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体育游戏打花棍
❶ 谁知道打花竿的来历
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参加者多为女性。过去是姑娘挑选情郎的一种方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健身活动。打花棍起源打花棍由来已久。在古时候打花棍称为打纣棍。据说是和商朝最后一任君王“纣王”有关。据一些学者考证,这“纣”字还有“最后一个”的意思。陕北的驴子运肥上坡,驴子屁股后面要有一根棍子横着,使它感到在敲打催促,只能前行,不敢后退,这棍子被叫做“纣棍”。商朝的末代国君帝辛因其荒淫暴虐,人神共愤,被周武王消灭后,便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至今人多不知其名,皆呼之以“纣王”。 “纣王”虽材力过人,曾平定东夷,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然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百姓民不聊生,遂导致民怨四起。据说“纣王”和“妲己”都和筷子的发明有关,人们就用和筷子相似的两根木棍和一根类似“纣棍”的木棍进行相互击打派生出一种游戏。来排解心中的愤懑和缓解抑郁之情,舒缓不满情绪,这一无奈之举客观上起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也造就了一项民族的传统健身运动。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打花棍也几多沉浮。辉煌时,曾是京城皇宫贵族的娱乐消遣项目。萧条时,只得沦落街头,成为杂耍艺人养家糊口的工具。在老北京灯市口、厂甸、天桥等庙会上,都可以看到打花棍的身影。那些杂耍艺人、撂地摊的,在开始打场子时,先用打花棍招揽观众和控制场地大小,然后再演其他节目。至今很多人已经不知它为何物了。 三、打花棍口诀 从头起,一拃内; 双手杆,与肩宽; 挟棍头,靠一边; 左右挑,稍用力; 离开地,仍牢记; 一拃内,别着急; 四、打花棍入门三式 1.落地钟摆2.旱地拔葱3.鲤鱼摆尾 五、打花棍花样 神龙摆尾1.预备式2.鲤鱼摆尾3.出水芙蓉4.蜻蜓点水5.举火冲天 6. 拨打雕翎7. 风摆荷叶 8.翻江倒海 9.左右逢源 10.枪挑风车11.张飞翩马12.苏秦背剑13. 落地生花 14.双连冠15.潜龙升天16.白鹤晾翅17.神龙摆尾 18.马踏青山19.三连冠20.海底捞针21.斗转星移22.瞒天过海 23.空中揽月24.力挽狂澜25.反弹琵琶26.猛龙过江 27.并蒂莲花 28.好运连连29.扭转干坤. 30. 狮滚绣球 31.波浪滔天32.哪咤探海33.定海神针 34. 二龙戏珠剪刀手35.龙腾虎跃36.摇橹过河37.鹞子翻身 38.蹬里藏花 39.擎天一柱40.倒踢紫金冠41.肩扛玉带42.气贯长虹 43.膝上开花44.背挑风车45背后盘龙46.直升机47.车轮滚滚等.等等很多花样。 六、打花棍益处 在打花棍聚会时见到的老人(八十多岁了)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然而,只有科学的运动才能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打花棍运动不受场地限制、室内室外均可练习;不受人数限制,一人单练、双人对练、多人同样更可练得精彩;更不受年龄限制,从7岁左右开始,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练习;一套花棍,全家老少皆可练习。打花棍运动不仅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配上音乐,更是一项很好的表演项目,而且,促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无论是情侣、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朋友同事,两人可肩 双人练习打花棍并肩的、搂着腰、并排站立,各出一只手臂进行练习,不仅提高了技巧,更关键的是提高了两人的默契度。家人团聚,亲朋好友聚会也可拿出花棍练习切磋,即活跃了气氛,又锻炼了身体,还融洽了家庭关系。 打花棍花样很多,需要大脑发出复杂的动作指令,指挥身体各个部位,相互配合来完成动作。这样,我们的大脑,就得到了充分锻炼,使思维敏捷、头脑聪明。练习要求从身前到身后接打花棍和头颈转向动作,这样,更提高了颈项、肩、手、眼、腿及大脑的协调性,锻炼了神经传导功能和对力量的掌控能力,也提高了颈肩部肌肉、关节力量,腿部肌肉和腰部肌肉的力量。对改善颈椎疾病、腰椎疾病、肩、肘疾病和改善视力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做挺直腰背、舒展前胸的动作时,不仅锻炼了胸、背部肌肉,还使肺脏得到锻炼,增加了肺脏对空气的吸入量,扩大了肺活量,提高了对身体的供氧能力。对改善“心脑血管疾病”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针对长期面对电脑工作的群体,可缓解全身的僵硬感和不适感。