 什么是律动教学
律动两字是希腊语RrhmlDs发展而来,英语称Rhythmic,是节奏的意思。从字意上来讲,律动可理解为有韵律节奏的身体动作。而律动教学是通过人体有感情、有节奏的舞蹈,表现出各种不同高低、速度、力度等内心节奏的音乐内容。
《幼儿律动》强调幼儿律动的游戏性、趣味性和时代感。根据不同年龄段划分为小班、中班、大班,内容丰富广泛,除了提供自然、植物、动物、家园、生活常识等主题外,还在律动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幼儿歌舞表演。
律动课程强调幼儿律动的游戏性、趣味性和时代感。根据不同年龄段划分为小班、中班、大班,内容丰富广泛,除了提供自然、植物、动物、家园、生活常识等主题外,还在律动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幼儿歌舞表演。
(8)幼儿园举动游戏是什么扩展阅读
律动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音乐和舞蹈虽然具有各自的特性与价值,但两者却同根同源,节奏和情感就是音乐与舞蹈的共同点。因此,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律动将音乐与舞蹈融合起来用来辅助音乐教学,使音乐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的实施。
它不以训练系统的、专业的舞蹈技能为目的,也不需要高超和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而是通过肢体语言向儿童传达特定的音乐信息,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内心的表现欲望;帮助儿童加强对音乐的感知、体验与理解;提高儿童对音乐的表现力。
特别适用于小学生(6—12岁的儿童),可以贯穿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儿童的全面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9. 幼儿园适合打击乐的音乐活动有哪些
1、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一般是指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一定规则和音乐要求进行各种动作的游戏。
2、律动:
幼儿律动一般是指在音乐或节奏乐器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做有规律的动律性动作,幼儿律动可以是单一动作的重复,也可以是相关的几个动作连接组合成律动组合。
3、舞蹈:
舞蹈是经过人们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并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4、打击乐:
节奏乐又称打击乐,幼儿节奏乐的乐曲一般节奏性较强,由老师用琴来弹旋律,幼儿用打击乐器敲击节奏。
(9)幼儿园举动游戏是什么扩展阅读:
打击乐器介绍
打击乐器通常分为三种:金属乐器、木制乐器、散响乐器。
金属乐器,如撞钟、三角铁等,属于高音乐器,声音高亢、明亮。
木制乐器,如双响筒、蛙鸣板、木鱼、响板、打棍、单响筒等,属于中音乐器,声音清脆。
散响乐器,如铃鼓、串铃、手铃、响铃等,特点是音量小,声音散,可持续奏长音。
打击乐器没有固定的配器模式,由于是听觉艺术,其配器原则以好听为前提,节奏欢快的适合使用串铃敲击,抒情的乐曲则适合使用撞钟和三角铁。
10. 什么是幼儿园律动教学怎么评价
律动教学 幼儿喜爱音乐舞蹈,听到有规律的节奏,他们会手舞足蹈;听到喜欢的乐曲,他们会拍手合奏;看到别人跳舞,他们更会跟着比划。而这些生理本能正是向幼儿开展律动活动的前提。律动没有既定的程序、框框,它鼓励幼儿对音乐做出自然的反应,并在此基础上诱导、启发幼儿主动的以身体动态感受和表现音乐,而这些都能使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舞蹈的潜能得以发展,更能促进幼儿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所以说,律动是一项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音乐能力发展的活动。因此我进行了中班幼儿律动教学的尝试。 一、教师首先要选择容易启发幼儿情绪、联想、想象的乐曲 在我们进行律动教学时,教师必须注意到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体力、动作发展以及心理发展水平都不相同,因此我们选用的教材应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能保持幼儿主动参与的热度,启发幼儿情绪、联想和想象。幼儿不会以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以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中班幼儿可以掌握律动“蝴蝶飞”、“摘果子”“手腕转动”。这样,孩子们才会感到亲切,易学、易掌握,有了成功感,他们以后进行活动时,就会情绪欢乐,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极了。 二、组织幼儿倾听、分析、体验音乐,用语言引导幼儿回忆有关的经验 幼儿理解音乐,首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的行为表现,是幼儿音乐学习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内容、音乐的形式和音乐的运用方式。美国着名的音乐家艾伦- 科普兰说得好“你要理解音乐,在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因此我在组织幼儿倾听的活动时: 首先是为幼儿创设自然和安静的“静听”环境。关注每一名幼儿的情绪状态,然后轻轻地说:“闭上眼睛,什么也不去想,休息一会儿。”然后静静地说:“请小朋友找一个宽敞的地方,用自己觉得舒服的姿势坐好。”同时注意关注幼儿之间的是否相互影响。然后再引领幼儿,让幼儿“爱听、乐听”。声音的多变性,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所表达内容具有的不确定性,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组织幼儿倾听律动音乐时,不是单一的“解剖”。