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教育怎么学习
Ⅰ 思考游戏与集体教学怎样有效的相互结合
1.学习《指南》,明确幼儿游戏与学习的特点
无论是幼儿学习与发展过程中他们特别钟爱的游戏,还是起“点睛”作用的集体教学,都需要我们首先要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游戏与学习特点,才能有效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南》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探索指明了方向。
2.借助《指南》,让“画龙”与“点睛”相得益彰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让我把教育心理学全部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要知道幼儿已经了解到了什么?因此要让“画龙”与“点睛”相得益彰,我们要充分考虑与幼儿自发经验的关系与联系!
(1)通过游戏,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树立学习兴趣、信心,因“材”施,因“才”施,从而提高集体教学质量。
(2)通过集体教学,抓“中间”,促“两头”,从而提高幼儿游戏整体水平。
(3)游戏作为集体教学的延生,或是从游戏中挖掘集体教学的素材,相辅相成,相互转化,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用游戏的方式学习,寓教于乐。
Ⅱ 如何将网络游戏和学习结合起来
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游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在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由于网络游戏的独特魅力,使得青少年沉迷其中,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或荒废学业,导致大多数教师与家长对网络游戏全盘否定,网络游戏也被拒之校门之外。 在网络游戏被妖魔化的同时,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网络游戏是寓教于乐手段的一种,网络游戏可以为学生提供虚拟学习情景,为协作学习提供便利,而且网络游戏的娱乐性和竞争性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我国教育游戏的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没有相关教育游戏设计的专着,且研究的方向也主要集中于对教育游戏基本理论的研究和教育游戏软件的探索和实践。
Ⅲ 如何理解与践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原则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指出的,明确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专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条指导原则,指出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虚拟情境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
因此,游戏体现了儿童与现实的一种特殊关系,它通过某种虚拟的情境把某一类实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类实物之上。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人,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样,幼儿也需要游戏,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游戏在儿童世界中的存在非常普遍,对儿童的魅力更为独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三条核心标准:一是体现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真正让儿童成为游戏的主人;二是教师的支持引导适宜有效;三是真实体现儿童游戏与学习过程。
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
第二十五条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以下原则和要求:
(一)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应当互相渗透,有机结合。
(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三)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引导的正面教育。
(四)综合组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六)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第二十九条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幼儿园应当因地制宜创设游戏条件,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开展多种游戏。
幼儿园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指导游戏,鼓励和支持幼儿根据自身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材料和伙伴,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教育新闻网-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全面提升保教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
Ⅳ 孩子沉迷于游戏,父母和老师应如何配合着进行教育
Ⅳ 如何开展游戏化教学
如何开展游戏化教学?游戏是孩子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学前教育的最基本精神,“玩”是孩子们在学前三年中的基本任务。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和“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等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大多设置了各种游戏活动区域。有些教师和家长并没有深刻理解游戏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影响。那么游戏化教学到底该如何着手呢?
