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理论是什么
Ⅰ 幼儿游戏理论认知结构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幼儿的生活当中
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是游戏
幼儿都是通过游戏来认知周围的环境
Ⅱ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一、“学前游戏论”的名词解释:就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体会生活、得出结论、受到教育或明白某种道理。
二、“学前游戏论”内容:
1、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2、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3、游戏内容: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4、游戏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5、娃娃游戏:在游戏的研究领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doll-play)的研究式样。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
6、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如嵌插圆柱(大小高矮不同),比较各种木条(宽窄、厚薄、长短不同)和立方体(大小不同),各种几何图形嵌板(三角板、圆板、五边形板、梯形板等),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发声盒、铃和音乐教具,写字及计数材料,等等。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
7、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幼儿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8、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pencer)。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就越强。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而低等动物的精力只能用于保存自己,无剩余精力,所以不存在游戏。
9、生活预备说: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K.Gross)。格鲁斯以自然选择理论为基础,认为人和动物有一种与环境斗争的生存本能,新生儿或幼儿动物在遗传上继承了一些不够完善的本能,这些不完善的本能最初不能适应复杂的、充满竞争的生活,而游戏则是对这种本能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帮助儿童加强日后所需的本能。
10、同化和顺应: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而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11、内部动机:动机作为推动人去活动的心理力量,指向于解释个体活动的原因。我们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2、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13、角色行为: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最早发生的不成熟的角色行为表现为角色的动作。这种角色的动作最早在婴儿阶段发生,但往往是一种自我模仿。
14、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5、情景转变: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6、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7、活动区的相容性:所谓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18、自制玩具:自制玩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原料制作自己喜爱的玩具;二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制作玩教具,以补充现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19、教学游戏:以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
20、角色意识:指能够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也能够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Ⅲ 安吉幼儿园游戏理念是什么
安吉幼儿园游戏理念是旨在给孩子们锻炼体能的机会和无限的游戏想象。
安吉幼儿园游戏理念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让幼儿在自主、自由的真游戏中,获得经验、形成想法、表达见解、完善规划、不断挑战,从而达到自身最大的潜能。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教研网络,通过开展园本教研、集中培训、案例剖析等活动,引导广大幼儿教师树立“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的课程理念,帮助教师掌握指导幼儿游戏的技能。
理念内容
安吉游戏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由孩子随意构想游戏环节,自由发挥安吉游戏材料的功用,让幼儿玩在学中、学在玩中。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教育的角度重述过相似观点,即社会经验与人的思维不可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园区被划分为室外积木区、室内积木区、山坡区、广场区、草坪区、沙水区等游戏区域。老师为孩子们提供积木、梯子、木箱、丝巾、滚桶等材料,让孩子们在自主自由的环境中生成各种游戏。
以上内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全面推广“安吉游戏”
Ⅳ 幼儿游戏理论的内容简介
《幼儿游戏理论》是学前教育丛书的幼儿游戏理论分册。全书共分七章,其主要内容包括:儿童游戏发展的历史概述、国外游戏理论概述、游戏的本质和特征、儿童游戏与儿童发展等等,就幼儿的游戏理论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
Ⅳ 陈鹤琴幼儿游戏理论
一、概念界定:
陈鹤琴曾对环境下过定义即“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
二、游戏环境:
本文中的“游戏环境”将沿用陈鹤琴对“环境”的界定,即凡是可以给儿童游戏刺激的,都是指游戏环境,包括物质因素及心理因素,笔者将从游戏范围、环境质量、游戏材料与游戏氛围几个方面来阐述。
三、设定初衷:
大学期间笔者曾多次参与下园实践活动,每所幼儿园在有自己独到的办园理念的同时,也存在共通之处,如重视儿童游戏,认可游戏式教学法。
但多数的幼儿园在实践上存在一些不足,如虽然重视游戏但儿童一日活动中游戏时间短;虽然认可游戏的价值,但在游戏的准备上不充分;或园内游戏器材新鲜丰富,但操作性不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四、游戏式教学法:
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较大数量的家长没有正确认识到游戏对于儿童的真正价值,也并不认可幼儿园所倡导的“游戏式教学法”。
因此,出于提高社会对儿童游戏必要性的认知度、改善幼儿园儿童游戏环境的目的,笔者希望通过对中国儿童专家陈鹤琴的儿童游戏环境思想的梳理,为儿童的游戏环境的创设出谋划策。
综上,笔者的选题理由一是陈鹤琴儿童游戏环境思想的价值,二是当前社会与幼儿园的需要,三是笔者作为一名准幼师的工作需要。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即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认识和理解问题与现象。本文重点采用这一方法。
主要通过对《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和第三卷、《陈鹤琴文集》、《陈鹤琴与现代儿童教育》等着作的研读、分析及整理,从而得到陈鹤琴对儿童游戏环境的观点,以及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六、研究现状:
总体而言,学者对陈鹤琴的教育领域有很多关注,但对于儿童游戏方面的关注不足,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Ⅵ 学前教育学中早期游戏理论与现代游戏理论有什么联系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更是伴随每个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伙伴,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早期心理发展专家Lev Vygotsky就提出一种观点,他认为游戏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资源,游戏帮助孩子锻炼出许多基本的社会技能,并不断强化这些技能。
通过早期的儿童游戏,孩子逐渐培养出自我意识、家庭观念、社会角色等概念,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游戏是促进孩子身体发育的重要媒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身体发育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游戏可以积极调动孩子做出各种肢体动作。在游戏中,孩子需要全方位地调动手、腿、脚等多个肢体,做出跑、跳、爬等各种动作来满足游戏需求。可以说,游戏在促进儿童身体协调性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儿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锻炼自己体力和反应能力。许多游戏都需要儿童通过追逐打闹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就能使儿童的骨骼和肌肉都有长足的发展,而长时间的运动则能增强儿童体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孩子长高。
☞ 游戏是促进孩子头脑发育的重要媒介
许多游戏都具有益智的功能,这对学龄前儿童的智力开发有重要意义。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感知能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提升。
儿童游戏可以提高孩子参与社交的能力,并帮助孩子建立起对社会关系的基本认知和了解。许多游戏其实是孩子对“大人社会”的模仿,通过参与这种类型的游戏,孩子对真实社会中的各类角色都有了自己深刻的认知,这将能极大地增强孩子对社会关系的理解。
由此可见,游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孩子可以健全身体和人格、建立对人际、社会、情感、家庭的认知和了解。
Ⅶ 幼儿游戏理论的介绍
《幼儿游戏理论》是2000年12月1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