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关注什么
A. 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应注意些什么
1、出发前,查看幼儿衣着的装备是否适宜此次活动的运动。
2、查看场地的安全性和幼儿游戏用的玩具数量是否适宜幼儿的人数。
3、交代游戏名称,明确游戏目的、规则、玩法,提高游戏的兴趣性。
4、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指导游戏活动。
5、给幼儿于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保正游戏时间。
B. 教师参与幼儿游戏时注意的策略有哪些
教师参与幼儿游戏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游戏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应该有帮助,能够引起每个孩子的兴趣,不要落下某一个孩子,或者个别孩子,每个孩子都参与。
C. 幼儿园的小宝宝在玩游戏的时候,老师要注意什么
老师一定要注意宝宝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的表情,如果表情特别丰富的话,那么说明宝宝对这款游戏非常的喜爱,如果表情特别严肃,那么说明宝宝并不喜欢玩这样的游戏,还有就是观察孩子的肢体语言,如果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肢体动作特别的协调,那说明宝宝发育的非常完善,如果肢体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那么一定要帮助最重要的就是安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问题,有的小朋友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会推攘之类的动作,这个时候老师一定要及时的制止,并且要和宝宝沟通。
D. 幼儿游戏中教师观察什么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他们主动和自愿的活动。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等全方面发展。幼儿在游戏中重视的是游戏的过程,而非游戏的结果。但现实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组织游戏时,最关注的是“我要投什么材料?”、“我要让孩子什么时间玩”?因此,教师在设计与提供游戏材料和组织游戏过程中,很少有教师会有...目的地认真地去观察孩子们近期的言行,仔细地分析孩子的言行,从而思考:“孩子这段时间爱玩什么游戏,我可以为孩子的兴趣投放什么材料”?“近期游戏中我会关注孩子什么?孩子的什么方面要引起我的重视与关注”。 仔细读过《幼儿游戏观察指导》中自由游戏的64个案例后,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观察是游戏观察指导的前提。 1、游戏前的观察 游戏前,我们要观察幼儿生活与生活中的热点,以便提供适宜的材料,刺激幼儿产生游戏的内容。以娃娃家为例: 总以为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娃娃家”游戏与幼儿的生活最为贴近,能使幼儿在“家”的氛围中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和放松,在游戏情景中再现生活经验。因此,在还未等幼儿入学,我们在活动室相对宽阔的一角精心布置了“娃娃家”,其中厨房、客厅连接在一起,卧室另辟一块。娃娃家用品一应俱全:煤气灶、锅碗铲勺、还为幼儿提供了各种菜以供幼儿在现炒菜煮饭的情境;而在卧室里我们提供了娃娃、毛绒玩具、衣服、饰品让幼儿再现为娃娃打扮的生活情境。想象是美好的,但我们没有经过具体观察,并不知道所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刚入园的幼儿使用。假如,我们仅仅是提供一个家,然后观察幼儿进入“家”以后的期待,在进行材料的不断添置,我想就不需要走回头路了。所以说,游戏前的观察,可以让幼儿参与其中,更能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2、游戏中的观察 游戏中,我们要观察孩子的言行变化,并适时的介入,从而引发幼儿新的游戏的产生。 观察的核心是观察内容的确定:即看什么?思考什么?通过学习与实践总结出:在游戏中,教师应该观察的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幼儿语言发展、幼儿情绪、幼儿游戏主题产生、幼儿游戏的专注投入、幼儿对材料的使用、幼儿交往、幼儿游戏常规的发展。但,一次游戏我们观察的内容并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的观察只能着重于一点。 譬如:《幼儿游戏观察指导?》案例15:当幼儿在游戏中因制作不成功而失去信心时,教师观察的是孩子对材料的使用。当孩子在使用材料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找准指导的突破口,同时以饱满的热情、赏识的态度给与孩子情感的支持,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游戏继续开展。 再如:案例16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不合理的事而提出新规则时,教师观察的是幼儿游戏新主题的产生。当孩子在玩书店买一送一的游戏中,遇到店里的书寥寥无几时,游戏正处于无法进行时,教师以顾客的身份介入,促成了孩子又一游戏主题的产生:买一百送一。 3、游戏后的观察 游戏后,我们要观察幼儿对游戏热情并且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自信心。在教师讲评和幼儿参与讲评的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到孩子对当前游戏所保持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能发现当前游戏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调整的方向。如:案例9中:当幼儿在游戏中长时间只担任一个角色时,教师通过游戏讲评,在全体幼儿面前肯定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使大家都关注和赏识该孩子,从而激励该孩子参与游戏的自信心。 游戏中教师的有效观察与回应策略,对幼儿游戏中的游戏内容的产生与发展、幼儿游戏时的专注度、幼儿游戏中的创造性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游戏过程中,需要两位教师共同配合,分工观察,将集体游戏情况与个人特别行为观察相结合。
E. 在幼儿园小孩子玩游戏的时候,老师要注意什么
