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游戏是什么
㈠ 霹雳布袋戏是啥东西
简单的说,现在的布袋戏就是用木偶拍摄的电视剧。不过请不要把这个“木偶”想象成小时候看的那种“马兰花”一类的木偶戏啦~现在布袋戏的戏偶精美、逼真到什么程度,你可以随便在网络搜个图片看看,呵呵^-^
布袋戏有很多不同的系列,霹雳是其中之一,也可以说是最庞大的一个系列吧。剧情绵延20多年,到现在已经洋洋洒洒拍了40多部,每一部相对独立,但剧情是从头到尾贯穿联系的。
内容可以归类为玄幻+武侠,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不论正邪,人物塑造得都相当丰满。
历史和现状一下子说多了看着也烦吧,如果朋友喜欢武侠的话,强烈推荐去看,不过一旦迷上就无法自拔了,哈哈,霹雳系列从85年就开始出,到现在还每个星期五出2集新戏,够你看的咯~~看戏的过程中慢慢了解霹雳布袋戏的历史,会觉得有趣得多。
㈡ 关于《霹雳布袋戏》的游戏
从霹雳英雄榜吧,我也是听前辈说的,太多了,
友情提醒一下,以后提问的时候这个问题投去动漫类,布袋戏是动画啊。这里是电影。
㈢ 霹雳布袋戏系列共出过几款游戏
霹雳奇侠传(原定4部,因为班子散了最后只出了清香白莲素还真一部)
霹雳幽灵箭
霹雳英雄榜
霹雳风暴
圣石传说
霹雳大富翁1+2
霹雳麻将1+2
创世霹雳(台湾网游)
以上这些GAME严格来说都是霹雳布袋戏的衍生周边~
如果LZ有兴趣的话可以到霹雳国际多媒体的官方网站逛逛:www.pili.com.tw
㈣ 霹雳布袋戏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呃,霹雳狂刀是霹雳布袋戏中的一部
因为你不要复杂的,于是我简单解释一下
霹雳布袋戏原产台湾,现在总共出了46部了,一千多集,还没有结局,
霹雳狂刀是1993年12月份出的,
属于第12部
关于你上面贴的视频,
那是戏迷们自己做的MV
里面是两个男的,
属于第36部里面的北域双邪
但不是BL,
那是作者自己剪接的
不是原剧情
有作者自己的意愿在里面
我们称其为同人MV
呃,抱歉,我只是想详细解释,
没别的意思
双邪是主王道啦
不过,另有CP
双邪,吞邪,吞雪
还有,楼上那位,
你想抄我的答案麻烦你专业一点
㈤ 入坑霹雳布袋戏了,有没有什么霹雳的游戏啊。
除了最快回答说的,还有霹雳奇侠传电脑游戏,这个是仙剑奇侠传1的公司制作的,由于游戏比较老,引擎用的是新仙剑奇侠传的,所以画面和那个差不多
㈥ 什么是霹雳布袋戏
假如你对“霹雳布袋戏”(下文多简称为霹雳)这一词汇的出现,脑海里没有任何相应的概念,那么要讨论这一陌生的事物将遇到万般豪情化作英雄气短的无奈。而对业已迷恋(或者更强烈的词汇)霹雳的人们而言,写相关评论,又却是如履薄冰。因为其中有真爱,还有真恨。故我们可以把人分为两类,知晓霹雳或不知晓霹雳,当然还可以这样分:喜欢霹雳和不喜欢霹雳。其中没有中立缓冲区,因为霹雳便是这样一个事物,要么你不知,知晓它的存在之后,只有两种选择。更大的趋向是不喜欢会转化成喜欢,而反例几乎么有。霹雳便是这么一个东西。
这种描述似乎使得霹雳成为一个小众化的东西,而且还应加上一个绝对值的符号,确保小众里的共知。实际上,它属于传统文化,也属于影视连续剧。在台湾地区,它能够创下历史最高的收视率,造成政府下禁播令以阻止人民因看戏而误工的社会事件。到如今传播大陆,引得越来越多的人为之痴情,影响日趋隆大。有它独特的原因和魅力。