改善亚健康状况。 打花棍可提高人的“本体感知能力”,也就是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尤其是青少年通过长期的训练可提高感觉统合功能,据医学研究表明,许多学生成绩不好,上课不能专心听讲都与感觉统合功能低下有关,当感觉统合功能提高后,其成绩会相应提高,受益终身。 打花棍聚会时进行队列练习针对老年群体,通过左右手的运动,使左右脑得到锻炼能预防小脑萎缩,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由于其不受年龄限制,不受场地限制,因此室内室外都可练习,更是一项简单易学,老少皆宜的健身运动,而且极具观赏性和表演性,许多杂技团都把它作为传统节目保留至今,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 打花棍给我们带来了健康,带来了快乐,老话说的好:“健康是全家人的福气”。因此,我们练习的也是“全家福健身花棍”。
❷ 简述明清时期民间流行的几种歌舞形式
明清时期的民间歌舞与风俗音乐
打连厢,又名《打花棍》、《金钱鞭》、《霸王鞭》,是北方流行的民间歌舞。舞者化装扮成旦、丑等角色,手持“霸王鞭”表演。清毛奇龄《西河词话》:“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所谓连厢词者,则带唱带演”。清代民间画家所绘《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有“打莲湘”,文字说明为:“此中国打连湘之图也。其人乃戏班优〔伶〕扮成女子,手拿竹板、彩扇,用竹竿一枝,挖小孔,安铜钱数个,名为霸王鞭,在手中飞舞,或竹板上独立,口唱歌词,名曰‘打连湘’”。
花鼓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民间歌舞。起源于安徽凤阳。最早是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后来较普遍的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加用其他乐器伴奏。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又据赵翼《陔余丛考》载:“江苏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女,散入村落乞食,……其唱歌则曰‘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清初人顾见龙曾绘“花鼓”演唱图。干隆二十四年(1759)徐扬绘《盛世滋生图》,图中有苏州地区一个五彩缤纷的戏台,台上正在演出明代传奇《红梅记》中的一出——《打花鼓》,这是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时剧”。
太平鼓。原为满族人民祭祀、祈福的歌舞形式,以后用于民间娱乐活动,并流传至北京及华北各地。表演者手持太平鼓,边敲击,边歌舞。太平鼓的形制,据徐珂《清稗类钞》:“年鼓者,铁为圈、木为柄,柄系铁环,圈冒以皮,击之冬冬,名太平鼓。京师腊月有之,儿童之所乐也”。东北地区的太平鼓唱腔吸收了民歌、二人转、东北大鼓的曲调,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北京郊区也有很多老年妇女会打太平鼓。清代宫廷和民间,在旧历除夕、灯节都表演太平鼓,求其“太平”吉祥之意。清何耳《燕台竹枝词》:“铁环振响鼓逢逢,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清干隆七年(1742)丁观鹏绘《太平春市图》、清代杨柳青木版年画《太平世界》和年画《太平鼓》,都反映了当时太平鼓表演的情景。
我国西南地区的苗、瑶、彝(“罗罗”)、傣(“金齿百夷”)、景颇、壮(“侬人”、“沙人”、“仲家”、“土僚”等)、傈僳、哈尼、拉祜、白、怒、纳西、佤(“古剌”、“哈瓦”)等兄弟民族能歌善舞,有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活动。这些活动与他们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其风格古朴,保存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如苗族有“跳月”和芦笙舞。芦笙普遍流行于西南民族地区,其历史久远,古称“芦沙”(见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周去非《岭外代答》)。苗族人民有歌舞活动,常以芦笙伴奏。据明倪辂《南诏野史》载,滇中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清刻本《广舆胜览》等书中有苗族乐舞图。图中文字注明苗族“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