老师要注意选择一些对孩子安全性比较高的游戏,同时也要避免一些危险。在玩游戏的时候,老师要在旁边进行看护。也要及时的避免孩子发生一些危险的动作,同时也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进行玩耍。
F. 在幼儿园小孩子玩游戏的时候,老师要注意什么事项
老师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不光是摔着,磕着,有时候小朋友之间也会打架的,比如抢玩具,这些都是需要幼儿园老师注意的。
G. 简述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幼儿游戏
幼教网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谈教师该怎样指导幼儿游戏》,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而幼儿在游戏时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去展示游戏自己的舞台呢?以下几点我想可以供教师们去参考学习。
一、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有计划的观察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游戏好比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肓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因此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察非常重要,它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所在。
在日常工作中,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根本没有观察的意识。有些教师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幼儿游戏,但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么样观察还不太清楚,出现了想观察而不会观察的现象。其实,我们只要反复地去尝试,在幼儿每次游戏时都进行认真地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从中去分析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情况,去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制订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真正地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也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平时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或导演幼儿的游戏,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权。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要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
三、具体指导幼儿游戏的几个策略
首先,对于不同年龄特征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幼儿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游戏时,教师就在幼儿的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的作用。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即: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其次,对于不同的游戏主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幼儿在玩游戏时,由于使用材料不同、游戏的规则不同,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不同等因素,会表现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出的问题也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而产生问题;在结构游戏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辅助材料方面的指导;在表演游戏中也许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问题;在规则游戏中可能是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方面的指导等等。在同一类主题的游戏中,由于幼儿已有经验的多少等原因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例如“办家家”的游戏,不管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幼儿都喜欢,但是他们在游戏中表现的内容是有差异的,这是由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所决定的。所以对不同游戏主题的指导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每一种游戏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指导游戏。
再就是对于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同一主题的情节发展要经历产生、发展、高潮、结束等阶段。幼儿在每一个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对每一个阶段的指导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了。因此,在游戏的产生阶段,教师应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及他们的需要适时提供环境和材料,并利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的关注,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在游戏的过程中要时刻观察幼儿的情况,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及时增减玩具材料。随着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要尽可能估计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成型的玩具、替代品以及辅助材料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在游戏进入高潮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对游戏中的多种体验、感受进行推理,以帮助幼儿形成并分享正确的经验。