什么是布袋戏?布袋戏源于明末清初,起于泉州。与傀儡戏有千丝万缕干系,上可追溯,为传统的偶戏脉流。可以说布袋戏是地方戏,又兼备中国传统戏曲特性,盛行闽南语地区。像布袋戏这样的区域性戏曲在那个年代遍地都是,至今流传下的仍有“昆曲”、“黄梅戏”等等。而相较这些已经成为高雅艺术的代名词的戏曲,布袋戏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它在台湾毅然与商业传播结合,运用新的演绎手法,使得布袋戏更生在电视连续剧的世界里,并由此发展出包括霹雳布袋戏在内的一系列精彩作品。
霹雳布袋戏便如同其名字般晴空出世,一声巨响,引得万教轰动。但它却不似霹雳一般仅得其声一响而过。霹雳布袋戏因其每部戏都以“霹雳”二字打头而成名,如早期《霹雳金光》《霹雳紫脉线》,至如今的《霹雳兵燹》《霹雳皇龙记》。自其上演后就一发不可收,连续播出十多年,迄今一千多集,剧中仅有名有姓的主要人物不下数百,宏大直逼三国,细致堪比红楼。剧情亦真亦幻,既环环相扣,又可独立成章。
假如只有这些,霹雳也不过是一部写得较长较精彩的布袋戏版武侠连续剧而已,它之所以为众人追捧并常年不衰,更主要是其饱含了传统文化内涵这一独一无二特性。
其一语音。八音才子黄文择长于布袋戏世家,他为霹雳布袋戏配音,秉承了传统偶戏一人配饰众角音的特性,男女老幼,善恶忠奸,各种特性人物都可拟声。一千多集剧情数百人物个性,都出自其口。更具特色的是霹雳布袋戏是闽南语发音,如今标准普通话仅有四声,而闽南语可达十五声,且保留古音平仄,加之剧中多有诗文辞赋,用古韵读来,古色古香,恍若重回故时。但语音虽好,却似门槛,阻碍了闽南方言区之外的人群。但更似任督二脉,一旦打通,便可畅快淋漓,遨游于一个全新的认识世界中,会感受到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体验。
霹雳布袋戏能够摆脱中国文场域中历史地理因素,建构起属于它自我的故事。以“苦集灭道”四境为地域环境,时间上则因人物的几近永生状态而无法归结到任何一个历史朝代。而这些因素又不能把它划分到现今流行的奇幻一类,在时间起点上霹雳布袋戏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便站立着。想象合理性上更不是奇幻类可比拟,四境背后有着佛家思想的依据,《般若波罗蜜心经》既有“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句。
它又是完全依附在中国文化上,例如剧中主要人物都有各自的出场诗,以首席男主角素还真出场所吟之诗为例:“半神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脑中真书藏万卷,掌握文武半边天。”人物出场吟诗无疑继承了传统戏剧的特色,而诗中所咏的内容,“神、圣、儒、道”等都是中国文化中最大最广的一些概念范畴。因此主人公素还真不同于一般武侠题材中的侠客,他有儒道释的底蕴,儒者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家的谦和怀柔,佛家的慈悲。当这些集于一身后,有时看霹雳布袋戏,似乎在看另一部《三国演义》,又感觉像演绎诸子百家的学说。
除了这些,霹雳布袋戏在细节处理上也处处显露了它的文化气质。“琉璃仙境”、“耶摩天”“耆老林”是其中一些地点场景,“水波动莲华”“庐山不动一剑痕”“君子风”是一些武功招式,“汗青编”“天外方界”“天荒不老城”是组织派门……再配合古琴、笛子、琵琶等乐器的渲染,一个中国式的传统新世界浮现眼前。
霹雳布袋戏的成功,可以说是完美地结合了传统与现代,传统戏剧样式与现代故事的结合(新武侠小说本身是现代的),传统文化由电脑特效表现、传统器乐和西方乐器(现代音乐也是霹雳配乐的重头戏)的组合,再加上现代商业模式的运作,这一份现代传统文化大餐使人欲罢不能。
