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前儿童游戏观察
① 幼儿游戏中游戏观察与分析的基本路径
自弗洛伊德以降,人的童年经历的重要性在现代心理学的朗照下更加彰显。人的早期经历在一个人的整个一生的人格发展中具有奠基的作用,对人的一生的幸福具有深刻而久远的特殊的重要性,正如卢梭所说的:“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生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成成人,把孩子看成孩子。”学前期作为儿童生命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教育应该以适合他们成长节奏的方式进行。在幼儿期,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上就更加地发达,可以说,游戏是存在于幼儿身上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天性,幼儿就沐浴在游戏的时光中,幼儿作为存在的空地是被游戏占有着。因此,心理学家将“幼儿期”命名为“游戏期”。尊重幼儿天性和成长规律也即意味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
一、自由游戏活动的实施路径
作为纯粹的游戏活动而存在游戏是指自由游戏或自选游戏,是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来的一种活动,在组织形式上注重让儿童自选、自由地开展游戏活动,产生积极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促进其身心发展,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是目的,所以也称之为“目的性游戏”或“本体性游戏”。这种游戏活动强调的是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注重游戏活动本身是儿童可以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自由参加的活动,并真实自然地反映着儿童发展的水平和兴趣爱好。自由游戏是幼儿天性的自然表达,主动性的发挥。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都属于此类。
自选、自由的游戏,注重主体的确定、玩具材料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动作的展示等游戏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自然进行。所以,对于这种游戏的组织形式,往往被认为是儿童的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游戏活动的实施。这种游戏活动在室内表现为区域活动的开展,幼儿园室内一般设有积木区、美工活动区、角色游戏区、益智操作区、科学探究区和图书区等游戏活动区域。在规定的时间内,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区域进行操作。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课程应更多地选择那些低结构性、非正式的活动,除了结构性高、正式的集体活动外,更应挑战那些区域活动、建构活动、戏剧扮演活动、调查活动及小组合作活动,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通过持续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培植幼儿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给幼儿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室外,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玩沙游戏和打闹游戏则是幼儿经常玩的游戏形式。王阳明说过:“大抵童子之情,乐禧游而禅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残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幼儿在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舒展着自己的身心,茁壮地成长。跳绳、扔沙包、跳房子、踢毽子、老鹰抓小鸡等游戏都是幼儿久玩不厌的经典民间游戏。在滑梯上、在沙池边、在地面上,幼儿都恣意地挥洒着他们的想象,享受着童年的美好时光。幼儿是游戏的天才,可以把半个皮球当帽子、锅、轮船,这时,我们可以闻到儿童成长的芬芳。
爱尔兰诗人叶芝(Yeats)有句关于教育的名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焰。”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赛跑,而不是百米跑道。这样起跑时的抢跑就没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性,而主动性则是一个人成功所需要的持续一生的不竭动力。有主见、主动工作是雇主对员工期待的美德,主动学习则是成功的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品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认为学期教育小学化是目光短浅的有害行为,要求我们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自由游戏对于幼儿知识学习的帮助可能不明显,但是它的最大的发展价值却体现在幼儿主动性和个性的培育上。
二、教学游戏活动的实施路径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这本身就意味着学前教育具有教育性,并不是一些外行所说的——学前教育仅仅是玩或看孩子。集体教学作为快速、高效地传递人类间接经验的方式并不为学前教育所排斥,但是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原因,不适宜对其进行成人化的、小学化的教学。学前教育应该以教学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即以教学的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在这类教学活动中,游戏只是活动的形式或手段,激发儿童的参与热情与兴趣,以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游戏又称作“工具性游戏”或“手段性游戏”。
自由永远都不意味着任意而为、不受约束,真正的自由是规则下的自由。没有成人参与和指导的、放任的游戏活动往往会流于混乱的吵闹,而无法起到促进儿童成长的教育目的。在优质的幼儿园中,游戏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做,更不意味着教师袖手旁观、无所事事。教师是幼儿的一个玩伴,平等中的首席。幼儿教师的参与可以让幼儿更快更好地学习,教师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可以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有具体的教学目的的游戏活动则使得幼儿通过游戏这种他们喜爱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游戏的实施是把游戏作为教学手段运用的,是结合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活动主题进行的。这类游戏的组织,教师的控制程度较大、结构性更高。幼儿需要根据教师的指令行动,所以对于幼儿来说并不能完全自主。因此,这种游戏形式往往被认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儿童游戏。这种游戏形式把游戏作为教学的外衣,其最大的特点是把学习任务和游戏的形式结合起来,它符合幼儿学习兴趣强,目的性、坚持性较差的特点,使幼儿以愉快的情绪,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即游乐性学习。它是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重要形式,使幼儿能够在愉悦的气氛中达到成长的目标。