而是在活动中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还是幼儿学习的“欣赏者”,尝试着走进幼儿听的世界,并不是擅自走进幼儿,更不能以自己认为“丰富而资深的阅历”来限制和更改幼儿的表现。 就如我在组织中班幼儿的律动“士兵进行曲”时,活动开始,我静静的放出音乐,让幼儿初步感受、体验音乐,唤起幼儿情绪(包括肢体)的反应,然后通过谈话、提示的方式诱导幼儿想象:“呀,你们知道是谁来了吗?”在幼儿自由充分表述、表现之后,教师将全体幼儿的联想导向同一主题:“噢,看你们走路这样的精神就知道是一队英勇的小士兵!”紧接着教师就通过组织幼儿讨论:“小士兵都干些什么呢?”并组织幼儿分段探索、创编出小士兵在走步,是那样的精神威武;小士兵在瞄准打枪是那样的一丝不苟;小士兵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等等。 三、让幼儿自己探索、创编出相应的动作,来表现音乐中反应的形象、情节、情绪 律动作为一项创造性活动,提倡的是唤起幼儿的联想、想象,让幼儿自由的创作。但由于幼儿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这其中就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策略,在既不代替幼儿思考,又能使幼儿得到适度的帮助去同化知识的同时,推动幼儿的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在律动教学中,提倡的是老师提供适宜的乐(歌)曲让幼儿先进行自由创编。老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动作、表情,寻找幼儿的兴趣点和表现点,将自己的经验和幼儿的经验相融合,有选择的对幼儿稍加点拨,从而引伸和扩展出新的动作。 (一)模仿是幼儿创造性发展的模式 幼儿的创造开始于模仿,脱离了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思维方式等这些“创造工具”,创造性发展就等于一纸空谈。所以在此模式中,首先由教师直接提出主题,或引导幼儿回忆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主题,然后由教师直接根据主题引出基本动作,并引导幼儿学习基本动作,最后再引导幼儿用集体讨论探索的形式,创造出各种新的动作。 比如我在进行律动“小鸭的舞”的律动活动时,我在准备好相应的歌曲之后,请幼儿自由的创编,孩子们有的摆尾、有的浮游、有的扑闪翅膀、还有的开闭扁嘴巴,一幅姿态各异、可爱的小鸭画面刹时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孩子们的动作虽然不相同,却只局限于单独动作,此时我只是稍加引导“哎呀,小鸭子一个人玩多寂寞呀,这可怎么办?它们会怎么做呢?”孩子们在我的点拨之下,很快进入新一轮的创编,有的双手相对,模仿扁嘴一开一合打招呼;有的头顶头围着圆在嬉水;还有的一个跟着一个好像母鸭带小鸭……,在此轮创编中孩子们不但随着音乐打开记忆的闸门,展开充分的想象,而且还加入了更多同伴间的合作,使自己的动作经验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正确,要给幼儿留有自由的、富有个性的创作空间 “教师是主导,幼儿是主体”,这种描述十分精辟的概括了教育活动应有的正确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在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幼儿的主动学习。为此,教师必须按照《纲要》精神,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进行调整。在整个律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指挥者、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应把创作、表现的机会和空间留给活动的主体——幼儿。因为让幼儿自由创作的关键是“自由”、“放手”,所以,当幼儿表现出可以单独进行活动时,教师应减少参与指导,过多的干预会抑制幼儿情绪的反应和动作的产生。而当幼儿表现出需要帮助时,再适当参与,给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才会引发出一连串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身体动态。因此,要想使幼儿真正全身心的投入自然律动,富有个性的表现对音乐的感受,从而获得健康的发展,教师就要正确确立自己的角色,努力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表现的机会。清晨,孩子们在充满情趣的音乐中自由的做律动;在轻松、优美的音乐伴随下进餐;中午,他们听着恬静的摇篮曲进入梦想,下午,他们又被欢快的乐曲从睡梦中叫醒,孩子们在音乐的海洋中快乐的成长。音乐能力在一天天的提高。幼儿在生活中创编着律动,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创编有趣的律动有:《睡吧,我的小宝贝》、《洗洗我的小小手》、《漱口歌》、《穿鞋歌》 等等。 (三)、加强同伴交流,吸收间接经验,并以发现典型,带动全面 包括律动在内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多为教师组织、引导下的一种集体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尽可能的为幼儿提供同伴交流与合作,显得十分必要。因为幼儿在身心两方面都处于基本相同的水平,他们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双向的,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心理上相互影响,情感上相互支持,行为上相互模仿,经过认同、内化,融入自己的经验,从而促进自己的发展,表现的欲望和信心会更足。另外,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幼儿可以在不断的输出和输入信息、自学和互学的过程中,积极吸收来自同伴的经验,而对自身的发展发挥作用,动作自然也就更加丰富。所以,在律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为幼儿提供同伴间充分交流的机会,并善于捕捉幼儿创作中好的范例,引导幼儿相互学习、相互观摩、相互借鉴。因为,这个好的“范例”,对其他孩子来说是一个很直接的启发,他们可能模仿这个好的动作,也可能在此启发下,创作出更新的、更独特的动作,从而更好的以“典型”带动“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