彝族,当时称“罗罗”,也常奏芦笙、笛、口弦(又称“口琴”、“响篾”),歌舞娱乐。清道光年间《云南通志》引《清职贡图》:“嫚且”(当时彝族的支系)“喜歌嗜饮,男吹竹笙,女弹篾琴,谐婉可听”。清道光年间刊印的《普洱府志》:“利米”(当时彝族的另一支系)“每年秋后,宰牲祝神,吹笙跳舞而歌,谓之祭庄稼”。清代云南巍山彝族壁画中有树下踏歌图,反映了彝族人民吹芦笙和笛,在树下欢聚歌舞的情景。
清人还绘有侗族琵琶歌演唱图。表演者用侗族琵琶伴奏,即兴弹唱各种短小情歌或其他题材的曲调。这是清代以来侗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
云南西北部纳西族地区,旧时流行东巴教。这是一种原始巫教,巫师叫“东巴”。此教信仰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以为神灵。丽江还保存着东巴画卷“神路图”,图中有东巴教祖师丁巴什罗画像。在画像下面绘有东巴乐舞。其中数人演奏喇叭、牛角、海螺等乐器,数人手持长剑、单面小钹、鼗鼓舞蹈。反映了古代纳西族人民的歌舞形象。
西藏清代布画(彩缎装裱的卷轴画)《桑耶寺》乐舞图。桑耶寺在西藏山南扎朗县境内雅鲁藏布江的北岸。画面是该寺落成开光典礼时,人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还有人演奏着号筒、神鼓、大钹等乐器。明人绘《宪宗行乐图卷》表现了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京城内元宵佳节时歌舞杂技的表演场面,具有走会的性质。其中一画面上绘钟馗,前面有五人奏乐,所持乐器为轧筝、拍板、琵琶、笙、管。另一画面上有四人踩竹马、持刀枪表演。中间三人持扁鼓、笛、拍板为舞蹈伴奏。
清代,“走会”的游戏在北方更为普遍,是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多在传统节日,如春节、灯节或庙会期间活动。主要表演民间舞蹈,兼及杂技、武术,是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体。《燕京岁时记》载:“过会(走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扛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钹、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庙会等,随地演唱,观者如堵”。清嘉庆二十年(1815)所绘北京《妙峰山庙会图》中有走会场面—:数人扮成京剧人物。表演武打动作,旁边有伴奏者。清人绘《北京走会图》和天津《天后宫过会图》则更生动地描绘了各种走会节目的表演形象。
丧事音乐是风俗音乐之一种,历史久远,因时代和地区不同,其形式也多种多样。统治者和富贵人家办丧事,讲究排场,要请和尚、道士做法事道场,有一套丧礼仪式。有的地方要唱夜歌、丧歌、葬歌,还请吹打班子,演奏锣鼓曲牌和《丧调》。民间的“鼓房”、“杠房”专门招揽民间艺人,组织乐队应承这类事宜。清代北京社会上层人物的丧事仪礼甚为繁琐,依其身份的高低有不同的规格。现存清代北京出殡行列图一幅、起杠者三十二人,棺前仪仗是一个多达数十人的队列,中间有两组乐队在行进中演奏。
婚事仪礼中也多有乐队伴奏。干隆二十四年(1759)徐扬绘《盛世滋生图》中,有一婚礼场面,一对新人在堂上参拜长辈,阶下有鼓吹者作乐;图中另一画面是苏州中市、下塘一带的河道中,有一结彩的大船,上载花轿一顶。前行的船上有书写“翰林院”、“状元及第”字样的矗灯,似为状元府的迎亲船只。彩船旁随行的小船上有十余人组成的鼓吹乐队为之伴奏。
❸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 有以下几个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 族节日的主要内容 我国各个民族,都有 自己的传统节日,而民族 传统体育活动是其中不可 缺少的主要内容。朝鲜族 春节的荡秋千、跳板和摔 跤比赛,傣族拨水节举行 的划龙舟,水族瑞节的赛 马,彝族火把节的摔跤、跳 火绳,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上的摔跤、赛马、和射箭。 这些传统体育竞技都为节 日增色不少。还有些传统 体育项目,就是本民族的 节日。像苗族的“龙舟节”, 侗族的三月三“花炮节”, 藏族的“跑马节”,傈僳族 的“刀杆节”等。 与艺术密切结合 有许多民族的传统体育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甚至是以音乐舞蹈的形式表现的。例如壮族的打扁担,苗族的舞狮、跳芦笙、打花棍,白族的霸王鞭、跳火盆,傣族的象脚鼓、孔雀拳,瑶族的打铜鼓,维吾尔族的达瓦孜,黎族的跳竹竿等。这种把体育、音乐、舞蹈融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增强人们的体质,有益于身心健康,又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是青年男女感悄交流的活动方式 这一特点,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和柯尔克孜族的追姑娘最为典型,被幽默地称为“情话在鞭......