教学游戏主要是以集体活动的方式开展的,集体游戏在类型上往往表现为以成人编订的、有一定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有规则游戏包括四个基本要素:游戏的任务、游戏的玩法、游戏的规则和游戏的结果。教师要根据班上的教育任务和要求,并考虑幼儿实际的知识范围和智力发展水平,选择和编制能适合于这些条件的游戏。
有人认为儿童就是儿童,他们的任务就是游戏,过早的教学活动会破坏和污染孩子的精神世界,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充满暴力的行为,从而也就造成了童年的消失。另一派则充满忧患意识地看到社会底层的孩子非常像孩子,玩得足够多,而中产阶级的父母会给孩子安排很多特长班、辅导班。中产阶级的孩子更不像孩子,他们与父母吵架的频率也更高,但他们却在以后的发展中占尽优势。我将这种冲突称之为学前教育中的“学术与政治”。前者看到了孩子的天性,后者则看到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游戏进行教学则实现了两者的握手和融合。
三、游戏生活化的实施路径
游戏是儿童的游戏,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游戏与儿童须臾不相离。生活在游戏期的幼儿,这一特点就更加地明显,游戏在幼儿身上就更加地发达,甚至可以将游戏的多寡作为区分幼儿和其他年龄段儿童的特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就意味着,幼儿在走路、唱歌甚至吃喝拉撒的过程中也是在进行游戏的。幼儿生活在游戏之中,游戏也就发生在幼儿的生活之中。我们在幼儿园中常常可以看到幼儿的这些现象“有些幼儿在吃饭时边吃边玩,玩勺子、玩饭粒;洗手时玩肥皂、玩水;睡觉前玩被子、在床上爬来爬去••••••幼儿稍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都在进行游戏。”[3]活动是儿童心灵世界的窗户,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自发地无意识表现出来的游戏是成人了解幼儿特点,进而理解他们精神世界的窗口。同时,对幼儿在生活中进行游戏的渗透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种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潜在课程在教师教学和游戏活动计划安排之外发生,“潜在课程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习得意料之外的知识、价值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潜在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课程更为重要,尤其对于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4]幼儿在生活中受到的影响往往更加深刻,也更加深远。
幼儿通过游戏可以训练各种生活技能、遵守规则的意识并且使得这种规则意识内化。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玩水、玩肥皂泡学会如何洗手;可以以一种游戏化的方式,把袖子当作山洞让幼儿把手伸进去以火车钻山洞的方式学习和练习独自穿衣服。幼儿的成长经历是独特的体验过程,幼儿教师以这种方式守护着儿童的童年,呵护着儿童的成长。幼儿游戏生活的实质是,幼儿浸润在游戏的精神之中。游戏精神洒满幼儿成长的道路,伴随幼儿的成长,使幼儿的生活充满灵性。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特殊而独特的世界,有着自己的发展和成长节奏。幼儿园活动大多是集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完成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许多集体活动需要幼儿逐个进行,这时就留下了很多需要等待的时间。比如在午餐时间,有的幼儿吃得快,有的幼儿吃的慢,如果给先吃完饭的孩子投放一些玩具让他们玩就可以消除这些孩子的消极等待的时间。在等待如厕和饭后散步的时候,教师带领孩子玩一些手指游戏或其他简单易操作的经典游戏,有的游戏还伴随着儿歌,这样就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时给每个孩子带来美好的情绪体验。
游戏是儿童心灵休息的港湾,游戏真正属于儿童的活动,当他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们就会躲进这里躲避风雨。当孩子心情难过的时候,他们会独自或和自己的好朋友呆一会儿,这是他们在享受他们的秘密空间。在游戏的时空中,儿童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美好,感受生活是值得过下去的。正如英国游戏专家温蒂•罗素所说,“对于那些命运不是很幸运的孩子来说,哪怕仅仅在游戏中有这种感受,也好呀!”儿童在游戏之中对于生活中不可控制的活动进行掌控,是对于现实的一种颠覆。有时候,儿童在站队的时候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故意违反纪律,以此取乐。对于这些情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要对幼儿的游戏太过注意。
② 举例论述怎样对学前儿童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生性爱玩好动,而游戏正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我国着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也这样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我们都知道在游戏中,孩子可以不受限制地模仿各类人物,模拟各种事件,他们的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当你问起他们为什么没这样而不是那样时,他们常常会头头是道地向你诉说一大堆理由。然而在游戏中孩子们也需要老师,他们需要老师成为他们共同游戏的朋友、伙伴,或者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些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得察觉他们的需要”。下面拟就本班幼儿在主题游戏——“烧烤”中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及相应的分析,与同行切磋。
③ 幼儿游戏观察的方法记录
幼儿游戏观察的方法记录
幼儿游戏观察的方法是什么?如何观察?以下,我为大家整理了幼儿游戏观察的方法记录,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扫描观察法:
这种方法是指观察者在相等的时间段里对观察对象依次轮流进行观察。此法比较适合于粗线条地了解全班儿童的游戏情况,如可以掌握游戏开展了哪些主题,学前儿童选择了哪些主题,扮演了什么角色等一般行为特点。扫描观察法一般在游戏开始和结束的时候运用较多。
二、 定点观察法
观察者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区域定点进行观察,适合于了解某主题或区域幼儿的游戏情况,了解学前儿童的现有经验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学前儿童之间交往、游戏情结的发展等动态信息,并且让教师较为系统地了解某一件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避免指导的盲目性。定点观察法一般多在游戏过程中使用。
三、 追踪观察法
观察者根据需要确定1~2个学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适合于观察了解个别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发展水平。教师可以自始自终地观察,也可以就某意识时段或某一情节进行观察。
四、 观察的记录
教师在对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进行观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多种手段加以记录,以作为珍贵的资料加以保存,为指导游戏服务。
在游戏的观察记录中,有表格记录、实况记录、图示记录、影像记录等方法方式。使用较多的是表格记录。这种记录方法简便易行,直观明了,除了设计表格记录之外,也可以用文字记录,有条件的学前教育机构,还可以充分利用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来进行观察记录,以保证记录的全面性、立体性、长久性和有效性。