但我认为,霹雳布袋戏能够打动那么多国人的心,能够引得人们对它如痴如醉。归根究底还是它的传统性在发生作用。在传统缺失的当下,国人远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准则,但在潜意识里对国故还是亲近的,这是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当我们亲眼看到吟诗作对的场景,看到儒雅风流的模样,在内心都有难以言表的激动,而事实上我们在此之前几乎都没有这样的经验,或许只是在梦和记忆里,那定是曾经阅读的文本和接受的中文教育时留下的影子。在对霹雳布袋戏蓦然回首的刹那,终于找了那个在灯火阑珊处思念已久的人。
这便是霹雳布袋戏,假如你未曾知晓它,这是一个契机,了解它的存在,即使把它当作一个消遣,因为文化本身没有那么沉重。
㈦ 什么是布袋戏啊
布袋戏是台湾拥有最多表演风格、最具表演活力的戏剧。在政府举办的文化广场,看到以木制彩楼、现场锣鼓音乐及传统戏偶演出的古典布袋戏;也在民间庙会活动,看到彩绘布景、现场声光特效及中型金光戏偶演出的金光布袋戏;更在电视频道上,可以看到精心布置场景、运用剪辑声光、动作特效、以大型电视布袋戏戏偶演出的电视布袋戏。
布袋戏是由两百多年前中国大陆福建泉州、漳州移民引进使用南管、潮调音乐曲调的古典布袋戏开始,在台湾历经几个世代的传衍,不同世代的演师陆续加入北管音乐、平剧音乐、日本流行音乐、西洋音乐、歌仔调音乐,并突破木制彩楼、舞台限制,引进商业剧场编剧,加入电子化声、光效果,而递变为商业剧场的金光布袋戏与电视布袋戏。经此长期演变发展,布袋戏成为台湾文化风格的台湾布袋戏。
一出布袋戏就是结合地方语言、民俗音乐、雕刻、彩绘、刺绣、掌中操偶技巧等文化的综合体。布袋戏的主演就像一位言语、手掌特技的魔术师,控制着整出戏剧的演出;后场的乐师则是一支小型乐队,要能演奏管弦的哀怨、细腻与锣鼓的雄壮、紧凑,而木制雕刻的戏偶头、戏台是古典雕刻艺术的展现,戏偶衣服的刺绣则是历史文化及刺绣艺术的展现。
主演是布袋戏表演的灵魂人物,学习技艺的过程比一般演员更辛苦,他要揣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物的说话语气、用辞,表现生、旦、净、末、丑、杂各种角色,学习操作这些角色写信、喝酒、使用武器的动作神态,要让每一个戏偶踏上舞台时,都能展现各自独特的风格与语气。此外,他还必须像一位说书者,由他一个人将整个故事的情节表现出来。因此一位主演必须既能说又能演,达到“ 一口道尽千古事,十指弄成百万兵”的舞台成就。
㈧ 霹雳布袋戏系列游戏
霹雳RO,也叫霹雳仙境,网游,可以做任务养角色团子~不需要代理,就是游戏文件比较大。给一个论坛的地址,记得上头有下载帖^^
http://club.i8i.cn/thread.php?fid=221
还有霹雳连连看,还有一个法庭游戏叫逆转霹雳。
㈨ 什么叫做布袋戏
台湾的传统偶戏表演艺术有三种:提线傀儡戏、掌中戏(布袋戏)、皮影戏。这三种偶戏都是十九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福建、广东地区的汉人移民一同移入而发展沿续下来,其中是以布袋戏在台湾的发展与改变最大。台湾新文化的创造,是民族融合开创的光荣积极表现;台湾文化的改变,是外来政治势力压迫下的消极悲情,台湾布袋戏的演出文化便是在这样复杂环境下的发展。