❹ 一双手打一根棒叫什么东西
这东西叫打花棍,算是民间体育运动,好像南方人玩家人很少见,多见北方。
打花棍,一种极富有趣味性的民间体育运动,据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花棍分为硬棍和软棍,击打者双手各持一棍,左打右拨,花棍在空中翻、滚、转、跳,并玩出各种赏心悦目的花式。打花棍对场地、器材的要求都不高,堪称老少咸宜。
❺ 有哪些民族活动它们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
1.八人秋
即八人秋千。苗族传统的体育器械。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每年立秋这天是苗族的"赶秋节"(也叫“调秋会”)除了玩“狮子灯”、“龙灯”、“打花鼓”,还要玩“八人秋”。传说,以前有个苦孩子叫“苦人”,从小死去爹娘。有一天,他上山打猎时,看见天上飞着一只叼着绣花鞋的岩鹰,苦八岖把岩鹰射了下来。他想,做绣花准的人。一定是心灵手巧、美丽善良的姑娘。苦八蚯照着水车的样子做了一个八人秋,送给了调秋会,好在调秋会上找绣花鞋的主人。终于找到了做绣花准的花妹,苦八岖 向花妹讲了射绣花鞋的经过,并表达了对花妹的爱慕,他俩结成了 终身伴侣。从此玩八人秋就成了赶秋节上不可缺少的活动。在八人秋架上,分别坐着四男四女,架下站着两位老人--秋公和秋婆,先由秋公、秋婆念几句诗,再唱“开秋歌”,然后由秋公秋 婆转动秋千,这就是“开秋”。当快速旋转的秋千停下来以后,谁停在最上面就要唱歌。因为玩八人秋有“竖秋千八人坐,谁转上面就唱歌”的规则,在上面的两个人对歌,一直到大家满意为止。
2.搓麻线
苗族妇女喜爱的体育项目。要求参加者在跑步前进中将五根麻丝捻成一根能纳鞋底的麻线。比赛开始,参加比赛者立即拿起放置在自己起跑点的五根原麻,在奔跑中飞快地搓捻,跑到终点后交给裁判员,裁判员根据到达终点的时间和搓麻线的质量排定名次。
3.打花棍
苗族传统武术运动。参加者多为女性。花棍木质,长100-150厘米,直径4厘米。表演时,八人分四组对打。棍与棍,棍与地做有节奏的碰击。攻守进退,均有章法。
4.打麻由
苗语音译,意为打手毽。打手毽是苗族、水族男女青年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每年正月间,盛装的男女青年成双成对地聚集在毽塘上,对抛对打,边打边唱。打毽时,男女双方相对而立,女方向男方抛出花毽,男方立即拍回。花毽落点时时在变化。打毽者眼明手快,毽子推去打来,不使它落地。他们边打边对歌,飞舞的花健常常把许多素不相识的男女青年联在一起。
5.赛龙舟
苗、傣、汉等多民族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多在喜庆节日举行。历史悠久。苗族赛龙舟,于每年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在 "龙舟节"举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节日期间,数十只首尾装成龙形的龙舟,并架在水面上。船长20米,宽1米,由直而长的松木挖成槽舱,每艘船上有三十八名水手,另有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任鼓师,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锣手。比赛时,炮声响后,各船水手即按锣鼓节奏,划浆前进。
6.投绣球
壮、苗、瑶等民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流行于桂西、桂北一带。绣球以彩绸制成,直径约6厘米。内装各种豆类或沙子,重约150克,底部缀有十数条穗带,球顶连接一根长约60厘米的飘带。赛场上竖起一根约4米高的投球竿。杆顶为一块近一米见方的木板,木板中间是一个圆孔,用红纸将圆孔贴住。人数相等的男女双方各站一边,每次选一人出场,投球者手执飘带一端,旋转绣球,并将球向圆孔投去,若球能破纸穿过孔,即算获胜,投不进去的被罚一人出局。如此反复进行,群情振奋,直到对方无人以对才算全部获胜。然后另换男女两队继续比赛。投球活动一般在春节或“三月三”各圩时举行。
7.爬花杆
