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介入游戏
1. 教师如何介入指导.介入指导的方法有哪些
教师可以采用参与式介入、材料指引和语言引导等方法,介入儿童游戏过程。
参与式介入是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儿童游戏。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动作、语言来引导儿童游戏的发展。
材料指引是指通过教师为儿童提供材料,引发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的延续和提升的方法。材料可以是实物(成品、半成品和废旧品)和图片、图书等。
语言指导是教师通过运用“询问式”“建议式”“鼓励式”“澄清式”“邀请式”“角色式”“指令式”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指导儿童游戏。
介入的时机
在介入之前,成人一定要仔细观察,选择适宜的时机再介入。
1、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介入
当幼儿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游戏、如何去游戏时,教师的介入是引导幼儿开始游戏的关键。
2、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介入
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教师可用游戏口吻自然地制止幼儿的干扰行为,并提出活动建议。
3、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
这时教师的介入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提高游戏技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4、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能方面发生困难时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作为游戏同伴介入游戏给予儿童示范,或者让幼儿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拓展游戏。
2.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教师应该如何介入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但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儿间不免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状况,发生争执了怎么办、不会玩怎么办、遇到困难了怎么办?教师作为观察者,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呢?
01
当孩子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
案例一:游戏开始了,希希想去“理发店”,可理发店的人数已满了,希希急得要哭了,此时他又不想去其他区域玩,教师可引导他:“你想一想怎样才能进去?”当他想出“当一名客人”的时候,孩子终于以一名“顾客”的身份进入到理发店去游戏了。
02
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
案例二:在一次搭建游戏中,嘟嘟在不小心碰坏了小朋友搭的长江大桥的时候,孩子们一时很生气,很激动,有的埋怨大宝,有的以暴力攻击大宝,教师马上说:长江大桥是不是“地震”了,我们赶快抢救大桥,把大桥修好吧!于是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了新游戏当中,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即将发生的纠纷。
03
当游戏中出现教育契机时
幼儿在玩游戏过程中,随时出现学习新概念与解题方法的时机。这些机会稍纵即逝,除非教师能把握这些机会提出适当的问题、建议或鼓励。教师给与幼儿暗示帮助解决问题,抛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透过这些方法,幼儿所获得的学习,比正式教学更能持久。
04
当游戏无法深入时
案例三:一天早上,老师习惯的去观察着每个活动区游戏的情况,当老师观察到“小医院”时,发现“小医院”里的三名幼儿还没进入到游戏状态,一名当护士,一名当医生,一名当药剂师,虽然有了各自的角色,但是没有彼此之间玩起来。于是,老师假装肚子疼走到挂号的护士那里,“小护士”一看见有人进来,马上来了兴致,张口问怎么了,“病人”说要挂个号,她立刻用笔在纸上划了两下,给了张小纸条,于是又来到了医生那里,医生早已准备好了,又是用听诊器,又是打针的,“确诊”后医生给了一个小条,让“病人”去取药,到了药剂师那里,他很认真的找了瓶药搁在“病人”手里,但没有说明怎么吃,“病人”赶忙问他这药一天吃几次,一次吃几片呀!他琢磨了一下告诉“病人”:“一天一次,一次2片!”接着“病人”便离开了。孩子们很兴奋,互相商量着互换角色,像刚才一样玩了起来,而且他们这次要比刚才玩的更丰富了,这个“小医院”终于“活”了起来。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既会成为幼儿自由游戏的园地,又是一个幼儿学习接受新知识的天堂,孩子们不会再仅仅是担任自己的角色,自己玩自己的,而是把自己的角色融到一个大环境里。
05
当幼儿发生创造性的行为时
案例四:在“老北京”火锅店,看着“服务员”悦悦尽职地为“顾客”们忙前忙后,教师也忍不住坐了下来。“请问您想吃点什么?”悦悦问到,并递上菜单。不一会儿,老师需要的“菜品”一切就绪,悦悦端上一口“火锅”放在桌子中间,顺手丢了两把塑料勺子在锅里,并盖上盖子。老师微笑着询问道:“服务员你为什么要放两把勺子在锅里呢?”悦悦马上开心地解释到:“那两把勺子是用来打泡沫的。”老师这才想起:对啊,火锅店里是会提供一把汤勺和一把漏勺用来打捞汤面上的泡沫呀,正是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悦悦才用了两把塑料勺子来替代。“原来是这样啊,悦悦你真是一个优秀的服务员。”教师不禁伸出大拇指表扬她。
老师的出现与介入还要体现艺术性,即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达到指导的效果,又不影响孩子的游戏,老师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有时还是旁观者,必要的时候是解调员。当教师以伙伴的角色出现时,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引导游戏的进程。对于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些创造性的行为,老师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 如何介入幼儿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常常需要幼师的介入,适当引导幼儿探索,激发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游戏向更高一级水平发展,提高幼儿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相反,若幼师在不适合的时间、不适合的场合介入幼儿游戏活动,很可能会影响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甚至阻碍幼儿探索新的发现。那么,幼儿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
一、观察是适时介入游戏的前提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幼儿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幼儿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恰不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幼儿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二、幼儿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指幼儿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幼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幼儿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幼儿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例如,幼儿教师提供了一些硬纸壳及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画#剪#贴制作出各种拖鞋及其它物品,结果无人问津。这时,幼儿教师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围拢过来!活动便进行了下去。又如,幼儿教师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种就呆坐在那里,这时幼儿教师用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发夹、汽车、火箭等,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孩子们便又活跃了起来。