相对于中国布袋戏而言,台湾布袋戏不但在表演技艺上有许多的改变和创新的发展,在戏曲音乐、演出形态、戏剧故事和审美趣味上,又已经是完全不同于中国布袋戏,正如同艺术文化随着不同的社会形态、人文组成以及不同的政治环境而造成的改变,原是很自然的道理,虽然台湾的人口组合是以来自中国地区的汉人为主要,初期的台湾文化基本上也是来自中国移民,然而经过三百年对大陆政治上的对抗、在文化上是有条件和选择性的吸收、以及外环海洋文化的洗礼(包括资本主义兴起阶段的西欧海洋强权、日本殖民时期对“南进基地”台湾的建设,以及战后美国文化的影响),现代台湾民族的组合以及文化形态早已经不同于中国的民族文化。然而,台湾因为在海洋地理交通的位置特殊,又位于庞大中国大陆的外海,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帝国主义蛮横的政治压迫,一如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帝国主义心态,认为台湾和朝鲜以及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各国,都是帝国主义者的圈地一样,来自中国政治势力对新台湾的发展与改变是特别的明显。对台湾布袋戏表演文化的影响最大的也是来自三个不同时期的政治势力的干涉:中国清帝国、日本帝国和中国蒋介石政权。
台湾早期布袋戏的演出形态,沿袭中国原有的模式,但是随着台湾社会的逐渐繁荣和经济、文化、政治的特殊背景,以及许多优秀艺人的创造改革,台湾布袋戏也衍生出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艺术形象与观赏趣味,不断的在改变当中,不但创造出台湾布袋戏的独特艺术文化,许多艺人也创造出个人的表演艺术风格,开创门派而人才辈出,中国与台湾布袋戏艺人仍有往来,而以福建泉州艺人来台居多。布袋戏初传台湾,演出方式和内容,本地艺人仍在吸收阶段,谈不上有何特色,一般称之为“笼底戏”,意思是这些戏是放在戏箱(台湾话称做戏笼)底下,代代相传的。二十世纪初,是台湾的布袋戏本土化的开始,因为布袋戏的普遍,原有的戏剧故事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希求,艺人开始以布袋戏演出当时所流行的北管戏(人戏),有更多的征战武戏、剧情紧凑热闹、音乐高亢激昂,“北管布袋戏”很快的取代了原有的中国布袋戏的演出形式,在发展过程中,本地艺人又加进了许多武打的招式和配合音乐节奏的身段动作,例如跳窗、翻滚、对打、跳台……等,口白也较本土化。后来除了援用北管戏曲音乐之外,演出的内容多是改编自章回演义小说的戏出,这种演出方式,基上是要靠艺人自己对的布袋戏表演艺术的领悟力和个人的艺术及文学涵养去发挥。而艺人称这种小说改编的布袋戏叫做“小说戏”,又分几种不同的形式内容,以历史章回小说改编的称为“历史戏”,例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以侠义章回小说改编的称“剑侠戏”,例如七侠五义。而以清官办案为主的称为“公案戏”,如: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等。不过小说戏其实在情节内容上有许多的性质,如包公案虽是公案戏,但内容上又包括了“剑侠戏”、“家庭剧”、“爱情戏”,同时包括部份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因此一般布袋戏艺人将小说戏分成这许多类别,主要是就演出当时的内容而言,并无特别固定得演出模式,因为每个艺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各不相同,有人擅于剑侠戏、有人擅于历史戏。以小说布袋戏盛行的阶段而言,在台湾南部布袋戏界有所谓的“五大柱”:一岱,即虎尾“五洲园”开山祖黄海岱,擅长公案戏和诗词口白;二祥,西螺“新兴阁”钟任祥,擅演剑侠戏;三仙,台南关庙“玉泉阁”开山祖,人称“仙仔师”的黄添泉,精于武打戏;四田,台南麻豆“锦花阁”的“田仔师”胡金柱,擅长笑科戏;五崇,屏东东港“复兴社”的卢崇义,擅于风情戏(爱情戏)。