幼儿的内在需要
“计划”靠着“过程”来达成,那过程又靠着什么来推动?答案是“内在需要”。
幼儿在心理与生理上的.发展速度因人而异,所以儿童成长阶段的进程也会各自不同;然而相同的是:为了要使身心成长,从胚胎个体开始,会有很多内在而非外显的需要出现。“内在需要”会导致“个体”主动地去寻寻觅觅,找它要的“东西”,以满足迅速成长的目标(例如,刚出生的婴儿肚子饿了,他会闭着眼睛找,用嗅觉寻奶香,用嘴唇去找奶头,解决饿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大人不注意到这个事实,不能明白孩子会因“内在需求”而驱使他“主动活动”,反而认为孩子只是一个被动的空容器,需哟大人填塞,就会出现养育上的“差错”了!孩子需要大人的“援手”,但不需要填塞;需要大人了解和尊重他们的“内在需求”,帮助他好好的长大成人!
所以,就“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人能做的是提供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任由孩子在其中自由地选择,不受干扰地满足他的内在需要,使生命能够自然地发展,自己一步一步踏实地建构成一个完美地大人。
;
④ 学前儿童的游戏具有哪些特点
幼儿园游戏的类型有:
(一) 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概念是: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期幼儿典型的、特有的游戏,规则性游戏的突出特点是游戏规则外显,游戏的角色内隐。
特点是:此类游戏的分类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它便于教师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这是目前我国广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认的分类方法,但容易给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带来误区。
(二) 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
概念是:主动性游戏不断促使孩子主动去参与,被动性游戏属于较静态的活动。
特点是:主动性游戏儿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动外,更需要运用肢体、肌肉的活动去进行游戏,儿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戏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游戏的形式,被动性游戏儿童只需观看、聆听或欣赏,而不需进行体力活动。
(三) 手段性游戏和目的性游戏
概念是:手段性游戏是指以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即教学游戏化,目的性游戏是指为儿童提供为玩而玩、获得游戏性体验的条件。
特点是:手段性游戏把游戏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教师的控制程度较大,而儿童却不能完全依自己的愿望自主地游戏,而目的性游戏则注重游戏活动本身,幼儿可以主动支配自由的行为,自由参加游戏,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并使个性、情绪及社会性方面得到发展。
(4)什么是学前儿童游戏观察扩展阅读:
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和心智的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心理学的解释:认为游戏是调节外部输入的信息和机体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使机体与外界保持平衡。
游戏的动机来源是情感的需要;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它本身;游戏的结果不是物质性的东西;游戏的对象是玩具;游戏的手段是虚构性的,即想象性行为。
参考资料:创造性游戏_网络
⑤ 举例说说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1、学前儿童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它不是在外在的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的活动。幼儿游戏的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往往不在乎结果如何,没有外在的任务和目标,也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方式。
游戏行为是由内部直接动机的驱动而产生的,玩什么、怎么玩均有幼儿自己决定,他们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周围环境发生积极作用。
2、学前儿童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游戏是以愉悦为目的、体验生活的活动,兴趣性和娱乐是游戏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丧失了兴趣,游戏也就停止了。幼儿游戏中没有外在限制,能够身心放松、积极活动、充分表现自我,通过操作材料、物品,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自信,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3、学前儿童游戏是充满幻想和想象的,是虚构与现实的统一。
游戏是以客观世界为依据,是儿童生活的写照,反映其知识经验,同时具有虚拟、“假装”的成分,通过想象对真实生活赋予自己的理解,进行象征性的自我表现,例如孩子会把椅子当作汽车,把木板当作手枪等等。
(5)什么是学前儿童游戏观察扩展阅读:
儿童在游戏中的高度注意力使得他们在游戏中思维尤其活跃、想象力尤其丰富。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效果,很多儿童能在游戏中表现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创造,这也是寓教于乐的心理学基础。
但是这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情况是,儿童在游戏中的注意力集中要避免一种病态的情况,那就是儿童需要在一段时间集中注意力后,能够适时地从游戏中脱离出来。
也就是说,合理的游戏需要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一段时间,但是如果儿童将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某个游戏上,那就是沉迷游戏,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游戏心理。
⑥ 如何对幼儿进行观察呢
1、观察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2、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因为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3、同时,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可以比较真实地得到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资料。
4、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当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5、而了解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需要教师细致、耐心的观察[师
出整理]。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6、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倨傲与评价的重要依据。
7、因此,观察对教师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