苗族群众“踩花山”的活动内容之一。传说,花杆是为了纪念苗族英雄孟子右而立的。孟子右在率众反抗残暴的统治者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坟前,竖起了一根又高又滑的木杆,顶上挂有酒肉,以示悼念。爬花杯流行于贵州西部和云南的部分苗族中。在场地上竖一根五、六米的木柱,杆顶上放一张票额较大的钞票。表演时,一男青年双足紧缠花杆而上,头朝下吹芦笙,接着上身猛腾,翻转一百八十度,头朝上吹笙。如此反复循环,直达杆顶。旋即以脚趾夹住钞票,双足伸出杆外亮相,然后趾夹钞票蛇行而下,至离地面数尺,翻筋斗着地。爬杯时自始至终签声不断。如果趾夹的钞票不落,即作为奖金,给胜利者。否则仍置杆顶,另由他人表演。一般地区是,表演者上杆时头朝上,下杆时头朝下,上下都要以快者为胜。
8.踢枕头
是苗族男女青年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多在春节举行。枕头用稻草扎成,长方形,长约20厘米,宽10厘米。比赛时两人相对而立,相距3-4米,各置枕头于脚前,每人轮流踢三次,以将枕头踢过对方头顶次数多者为胜。三次均未能将枕头踢过对方头顶者,罚出场外。另换他人上场比赛.如果双方都未踢过,则两人同时被罚下场。另换两人上场。
9.走竹杆
苗族人民传统体育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居住在云南、贵州省的苗族群众在欢度“客家年”时多举行此项活动。用两方桌放在场中央。相距5-6米,中间架一根10厘米左右粗竹竿,并加以固定。表演者在上面边吹芦笙,边做跳跃动作,要求整个表演过程,动作不得停顿.
❻ 明清两代的民间舞蹈主要有哪些
明清两代广泛流传的汉族民间歌舞,大多在正月十五日灯节时演出。明代的社火,清代的走会,就是将多种民间娱乐或技艺,如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组织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游行表演队伍。在这种队伍中,舞蹈如秧歌、跑旱船、跑竹马、大头和尚、狮子舞、龙舞、霸王鞭、高跷等表演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社火、走会的活动,这些舞蹈得以流传至今。
明清时期,戏曲已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重要艺术形式,而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蹈,直接继承了唐宋歌舞大曲和古代传统舞蹈艺术,经过历代戏曲艺人的加工创造,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法。在明清戏曲剧目中,保存了相当丰富的舞蹈遗产。清代干隆、嘉庆年间(1736~1820),各地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如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花鼓的基础上形成的,采茶戏是在采茶基础上形成的,五音戏剧则吸收了秧歌、花鼓灯的营养,花灯戏是从花灯等发展而来,台湾的歌仔戏是由从福建传到台湾的锦歌、采茶、车鼓弄发展而来的。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各地方戏种都吸收并保存了大量的古典和民间舞蹈的传统。戏曲舞蹈在清代已经具有严格的程式,表现力强,技艺高超的特点。
❼ 体育课选课民族传统体育是什么呀
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
比如蒙古族被称为“男儿三项游艺”的摔跤、赛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赛牦牛;苗族的荡秋千、划龙舟。
(7)民间体育游戏打花棍扩展阅读
表演项目:
蒙古族、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赛马。蒙古族每年都举行 1次盛大的赛马会。民间的“敖包”和庙会上,赛马是重要内容之一。赛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礼俗的内容。
结婚这天,男家亲族骑马迎接,女家亲族骑马相送,途中互相竞赛,夺帽为戏。“姑娘追”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古老的传统赛马习俗。未婚男女身着艳服,骑着骏马来到草原,在规定的里程内互相追逐。
去程时小伙子追姑娘,回程时则由姑娘追小伙子,如姑娘追到小伙子,她有权鞭打他,假如姑娘对小伙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