台湾布袋戏自清末民初,开始创造出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艺术形象与观赏趣味以来,其衍变发展之大、影响之广,超乎台湾其它的戏剧,布袋戏班几乎遍布全台各地,成为最受欢迎的剧种。一直到二次大战末期,日本殖民政府强迫推行“皇民化运动”,强制演出“皇民剧”(日本幕府时期的武士道剧情),而且全台仅有七个布袋戏班被准许演出,又将台湾最优秀、技艺最精的艺人组合为“移动艺能奉公会”,做为劳军演出及政治宣传的剧队,这一段期间的组合,也促使艺人有机会互相切磋掌中技艺,而“皇民剧”的舞台、灯光、唱片、写实立体布景、木偶造型改变、武士道剧情和砍杀对招方式等,对后来台湾布袋戏的发展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二次大战结束之初,民间演戏活动恢复盛况,但是一九四七年二月台湾发生反抗中国人统治的“二二八抗暴事件”,初掌台湾的中国统治者,对台湾人民聚会感到强烈的害怕,尤其演戏聚众更让统治者敏感。为此,来自中国的统治者以不准私人聚会为理由,禁止露天的搭台演戏达一年以上,除了部份艺人被迫放弃演戏之外,一部份艺人们只得转入戏院以卖门票方式继续演戏营生,在戏院的商业性演出,卖座的多寡决定戏班的生存,而布袋戏传统的戏台小、戏偶更小,在进入戏院之后,为吸收更多的观众,于是开始加大戏台、改变舞台形式、增加立体布景、加大改变戏偶造型,以期让站得远的观众也能看得清楚,而这些戏剧形式的改变正是来自日本殖民政府的“皇民化运动”时期的改革经验。
而改变最大的是在进入商业剧场之后,竞争性更强,为紧紧拉住观众,首先就是从剧情上着手,每天的连续剧情紧紧相扣,每天都有新的刺激、紧张、悬疑……,布袋戏发展到此阶段,传统的剧情和章回小说的内容已经不敷使用了,开始有人自编故事剧情,剧情不外“恩、怨、情、仇”,而以“东南派、西北派”、“少林、武当”……两派的对峙为主轴,一反一正的武林斗争、江湖恩怨,两方仇杀永无止境,每天戏都演到快要有结果的时候,就在“结果如何?请看明天”的口白下结束演出,观众每天都被等待“明天揭晓”的心情所吸引而欲罢不能,还是每天进场看戏,这便是近代台湾发展出来的“金光布袋戏”,一方面也是刚退败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对思想的严厉控制,除了造反、贪官、谋财、害命、迷信的故事(例如《水浒传》)不能演出之外,凡是失败、悲剧为结局的戏剧常常触犯到政治上的禁忌,虽然中国历史小说的题材非常的多,但观众已经不感到新鲜,而且演出中国历史剧最常触犯政治禁忌(当时的思想警察太多,这种人有一点学术教育,但又不高,在思考逻辑上是令人想象不到的可怕又可恶),因此演出没有历史背景的古代戏、不会牵涉到现实思想的武侠剧,因为戏剧故事是艺人自编的,观众喜欢,艺人就可以有永远演不完的戏剧故事,只要不断强调“忠孝节义”或“邪不胜正”,大多不会让思想警察找到麻烦(演出的剧情要经过政府的审核许可,在当时艺人也曾经被迫演出象征蒋政权反攻大陆,打败共产党的戏剧,一直到一九八○年代还有人在布袋戏中喊: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因为这种布袋戏常会用五彩布来表示人物的武功很厉害,脑门或口中会“吐剑光”飞剑杀人,重要角色的功夫都鍊到了“金刚不坏之身”打不死。六○年代,台湾电视开播之后,热潮才渐渐减退,一九七○年三月,黄俊雄的电视布袋戏“云州大儒侠”上演,而吸收各家之题材, 内台布袋戏才真正走下波,而终至消声匿迹于戏院内,走出野台,因内台布袋戏之需要大量演员,也因此创造出另一个台湾奇迹——将近七、八百团的布袋戏班。以至于今,如若不论演艺水平的参差不齐,光以布袋戏团的数量而论,就是一项惊人的奇迹——将近一千团。