H. 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策略有哪些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方法
角色游戏顾名思义,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需要我们更好地指导、探索,以寻求在园小朋友更大的发展。而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在角色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环境,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角色游戏是新进幼儿园小朋友们的最爱,不需要老师的干预,只要给一个环境,他们就能玩得有声有色。对小朋友们来说,角色游戏这四个字是比较陌生的,但是面对着布置好的环境,比如“娃娃家”,他们会忍不住地去摆弄摆弄,在与玩具的“交流”中他们会很简单地模仿成人的一些动作,会抱着孩子到其他“小朋友家里”串门,还会问“娃娃”一些简单的问题:“宝宝,你饿了吗?”“宝宝你要喝水吗?”……幼儿们把娃娃看作是有生命的,这些现象在开展“娃娃家”角色游戏时,是经常能观察到的。因此,为幼儿提供较多的形象逼真的玩具,布置良好的区角环境,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是教师主要的任务。
一、材料——玩游戏的兴趣前提
角色游戏,离不开丰富的材料,材料越丰富,小朋友们玩得越起劲,特别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更注重形象思维能力,更要求教师为大班小朋友提供角色游戏的准备材料。
首先,要考虑材料、玩具的形象性。一个个颜色鲜艳、形象可爱的玩具能促使幼儿产生玩耍、摆弄的欲望,玩具是小朋友们的最爱,一旦小朋友们爱上了玩具,那肯定也会爱上游戏,更会投入到游戏中来;其次,在准备玩具的数量上,也有所要求,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小朋友的年龄心理特点,都喜欢争抢玩具,而且一旦抢到自己手里,都很难协商,在布置“娃娃家”区角时,我们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娃娃,娃娃家的餐具,比如小碗、筷子、勺子、还有仿真点心水果等,用来招待客人需要;
再次,大班幼儿的玩具提供不需要太复杂,要根据幼儿的喜好准备适宜的材料,当材料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时,孩子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比如在“娃娃家”角色区域准备材料时,小朋友们更喜欢的是可以准备跟娃娃相关的材料,如娃娃的衣服、鞋子等,而一些空调、冰箱等家电,小朋友们似乎关注得更少。
最后,材料的增添要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递进式地投放。在游戏时要注意观察孩子对各种材料的使用情况,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和活动水平对材料进行有效地增减。比如在“玩具店”一开始,可以为小朋友们准备好一些常见的玩具,供小朋友们玩,也可以由小朋友们“购买”。但是过一个阶段后,现有的玩具满足不了小朋友们的玩乐需求,这个时候再适当地增添一些新鲜玩具,重新引起幼儿玩耍的兴趣。
二、观察幼儿游戏,适时参与指导
当幼儿已经能自立开展游戏后,我们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游戏,但是也少不了必要的指导、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情形是各不相同的。在指导大班幼儿的游戏时,教师必须以观察幼儿的动作、语言作为重点。其实对幼儿来说是能够和玩具“交流”的,而教师作为旁观者,站在小朋友边上,得用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关注他们的游戏过程,“煞有其事”,这就是角色游戏要求我们做的。除了欣赏他们的游戏过程,也应适时地指导,比如,拎着娃娃的头发了,揪着娃娃的耳朵了,等等。可以反问小朋友,大人这样,你觉得舒服吗?或者老师可以参与游戏:“我好痛呀,你揪着我的头发。”变声为娃娃的口气来说,幼儿更能接受,都能及时地调整自己抱娃娃的姿势。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我们老师还要不断地与幼儿交流,用交流来解释幼儿的行为,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生活、模仿成人劳动。
三、鼓励幼儿交流玩游戏心得
大班的小朋友,语言能力发展还比较好,要求他们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游戏体会是需要一定时间来培养的。教师在学期的初期首先应提供最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喜欢来讲讲游戏中的事 。
大班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 行为不受规则控制, 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 同伴间一旦发生矛盾就无法解决或终止游戏或等待教师的帮助。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 并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 有目的, 有计划地通过游戏的不同主题, 不同角色对幼儿进行教育和训练。我们老师在指导中也可以以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行游戏来影响幼儿, 但要牢记幼儿在先教师在后的原则。比如,看到“娃娃家”比较冷清,我就以客人的身份出现:“家里有人吗?”小主人过来开门了,我也参与到游戏中来,和小朋友对话,互动,一起“做家务”,一起“照顾娃娃”。这样通过教师的参与游戏性指导, 使幼儿在游戏中主题内容得到继续与深化。
幼儿的一日活动离不开游戏,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之一。怎样让幼儿爱上游戏,更好地参与角色游戏,让游戏成为有益于幼儿的活动,我们作为教师,在指导活动中,应及时反思,总结,共同探索游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