游戏化教学
指以游戏为手段,贯穿幼儿园的整个教学活动,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目前游戏化教学
存在的问题
在活动时,不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权。多数是老师确定活动主题,主导教学活动。幼儿只是跟随教师预设好的内容做一个应答者、接受者,没有给幼儿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
游戏材料的缺乏使得教师不得不点名游戏,那让有些幼儿心理不平衡,以致幼儿间出现抢夺玩具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轻易的被扼杀。幼儿在操作游戏材料时是很有创意的,教师过多地限制和干预,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也是无法保证实现的。
环境。如果一个班级人数过多,就会造成室内拥挤。在开展室内活动时,很难自由发挥,在室内游戏区和活动区的创设上大多保留着“上课”为主的教室特点。
幼师的游戏化教育理念。教师不应再机械地教,让孩子机械地学,而是应把游戏性因素和教育性因素进行融合,有些教师在指导游戏教学时,规定学生必须完成某项任务才允许幼儿进行幼儿活动,幼儿一边沉浸于游戏的情境中,一边承受着教师给予的压力,会破坏他们在游戏中的自我进程,挫伤他们开展游戏的积极性。
跟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不够完善。要让家庭、社会充分认识到幼儿游戏和学习的关系与重要性,这样才不会阻碍游戏化教育理念的发展。
游戏形式化、自由化、模式化。其一,游戏只是一种单纯的工具或手段,为了保持幼儿注意力集中,引人入境。其二,有的教师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常常是把玩具一瞥,不闻不问,让幼儿随意的玩,没有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游戏就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其三,游戏作为一门课程来上,采用集体教学形式,教师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制定每个参与者的角色和地位,规定游戏动作,评价他们正确与否并评价幼儿玩的水平,最后给予奖励、表演或者批评。
如何开展
游戏化教学
幼儿园要开展游戏化教学,首先要认识到儿童游戏的两大类型。
1
儿童游戏的两大类
>>>>
儿童自主性游戏
第一类儿童游戏是传统受到广泛重视的儿童自主性游戏, 如角色游戏、建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建构游戏,又称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自然或非自然的物品,如泥、沙、雪、积木、插塑、金属片等,将现实生活与幼儿想象相结合,进行构造的一种游戏。建构游戏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积木游戏,这是不可替代的幼儿发展与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尊崇儿童的游戏天性,给儿童丰富快乐的游戏体验,让儿童在游戏中充分连接生活经验,从而获得自然整合的学习发展,是自主性游戏关注的重点。
Ⅵ 如何在游戏中让幼儿得到学习与发展
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对幼儿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交往中,幼儿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了解自己和同伴的想法、行为、愿望与要求,理解他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学习与同伴分享、互相谦让、合作等人际交往技能。角色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学习怎样与同伴相处,怎样处理和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共同完成活动。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自己分配商量角色,谁来当妈妈,谁来当爸爸,谁来当宝宝。爸爸负责烧饭,妈妈负责带宝宝。每个人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再比如,玩小吃店游戏的孩子必须在选择游戏之后,互相商量决定,谁来扮演老板,谁来扮演服务员。必须自己商量决定老板负责做什么事,而服务员又应该负责做什么事。在这样共同商量决定过程中,幼儿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也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也只有在角色游戏中,才可以让幼儿有这样相互间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并且,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模仿成人的交往行为,体验着他们的交往中成功或不成功的感觉,来从中不断地积累,分辨正确的交往方式,从而有选择性地内化为自己的交往经验。
Ⅶ 1.在学前教育中,如何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1、教育和游戏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事实上,教育和游戏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面;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育是游戏的目的,游戏是教育的手段;手段为目的服务,目的为手段指引方向,两者紧密联系、互相依存。教师进行课堂游戏教学的初衷即是为了实现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同时作为教育手段的一种方式,游戏是实现和承载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是手段、是过程、是方法,是教师施行教育课程多样化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同多媒体教学、阅读教学等其他方式并无二致。
2、教育和游戏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
教育和游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最终目的和根本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从功能需求上讲,教育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了解认知客观世界、获得知识的需求,而游戏则是满足学生的天性需要,都是对人不同需求的实现和满足,是以人为本.从程序实现上讲,教育和游戏必须从受教育主体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合理设计教育目标和游戏方案,这也是以人为本。
3、教育和游戏都在不断发展和演化
主导教育理念和游戏手段不断发展变化的,正是学生群体的教育需求和变化.时代和世界的改变影响了学生群体的生活环境,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接触对象同他们的父辈不再相同,对他们的成长期望和教育理解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推动和促使教育理念和游戏手段发生着变化。
4、教育和游戏不应是截然对立的两面,而是在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互相依存、不可或缺的两部分.游戏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任务的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正契合小学生贪玩爱动、好奇尝鲜的心理特征。
5、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性格发展入手,认真探索和研究小学教育中的游戏教学方式、方法问题,将注意力从学生的“分数”上向对保全和促进学生天性的发展、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望的需求的角度上转移,真真正正做到教育以人为本,实现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和理念。同时,教育部门在编制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时,应合理增加游戏教育的教学比重,并给予相应配套保障,鼓励和引导教师采用这一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