由于金光派布袋戏的超猛发展,自黄俊雄创造的史艳文时代起就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新势力,金光戏的革命性演出型态,大大地有别于传统布袋戏,为了区别两者,渐渐地就出现了古典或传统布袋戏的说法,所指的都是改良前的掌中戏,而不管是传统还是古典的称谓,其实也没有所谓的标准原型、规套,就同一套传统戏出来说,李天禄演的跟许王演的就不一定相同,因为每个艺师在习艺时所学到的技艺部份就都不同,加上长年来记忆力的退化,还有演出时的即兴状况,往往同一出戏码会有多种演出风貌,就算是同个头手(主要操偶手)今天演的跟昨天就会有所不同,所以是很难有古典布袋戏的定论,只能认定是一种笼统的泛称。不管是传统还是古典,与金光戏的最大不同在于他有一套自成格局的古典表演美学,和一种演出时的即兴能力。这是讲究拍摄制作的金光系所无法比拟的。
台湾布袋戏的发展源流概况,和台湾的绝大部分剧种一样,都从大陆传入,随着移民部落开始在台落地生根,一些大陆沿海的文化习俗也跟着流传进来,与其它戏曲、剧种间互相交溶影响,也随着进入各地部落、语系间,产生在地化的新元素,每个剧种,不管小戏、大戏、还是偶戏也好,都不断加入、产生新演出形式,到后来发展出一套台湾化的剧种。
布袋戏的发展也是如此,十九世纪中叶后,原本即在闽南地区发展盛行的布袋戏,随着泉洲、漳州与潮州的移民渡海来台,一些唐山师傅开班授徒就将这门掌中技艺流传全台,初期由于泉洲来台的两大高手(“金泉同”的童全与绰号“猫婆”的陈婆,在掌中界素有“南管双璧”之称,是一代宗师)在艋舺教戏,奠定布袋戏基础也传支分叶,这时以南管为后场配乐的泉洲布袋戏风,也就成了台湾最早的布袋戏型态,一般称之为“南管布袋戏”,就成了台湾布袋戏史上首度成形的风格。讲究剧情曲折、对话典雅、唱腔婉约的南管布袋戏,深具传统知识分子的繁文缛节特色,也被称之为“文人戏”。但是到了清光绪末期、日治初期,逐渐被喧嚣热闹、节奏明快、通俗易懂的“北管布袋戏”所取代,“北管布袋戏”顾名思义就是将后场配乐改为北管,而布袋戏的发展也随着“北管布袋戏”的大众化特色,成为台湾民间最受欢迎的戏剧娱乐,就是因为他的吸引力较强,突破“南管布袋戏”的文人格局,成为中下阶层、民间庙会、迎神赛事的最爱,而成为本世纪以来的布袋戏主流。“北管布袋戏”一直到日据时代的“皇民化运动”,台湾戏剧全面性地受到打压才稍微沉寂。光复后,黄海岱改良的剑侠戏兴起才又取代了布袋戏的娱乐地位。
就传统布袋戏剧场结构来看,他的特色在于舞台与后场音乐,舞台高约五、六尺,宽约四尺,深约两尺,构造像是一座佛龛,有门柱、门楣、房间、床帐、桌椅等,后来这种戏棚改良成六角楼(或称彩楼),彩楼构造精美,有盖子、底座、柱子及屏三大部分,除了雕工精美外,戏棚两旁柱上常雕有对联,道出掌中特色,像是“五洲园”:“一声呼出喜怒哀乐,十指摇动古今事由”,后来的戏班为了装运方便,传统讲究雕工的彩楼就很少见。从前戏班都要有“戏笼”才能出团演出,所谓的“戏笼”就是戏班所有设备用具的总称,包括戏棚、戏偶、服饰、道具及锣鼓吹弦等全套乐器,因为偶戏使用道具不多、也小,往往可以装箱成一、二笼,挑着到处走、到处表演,所以民间布袋戏业者有所谓“整班”、“整笼”、“整戏笼”之说,就是指投资购置戏笼后就可邀及演师、乐师演出了。可见设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