(二)交叉式介入法。 指当幼儿有幼儿教师参与的需要或幼儿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幼儿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幼儿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幼儿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幼儿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儿在玩开商店游戏时“售货员”和“顾客”都很正常地进行业务往来,如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说店里很忙,邀请幼儿教师来帮忙,幼儿教师可扮作服务人员介入到中间去,并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又如,有一幼儿钻在用纸箱做的火车头里面,想玩开火车的游戏,但就是没有“旅客”游戏无法进行,幼儿教师扮作“旅客”加入进去,并告诉幼儿我要到天安门去,找谁买票,这名孩子赶紧找来伙伴,扮作售票员,开始玩了起来。幼儿教师和幼儿都感觉玩得很快乐时,幼儿教师就隐退了。在一边静心观察,关键时刻再登场,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例如,娃娃餐厅里有人正在切菜,幼儿教师走过去问:“你做什么菜?”幼儿想了想说:“炒菠菜。”幼儿教师又问:“你们有人在做饭吗?幼儿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对另一幼儿说:“你快做饭吧,等一下,饭和菜要一起吃。”两幼儿由同时切菜变为一人切菜一人做饭,他们心中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开饭”并且知道饭和菜是要一起上的。从而使该项游戏由平行游戏转化成联合游戏。
(三)垂直介入法。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幼儿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幼儿教师的指导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幼儿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幼儿教师不管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目的应是对幼儿游戏为作具体的指导。
(一)语言指导。
1.发问。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做出明确的行为判断。例如,中班的小朋友往鱼缸里乱投放一些食物,幼儿教师看到后,没有马上制止,而是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是想看一下鱼最爱吃什么?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小金鱼的特点,幼儿教师引导他找出了答案,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为了挽救小金鱼的生命,还及时换掉了己经污染的水。
2.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幼儿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往下进行,幼儿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我们一起加工一些吧。
3.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例如,幼儿教师为大班的孩子讲完了孟良崮战役中活捉张灵甫的故事后,一部分孩子就提议要玩打仗的游戏,用一块泡沫板做成孟良崮的山顶,然后一部分幼儿扮成勇敢的解放军战士,一名幼儿扮成张灵甫,游戏便有声有色地开始了,幼儿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表扬这些孩子肯动脑筋,并提出希望,希望孩子们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又如,在一次体育游戏中,两队比赛规则要求每人先跑30米后,再投3个球,然后返回看哪队先胜,有的孩子就能严格遵守规则,投篮不满3个就不返回,坚持投满3个,不中再投,幼儿教师对孩子这种认真的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坚持性给予高度赞扬,强化了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也对其他幼儿起到了暗示作用。
(二)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指幼儿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做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幼儿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幼儿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根据中央教科所IEA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无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频率提高。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如好几天无人光顾的科学角内,幼儿教师放上了放大镜,孩子又活跃起来。“小小舞台”里,幼儿教师及时投放了魔术箱、帽子等,孩子由原来单纯的歌舞表演,又增添了新的玩法,花样也更丰富了。
3.场地布置:幼儿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例如,如果幼儿教师希望减少跑及粗野的游戏,可用分隔物或家具把开放的空间阻隔起来,吵闹的和安静的要分开。再如,如果有的区角内没人光顾,可通过变换场地等方式吸引幼儿,也可同孩子们一起规划、设计、安排场地。
4.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幼儿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里,如表演游戏,幼儿教师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幼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在游戏时间里,幼儿教师除了提供创造性游戏条件外,也应提供开展规则游戏的条件,并鼓励幼儿自己开展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里,也要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总之,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
4. 在建构游戏使用积木是,幼儿不会使积木悬空,教室如何介入指导
摘要 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应该先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然后分析幼儿的行为与背后的动机,再思考是否需要介入、什么时候介入、如何介入才能让幼儿的能力获得提升。而教师应考虑以什么方法介入、什么身份介入,才能推动和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如平行介入、交叉介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以示范者的身份介入、以同伴的身份介入等等,都是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适宜的方式不仅能推动幼儿深层次的游戏,还使幼儿的游戏过程丰富多彩。下面以中班户外积木建构游戏《赛车道》为例,希望能为广大一线幼儿教师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5. 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
其实我觉得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过程当中,其实首先是轿车,给孩子们创设一定的氛围,是在教师的指令和引导之下,让孩子们开展有目的的那种身心愉悦的游戏,可以把自己当成幼儿中的一员,和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成长。
6.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三种形式
1、发问。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作出明确的行为判断。例如,中班的小朋友往鱼缸里乱投放一些食物,教师看到后,没有马上制止,而是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是想看一下鱼最爱吃什么?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小金鱼的特点,教师引导他找出了答案,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为了挽救小金鱼的生命,还及时换掉了己经污染的水。
3、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
7. 幼儿教师应如何引导幼儿游戏
1教师在考虑组织游戏时,必须为儿童做好相应的材料、时间、空间、经验等条件准备。
材料准备对儿童游戏有着极大的影响,是教师指导游戏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对材料的提供,将教育意图及教师期望儿童达到的行为,通过材料来展现给儿童。准备游戏材料,也是儿童参与游戏的第一步,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愿望,而且能提供锻炼儿童能力的机会,省去了教师花大量时间为儿童制作精美玩具的不必要劳动。
游戏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儿童游戏的质量。儿童只有在充足的时间里,才能去寻找伙伴、选择角色、计划游戏的情节等。如果时间过短,儿童不仅玩不出高品质的游戏,而且会慢慢放弃要玩的游戏内容。
游戏空间的大小、密度及游戏场地的结构特征等,对儿童游戏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游戏前教师要考虑空间是否有利于儿童各类游戏的开展。足够的空间可以使儿童在游戏时玩得尽兴,而狭窄的空间会使儿童产生紧张、压抑的情绪,且容易引起儿童因相互间的碰撞而产生纠纷。
儿童游戏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儿童只有具备了某种经验,才可能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因此,经验的准备就是要为儿童提供多种途径,丰富和完善儿童的知识经验,并在游戏之前以多种方式来刺激、激活儿童已有的经验,为游戏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这种游戏经验的准备包括已有的经验和预先的经验两个部分。儿童就是通过游戏将已获得的生活经验及简单的知识经验进行实践、尝试,并进行重新的建构以形成新的经验,逐渐学习社会规则并掌握与人交往的技能及行为规范。
2.观察游戏,了解游戏进展情况
教师只有观察儿童的游戏,才可能发现儿童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儿童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游戏的材料,确定何时参与、介入儿童的游戏,作出有效的指导。观察儿童的游戏,有利于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将儿童游戏的经验与教育教学活动中提供的经验相整合,帮助儿童形成系统的、丰富的经验体系,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观察,用扫描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全班儿童游戏的情况,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小组或区域儿童游戏的情况,用追踪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个别儿童游戏的情况。
3.参与游戏,促进游戏发展
根据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影响活动的形式,我们总结出教师参与介入游戏的三种方式:平行式、交叉式和垂直式。
平行式的介入法是当儿童只喜欢某一种游戏或对新出现的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或不喜欢玩时,教师可以在儿童的附近,和儿童玩相同的或不同材料的游戏,以引起儿童模仿,教师起着暗示的指导作用;
交叉式的介入法是当儿童有要教师参与的需要和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儿童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儿童游戏,通过教师与儿童、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着指导儿童游戏的作用;
当儿童在游戏中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反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则以现实的身份直接进入游戏,对儿童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称为垂直式,这种垂直式的介入法不宜多用,因为它很容易破坏儿童游戏的气氛。
4.讲评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游戏结束时教师引导儿童就开展游戏情况进行讨论,帮助儿童整理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经验,为下一次游戏的开展做好材料、经验等方面的准备。
这种游戏讲评是对儿童已有经验的提升,也是下一次游戏计划的依据。它不仅可以丰富儿童游戏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促进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儿童在游戏时的真实想法及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指导游戏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讲述”、“点面结合”、“绘画辅助”等方法来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教师是引路人,应多问儿童几个“为什么”、“怎么办”,让儿童成为游戏讲评的主人。
8. 简述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进行介入指导的方式及其含义
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进行介入指导的方式及其含义是平行式介入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交叉式介入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垂直式介入指教师以老师的身份直接干预幼儿的活动。
目的在于让幼儿继续进行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发展,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那么教师何时介入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
9. 游戏中教师要最小程度的介入,介入的原则是什么
介入的原则是:
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例如,教师提供了一些硬纸壳及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画、剪、贴制作出各种拖鞋衣服及其它物品,小朋友不感兴趣。教师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非常漂亮的衣服,起一个引导作用。就有小朋友围拢过来,活动便进行了下去。
10. 游戏如何正确介入
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
那天看到姜老师和李老师在区角旁玩跳棋,我看着觉得即和谐又美好,于是就拍了下来,没想到这其实就是教师有效指导的平行式介入。看到老师在玩,肯定有孩子会围观、感兴趣,这样学习,模仿就在悄悄发生!
(二)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
那天姜老师在教完纸牌游戏:接竹竿后,区角游戏时我就和一个孩子拿着牌开始试着玩了起来,他对规则还不熟悉,自己赢了甚至都需要我提醒他把赢的牌拿走,这样的游戏他很开心,我们两个的游戏也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围观,这会儿明白了我们之间的游戏除了是我对他的交叉介入式指导,也是对其他孩子的平行式介入指导。
(三)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